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五柳先生傳教學設計

五柳先生傳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0-11-19 11:57:45

A. 有能力的朋友幫我寫一下教案,下面的課文可以任選一課來寫.高分報酬!

一、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2、品析詞句,理解人物性格志趣,體會本文寫人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體會本文寫人方法。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誦讀自學法,品評分析法,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請看大屏幕,誰認識屏幕上這個人物?(多媒體課件示陶淵明圖象)對!他是我國晉代大詩人陶淵明,下面就以「我知陶淵明有多少」為話題,談談有關陶淵明的知識,或背誦他的作品。(生談)
同學們說得很好,看來大家平時積累的知識確實不少。這節課我們通過他的自傳《五柳先生傳》來進一步認識這一代名家,
(二)、新授:
1、投影本節課學習目標(生齊讀)
2、簡介文體:自傳,傳記文的一種,是敘述作者自己生平經歷的文章。一般來說自傳要介紹自己的姓名、籍貫、年齡、性格、愛好及思想發展等等。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快速記憶。)
3、研習課文;
A:誦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師:俗話說的好:「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學習文言文更應該多讀,那麼,怎樣順暢的朗讀古詩文呢?請看學法回顧:(多媒體課件顯示)
學法回顧:怎樣順暢的朗讀古詩文?
1、讀准字音。
2、讀出古散文中長短句的停頓。
3、讀出語氣和感情。
1)·聽讀課文,糾正字音。檢查預習情況(C層學生訂正,學生邊訂正,屏幕邊顯出正確讀音)
嗜(shÌ)輒(zhé)吝(lÌn)褐(hè)簞(dãn)汲(jÍ)
儔(chóu)黔(qián)觴(shãng)歟(yú)
多音字 傳(zhuàn) 好(hào)
·師播放課文錄音,學生跟讀課文,注意節奏,掌握語調。
標劃節奏(B層學生劃分節奏)
好 \ 讀書 閑靜 \ 少言 不慕 \ 榮利 其言 \ 茲若人之儔乎
·掌握語調誰知道一、二兩段在語調上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學生討論,A層學生回答)

還有很多 見「參考資料」

B. 七年級和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2/sort0148/down-1581.html
人教版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教案全集
第一單元 成長足跡

▲閱讀教學設計
第1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設計說明】
在理解課文結構後針對過渡段提出思考題:這一段傳遞了魯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怎樣的情感?本設計就是用這個問題帶動對全文的閱讀分析以期達到刪繁就簡的藝術效果。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沒有煩惱,隨著歲月,他的煩惱增加了……這便是成長,有喜也有憂,有憧憬,也有一絲絲擔心。在本單元的學習中, 我們將邀請一些大作家為我們講述成長的故事。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是文學大師魯迅,他帶來的故事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學生回憶曾學過魯迅的哪些文章,並簡介魯迅,教師結合魯迅童年生活講述與課文有關的部分,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瀏覽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技巧提示: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窺察文章的「窗口」,它們或暗示文章內容,或點明行文線索,或強化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觀點...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2/sort0156/down-3679.html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第一單元
1 藤野先生 2 我的母親 3 我的第一本書 4 列夫·托爾斯泰 5 再塑生命
第二單元
6 雪 7 雷電頌 8 短文兩篇 9 海燕 10 組歌(節選)

第三單元
11 敬畏自然 12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13 旅鼠之謎 14 大雁歸來 15 喂——出來
第四單元
16 雲南的歌會 17 端午的鴨蛋 18 吆喝 19 春酒 20 俗世奇人
第五單元
21 與朱元思書 22 五柳先生傳 23 馬說 24 送東陽馬生序 25 詩詞曲五首
第六單元
26 小石潭記 27 岳陽樓記 28 醉翁亭記 29 滿井游記 30 詩五首
1.藤野先生
教學重點: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圍繞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來分析文章
教學要求:掌握本文通過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當堂練習作文片段
教學步驟:
一、 引入新課
明確本文出處、教學重點、寫作背景以及與《回憶我的母親》寫法上的不同。
二、 簡介作者留學目的
理清全文結構層次.....

C. 《馬說》教案

編輯本段
教學目的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編輯本段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編輯本段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
韓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韓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辭海》「韓愈」條)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採納。他在京城應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後無限怨郁,離開長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寫這篇《馬說》的思想基礎。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陳心跡,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二、簡介文體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來人加的。.「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當它發表議論時,非常重視文辭的力量,常逞其千迴百折之力,極盡嘻笑怒罵之能事,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我們學習《馬說》,要掌握這種文體的特點,著重體會其語言的力量。「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為「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簡介伯樂相馬的故事
相傳有一個人叫九方皋,也是一位相馬高手。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九方皋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
四、教師范讀全文
學生朗讀課文。(重點朗讀第3段,體會作者的感情。)
五、閱讀課下注釋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理解詞語意思。
①駢( )死於槽櫪( )之間 駢死:駢,兩馬並駕。駢死意為並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見( ) 外見:表現出來。
③食( )之不能盡其材 食,同「飼」。
……
六.找到通假字
食馬者:「食」通「飼」,喂養。
才美不外見:「見」通「現」,顯現,表現。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七、閱讀課文並思考
1.「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大多是以華麗的言辭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2.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3.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八、原文再現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古音為shí)。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九、參考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十、課文分析
1.這篇「說」帶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這個意思是從古代關於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中生發出來的,卻又表現了作者的獨特見地。文章以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樂比喻聖明的君王,借千里馬的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
2.第一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一開篇就奇峰突起,發人之所未發,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點明全文主旨。這句話還包含著一個反題,即「無伯樂,則無千里馬」,說明千里馬的命運對伯樂的依賴關系。換句話說,就是除伯樂而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於是否有伯樂來發現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著就用「辱於奴隸人之手,驕死於槽櫪之間」,具體地描繪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第二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但文章先不點出,而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一食或盡粟一石」,是誇張的說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那些「食馬者」所能知,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喂養文。所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這一點上。「不知」,這正是問題的要害。點出這個要害之後,先以「是馬也」一頓,再以「雖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勢,然後步步緊逼,歷數這種「不知」所造成的惡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這是從反面證明「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道理。
4.第三段,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緊承上文,全面地總結了這種人「不知馬」的表現,又以他們在千里馬跟前的愚蠢、狂妄、淺薄的宣稱作對照,生動地揭示了這種人的愚蠢、狂妄、淺薄和荒唐。後發感慨:以「其真無馬邪」承上文「天下無馬」,表示作者對執策者反法,同時為下句蓄勢,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本文採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文章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認為對有才能的人必須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這樣他們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幹。他的這些主張,是通過對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境遇的描述表現出來的。對封建社會中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人才埋沒的現象,則分別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和「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驕死於槽權之間」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本文篇幅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全文圍繞著「不知馬」這個中心,反復進行論述。文中連用十一個「不」字。開始說「伯樂不常有」,歸結到千里馬之「不以千里稱」;中間由食馬者的「不知」說到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最後更以「不以」「不能」來痛斥執策者的無知,並由此導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了中心。
十一、練習
1.課堂練習:閱讀課後練習,完成練習三。
2.課外練習:背誦全文。
3. 韓愈用「千里馬」比喻____,用「食馬者」比喻____,表達作者____的思想感情。

D. 五柳先生傳初中二年級教案

課文說明

一、整體感知

本文是作者託言為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為自傳,沈約《宋書·隱逸傳》和蕭統的《陶淵明傳》都認為是「實錄」。從傳中寫五柳先生的志趣愛好及思想性格等來看,與陶淵明其他詩文中表現的性格相同,自傳說是可信的。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麵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文章在講述了「五柳先生」這個名號的來歷之後,便以一句「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接著作者便開始講述自己在隱居生活中的樂趣:「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環堵蕭然」「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這種種敘述,把一個雖處於貧困之中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了出來。文末的贊中稱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無懷氏、葛天氏之民,是對他高潔人格的再度贊揚。

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錢鍾書所說:「『不』字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錢先生說:「豈作自傳而並不曉己之姓名籍貫哉?正激於世之賣聲名、誇門第者而破除之爾。」(見「有關資料」《錢鍾書論〈五柳先生傳〉》)下文的「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貧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等,王夫之《思問錄》評論說:「言無者,激於言有者而破除之也。」正是因為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糅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擊節嘆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二、問題研究

1.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畫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二是飲酒,三是著文章。

通過這種種敘述,把一個雖然貧困,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了。

2.陶淵明「好讀書」,為什麼「不求甚解」呢?

這與他「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贊」語中哪句話和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談談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與「不慕榮利」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於富貴」。

對「不慕榮利」的看法,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統一答案。

練習說明

一、背誦課文,畫出文中表現五柳先生性格的語句,說說你是否喜歡「五柳先生」,理由是什麼。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通過背誦,增加學生的文言文語感。文中表現五柳先生性格的語句是:「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等等。「說說你是否喜歡『五柳先生』,理由是什麼」,是開放性練習,沒有統一答案,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二、解釋下列語句中劃線的詞語。

1.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指對書中的意旨有獨到的體會。會,體會、領會。意,指書中的旨意。)

2.造飲輒盡,期在必醉。(輒,就。期,期望。)

3.環堵蕭然,不蔽風日。(冷清的樣子。)

4.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樣子。)

5.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戚戚,憂愁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三、△這篇文章是陶淵明的自傳嗎?請課外查找有關資料,結合你所讀過的陶淵明詩作,談談自己的看法。

這是一道拓展性練習,意在溝通課內外的聯系,溝通本課與學生以前讀過的陶淵明詩作的聯系。此題沒有統一答案,重在引導學生課外查找有關資料,談自己的看法。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啟發。有利於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有關陶淵明資料的能力。談自己的看法,同時又是一種口語表達的練習。

四、把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這是一道要求學生動手寫的練習。見「有關資料」中的「參考譯文」。翻譯的過程,事實上也是要求學生整體把握全文內容的過程。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動手翻譯成現代漢語,可以讓學生在寫的過程中積累文言詞語,同時也能認識到文言文與現代文不同的語言特點,從而培養對文言文的語感。

E. 八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哪兒有

初中語文教案- 教學教案-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全冊(新課標)B,八年級語文教學案例 2006-8-29, ★★★, 1987 新課標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A, 2006-8-26, ★★★, 1735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教案- 初二語文教案- 教學案例下載
2009年2月13日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免費下載,第一課件是免費下載教案的最佳! 本站教案均從絡收集或是會員上傳,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大家尊重作者的
八年級語文上冊《小石潭記》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初二語文
上一篇:八年級語文上冊《五柳先生傳》教學設計-教學教案; 下一篇:八年級語文上冊《小石潭記》教學設計2-教學教案
中學語文閱讀--語文教案,八年級語文教學案例試卷,說案說課稿,練習,課件,語文論文,滿分作文
收錄各版本語文教案,中考試卷,語文練習,語文課件,人教版語文教案,蘇教版語文教案,語文版語文教案,粵教版語文 《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說課 (884)
八年級語文教學案例
http://spaces..com/konneoy01/blog/item/83cec71307b901cba7ef3f1d.html

F. 語文必修五中《歸去來兮辭》的精講教案

一、《歸去來兮辭 並序》教學實錄
張嵐(福建師范大學附中)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
2.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體味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重點:落實具體的文言知識及涵詠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學習難點:體味作者在述志中滲透出的或喜或憂、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請同學們高聲朗讀視屏上的《飲酒》(其五)。
(投影)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學生齊讀。
2.回顧初中所學,初步了解作者。
師:本詩的作者是誰?
生齊:陶淵明。
師:那麼,你們對他的作品(語音強調)了解多少?
生1:他寫過《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生2:「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生3:那是《歸園田居》
生4:還有《歸去來兮辭》
(全班大笑)
師:很機靈!那他的作品主要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內容?
生1:厭倦官場
生2:想隱居
生3:喜歡桃花源那樣的生活
師:嚮往田園是嗎?
生齊:是!
師:認識很統一啊!大家都沒有忘記舊知識。陶淵明常在其詩文中表達對隱居生活的自由、悠閑的嚮往和追求。今天,我們學習他的《歸去來兮辭 並序》,這篇文章被後人視為其「告別官場的宣言書」。
(投影)
歸去來兮辭 並序 陶淵明
(以上用時大約3分鍾)
二、初讀感知,形成印象
1.初讀
師:請同學們齊讀全文,注意讀准字音。
(學生放聲齊讀)
師:聲音很宏亮,但是有一個字音讀錯了。正文第二節第二句「載欣載奔」的「載」應讀「zài」,是「一邊……一邊……」的意思。
(以上用時大約3分鍾)
2.反饋預習
師:課前,老師讓大家用一兩句話談談自己對本文思想情感的看法,現在,我將同學們的看法做了歸納、整理,選取以下兩類:
(投影)
本文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充滿了喜悅之情。
作者的情感並不是單一的,有喜悅,也有憂愁。
現在,請同學們就從以上兩點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觀點,進一步談談自己的理解,注意一定要結合文中的句子,具體分析。你們可以找看法相近的同學一起討論。
(學生自由討論,用時3分鍾。)
三、文本細讀,體味情感
1.討論第一類看法
師:我們先討論第一個觀點:本文表達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充滿了喜悅之情。同意的,請說說依據,以及你的分析。
生1:我認為是。文章第三節里寫到「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這明顯在說自己常常和人聊聊天,種種地,彈彈琴,有的時候還出去遊山玩水,自由自在,可逍遙了。
師:這里的「悅」「樂」「情話」「或……或」「棹」幾個詞該怎麼解釋?
生1:「悅」和「樂」都是意動用法,「情話」是知心話,(師:這是什麼文言現象?)古今異義。老師,還有什麼詞?我忘了。
(生笑)
師:不好意思,一下子念太多了。還有「或……或」和「棹」。
生1:哦,「或……或」是「有時……有時」,「棹」是撐船
師:有「船」的意思嗎?那麼,後面的「舟」又該如何解釋?
生1:那是「劃」或者「撐」的意思,作動詞了。
師:有縱情山水之樂。很好,還有嗎?(板書:山水之樂)
生2:我覺得「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這幾句也寫出了作者在家時的悠閑自得。
師:(如上提問「引」「怡」「眄」「日」「策」幾個詞的解釋以及用法,此處略。)有閑居之樂。還有新的發現嗎?(板書:安居之樂)提示一下,本文除了寫自己耕種閑話、徜徉山水、閑居在家,還寫了哪些事情?比如,第二節都在寫閑居生活嗎?
生3:還寫了剛到家的情景。
師:通過哪些句子表現?當時心情如何?
生3:「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其中的「欣」字,表示高興。
師:很好,這其中還有一個「奔」字,你們能想像是什麼場景嗎?
生七嘴八舌:邊笑邊跑,有點變態!
(全班爆笑)
師:你們不要覺得這位同學說錯了,想想,陶淵明這時已經是四十幾歲的中年男子,看到家卻異常得如同一個孩童,可見他此時的心情不是簡單用一個「高興」可以形容的,那應該是?
生齊:欣喜若狂
師:對了!家裡有什麼會讓他如此失態呢?文章中有說明嗎?
生4:因為家裡有「稚子」
生5:因為家裡有酒喝:「有酒盈樽」
生6:因為家裡有老婆。
(生大笑)
師:噢?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6:酒是他老婆倒的嘛。
師:非常好,你從文本中解讀出了言外之意!家中有可愛的孩子、等候的僕人、知心的妻子,對陶淵明來說真可謂是享盡什麼之樂?
生齊:天倫之樂!
(板書:天倫之樂)
生7:老師,我還想到一點,作者急著回家,還可以從第一節最後兩句看出來:「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師:那麼,你覺得這兩句中哪一個字最有表現力?
生7:「恨」
師:什麼意思?
生7:遺憾。
師:要知道,那時的船隻能走那麼快,天剛亮是自然現象,正常情況沒什麼好遺憾的,作者說「恨」反映了怎樣的心情?
生齊:歸心似箭。
(板書:歸心似箭)
師小結:全篇圍繞著作者的鄉間生活寫著歸隱的樂趣,如顧盼園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種秋收的田中之樂。陶淵明顯然是一個熱愛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文中有著「自斟自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閑適快意;雖然也許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勞累,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盡享勞動之樂,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縱情山水,從中獲得了慰藉和快樂。
(板書)
辭官歸家 初抵家門 閑居在家 耕種閑話 縱情山水
歸心似箭 欣喜若狂 天倫之樂、安居之樂 山水之樂
——歸隱之樂
2.討論第二類看法
師:我們再來討論一下第二類看法,同意的,請說說依據,以及你的分析。
(無人舉手,一片沉默)
師:沒人敢說啊,還是都不同意這一觀點?那我只好先請原來提出這一觀點的XX同學來說說你的思考。
XX同學:我也說不出什麼具體的,就是覺得文章最後一節的最後兩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裡面透露出了天命思想,有種認命的味道。如果真的快樂無比,無憂無慮,那還有什麼好認命的呢?
(學生鼓掌)
師:如此有想法,還敢說說不出來?應當要相信自己!XX同學抓住了文章的最後一節的結句來解讀,這也是一種閱讀方法:一般來說,文章的結尾與中心有深刻的關聯。我們一同來看這兩句。這其中的「聊」是什麼意思?
生1:姑且、暫且
師:有什麼言外之意?
生2:有種無奈的感覺
師:為什麼無奈?
生2:課文里寫了「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不想追求功名利祿,修仙成佛又沒希望,就只好種種地,寫寫詩,順應自然。
(鼓掌)
師:分析的很到位。那其他同學能從他們的回答中得到什麼啟發嗎?
生3:我覺得作者不是不想追求功名利祿,畢竟古代的讀書人大都都想通過做官實現理想抱負,而且又有錢拿,又有酒喝……
師:不好意思,打斷一下,你是如何知道這些的?
生3: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
師:讀得很細致,我們不能放過文中的序言部分。請繼續。
生3:可是這官不好做。
師:此話怎講?
生3:當時社會很注重身份。我記得陶淵明家父親,還是祖父,還是外公(撓頭,學生笑)還是什麼的官也做的蠻大的,但是並不是貴族出身,所以,到了陶淵明時,他雖然有才華,也沒能坐上什麼大官,自然他的志向也就無法實現了。
師:那你知道他有什麼志向嗎?
生3:不知道
(笑)
師:「大濟蒼生」。你在課後做了很多功課,能以作者的身世來分析文本。同學們要向他學習!這也是一種閱讀方法,叫「知人論世」,即通過了解作者的經歷、作品的時代背景來幫助解讀文本。
生4:老師,(很急切)我不同意XXX的說法。陶淵明他就是不想做官了。
師:為什麼你會這么認為?
生4:你看,課文標題,還有第一、三節開頭兩次說「歸去來兮」,就是在說「回去吧」,重復出現不就說明他不想做官,很想回家嗎?
師:大家看呢?
生5:我覺得有一定道理。
師:我們要講究證據,文中有嗎?
生5:有,第一節「既自以心為形役」
師:「為」在這里怎麼解釋,有什麼用法?這句話又該如何理解?
生5:「為」表示被動,內心被形體役使。
師:這里的「內心」和「形體」是指實際中的「心」與「身體」嗎?
生5:應該是指志向和行為吧?(不確定)
師:什麼行為?
生5:是做官嗎?
師:正確。「心為行役」,即指志趣意願被形體(為官的行為)役使,做出了許多違心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陶淵明年輕時也曾有「大濟蒼生」的「猛志」,但是現實使他屢遭挫折,最終志向難酬。(簡介陶淵明的出身、經歷——三入三出,此處略)
(投影)
「……郡遣督郵至縣,吏自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 ——《宋書•陶潛傳》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
「質性自然」——《歸去來兮辭並序》
所以,他一次次發出呼告「歸去來兮」,以求從行動上、思想上真正歸來。
師:可見,作者真的還是有煩惱的。那麼,文中還有哪些句子透露出與「樂」不一樣的情感?
生1:「倚南窗以寄傲」中的「傲」字。
師:有什麼不一樣的情感?
生1:不知道
師:看來你只是抓住了瞬間的感覺是嗎?那其他同學能說說看嗎?
生2:因為「傲」就是「孤傲」,就是看不起別人。
師:是看不起別人,還是沒人能理解?
生2:應該是沒人能理解。
師:為什麼沒人能理解?他不是說「悅親戚之情話」嗎?
生3:但是他們都是農民,不懂他讀書人的真正想法。
師:看來是「古來聖賢皆寂寞」啊。那他又為什麼會有「孤傲」的情懷呢?
生4:清高唄
(生笑)
師:說得好!還有嗎?
(沉默,不能回答)
師:提示一下,下文還寫道「門雖設而常關」,這又暗示了什麼?
生5:他在享受孤獨。
師:「享受」這個詞用得非常棒!「傲」字寫出了中國文人的清高與孤寂,體現一定的道家思想;「常關」也直截了當地揭示了詩人的與世隔絕。但正是這種孤獨使他獨善其身,保持了本真,無怪乎蘇軾如此評價:
(投影)
「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叩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蘇軾《書李簡夫詩集後》
生6:那「引壺觴以自酌」中的「自酌」算不算表現了「享受孤獨」?
(這時,下課鈴響了)
師:當然可以。這一句話既有著自由自在的悠閑,又有些許自斟自酌、無以為伴的孤獨與苦悶。時間過得真快,同學們正漸入佳境,分析是越來越精彩了,可惜時間不允許了。其實,文中還有很多句子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像文中的五個反問句,像「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樂琴書以消憂」「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加點字為重讀)等等,課後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一下。
3.總結
的確,我們從文章中讀出了詩人辭別官場、歸隱田園的愉快輕松,讀出了家人團聚、琴書相伴的寧靜淡泊;讀出了返璞歸真、頤養天年的自足自安;讀出了特立獨行、逍遙於世的自由自在。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在感受陶淵明歡樂的同時,也體悟到了作者流露出的時不我與的惆悵、惋惜,年華已逝的憂愁、無奈。所幸的是,作者在經歷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苦惱之後,悟出了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真諦。
(投影)
歸隱之樂 樂天安命 樂中隱憂
在短短百來字中,詩人選取頗具代表性的生活場景和畫面,用朴實自然的語言打動人心,所以後世大家紛紛對此文作出評價:
(投影顯示)
「兩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宋•歐陽修
「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宋•李格非
「兩晉文章,此其傑然者。」——明•歸有光
陶淵明已經成為中國士大夫擺脫挫折升華人生價值的一座精神堡壘,他的言行也成為後世眾多士大夫們自覺或不自覺學習的對象。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像感悟人生樂觀曠達的蘇軾,都或多或少受到他思想的影響,而這篇《歸去來兮辭》也成為了一篇千古名作。
四、作業布置
1.熟讀成誦。
2.整理本課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3.對還來不及分析的句子(前面已經提過)同學們任選三句,做出分析品評,字數150字左右,下節課交流。

二、《歸去來兮辭 並序》執教感言
作為一堂語文教學公開課,如何體現課堂的簡單高效是我思考的重點。於是我便根據本單元提示中的要求「古代抒情散文」「把握作品所抒發的真摯情感」把教學目標鎖定在兩個方面:掌握重要字詞和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教學目標具體、明確。
為解決課時與內容的矛盾,我利用預習作業布置,集中學生意見,確定探討方向,避免學生們泛泛而談,以追問方式深入文本,引導大家完成了從「初讀」到「再讀」「深化」的學習過程。同時,將繁瑣的文言字詞理解融入文本分析之中,既節約了時間,又達成了教學目標,體現一定的文體特點,做到簡化教學程序,突出重難點。
最後,在文本解讀中,以知人論世的方法加以引導,及時補充相關知識、詩句以及評論,擴大本課外延,以新知促進舊知深入理解,增加課堂容量;課堂也只是預設了幾個「主問題」,盡量避免預設性太強,力求給學生留下生成的可能與空間,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不斷追問,催生精彩。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還是太細太多,以至耽誤了一定教學時間;而且有時前後兩個觀點的分析銜接顯得較為生硬、空泛,導致了學生暫時的沉默。由此可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廣泛閱讀,擴大知識面,以便對文本的解讀能更加全面深入,切實了解學情,這樣才能更靈活的引導學生,更自如地駕馭課堂。

G. 八年級下上半學期(1,2,5單元)文學常識及第五單元課文節奏劃分

那麼多啊```- -````
給些連載得了``回`
http://yw.gxschool.net/ShowClass.asp?ClassID=129
http://www.ht88.com/downinfo/17932.html
http://blog.cersp.com/61284/540091.aspx

拜託答``那麼多```

H. 初三短文兩篇教案中不求甚解應該怎麼理解

【釋 義】
甚:過分;如"欺人太甚"。解:了解,理解。原意是讀書只領會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多花功夫,只領會文章的精髓。現在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會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況。
【出 處】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名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示 例】
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刻苦鑽研,深入領會,不能粗枝大葉。
【例句】
在學習上,我們要理解透徹,不能不求甚解。
【近義詞】
囫圇吞棗、淺嘗輒止、食古不化
【反義詞】
窮原竟委、咬文嚼字、尋根究底
【語法】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指人學習不深入
[編輯本段]【課文】
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陶淵明
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後一句話,因此,就對陶淵明的讀書態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後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
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末,無論說什麼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無意義了。因為不讀書就不了解什麼知識,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書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言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而讀書的要訣,全在於會意。對於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於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麼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我們今天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並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
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王粲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
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語錄中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謂未曉處且放過,與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過是暫時的,最後仍然會了解它的意思。
經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後面才豁然貫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後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熱點內容
住友化學中國 發布:2024-05-18 19:09:25 瀏覽:88
教育觀幼兒 發布:2024-05-18 16:46:25 瀏覽:129
中國政法大學地理位置 發布:2024-05-18 14:45:01 瀏覽:903
2014暑期師德培訓體會 發布:2024-05-18 13:36:20 瀏覽:961
包頭市教育考試信息網 發布:2024-05-18 12:13:11 瀏覽:357
老師自我簡介 發布:2024-05-18 12:08:27 瀏覽:893
漂移板剎車教學 發布:2024-05-18 11:13:46 瀏覽:29
股德老師 發布:2024-05-18 08:27:32 瀏覽:722
班主任談叢 發布:2024-05-18 07:40:14 瀏覽:480
德森生物 發布:2024-05-18 04:29:02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