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券
我覺得iPad第七代的教育優惠的話,大約就是可以價值3000塊錢
你說的是教育券嗎?
是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發明的,美國好像用過,但是沒鋪開。現在的密爾沃基就在用。還有咱們國家的浙江長興。
學券制,在中國地區又稱為教育券制。這是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倡的一種資助制度,主要目的在於,在維持政府對教育的津貼同時,亦可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從而提升教育的制度。
運作方式
1.政府向家長發出學券,學券金額等於政府每年津貼個別學生的金額
2.家長自由地,選擇合符指定要求的學校,不論政府(公立)或私立都可以
3.家長用學券繳付學費,學校有權收取學券以外的額外費用,有關費用由自由市場機制決定
4.學校收到學券後,憑券向政府索回現金
根據以上運作方式,好的學校由於生意滔滔,收取較多的學券,以及學券以外的現金,因而生存下來。而不好的學校,因缺乏消費者,最終因經營不善而被淘汰。
爭議
由於學券制引入類似市場競爭的方式,教師工會認為,這類制度威脅教師的職業穩定性。因此,美國不少州份實施學券制時,都引發工會與政府間的某種法律訴訟。
㈢ 教育券與特許學校有用嗎
許多教育評論家都曾強烈 要求實行教育券制度—把錢發給學生家長,這樣他們就可以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去讀書。但是研究人員不應該將得到並確實使?了優惠券的學生與沒有得到優惠券的 學生作比較,因為這里存在著自我選擇的問題,情況或許是得到並最終使用教育券的學生家長,都是一些受教育程度較高、聰明又有進取心的父母。那些宣稱教育券 計劃起到了很大作用的人,實際上的確是將得到並實際使用了教育券的孩子與沒有得到教育券的孩子作了比較。這樣的研究發現黑人與白人考試成績的差距縮小了 1/3。但實際上,這樣的「收獲」中至少有一部分顯示的只是不同學生家長之間的差異。也就是說,有的父母很在意孩子的教育,所以最終使用了教育券,送孩子 去更好的學校,而有的父母也許得到了教育券,但最終可能使用也可能沒使用它。有些研究人員堅稱他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控制自我選擇效應,例如,比較的對象雖 一一對應起來就可以得出結論呢?換句話說,一組父母接受了聽起來對子女有利的幫助,而在控制組中的另一組父母可能接受也可能沒接受這樣的幫助,即使是兩者 最終都接受了教育券,這兩組父母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採用合理的方式對教育券效果進行研究後,比較得到教育券(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教育券)的學生與參加教育券的抽簽但卻未抽中的學生的學習成績,證據顯示使 用教育券大約可以將學習成績提高0.1個標准差。(這種比較採取的是意向治療的方式:對一個治療組裡面的全部學生進行分析,而不管學生是否都接受了這種治 療。即使這種治療有效,效果也因這種情況不可避免地被低估了,但是這樣卻可以避免致命的自我選擇。如果治療組里只包括那些學生—其父母確保他們會接受治 夠證明被研究的私立學校確實比公立學校好。 另外,也沒有證據能夠證明總體而言特許學校能使學生更加受益。特許學校也依靠政府的撥款,但可以不遵守政府管理其他公立學校的某些規定和法律。反過 來,這樣的學校要在校章里保證取得一定的成績。一些合理的實驗隨即選取了一些研究對象,然後將特許學校和其他公立學校進行比較。不幸的是,特許學校只比孩 子們有可能去的公立學校略勝一籌—至少在特許學校剛剛開辦的頭幾年裡是這樣。拿數學和閱讀來說,特許學校中較低年級的學生在標准化考試中的成績只前進了幾 名。大一點兒的?生在高年級時第一次進入特許學校後的成績還不如公立學校的學生。不過,也有一些證據顯示,在特許學校開辦了10年以後,與公立學校相比, 它們或許會具備10%的優勢。不過這不應該理解為特許學校不如公立學校—只是到目前為止勝過公立學校的特許學校還不多。在後面的章節里,你們就會欣喜地發 現這一結論至少存在一個讓人高興的特例。
㈣ 哥倫比亞的教育和科技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哥倫比亞現行教育分為3級:初級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學制為:小學5年,初中4年,高中和職業高中2年;高等教育中,2~3年制為大專和技術學院,4~5年制為大學本科,研究生培訓2~3年不等。著名高等學校有:哥倫比亞國立大學、哈威里亞納大學、安第斯大學、國立師范大學。
哥政府和私營部門最高層領導人共同致力於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這反映在過去幾年內科研經費的急劇增加。通過國家科技體制的若干協調和管理條例,使政府和私營部門人員便於參與有關科技的決策。根據1990年29號法規(科學技術框架)以及一些有關法令(393號法令,584號法令和1991年的585號法令),1991年創建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並重建了COLCIENCIAS,它隸屬於國家計劃部(前隸屬於教育部)。
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是負責國家科技體制的指導和協調的機構。每一部門級的國家科技計劃由部門科技委員會進行協調,負責審批研究、促進和資助政策指導和批准計劃,以及對不同項目分配資源。該委員會通常由接近計劃領域的政府部門部長擔任主席。在另一方面,每一地區級的地區科技委員會負責審批國家級水平以下的地區科技計劃,促進本地區科技活動,為公營和私營部門籌措資金,以及指導將資源配置給地區項目。
㈤ 為什麼美國的民辦學校能把義務教育辦得這么好
為什麼美國的民辦學校能把義務教育辦得這么好?(說白了就是中國政府對學校的管理沒競爭這幾年我國義務教育不得辦營利性民辦學校了也加入了競爭)在美國,各州之間、各州內部以及學區內部的不同學校之間都存在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問題。基本分布是,北部地區的義務教育優越於南部地區;東部地區的義務教育優越於西部地區;高財產值學區的義務教育優越於低財產值學區。
美國公立學校,學生按照「就近原則」入學。由於富人選擇居住環境條件較好的郊區,而窮人沒有經濟能力搬遷,只能居住環境條件較差的市中心,於是位於郊區的學校與位於城市中心學校在財政收入和生源方面出現了差距,從而也導致學校教學質量的不同。
「擇校」現象是一個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問題,美國也不例外。然而,美國在對這一「世界性」難題的處理上,卻有著自己獨特的做法,學校選擇計劃就是為了解決貧富分化和教育質量差異而提出來的。
從中央聯邦政府到地方各州都採取了積極鼓勵,予以扶持的態度,在經費上給予大力資助。譬如,在1993年教育財政預算中,柯林頓政府提出將32.3億美元用於學校選擇計劃。而且,柯林頓政府也一再表示「支持公立範圍的選擇」。其推行的與學校選擇有關的「特許學校計劃」成為當時美國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
2多元化的辦學模式
(1)出現磁石學校(Magnet School)。這種學校辦學特點鮮明,針對兒童特殊興趣愛好,開設富有特色的課程,以吸引不同地區、不同種族,有志向、有興趣的學生前來就讀,緩解了當時各大都市普遍出現的「白人外流」現象,推動了學校的種族融合,同時增加選擇和競爭。
(2)出現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特許學校」。特許學校,就是指州或市政府與一些團體、企業及個人簽訂合約,將某些公立學校的主辦權交給他們,由承租者提供具有不同教學特點的學校教育,並實行開放招生。特許學校的出現使學校類型更加多樣化,為學生及家長增加了更多的選擇機會,打破了過去只由政府來辦公立學校的局面,可以說是一種富有挑戰性的嘗試。目前,全美有2000多所特許學校,在校生達50餘萬人。
(3)出現家庭學校(Home School)。所謂「家庭學校」就是指適齡子女在家庭學習的一種學校模式。為滿足不同家庭對子女接受多樣化教育的需求,20世紀70~80年代,在美國興起了一場「在家上學運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形式已經被人們普遍認同,許多州還通過立法,使「在家上學運動」法制化。
由此「家庭學校」成為美國一種公認的教育形式。而且事實也證明,家庭學校的學生成績也是非常突出的。如2000年全美國中學生單詞拼音競賽最終獲獎的前三名都來自家庭學校。
教育券(Ecation Voucher)制度。「教育券」也稱「教育憑證」,是政府將補貼的學費以教育券的形式發給家長,家長可以用教育券來支付所選擇學校的學費或是支付學生所選修的課程或參加的教育項目等。1990年在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Milwaukee)出現了第一個教育券實踐活動,其實行范圍從1000人擴大到15000人,過去只有非教會學校可以參加這種項目,1995年後,教會學校也可以參加這種項目。
1995年,俄亥俄州議會通過立法,在克利夫蘭(Cleveland)實行教育券,允許來自低收入家庭的2000名學生接受政府的資助,選擇在教會或非教會私立學校學習。這是美國第二個實施教育券的城市。
1999年佛羅里達州在全州范圍內實行了教育券,在辦學條件差的公立學校的所有學生都可以享受政府財政資助,選擇去私立學校學習。除了政府發放的教育券外,還有一些私人和企業向學生提供教育券,資助落後公立學校的學生改變自己的學習處境。1998年,美國有30多個城市發放了私人性質的教育券。
實行教育券制度的基本思路是把競爭機制引入公立學校體系,通過教育券制度實現公立學校的優勝劣汰,醫治公共教育的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券打破了教育制度的僵化,以市場機制為導向,充分調動辦學機構和教師的積極性。
同時,通過發行教育券,也幫助了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同樣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這樣既向學生提供了教育福利,又使學校有了辦學的自主權和積極性,同時還把受教育的選擇權交給了學生。所以,在中小學實施教育券制度可以促使教育機會平等、效率和自由三方面獲得一致和諧與平衡。
4企業參與辦學
20世紀90年代美國普通教育領域中所發生最引人注目的變化之一,就是企業界直接介入教育領域,參與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控股公司學校,它是一種由公司主辦的新興私立學校。這種學校的收費與公辦學校相近,專門為那些想讓子女得到最好的教育但又上不起貴族式的私立學校,而且又不願把孩子送到教會學校去的家長們提供學校教育服務。其中較為有名的如IBM和蘋果電腦公司、教育選擇公司(EAI)、諾貝爾教育動力公司(NEDI)和「愛迪生計劃」等。
這類學校共同的特點是追求以較低的成本提供較好的大眾化教育,而不是昂貴的精英教育,因此成為公立學校的主要競爭者,促使公立學校不得不進行自身的改革。望採納
㈥ 消費券是什麼意思
消費券是專用券的一種,為實現經濟政策的工具之一。當經濟不景氣導致民間消費能力專大幅屬衰退時,政府或者企業發放給人民消費券,作為人民未來消費時的支付憑證,期待藉由增加民眾的購買力與消費慾望的方式以振興消費活動,甚而進一步帶動生產與投資等活動的成長,加速經濟的復甦。
這次疫情長期的居家隔離,導致民間消費能力大幅衰退,所以政府或者企業會發放給人民消費券,作為人民未來消費時的支付憑證。使用消費券增加民眾的購買力和消費慾望,甚而進一步帶動生產和投資等活動的成長,加速經濟的復甦。
(6)教育券擴展閱讀
消費券使用方式
1、使用時不找零。
2、收受消費券的店家,需申請過「營利事業登記」,方可將消費券存入銀行帳號中兌現。
3、未曾申請過營利事業登記的商店或攤販,若收受消費券,無法存入銀行帳號中兌現,但可於采買原物料時,將消費券轉 手給上游廠商以抵扣貨款,或在使用期限內再拿出來消費。
4、可捐贈消費券給公益團體,並可抵稅。
㈦ 什麼叫助學券
它的全稱是「助學教育券」 是國家教育補助的一項助學政策的發放憑證
㈧ :2000年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實行了教育券制度。教育券分為三種:一是扶持民辦學校的
2000年浙江來省湖州市長興自縣實行了教育券制度。教育券分為三種:一是扶持民辦學校的教育券;二是促進職業技術教育的教育券;三是資助貧困生的教育券。具體辦法是:教育局直接把這三種券發給有意願上上述三類學校的學生家長,學生家長自主選擇學校並把教育券交給學校,由學校憑券到教育局領取相應的款項。
㈨ 教育券的米爾頓·弗里德曼
米爾頓·弗里德曼,美國經濟學家,以研究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經濟史、統計學、及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而聞名。1976年取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在消費分析、貨幣供應理論及歷史、和穩定政策復雜性等范疇的貢獻。弗里德曼是《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的作者,在1962年出版,提倡將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讓自由市場運作,以此維持政治和社會自由。他的政[治哲學強調自由市場經濟的優點,並反對政府的干預。他的理論成了自由意志主義的主要經濟根據之一,並且]對1980年代開始美國的里根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都有極大影響。
最早提出教育券理論的是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1955年弗里德曼在其《經濟學和公共利益》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教育券理論,該文後被改寫為《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此外,弗里德曼在其1979年的《自由選擇:個人聲明》一書和1995年名為《公立學校:使其私有化》的文章中,分別進一步闡述了他的教育券理論。
弗里德曼的教育券的核心理念和理論模式
所謂教育券是政府把原來直接投入公立學校的教育經費按照生均單位成本折算以後,這樣,不僅將給每位家長較多的選擇機會,同時也迫使公立學校通過收學費而自籌資金(憑單金額等於全部教育開支,則學校必須完全自籌資金,如果不等於全部教育開支,則學校必須部分地自酬資金)。這樣,不僅公立學校之間要展開競爭,而且還要同私立學校競爭。」 [2]由此可見,在弗里德曼所設想的教育券制度中,①傳統上在公共教育領域起主導作用的政府替代選擇(政府決定撥款給誰和撥款的數量)將轉變為公民社會選擇(家長和學生決定把教育券投向哪所學校),同時又伴隨學校一定程度上的自主選擇(在特定情況下學校會因為宗教、學業標准、經濟、性別等原因對學生進行選擇[3])。②為公立學校之間、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機制。直到1995年,弗里德曼還在《公立學校:使其私有化》一文中開始強調把教育券作為實現公立學校私有化進程的手段,並強調要達到這個目標,教育券必須面向所有的受教育者並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4]弗里德曼的教育券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末在美國受到廣泛的關注,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的選擇教育運動中,由政府資助的教育券制度得到初步的實驗。然而,由於美國國內的各種政治原因以及教師工會的強烈反對,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在一些地方逐步推廣,美國只有兩個城市和一個州正式明確實施由公款資助的「教育券」計劃。1990年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開始實施教育券制度;1995年俄亥俄州的立法機構批准克利夫蘭市實施教育券項目,1996年起正式推行;1999年,佛羅里達州議會批准了美國第一個全州性的教育券實施計劃。[5]另外全美有十個州建立了由私人和私有機構資助的教育券制度。由於美國教育券制度實施並無一套統一或標準的模式,各州都根據自身的特性及需要,採取了不同的教育券計劃。例如,美國的密爾沃基家長選擇方案資助低收入家庭學生進入私立的、非宗教學校就讀;克里夫蘭獎學金計劃資助低收入家庭兒童提高選擇學校的能力;佛羅里達州的「A+」教育券計劃資助那些就讀於教育質量被評為最低級別即F級的學校的學生重新選擇質量更高的公立或者私立學校。
㈩ 教育券是什麼意思
教育券是政府把原來直接投入公立學校的教育經費按照生均單位成本折算以後,以面額固定的有價證券(即教育券)的形式直接發放給家庭或學生,學生憑教育券自由選擇政府所認可的學校(公立學校或私立學校)就讀,不再受學區的限制,教育券可以沖抵全部或部分學費,學校憑收到的教育券到政府部門兌換教育經費,用於支付辦學經費。
在弗里德曼教育券理論中,家長與學生的選擇權是其核心和基石。有了教育券,家長可以「在任何一個願意接受他的子女的學校使用憑單,不論是私立的,還是公立的,也不論是在他們居住的地區、城市或州,還是在其他地區、城市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