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的教學反思
① 二年級古詩二首登鸛雀樓和望廬山瀑布的學情分析
登鸛雀樓
唐 ·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詩的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
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望廬山瀑布
唐 ·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
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像,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
② 登鸛雀樓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什麼的道理
告訴人們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遠,,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知識、道理,就需要站的更高一些,必須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高瞻遠矚的胸襟。
《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山巒慢慢沉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風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2)登鸛雀樓的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一作朱斌詩)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
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③ 登鸛雀樓告訴我的道理是什麼
登鸛雀樓告訴我們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遠,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知識、道理,就需要站的更高一些,必須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高瞻遠矚的胸襟。
全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翻譯: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3)登鸛雀樓的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
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④ 登鸛雀樓》告訴我們什麼樣的人生哲理
《登鸛雀樓》這首詩告訴人們的道理是要有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
這首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
特別是後二句,常常被引用,藉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時至今日,此詩還不時出現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4)登鸛雀樓的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
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
清代詩評家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⑤ 登鸛雀樓這首詩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麼
登鸛雀樓這首詩告訴人們的道理是要有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
《登鸛雀》這首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
特別是後二句,常常被引用,藉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時至今日,此詩還不時出現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5)登鸛雀樓的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登鸛雀樓》寥寥二十字就寫出落日山河的蒼茫壯闊景色,以及登高望遠、極目騁懷的一片雄心,詩境壯闊雄渾,詩思高遠深邃,富有啟示性,反映出盛唐士人開朗的胸襟。此詩「景入理勢」,把道理與景物、情事融化得天衣無縫,看似不說理,而理自在其中。
它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此詩還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其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
⑥ 登鸛雀樓的教案~跪求~~謝謝~~
登鸛雀樓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麼?你們覺得怎樣?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盪盪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後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麼,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麼?感到了什麼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藉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後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麼?(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麼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准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古詩《登鸛雀樓》,描繪出萬里山河雄渾壯麗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這一哲理,表達了作者奮發向上的精神。教學中通過自讀質疑,強調學生自學、自悟、自得,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教師輔以重點點撥,引導學生從詩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領會奮發向上的精神。板書設計層次清晰,說明詩句前兩行為作者所見,後兩行為作者所想。
教案示例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麼?你們覺得怎樣?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盪盪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後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麼,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麼?感到了什麼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藉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後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麼?(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⑦ 幼兒小班登鸛雀樓教案反思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教學重、難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談話。 小朋友已經學過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17登鸛雀樓 指名拼讀「登」(dēng),要求讀准後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guàn。 3、解題。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這首古詩我們早就會背了,但現在我們放在課文中進行學習,大家覺得現在的要求是什麼?(要會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誦;要了解它的意思;要會寫)二、初讀課文 1、幻燈出示課文內容。 2、由於學生已經能背誦,所以直接出示不帶拼音的課文,指名讀。三、理解詩句 1、 學習一、二兩行。 (1)指名讀一、二兩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課文掛圖。 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麼壯觀。 ②答問。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什麼?這是什麼時候的太陽?你怎麼知道這是傍晚的太陽的?課文中稱傍晚的太陽叫什麼?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在圖上演示太陽落下的情景)它會怎樣落下去?課文中哪個詞是「靠著」的意思?(依)引導學生理解「盡」,指名說說「盡」的意思,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盡」就是「完」的意思。 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什麼? ③ 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④ 看圖想像,有感情地朗讀一、二兩行。 2、學習三、四兩行。 (1)談話。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麼呢?(2)指名讀三、四兩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5)看圖體會,練習朗讀。 3、練說全詩的意思。 (1)自由練說。 (2)指名試說。四、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畫好再塗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台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五、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討論。 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麼樣子,他可能講些什麼?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六、作業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生字詞,能背誦古詩。 2、完成相關的鞏固練習。教學過程:一、復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入 欲 窮 指明讀上面的字。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鍾樓)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入(進入 入門 出入)窮(窮盡 貧窮 窮苦)3、教學字形。 (1)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雲」比較。 (2)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1、指導書寫。 2、學生練習描紅。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 據句意說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層樓。 ( )課後反思: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情感型的課文比重相當大。所以,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情,定好「情調」,以情育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古詩教學也是如此。 在教學《登鸛雀樓》一詩時,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教師可以對字詞略加指導,便可引導學生入景動情,領略詩人登臨此樓時的所見所感。「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黃河在落日余輝的映照下波濤滾滾、洶涌澎湃地奔騰向前,氣勢宏偉雄奇。由靜景、動景、遠景、近景構成了一幅瑰麗的山河圖,怎麼不令人神往呢?然而,黃河奔去的遠方又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自然地引起詩人的聯想,這里寫的是詩人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滿足於這些美景,他要站得高,看得更遠。一個懷有豪情壯志,高瞻遠矚的詩人的形象便躍然紙上。前兩句是後兩句的基礎,後兩句是前兩句的升華。前面寫景,後面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詩人所描繪的形象和意境,不但給學生再現了祖國山河的美麗景色,而且激勵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這樣的教學,學生通過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看到了課文描寫的形象,受到感染,同時又通過所感受的形象,體會語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⑧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語文反思全集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45/sort0417/sort0675/index_1.html 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全集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教學反思 檢閱教學反思 玩具櫃台前的孩子教學反思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我為你驕傲教學反思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綠色的衛兵教學反思 美麗的丹頂鶴教學反思 小鷹學飛教學案例反思 青蛙觀海教學反思 登鸛雀樓教後反思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雲房子》教學反思 雲房子教學反思 雲房子教學案例與反思 水鄉歌教學反思 松鼠日記教學反思 影子橋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夕陽真美教學反思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小魚的夢教學反思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 四季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設計、說課、反思、評析 魯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夕陽真美》教學反思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狼和小羊》教學反思 會走路的樹教後反思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燕子過海教學反思
⑨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如果想得到更多的知識、道理,則要站得更高一些,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與高瞻遠矚的胸襟。
後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生活哲理,成為不朽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