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幼兒園社會教育

幼兒園社會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0:20:45

① 幼兒社會教育名詞解釋

幼兒社會教育是以發展幼兒的情感——社會性為目標,以增進幼兒的社會認知,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培養幼兒的社會行為為主要內容的教育。

② 幼兒社會教育

幼兒社會教育是以發展幼兒的情感社會性為目標,以增進幼兒的社會認知,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培養幼兒的社會行為為主要內容的教育。

③ 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內容有哪些

社會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
幼兒園教育活動從不同角度分來,有不同活動類型,比如可以分為集中教育活動、區域活動、小組活動,從一日活動角度來看,則可以分為入園、早操、集中教育活動、分區活動、生活活動、游戲、欣賞活動、自由活動、離園等,從不同學科或不同領域來看,如語言教育分為講述活動、談話活動、文學活動、語言游戲等,健康教育則分為保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體育活動(又分為基本動作、基本體操、體育課、體育游戲、器械活動等),因此你可以具體的問。

④ 當下幼兒園是怎樣對幼兒進行社會教育的

教導幼兒遵守規則,培養良好的社會行為對幼兒進行社會性教育,首先讓幼兒掌握和遵守最基本的社會行為准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通過言語教導和動作指導等方法向幼兒具體說明應遵守的准則是什麼,並講解一些簡單的道理,使其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應怎樣做和為什麼要這樣做的道理。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可分講解培養和習慣形成兩個階段進行。教師要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中獲得各種感受,並把由此產生的觀念、認識、情感轉變為行動。幼兒年紀小,尚未形成系統的世界觀,因此,要從小開始培養,使他們形成正確的觀點,並在這些觀點的指導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從而逐步學會控制自己,時間長了他們的意志就能得到鍛煉和加強。要達到以上目的,首先應該給幼兒提供大量的行為實踐機會。只有在實際生活中,幼兒才能進行社會知識、經驗、行為規則的學習,將所學到的知識指導自己的實踐,並逐漸養成習慣。在教學工作中,可以設計一些情景教學內容,如《可愛的白雪公主不見了》的表演。在表演過程中讓幼兒分別扮演失主和拾物者,讓他們進入角色後,再引導幼兒體驗丟失心愛的娃娃玩具的焦慮心情,讓他們思考:「你的娃娃玩具被別人拾到了,你希望他怎麼做呢?」「如果你拾到別人的東西該怎樣做?」通過以上活動,使幼兒在移情、同情和角色轉換過程中,形成「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要」的認識,懂得在現實生活中拾到東西應交還給失主的道理。其次,要注意引導、幫助幼兒,將其在特定條件或場合中學到的良好社會行為應用到更廣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開展各種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對於幼兒掌握社會交往的本領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要重視和鼓勵幼兒的同伴交往,給予幼兒充分與同伴接觸、交往的機會。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游戲不僅是幼兒喜愛的活動,而且能為幼兒提供大量的交往機會,滿足幼兒參與社會活動的願望。例如:角色游戲《我是小主人》,幼兒通過扮演「主人」這一角色,學習了作為主人所應具有的職責和行為要求:照顧好客人;待人有禮貌;當接待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時,更應體貼、關心和愛護等等。通過游戲教育幼兒學習如何待人接物、關心同伴。其次,可以在游戲中引導和培養幼兒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這種品質情感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是社會性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在開展游戲、活動時,教師應注意發揮他們的自主性,讓幼兒自己商量如何進行游戲、建立游戲規則。在游戲中重視引導他們解決爭執和矛盾,學習如何協調各種關系,正確採納別人的意見等。 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榜樣在日常生活中,教師的行為是幼兒行為的榜樣,幼兒會主動地觀察、學習教師的行為。因此,教師要非常重視自身對幼兒的榜樣作用。教師的觀念、價值觀的選擇、言行舉止、心理行為特徵、外表著裝特徵等都無時無刻地、潛移默化地、有力地影響著幼兒。如果老師親切友善、樂於助人,無形中就為幼兒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幼兒天天與老師在一起,也會逐漸表現出同樣積極的行為。其次,老師與幼兒都不是單一、獨立相處的,因此,教師對某一孩子的關心、體貼,不僅溫暖了這一個孩子的心,也會起到教育其他孩子的作用。例如:當孩子傷心、難過時,教師如果能給予關切、慈愛的詢問、溫柔的摟抱,孩子在感動之餘,也學習到了如何關心、撫慰別人的行為。因此,教師應特別注意自身的行為,並利用社會生活和文藝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教育幼兒,防止社會生活和文藝作品中的不良行為對幼兒產生消極影響。 注意外部強化與自身強化相結合外部強化是指教師通過語言、表情動作、物品等,向幼兒傳遞對其特定行為的肯定或否定信息,以達到鼓勵或控制幼兒行為的目的。外部強化也是對幼兒進行社會性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由於幼兒的心理發展和認識水平都處於較低的發展階段,因此,幼兒往往通過他人的評價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他人的評價直接影響了幼兒的行為。外部強化對幼兒行為影響較大,所以要針對幼兒不同性質的行為採取明確適宜的強化方式。對幼兒良好的行為,老師要明確表現出自己的贊許、肯定和高興;對那些不適宜和不良的行為,老師要明確表現出自己的不滿、遺憾,從而使幼兒明辨美醜,強化塑造幼兒的行為。其次,要注意強化的及時性,要抓住幼兒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對幼兒進行及時的教育,這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注意外部強化的同時,也要注重幼兒的自我強化。自我強化對幼兒行為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控制和調節的作用。幼兒在觀察和學習榜樣行為、接受了種種教育後,成人要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內部行為准則。這樣,當幼兒的行為符合這個准則時,就能自己表揚自己,違反了這個行為准則時,也能自己批評自己。只有做到邊教育邊鞏固,才能使他們形成習慣。由於幼兒的可塑性大,除了老師的耐心教育和培養,還要藉助家長及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使幼兒學會有意識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在當今社會,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果幼兒的社會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沒有社交能力和與人協作的精神,就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如何去適應社會生活。

⑤ 幼兒社會教育的方法

專門性的教育活動
專門的社會教育活動是指幼兒園教師根據教育目的和教育計劃,根據本班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採取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對兒童進行社會教育的形式。專門的社會教育活動具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和計劃性,內容也比較系統和集中,教師對兒童的組織和指導作用更加直接、更加明顯,也更具有針對性。例如,對於剛入園的兒童,教師可以組織一些有利於兒童認識幼兒園、認識小朋友的教育活動,幫助兒童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針對一些兒童喜歡玩火,但又缺乏安全常識的狀況,教師可以組織"消防隊"等教育活動,幫助兒童認識"消防"這種社會勞動,認識消防員的工作特點,認識消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防火、如何保護自己等等;針對兒童霸道、不知謙讓等行為,教師可以組織"我的好朋友"等教育活動,幫助兒童認識到與同伴友好相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與小朋友相處等等。
綜合教育活動
綜合教育活動是教師組織兒童圍繞一個主題,綜合運用上課、游戲、參觀、勞動等教育形式,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作用,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一種教育形式。在綜合教育活動中,教師採用多種教育形式,將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以及幼兒園的社會教育目標結合起來,使兒童增進社會認知、產生社會情感、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等。

⑥ 幼兒社會教育領域有哪些基本教學方法

1、實踐練習法

這是一種通過真實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養幼兒的基本社會生活和技能,並增進幼兒的相關知識,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的方法。

2、調查法

教師引導和啟發幼兒針對社會環境、社會事物及社會現象的相關問題,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收集相關材料,並針對材料進行思考、分析,從而發現社會現象存在的狀態,或是社會問題的原因,或是社會現象之間的聯系。

3、參觀法

社會領域中的參觀法是指幼兒進入一定的現實社會場景,通過多種感官,感知社會現象的狀況。

4、表演法

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引導幼兒通過身態動作,語言及表情去體驗、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為,從而達到社會性——情感發展的目的。

5、講解法

講解法是向幼兒說明一些簡單的基本知識和道理,讓幼兒了解規則及意義,使幼兒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實,知道判斷事物的基本標准,即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應該怎樣做和為什麼這樣做。講解法不是幼兒社會學習唯一的方法,但是一種重要的方法。

6、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與幼兒和幼兒之間圍繞某個問題進行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語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現形式。談話法在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使用,有助於幼兒表達對社會事物和現象的經驗,有助於幼兒形成一些正確的觀念。一般來說,話題與幼兒生活的關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談性。

7、討論法

討論法是指教師和幼兒圍繞某個論題進行的思想碰撞或思想發散。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討論有兩種性質,一是價值沖突型的討論,如誰對誰錯等;二是多種求解可能性的,如我們如何幫助班上有聽力障礙的小朋友。這兩種談論的相同之處是都有一個討論的過程。

(6)幼兒園社會教育擴展閱讀:

社會教育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有許多自身的特點;

一:終身性。社會教育對任何人來講都具有終身性,活到老學到老對任何人來講都是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的,你有意無意都必須接受終身受教育這個現實,而積極的接受和無意識接受以及消極接受的效果是不同的。

二:廣闊性。社會教育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凡是有人的地方,社會教育就到什麼地方,這就是任何教育所不具備的也不可能實行的。但也是對專門教育最具沖擊力的。

三:層次性。從人的年齡段來分,有嬰幼兒;小學;中學;大學和成人。從人的地位和級別來分,有中央級;省部級;市級;縣級。

四:多樣性。社會教育的多樣性是社會教育最清楚明顯的特點,而清楚明顯到了被忽視的地步,這不能說是社會教育的悲哀之所在,行業的不同,地位的差異,黨政軍社團之別等等所帶來的工作.職責.任務的不同而形成社會道德品質上的不認同是最大的悲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幼兒園五大領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教育

⑦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內容

幼兒社會教育是以發展幼兒的情感——社會性為目標,以增進幼兒的社會認知,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培養幼兒的社會行為為主要內容的教育。 幼兒社會教育總目標 : 一、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 1、會用一定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愛好、情緒、情感。 2、學習正確地評價自己與他人,能正確地對待他人的評價。 3、主動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有好奇心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能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 4、愛動腦,願意按自己的意願選擇活動、參與活動,嘗試成功。 二、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1、願意與他人共同游戲、活動並友好相處。 2、善於與人交往,懂得問候、交談、與人合作及參與活動的技巧,掌握幾種交往策略。 3、能主動幫助弱小同伴,樂於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老人和殘疾人,經常自願的與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物品。 三、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1、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常規要求,培養一定的規則意識,養成按規則進行活動的習慣。 2、感受生活中規則的重要,能圍繞自己的生活、學習、游戲制定簡單的規則。 四、認真傾聽並理解任務性的語言,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 1、有困難或需求幫助時會用適當的方式向成人表達自己的需要、想法。 2、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盡可能自己解決。 3、做事有信心,能有始有終地做完一件事。 4、了解自己周圍環境的關系,能較快地適應變化的環境,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五、愛父母長輩、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1、知道自己的成長與家人的關系,感激父母長輩的辛勤養育之恩。 2、了解周圍不同職業人們的勞動及與自己生活的關系,尊重他們的勞動。 3、了解祖國傳統的民俗節日,對祖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 4、萌發愛周圍環境、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願意接觸或了解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外國人,感受他們的風俗習慣。 社會領域階段目標 小班上學期 一、自信心培養 1.知道自己的性別,年齡和姓名,知道自己是和別人不同的。 2.不好哭,不怕生,保持愉快的情緒;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會尋求幫助。當同伴遇到困難時,能及時幫助或告訴別人。 二.人際交往 1.知道班級中同伴的姓名、性別,會辨別生人。 2.能與同伴友好相處,願意和同伴一起游戲;在許多客人面前仍能愉快地游戲、玩耍、交談。 3.遇到糾紛時,不打人、不罵人,試圖講道理;體驗與老師、同伴共同生活的樂趣。 三.行為規則 1.了解集體生活中的基本規則,知道一日生活中主要環節的要求。 2.不受冷、熱和天氣變化的影響,堅持天天上幼兒園。 3.願意和他人分享游戲材料,不幹擾妨礙別人游戲活動;游戲開始結束時,能按要求擺放和收拾玩具材料。 四.民俗文化 1.了解幼兒園、家庭、社會周圍環境,喜歡自己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2.了解為自己服務和幫助自己的人,尊重他們的勞動。 小班下學期 一、自信心培養 1.願意表現對游戲、活動選擇的喜好。 2.樂意在吃飯、睡覺、做操、學習等方面表現自己,願意做自己會做的事。 二.人際交往 1.會運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禮貌用語,主動問候、招呼小朋友。 2.能聽懂成人的指令性語言,並按指令行動。 3.知道做客的要求,不亂翻別人家的東西。 三.行為規則 1.願意按「三輕」的要求游戲、活動,知道不妨礙別人。 2.理解幼兒園日常生活中教師發出的規則性信號,並按要求執行。 四.民俗文化 1.在過新年、慶六一等活動中,感受節日的歡樂氣氛,體驗節日的快樂。 中班上學期 一、自信心培養 1.知道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和自己完全一樣,喜歡自己的長相。願意用自己的特殊才能為大家服務。 2.知道人有喜怒哀樂等情緒,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喜好、需要以及情感。 3.感受與了解周圍環境的變化,並能很快適應。 二.人際交往 1.喜歡和同伴共同游戲。 2.主動與認識的人打招呼,願意與人聊天、交談。 3.學慣用正確的方法(語言提示、商量等)表達自己的需要與想法。 三.行為規則 1.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交談,不隨意插嘴。 2.知道不能把集體的或他人的東西帶回家占為已有。 四.民俗文化 1.感知與了解自己的生活與他人勞動的關系,感激勞動者,尊重和愛戴他們。 2.認識並喜歡家鄉著名的風景名勝和環境,了解中國最著名的風景名勝,感受其中的美。 3.認識並尊敬國旗,參加幼兒園的升旗活動。 中班下學期 一.自信心培養 1.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願意動腦筋想辦法,自己嘗試解決。 2.對勞動有興趣,願意為同伴和集體服務,能以積極愉快的情緒參加各種活動,對完成任務有信心。 二.人際交往 1.關心弱小同伴和有困難的人,幫助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 2.願意與父母或成人交談,與人交往不膽怯,樂意參加參觀、散步等活動。 三.行為規則 1.了解簡單的公共規則,並自覺遵守。 2.在繪畫、閱讀活動中,努力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 3.努力遵守集體活動的各項規則。 四.民俗文化 1.在主要的節日活動中,體驗節日的歡樂氣氛,能用繪畫、製作等表現自己的感受。 2.了解家鄉獨特的傳統民俗和民間工藝、特產,有求知和學習的願望。 大班上學期 一、自信心培養 1.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著與別人相同和不同之處,對自己的優點和進步感到自豪和光榮。 2.敢於面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有改正的願望和行動。 3.不害怕環境的變化,在新環境中能自己照顧自己。 二.人際交往 1.主動准確使用禮貌用語。 2.有禮貌的與周圍熟悉的人打招呼、談話。 3.知道接待客人的方法,主動與客人聊天。 三.行為規則 1.願意聽從成人和同伴勸告,不做危險的事。 2.熟悉有關安全、交通、環保的標記,願意按標記的提示行動。 3.會一同輪流、合作、交換、等待等方法與同伴遊戲。 四.民俗文化 1.了解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工作,感激他們的勞動付出,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 2.關注家鄉的新成就,為家鄉的變化而自豪。 3.知道中國的首都是北京,認識並尊重國徽,會唱國歌,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 大班下學期 一、自信心培養 1.熱愛勞動,有責任心,在勞動過程中有始有終的做完每件事。 2.願意接受有難度的任務,嘗試新活動 3.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氣餒,敢於不斷嘗試 二.人際交往 1.主動帶年幼的同伴共同游戲,體驗大帶小的快樂。 2.願意與眾多的同伴合作游戲,有一定的堅持性。 3.能友善的對待外國友人,禮貌地與他們交流。 三.行為規則 1.會根據需要自己制定區域游戲的規則,並製作相應的提醒標記。 2.有環境保護的意識,當發現不當的行為舉止時,敢於勸阻。 四.民俗文化 1.了解傳統民間節日的由來和慶賀方式,喜歡民俗習慣。 2.了解江蘇著名的民間工藝,萌發對民間工藝的興趣。 3.知道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尊重少數民族。

⑧ 怎樣開展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

【英盛觀察】

《社會》是一個綜合的學習領域。社會學習往往融合在各種學習活動中,並滲透於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 社會學習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尤其是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學習,往往不是教師直接「教」的結果。幼兒主要是通過在實際生活和活動中積累有關的經驗和體驗而學習的。教師要注意通過環境影響、感染幼兒。

「幼兒園社會教育是一門關於人和社會、文化的課程,離開了社會現實, 離開了幼兒熟悉的社會生活,遠離了幼兒已有經驗,這一課程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大量事實表明,與幼兒現實生活聯系越緊密的內容越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 並容易為幼兒所理解和掌握。幼兒所擁有的生活經驗非常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兒園及常見社會機構的生活經驗, 因此,社會教育內容的選擇應以幼兒的發展為依據,應建立在兒童已有的經驗基礎上,並以各種可感知的方式呈現以擴展幼兒的經驗,使教育內容真正被幼兒所理解、接受並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繼而產生特定的情感和行為。

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的選擇應以幼兒發展為依據,這主要是因為:首先,幼兒現有的生活經驗、學習的能力,制約著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幼兒階段,幼兒所擁有的生活經驗還相當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兒園及常見社會機構的生活經驗,教師和家長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影響源。而幼兒的學習能力正在發展過程之中,幼兒處於感知運動階段,抽象思維水平還沒有得到發展。因此,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的內容應建立在幼兒已有的經驗基礎之上,適當擴展,並以各種可感知的方式呈現,以擴展幼兒的經驗。幼兒的社會性經驗培養需要家、園、社會保持一致、密切配合。 脫離幼兒的生活而進行的社會教育往往會適得其反,會培養偽君子,帶來假道德或不道德的惡果,對童年造成危害。 其次,幼兒的經驗和發展,不是籠統的,而是具體的,具有一定結構的,在選擇活動時,應考慮到這種結構,考慮到幼兒教育和發展的不同側面。幼兒有多種多樣的經驗,也有多方面的發展,一定要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幼兒發展的不同側面,使教育內容更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反思幼兒園社會活動的教育,我們應該認真思考: 如何選擇社會教育活動的內容? 以何種形式呈現內容更加適合幼兒的學習?
首先, 要選擇適宜貼切的內容。其一, 與目標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內容必須刪除; 其二, 所選內容應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既以幼兒的心理水平為基礎,又有發展性; 其三,所選內容要有啟發性,能鍛煉幼兒的思維,啟迪幼兒的心靈。在組織內容時要把邏輯順序和心理順序相結合。邏輯順序即知識系統的內在邏輯體系,心理順序即幼兒學習活動內在的認知規律。因此,適合幼兒發展水平的課程內容應當以幼兒為中心, 以幼兒的特點和需要為出發點來制定。「有效教學始於學習者的現有知識,他們的文化實踐、他們的信仰以及他們對學科內容的掌握程度。」 其次,以適宜幼兒的發展的方式來呈現教學內容。

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特別珍視人通過體驗獲得的生活經驗。正如前蘇聯心理學家魯克所言:「個人的情緒經驗愈是多樣化,就愈容易體會、了解、想像別人的精神世界, 甚至會有『密切的情感交流』。在教育中抓住一切社會教育的契機是對幼兒園教師的基本要求。「社會教育是與現實生活緊密關聯的教育,通過真實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 培養幼兒的基本社會生活能力和技能,並增進幼兒的相關知識, 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充分利用現實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動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讓幼兒練習、實踐,只有這種結合現實生活的社會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社會教育強調幼兒在做中學,通過真實的體驗來學習。」
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水平是我們確定幼兒教育任務、內容、方法的主要依據。如幼兒教育多採用直觀教學的方法,操作的方法而較少用單獨講述概念的方法,就是基於幼兒思維、認識特點具有具體形象性而提出的。在幼兒教育中把游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因為游戲最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最能促進其發展而提出的。幼兒教育的任務,要求一般都較為具體、粗淺,並要切合幼兒實際生活經驗,如知識上只要求了解周圍生活中粗淺的知識,道德方面的要求多為具體的道德的行為,這些都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需求提出來的。幼兒教育的任務、內容、方法越切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就越能促進兒童發展,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直觀的教學方法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該方法的使用有利於幼兒思維的發展。現代教學媒體的使用,為教學信息便捷、高效地傳遞提供了可能,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了物質基礎。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樣化,卻忽視潛移默化的教育特點; 呆板的言語說教無法深入幼兒心靈,也難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並非我們給予幼兒好的東西,幼兒就一定會有良性的感受反應,事實常常相反。因為「情感的本質就是一種感受,『自我的感受』是情感的核心」。 過分追求形式的豐富多樣, 常常使得觀摩教學活動成為教師個人的才藝展示。從某種意義而言, 幼兒更多情況下是教師手中的提線木偶,在活動過程中更多體現的是教師教的主動性、創造性,而不是幼兒的主動發現與主動學習。因此,許多教學活動常常表現出「內容是教師『想』出來的,方法是教師『做』出來的, 結果是教師『說』出來的, 而不是幼兒發展所需要的學習, 必然會浪費幼兒許多美好的童年時光。

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的長處和獲得成功感的機會,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幼兒教育中既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徵,又要考慮個別差異。年齡特徵只是某個時期幼兒表現出的一般的特徵,它是從對大多數兒童的觀察、評價中得到的,然而對於一個具體的幼兒來說,其發展水平都各有差異,這是因為各個人的先天素質不同,生活環境和得到的經驗不同,受到的教育影響不同,對於同一個班的幼兒,不可能想像他們個個發展水平都一樣。因此,在教育實踐中,不僅要考慮幼兒一般的特徵,而且要了解每個幼兒的具體情況和發展差異,根據每個幼兒的個別特徵進行不同的教育指導,只有這樣才能使幼兒教育的內容、方法真正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引起他們積極、主動地活動,促進他們的發展。總之,幼兒社會教育活動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⑨ 幼兒社會教育問題

1、成人即是幼兒社會化進程中的教育者,也是教化者。主要包括(觀察 )、內(指導 )與容(幫助)。

2、幼兒社會化的途徑主要表現在(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社會群體內部影響)、(大眾傳媒工具)與(實踐活動)。

3、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內容包括(體育)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美育)教育。

4、社區在幼兒教育中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生產)方面、(生活)功能、(文化)功能。

5、按照評價功能,可以把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

熱點內容
教學用琴 發布:2025-05-12 15:51:55 瀏覽:241
嘉美通教育 發布:2025-05-12 12:47:44 瀏覽:677
生物國家集訓隊 發布:2025-05-12 11:14:08 瀏覽:444
師德教師學習永恆 發布:2025-05-12 10:35:37 瀏覽:846
學生調戲老師 發布:2025-05-12 06:02:30 瀏覽:14
抗癌生物 發布:2025-05-12 05:09:05 瀏覽:656
巨鵬生物 發布:2025-05-12 03:15:27 瀏覽:869
絲足老師 發布:2025-05-12 01:30:24 瀏覽:608
當教師好還是公務員好 發布:2025-05-12 00:53:30 瀏覽:853
考研英語真題下載 發布:2025-05-12 00:24:07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