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相長
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
2. 教學相長的文言文解釋
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餚,不吃,不會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不會知道它的高妙。因此,(通過)學習然後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過)教然後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
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後(才)能夠督促自己(進一步學習);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後才能夠自我奮發進取。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兌命》說:教別人也是自己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佳(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2)文言文教學相長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本文選自西漢·戴聖的《禮記·學記》。教學相長是教與學相輔相成。原意是就教師自身的教與學而言。後引申為師生之間相互促進:一方面教師的教導使學生得到發展;另方面學生提出問題和要求,又促使教師繼續學習,不斷進步。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3. 《教學相長》文言文翻譯
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進 ③雖,suī;即使; 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版,理解不透 2.①學然後才知權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道理。3.教;學;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4.嘉餚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學不知其善;教學相長。
可以嗎?
4. 文言文翻譯,教學相長
《教學相長》
原文
雖有嘉餚①,弗②食,不知其旨③也。雖④有至道⑤,弗學,不知其善⑾也。是故⑥,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⑦。知不足⑧然後能自反⑨也,知困然後自強⑩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注釋
1.嘉餚:美味的食物。 佳 很好。 餚:熟的魚肉等,熟食。
2.弗:不
3.旨:味美,好吃。
4.雖:即使。
5.至道:至高無上的道理,最好的道理。
6.是故:因此
7.知困:知道自己在學習中不知道的地方,困:本意為窘迫,在此引申為困惑,不懂。
8.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夠之處。
9.自反:反過來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
10.自強:自己奮發圖強。強:使動用法,使……強。
11.善:好處
12.教學相長:教和學互相促進。長:促進;意思是:教育別人的同時也能增長了自己的學問
翻譯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哪裡理解得不透。知道自己有困惑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後才能刻苦地鑽研。所以說教導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
5. 教學相長(古文)中旨是什麼意思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這就是對「教學相長」的古文解釋。通俗的講就是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
6. 文言文比較閱讀 教學相長 君子之學
教學相長,成語,出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意為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扦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7. 教學相長 的古文原文和譯文
出處《禮記·學記》: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內故學然後知不容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後才能自己刻苦地鑽研;知道了不解困惑之處,才能是自己變的更強,更聰明.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8. 教學相長(古文)中旨是什麼意思
【原文】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回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答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後才能自己刻苦地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彼此間進行情感交流,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與共同發展。
9. 古文翻譯《教學相長》
即使有美味的菜餚,不吃,不會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不會知道它的高妙。因此,(通過)學習然後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過)教然後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後(才)能夠督促自己(進一步學習);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後才能夠自我奮發進取。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
原文:雖有佳(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注釋:
佳(嘉(jiā))餚:美味的菜餚。餚,熟肉食。
旨:味美。
至:到達了極點。
是故:因此。
困:(受到)阻礙,不通。
自反:反過來要求自己,自己反省。
自強(qiǎng):自己督促自己。強,勉力,勉強。
教學相長: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