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國教育病理
這是迄今為止顛覆我世界觀的為數不多的著作之一。 讀這本書源於《羅輯思維》節目中羅振宇的介紹,在KINDLE里斷斷續續用了兩周的時間才讀完,而且是急切地想知道作者接下來會說什麼,像追不斷更新的電視劇一樣。之所以能夠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可能是因為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不斷對照自己19年的求學道路,越是深入閱讀越是覺得脊背發涼,越是覺得自己是中國蹩腳教育的犧牲品。 讀這本書酣暢淋漓的快感首先來源於作者的大膽直言,有些感覺甚至「略顯」反動的言論直至問題本質,如中國教育的「軍備競賽」原因在於施行多年的「一胎化」的計劃生育政策,大學去行政化的部分阻力來源於大學校長的貪婪等等,對於看慣了學者在公權力面前的唯唯諾諾、在已經「定性」問題面前的噤若寒蟬以及在利益面前的卑躬屈膝,這樣的言論讓人大呼痛快,這或許也代表了中國當下言論自由方面的一種進步吧。其次是來源於作者分析得鞭辟入裡,作者的很多觀點都很新穎,特別是前面提到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教育軍備競賽的觀點。 對於我自身來說,我是中國教育的受益者,也是犧牲品。說我自己是一個受益者,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雖然教育不公平的現象比比皆是。作為一個農村出身的貧寒子弟,想走出農村,目前考大學還是最為便利的途徑。走出大學求職中除去各種「關系網路」,能夠證明自身能力的學歷上,大家仍然是平等的。說是「犧牲品」,當然是應試教育的犧牲品,最突出的表現是研究生畢業之前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是什麼,看到周邊同學的簡歷上也都是勉強的寫上「讀書」、「旅行」之類的其實根本算不上興趣愛好的東西,因為正如書中所說,根本沒有時間發現、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作者在書中說本科階段沒有讀過七八本學術著作是不配上研究生的,很不幸,我就是這樣的本科生,捫心自問,本科期間我應該算是比較用功的學生,多數時間都在學習,但學習的內容僅是應付考試和考證,學術著作考試不作要求,老師更不作要求,畢業論文也是隨便「剪刀」加「漿糊」拼湊出來的。研究生期間也好不到哪裡去,導師看到學術水平如我們的學生,早就絕望到放棄了,唯希望我們能夠順利畢業,不要影響到他的各種考核就可以了。回頭想想,確實如作者所說,耗費大量的時間拿到的文憑其實是被學歷軍備競賽綁架的產物。 以前對教育制度不滿,老生常談的都是應試教育的不合理,但具體怎麼不合理,沒人說得清楚;給應試教育開的葯方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真的是對症的葯方嗎,似乎也很少有人追問;對教育的關注長期都在高考之前的階段,高等教育越是「高等」越是像黑箱一樣,沒人去說,也說不清楚。這些問題作者基本說清楚了,大多數觀點我都很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