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古高老師

古高老師

發布時間: 2021-07-31 14:28:51

A. 古代老師是非常受歡迎和尊重的,他們工資到底有多高呢

古代的老師是非常受歡迎和尊重的,他們的工資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定價,在同一個朝代中,工資也會有著上下左右的浮動。但是老師相對於這個朝代中的別的官職來說,可以說薪資在其他的官職面前是占很大的優勢的,他們的薪資大概是非常高的一個價格。雖然他們的工資已經非常高了,不過相比古代的功臣來說,他們的工資也是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而且他們之間的工資也不僅僅是靠著當老師給發工資。

所以君王對於古代的教學質量這方面也有著很強的監督,如果他們做的不好,肯定是要受到宮廷中的一些刑罰的。所以在這樣的重視程度之下,工資自然是非常高的,不過工資如果是這樣的高,就證明了他在朝代當中的意義也是非凡的,可以說他們的工資也是非常合理的。

B. 為什麼老師在古代的地位極高,而現在地位卻逐步下降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是尊師重道的,所以老師的地位非常的高,但是在現在其實老師的地位並不高,而且我們經常可以在新聞上看到有很多毆打老師的現象,其實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但是現在情況就不一樣了,在我們的國家,學歷高的人越來越多。所以說對待老師沒有像古人那樣覺得知識非常重要,現在的人,有的人覺得知識並不重要,還不如學習一身本事,所以對老師的尊重也變得越來越低,老師,這個職位也開始在一些家庭受到忽視,所以說我們現在是教育資源變好了,老師越來越多,所以老師受不到應有的尊重,其實也是因為現在人對知識的意識太淡薄了,沒有渴求知識,渴求學習的一種態度,老師當然也受到孩子的尊重。

C. 古代稱老師叫什麼

老師的演變歷史



司徒:西周時期教師的稱謂是「司徒」、「秩宗」、「典樂」。此時形成了「學在官府」的局面,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學制系統。只有貴族子弟才有機會接受教育,而平民百姓不能進入校門接受教育。師,夫子:春秋時期教師被人們稱為「師」,人們將「師」與「君」相提並論,當時教師的地位是相當高的。除稱呼「師」外,這一時期,因孔子開創了私家授學,成為中國民辦教育第一人,孔門子弟因此尊稱年長者的孔子為「夫子」或「孔夫子」,後來「夫子」由孔子門徒對孔子的尊稱逐漸發展成為人們對教師的尊稱。先生:東周之戰國時期出現「先生」稱謂。例如《孟子》中提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以及《國策》中的「先生坐,何至於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稱呼有學問、有德行的長輩。後來,「先生」一詞被引申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另外此時出現的「師長」也含有視老師為尊長之義,後來成為古時候對教師的尊稱之一。宗師,西席:漢朝時期,出現「宗師」和「西席」(也稱西賓)指稱教師。「宗師「,原為掌管宗室子弟訓導的官員。「西席」,其來源為這樣一個典故:漢明帝劉庄當太子時,曾拜桓榮為師,登皇位後,他對桓榮仍十分尊敬,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聽桓榮講經。漢代席地而坐,室內座次以靠西向東為尊。漢明帝雖貴為皇帝,仍然給桓榮安排坐西面東的座席,表示對啟蒙老師的尊敬,此後,「西席」或「西賓」就成了對教師的尊稱。助教:西晉咸寧二年立國子學,始設助教,協調國子祭酒、博士傳授儒家經學。此後除個別朝代外,國子監中都設經學助教,稱國子助教、太學助教、四門助教、廣文助教等。

唐代之後,「師」的職責逐步演變成「教」、「學」、「授」。韓愈的《師說》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以在唐朝時期,教師又稱作「教授」、「講師」、「教諭」、「學博」、「學正」、「學錄」和「監學」等。教諭:教,教授;諭,訓誡。明清時期,縣設「縣儒學」作為一縣之最高教育機構,內設教諭一人,另設訓導數人。訓導是指輔助教諭的助手。府學教諭多為進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山長:五代十國時期,蔣維東隱居衡山講學,受業者眾多,蔣維東被尊稱為「山長」(歷代對山中書院的主講教師的稱謂)。此後,「山長」成為對教師的一種尊稱。除沿用以前一些稱謂外,「教授」也是清朝教師的一種稱謂,現如今的「教授」一詞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種職稱,但在古代太學中則是講學的博士。中國漢、唐兩代太學都設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學校始設「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學以及明清兩代的府學也都設有「教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師的稱謂變為「教師」,也即人們口中的「老師」。後來,人們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

D. 十八歲天空中高老師對古老師講夾逼定理是多少

電視劇《十八歲的天空》是一部前幾天出映的連續劇了,關於劇情的信息,可以查看每一集都有劇情消息講述的,具體是哪一集,都可以查出的,想要知道古老師死了裴佩老師的照片,大約是在十九集吧!雖然不確定,可以上下查一查劇情!僅供參考

E. 古代對老師的不同稱呼是什麼

師父、師傅 對老師的尊稱。"師傅"原為春秋時國君的老師。

夫子 古代對老師的一種尊稱,尤其流行於舊時私塾。

師長 教師的尊稱。

外傅 古代對教師的特稱。

博士 經學教師稱"博士"。至唐朝時期,各專業學校更有"律學"、"算學"、"書學"博士之分。

教授 原為學官稱謂,自宋始於宋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均設"教授",以傳授學業,後世相沿。

講師 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的教師謂"講師"。

助教 古代學官名。教師,西晉武帝咸寧四年設置,協助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設置。唐代國子學、太學、廣文館、四門學等都設有助教。明、清兩代,僅僅有國子監助教。為國子學(即後來的"國子監")教師。

教渝 宋代京師所設小學和武學中的教師稱謂,到元、明、清的縣學照樣設置。

教 習 明朝入選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到清末,學堂興起後,教師仍用其名。

經師 漢代以後歷代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的教師稱"經師"。

訓導 明清時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渝,掌教育生員,其副職皆稱"訓導"。

先生 古時對"門館"、"私塾"老師中年長者的尊稱。

老師 原為宋元時期"小學"教師的稱謂。

F. 為什麼古代把老師稱為先生

「先生」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齡比自己大的人;另有先接觸陌生的事物的意思,引申為先接觸陌生事物的人,所以古代稱別人先生有向別人學習的意思,先生即老師。

「先生」一次最早出現在論語。《論語》中就有這個稱呼,《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註解說:「先生,父兄也。」這里的「先生」是父兄,長輩的意思。

《孟子》:「先生何為出此言也。」這里的「先生」是指長輩而有學問的人。

《曲禮》:「從於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註:「先生,老人教學者」。這里的「先生」便有了「教學者,老師」的含義,不過還是有「老人」的意思。

因為以前的老師也就是「先生」大部分為男性,現在「先生」漸漸的就變成了對知識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稱。

(6)古高老師擴展閱讀:

千百年來,除了教師之外,人們把所有主要依靠腦力貢獻社會維持生計的人也都稱為先生——無論是對其職業還是對其本人的稱呼。

如,稱醫生為郎中先生,稱會計為帳房先生,稱說書藝人為說書先生,稱畫師為畫畫先生,稱堪輿者為陰陽先生(風水先生),稱算命者為算命先生,如此等等,當面的稱呼則一律為先生。

與之相對照的主要依靠體力維持生計的人或手工業者,則沒有這樣的稱呼,對他們的職業一般稱「匠」,如木匠、鐵匠、泥瓦匠(泥水匠)、銅匠、銀匠、石匠等等,面稱則為師傅。

G. 古代教師的稱呼有哪些

古代教師的稱呼:老師,先生,教員,慈母,教練,教書匠。

教師,這個職業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職業之一。

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在規定的時間節點內,根據學校設施條件和個人職稱專業,安排座位、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引導輔導幫助學生學習、組織聽課練習,組織考試。

傳授科學文化基本知識,開展主持學術交流、提高學生的觀察學習、記憶認知、動手溝通、操作等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經驗技術。

他受社會的委託對受教育者進行專門的具有建設性的教育,執行各項教育政策,維護社會穩定,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各類高素質或實用人才。

(7)古高老師擴展閱讀:

教師權利

《教師法》第七條對教師的基本權利作了明確的規定,共有六個方面:

(一) 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

(二) 從事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

(三) 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

(四) 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

(五) 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

教師義務

《教師法》第八條對教師義務作了規定,共有六個方面:

(一) 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

(二) 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三) 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

(四)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五)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六) 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H. 中國古代最早十大老師排名

1、黃石公

黃石公是秦朝末年的隱士,非常有本事。他傳給張良兵書,使得張良成為著名謀略家和軍事家。有個典故叫「圯橋進履」,說的就是張良和黃石公的故事。那時張良是年輕的公子哥兒,黃石公為了

考驗張良,故意把鞋子甩到橋下,然後讓張良去撿,撿來後又要讓張良把鞋給他穿上,看到張良能忍辱,就與張良約定五日後在此橋見面。

連著兩次張良遲到,受到黃石公斥責,第三次張良乾脆不睡覺,半夜就在橋上等著,黃石公來了後,很滿意,就傳給張良一部兵書《黃石公兵法》。

2、老子

春秋老子,著《道德經》,洞大智慧,其思想為中國道家文化之始之源,實是中華文化之本,魯迅先生曾講:(大意)中國的文化之根,全在道家。兩千年封建統治,都是外示儒術,內用黃老。且老子之影響已至於全世界。

3、孔子

儒家文化之開創者。影響整個中國亞洲乃至世界。孔子成為中國統治文化的精神教父。歷代謚封,加之大成至聖文宣王。現影響整個世界,美國評一百位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名人,孔子以第四列前茅。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4、鬼穀子

鬼穀子是戰國時期的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長於持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有著作《鬼穀子》傳世,為縱橫家的鼻祖。

鬼穀子有四套學問。一是占卜學:日星象緯,占卜八卦,預算世故,十分精確;二是軍事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軍,鬼神莫測;三是縱橫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口成章,萬人難當;四是出世學,修身養性,祛病延壽,學究精深。

他的弟子有軍事家孫臏、龐涓,縱橫家張儀、蘇秦。後世占卜師也奉鬼穀子為祖師爺。

5、墨子

墨子,名翟。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他的思想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的反對兼並戰爭。

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到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家是一個有嚴密組織紀律的團體,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如果誰違背了這些原則,輕則開除,重則處死。

墨家的最高領袖稱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代代下傳,所有墨者都服從巨子的指揮必須服從「巨子」的指導,甚至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6、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 。他是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他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漢初政治家、科學家張蒼均為其門下高足。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

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

7、朱熹

朱熹,字元晦,世稱朱文公。他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作為一位博學多識的大學問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後人學習。

他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博覽經史,治學嚴謹,著作宏富。他在訓詁、考證、注釋古籍,整理文獻資料等方面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另外,他對天文、地理、律歷等許多自然科學,也都進行過廣泛的研究。

他作為封建社會的一位官員,他在努力維護那個制度的同時,也能體察民情,反對橫征暴斂與為富不仁者,敢於同貪官污吏和地方豪紳的不法行為作斗爭。

在地方官的任期內,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賑濟災荒、鼓勵生產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會的官員中,不失為一位正直有為的人。最後還應指出,朱熹還是中國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

8、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他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郭沫若評論他說: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說每多一致。他在中國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9、王夫之

王夫之,字而農。他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自幼跟隨自己的父兄讀書,青年時期王夫之積極參加反清起義,晚年王夫之隱居於石船山,著書立傳,自署船山病叟、南嶽遺民,學者遂稱之為船山先生。王夫之為了事業和理想,從來不為利祿所誘,就是歷盡千辛萬苦,也矢志不渝。

明朝滅亡後,在家鄉衡陽抗擊清兵,失敗後,隱居石船山,從事思想方面的著述。晚年身體不好,生活又貧困,寫作時連紙筆都要靠朋友周濟。

每日著述,以至腕不勝硯,指不勝筆。在71歲時,清廷官員來拜訪這位大學者,想贈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雖在病中,但認為自己是明朝遺臣,拒不接見清廷官員,也不接受禮物,並寫了一副對聯,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

10、嚴復

清朝著名教育家。在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任教期間,嚴復培養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海軍人才,並翻譯了《天演論》,系統地介紹西方民主和科學,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

嚴復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I. 古代的老師有多牛

在古代,老師的地位是很高的。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如果學生打罵老師,是要坐牢,甚至斬首示眾。
封建禮教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標准。三綱指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傳說不一,通常指仁、義、禮、智、信。概述三綱五常,

中國古代最牛五位老師

No.5 韓愈

韓愈是河南南陽(今河南盂縣)人,祖籍昌黎,人稱昌黎先生,著作有《韓昌黎集》。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韓愈所處的唐中後朝,儒學的師道觀已逐漸淡化,世人不以相師為榮,反以求師為恥,特別是知識分子更是恥於學師。為了扭轉「不以師傳為榮而以求師為恥」的輕師道的粗俗風氣,韓愈多次擔任教育官職,提出不少教育主張。韓愈的《師說》是一篇闡述「師道」的經典傳世佳作,並集中反映了韓愈的教學思想。透過《師說》,我們可以對韓愈的教學目的觀、教學內容觀、學習觀、教師觀及師生觀等教學思想進行分析與論述。可以說韓愈為後世的教師明確了教師的職能所在。

非著名學生:李蟠

No.4
荀子

荀子,名況,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趙國人。早年曾游學於齊國,廣泛接觸各派學說,他是戰國末期儒家學派中的大師。在著名的《勸學》中,他集中論述了關於學習的見解,強調「學」的重要性。

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為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

著名學生:蒙恬、李斯、韓非

No.3
鬼穀子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在清溪隱居著一位世外奇人,據說他一生只下過一次山。此人雖然終年在深山峽谷之中采葯修道,未曾直接涉足紅塵半步,看似超然於世外,但他卻對山下的世事瞭若指掌。

他足不出戶,但他卻有能力把天下運籌於深山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他舉手抬足,足可驚天動地,並培養出了四個牛氣沖天的學生。假如沒有這位名師和他的四位高徒的精彩表演,春秋戰國的歷史將會黯然失色,諸子百家的爭鳴也會索然乏味!

這位神秘的世外奇人就是鬼穀子,他原名王詡,號玄嶶子,他是橫跨多學科多門派的曠世奇才。二千多年來,兵法家尊他為兵聖,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道教則將他與老子同列,尊他為王禪師。

著名學生:蘇秦、張儀、孫臏、龐涓

No.2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出身於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刻苦好學,中年時開辦私學。一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四年後因遭小人暗算,棄職,後率弟子周遊列國,經十三年,晚年歸魯,繼續講學,整理古籍。《論語》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紀錄。

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一大部分人近兩千年,如果說「中國的歷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響史」毫不為過。

孔子被視為中國古代教育的開創者、奠基者,也是中國教師的鼻祖,成語「至聖先師」舊時特指孔子。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還專門為孔子制「至聖先師」石碑,以示對孔子教育功業的尊崇。

著名學生:七十二賢

No.1
7歲小屁孩兒項橐(tuó)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那麼,被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聖人有老師嗎?答案是肯定的。有兩部史籍為證,一是《三字經》中的「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另一個是《戰國策》中記載的「夫項槖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項橐是何許人?一個年僅7歲的孩子怎麼能讓聖人孔子拜他為師呢?

孔子在魯國講學時,第一次遇到了項橐。當時,項橐在馬路上用小石頭圍了個圈,裡面用薄石板蓋了間小屋。項橐玩得正高興時,忽然從西南驛道上來了一輛馬車,上面坐著孔子,後面跟著一些弟子。駕車便是那個「人死冠不免」的子路,他嘴裡不斷地喊:「駕!駕!」猛然看見項橐蹲在馬路中間玩,就大聲吆喝:「閃開!閃開!」項橐若無其事,照樣玩他的。子路滿臉怒氣,下車伸手要揍項橐,被孔子制止。孔子下車問:「你這小孩怎麼不讓路?」項橐說:「城躲馬?還是馬躲城?」
孔子一時語塞,弟子們也啞口無言。最後,孔子他們只好繞「城」而過。

第二天一早,孔子便跟弟子去找項橐。這時,有群鵝掌池塘嘎嘎叫著戲水。項橐就問孔子:「鵝的叫聲為什麼這么大?」孔子說:「因為他的脖子長。」項橐說:「蛤蟆、青蛙脖子很短,叫聲也不小。」孔子又支支語語了。項橐誠懇的說:
「人們都說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論鋼常,是無所不知道聖人,怎麼這些事不給我講清楚呢?」孔子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

孔子拜師7歲小孩的故事迅速流傳開來,各國諸侯都想找到項橐為其所用。為避禍項橐就藏到山裡,但被吳國、齊國的武士發現,吳國武士在爭奪中看劫持不成,遂將項橐刺死。項橐死後,後世尊項橐為「聖公」。

熱點內容
泰益欣生物科技 發布:2025-05-13 23:45:47 瀏覽:206
好未來語文 發布:2025-05-13 23:30:47 瀏覽:798
胃有哪些 發布:2025-05-13 21:28:01 瀏覽:31
教學用琴 發布:2025-05-12 15:51:55 瀏覽:241
嘉美通教育 發布:2025-05-12 12:47:44 瀏覽:677
生物國家集訓隊 發布:2025-05-12 11:14:08 瀏覽:444
師德教師學習永恆 發布:2025-05-12 10:35:37 瀏覽:846
學生調戲老師 發布:2025-05-12 06:02:30 瀏覽:14
抗癌生物 發布:2025-05-12 05:09:05 瀏覽:656
巨鵬生物 發布:2025-05-12 03:15:27 瀏覽: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