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論文
⑴ 關於教育改革的論文
陽光喔的邵薇老師說高考原來是150分,學生做題精力主要花在前面,比如前面有語文基礎知識、文學常識、閱讀,知識量特別的大,導致學生經常沒有時間寫作文,作文從原來的40分到中考50分,分數不高也不會低,基本上一定會丟個20分左右,因為一般的老師大概40分會給個30分,35分就會比較高了,老師會憑著自己的感覺來劃分。作文在孩子學習的過程當中,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專業度也不夠,學生也不知道要怎麼寫才能得滿分,另外老師沒有經過作文教學系統的訓練,所以都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大概套著一個模式讓小孩子去練好幾篇文章往上面套。所以這么多年中考基本上是這樣一個形式。今年的力度要改革,在語文上,把語文的學科地位和其它的學科地位拉平,甚至更高,實際上把語文的重要性更加擺正了。因為語文學科它是涉及到人的素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以前到學好數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實際上對理工科的學習它是一個工具,語文才是更多促進人的心靈、思想、思維,它是一個沃土,那麼大家可能也是在社會上越來越認識到語文這個學科對大家成長的一個巨大的影響力,可以慢慢加大語文的份量,它是通過高考的指揮棒讓你往上跑。
⑵ 深化教育改革的議論文800
關於教育服務的條款對職業教育發展將產生直接影響,而經濟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變化也將對職業教育發展產生更重大的影響。經濟全球化趨勢使我國技能型人才培養面臨前所未有的緊迫感,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勞動者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化使勞動力跨行業流動性增加,對培訓的要求越來越高,原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與就業崗位之間的結構錯位,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明顯落後於職業崗位的技能發展需要。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要求職業教育在層次上及其人才素質標准和培養目標上作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⑶ 職業教育改革論文有哪些
1、淺談職業院校專業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共享--基於數字化職業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2、中國職業教育信息化創新特色研究
3、職業教育智慧學習環境的設計及應用情景研究
4、職業教育的機遇和挑戰: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
5、職業教育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策略與效果研究
6、構建網路環境下教師遠程培訓平台的關鍵技術研究--以職業教育教師培訓網路平台開發為例
7、基於職業教育的多重視角探討「慕課」的價值
8、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問題研究
9、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10、加大政府中等職業教育投資的經濟學分析
11、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2、城鄉統籌背景下職業教育信息資源共享研究
13、高等職業教育院校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現狀研究
⑷ 求一篇關於《改革》的論文3000字左右
教育教學管理的創新
關鍵詞:教育管理;創新;整合思想;機制
21世紀初期,既是我國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高等學校必須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創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不僅是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高等學校改革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堅持與時俱進,創新教育教學管理觀念
人類進入21世紀,這個信息化的時代、知識經濟的時代,大學使命的內涵更為豐富。大學不僅應履行啟迪智慧,探索真理,發展科學,傳遞文化,服務社會的職責,以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實現著造就人才、塑造人類的偉大使命,而且更強調教育功能與學術功能的完美結合,更強調探索真理與傳承文明的高度統一,更強調社會的責任。因此,大學不應只是適應社會,為社會服務,而應主動引領社會發展的方向。與此相適應,大學必須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
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一個過程,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中都必須不斷轉變教育思想觀念,保持教育思想觀念的不斷變革和及時更新,這是高校改革與發展的「發動機」。而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總是以管理思想的變革為先導,用教育管理的改革來統籌和引導。我校堅持教育思想觀念改革的先導地位,定期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並形成制度化,以始終保持教育思想觀念與時俱進,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初,學校結合「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的實施,開展了以提高質量意識和加強素質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觀念大討論,以此為契機,學校整體組裝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深化教學改革,制訂了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教學成果.進入新世紀,學校審時度勢,把「十五」計劃第一年定為「教育質量年」,於2001年初開展以「發展、創新、質量」為主題的新一輪教育思想大討論,確立了「育人為本,崇尚學術」的辦學新理念,研究制訂了「十五」事業發展規劃。這次教育思想大討論為推進「新世紀教改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和學校事業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武器,形成了良好的改革輿論氛圍和機制。2003年初,學校提出以創建教學工作優秀學校為契機,舉辦發展與改革論壇,深入思考學校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解決「三農」問題等重大問題上的定位,深入思考學校人才培養方向和戰略舉措,掀起了新一輪教育思想大討論。
通過研究與探討,我們認識到,教育管理觀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先導,科學、先進的管理理念是大學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科學、先進的管理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就會出現無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就難以形成生動活潑、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改革局面。高等教育管理的過程就是整體設計,分布實施,統一認識,營造氛圍,突出重點,全面推進,將教育研究與辦學實踐有效結合起來的過程。因此,現代教育教學管理不僅應努力踐行學術自由、共享管理(shared governance)、責權明晰、精英選擇(meritocratic choice)、定期檢測、內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應用價值的原則,而且應以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為主題,不斷更新管理思想,創新管理理念。如要強化學術管理思想,由過於強調教學管理的行政職能轉變為加強教學管理的研究職能,提升教學管理的學術性。要強化開放管理思想,實行更為開放的管理方式,現代高等學校的教學管理是一個多職能、多要素的綜合系統,本身是一個開放的體系。要強化民主管理思想,在教學決策、計劃、執行、控制、檢查全過程中更注重民主化,實行民主決策,提高決策科學性和管理效能。應樹立管理國際化觀念,正確處理好管理的國際化要求與本土化特色的關系,更新質量標准,建立既符合國情、校情又能與國際通行標准接軌的標准體系,按國際規則辦事,同時注重發展優勢,保持特色。要樹立管理現代化觀念,現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時代特徵,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革新內容,創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進性。要樹立可持續管理觀念,致力於制定、實行公平的政策,創建具有持續性的公平競爭環境,建立起適應形勢發展進行持續性調整的機制,以實現管理效能整體性提高的目標。
確立整合思想,創新教育教學管理機制
科學管理水平和管理機制創新水平直接決定著一所高校的發展水平,科學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則會極大地強化激勵的有效性。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等知名大學的辦學經驗表明,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夠雲集大師、精進學術、輩出英才、長盛不衰,得益於積極的制度建設和合理的機制創新,其教育教學管理更重視學術管理的職能,重視管理研究,實行嚴格的崗位管理和科學的量化管理等。筆者認為,新時期教育教學管理應確立整合思想。其基本內涵可表現在三個層面上:其一,將人才培養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突出解決教學工作在學校的地位、教師在學校的地位等基本問題,以教學工作推動學校的整體工作,以教學改革帶動學校的綜合改革,以教學管理推動學校的各項管理。其二,將教育管理作為一個系統,遵照現代管理原則,堅持系統集成思想,將研究與改革、建設、管理四者有機結合,制定公平的政策,實行持續性調整機制,達到整體性提高的目的,研究是前提,通過研究明確改革的方向,改革是動力,建設和管理要體現改革的精神,有利於推動改革,建設是基礎,改革的成果要通過建設加以鞏固,管理是保證,通過科學管理建立起促進改革的激勵競爭機制和配套政策。其三,把教學改革作為一個系統,把教改項目和工程作為這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依託有代表性的專業,將有關項目和工程的實施方案納入試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從整體上有機組合和再次優化,系統整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形成整體優化的人才培養方案、整體推進的教學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學管理範式,以實現優化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和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
與此相適應,應建立體現整合思想、開放的激勵型管理機制。新的教學管理機制必須致力於有效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體用,突出管理規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點是:管理體系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管理組織從單一控制型轉變成綜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剛性向彈性轉變,管理方式由過程型向目標型轉變,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為主向民主化、引導為主轉變,管理手段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網路化轉變。基於以上思考,我校重點在理順管理體制,健全運行機制,特別是建立科學的教學工作評價體繫上進行了嘗試。
1.完善教育教學管理系統,形成有效組織保障
我校致力於完善教育教學工作決策、執行、監控和信息反饋系統,構建結構完整、環環相扣、體現整體優化的教學管理工作「迴路」。一是完善教學工作決策子系統:形成一個中心和一個委員會、即校長、主管教學工作副校長、教務處長構成教學工作決策中心,制定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要點,研究和決定教學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校教學指導委員會通過專業、課程、教材等專門委員會對教學工作起到宏觀指導、決策論證、咨詢作用。二是完善教學工作執行子系統:教務處(部)及其所屬科室是教學管理職能部門和決策執行機構,學院是教學管理的實體,系是教學管理的基層組織,教學管理的重心在學院。三是完善教學工作監控子系統:通過目標監控、人員監控、制度監控及考核評估,形成立體化的監控體系,由教學工作「末端檢驗或隨機性檢查」轉為「教學全過程式控制制與檢查」。四是完善教學工作信息反饋子系統:建立由離退休老教師、老幹部為主體組成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巡視員和督導員隊伍,建立由學生信息員組成的教學信息中心和學生工作信息中心,形成校內經常性信息反饋網路;建立畢業生跟蹤調查為主的社會人才質量需求信息網,形成反饋及時准確的校外教學信息網路。在教育教學管理系統建設中,注重發揮各子系統之間的有機聯系、協調互動,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體現在「四個強化」:教學管理的設計、檢查、監控、評估、反饋功能得以強化,學院在教學管理層面中的主體地位和實體性質得以強化,教學管理對教學質量的監控保障和對學生學習的引導功能得以強化,教學評價在教學管理中的激勵、導向作用得以強化。
2.創新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形成彈性管理模式
教學管理制度是一種穩定、規范的特有教育資源,為人才培養提供了一種質量保證的組合模式和激勵約束機制。創新教育教學管理的目標之一就是從傳統的管理制度向現代化的、先進的、科學的管理制度轉變,實現制度創新,真正實現由管理者本位向學生本位轉變。因此,必須建立嚴格而又靈活的教學管理制度,給學生以充分的發展空間,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對學生的主導作用。我們適應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要求,對現有教學管理規章制度進行全面清理、修訂和完善,積極改革過分強調統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樣性特點,變硬性管理為彈性管理。近年來,我校推行了以增強學生自主性為特徵的彈性學制和選擇性教學機制,主要是推行選課制,有選擇性地實行課堂開放,允許學生自主選擇主講教師;通過考核方式,打破專業、年級界限,允許學生跨學科、跨年級選課;實行分層次教學,將必修課和選修課分成不同層次、不同模塊提供學生選擇,給予學生選擇學習進程的主動權,允許學生提前畢業或延長學習期限等;允許優秀學生在一年級後自主選擇專業;與在漢的7所教育部屬高校聯合辦學,實現學生跨校選課、攻讀輔修專業、第二專業學位、雙學位,互相推薦研究生,互聘教師等。與此同時,學校建立了基於校園網的綜合教務管理系統,實行網上選課注冊,部分試點網上考試,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平台,提高教學管理現代化水平。
3.完善教學工作評價體系,形成良性運作機制
教學工作評價體系重點是構建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和院系教學狀態評價體系及其激勵機制,對教學質量、教學過程、教學建設、教學效果實行全面評價,對教學工作進行有效調控。第一,構建教學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建立教學崗位優質優酬機制。我們注重按科學、系統、可操作性的原則,構建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對教學質量實行了學生、教師和領導全員評議,並根據學科特點和教學要求科學設置教學崗位,拉開教學崗位津貼檔次,實行教學崗位的優質優酬。第二,構建學生素質綜合測評體系,建立優秀學生獎勵機制和學習創新激勵機制。實行「以學生為中心、以創新為核心」的教學運行模式,實施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選擇性教學機制,對學生素質實行全方位的綜合測評,對優秀學生實行獎勵,對創新活動進行激勵,對大學生學習創業實施有效指導。第三,構建學院級教學狀態評價體系,建立教學工作獎優扶重機制。對學院級教學過程、教學建設、教學改革研究和教學管理狀態採取目標管理,實行科學的、制度化的評估,教學投入向對人才培養發揮重要作用的方面傾斜,向計劃科學、工作落實、質量優秀的學院傾斜,對教學先進的集體和個人進行獎勵和重點支持。我校逐步完善了教學工作評價體系,包含了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教學管理狀態評價、教學研究與改革評價、教學基本建設評價等方面,在實踐中我們注意統籌整合各類評估活動,不斷「推陳出新」,加以豐富、充實、完善。如2001年我校組織開展了教學質量評價與獎勵、第五屆青年教師講課競賽、院系本科教學工作評價、第三輪校級優質課程評估等四項評估工作,取得了以點帶面,整體推進教學工作上水平的良好效果。
⑸ 有關當前教育改革熱點難忘的論文
有關當前教育改革熱點難忘的論
這個你怎麼理解
⑹ 關於教育改革的作文800字
教育是立國之本,良好的教育有助於國立的強盛。精品學習網的小編特別為大家准備了關於教育改革的評論作文,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改革是一個國家走向強國的必經之路,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改革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與背水一戰的氣概;改革需要懂得去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改革需要敢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之勇氣。
唯有加強頂層設計、建立長效機制,才能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關系;唯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教育改革力度,才能除教育不正之風,創造出風清正氣的教育環境;唯有夯築教育的城牆堡壘,基礎教育的事業才會蒸蒸日上,更上高樓;唯有勇闖改革的「深水區」,殺出一條血路來,教育才能真正地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否則,素質教育將摘不掉應試教育的帽子,創新教育將是新瓶裝舊酒之事,科教興國戰略將成為紙上談兵,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
⑺ 求中國教育改革論文
《高等教育法》是繼我國教育根本大法《教育法》之後頒行的又一部重要的教育法規,是我國教育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落實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促進和保障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參加理工部組織的集中學習和自學,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培養目標:有學校特色因材施教
培養目標即是指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層次。培養目標事關高校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特色。關於高校培養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對高校培養目標的總體界定。但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各層各類人才,只能根據學校的現實條件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層次。
二、專業設置:面向市場、學生、未來
我國高校專業設置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專業嚴重老化,相當多的專業延自於上個世紀中期,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發展;二是專業嚴重類同,從研究型大學到教學型大學很多專業都是一樣的;三是專業劃分過細,不利於培養學生廣泛的適應能力;四是專業設置不靈活,學校設置新專業的自主權不夠,學生選擇專業的靈活度也不夠。改變我國高校專業設置的局面,需要解決好兩個問題:
第一,解決好高校專業設置的指導思想問題。專業教育是高校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之一,因而專業設置首先必須符合社會需要;大學同時負有引領社會的職能,因而大學必須研究並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使專業設置具有一定超前性;專業設置還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使專業設置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大學專業設置的基本指導思想應是面向市場、面向學生、面向未來。
第二,把握好專業設置的技術性問題。一是要把握好專業口徑的寬窄。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專業設置口徑過窄,現在各高校都在採取措施「寬專業,厚基礎」,方向是正確的。但我們也要警惕另外一種傾向,好像一拓寬專業口徑就什麼都要學,科學的專業口徑應恰如其分地掌握寬窄平衡。
三、課程體系:整體優化 培養多種能力
課程就是知識,課程體系建設就是知識體系建設。我國高校課程體系存在著知識劃分過細、內容陳舊並過於求同、脫離社會需求、缺少實踐性、課程結構不當等問題,這些問題造成了學生知識面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差等缺陷。
改革高校課程體系,首先要樹立全新的課程觀。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地方,不僅要傳承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現知識、發展知識,學生不僅要去適應社會,而且要去推動社會發展。因此,高校要努力構建有利於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整體優化的課程體系。
改革高校課程體系,關鍵要處理好三種關系:一是處理好既有知識和未來知識的關系。在科技迅猛發展、知識更新加快的條件下,高校課程體系在讓學生掌握既有知識的同時,要有助於學生探求和掌握新知識。二是處理好「專業化」和「綜合化」的關系。信息時代,一方面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另一方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只掌握單一的專業知識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也難以學好專業知識,高校要努力開發專業綜合和學科綜合課程,以培養學生廣泛的適應力。
四、是要處理好專業知識和非專業知識的關系。高校人才培養的實踐表明,大學生僅有專業知識和能力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一定的非專業知識和能力才能適應社會,比如一定的社會知識、經濟知識,一定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等。高校課程體系只有做到專業課程和非專業課程有機配置,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五、實踐教學:明確要求 全社會支持
實踐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不可替代、不可逾越的組成部分。高校實踐教學包括生產實習、認識實習、課程實驗、課程設計、教學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環節,其作用就在於幫助學生完成從知識向能力、從理論向實踐的飛躍。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病,實踐教學被置於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實踐教學系統不完整,設施不到位,指導教師不匹配,管理不嚴格,更缺乏支撐高校實踐教學的社會條件,從而造成了大學生普遍存在動手能力差、實踐能力差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高校教學質量。
改變高校實踐教學薄弱的現狀,一是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視實踐教學,要把實踐教學放在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要加強實踐教學的規范化、系統化建設,國家要根據高校的類別制定不同類型的實踐教學大綱,對實踐教學的基本環節、基本內容、基本設施、指導教師、課時和學分等,都要提出明確要求,以確保實踐教學的系統性、規范性和先進性;三是要加強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建設,核心問題是從企事業單位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的人作為實踐教學指導教師,以確保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四是要創造全社會支持高校實踐教學的環境條件。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最終只能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形成,而高校不可能提供全部的真實工作環境,只能依靠社會,社會作為高等教育成果的享有者,也完全有義務支持高校的教育教學。
國家可以作出政策規定或立法,一切合法單位都有義務和責任為大學生的實踐實習提供支持,國家則為這些單位提供稅收減免或獎金,對學生實踐活動中有可能造成的設備損壞或其他損失,國家也可以制定相應的賠償措施,而對一些無故拒絕大學生實踐活動的單位,則應作出相應的處罰規定。只有全社會為高校實踐教學提供支持,高校實踐教學的薄弱狀況才能從根本上改變。
⑻ 跪求一篇以 論小學教育方法的改革 為題的論文。5000+的。
您好,請你提供聯系方式,以便幫助到你
⑼ 形勢與政治論文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必要性2000字
形勢與政治論文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必要性2000字 這個我可以寫的,如何拿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