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教學
『壹』 陶行知(小孩自動教小孩)中陶行知是位怎樣的人
陶行知是一個知錯就改、聽取他人意見、知識淵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陶行知是一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人是摘自陶行知自己的格言。
陶行知出生於安徽一個教師家庭,從小天資就比較聰慧。23歲那年,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金陵大學,之後跑哀悼美國留學,拜於大教育家、大哲學家杜威門下,研究現代教育。
3年之後學成歸來。在眾多同學談理想,談人生的時候,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目標「使全國人民有受教育的機會」,從此世界上少了一個大文豪,多了個致力於平民教育的教育家。
(1)陶人教學擴展閱讀
陶行知的主要貢獻:
陶行知先生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對我國教育的現代化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不僅創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而且進行了大量教育實踐。
細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創新猶如一根金線,貫串於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個部分。創新在這里指革除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舊」,創立與社會、歷史進步相符的「新」。
創新還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掙脫教條的束縛,從僵化習慣性思維中走出來的含義。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創新,也表現在培養目標上。
他針對舊教育把培養「人上人」作為目標的現象,指出新教育應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創辦南京安徽公學時就為這所學校提出三個教育目標:研究學問,要有科學的精神;改造環境,要有審美的意境;處世應變,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
『貳』 陶行知先生說過:「 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您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意思是把教和學聯絡起來,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
這是教學合一的三種理由。第一種和第二種理由是說先生的教應該和學生的學聯絡;第三種理由是說先生的教應該和先生的學聯絡。有了這樣的聯絡,然後先生學生教能自得自動,教有機會方法找那無價的新理了。
(2)陶人教學擴展閱讀:
陶行知先生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對我國教育的現代化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不僅創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而且進行了大量教育實踐。細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創新猶如一根金線,貫串於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個部分。
創新在這里指革除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舊」,創立與社會、歷史進步相符的「新」。創新還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掙脫教條的束縛,從僵化習慣性思維中走出來的含義。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創新,也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他針對舊教育把培養「人上人」作為目標的現象,指出新教育應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創辦南京安徽公學時就為這所學校提出三個教育目標:研究學問,要有科學的精神;改造環境,要有審美的意境;處世應變,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
『叄』 陶行知是個什麼樣的人
陶行知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人求真」、「學做真人」。他指出「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認為,培養人才不看形式而要看實際的真本領。他稱「教人求真」的教師,才是第一流的教育家,這需要具備兩種要素:「一,有真知灼見;二,肯說真話,敢駁假話,不說謊話。」②教師教人求真,首先就應當教人奮不顧身地追求真理,不做「偽君子」,偽君子為名利所動,會丟掉人生最寶貴的人格,「演出千百之偽狀」,而真人則求真知識,說真話,實事求是地辦事,就可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動,學生學習就是要追求真理做真人,不追求虛名,而要學習為國家為社會工作的真本領。1940年底,陶行知之子陶曉光到成都一個無線電廠工作,廠方要資格證明書,陶曉光因沒有正規學歷,便向熟人要了一張曉庄學校的畢業證明書。陶行知聞訊後,認為不妥,即電告曉光將證明書寄回,並寫信對曉光說:「我們必須堅持『寧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之主張進行。倘使這樣真實的證明不合用,寧可自己出錢,不拿薪水,幫助國家工作,……總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絲毫妥協。……你記得這七個字,終身受用無窮,望你必須努力朝這方面修養,方是真學問。」「③陶行知認為「才」與「不才」,在於其知識、學識是否「真」。真學問的標准在於是否真是經過自己刻苦學習和實踐求得,而不是由什麼「證書」之類所決定。
陶行知認為在學問上忠於真理,則在政治上必忠於革命。他說:「學問與革命是一件事,不是兩件事」,「學問不論新舊,只要是追求真理,便與革命之精神符合,若以學問作買賣,則無論新舊,都有作漢奸之可能,……一個人在學問上能追求真理,則在革命上能殺身成仁。」④陶行知要求真人需是「人中人」,不做「人上人」。他說有人誤以為我們要在這里造就一些人出來陞官發財,跨在他人之上,這是不對的,我們的孩子們都從老百姓中來,他們還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們所學得的東西貢獻給老百姓,為老百姓造福利;他們都是受著國家民族的教養,要以他們學得的東西貢獻給整個國家民族,為整個國家民族謀幸福;他們在世界中呼吸,要以他們學得的東西幫助改造世界,為整個人類謀利益。」
他認為這種立志為老百姓造福、為整個人類謀利益的人,就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做人中人」最根本的道理到40年代,陶行知的的人才教育觀,又進一步發展為「親民」的思想)他在辦社會大學時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民德,在親民,在止於人民之幸福,」所謂「親民」就是「要親近老百姓」.「要鑽進老百姓的隊伍里去和老百姓親近,變成老百姓的親人,並且要做到老百姓承認我們的確是他們的親人,」由此可以看出。陶行知所要培養的人才已經和共產主義思想指導下的人才觀相一致。不僅區別於封建時代,「學而優則仕」的士大夫,也不同於資產階級追求個人發展個人奮斗的人。
陶行知還認為,要引導新一代「學做真人」就要實行全面培養這其中包含三種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體。身體好,我們可以在物質的環境里站個穩固。諸君,要做一個八十歲的青年,可以擔負很重要的責任,別做一個十八歲的老翁。
(二)要有獨立的思想要能虛心,要思想透徹,有判斷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獨立的職業要有獨立的職業,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會的報酬,⑦這三個要素,實際涉及了德、智、體三方面的教育。在知識教育上,不僅要有書本知識,而且要有靈活的思想方法和實際本領,他強調為學的方法不在讀死書,而「全要研究」,無論准備從事何種職業,都要會手腦並用,「學農的人要有科學的腦筋和農夫的手;學工的人,也要有科學的腦筋和工人的手。這樣他才可以學得好。」⑧才可以有獨立的職業,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二)
在塑造「真人」的道路上,他認為只有在人類的全部生活實踐中才能實現。
他提出教學做合一、智仁勇合一、知情意合一、教育與訓育合一的人才培養觀,陶行知說:「在感情之調節與啟發中使兒童了解其意義與方法,便同時是知的教育:使養成追求真理的感情並能努力與奉行,便同時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發揚個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養合乎社會及歷史發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之培養和正確的知識教育不能分開。」③陶行知主張實行智仁勇合一的教育,認為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在當代社會仍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的指標,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應智仁勇兼修,他說:「不智而仁是懦夫之仁;不智而勇是匹夫之勇,不仁而智是狡黠之智;不仁而勇是小器之勇;不勇而智是清淡之智;不勇而仁是口頭之仁。」⑩對於智仁勇三者的涵義,他也作了新的解釋,即「要求每一個學生個性上滋潤著智慧的心,了解社會與大眾的熱誠,服務社會與大眾自我犧牲的精神」。
陶行知在培養人才上,注重整體教育,還表現在很多方面,如他針對當時學校教育把訓與育分割的傾向,批評說:「在現代中國學校里教與訓分家是普遍的現象。教育好像是教人讀書,訓育好像是訓練人做人或是做事;教育好像是培養知識,訓育好像是訓練品行;教育又好像是指所謂之課內活動,訓育則好像是指所謂課外活動。」這是「橫的割裂」的教育,是將本來就是「整個的教育」硬分裂成幾塊,這是一種與生活教育相沖突的傳統思想。「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對學生教育的各個方面是相互聯系不得分割的,」智識與品行分不開,思想與行為分不開,課內與課外分不開.做人做事與讀書分不開,即教育與訓育分不開」。
(三)
在德育的方法上,陶行知主張從小事做起,實行嚴格要求的人才教育方法。
陶行知本人就是懷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人,他也將教育青年樹立遠大理想、信念放在育人的首位。但他認為任何美好的理想和信念都是「從近處著手」的,塑造真人,必須從小事做起,堅持嚴格要求,教育青少年從小就要學會迎接和克服困難,他曾給一個叫吳立邦的小孩子寫信。題目就是《預備鋼頭碰鐵釘》,告訴孩子「我們在社會上做事就要預備碰釘子」,「假使釘子是鐵做的,我們的頭皮就要硬到鋼一樣,叫鐵釘一碰到鋼做的頭皮上就彎了起來」。
陶行知對學生的訓練包括各個方面,他曾為育才學校擬定辦學旨趣「十字訣」,即:「一個大腦。二隻壯手。三圈連環。四把鎖匙。五路探討。六組學習。七 (集)體創造。八位顧問。九九難關。十(誓)必克服。」其中要求學生會動腦動手;要進行德性的修養;知識積累;要學有方法,善於思考;要有唐僧克服八 十一難的精神,為使學生進德修業日日長進,他提出「每日四問」: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為了便於學生身體力行,他制定了很多具體的行為規范,僅以育才學校就有《育才學校之禮節與公約》、《育才學生教育二 十九事》、《怎樣培養十六常能》、《育才十二要》、《育才衛生教育二十九事》、《育才二十三常能》、《育才十二要》等,這些行為規范的訓練,把遠大的目標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保證了學生健康地成長。
『肆』 陶藝課程如何提高教學質量
陶藝是泥、水、火的藝術,是陶瓷藝術的簡稱.陶瓷與人類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它記載著專每個時代人類文明屬的進程.陶藝製作過程中要求雙手與工具協調使用,手的動作刺激了腦細胞,使擅長邏輯思維的左腦與擅長感性思維的右腦交替使用,發揮最大效能.陶藝製作對學生來說是學習、養性、靜氣、識史、追求完美、實現人格升華的一種十分有效的載體.陶藝教學在培養學生藝術涵養的同時,也規范著學生的行為習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對於我們學校這是一門新興而重要的學科,如何提高教學質量,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發現和總結.
『伍』 陶藝教學有具備特點的
看下小泥人陶藝教育
『陸』 陶行知主張教學做合一強調什麼是中心
教學做合一,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傅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東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這些見解在認識論上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因而「教學做合一」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從保重中學」就有了區別。但是陶行知所說的「行」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實踐還不同,他所說的「行」還只是個人狹隘的瑣碎的活動。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准。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教育理論在反傳統的舊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揭露並批評了舊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山了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在當時的歷史下,對普及識字教育、掃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適應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指導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當時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有積極作用,對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也有啟發之處。
『柒』 誰有軟陶教學視頻可以免費分享
網路搜索視頻 泥巴公主 優酷搜索更多一些
『捌』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也叫起源論,陶行知認定教育來源於生活,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場所論。認定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主張教育要依靠社會的力量,應濟社會的需要。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認定在生活中教法、學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張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應該怎樣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教法和學法都來源於做法,統一於做法。
具體理念:
1、「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2、「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3、「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4、「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
6、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7、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8)陶人教學擴展閱讀:
陶行知認為教師的責任在於教學生學,而教師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來。不僅教師要教學同時也應該學習。也就是說教師教的與學生學的是聯系的,相關連的。同樣的,教師所教與自己所學的也要聯系在一起。如果教師做好了,教育的關鍵所在也就解決了。在當時所處的時代里,陶行知勇於實踐和探索,將自己的理論真正應用到教育實踐中。
他發表了許多著名論文和講話,比如《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教學做合一》、《在勞力上勞心》、《行是知之始》等。他否認了王陽明所說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言論,並在其基礎上認為應該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將自己的思想注入中國教育事業中,為中國現代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陶行知有這樣一則教育學生的故事:有一個男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長陶行知發現制止後,命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男生早已等著挨訓了。可是陶行知卻笑著掏出一顆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
男生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高興地又掏出第二顆糖果放到他的手裡,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男生驚訝地看著陶行知。這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果塞到男生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
男生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後悔地喊道:「陶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同學……」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顆糖果遞過來,說:「為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沒有多的糖果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