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治省教學
師范生學習教育學在教學工作中能更好的開展工作。
教育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學研究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揭示一般教育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
特別是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教育實踐的發展,對於教育學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有人們深入研究的教育問題很多。
例如教育本質問題,教育、社會、人三者關系問題,教育目的、內容、教育實施的途徑、方法、形式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問題,教育過程問題,教育主體問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問題,以及反映中國特色的各種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問題等。
(1)范治省教學擴展閱讀: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關於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有各種各樣的觀點,有人認為是「教育現象」,有人認為是「教育事實」,有人認為是「教育規律」,有人認為是上述三者中的兩項或三項,還有人籠統地認為是「教育」或「人」。這些觀點大多模糊不清,似是而非。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應是以「教育事實」為基礎,在教育價值觀引導下形成的「教育問題」,其目的在於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動的規律性聯系,以服務於教育實踐。
教育問題的提出標志著教育學的萌芽;教育問題的發展是推動教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教育問題的轉換表明教育學研究傳統和範式的變革;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及其派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育學
② 教育學(師范)
1. 教育學:是純理論的學科,本科教育學專業一般有分為:學前教育學、特殊教育學、教育學;
主要學習內容:都是一些教育學的基礎知識:教育學概論,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社會學和教育哲學等等;
2.人文教育:師范學校貌似沒有人文教育這一個學科吧,所謂的人文教育是包含了文、史、哲、藝等內容的廣泛概念,倡導的時對人實行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
③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的歷史名人
陳元暉(1913-1995),男,1913年9月18日生,漢族,福建省福清縣城頭村人。三歲時,父親到印尼謀生,客死印尼。他15歲在本村小學畢業,上中學時一面勞動一面讀書,由於成績好,兩年初中畢業。1930年入福州師范學校,1933年畢業後在福州實驗小學當教師。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
他進入大學後,在抗日愛國思想激勵下,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京市學生救國會,從事地下革命活動。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央大學遷往重慶,1938年5月毅然參加中國共產黨,鄭重選擇了人生的方向。1939年任黨支部書記,畢業前夕,在中央大學有的進步同學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逮捕,黨組織為防不測,通知陳元暉去延安。
陳元暉於1940年到達革命聖地延安後,先被分配到青年工作委員會宣傳部,編輯《中國青年》雜志。不久專任《中國青年運動史》編輯。1941年延安成立中央研究院,組織決定他到中央研究院的教育研究室從事研究工作。1942年中央黨校成立,中央研究院改為中央黨校第三部。陳元暉隨之在中央黨校第三部第五支部學習與研究。
1945年抗戰勝利後,陳元暉隨黨校校部隊伍轉赴東北,1946年11月抵達哈爾濱,被分配到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委員會任秘書,1947年成立哈爾濱大學,車向忱校長調陳元暉任副教務長並兼任教育系主任和實驗小學校長。他親自給教育系學生講授教育學課。
1949年,陳元暉調入東北師范大學前身東北大學,任教育問題研究室副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研究室工作期間,組織有關人員學習教育學理論,整理中國教育史資料,為後來教育系的建立和教材建設創造了條件。
1951年,東北師大成立教育系,陳元暉任系主任。在籌建過程中他提出:「先辦好中學,才能辦好大學的教育系。」校長採納了他的意見,先任命他為附中校長,全面負責附中的籌建工作。在附中教師隊伍建設中,他十分重視教育理論的學習,他曾提出:「附中教師應當是教育家,不要做教書匠。」要求教師既要有先進教育理論指導,又要有創造精神。他曾多次為全校教師和幹部做學習輔導報告。為附中後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因此,在他80壽辰時附中師生送給他的條幅寫道:「創建附中,功在百世」。在創建教育系的過程中,同樣體現著他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有先進教育理論的引導,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立。在當時條件下,首先組織老教師學習新的教育思想,同時著力選拔與培養青年教師。為此,他親自主講教育學課。積極創辦研究生班,為補充青年教師創造條件。在研究生班和本科的教學中,都特別重視基礎學科,在教育學科的學習中,要求首先學好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史的理論和相關知識。基礎科學好了,其它課程才能學好。在教學與學習中,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統一。倡導科學、嚴謹的教風與學風。為東北師大教育系的創立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元暉於1954年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任教育編輯室主任。中央教育研究所成立後,參加教育史組研究。1961年成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機構,他任教育組組長,主編《中國現代教育史》。1964年,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任研究員。「文革」期間,被扣上「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1970年,也曾到河南信陽「五·七」幹校勞動改造,1971年返京。1981年,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教育)評議組成員。1982年,主持籌建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任第一任會長,兼任《社會心理研究》主編。1983年,國務院批准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同年離休後,以更高的熱情,一面從事學術研究,一面培養博士生。
陳元暉同志於1995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2歲。
作為學者,陳元暉一生著作極為豐富。《教學法原理》、《中國教育學七十年》、《中國古代書院制度》、《中國現代教育史》、《論馮特》、《論儒化》等,是他在教育學、教育史、心理學、哲學各方面的代表作,在各階段還發表過多篇論文。《陳元暉文集》(上、中、下)三卷110餘萬字,是他畢生心血的結晶,豐富了中華教育遺產的寶庫,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楊清(1915-1983),男,字天誠,陝西省府谷縣人,我國著名心理學家。
1940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讀期間成績優異,曾榮獲檀香山獎學金。後考入國立中央大學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師從著名心理學家艾偉教授,並於1944年獲得碩士學位。1945年至1950年間,曾任教於國立女子師范學院教育系、國立中正大學文法學院、國立重慶大學和國立西北大學師范學院,其間發表論文《小學國語默讀診斷測驗試編報告》,並參與編寫了《教育心理學大觀》(商務印書館)。
1950年,黨中央號召知識分子支援東北的文化建設,楊清遂攜夫人陳寶翠由重慶來到東北師范大學。楊清精通英、法、俄、德四國語言,在翻譯和研讀大量西方心理學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為學生開設了「西方心理學史」課程。此外,他還發表了論文《論情感底本質並批判詹姆斯底情緒論》。楊清曾當選為長春市人大代表,歷任長春市政協常委、民盟吉林省委委員兼宣傳部長和民盟東北師大支部主任委員等職。1954年起開始擔任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主任、中國心理學會長春分會理事長。在1957年的反右斗爭中,楊清被錯劃為右派,撤銷一切職務和職稱。「文化大革命」期間,心理學被打入冷宮,楊清也上山下鄉接受勞動改造,後調回東北師大,次年即被迫退休,回到了夫人的家鄉四川省自貢市。
1979年,吉林省省委決定撤銷對楊清同志的錯誤決定,恢復其政治名譽和教授職稱。是年春,楊清回到東北師范大學,曾先後擔任教育系主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吉林省心理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大網路全書心理學卷編委。年近古稀的楊清不顧身體多病,將全部精力用於教學和科學研究上,他打破當時教授不給本科生上必修課的慣例,由夫人陳寶翠擔當助教,親自為82級本科生上課;他潛心學術研究,發表論文《心理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和《<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讀後斷想》(三聯《讀書》雜志),整理出版書籍《現代西方心理學主要派別》和《心理學概論》,其中《現代西方心理學主要派別》作為一部全面、系統、深入、科學地評述西方心理學各流派研究成果的著作,刊行後在國內心理學界產生重大影響。在生命最後的歲月中,楊清還主編了《簡明心理學詞典》,並組織翻譯了安德森的《認知心理學》一書,將西方心理學的新思潮介紹給國內的讀者。
楊清治學嚴謹,培養了大批心理學教師和科研工作者,為繁榮和發展我國的心理科學做出了卓越貢獻。1983年6月3日零時,楊清先生與世長辭,享年68歲。 王逢賢(1928-),男,1928年7月生,遼寧省大連長海人,中共黨員,1953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研究生班。1953年至今一直在東北師范大學從事教育學科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終身性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北師范大學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長。
現兼任東北師范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教育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吉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常務理事;吉林省教育科學領導小組副組長;吉林省教育學研究會理事長等職。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教委師范院校教育學系列教材編委會成員;教育部教育技術學教材編委會顧問;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教育學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教育科學研究所、天津教育科學院顧問等職。
王逢賢在教學、科研工作中一貫嚴格要求自己和學子,傾心與學術界同仁合作共勉。他是教育系1986年取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時,第一位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博士生導師,也是教育系培養出的第一批博士的導師。大多成為所在單位的骨幹力量。他對本校教育學科的發展和建設做出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他在現代教育發展戰略、教育本質與功能、教育目標與課程、教育過程優化、教師素質與專業化、教育法制化與教育創新,尤其在德育研究方面有許多的建樹,在海內外學術界有較大的影響,曾發表論文和筆談近百篇,其中獲省部級獎20多項,《中國教育現代化與跨文化交流結合點的選擇》在國內外發表,曾獲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主編和參編著作10多部,主編《中小學生愛國主義共產主義教育引論》曾獲教育部首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德育新論》(與魯潔教授合作編著)曾獲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教育學一等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優秀成果獎。他經常應國內有關單位的邀請,參與學術評審、講學和策劃等活動,也應加拿大、日本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和學術組織的邀請,多次參加國際性的學術研討、講學、合作研究、聯合培養博士生、指導訪問學者和徵文活動。由於他在教育基本理論教學和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1988年被國家教委授予「全國中小學德育先進工作者稱號」,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獲香港柏寧頓孺子牛教師獎,1997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教師獎,1998年被評為吉林省首批省管優秀專家,2000年被東北師范大學聘為榮譽教授(終身性),2002年被吉林省評為榮譽省管優秀專家。他被稱為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學家」(顧明選:《北京師范大學與中國教育》,《光明日報》2002年9月9日),是加拿大RuthHayone編寫出版的《Portraits of Inauential Chinese Ecators》一書中介紹的中國學者之一。該書稱王逢賢教授是「一位傑出的教育教學家」。 梁忠義(1930-),男,教授,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雙陽縣人。1953年畢業於東北師大政治系,1955年畢業於北京師大教育研究生班教育史專業。曾任東北師大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外國教育研究》雜志主編,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比較教言學科組成員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教育學科組組長,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吉林省政府決策專家咨詢組成員,全國比較教育研究會會長,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理事及學術委員,中華日本學會理事,吉林省高教學會副會長等。
1985年由吉林省政府授予「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稱號,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年獲「吉林英才」獎章,1996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1997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高等師范院校教師獎。主要著作有:《戰後日本教育與經濟發展》,人民教育出版社;《職業技術教育手冊》,東北師大出版社;《現代外國教宵》,大連海運出版社;《戰後日本教育——日本經濟現代化與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實用教育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日本經濟現代化與教育》,東北師大出版社;《七國職業技術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引論》,吉林教育出版社;《日本教育發展戰略》,吉林教育出版社;《戰後日本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當代日本社會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當代日本職業訓練》,山西教育出版社;《教師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 金和德,男,1923年7月生於浙江省金華縣。199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金和德1951—1954年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學習,是建系後的第一屆學校教育專業的本科畢業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等職,多年來,他一直從事初等教育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
1987年東北師范大學創設了教育服務區和實驗區,進行農村中小學教育改革實驗。在教改的大潮中,金德和教授長期深入教改第一線,他的足跡遍布了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東豐縣等,親自對農村中小學培訓教師,幫助搞教改和科研工作。1990年金德和教授主持了「農村三結合教育體系研究」評題,並和富維岳教授共同主持了「農村初中課程結構改革實驗」評題,並出版了《農村三結合教育體系研究》和《農村初中課程結構改革實驗》兩部著作,曾獲吉林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金和德教授是東北師范大學開展農村基礎教育實驗研究的帶頭人之一。金和德教授以自己淵博的教育理論和多年在小學從事教學和領導工作的實踐經驗在支援農村基礎教育的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深受農村廣大師生的歡迎。被東豐縣贈予「師德楷模」牌匾與農村教育專家的稱號。
金和德教授在小學語文教法的教學和科研方面,在吉林省乃至全國有廣泛影響。先後出版過《小學實用教育學》曾獲吉林省第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金和德教授曾榮獲長春市優秀共產黨員、吉林省英才獎、吉林省教育科研領導小組教育廳頒發的科研成果一等獎。1993年金和德教授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吳傑,男,1921年2月生,江蘇省常州市人,1950年8月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是建國後第一位來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工作的大學教育系本科畢業生,一生均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工作。在教育系任助教、講師、教授、室主任、副系主任等職。
吳傑教授在教育系一直從事教育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教育系第一位培養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導師,是教育系教育學原理碩士學位點的主要研究生的導師和課程與教學論碩士學位點的奠基人。吳傑教授在教學工作中兢兢業業,教書育人,培養了一大批學生,指導畢業碩士研究生14名,均成為東北師范大學和所在單位的骨幹力量。吳傑教授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在教育學尤其是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方面,在國內有較大的影響。他的研究工作貫穿兩條主線:歷史的回顧與總結和科學技術在各個發展階段對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影響。用這種研究思路全面、系統地探索教學理論的歷史發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是最早的,研究成果具有突破性。其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他編著的《教學論——教學理論的歷史發展》(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一書,該書1990年4月獲國家教委首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1995年獲國家教委組織的首屆文科科研優秀成果獎。除該書外,他主編了東北三省高師教材《教育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外國現代主要教育流派》(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他還撰寫了《從凱洛夫教育思想體系中解放出來》等多屆有份量的論文。他是中國第一部大型綜合性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的分支學科教育學編寫組的副主編和撰稿人,是「七五」期間國家教育科研重點項目,全國群書編寫出版計劃重點項目《教育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編委。
曾任全國教育控制論研究會會長;中國教育學研究會理事;全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委員;吉林省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吉林省教育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吉林省教委「四年制初中課程設置與中和教材的實驗研究」課題組顧問;課程教材研究所《課程·教材·教法》特約通訊員。1988年5月30日吳傑教授病故。 李桂林,男,1924年2月生於吉林省磐石縣,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入東北師范大學(原東北大學)歷史系學習。
李桂林教授是教育系建系初期第一批從東北師范大學各個系調入的青年教師之一。1952年開始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教育系副系主任、系主任。李桂林教授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教育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其成果在國內有較大影響。也是教育系教育史碩士學位點的創始人之一,是教育系中國教育史學科的帶頭人。他培養了一大批本科生、進修生,他培養的多名碩士研究生,已經成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和國內有關單位的骨幹力量。1964年,他編寫的《中國近代教育史》(東北師范大學鉛印)是國內該學科最早的教材,曾被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杭州大學的等多所師范院校使用。通過在國內去江西等地調查,搜集資料,最後他主編的《中國現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月出版),曾被河南、遼寧省、陝西省等多所師范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他還主編了《中國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著有《中國現代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是陳元暉主編的《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中的《普通教育》卷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他發表了《評生活教育》等多篇有份量的論文。陝西師范大學教育系曾專聘他為碩士研究生導師,為陝西師范大學教育系培養了7名碩士畢業研究生,其中2名成為陝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領導班子成員。日本東京大學的歷史學者,曾兩次專訪李桂林教授。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生也曾專訪李桂林教授。
李桂林教授曾任全國教育史研究會常務理事、楊賢江教育思想研究會理事、吉林省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吉林省教育史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史從書編委會常務編委。 郭占基,教授,男,山東招遠人,生於1929年,中共黨員,1952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郭占基教授1952年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長期擔任心理學教研室主任。
郭占基教授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長期從事心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尤其在教育心理學方面有較大的影響。他是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碩士學位點的創始人之一,是教育系教育心理學最早的碩士生導師。他培養了一大批本科生、進修生、多名教育心理學碩士畢業生,大多為所在單位的骨幹。他是我國第一部大型綜合性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5年出版)教育心理分支學科編寫組副主編;是中國心理學會編輯的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年心理研究成果《中國心理科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一書的編委;是《實用教育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副主編。在心理學教材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參編和統稿了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是章志光主編《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副主編,是《教育心理學教學參考資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主編之一,還翻譯了日本的《社會學習心理》(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他撰寫了多篇有分量的論文,其中《經驗思維與理論思維——學習心理學的理論問題之一》(《教育研究》1981年第6期)一文,1990年獲國家教委全國首屆教育科學評獎優秀成果二等獎。曾主持中華社科基金「八五」重點項目《人際關系對學生社會性動機發展的影響》等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青年友誼觀調查研究》(《心理科學通訊》1987年第3期)一文,在《中國心理科學》一書中,作為重要成果予以肯定(見該書第634頁)。
郭占基教授曾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心理學報》編委、吉林省心理學會理事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評審組成員。
④ 小學語文的主要名師有哪些分別有哪些教學法或者教育流派
斯霞,女,1910年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斯宅鄉,取名碧霄;8歲時,進族裡辦的"斯民小學"讀書,改為斯霞。1922年考上浙江省杭州女子師范學校讀書,畢業後到紹興第五中學附屬小學任教,1929年轉浙江省嘉興縣集賢小學工作。次年經人介紹到肖山湘湖師范學校工作。婚後轉到南京東區實驗小學教書,不久又轉入中央大學實驗學校小學部工作。1947年,又回到南京中央大學實驗小學(1952年學校改名南京師范學院附屬小學)工作。1956年被評為南京市先進工作者,小學一級教師,同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並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教群英會。1963年,《江蘇教育》、《人民日報》先後刊登《育苗人》、《斯霞和孩子》的報道,著重宣傳介紹斯霞和學生的關系。1973年,江蘇省教育廳調她到省教材編寫組,編寫小學語文教材。1977年底,她回到南師附小,擔任一年級班主任,次年,被評為小學特級教師,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勞動英雄,全國"三八"紅旗手,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她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80年辭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職務,次年因病住院,不得不離開了心愛的講台。主要著作有:《斯霞教育經驗選編》、《我的教學生涯》。
霍懋征,女,漢族。中共黨員。1921年9月出生。1943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曾任北京第二試驗小學教師、副校長,至今從教60年。是我國50年代就蜚聲全國教育戰線,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之一。全國首批特級教師,榮獲北京市教育工作者一等獎。多次榮獲北京市「三八」紅旗手,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她光榮地被評為中國現代百名教育家之一。霍懋征老師一家三代八人選擇了教師這一光榮職業,1991年這個教師之家當選「全國優秀教育世家」。
霍懋征老師是一位成功的人民教師,她在半個多世紀的教育教學生涯中為我們的基礎教育進行了全方位的教改實踐,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學經驗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
袁瑢(1923-)江蘇南通人。女。交通大學肄業。建國後,歷任上海實驗小學教師、副校長校長,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婦聯執委會常委。特級教師。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1983年兩次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60年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於漪,1929年生,浙江人,1951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教育系。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全國教育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歷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市楊浦中學語文教師、上海第二師范學校校長、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語言學會理事,上海市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等職。著有《於漪文集》、《於漪語文教育論集》、《語文教苑耕耘錄》、《語文園地拾穗集》、《學海探珠》、《教你學作文》、《語文教學談藝錄》等,音像教學輔導材料有《於漪語文教學課堂結構精析》、《妙筆生輝》等數十盒。
李吉林,女,1938年5月生,1956年8月畢業於江蘇省南通女子師范,畢業後在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任教。1978年被評為江蘇首批特級教師,現任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長。李吉林老師長期堅持教學改革,創立了情境教育理論體系及操作體系,得到教育部領導及專家的高度評價。出版《訓練語言與發展智力》《情境教學理論與實踐》《李吉林情境教學詳案精選》等6本專著,發表近二百多篇論文,計300多萬字。這些科研成果先後榮獲國家教委首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國家新聞出版暑優秀教育圖書一等獎等。她主講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電視講座21集,由中國教育電視台通過衛星向華語地區播放,1999年獲全國電化教材師范最高獎。她應邀外出講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受到教育界普遍的歡迎與尊重,是基礎教育界卓有影響的小學教育專家。
支玉恆,1939年生於河北省張家口市,1959年於河北體育學校畢業後在小學上體育課,後由於種種原因,1977年,近40歲時改教語文課。當時他連漢語拼音都認不全,於是虛心地向低年級老教師求教。踢球多年的腳很靈活,而用手寫字卻很費勁,於是苦練三年,無論寫教案、改作業、批作文、寫總結等,均用小楷毛筆書寫。語文教學起步較晚,然而他以勤補缺,刻苦鑽研,終於天道酬勤。他走出了張家口,走出了河北省,成為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
賈志敏,上海市人,漢族人,1939年出生。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民進市委普教委員會副主任,民進浦東區委委員。小學高級教師。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已有46個春秋。由於他創造性的勞動,出色的工作而多次受到政府嘉獎。1994年,獲上海市特級教師稱號。1999年「五一」前夕,獲「浦東新區開發建設特殊獎」。2000年獲「浦東名師」稱號。現任上海金蘋果學校小學部校長,浦東新區首屆政協委員。賈志敏同志一生坎坷,幾經磨難。文革期間,賈志敏教師在政治上受迫害,身心上受摧殘,但是他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矢志不渝。42年的語文教學生涯,他的課堂形成「以學生為主,以訓練為主,以激勵為主」的風格。在作文教學中形成了「高、趣、真、活、實」的特色。提任校長以後,他大膽試驗,積極探索,在實施素質教育方面,取得了經驗獲得了成效。1992年,上海電視台錄制的電視系列片《賈老師教作文》,1994年上海教育台錄制的作文教學系列片《錦上添花》相繼在許多省市播出,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果。1999年中國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又錄制了《賈老師教小學生作文》的光碟並面世,引起了海內外的關注。前年暑假,賈老師應邀赴新加坡為當地華文老師傳授語文教學經驗,並獲得極好的反映。
於永正,男,中共黨員。1962年從徐州師范學校畢業後,就一直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現任鼓樓區教研室主任。1985年,於永正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1995年,他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於永正同志勇於革新,敢為人先,以語文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為小學素質教育工作帶來了一縷清新的風。他把如何啟迪學生的智慧、挖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天賦作為主要研究課題,形成了「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情趣、重習慣」的教學特色。在小學作文教學上,他實踐了「言語交際表達訓練」,在全國有較大的影響。中國教育電視台、山西教育電視製作中心、吉林教育電視台將有關教學實況拍成電視片向全國發行,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於永正老師多次應邀赴外省、市講學,他的課和報告受到專家、老師們的贊譽。1992年12月14日—16日,國家教育部在南京專門召開了「於永正語文教學研討會」,推廣於老師的「五重」教學法。於永正同志曾出版《教海漫記》、《於永正課堂教學與經驗》等專著,並在全國、省級報刊、雜志上發表論文多篇。
靳家彥,男,1944年12月生,畢業於天津教育學院中文系。從教38年,現任天津南開小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榮獲天津市模範教師、天津市勞動模範、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被國家授予「人民教師」獎章,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學專家。創立「小學語文導讀法」,應邀赴30個省、市及大專院校講學,做示範教學,受到廣泛贊揚。出版《小學語文導讀法》等專著17部,發表《從素質教育的高度教小學語文》等論文200餘篇,多篇獲全國及省市獎。《中國教育報》開辟專欄介紹「靳家彥教育教學藝術」。參加多種教材編寫,培養徒弟20餘名,均取得優異成績。
張化萬,男,江蘇揚州人.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現任杭州市上城區教師進修學校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浙江省特級教師協會副會長,全國小學作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現代小學語文>編委會主編,杭州市小語會副理事長.曾榮獲全國曾憲梓先進教師二等獎、浙江省優秀教研員、浙江省十佳校長、區勞動模範、杭州市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1994年,倡議並參與組織實施了"杭州市上城區跨世紀園丁工程";5次代表浙江省在全國小學語文閱讀與作文教學的觀摩會上執教示範課;先後帶出了浙江省最年輕的特級教師曹曉紅、王鶯,培養了全國首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一等獎獲得者、省教壇新秀虞大明等一批省內外有相當知名度的優秀教師. 曾在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上示範課,作學術講座;有60餘篇論文發表或獲獎;主編或撰寫<寫好作文的金鑰匙><豬八戒學作文><小學作文教學心理學><小學教育研究入門><小學教師教育科研基礎><小學語文典型課示例>等;出版專著<現代小學寫話與習作教學>;出版<張化萬閱讀教學><張化萬作文教學><中國名師張化萬>等課堂教學錄像資料;主編<浙江省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11、12冊)<現代小學語文><小學語文國情教育補充教材>等教材12本. 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現任杭州市拱宸橋小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王崧舟校長醉心於小學語文教學藝術的追求。他主張以發展學生的語感素養為核心,從生命成長的高度觀照和深化語文教學改革,促進學生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他的語文課在中國教育電視台《名師講壇》欄目播出,《語感教學法》入選教育部《中國名師》音像專著工程。他認為「語文素養」就是「人」的素養,「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母語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他認為母語應該成為學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綠洲、成為學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風景、成為學生心靈世界中的一股甘泉。他主張語文教學應在繼承傳統的「雙基」教學的前提下,著力加強學生的「語文基礎積累」和「語文基本習慣」的培養;他認為一堂好的閱讀課應該「關愛生命、著眼發展、依學定教、發揚民主、以讀為本、以情感人、強化語感、鼓勵創見、引導質疑、敏於點撥」,並獨創「自讀感悟——開放引導」教學模式。
竇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從教於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副校長),現任清華附小副校長。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研究生課程班畢業。國家九五重點課題語文教材編寫組的編委及編寫人員。國家「十五」課題「現代教學藝術研究」課題組專家組成員。海淀中心學區課程改革領導組副組長。全國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全國反饋教學研究會理事,吉林省教育學會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師研究會副理事長。從1994年開始搞「語文教學民族化與現代化研究」。具體目標是「繼承工具性,打牢語文基礎;注重人文性,弘揚主體精神;體現民族性,遵循漢語學習規律。」
孫建鋒,男,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國家骨幹教師培訓對象。曾獲江蘇乍小學語文說課比賽一等獎,江蘇省「教海探航徵文」比賽一等獎;近年來,他應邀到山東,河南,浙江,江西,內蒙古等地上課,課堂教學扎實,靈活,富有創意,深受一線教師的喜愛。在《小學語文教師》《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河北教育》等刊物發表文章60餘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吉春亞,全國著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中文本科學歷。1964年生於美麗的太湖南岸,那「千山千水千秀才」的江浙人文沃土孕育的了她的聰慧靈氣,再加上她博採眾長、開拓進取,使她教學自成一派——帶有濃濃「語文味」的且不乏詩情畫意的「言語學習型」的教學風格。吉老師有很強的科研能力,曾主持和參與「語文思維訓練」和「小學學科創新教育理論與實踐」等6項省級課題,其成果獲得全國小語會科研成果評比一等獎等多項榮譽,並由國家出版社出版。北京小學,是北京市最好的一所小學。吉春亞老師就是這所學校的唯一特級教師。
薛法根,男,1968年生,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吳江市盛澤實驗小學校長、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從教以來,潛心研究素質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致力於小學語文組塊教學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綜合、走向運用」的教學新理念。曾先後在《人民教育》等報刊雜志發表教學論文100多篇,著有《智慧教學》一書。1995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1998年榮獲江蘇省「紅杉樹」園丁獎金獎,1999年被評為江蘇省名教師,2001年榮獲全國模範教師榮譽稱號,2002年獲第五屆全國「十傑教師」提名。
孫雙金,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現任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曾榮獲全國師德先進個人、江蘇省十大傑出青年等稱號,江蘇省小學語文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事跡收入《江蘇教育名人錄》、《中國當代教育名人錄》和《全國小學語文名師精品錄》。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200多篇文章,出版了《孫雙金語文教學藝術》和中華名師叢書《美麗課堂》等專著。
盛新鳳,女,1970年生。著名特級教師,國家級骨幹教師培養對象。中學高級教師,任教於浙江省湖州市湖師附小,大學本科畢業,中共黨員,湖州市第四屆政協委員。她潛心研究,碩果累累,先後獨立進行了多項國家、省市級課題的研究。30多項研究成果和論文公開發表,80多次在省內外公開示範教學,足跡遍布全國20多個城市。事跡曾多次被《語文教學通訊》、《小學教學設計》、《浙江教工》、《湖州日報》、湖州電視台「奉獻」、「關注」欄目等報刊雜志、新聞媒體作專題報導。出版個人教學專著《構建詩意的語文課堂》。
虞大明,男, 1972年4月出生,中學高級教師,省教壇新秀。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副校長。1995年5月獲浙江省首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一等獎,同年10月代表浙江省參加全國首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榮獲一等獎;1999年獲浙江省首屆學科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2004年榮獲浙江省首屆中小學教師才藝大賽金獎;2004年被評為上城區首屆特級教師。工作10餘年來,一直以開拓、創新、勤奮的態度實踐著「用心成長,享受課堂」的理想與追求。應邀拍攝「名師講壇」、「中國名師」專輯,出版發行。應邀赴全國各地講學百餘次,獲廣泛好評。2003年出版個人第一本著作《走過10年——我的語文教學求索之路》,參與主編《新班級教育的實踐探索》。10餘年來共有30餘篇論文發表或獲獎。
⑤ 沂南縣第一中學的優秀教師
姜自忠,男,中共黨員,現任沂南一中校長。曾任山東省沂南縣組織部副部長,沂南一中黨委書記。 張守業,男,中共黨員,中學政治高級教師,現任沂南一中副校長。工作二十多年來,勤勤懇懇,先後任教師、班主任、團委書記、年級主任、工會主席。《當前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初探》被全國德育工作研討會論文評審委員會評審為一等獎,並入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挑戰二十一世紀》一書,《學生幹部定期選舉制之我見》在《德育報》總第255期發表,《堅定不移地實施素質教育》在《沂蒙教育》總第64期發表。
1996年10月,被《德育報》社與第二屆全國中小學日常行為規范知識競賽組委會授予組織工作一等獎;
1996年12月被團市委、市人事局授予臨沂市優秀青年工作者;
1997年9月,被縣教委、縣人事局授予沂南縣優秀教育工作者;
1998年1月,被團省委授予山東省新長征突擊手;
1999年3月,被縣委授予農村集中整治先進個人;
2001年7月,被中共臨沂市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
2002年3月被市總工會授予臨沂市先進工會工作者;
2005年9月,被市教育局授予臨沂市普通高中教學工作先進個人。
1997年12月當選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山東省第十次代表大會代表,
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參加了市委黨校第11期中青班培訓學習。 杜紀祥,男,35歲,中學語文一級教師。自1991年工作以來,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班主任風格:注重用激情點燃學生的生命之火;注重關注學生鮮活的個性;注重用工作創新催生教育智慧;注重科學的學習方法的引導;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觀察和研究。多次獲得市教學優秀成績獎。2005年他所培養的學生曹欣榮以694分的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
先後獲得沂南縣十大傑出青年、沂南縣勞動模範、沂南縣優秀教師、沂南縣新長征突擊手、沂南縣教學能手、沂南縣十佳班主任、臨沂市十佳班主任、沂南名師等榮譽稱號,曾多次在各縣區班主任經驗交流會上做報告,班主任事跡曾被拍成電視專題片,在縣、市電視台播放。《齊魯晚報》、《沂蒙生活報》和《沂蒙教育》對他的事跡曾作過專題報道。 薛小華,女,1991年畢業於煙台師范學院數學系,獲理學學士。
多次送高三畢業班,成績顯著。2003年5月舉行山東省數學公開示範課,先後四次獲市縣級優秀教學成績獎,為沂南縣教學能手,沂南縣優秀教師,沂南縣第14屆人大代表。
1994年臨沂市數學講課比賽一等獎,
1998年9月舉行沂南縣數學公開示範課
1997年論文《中學數學中的德育滲透》獲縣級評比二等獎
1998年論文《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作性思維能力的探索》獲縣級評比一等獎
1999年論文《走出教學誤區提高課堂效果》獲市級一等獎
2003年論文《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新趨勢》獲市級二等獎
2000年論文《妙用估演算法巧解高考題》發表於《考試報》
2000年論文《有關三角形問題的題型及求解》發表於《數理化解題研究》
2003年論文《巧用特殊策略妙解高考選擇題題》發表於《高中數理化》
2003年編著科學教育出版社《高中總復習特種教練》數學篇
2002年指導學生參加山東省數學競賽獲一等獎。 朱紀飛,37歲,1989年7月參加工作,從事高中化學教學和教學管理工作,山東省沂南第一中學化學高級教師,臨沂市骨幹教師、教學新秀、臨沂市教學能手,多次被評為全國高中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山東賽區優秀輔導員。參加工作以來,送過六屆高考畢業班,特別是擔任班主任工作的高考畢業班--2000屆8班,應屆學生高考文化課普通本科進線32人,其中重點本科20人,教學教研成績斐然,總共為清華大學輸送三名優秀學生,四次獲臨沂市優秀教學成績獎(1996、1997、2000、2003),一次縣級優秀教學成績獎,有十餘篇教育教學論文分別發表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多篇教學教研論文分別在省、市、縣獲一、二等獎,多次參編臨沂市教研室組織的高三一輪復習資料,主持並帶領化學組老師參加山東省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重點研究課題《中學化學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的研究獲山東省階段性實驗成果,臨沂市優秀成果一等獎,合作研製的教具《方便多媒體投影器》獲國家專利,參加臨沂市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重點研究課題《高中化學實驗科學化研究》通過市級鑒定,多次被授予縣優秀教師、縣優秀青年工作者和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⑥ 遼寧省屬公費師范生有哪些院校
有遼寧師范大學、沈陽師范大學、鞍山師范學院。
沈陽師范大學(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位於遼寧省沈陽市,由遼寧省人民政府舉辦並主管,入選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為教育部首批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高校、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沈陽師范大學始建於1951年,其前身為東北教育學院,1953年更名為沈陽師范學院;1965年更名為遼寧第一師范學院;1978年恢復沈陽師范學院校名。2002年,沈陽師范學院與遼寧教育學院合並組建為沈陽師范大學。
國家一流本科專業:法學、社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學前教育、漢語言文學、英語、表演、新聞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應用心理學、軟體工程、音樂學。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金融學、教育技術學、小學教育、漢語國際教育、數學與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糧食工程、旅遊管理、音樂表演、社會學、體育教育、日語、古生物學、市場營銷、行政管理、美術學。
以上內容參考:沈陽師范大學
⑦ 王立仁的東北師范大學教授
主要學習簡歷(含國內外訪學)
1974年11月——1976年8月 原吉林師范學校讀書
1985年9月——1987年7月 四平師范學院政治系讀書
1991年3月——1991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進修
1996年7月——1996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系人學高級研討班
2000年9月——2001年7月東北師范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2001年9月——2004年7月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獲博士學位
主要工作簡歷
1976年8月——1989年5月 吉林師范學院(校)系團總支書記、院團委副書記、系副主任。
1989年5月——1999年9月 吉林師范學院德育教研部教師、副主任、主任,馬列思想政治教研部書記、副主任,院學生處處長。
1999年9月——2002年2月 北華大學宣傳部長,馬列思想政治教研部教師。
2002年2月——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研室主任。 主要講授課程:
本科: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德育原理,德育價值與德育實效研究 1、《韓非的治國方略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5BZZ004,2005年,7萬,主持;
2、《當代大學生問題多維透視與高校德育實效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DEA030108,2003年,3.2萬,主持;
3、《當代大學生問題多維透視與立體教育實效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A315010,2003年;經費無,主持,已結項;
4、《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ZZ0084,2006年,0.3萬,主持;
5、《醫風醫德問題問題及對策研究》,吉林省中醫葯局,2004—ZC02,2004年,1萬,主持;
6、 《德育實效測評標准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青年基金。EEA100376 2010年,2萬,主持;
7、 《人生意義及現實人生困惑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BZX067 2010年,10萬,主持; 【論文類】
論文目錄:
1、作者1、《試論康德動機論的意義》,《吉林師院學報》1992年1期,人大復印資料外國哲學與哲學史全文轉載1992年5期;
2、作者2、《建立激勵機制,培養競爭意識》,《思想教育研究》1993年5期;
3、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課改革的嘗試》,《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2期;
4、作者1、《人為什麼愛國》,《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1期;
5、作者1、《愛國主義的理性思考》,《光明日報》1995年6月8日;
6、作者2、《芻議認識的本質梯級性問題》,《吉林師范學院學報》1996年4期,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全文轉載1996年9期;
7、作者1、《韓非的因情而治》,《政治學研究》1996年2期;
8、 作者1、《論社會主義市場原則和道德原則的統一》,《光明日報》1997年5月3日;
9、 作者1、《市場經濟與個體文明》,《光明日報》1998年4月3日;
10、作者1、《關於個人精神文明的思考》,《吉林師院學報》1998年3期;人大復印資料精神文明建設全文轉載1998年9期;
11、作者1、《思想道德修養課問題式教學模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1年2期;
12、作者1、《理想的價值》,《中國教育報》,2001年2月14日;
13、作者1、《思想道德修養課內容體系之我見》,《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1年3期;
14、作者1、《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礎性蘊涵》,《光明日報》2002年2月5日;
15、作者1、《論德育的價值》,《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2年2期
16、作者2、《德育的固化機制》,《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3期;
17、作者1、《略論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三原則》,《光明日報》2003年5月20日;
18、作者1、《論德育價值實現過程中的思維視角轉換》,《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3期;
19、作者1、《德育價值實現過程中的思維視角轉換》,《光明日報》2004年4月5日;
20、作者1、《思想的凝練 理論的創新》,《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6期;
21、作者1、《德育的發展價值》,《中國教育報》2004年7月13日;
22、作者1、《論德育的導向價值》,《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年9期;
23、作者1、《增強德育實效須轉換思維視角》,中國教育報2004年10月12日;
24、作者1、《傳承 體驗 實現-人生意義的詮釋》,《光明日報》2004年11月9日;
25、作者1、《關注大學生問題,增強德育實效》,中國教育報2005年1月25日;
26、作者1、《中小學理想教育應遵循的原則》,《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年3期;
27、作者1、《給高中生一個真實的大學夢》,中國教育報2005年4月19日;
28、作者1、《德育的理想價值》,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5期;
29、作者1、《論公民權力》,《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4期;
30、作者1、《韓非的治吏思想》,《光明日報》2005年6月7日;
31、作者1、《大學生如何走出自我中心》,《中國教育報》2005年8月23日;
32、作者1、《簡論休閑》,《光明日報》2005年9月20日,新華文摘論點摘編;
33、作者1、《孝經新解》,《倫理學研究》2005年5期;
34、作者1、《大學生自我中心的成因及矯正》,《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期;
35、作者1、《重視解決大學生眼高手低問題》,中國高等教育2006年11期;
36、作者1、《大學生眼高手低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光明日報》2006年8月4日;
37、作者2《政治社會化取向的美國公民教育》,《外國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38、作者1、《「思想道德修養」課專題式教學模式研究》《教學研究》2006年(東北師大教務處)
39、作者1、《韓非奉獻給君主的根本治國方略》《政治學研究》2007年第03期
40、作者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綜述》《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年第05期
41、作者1、《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教學實效》《中國教育報》2007年
42、作者1、《政治的維度——韓非的人性觀》《光明日報》2007年
43、作者1、《論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客觀考量》《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03期
44、作者1、《韓非主張治國的基本方略——賞罰依法》《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03期
45、作者1、《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的自身建設》《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07期
46、作者1、《韓非的治國方略述論》《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05期
47、作者2、《芻議哲學范疇度的模糊性——兼談度的分類》《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02期
48、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及其邏輯展開模式構想》《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年第02期
49、作者1、《論建構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測評的標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11期
50、作者1、《如何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中國教育報》2008年
51、作者1、《十七大報告蘊含的民本取向》《東北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
52、作者1、《韓非的治國三境界》《光明日報》2008年
53、作者1、《教師「好學生」情感期待落差的成因透視》 《光明日報》2009年
54、作者1、《韓非的能人政治及其意蘊》《政治學研究》2009年第3期
55、作者1、《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的戰略意蘊》《光明日報》2009年
56、作者2、《試論孝德教育的源起和產生》《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57、作者2、《西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研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58、作者2、《論漢代孝德教育》《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
59、作者1、《韓非的法治理念》《政治學研究》2010年第4期
60、作者1、《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主體和介體》《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61、作者2、《論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論》《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62、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63、作者2、《「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問題式專題教學的思考》《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第4期
64、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具體矛盾體系新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65、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實效維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66、作者2、《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回顧與思考》《蘭州學刊》2011年第6期
66、作者1、《論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0期
67、作者2、《談中小學法治教育內容的誤區與完善》《教育探索》2011年第8期
68、作者2、《大學生功利化傾向及防範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69、作者1、《從雷鋒的精神世界看雷鋒精神生成》《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70、作者2、《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系統構建》《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71、作者2、《學校德育內容銜接的困境與出路》《教育科學研究》2012年第4期
72、作者1、《論雷鋒精神的個體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73、作者1、《生活內容的人生意義》《光明日報》2012年
74、作者1、《應然與實效維度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想》《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75、作者1、《德育實效評測標准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
76、作者2、《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展開形態》《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年11期
77、作者1、《論雷鋒精神的現實性維度》《理論學刊》2012年11期
78、作者1、《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79、作者2、《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測評標準的建構理路》《臨沂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80、作者2、《論提高德育實效的現實著力點》《教育探索》2013年的第2期
81、作者2、《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幾點思考》《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82、作者2、《論實效維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理論與改革》,2013年第3期
81、作者1、《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構體系的規劃與構建》《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3第1期
82、作者2、《大學生問題教育的理性規約》《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13年第4期
83、作者2、《問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解讀》《教育評論》,2013年第5期
學術著作或教材目錄:
1作者1、《愛國主義的理性思考》專著,《延邊大學出版》1999年6月;
2作者1、《德育價值論》專著,《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2004年12月;
3作者1、《論人及其責任》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4作者2、《德育的人學承諾》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5作者1、《思想道德修養》教材,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6作者1、《思想道德修養》教材,主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7作者1、《問題與對策——大學生活進行時》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8作者1、《韓非的治國方略研究》著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9作者1、《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測評標准研究》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 主要講授課程:
本科: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德育原理,德育價值與德育實效研究
主要科研方向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兼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教育學。 1、《韓非的治國方略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5BZZ004,2005年,7萬,主持;
2、《當代大學生問題多維透視與高校德育實效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DEA030108,2003年,3.2萬,主持;
3、《當代大學生問題多維透視與立體教育實效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A315010,2003年;經費無,主持,已結項;
4、《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ZZ0084,2006年,0.3萬,主持;
5、《醫風醫德問題問題及對策研究》,吉林省中醫葯局,2004—ZC02,2004年,1萬,主持; 1作者1、《試論康德動機論的意義》,《吉林師院學報》1992年1期,人大復印資料外國哲學與哲學史全文轉載1992年5期;
2作者2、《建立激勵機制,培養競爭意識》,《思想教育研究》1993年5期;
3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課改革的嘗試》,《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2期;
4 作者1、《人為什麼愛國》,《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1期;
5 作者1、《愛國主義的理性思考》,《光明日報》1995年6月8日;
6作者2、《芻議認識的本質梯級性問題》,《吉林師范學院學報》1996年4期,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全文轉載1996年9期;
7作者1、《韓非的因情而治》,《政治學研究》1996年2期;
8 作者1、《論社會主義市場原則和道德原則的統一》,《光明日報》1997年5月3日;
9 作者1、《市場經濟與個體文明》,《光明日報》1998年4月3日;
10 作者1、《關於個人精神文明的思考》,《吉林師院學報》1998年3期;人大復印資料精神文明建設全文轉載1998年9期;
11作者1、《思想道德修養課問題式教學模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1年2期;
12作者1、《理想的價值》,《中國教育報》,2001年2月14日;
13作者1、《思想道德修養課內容體系之我見》,《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1年3期;
14作者1、《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礎性蘊涵》,《光明日報》2002年2月5日;
15作者1、《論德育的價值》,《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2年2期
16作者2、《德育的固化機制》,《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3期;
17作者1、《略論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三原則》,《光明日報》2003年5月20日;
18作者1、《論德育價值實現過程中的思維視角轉換》,《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3期;
19作者1、《德育價值實現過程中的思維視角轉換》,《光明日報》2004年4月5日;
20作者1、《思想的凝練 理論的創新》,《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6期;
21作者1、《德育的發展價值》,《中國教育報》2004年7月13日;
22作者1、《論德育的導向價值》,《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年9期;
23作者1、《增強德育實效須轉換思維視角》,中國教育報2004年10月12日;
24作者1、《傳承 體驗 實現-人生意義的詮釋》,《光明日報》2004年11月9日;
25作者1、《關注大學生問題,增強德育實效》,中國教育報2005年1月25日;
26作者1、《中小學理想教育應遵循的原則》,《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年3期;
27作者1、《給高中生一個真實的大學夢》,中國教育報2005年4月19日;
28作者1、《德育的理想價值》,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5期;
29作者1、《論公民權力》,《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4期;
30作者1、《韓非的治吏思想》,《光明日報》2005年6月7日;
31作者1、《大學生如何走出自我中心》,《中國教育報》2005年8月23日;
32作者1、《簡論休閑》,《光明日報》2005年9月20日,新華文摘論點摘編;
33作者1、《孝經新解》,《倫理學研究》2005年5期;
34作者1、《大學生自我中心的成因及矯正》,《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期;
35作者1、《重視解決大學生眼高手低問題》,中國高等教育2006年11期;
36作者1、《大學生眼高手低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光明日報》2006年8月4日;
37作者2《政治社會化取向的美國公民教育》,《外國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38作者1、《「思想道德修養」課專題式教學模式研究》《教學研究》2006年(東北師大教務處)
39、作者1、《韓非奉獻給君主的根本治國方略》《政治學研究》2007年第03期40、作者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綜述》《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年第05期41、作者1、《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教學實效》《中國教育報》2007年42、作者1、《政治的維度——韓非的人性觀》《光明日報》2007年43、作者1、《論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客觀考量》《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03期44、作者1、《韓非主張治國的基本方略——賞罰依法》《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03期45、作者1、《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的自身建設》《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07期46、作者1、《韓非的治國方略述論》《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05期47、作者2、《芻議哲學范疇度的模糊性——兼談度的分類》《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02期48、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及其邏輯展開模式構想》《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年第02期49、作者1、《論建構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測評的標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11期50、作者1、《如何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中國教育報》2008年51、作者1、《十七大報告蘊含的民本取向》《東北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52、作者1、《韓非的治國三境界》《光明日報》2008年53、作者1、《教師「好學生」情感期待落差的成因透視》 《光明日報》2009年54、作者1、《韓非的能人政治及其意蘊》《政治學研究》2009年第3期55、作者1、《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的戰略意蘊》《光明日報》2009年56、作者2、《試論孝德教育的源起和產生》《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57、作者2、《西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研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58、作者2、《論漢代孝德教育》《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59、作者1、《韓非的法治理念》《政治學研究》2010年第4期60、作者1、《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主體和介體》《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61、作者2、《論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論》《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62、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63、作者2、《「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問題式專題教學的思考》《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第4期64、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具體矛盾體系新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65、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實效維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66、作者2、《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回顧與思考》《蘭州學刊》2011年第6期66、作者1、《論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0期67、作者2、《談中小學法治教育內容的誤區與完善》《教育探索》2011年第8期68、作者2、《大學生功利化傾向及防範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69、作者1、《從雷鋒的精神世界看雷鋒精神生成》《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70、作者2、《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系統構建》《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71、作者2、《學校德育內容銜接的困境與出路》《教育科學研究》2012年第4期72、作者1、《論雷鋒精神的個體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73、作者1、《生活內容的人生意義》《光明日報》2012年74、作者1、《應然與實效維度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想》《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75、作者1、《德育實效評測標准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76、作者2、《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展開形態》《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年11期77、作者1、《論雷鋒精神的現實性維度》《理論學刊》2012年11期78、作者1、《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79、作者2、《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測評標準的建構理路》《臨沂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80、作者2、《論提高德育實效的現實著力點》《教育探索》2013年的第2期81、作者2、《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幾點思考》《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82、作者2、《論實效維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理論與改革》,2013年第3期81、作者1、《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構體系的規劃與構建》《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3第1期82、作者2、《大學生問題教育的理性規約》《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13年第4期83、作者2、《問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解讀》《教育評論》,2013年第5期 1作者1、《愛國主義的理性思考》專著,《延邊大學出版》1999年6月;
2作者1、《德育價值論》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3作者1、《論人及其責任》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4作者2、《德育的人學承諾》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5作者1、《思想道德修養》教材,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6作者1、《思想道德修養》教材,主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吉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主持)吉林省教育廳 2001年11月20日 編號20002057
⑧ 為什麼說"全國教育看江蘇,江蘇教育看南通"
因為江蘇的教育事業是極其發達的,江蘇高考試卷也是全國最難的。
江蘇南通雖然是一個地級市,但是卻擁有五個實力很強的中學:海安高級中學、海門高級中學、如皋中學、如東高級中學、南通中學。
可以說,南通為江蘇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江蘇為全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拓展資料:
南通,江蘇省地級市,位於江蘇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琅,古稱通州。南通是上海大都市圈北翼門戶城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現代化港口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東抵黃海,南望長江,與上海、蘇州燈火相邀,西、北與泰州、鹽城接壤,「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被譽為「北上海」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是江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漲沙沖積成洲,南通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自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辛亥革命後,改通州為南通縣。1983年,撤銷南通地區,設立南通市。南通市下轄3區、1縣,代管4個縣級市,面積8544平方千米。
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創辦第一所師范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綉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作為中國老齡化最高的城市,南通人口平均壽命達80.71歲,百歲壽星多達1031位,2014年5月,南通被國際自然醫學會、世界長壽鄉認證委員會授予全球首個「世界長壽之都」。
2014年8月,南通成為江蘇省第6個,全國第37個獲批建設軌道交通的城市。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中,南通市位列第22位。
⑨ 浙江師范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好還是浙江工業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好
當然是浙江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好,浙江省內思政專業最好的是浙江師范大學和寧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