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本學期的四年級數學更換了新教材,與以往的內容相比雖然變化不是很大,但是編排體系都有不小的整理,本學期我對新課程標准進行了系統的學習,並且依據河北省教學評估細則的要求對本學期地教學工作進行了周密的計劃。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教學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余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余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細節的教育,加強了雙基的訓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通過課前的3分鍾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是提高和幫助。
二.加強乘、除數的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好,特別是除法,甚至個別學生的乘法口訣還不會。因此,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計算題中還包括簡便計算,學生的漸變計算能力更是差,特別是乘法分配律。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於這個班的情況,更是特別,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能力都差。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又蘊涵著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總體來說,四年級的數學教學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收獲。
B. 如何利用「小組合作」上好復習課
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復習課中的運用
--------「乘法運算定律的復習」的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准》在前言中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以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為目的,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交流與合作,從而完成共同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形式。在小組中學生能主動操作、觀察、思考、討論,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增多;在學習小組中學生相互啟發、相互幫助、共同解決問題的群體協作精神能培養學生之間團結、協調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我們通常會在新授內容嘗試時組織小組合作,教學中,教師不要做學生思維的保姆,不能簡單地將知識傳授給他們,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時空,有所選擇地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在廣闊的、開發性的時空中,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果實,通過合作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教學難點解決時組織小組合作,對於學習的難點,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解法,學生可能很快明白,但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還可能出現同樣的思維障礙,而且學生的記憶也不會太深刻。而如果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親身經歷問題的解決過程,能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
在探究多種方法和動手操作推導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公式時的進行小組合作。有些數學問題單靠一個人往往很難回答全面,這時如果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成,讓組內的每個成員相互討論,相互補充,互相啟發,可促進學生解題思路的快速生成。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親身經歷問題的解決過程,能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
下面我主要談談小組合作學習在本節復習課中的運用。
今天我採用了基於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執教了 「乘法的運算定律的復習」一課,通過對乘法的運算定律這一小節的知識進行回顧和整理,讓學生熟練掌握乘法運算定律的特徵,形成對乘法的運算定律的認知結構。通過整理、探究、合作、交流、匯報等活動,能抓住算式的特徵,在實際生活中合理、靈活地運用乘法定律進行簡便計算,提高計算的正確性、合理性以及熟練程度。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體會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激發學生對學習簡算技能、形成簡算意識的積極的情感體驗,有意培養學生的簡算意識,並最終養成簡算習慣。
1、小組合作,注重知識的整理,形成知識體系。
對於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在進行整理復習時,應該有別於新授課和復習課,如果教師像上新課一樣,重新講一遍,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不想聽。所以,復習課的主要任務是鞏固、梳理已有知識,提高能力。教學中教師要把握要領,進行生生、師生合作,引導學生採用提綱框架市、樹狀圖式或表格等形式,把有關的知識、規律整理出來,以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溝通,使之系統化,條理化,構成縱向「串成線」、橫向「連成片」的知識網路。
整理乘法的運算定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那怎樣進行整理呢?課前我設計了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先自主整理。(1)你能說出我們學過的所有乘法的運算定律嗎?分別用文字敘述和字母表示,並舉例說明。(2)你能把它們進行分類整理嗎?(3)你能用什麼方式表示呢? 學生在自主學習任務單上完成乘法運算定律的知識結構圖。然後教師組織觀看《乘法運算定律的整理和復習》的微視頻,補充和完善自己整理的知識結構圖,鼓勵學生還可以採用另外的方式進行整理。合作探索整理必須以學生自主探索為基礎,課中教師組織小組交流,出示交流重點:從「整理的形式、定律的文字敘述、字母表示和舉例說明」這4點展開交流。請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是如何整理的,互相補充修改,形成知識結構圖。
2、小組合作,分類梳理自編的習題,加深對定律的理解。
學生課前用40、8、125自編了不同的習題,組長進行了批改和指導有錯的同學及時改正。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小組交流任務二,首先出示了交流重點:(1)用40、8、125這三個數編了哪些算式,計算時用了什麼運算定律。(2)在組長帶領下將自編的算式按能否簡便計算分為兩類。組長組織組內成員進行梳理並作好記錄。按照能否運用運算定律簡便把自編習題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不能簡便計算的,計算時按順序進行脫式計算。另一類是能簡便計算的,又分為四種情況:①用乘法交換律簡便計算的,②用乘法結合律簡便計算的。③綜合運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簡便計算的,④用乘法分配律簡便計算的。通過梳理匯報,進一步理解了乘法的運算定律,明白了乘法運算定律間的區別和聯系,進而溝通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學生計算時就有了一個整體的思考。
3、小組交流,簡便計算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形成簡算的意識。
通過學生的課堂練習,進行錯例分析,結合學生已有的簡算經驗,組織學生交流我們在做計算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C. 在教學過程中是如何體現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的
教師要把自己的知識和才能傳授給學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和才能,甚至還有所突破、有所創新,這就需要教與學雙方發揮高度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特別是對於教師而言,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在發揮自己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已經成為實施創造教育的關鍵。 一、教師要有強烈的「為創造性而教」的意識和熱情,並要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為創造性而學」的意識和熱情。 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D. 求關於七年級蘇教版數學書!
課題:蘇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 §4.4 合並同類項
教者:鹽都區實驗學校 劉連冬 李九紅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發展符號感。
2、了解合並同類項的含義,培養學生分類歸納能力。
3、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及運用分配律,了解合並同類項的法則,並能正確進行同類項的合並。
教學重點和難點:同類項的含義,合並同類項法則。
教學方法:引導、觀察發現、探究法
教學手段:卡片、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
教學過程:
一、具體情境引入
1、場景一:桌面上非常凌亂的課桌,問學生如何整理。
學生很容易答出:將文具放入文具盒裡,書整理成一摞,本放在一起,分別擺放整齊。我問學生,為什麼這樣做,引導學生意識到「歸類」的重要作用,即它不僅使生活有條理,更可以在數學運算中達到化簡的目的。
2、場景二:課件展示,小雞和小兔「合並」問題
3、揭示課題
二、問題設置,步步引導
1、假設用x表示小雞,y表示小兔,這情境用代數式可怎樣表示?(同學討論後發言)課件展示
2、課件展示一個多項式
問:根據剛才的經驗,如果把這些項中具有相同特徵的項歸為一類,你認為上述多項式中哪些項可以歸為一類?(同學討論後發言)
3、引入同類項的定義。課件展示
4、鞏固練習同類項。課件展示
5、游戲:找朋友的游戲,第一排8人一人一張卡片舉著,其他同學找同類項。
三、運用具體事物,表達合並同類項的法則
1、場景二回顧,如何計算?課件展示
2、情境3引入:(1)課件展示,建築工人用兩種不同顏色的大理石拼成一個長方形,並按這種樣式鋪設地面。請問這個長方形面積怎樣表示?兩種不同顏色的大理石售價都是每平方單位b元,請你計算鋪設這樣的一塊長方形需花多少錢?(引導利用乘法分配律)
3、小結:合並同類項概念的揭示
4、想一想,課件展示
5、做一做,課件展示
6、歸納:合並同類項的法則。
7、例題講解:P130例題 教師板書
8、練一練:P131 1、2
9、想一想:求代數式-3x2+5x-0.5x2+x-1的值,其中x=2,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學生的說法歸納起來有兩種情況:(1)、直接把x=2代入代數式計算;(2)、先合並同類項之後,再把x=2代入進行計算。
「你覺得哪種方法較簡便呢?」
10、鞏固:P131 3
11、比一比,課件展示
四、學生小結
我們這節課學到了什麼?
五、課堂作業:
P131 2 (2)(4)(6)、 3(2)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教師只要設計好教學環節,使學生感興趣,能主動觀察、猜想、推理,順著教師的引導,自主探究,發現總結出要學會的內容,這樣教師酒會真正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設計者,而學生也就由觀眾變成了演員。
但是,教學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在討論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成為發言的中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仍只是聽眾。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使教學更加完善,是有待於我們今後在實施新課程中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的。
E.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的四年級數學更換了新教材,與以往的內容相比雖然變化不是很大,但是編排體系都有不小的整理,本學期我對新課程標准進行了系統的學習,並且依據河北省教學評估細則的要求對本學期地教學工作進行了周密的計劃。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教學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余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余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細節的教育,加強了雙基的訓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通過課前的3分鍾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是提高和幫助。
二.加強乘、除數的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好,特別是除法,甚至個別學生的乘法口訣還不會。因此,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計算題中還包括簡便計算,學生的漸變計算能力更是差,特別是乘法分配律。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於這個班的情況,更是特別,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能力都差。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又蘊涵著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總體來說,四年級的數學教學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收獲。
F. 社會小小彩石迷教學反思
教學乘法分配律之後,經過前兩次的抽查測試我發現學生對簡便運算的靈活應用反面掌專握的不是很好,而且屬有部分計算馬虎失分率很高,對此,我做如下反思。
學生對於乘法分配律和結合律極容易混淆,而且符號容易抄錯。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中應該注意: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結構特點,也要同時注重其內涵。
G. 求老教師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
一、復習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及整數乘法中由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學習「小數乘整數」做好了鋪墊,尤其是掌握了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習小數乗整數的算理有很大的幫助。
二、創設了一個「購買風箏」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數乗整數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學習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解決實際問題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思考交流解決的方法,在師生的交流學習中,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計算方法,從而得到許多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然後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
總之,這節課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思考交流的學習中,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課前,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擔心幾點:1、學生能不能理解例題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學生能不能發現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之和?3、下午上新課,效果會不會不如早晨?學生會不會有意見?
例題出示,提出問題,列式、估算,都沒問題。提出用豎式計算後,學生埋頭計算,自己巡視了一圈,個別學生不知道如何計算,便輕聲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數進行計算;個別學生面對1008,雖然把小數點點在了兩個0之間,卻不知道為什麼點在這。告訴我看估算結果的;多數學生知道,因為兩個因數都乘10,積就乘100,要使原來的積不變,需要將現在的積除以100。幾個學生一說整個計算過程,其他學生恍然「哦!原來使這樣啊!」於是一通都通。「試一試」自然沒問題。計演算法則耶使學生自己總結的。因為在小數乘整數的教學中很注意讓學生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演算法則,所以在這里只要在「看因數中有幾位小數」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後黑板上只有五個字「算、看、數、點、化」。提醒學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
今天的例2依舊利用下午第二節課上的,例題出示,說說有關數學信息,提出第一個問題後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講解就說出了在「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來補足」的注意點。後面的「試一試」自然一帆風順。
從兩天的作業看,學生出錯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錯,不進位、看錯數,7×7=46等。所以對這部分自己的評判是「過!」下周一上例3。
課後沒事,寫「教學反思」,感受是:「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移動小數點位數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雖然最初擔心學生不理解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的和。但是,由於自己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非常注意讓學生通過計算整理計演算法則,發現注意點(能化簡的要化簡,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補足),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學中自己才輕輕鬆鬆地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這兩個例題的順利教學,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後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盡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鍾,多關注後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說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鑽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後期教學內容的聯系,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了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求積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課程標准》中一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然而,「創設情境」是教師個人的任務還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是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積的近似值」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師備課時一個人精心設計好,避免問題由教師提出來,避免學生始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問題情境。本課教學從討論「買菜時應該考慮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真實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學生看法的基礎上提供相關信息,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情境的創設者。本課還創設了「填寫發票」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系剛才大家解決的問題,提出「你能幫賣方填寫一張發票嗎?」,使學生產生「填寫發票」的需要。然後指導學生親自嘗試填寫發票的過程,在填寫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填寫發票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必要的數學」。在這個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思考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根據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始終是問題情境的主動參與者。創設情境並非是教師的專利,教師應該積極引導每位學生參與到情境設計的過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較少,討論的焦點要避免停留在「積應該保留幾位小數」上,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積的近似值」的應用價值。本課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根據計算結果幫賣方開發票寫金額)產生疑惑,並嘗試自己解決,進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達成共識(錢應根據實際情況保留兩位小數),再進而能正確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最後,要充分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針對性強,且具較強的開放性。學生討論的焦點也最終落腳在「哪種結果更合理」上。從而在討論合理性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積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力求每位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在例5教學後,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加深理解:其一,舉出老師生活中購買東西的例子,有的錢保留一位小數(商場不收分了),有的錢保留整數(自由市場討價還價,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讓學生認識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保留;其二,通過一道應用題的練習,讓學生按老師的要求進行多次保留,比較哪個值最精確,從而讓學生明確,數位越多越精確;其三,安排一道計算結果正好是兩位小數不需要保留的應用題,讓學生明確取近似值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在最後的鞏固練習中結合生活實際,根據3個商場的價目表,讓學生設計購買3樣東西的方案,由於學生要考慮到價格、質量、路程、時間、信譽等問題,因此出現了多種方案,是一道開放題。學生既得到了技能訓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通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連乘、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通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使學生理解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首先出示兩組算式:
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讓學生先分組計算再觀察每組算式有什麼特點,實際上這三組算式分別運用的是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但是這三組算式都是小數乘法,也符合嗎?通過讓學生觀察、計算,自己找出每組中兩個算式的關系,自己探究出「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對於小數乘法也適用。」培養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的作用只是引導點撥,決不把規律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計算、觀察、發現。
學到了知識,然後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才是數學學習的真諦。既然發現了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再運用這些定律使小數計算變得簡便,這一步教學能激起學生運用新知識的慾望。接著出示:
0.25×4.78×4 4.8×0.25
0.65×201 1.2×2.5+0.8×2.5
在簡算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不足之處:只重視了運算定律,而忽視了口算能力,在練習時,乘法分配律的逆向應用不夠靈活.。
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為在練習課時要加以改進。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和體驗中學習知識。
H.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反思
培養學生的計算素養,提高計算準確率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是提高小學生綜合能力的首要前提。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個長期而艱辛的過程。計算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培養學生思維的過程,計算能力的提高,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計算準確率就顯得尤為重要。
准確率不高原因分析
1、粗心大意、書寫潦草沒看清題目。
在做計算題時 ,一些學生態度輕視,計算題並不是不會做,而是由於注意力不夠集中、抄錯題;一些學生書寫潦草看不清題。比如:把「5」寫成「3」,將「6」寫成「0」;把「+」寫成「×」等。在很多時候,脫式計算中上一行的數字到下一行就寫錯了,或者將不同的數字寫成同一個數字。有時乾脆漏掉一個數字。
2、概念不清,運算順序掌握不好。
有些學生平時知道運算順序先算乘除再算加減,而類似7.89-6.89×1.5時,有的學生就會先減後乘。尤其是簡便運算方法的錯誤,以為能夠進行簡便計算,將運算順序搞錯。比如在進行小數簡算的過程中,(0.4+0.12)÷0.4可以簡算成0.4÷0.4+0.12÷0.4而在做0.4÷(0.4+0.12)時就沒有簡算方法
3、多受負遷移的影響。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已學知識的影響,即學習中的遷移。如果已學的知識促進知識的掌握,就是正遷移,反之即負遷移。計算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受到負遷移的干擾,影響計算的准確性。比如:計算小數乘法的時候,不少的孩子就經常會把小數點對齊,出現小數加法時的計算情況。
針對以上問題,應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
1.端正學習態度,抓好書寫。
學生的板演,作業的字跡、符號,一定要規范、整潔,確保不漏數,不抄錯題。比如在學習小數的乘除法,就要求對題目中的數字、小數點、運算符號的書寫必須符合規范,清楚。數字間的間隔要適宜,草稿上排豎式也要條理清楚,數位要對齊,特別是商中間有零的。
2、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
方法一:打草稿的習慣。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在計算時,不喜歡打草稿,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學生在做計算題時,有的直介面算,有的在書上、桌子上甚至在手心裡,寫上一兩個豎式,算是打草稿,這些都是不良的計算習慣。大多數的計算題,除了少數學生確實能夠直介面算出結果以外,大多數學生恐怕沒有這個能力。針對這一情況,要求學生在上課前要准備好草稿本,認認真真地打草稿。
方法二:檢查、驗算的習慣。檢查方法是:先驗算。經過驗算就能確定題是否做錯。如果有錯再檢查題目是否抄錯,題目沒錯再檢查方法。驗算是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準確率的一個法寶,老師一定要讓學生用好這個法寶。
方法三:理解算理,優化演算法。算理是運算正確的前提和依據。學生頭腦中算例理清楚,計算起來就有條不紊。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老師先教學乘法分配律的公式(a+b)×c=a×c+b×c,再講明算理:用括弧裡面的數分別和括弧外面的數相乘,再相加。學生明白了算理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12.5×(0.8+4) =12.5×0.8+4,學生就明白怎樣的題可以做簡便運算,怎樣的不可以做簡便運算。
3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1)口算訓練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學生做計算題的速度及正確率與每個學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每天利用課堂三分鍾時間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十道口算題是很有必要的。這些口算題可以是卡片、聽算。然後任意抽一組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口答,答完計時,看哪組學生答完十道題用時最少。
(2)筆算訓練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筆算是計算重點,本學期主要學習小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和簡算,這部分一內容是學生們特別容易出錯的,稍微不細心,就有可能打錯一個小數點、少寫或多寫一個零等等這些錯誤。針對這一問題,要求學生計算要做到「四查」:一查數字是否抄對了;二查符號是否准確;三查運算順序是否正確;四查結果是否算對和寫上。
(3)簡算訓練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簡算是依據算理,演算法的不同特點,利用運算定律、性質及數與數之間的特殊關系,使計算的過程簡化、簡潔的計算方法。在本段數學教學里,主要運用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等進行簡算,而乘法分配律學生出錯的機率更大。因此,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與熟練掌握這些運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簡便計算方法,並經常組織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簡算練習,讓學生在計算實踐中體驗簡算的意義、作用與必要性,強化學生自覺運用簡算方法的意識,提高學生計算的靈活性和正確率。
(4)估算訓練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估算是保證計算準確的重要環節,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重要手段。系統計算前進行估算,可估計出的數的大致取值范圍,為計算的准確性創造條件
4、收集錯題類型,做到對症下葯
一般地說,學生在練習時產生的錯誤,都具有相通性,又具有普遍性,在教師指導下,有些比較容易糾正和克服,有些則糾正起來就比較困難,特別是這種錯誤在頭腦中已經生根。所以我在平日教學中善於及時了解、收集筆算中存在的問題,有預見性、有針對性地選擇常見的典型錯例,與學生一起分析、交流,通過集體「會診」,達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對於那些形近而易錯的試題,則組織對比練習,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培養學生比較鑒別的能力。
糾錯題型上的練習我通常這樣設計對學生的要求:判斷對錯→找出錯誤處→分析錯誤原因→改正→總結出預防同類錯誤的方法。在練習形式上安排有多種形式:可做單項練習,如判斷題、找出各題錯誤處、改錯題等練習;也可以做綜合練習;可以把各類錯題印在作業紙上,課上發給學生改,也可以讓學生拿出自己的作業本、錯題本,對自己作業中的錯題重新分析訂正等.
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應該貫徹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既要加強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的針對性訓練。只要認真鑽研,工作中不斷進行總結和完善,認真挖掘計算題中的能力因素,學生的計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