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敘事
教育敘事與文學敘事最大的差別應該在敘述過程中出發點不同,一個是以教育為主,一個是以文學藝術為主。前者更注重真實度,後者更注重藝術性。詳情一點的話,教育敘事就是敘述在教學過程中發生的包括學生間,師生間,教師間,教學過程中發生的事進行記錄,要一五一十的去傳達,中間可以稍微施加一些修飾,但不能太過離譜,不然會有失真實性,起不到最終的教育意義;而藝術敘事卻是以藝術渲染為目的,可以天馬行空也不為過,因為每個人的理解以及對事件、事物的抽象能力不盡相同,所以最終的目的就是通過藝術去敘述一件事情。
B. 什麼是教育敘事研究
教育敘事研究是通過教育主體的故事敘說來描繪教育行為、進行意義建構並使教育活動獲得解釋性意義理解的一種研究方法。
教育敘事研究,即是研究講有關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體敘述教育教學中的真實情境的過程,其實質是通過講述教育故事,體悟教育真諦的一種研究方法。
非為講故事而講故事,而是通過教育敘事展開對現象的思索,對問題的研究,是一個將客觀的過程、真實的體驗、主觀的闡釋有機融為一體的一種教育經驗的發現和揭示過程。
(2)教育敘事擴展閱讀:
教育敘事研究的特點:
1、教育敘事研究所敘述的內容是已經過去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對未來的展望。它所報告的內容是實際發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育者的主觀想像。
教育敘事研究十分重視敘事者的處境和地位,尤其肯定敘事者的個人生活史和個人生活實踐的重要意義。在教育敘事研究中,敘述者既是說故事的人,也是他們自己故事裡或別人故事中的角色。
2、教育敘事研究所報告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情節性」。敘事談論的是特別的人和特別的沖突、問題或使生活變得復雜的任何東西。
所以敘事研究不是記流水賬,而是記述有情節、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故事。比如:教師在某個教育問題或事件中遭遇困境時,就要思考和謀劃解決問題、定出困境的出路,這裡面就會涉及很多曲折的情節。
3、教育敘事研究獲得某種教育理論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歸納而不是演繹。也就是說,教育理論是從過去的具體教育事件及其情節中歸納出來的。
4、教育敘事研究是一種質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動研究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由於教育敘事研究屬於質的研究方法的范疇,因而具有質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徵。
如具有自然情境性、研究者的自身工具性、自下而上的歸納性、對事實的解釋性和建構性等。質的研究將使教師不僅獲得有意義的職業生活,而且會改變教師的存在方式。
C. 簡述教育敘事的特點
教育敘事文本的真實性教育者所寫的教育敘事,陳述的是教師在日常生活、課堂教學、教改實踐活動中曾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師本人撰寫的個人傳記、個人經驗總結等各類文本.這些「故事」是具體的、真實的、情境性的而非教育者的主觀想像.這種真實的情境再現接近日常生活與思維方式.可幫助讀者在多個側面和維度上認識教育實踐。
D. 怎樣寫一篇優秀的教育教學敘事案例
撰寫教育敘事研究應該說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應該是百花齊放,千姿百態,給人以啟迪和回味。以下幾點我認為要考慮的:
1、「教育敘事」必須基於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對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可以做某種技術性調整或修補,但不能虛構。
2、每個「教育敘事」必須蘊涵一個或幾個教學事件,即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某一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或發生的某一種意外的」教學沖突」。
3、由於它是對具體的教學事件的敘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節性和可讀性。它不同於教學之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或「教案」),也不同於教學之後的「教學實錄」(或」課堂實錄」)。
4、每個「教育敘事」所敘述的教學事件必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蘊含一定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5、「教育敘事」可以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學事件之後獲得的某種教學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師忽視了教學事件之後導致的某種教學遺憾。
6、「教育敘事」的寫作方式以「敘述」為主。這種」敘述」可以是上課的教師本人在反思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以第一人稱的語氣撰寫的」教學事件」。要盡可能地」描寫」教師自己在教學事件發生時的「心理」狀態,常常用」我想……」、「我當時想……」、」事後想起來……」、」我估計……」、」我猜想、……」、」以後如果遇到類似的事件,我會……」等等句子。此類心理描寫實際上是將教師的個人教育理念、個人教育思想滲透在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上,體現了教師在「反思」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時顯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個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敘事「必須有一個照亮整個文章的」主題」。這個「主題」常常是一個教學理論中已經在談起、討論的問題,這個」主題」是所敘述的教學事件中產生、蘊含著的,而不是將某個理論問題作為一個」帽子」,然後選擇幾個教學案例作為例證。
附教育優秀敘事一例:
教師要善於及時發現課堂中生成的問題
今天我聽了一節練習講評課,練習講評課到底該如何上這里暫且不說,我要說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善於發現問題實在是太重要了。
講的是閱讀初一下《未選擇的路》完成課文練習:
第二個問題是「請你說說關於路的一些名人名言?」
學生1: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
學生2: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路安在?-----李白
學生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應該說學生回答得都很不錯,初一的學生能作這樣的回答,可見課外是作了精心准備。
接著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追求真理的路,本是人類共同的(理想)……(沒聽清楚)。老師一聽,覺得很陌生,於是就問:「是誰說的?」這個學生一時答不上來,下面是一片鬨笑聲。
我感到非常遺憾!
遺憾之一:是這一位學生沒有說:「是我說的」。我們的學生進入幼兒園起就灌輸要當聽話的好孩子,強調的是整齊劃一。這使我想起《讀者》20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護好你孩子的天賦》,文章通過對1979年中美小學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較,得出了一些簡單的結論:
美國:
1.每個學生無論成績好壞,能力優劣,都趾高氣揚,躊躇滿志……
2.小學二年紀的學生加減乘除還在掰手指頭,就整天鬧著要創造發明,想著把地球調個頭……
3.美國小學重視音體美,輕數學……
4.小學課堂幾乎處於失控狀態……
中國:
1.中國小學生課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後,老師發問才舉起右手……
2.中國有一種作業叫「家庭作業」……
3.中國把考試分數最高的學生稱為最優秀的學生,並頒發證書,而其他人沒有……
4.中國小學生起得很早,7點鍾的時候,大街上最多的是學生……
文章最後的結論是:中國小孩是世界上最勤奮的學生,也是起得最早的,他們的分數是世界上任何學生都比不上的。但,20年過去了,美國培養了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的科學文化遠遠走在中國的前面。
我們的學生就是不敢說「是我說的!」,缺的正是美國孩子那種自以為是的自信和躊躇滿志的敢說敢想;也許這位學生有這樣的想法,但就是不敢說出口。難怪上海師范大學現代教學技術系研究生導師黎加厚老師經常說一句話:我們中國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在幼兒園的時候就被消滅掉了!
遺憾之二:是這位老師沒有鼓勵他說出來,更沒有阻止學生的鬨笑,或者對學生的鬨笑加以引導和討論。
教師沒有這種意識,一種鼓勵學生敢於發表不同意見的意識,這位學生的回答顯然與眾不同,即使不敢肯定是自創的,但與眾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教師就要鼓勵他說出來是誰說的,如果說「是我說的!」,那就更了不起,保不準我們班裡將來會出一個或者幾個名人?誰敢說我們這位同學將來一定不是名人呢?我們從小就應該有這種自信,應該為這種自信鼓掌!這是一個多麼有發揮價值的問題。
教師也沒有對學生的鬨笑加以引導和討論,學生的鬨笑是明顯地傷害了學生,打擊了學生的自信,我們學生之所以不積極參與活動,不敢發表獨立的見解,很重要的原因不盡是怕教師批評,而是怕講錯了被同學恥笑,講對了是英雄,講錯了就成了被恥笑的對象,因此寧肯不說。即使從保護學生的自信與發言的積極性出發,教師也應該設法阻止學生的鬨笑,或者加以引導討論,讓鬨笑者明白這位學生的可貴之處以及自已的不是。
可惜我們這位教師沒有這一種意識,由此看來,教師最可貴的是要善於及時發現課堂中生成的問題。記得一位偉人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E. 如何寫好教育敘事文章
(1)怎樣記敘好一件簡單的事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發生的地點、時間;要把事情的經過、因果寫明白。一件事,總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等六個方面的內容,因此,只有把這些方面寫清楚了,才能使別人明白你寫了一件什麼事。
然而,交代這六個方面內容不應該呆板,要根據文章的需要靈活掌握。時間、地點也並不是非要直接點明不可的,有時候可以通過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徵及其變化,將它們間接表示出來。如「雞喔喔叫了起來」,就是指天將亮了;「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經過寫具體,並做到重點突出。在記敘文六個方面的內容中,起因、經過和結果,是構成事情最主要的環節。為了把事情寫得清楚、明白,在記敘中一定要寫好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特別要把事情的經過寫具體,給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記敘的條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發生、發展和結果的過程,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敘,文章的條理就會清楚明白。
確定記敘的順序以後,還要安排好段落層次。適當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記敘的條理分明,必須在動筆之前,仔細地想一想,文章應該先寫什麼,再寫什麼,然後寫什麼,把記敘的輪廓整理出來。寫記敘文,必須考慮哪些先寫,哪些後寫,安排好記敘的順序,否則就會頭緒雜亂,條理不清。
(2)怎樣安排記敘順序才能使文章條理清楚
一、運用順敘。
順敘,是按照事物發生、發展的先後次序進行敘述。這樣寫,可以將事物的發展過程,有頭有尾地敘述出來,來龍去脈,十分清楚。運用順敘寫成的文章,它的層次、段落和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是基本一致的。
順敘有以時間為順序的,有以事物發展規律為順序的,也有以空間變換為順序的。在敘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時間為順序和以事物發展規律為順序的。
按時間順序進行敘述時,必須嚴格地安排好順序,寫清楚敘述的時間。現實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會突然發生,它總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據事情發生、發展、高潮、結局這一事情發展的規律來進行敘述,文章的層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當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較簡單,因而不一定非要寫出事情過程的四個層次(發生、發展、高潮、結局)。
二、運用倒敘。
倒敘,就是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斷提在前面敘述,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進行敘述。
需要指出的是,運用倒敘的寫法,必須注意交代清楚倒敘的起訖點,順敘和倒敘的轉換處要有明顯的界限、必要的文字過渡。這些地方處理不好,會使文章脈絡不清,頭緒不明,影響內容的表達。
三、運用插敘。
插敘是指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由於某種需要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而插入的關於另一件事情的敘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運用插敘時不能打亂原來的敘述線索,要注意與上下文的銜接。這樣,文章的結構不僅富有變化,而且敘述事情的條理非常清楚。
有些小朋友看見同學寫出一些好文章來,便驚嘆道:「這些內容,我也熟悉的,怎麼我沒能把它們寫出來!」這個問題值得深思,說穿了,那是因為你缺乏從小事中寫出深意的能力。生活中,驚天動地的事情是少見的,一般人所經歷的大多是平凡的、細小的事情。自古以來,好文章數也數不盡,大多寫的也是平凡的、細小的事。《紅樓夢》寫的是封建社會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瑣事,這些生活瑣事在那樣的門第中可以說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義卻是深刻的,成為舉世公認的巨著。
(3)怎樣從小事中寫出深意
一、提高思想水平,訓練一副見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機能攝像,人的雙眼也能攝像。然而人和照相機畢竟不同,雙眼是帶著感情去選鏡頭的。觀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這樣,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層,發現其中蘊含的深意。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尋找出事情所蘊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盡緝擔光桿叱訪癸詩含澗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還要去挖掘它的本質,弄清它的來龍去脈。這樣,就能有敏感的頭腦和銳利的好眼力,挖掘、尋找出事情中所蘊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寫。
背景就是時代環境,指的是社會變遷和政治動態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發生的背景聯系起來,那就不尋常了。
四、「事」與「意」的榫頭要對得合適。
從小事中寫出深意來,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頭對得不準,往往是主觀上(意)想「深」,客觀上(事)顯得內容單薄。因此,我們在具體寫的時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蘊含的意義時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題目叫《節日的早晨》作文,敘的內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點的情形,結尾是:吃完早點,我開了院門一看,只見人們穿著美麗的新衣服,三個一群五個一夥的,走向熱鬧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產主義明天。
這段話的結尾處,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義的毛病。如果寫好吃早點的情形,體現人民生活水平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將它和「走向光明的共產主義明天」聯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頭就對得不合適了。
總之,我們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對聽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認識它的意義,鑒別它的價值,並把它放在特定的環境中去寫,就能從小事中寫出深意來。
不少同學的作文,不是寫拾到皮夾子交公,就是寫為抱小孩的婦女讓座;不是寫幫助同學補課,就是寫送迷路的小孩回家……總之,盡是寫一些人家寫「爛」的材料。於是語文老師常常在他們的作文後面寫上類似的評語:選材陳舊,希望今後選擇新穎、獨特的材料。
(4)怎樣才能選擇到新穎、獨特的材料
F. 教育敘事是什麼
教育敘事的概念及本質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敘事研究」,借鑒了文藝理論中的「敘事學」。簡單說,「敘」就是敘述,「事」就是故事,教育敘事,即敘述教育教學中的真實情境、過程。《中小學管理》2003年第9期邱瑜是這樣說的:「教育敘事研究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它不直接定義教育是什麼,也不直接規定教育應該怎麼做,它只是給讀者講一個或多個教育故事,讓讀者從故事中體驗教育是什麼或應該怎麼做。也有人這樣描述,教育敘事研究,就是通過教育主體的故事敘說來描繪教育行為、進行意義建構並使教育活動獲得解釋性的意義理解。從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相對於以往的科學化研究而言,教育敘事研究更強調與人們教育經驗的聯系(即以教師自身的真實生活為基礎),並通過故事敘述來描述人們在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經驗、教育行為以及作為教育群體和教育個體的生活方式(即以教師自己的故事建構為手段)。因此,教育敘事研究強調的不僅是客觀規律的發現,而且更加關注人們教育經驗的存在意義。概括的說,教育敘事研究就是一個客觀的過程、真實的體驗、主觀的闡釋有機融為一體的一種教育經驗的發現和揭示過程。然而,教育敘事中的故事敘述,並不只是一些有關教育過程的客觀記錄,而是一個主客觀相互建構的過程。在研究過程中,不僅要高度關注教師自身的內心體驗,重視教師的意義感受,讓教師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更要學會站在自己的角度來反思和挖掘自我,表達自己的思想,成為自主的專業知識的發現者和創造者。在研究過程中,它所致力的對象不再是抽象的、普遍的原理性概括,而是通過有關經驗的故事、口述、現場觀察、日記、訪談、自傳、傳記、書信以及文獻分析等,來逼近人們的教育經驗和實踐本身。教育敘事研究的基本目的不只是關注教育「理」與「邏輯」,而且關注教育的「事」與「情節」;即使提出教育「理」與「邏輯」,也使這種「理」與「邏輯」從具體的教育事件及其情節中成長出來。採用敘事研究必須基於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關注教學實踐中的 「教學問題」和「教學沖突」,通過敘事報告反映出作者自己對研究對象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要自己對教學的反思
G. 什麼是教育敘事
教育敘事,即是講有關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體敘述教育教學中的真實情境的過程,其實質是通過講述教育故事,體悟教育真諦的一種研究方法。
教育敘事研究是指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類型敘事素材的分析研究,它強調關注作為個體的人的經歷故事及其背後隱藏的之於該個體的意義,強調關注微觀分析,以及強調教師的反思價值、強調教師知識的重要性、賦予教師言說其經歷的權力等三種教育發展趨勢。
(7)教育敘事擴展閱讀
教育敘事研究與其他質的研究方法的區別有以下幾方面:
(1)由於關注的是作為個體的人的個人性經歷,有時也關注其社會性經歷,因此,教育敘事研究更關注微觀分析,這與人種志研究注重中觀、宏觀分析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2)由於研究目標是了解和認識作為個體的人,因此,教育敘事研究的研究目的不是要形成一種可以運用到他人身上的理論。
在這一點上,它與紮根理論研究是背道而馳的。紮根理論研究的研究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形成一套可以移植與推廣到其他人身上的理論。
教育敘事研究之所以強調關注作為個體的人的經歷故事及其背後隱藏的之於該個體的意義,或許同它的倡導者之一克萊丁寧曾在阿爾伯塔大學攻讀心理學學士學位和咨詢教育碩士學位,並曾當過教師、校內輔導員及咨詢員的經歷有關。
H. 教育敘事和教育案例的區別
教育敘事研究與案例研究是博客中常見的研究表達方式。由於其具有直接記錄教師教育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受研究規訓與理論演繹的羈絆相對較少等特點,因此是最適合一線教師經常性、日常性開展研究的最佳方式,也是課題研究、論文寫作的基礎和重要的素材來源,博客上最主要的日誌形式。教師一旦養成了寫敘事、做案例的習慣,也就養成了經常性對自己教育教學工作進行觀察、總結和自省的習慣,這對促進教師教育經驗的積累、實踐智慧的生長是非常有益的。
1、教育敘事
(1)什麼是教育敘事 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敘"就是敘述,,「事」就是故事。教育敘事其實是一種敘事化的教育反思。
教育敘事的5個特點
真實性:敘述的是來自己教育實踐中已經發生過的教育事件,是真實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虛構的事件。人物性:敘述者既是說故事的人,也是他們自己故事裡或別人故事中的角色。情節性:談論的是特別的人和特別的沖突、問題。敘事不是記流水賬,而是記述有情節、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故事。可讀::閱讀者可故事情節中看到教學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並用內省、比較的方法去解釋報告中的問題解決。感悟性:敘述作者的體驗或感受。
教育敘事的基本框架:
問題產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但不必須面面俱到,關鍵在於說明故事發生有何特別原因和條件。問題發生的情境:必須有一個鮮明問題或矛盾以及問題產生的具體情境。可以對實際情節進行選擇,凸現焦點。要有生動的細節的描寫。描寫一般採取敘議結合,即描敘+分析,描敘夾分析。問題解決結果或效果的描述。主要內容結構:背景、問題、細節、結果。
教育敘事的寫作要求:
必須基於真實教學實踐,不能虛構。必須蘊涵有意義的教學事件、"教學問題"或意外的"教學沖突"。必須具有情節性和可讀性。完整情節,突出戲劇性沖突,有人物的語言、內心活動,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不是記流水賬。敘述要具體、生動,講究文筆的清新優美。不應該是對活動的籠統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說明,應具體。必須具有典型性,蘊含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具啟迪作用。 要有問題性,應捕捉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如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教學沖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學事件之後獲得的某種教學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師忽視了教學事件之後導致的某種教學遺憾。要有解決問題的過程、採取的方法措施與效果 。
以"敘述"為主,夾敘夾議。要盡可能地"描寫"教師自己在教學事件發生時的"心理"狀態,常常用:"我想……"、"我當時想……"、"事後想起來……"、"我估計……"、"我猜想……"、"以後如果遇到類似的事件,我會……"等等句子。心理描寫是將教師的個人教育理念、個人教育思想滲透在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上,體現教師在"反思"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時顯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個人教育思想。
2、教育教學案例(及課例)
(1)什麼是教育教學案例 教育教學案例是對包含有解決某些疑難問題,某些原理、方法、策略運用的教育教學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滲透課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現在教育教學理論、方法指導下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和教師教學行為發生的變化,體現教師的教育智慧和實踐性經驗,體現了教師的創造力,搭起了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教學案例的分類和構成:
教育教學案例一般由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與啟示、案例問題幾部分構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分類。如按校本研究內容分有:培訓案例課堂教學案例學校教育案例校本教研活動案例校本管理案例校本課程開發區域校本研究案例。
(2)教育教學案例的基本要素
背景。案例事件發生的環境和條件。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主題。案例主題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觀點。案例必須要有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這個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題是什麼,如是說明如何轉變後進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學生思維, 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 。
案例事件的撰寫要求
凸顯主題。案例事件要能反映案例主題的某個案例問題。在撰寫案例事件時,根據主題和問題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交代特定的內容。與案例主題和問題有關的環境、氛圍、人物語言、行為和內心活動要著重寫,還要將某種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工作原則、活動構想蘊含其中。
內容要真實
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學實際,是真實情景,不虛構,不杜撰,不誇張,不歪曲。為了表達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適當增刪一些細節、場景等:為了保護正當的隱私權,可以虛構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註明虛構的部分)。
情景要完整。
把情景交代清楚,目的是:說明故事發生的環境和條件,以便案例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從而既能設身處地思考案例中的問題,也能擺脫情境的束縛,去探討更深層的問題。要寫出解決問題的全過程,要有問題的發生、過程、結果,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情景要具體,要寫出事件發生的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環境、氛圍,人物的語言、行為與心理。
取捨要恰當
情景介紹要主次分明,恰當取捨。盡量寫好主要事件,精簡與主題或問題關系不大的內容。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麼深刻,故事多麼復雜,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為了引發其他教師的觀點碰撞和思維,也為了便於與其它教師間進行討論交流,可有意選擇經常會出現的、典型的、猶豫不決或導致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中的典型事件。
敘述要客觀
寫作教學案例的教師必然有自己的觀點。但在寫作中,只能客觀地介紹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問題,表述觀點,不能流露感情的褒貶。要讓讀者仔細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對案例事件的描述應是坦率的、中立的,對教師的心理活動、觀念沖突、情感等方面的描寫也應是個觀的。
要揭示人物的心理
行為是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案例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通過對人物心理的揭示,向讀者展示,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育行為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深入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案例不同於教案和教學實錄的地方,好的案例應該能夠發揮這個特點和優勢。
撰寫案例基本步驟
①了解教學背景;②觀察教學過程;③課後訪談調查;④資料整理分析;⑤整理撰寫初稿。
案例的寫作方法
一是寫自己親自經歷的案例,二是采訪編輯案例。采訪編輯案例是到實地采訪、觀察、收集一些事實、公開發表的資料和數據後寫作而成的,為了保護個人隱私,則可以將被采訪者的名字和有關數據進行掩飾性處理。
好案例的基本標准
①有鮮明的案例主題。②有清晰的案例背景。③有典型生動的案例事件。④有深入淺出富有啟發性的案例分析和啟示。⑤具有值得研究的案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