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寶寶教育

寶寶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1-19 09:12:17

A. 如何教育4歲的孩子

4歲寶寶教育重點在於與幼兒園老師的不斷溝通,時常把握孩子的行為及興趣動向,及時糾正不良行為,及時選擇合適的興趣。同時,孩子已經可以很好的溝通,並表達自己的願望,因此要多和孩子交流。 4歲的孩子容易惹人煩,因為話多。不要嫌煩,畢竟語言的發展就是通過不斷聽說交流得來,所以大人更多的是要修正孩子的說話方式,而不是禁止說話。修正的途徑主要是示範為主,同時也要當寶寶忠實的聽眾。對他們的話要表示關切,多製造愉快氣氛。如果家中有客人,大人擔心他們會影響談話時,可先告訴他:「等一下再聽你說好不好?」讓他養成等待的習慣。 以上的說法並非要父母隨時陪在孩子身旁,只要每天抽出三四十分鍾耐心地陪他就夠了,其餘的時間媽媽可以一面工作一面應和說:「原來這樣呀!」並注意著他的眼睛,讓他知道你對他的話是有反應的。這雖然只是非常簡單的反應,但已令孩子相當滿足了。 此外,在母親為晚餐忙碌時,由父親代為陪伴孩子也是個好方法,這時候父親不妨把外界有趣的見聞告訴寶寶,更能滿足小孩的好奇心以增進父子(女)間的情感。 4歲寶寶在外面可能會較害羞,主要原因是社交能力正在加強中,不可急促,要讓他們慢慢習慣習慣不同的人和環境,自然就可以慢慢克服這種障礙了。 4歲寶寶接觸面更廣,因此很可能會模仿他人的粗話,聽到時不要太驚訝,首先要保證作為父母不講粗話,直接制止的方式不太適合,畢竟周圍的環境無法改變。因此,當孩子粗口時,告訴他「這句話不好聽,不應該這么說哦!」然後教導他正確的說法;如果以後再聽到他說粗話就故意悶不吭聲,讓他以為這種話無法與大人溝通,自然而然就會改掉了;如果大人因此大驚小怪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總之,寶寶是不斷在學習新詞彙的,只要家人使用正確的語言方法,粗話的新鮮感很容易就消失了,大人不用太在意。 身心獨立、手腳靈活的4歲寶寶,大人可從他的生活習慣上看出成長、進步的狀況,這段時期即是所謂的「完成期」。4歲寶寶有過於自信、難應付的傾向,但對於事物的嘗試很熱衷,只要父母細心地加以指導,就可以培養他的獨立性。 4歲寶寶學習獨立方面: 飲食:能夠正確地使用筷子吃飯是5歲以後,4歲寶寶雖然還不太會拿筷子,但也要讓他經常使用,以漸漸學會正確的方法。 4歲寶寶的食慾相當旺盛,不過,在興奮、疲憊、運動過度、睡眠不足、生活不規律時,則會出現食慾不振的現象,這時候不要勉強孩子一定要吃多少,他不想吃就作罷也無妨。 4歲寶寶通常和家人共同進食,但有時因為過於熱衷說話而中斷吃飯;當這種情形發生時,父母最好讓他獨處(不要和他講太多的話),不要讓他養成邊吃邊玩的習慣。 「你可以吃快點嗎」「不曉得待會寶寶的甜點是什麼?」「你幫媽媽把醋瓶子拿來好嗎?」像這樣給寶寶一點刺激也是預防不專心飲食的好方法。如果一餐飯吃了三四十分鍾仍然沒吃完就把它收拾好;事後寶寶再叫肚子餓,也只能表示同情而不再給予正餐。這樣才能使他養成吃飯定時的習慣,不過點心還是要照常供應。 排泄:到了4歲左右,排泄的習慣會逐漸養成,而4歲半時他已能自行用衛生紙擦屁股了,不再像以往由於熱衷游戲而將大便拉在褲子里;寶寶若在半夜上廁所,家長要從旁給予協助。 另外,寶寶到4歲的階段會慢慢對上廁所感到害羞,這時父母可以把握機會教導他,不該在別人面前說出「我想尿尿」「我想大便」等不文雅的話。 脫衣服:這階段的寶寶對於脫衣服會顯出很高的興致,但若脫不好還會發脾氣。這時候父母可以教導他們穿衣服的順序、襯衫和毛衣前後的區別、扣鈕扣的順序以及收拾換下來衣服的方法,如果一開始就讓他養成這種習慣,4歲寶寶就已經可以自己處理換衣服的問題了。另外,鈕扣如果不是太小的話,也要讓他養成自己扣鈕扣的習慣。 4歲寶寶對於穿襪子、戴手套、戴帽子、穿鞋子等小事都非常樂意學習;一般來說,寶寶在5歲以前已經可以分辨鞋子的左右了。 時常受到其他事物的吸引而中斷穿衣服是4歲寶寶的特徵,這時候別責怪他,應以幽默的口吻提醒他、讓他自己發現。還有一點要提醒的是,要教導孩子不能光著身體在人前到處亂跑。 清潔:盡管容易把衣服弄臟,但愛干凈也是4歲寶寶特徵之一。在這個階段,像漱口、刷牙、洗臉、擦鼻涕、梳頭但不太會拿梳子等大致都能做好。就連一直到3歲都不太愛干凈的寶寶,這時也會對臟的東西敏感起來。 父母在寶寶不小心弄臟衣服時,請不要大聲罵:「臟死了!」只要指導他徹底做到飯前或吃東西前洗手即可。 一般家庭可以安排在晚餐前讓寶寶洗澡,這樣飯後還可以讓小孩從事其他活動。洗澡時要教導孩子清洗每一個部位,若讓他自己一個人洗,很可能只會洗固定的一個地方。 睡眠:一般而言,睡眠大約是11個小時,但個人差別很大,並沒硬性規定。有的小孩有午睡習慣,有的卻不愛午睡,即使強迫他上了床,他也會在床上玩或趁父母不注意時溜出去玩。 勉強孩子午睡,容易使孩子產生抗拒心理;除非孩子特別疲倦,否則就不用勉強他非睡不可。 另外,對黑暗懷有恐懼感的寶寶,大人最好在他入睡前留一盞小燈,或是大人在旁邊為他念一段故事看著他入睡。有些寶寶很容易因惡夢而驚醒,因此,父母的卧室最好不要距離孩子的房間太遠。 平時要記得多和孩子溝通,4歲的寶寶機靈多了,希望上面說的能對你有幫助。

B. 3歲的孩子該如何教育

他才三歲呢,不要著急。只要是正常的孩子就可以了,不要提過多要求。 目前家長對早教普遍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1、把早教簡單地理解為「孩子智力的培養」 王教授強調,這種想法是片面的。早期教育應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健康、聰慧、性格好」,而不是有些家長理解的僅僅為了智力發育好,人人誇孩子聰明,不參加早教班會讓孩子低人一等。 2、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評估不足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太小不會學習,不給他們學習的機會。其實小孩學習的能力遠遠超過成年人,在孩子的眼中從來就沒有「難易」之分,覺得好奇就接受,感到厭煩他們就拒絕。 人腦潛能的開發主要依賴早期,兒童大腦發育在6歲時基本完成,其中0至3歲是關鍵期,因為此時是腦細胞發育最迅速的時期。腦結構的發育完成、腦功能的基本完善是在學齡前,尤其是3歲前。這個時期就是腦潛能儲存及早期挖掘的關鍵期。現在研究已經證明:4歲時孩子已發展出大約50%的學習能力,在8歲前會發展出另外的30%。在那短短幾年裡,大腦已經構建了主要的學習途徑,攝取了大量的信息,孩子已經具備極強地學習能力。 3、對於孩子的培養過早定向 現在好多家長喜歡四處報培訓班,孩子心理、生理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就不存在負擔,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們提倡的早教是讓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早教其實就是引導孩子快樂的玩耍,這樣他們是樂意的,是不會產生負擔的,對學習有趣的知識也不會感到困難。 「生活式早教」是最好的早教方式 「生活式早教」就是倡導「在日常生活中促進兒童早期發展」。對於0-3歲孩子來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裡,在家人的陪伴下度過,所以家庭環境的影響非常重要,也是開展早期教育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場所。家庭對孩子心理品質和行為發展的影響是早教中心及幼兒園、學校等其他環境無法比擬的,帶有「啟蒙性、長期性、情感性、感染性」等特點。 孩子自發地專注於玩水、玩沙、玩米、玩牙刷、翻馬桶蓋、爬上爬下、翻箱倒櫃、抓住扔掉,都是重要的學習過程,因此家長可以利用這些機會不失時機地幫助孩子成長。採取的融入生活、潛移默化的早教。在這些充滿「早教元素」的日常生活和游戲玩耍中,孩子的各項能力都將得到鍛煉和提高。

C. 孩子每個階段應該如何教育

孩子0-6歲,是教育的關鍵期

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提出,孩子成長分四個台階,其中六歲之前就占兩個。分別是0-3歲情感期,3-6歲性格形成期,12歲的青春期,以及16歲的叛逆期。由此可見,六歲之前的教育非常重要,可以影響到人的一生。

0-3歲的孩子生活中不能獨立,需要父母幫助他學會穿衣服,自己吃飯、自主大小便。當孩子和父母建立了良好的情感依賴以後,也就意味著他開始慢慢信任這個世界。三歲以後的孩子,要去上幼兒園了,家長要開始給他立規矩,盡早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要在孩子六歲之前對他說不,首先是建立是非觀,讓他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種認知的形成越早越好。

其次是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家長要觀察孩子對什麼感興趣,更擅長哪門科目。

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以鼓勵代替打壓式教育。家長的打壓教育,只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心,最後破罐子破摔。

孩子12歲以後,讓他自己做決定

在父母眼裡,孩子無論多少歲,都還是個孩子。蒙台梭利的教育觀,提出對孩子應給予愛和自由,尊重和平等,包容和幫助。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也提出過這個概念,教育孩子應該給他自由,不要替他做主。

有一次,她朋友家孩子跳樓了,朋友找到李教授哭訴,兒子那麼優秀,沒有理由尋短見。李教授看完孩子的遺書後,終於知道他自殺的原因,他說生活就像被關在籠子里的鳥一樣。

哪怕物質生活再好,總有一雙眼睛盯著他,替他決定學鋼琴,選擇好的專業,好的大學,給他安排好未來的路。

卻不知道他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當家長給不了他自由的時候,這份愛就是自私的。

正確的做法是,給孩子出一道選擇題,讓孩子自己選擇,當然,選擇錯了後果也是自己承擔。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跌跌撞撞的,哪有什麼一帆風順,在磨難中成長,性格才會變得堅毅勇敢。

所以我建議家長們盡量讓12歲以後的孩子自己做決定,從小事開始,一點點培養他獨立思考、獨自做決定的能力。

16歲青春叛逆期的教育方法

孩子到了16歲以後,正式進入青春叛逆期,這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需要做出改變。

命令式改成商量口吻

孩子長大了,家長對孩子的說話口吻要變成商量式,從「你必須」改成「你覺得呢」。讓孩子自己選擇,並為之承擔後果,比如,他熬夜追劇,第二天上學可能會遲到。

家長強制性要求他不看,不如讓他自己選擇,看就要做好遲到的准備。

孩子大了不由娘,我們能做的是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和成長條件,孩子能不能上道就看他自己。

態度要像對同事一樣

有個女孩到了青春期,她的媽媽怕她自己洗不幹凈澡,還要幫她洗澡,她不願意,然後媽媽就沖她吼,導致女孩周末不願回家。

孩子大了以後,父母要改變自己的態度,把孩子當同事或朋友一樣相處,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對話。

當孩子受到了平等的尊重,自然也會對你客客氣氣。

好的親子關系,應該像同事、朋友一樣,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給予一定的個人空間。

讓孩子參與家中大事每個家庭都會有大事

比如買房、老人生病、家長工作變動等,孩子是家庭成員,自然有權利知道,並且可以讓他參與決定。孩子知道以後,心理上或行動上可以分擔一些,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這樣一來,孩子在學業上的煩惱、心態上的變化,以及成長的煩惱,也會願意和父母說。

親子關系講究的是一個互動性,有互動、有參與、有商有量,這才是良好的親子教育關系。

通過孩子的表現,認清自己教育的缺點

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不一樣,有些孩子欺軟怕硬,有些孩子外面慫家裡橫。孩子是一面鏡子,他的表現折射出家長平時教育的問題。觀察孩子的表現,從而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孩子不懂得尊重人,家長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和孩子說話時,也不太尊重他。

一個巴掌拍不響,任何的教育沖突,都一定是雙方的共同結果。

了解孩子最好的朋友性格和家庭背景

孩子的朋友圈對他的影響很大,古有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就是說,你交什麼樣的朋友,你就是什麼樣的人。孩子的好朋友對他來說,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比如孩子好朋友會撒謊、有暴力傾向,那麼你的孩子也容易耳濡目染產生不良後果。作為家長,就要善於觀察孩子好朋友的性格和家庭背景,一旦發現孩子交到了壞朋友,家長要旁敲側擊,引導孩子遠離壞朋友。

關心孩子的愛好,欣賞孩子的優點

孩子喜歡玩游戲,家長又急又氣,其實大可不必。家長要了解孩子為什麼喜歡玩游戲?

孩子的生活太單一,就會把游戲當作一種樂趣,家長與其阻止,不如和他一起玩游戲,找共同話題,再提醒他注意分寸感。

建議在寒暑假帶孩子去旅遊,看看外面的世界,讓孩子知道好好讀書才有出路。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他很沮喪,家長不能強迫他學習,而是要欣賞他別的優點,比如他講義氣,為人厚道等。

天生我材必有用,沒有一個孩子是垃圾,分析孩子擅長做的事情,盡可能引導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抓住孩子成長的四個台階,一步一步地陪孩子走向成人,是每個家長的責任和義務,加油!

D. 六歲孩子怎麼教育

6歲的孩子是最難應付的了。從4歲-5歲可以看出孩子有顯著的進步;但是從5歲-6歲很多大人懷疑他們好像停止了成長似的。 孩子的成長過程宛如一座山,有小坡、也有大坡,而6歲的孩子就處在大坡的年齡,這對他們而言是個混亂期。一旦超越這種混亂期就會步入另一個轉折點,在到7歲之前應該會變成一個較規矩的家庭教育優秀作文選寫作指導">小學生。這是因為「小學」的新生活會發生很大的作用;但相反的,孩子與父母為了適應這個新的生活都會經歷各種困難。 人們眼中的6歲兒通常是粗魯而忙碌的。不論做什麼事他們總是全力以赴,甚至有人阻撓他們玩游戲時,他們還會毫不客氣地把對方趕走;因此有很多母親會生氣地說:「這個家就好像是小孩子個人的一樣。」 6歲兒對別人的態度也顯得傲慢無禮,5歲時的溫柔似乎已經完全消失了。所以有些母親不禁又搖頭說:「這孩子真是越來越不像話了。」但是孩子高興的時候還是很聽話的,並非一直都難以應付。另外,他們與同伴之間的糾紛會急劇增加,也因此容易受到大孩子的排斥及比他年幼小孩子的畏懼。而且6歲兒的感覺很敏感,一點芝麻小事就耿耿於懷或產生不安的傾向。常會在白天因恐懼和不安而啼哭。因此很多小孩會因過於緊張和疲倦體重減輕很多,不論父母如何注意6歲兒,他還是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善變的天使 6歲兒的心情常被稱為「晴時多雲偶陣雨」,前一刻還高高興興的,這會兒又馬上因為一點芝麻小事而發脾氣,尤其是被責備時情緒更為激動。 比如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他的大;正在專心堆積木時,被父親的大衣不小心碰倒;或者叫媽媽時,媽媽未能即刻出現等,都是他發脾氣的原因。 這時候大人可能會考慮以權威來糾正他們,但是這么做,對一個正在發脾氣的小孩是不太有效的,因為他們根本聽不進別人的話。要使孩子平靜下來必須視兒童的個性而定,沒有一定的方法。例如比較內向的孩子讓他獨處一會兒即能恢復平靜;相反的,有些小孩一獨處反而更鬧得不要收拾,大人最好設法了解他們的個性與當時的心情。不過,不論是哪一類型的小孩,在他發脾氣時恐怕沒人可應付得了的。 重要的是,等他們的脾氣平息下來以後,一定要讓他們反省自己為何如此?如何才能防止?他發脾氣時周遭的人有多難過„„。大多數的6歲兒脾氣一旦發過後,只要心平氣和的告訴他,他都能承認並存有改過之心。 不過,盡管經常反省,6歲兒仍然有善變的情形而且產生極端的變化。比如,有時非常疼愛家中飼養的小狗,有時又把它扔在地上又踢又喊地說:「我要殺死你!」那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心情和行動缺乏控制能力,這上點和兩歲兒的情形有點相似。 父母發覺孩子有這種極端情緒變化時,不妨故意和他多說話,比如:「你很會照顧這條狗。」「它好像比較喜歡你而不喜歡媽媽哦!」像這樣稱贊加上幽默的口吻進行交談,比較能緩和他的情緒。 此外在幼兒園里待了3個年頭的小孩子,由於太熟悉園內的氣氛,剛入學時的那股新鮮感已削減,很多孩子就開始覺得無聊而把上學當作是一項苦差事。 這種「幼兒園的倦怠」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一般而言,體力和智力能在一定的水準以上、生活態度也早熟、進入幼兒園社交性能順利發展的孩子,愈會產生這種倦怠感。另一種情況是想到幼兒園的同伴都已進入小學,只剩他一個人仍上幼兒園時,也容易有倦怠感產生。 當然有時候幼兒園本身沒有規化豐富的保育課程,而只是以類似的內容重復教育,這也是令幼兒厭煩的原因。 而父母的立場又不能說:「既然討厭就不要去上學好了。」在這些情形的累積之下,使孩子的倦怠感更強烈,終有一天會轉變為憎恨上學。 因此,不要只要求孩子勉強著去上學,應該仔細查找原因到底出在哪裡,以便更進一步擬定解決對策。 如果因為能力強而覺得幼兒園里太無聊了,也可以拜託老師給他服務的機會,比如幫老師整理薄子、換花瓶的水、照顧小班的兒童等,盡量動腦筋使之扮演不會無聊的角色。 此外,偶爾讓他提早放學,帶他到外面走一走,使生活有一些變化也會有效果的,像帶他到動物園、博物館、公園、植物園都很好。 另一方面,大人一旦預知孩子會有這種倦怠感,在兩年的幼兒園生活後也可以考慮轉到其他的幼兒園。 精力充沛的孩子讓他學點課外的東西,對改變心情、消除緊張也有效果。 相處有多麼不易 家中有6歲兒的父母,必須不斷地告訴自己:「這只是孩子的過渡期„„」否則大人可能會比6歲兒更常發脾氣。 接著就要把眼光放遠一點,不妨安慰自己:「他會漸漸成長為可愛的孩子。」並想像7歲兒善解人意的模樣,或者回想他以前5歲時乖巧溫柔的模樣。 不要動不動就去研究6歲兒的行動,應以寬大的胸襟;當然也不要對6歲兒所說的話太耿耿於懷,盡量以幽默的方式去解釋,以保持愉快的心情。 不管是多令人生氣的事,如果講一次就讓6歲兒領悟或立刻改悔,這很可能完全無效;大人一旦忍不住發脾氣地說:「一定要給你一點教訓!」他們就會斜視大人,進而採取對立的態度。這時候,孩子完全不會考慮到大人生氣的目的是在教育,而只是一味地與大人的態度、言語和感情對立。 父母應該避免與孩子造成對立的局面,多找機會與他們交談、勾通,必須要忍耐孩子耍脾氣的肚量。 母親與孩子的相處方式 6歲幼兒很容易與母親引起爭執,但是他們對母親愛的要求卻仍相當強烈,即使有弟妹也想一個人獨占母親,並希望母親照他的意思來做。前一刻才說:「我最愛媽媽。」這會兒不高興馬上又翻臉說:「媽媽最壞,我討厭媽媽!」這是因為他們對母親的渴望落空後的心態。 只有在母親處於需要同情的情況下,比如生病、受傷或遺失了貴重東西時,6歲兒才會坦率地顯示其令人訝異的同情心。因此,與其命令他:「快點做!」不如告訴他:「啊!媽媽好累哦!所以才忘了叫你趕快做這件事!」這樣更能引起他的同情心,以致順利達成目的。 由此可知母親與6歲兒應該隨時保持從容的心理及幽默感。對於母親的命令會問:「為什麼?」「為什麼一定要這么做?」以表示反抗的態度,這也是這個階段的特徵。因此,這個時候唯有以溫柔的態度來處理,才不致於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另外,對弟妹的嫉妒也是造成問題的起因,母親不要以為他比5歲的時候懂事了,反而應同情他的心理,抽空陪陪他玩以前常玩的游戲,使他回憶過去的歲月來獲得滿足。 而且,如果凡事不以他為優先他也會不高興,因此母親對於他的細微表現也應該誇贊一下,使他有成就感。 6歲的兒童已進入學齡期,開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學校生活。而他們的身體和心理的發展水平能否適應學校正規、有系統的學習?此時的教育重點放在哪裡?都是家長應該預先考慮的問題。 6歲兒童的腦重已達成人腦重的90%(而6歲時體重只達成人體重的1/3)。大腦不僅在形態上發育迅速,其功能也日趨成熟,這就為將來的學習生活奠定了堅實的身體基礎。

E. 現在的小孩子到底要怎麼教育

尊重小孩,把他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一方面讓他學習如何尊重別人,還有就是讓他獲得自尊感,獲得對自己的責任感.只有這些孩子才會向你敞開心扉.不然,除了問題你還一無所知.
要耐心等待.人的成長過程是非常漫長而復雜的,形式上與一棵樹的成長極為相似。樹的種子正在發芽的時候千萬不能期望它開花,開花時也不能急於採摘到果實。此所謂「切勿拔苗助長」。
要給小孩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有些孩子大器晚成,更需要耐心!
還有合理關愛.這就象給樹施肥,過多不好,過少也不好。關愛還必須注意平衡,物質的與精神的必須同時兼顧,不可失衡。(本人補充:同時要賞罰分明,但不主張體罰,冷處理比較好。)
應該適當引導.不應該過多地對孩子進行引導的,不要用家長您的腦袋替小孩思這考那,應順其自然地成長是最重要的,這種重要性要到孩子25歲以後才能顯現出來。自然地成長是一個人最終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的必要條件。但要做到恰到好處非常難,家長們總是或多或少地會將自己的觀念、成見、偏見、情緒、希望作用在孩子身上,最後培養出的就是所謂的「病梅」。所以與孩子平等相處是最重要的,只是在很少的時候才需要顯示家長的權威。
快樂成長.適當地引導必須以快樂為前提,如果喪失了這一前提,一切教育都是失敗的!要讓孩子從小學會快樂,學會與人分享快樂,學會創造快樂。所以,知識的灌輸是非常有害的,必須寓教於樂;強制性的行為規范有時會恰得其反。應該讓孩子感受到思考的樂趣、勞動的樂趣、合作的樂趣、克服困難的樂趣、創造的樂趣......
細心觀察,感受你的孩子,理解他.現代教育實際上是大工業在教育領域的體現,講究的是大批量生產。但人都是有個性的,所以那種產生於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家庭教育或者類似中國古代的私塾教育仍必須得到提倡。其講究心與心的溝通,講究潛滋默化,講究靈性的互動。人,尤其是未成年孩子,每天都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心理學意義上的),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新事物,有新奇、有困惑、也有恐懼,但其身心又不足以完全獨自適應這些新事物,所以家長和老師,尤其是家長就有責任細心觀察孩子的任何微小的變化,做出合理的處理。這確實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工作。但只要家長本著平等的心態,快樂的心情,
自然而為,
不斷反省,
就不會出現大的偏差。
時時反省,不斷進步.反省對每個人,任何時候都是非常必要的,對待孩子也同樣如此。有了反省和平等快樂自然的心態,孩子的教育就不會出現大的偏差和失誤。這樣也可以給小孩一個很好的榜樣!
最後要允許你的孩子犯錯誤,允許他的平凡.人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但是期望過高,往往適得其反.所以要有平常心,否則孩子壓力大,家長失望大.對於教育要作好最壞的准備,向最好的方向奮斗.允許小孩失敗,讓他在失敗中成長.

熱點內容
教學用琴 發布:2025-05-12 15:51:55 瀏覽:241
嘉美通教育 發布:2025-05-12 12:47:44 瀏覽:677
生物國家集訓隊 發布:2025-05-12 11:14:08 瀏覽:444
師德教師學習永恆 發布:2025-05-12 10:35:37 瀏覽:846
學生調戲老師 發布:2025-05-12 06:02:30 瀏覽:14
抗癌生物 發布:2025-05-12 05:09:05 瀏覽:656
巨鵬生物 發布:2025-05-12 03:15:27 瀏覽:869
絲足老師 發布:2025-05-12 01:30:24 瀏覽:608
當教師好還是公務員好 發布:2025-05-12 00:53:30 瀏覽:853
考研英語真題下載 發布:2025-05-12 00:24:07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