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奶教學
寶寶出生以後,很多人第一次當媽媽不知道如何給寶寶餵奶。如果餵奶姿勢不正確孩子就容易嗆奶,常用的餵奶方式有側卧抱法餵奶、足球抱餵奶法、搖籃抱餵奶法、以及交叉搖籃抱餵奶法。餵奶後要將寶寶豎抱,輕輕拍打後背,寶寶打嗝後再放下,這樣不容易吐奶。
雖然二胎政策放開,但是很多家庭還是只選擇要一個孩子,如果是第一次當媽媽,可能連如何給孩子餵奶都不知道。新生兒雖然可愛,但是非常脆弱,如果餵奶姿勢不正確可能導致孩子嗆奶、吐奶,甚至有窒息的危險。那麼,新生兒如何正確餵奶呢?下面就來為您正確示範母乳喂養的四種方式。
側卧抱法餵奶
給新生兒餵奶,大多數都選擇了側卧抱法。媽媽在床上側卧,讓寶寶的臉朝向媽媽這一側,將寶寶的頭輕輕帶起放在臂彎上,使寶寶的嘴和媽媽的乳頭保持一樣高。如果是在剖宮產術後,可以用枕頭支撐住媽媽的後背,緩解一下,這種姿勢能夠讓媽媽更舒服一些。
足球抱餵奶法
讓寶寶在媽媽的身體一側,媽媽用前臂支撐寶寶的後背,讓寶寶的頭枕在媽媽的手上。這種餵奶方法方便媽媽觀察寶寶的哺乳情況,不容易出現嗆奶,對於乳房較大的媽媽來說會比較舒適。
搖籃抱餵奶法
這種方法是用媽媽的手臂肘關節內側,支撐住寶寶的頭部,使寶寶的腹部緊貼住寶寶的身體,然後媽媽用另一隻手支撐著乳房,也可以將乳房托出來,把乳頭直接放到孩子的嘴裡。這種餵奶方法更為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即使是沒有在床上的情況下也可以給寶寶餵奶。
交叉搖籃抱餵奶法
這種餵奶方法和搖籃抱餵奶法支撐的位置是一樣,不過這種方法是用手支撐寶寶的頸背部,用前臂去支撐寶寶的身體。這樣媽媽可以更方便的去控制寶寶頭部的方向。對於愛動的的寶寶,不愛吃奶的寶寶可以考慮用這種方法。
寶寶出生以後,面臨的首要大事就是正確的給寶寶餵奶。給寶寶餵奶除了姿勢要正確以外,餵奶的過程中還要觀察寶寶的吃奶狀態,如果奶水太多,孩子吃奶的速度跟不上就會嗆奶,這個時候要把寶寶的嘴從乳頭上移開,然後再重新餵奶。而且餵奶後要將寶寶豎抱,輕輕拍打後背,寶寶打嗝後再放下,這樣不容易吐奶。
2. 八年級下冊生物有無脊椎動物圖片和總結
第三節(22.3):千姿百態的動物世界
【設計依據與構想】
新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培養,本節課從同學們熟悉的動物入手,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教學內容,分析動物的特徵,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延伸了教學內容。在動物與人的關系調查中,使學生認識到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認識到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根據學生的探究心理特點,利用社會調查、資料收集、討論等幾種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培養實踐能力。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動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徵。
2、舉例說出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3、能夠依據一定的標准對動物進行分類。
4、關注我國的珍稀動物。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生總結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各大類群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2、通過討論活動,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3、培養學生收集資料、信息處理、概述總結和表達交流能力。
4、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主要成員的觀點,培養學生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情感。
2、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3、使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合作、學會傾聽,樂於討論,從而體驗與人交流合作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概述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的區別。
2、舉例說出無脊椎動物主要類群(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及其與人類的關系。
3、舉例說出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的主要特徵及其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難點
1、探究不同土壤環境中的無脊椎動物。
2、學會用辯證的觀點認識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3、調查活動的組織、開展與落實。
課前准備
教師准備
1、將學生分成小組,選出小組長。
2、製作相關的課件。
3、布置並指導學生的探究活動。
學生准備
1、「不同土壤環境中的無脊椎動物」中土壤的取樣和分析觀察及匯總。
2、瓶裝的小活鯽魚。
3、小組分工協作,通過查閱資料、調查等途徑,盡可能多地了解動物與人類的關系,並製作相應的展示作品。
4、每人搜集1~2種我國珍稀動物的圖片或資料。
課時計劃5課時
【教學流程】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千姿百態的動物世界」視頻引入新課,通過精美的動物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慾望,使學生一上課就融入學習和探究的氛圍中。然後教師順勢拋出本節課題:在人類文明的演化過程中,動物給人類很大的幫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千姿百態的動物世界,去了解它們、關心它們。
設計思想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感受、思考、置疑,喚起學生好奇心,學生的心情愉悅,興趣盎然,主動建構科學知識。
二、新課教學
教師活動:播放一組動物的圖片,看看同學們認識哪些可愛的動物,每個同學將知道的動物寫在紙上,並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方式將它們分類,以小組為單位,看哪個小組得第一。
學生活動:積極收集信息,及時記錄。
學生分組討論總結出幾種分類方法:
1、按身體背部有無脊椎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2、按生活環境分:水生動物、陸生動物和空中動物。
3、按運動方式分:爬行動物、飛行動物等。
教師活動:對同學們積極思考給予鼓勵與肯定,然後抓住契機,及時給學生引導:生物圈中生物到底怎麼分呢?看來分類標准不同,分出的種類也不同,那麼科學家根據什麼特徵來分類的呢?根據有無脊椎把動物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
邀請學生:你願意拖動圖片,將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
學生活動:學生拖動圖片,將這些動物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
設計思想讓學生根據一定特徵對動物進行分類,既體現科學分類方法,又有助於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加深對無脊椎和脊椎動物的認識,使得課堂更加生動活潑,更好地吸引抓住學生。
三、探究展示
教師活動:課前老師已經帶領各小組長,選取不同生境的土壤,對土壤中的各種土壤動物進行分類,來探究不同土壤環境中的無脊椎動物,通過觀察、探究不同土壤環境中的無脊椎動物,請把寫出的實驗報告與大家交流,匯報探究結果。
學生活動:發言人展示小組自拍的各種不同土壤中發現的無脊椎動物的圖片,並配以文字說明,以表格的形式展示探究結果:
活動得出結論:
(1)動物生活在適宜自己生活的環境中。
(2)動物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的,也說明生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
教師活動:點評各小組在活動中的表現。
設計思想採用「課堂—校外—課堂」的新型的教學模式,結合觀察法、討論法、合作法多種學習方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的教學理念。
四、接觸新識
教師活動:無脊椎動物種類繁多,數量較大,大多個體較小,結構簡單,分布很廣,與人類關系密切,占動物種數的95%以上。根據無脊椎動物的一些特徵,又可以把它分為不同類群,今天我們主要學習無脊椎動物中比較高等的類群: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和節肢動物門。
1、出示三組圖片:
(1)環節動物:蚯蚓、螞蟥、沙蠶
(2)軟體動物:珍珠貝、蝸牛、槍烏賊
(3)節肢動物;河蟹、蜘蛛、蝴蝶、螳螂、蝗蟲、蜈蚣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這三組圖片,分別說出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在外部形態上有什麼特點?生活環境如何?
2、然後小組匯報討論結果,並總結:
(1)環節動物的身體由許多形態相似的體節組成(生活在水中、陸地)。
(2)軟體動物身體柔軟,大多有貝殼(生活在水中、陸地)。
(3)節肢動物身體分節,體表有堅硬的外骨骼和分節的附肢,頭部有眼、觸角、口等器官(生活在水中、陸地和空中)。
活動三設計思想:通過觀察、分析、識別動物的主要類群,發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並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五、思維訓練
教師活動:我們以螯蝦為例,來看看節肢動物對環境的適應性。
播放螯蝦的形態及在水中運動的視頻,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下列問題:
(1)螯蝦身體的頭胸部和腹部有哪些器官?分別有什麼功能?
(2)螯蝦有哪幾種運動方式:這些運動方式分別與螯蝦的哪些器官有關?
3、小組討論總結:
爬行用步足,游泳用游泳足。
4、課外延伸:你還知道蝦有什麼種類?蝦中有哪些營養成分?
設計思想觀察螯蝦,教師提供題目,引導學生圍繞題目進行分析、討論,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工合作精神,鍛煉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六、布置作業
以小組為單位,下節課每組帶一個瓶裝的小活鯽魚。
(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脊椎動物代表著動物界中的高等類群,根據脊椎動物的特點不同,分為: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今天我們接觸一下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鯽魚。
播放視頻:A、水中自由生活的魚。B、電影:《未來水世界》中的片斷,人可以像魚一樣在水中游。
質疑:魚為什麼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們人類真的能像電影中的人一樣自由自在地在水中生活嗎?
學生:開動腦筋,闡述自己的觀點(相互補充、完善)。
二、新課教學
師:大家的觀點正確嗎?就讓我們先看一看魚是怎樣生活的。
1、讓學生分組觀察魚缸里的活鯽魚,然後提出問題:
看:(1)鯽魚的外形有什麼特點?體色怎樣?
(2)鯽魚運動器官是什麼?各有多少個?
(3)鯽魚的身體兩側鱗片上的小孔是什麼?
摸:鯽魚體表感覺怎麼樣?有什麼?
想:(1)鯽魚這樣的體型和體色對於它的生活有什麼意義?
(2)魚鰭在運動中都起什麼作用?
2、然後小組匯報觀察的結果,並總結:
(1)鯽魚的身體梭形,側扁,減小水的阻力。
(2)鯽魚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上面和下面的敵害發現,是一種保護色。
(3)鱗片上的兩排小孔是側線,有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的作用。
(4)鯽魚的運動器官是鰭,胸鰭1對,腹鰭1對,背鰭一個,臀鰭一個,尾鰭一個。
學生由以上的結果得出:魚類的各個器官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統一的。
設計思想尊重並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圍繞重點展開觀察活動,讓學生把習得的這種研究方法遷移到對其他動物的觀察之中,體現觀察的層次性,這樣符合了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
三、進一步探究
(1)魚鰭的作用:
教師:魚在運動的時候魚鰭都起到什麼作用呢?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有些問題僅憑觀察是難以得出結論的,這就需要通過實驗或模擬實驗來探究。接下來,就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研究,提出本組想要探究的問題,作出假設。
教師:組織學生匯報交流,相互質疑,補充完善本組設計方案。
學生:修改自己的實驗方案。
教師:教師提示同學們要在不傷著鯽魚的情況下做實驗。
學生:認真實驗、討論並得出結論:胸鰭和腹鰭保持平衡,尾鰭保持魚體前進方向。
(2)魚是怎樣呼吸的?
教師:人為什麼不能像魚一樣在水中呼吸呢?
組織學生觀察魚缸里的魚的口和鰓蓋後緣交替張合的動作。質疑:口和鰓蓋後緣為什麼不能同時張或合呢?
學生:用吸有紅墨水的吸管慢慢滴在魚上前方,觀察墨水流動情況並做好記錄。
學生: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水是從嘴裡進到鰓,在鰓內進行氣體交換之後,從鰓蓋出來。
設計思想科學探究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給學生以指導和幫助。
四、學生質疑,答疑解惑
(1)鯽魚為什麼眼睛一眨不眨?
(2)鯽魚為什麼可以在不同的水層自在的游泳?
(3)沒看見魚的耳朵,但是人一靠近它,它就跑了,它是靠什麼感覺到的?
設計思想本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允許學生有個性化的表達,注重學生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的溝通,形成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五、總結
教師:主要從體表,呼吸器官,運動器官等方面來總結一下魚類有哪些主要的特徵?
學生:魚類的主要特徵:體表被覆鱗片;用鰓呼吸;用鰭游泳;身體兩側有側線,能感知水流的方向。
六、知識苑
介紹我國豐富的魚類資源。播放生活在淡水、海水中的魚類。
七、課外延伸
(1)養魚時為什麼在給魚換水之前,應先把自來水存放一段時間再換入魚缸?若將煮沸的自來水放涼之後,馬上給魚換上,魚將如何?
(2)買魚的時候,怎樣判斷哪個魚比較新鮮?
設計思想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能夠應用學到的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正讓生活走進了課堂,讓科學走進了生活,體現了科學知識對生活的指導價值。
(第3課時)
一、導入新課
思考:魚是脊椎動物中最低等的類群,還有一些類群它們的結構如何?又是怎樣與它們所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呢?
二、新課教學
播放動物錄像,請學生進行分類。
教師:同學們大體上分類正確。仔細觀察下列圖片。並結合圖片及生活經驗討論該組動物的特點並記錄。
出示四組圖片:
(1)兩棲類:虎紋蛙、大鯢、蠑螈、蟾蜍的圖片。
(2)爬行類:蛇、壁虎、揚子鱷、龜的圖片。
(3)鳥類:鴛鴦、蒼鷹、鸚鵡、天鵝的圖片。
(4)哺乳類:大象、海牛、虎、豹的圖片。
學生:每個小組認真觀察一組動物,並記錄。
教師:注意引導,並對各組討論結果給予積極評價,及時給予表揚,引導他們從不同方面了解該組動物。
教師:請同學們帶著下列問題,閱讀P40~P41的內容。然後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回答問題。
(1)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各有什麼特點?
(2)為什麼說兩棲類是脊椎動物由水生向陸生過渡的類群?大約有多少種?生活環境如何?
(3)為什麼說爬行類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有多少種?生活環境如何?
(4)鳥類有哪些特點適於飛行生活?我國鳥類有多少種?
(5)哺乳動物的最顯著的特點是什麼?為什麼它們在地球上廣泛分布?
學生:各組匯報員將本組結果匯報,如有不完整或錯誤,其他組補充,教師正確引導學生放棄錯誤觀點,堅持正確看法。
小組匯報討論結果,並總結如下:
特點代表動物種數
兩棲類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大多數成體生活在陸地用肺呼吸;皮膚裸露具有輔助呼吸的作用。青蛙、大鯢、蟾蜍2500
爬行類體表一般覆蓋著鱗片或甲,陸上產卵,卵的表面又堅硬的卵殼。蟒蛇、鱷魚、蜥蜴6000
鳥類身體大多流線型,前肢變成翼,體表被覆羽毛,卵生。蒼鷹、鴛鴦、家鴿9000
哺乳類體表一般有毛,胎生,哺乳,大腦發達。牛、象、老虎4000
設計思想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營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氛圍,開展開放式討論,引導學生學會放棄錯誤觀點,接受堅持合理看法,學生學得快樂,課堂效果好,同時培養了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及學會聆聽與尊重他人的品質。
三、鞏固知識
每個小組選出八名學生,隨意抽取老師准備好的帶有動物名稱或畫有動物形象的紙片,用別針別在胸前,准備進入游戲。同小組的其餘人作為「指導員」,強調八名同學不能自己行動,只能聽從「指導員」調整位置。
教師:同學們,根據剛才學到的知識,「指導員」要用最短的時間把八名同學代表的動物正確分類,哪一組分類正確並且用時最短,則先獲勝。(如站錯,請「指導員」糾錯)
教師:請問為何蟾蜍和青蛙,老虎和貓,蜥蜴和蛇,家鴿和天鵝站在一起?請「指導員」搶答,注意緊扣其主要特徵闡述。
教師:怎樣區別爬行類和兩棲類呢?具體說就是怎樣區別「青蛙」和「蜥蜴」?
學生:爬行類和兩棲類有一些相似的特徵:水陸兩棲。其實我們劃分兩類動物的依據並不是他們的生活環境,而是生殖的環境,兩棲類在水中產卵,而爬行類在陸地產卵。
教師:同學們分析得非常具體透徹,希望同學們能積極利用自己的大腦,挖掘潛力,好好學習知識,將來為社會作貢獻。
設計思想通過小組討論、自學、游戲的方式來研究脊椎動物的另外幾大類群,不僅完成了對學生知識目標的培養,而且完成了對學生獲取新知識能力的鍛煉;通過游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體驗整個學習過程。
四、知識拓展
播放圖片:包括原始地球景觀、寒武紀生物大爆炸、三葉蟲化石、恐龍滅絕、始祖鳥復原圖、人類起源、今日地球景觀等。以豐富的、清晰的圖片再現生物進化的歷程重要事件。
教師:生命是宇宙中最絢麗的花朵,在30多億年的演化歷程中,生物從無到有,從低等到高等,不斷走向繁榮,並最終把原始的地球改造成今天的藍天白雲。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動物能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就是因為它們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環境是適應的。誰能說說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在結構上有哪些特點是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學生:
兩棲類:水中生殖發育,皮膚裸露有黏液,有輔助呼吸的作用,適於水陸兩棲。
爬行類:體表一般覆蓋著鱗片或甲,陸上產卵,卵的表面有堅硬的卵殼,肺發達。適於路上生活。
鳥類:身體大多流線型,前肢變成翼,有羽毛,適於空中飛行。
哺乳類:體表一般有毛,胎生,哺乳,大腦發達。活動范圍廣,水中、陸地、空中。
五、小結
小知識大比拼:教師組織學生以競賽的形式回答本節自我評價題。
(第4課時)
(課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制定調查計劃,編寫好調查提綱,各組同學根據分工,認真收集材料,做好調查紀錄。)
一、導入新課
教師:從進化的歷史看,各類動物都比人類出現得早,人類是動物進化的最高級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動物就不可能有人類。同時,由古代類人猿進化成人類以後,人類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動物有關,離開了動物,人類就無法很好地生存。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而動物更是人類豐富精神世界、創造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夥伴。
關於動物與人類的關系,你們課下調查的怎麼樣了呢?現在各小組派代表匯報調查結果,相互交流體會。
二、課堂交流
1、學生匯報展示:
一組:動物為人類生活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
二組:人類健康與動物的關系。
三組:動物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衣著原料。
四組:動物是傳播花粉的使者。
各組敘述調查報告後,教師(或學生)適時點評,鼓勵並糾正學生錯誤說法。
設計思想通過學生的調查活動,學生了解了動物和人的關系,促使學生形成熱愛動物的情感,理解人與動物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2、調查報告展示完,歸納以下幾方面,教師整理:
(1)動物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住、行、用等物品。
(2)動物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動物在畜牧業生產方面的作用。
(4)動物在我國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
三、反向思考
教師:同學們根據你們搜集的資料,舉例子說明動物對人類有什麼危害呢?
學生:蒼蠅可以傳播痢疾;蚊子可以傳播乙型腦炎;帶有狂犬病毒的狗可以傳播狂犬病;老鼠傳播鼠疫;蝗蟲、蚜蟲、螻蛄、飛虱、松毛蟲能危害作物、林、果,使農業減產;有很多營寄生生活的線形動物,則可寄生在人體、家畜、家禽和其他經濟動物、栽培的農作物或經濟作物的體內,給人類健康和經濟上造成重大損失;禽類能傳染禽流感:果子狸能傳染SARS病毒等等。
四、發散思維
如何與動物和睦相處,物盡其用。
請大家看三段錄像:中央電視台第十套節目曾播出:
1、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鷺,聚集到一個小村莊,人們很欣喜,但半年之後,人與鳥的關系不再和諧……
2、猴子不斷破壞村民的莊稼,甚至傷人,與村民爭搶一個村莊,最終人類搬遷。
3、不論是家蠶,還是蓖麻蠶、柞蠶、天蠶、樗蠶,它們原來都是危害某些林木的害蟲。但當人們了解了它們的習性、特點以後,就變害為益,利用它們的蠶繭繅絲織綢,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服務。
教師:學習完了上面的材料,同學們談談你們的感受。
學生:以上例子就告訴我們,人類必須首先保護好野生動物,才能進一步研究它們,了解它們,以便更好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教師:動物對人類最大的利用價值就在於,如果每一個物種都能夠按照合理的數量安全地生存的話,它整個組成了一個安全的生態網,我們人類就可以平安地生活在這個生態網中間。如果某一種動物,不僅是數量減少,而且是滅絕的話,就像這個網上有一個窟窿,我們睡在一個網子上,東捅一個窟窿,西捅一個窟窿,這個網就不安全了。
設計思想動物與人的關系是學生太熟悉以至於提不起興趣來了解的知識,但學生的知識往往是支離破碎的,是片面的,本節從學生感興趣的幾個主題入手,全面分析總結動物和人的關系的方方面面,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認知規律。
五、知識延伸
A (1)我國地大物博,脊椎動物就有4萬多種,為什麼我市的各大酒店要禁止出售野生動物?
(2)說出你喜歡的一種小動物,喜歡的理由是什麼?
(3)著名的乒乓球運動員孔令輝作為保護野生動物大使,意義何在?
B 知識擴展:
視頻錄像:畫面上有飛機、雷達、潛水艇、電子蛙眼、飛魚導彈、響尾蛇導彈,讓學生了解一些仿生學知識,拓展視野。
設計思想學生能把學到的知識深入生活,能幫助他們解決和處理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樣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實現。學生通過不同角度、不同內容調查了動物和人的關系,了解到動物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知道了仿生學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及生物科學技術的新進展及其在社會中的重要應用。
六、布置作業
調查我國動物資源,並出一期板報。
(第5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本課是一個主題活動課,同學們在課前查找了關於我國珍稀動物的資料,並製作了動物展板,下面請各組的講解員向大家介紹你了解的資料。
學生:各組隨機抽取老師准備的問題(考察同學們課前的准備情況)
第一組:它的生活地點和一般的生活習性(例如它吃什麼,如何繁育後代,是群居嗎等等)。
第二組:它是幾級保護動物?數量有多少?
第三組:它的天敵是什麼?
第四組:關於它有哪些趣聞?
設計思想通過活動培養學生能通過媒體搜集、處理、分析和綜合信息的能力;同時本次活動也實現了學生角色的轉變,從被動的聽眾過渡到參與活動的主角。
根據學生的匯報結果,用多媒體打出下表,供同學分享
分布范圍特徵保護意義
大熊貓川、陝、甘繁殖困難「孑遺動物」
朱䴉亞洲特有白羽、紅臉、紅腳「東方瑰寶」
金絲猴川、滇、黔黔金絲猴是世界上最少的靈長類動物之一
揚子鱷皖、浙、蘇珍稀的淡水鱷類「活化石」
褐馬雞山西省不畏強暴性好鬥
白鰭豚長江中下游我國特產的淡水鯨數量很少
二、聯系實際,進入新課
教師:我國珍稀的動物越來越少原因是什麼?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1)自然環境的變化。
(2)人的亂捕亂殺、胡亂砍伐。
教師: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做?
學生:國家頒布法律,建立自然保護區,從我做起。
教師:播放朱哲琴的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有誰知道這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
如果你們遇到了一隻受傷的丹頂鶴,應該怎麼做?
學生:討論,暢所欲言。
設計思想通過這個環節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學生進一步增強了保護動物的意思,從而達到了素質教育的目的。通過親身體驗很容易使學生樹立起保護動物維持生態平衡必須要「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的社會責任感。
三、知識拓展
視頻播放:
(1)電影《可可西里》片斷,「藏羚羊」被成群殘殺。
(2)我國其他的珍稀動物:羚牛、丹頂鶴、黑頸鶴、紅腹錦雞、白頭葉猴等。
教師:介紹索南達傑及他的事跡,他是眾多為保護藏羚羊而獻身的勇敢的人之一。正是由許多索南達傑這樣的英雄,才使珍稀動物有生存的希望,逃脫了災難。我們雖然不能像英雄們那樣直接參加保衛珍稀動物的戰斗,那我們能不能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呢?動物對於人類來說至關重要,人類離不開動物。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大家行動起來共同保護人類的朋友吧!
四、課外延伸
教師:人類的社會和生產活動,直接或間接地破壞了動物的生活環境,致使動物無法生存,造成一些珍稀動物的滅絕,一些動物正在瀕於滅絕。據科學家估計,自16世紀以來,世界上約有250多種動物已經絕種了,尚有600種動物正瀕於絕滅之災。
從哺乳動物來看,1771~1870年的100年內,有12種絕了種;在1871~1970年的100年內,至少有43種被滅絕。現在平均每年絕滅一種。可見,野生動物絕滅的速度越來越快。
學生:保護珍稀動物,搶救瀕於滅絕的動物種群,保存和發展自然資源,是一件關系子孫後代的大事,是一項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我們除了要對珍稀動物嚴加保護以外,對於這些傳統的經濟動物,也要按照「加強資源保護,積極繁殖飼養,合理獵取利用」的方針辦事,不要隨意亂捕濫捉,特別是在繁殖季節,更要嚴禁狩獵,以保證它們繁殖後代,代代相傳,繁榮發展。
五、課後調查報告
課後各組整理調查報告及圖片資料,以板報形式展出,同學們相互觀摩,從中吸取知識與經驗。
設計思想通過播放視頻片斷和介紹為保護藏羚羊而獻身的索南達傑的事跡,學生受到強烈的震撼,激發了學生愛護珍稀動物保護珍稀動物的情感,培養了學生關注生命、表現愛心的道德情操。
【教後反思】
3. 初一生物一二單元知識點總結
第二章 觀察生物
1 生物與非生物
教學目標:
1、能列舉常見的生物和非生物,說出生物與非生物的主要區別。
2、能列舉常見的動物和植物,說出動物和植物的主要區別。
3、通過觀察蝸牛,學會描述其形態和生活習性。
4、學會使用放大鏡,學會觀察的基本技能(要根據一定的次序進行)。
5、學會合作與交流,激發學生探索生物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區分生物和非生物,動物和植物
難點: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讓學生盡量都羅列出,強調動物和植物的區別的關鍵兩點。
教學方法:探究、實驗、討論。
教具准備:蝸牛、放大鏡、玻璃板、米醋、蔗糖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第1課時)
引入:
茫茫宇宙,億萬星系,地球在茫茫宇宙里是不是唯一有生命的?科學家在探索宇宙的時候,同時也在研究地球上的生命-------生命科學。這一章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地球上的各種生命(生物),科學探究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觀察。第二章:觀察生物
師:第一節我們來學習什麼是生物,什麼是非生物?
第一節 生物和非生物(板書)
師:首先讓同學們猜個謎語:名字叫做牛,不會拉犁頭,說它力氣小,背著房子走。
生:是蝸牛。
師:對,是蝸牛。同學們有沒有去抓過蝸牛,通常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哪些地方能找到?
生:草叢、石塊下,潮濕的地方
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請來的蝸牛。注意,我們要愛護它,珍愛生命。
師:便於更仔細地觀察蝸牛,我們需要使用一種工具--------放大鏡
學生活動:
3 閱讀課本30頁,獲得放大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獲取知識,提高自主能力)
4 用放大鏡觀察指甲,鉛筆等,描述出與肉眼直接觀察的區別。
5 仔細觀察蝸牛,找出蝸牛眼、口、足、殼、觸角(兩對)
[小組活動] 巡視、指導、記錄結果,個別學生匯報。
師:蝸牛的眼在哪裡?
生:(觀察討論交流),在上面那對觸角頂上。
師:口在哪裡?如何觀察口?足的位置,如何爬動的?
生:把膠片反過來看。
師:將我們觀察到的記錄在書上,填寫部分結構名稱。
(讓一位學生描述蝸牛結構)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都在仔細觀察各部分結構,觀察不同於一般的走馬觀花,應該依據一定的順序,從里到外,從上到下,我們同學在描述結構時,也應有一定的順序。
師:同學們想一想,這些結構分別具有哪些功能?
學生活動:講述各結構的功能,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
師:是不是真如你所講?我們用實驗來驗證。同學們討論一下設計怎樣的方案來驗證蝸牛的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
(學生有想法但表達不清)
師:好,我們看課本P31,列出的幾種方法試試。
學生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合作精神。
生:燈光下爬行驗證有沒視覺不好做
師:由於實驗室燈光很亮,所以現象不清,其實蝸牛是喜歡陰暗的地方,它會朝暗處爬。
小結:通過剛才和實驗,我們知道了蝸牛有幾種感覺?
生:4種,視覺、觸覺、嗅覺、味覺,沒有聽覺。
師:蝸牛為何要四處爬行?爬行時留下痕跡是用來干什麼的?
生:找食物,交配繁殖後代等,傳遞信息,
師:通過今天的實驗,我們還了解了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如鉛筆頭觸碰)被蝸牛感覺,它會做出反應。
問:用鉛筆觸碰課桌,課桌會有反應嗎?
生:沒有。
師:這由於蝸牛是生物,課桌是非生物,生物會對刺激有反應,而非生物沒有,這正是兩者的區別之一。生物與非生物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它的區別,這個問有待我們下節課討論。
作業:1、思考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
2、思考動植物的區別?
3、完成作業本上的內容。
板書設計:
二、觀察蝸牛
2、1生物和非生物
1、 放大鏡的使用
2、 觀察蝸牛
蝸牛的結構:口、眼、足、殼、觸角
相應的功能
教後反思:
觀察蝸牛這堂課,學生很有興趣,但叫他們寫觀察報告記錄時又有些問題,要老師總結後才能做好。在實驗中,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驗證蝸牛結構的功能,讓其嘗試多種實驗方案,但往往成效不明顯,而且蝸牛也被弄死了幾只,要引導學生正確的實驗探索還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所以,對於實驗課,課前的理論講解是相當重要,要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這樣不至於實驗課氣氛活躍,但卻沒有效果。
第一節 生物與非生物(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被蝸牛所感覺,蝸牛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那麼用鉛筆觸碰課桌,課桌有沒有反應?
生:沒有。
生物與非生物(板書)
師:目前人類只知道地球上有生物,其他星球沒有生物。那麼,生物和非生物有什麼區別呢?前面我們觀察了蝸牛,用筆尖觸碰它時,會有反映,但課桌不會,說明蝸牛是生物,而課桌是非生物,區別在於——生物對刺激有反應,而非生物沒有。 那為什麼生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呢?有什麼目的嗎?
生:避免危險,尋找食物,尋找光亮處等多種意義。
師:下面請同學們列舉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 ,填在P32表格中。呆會兒請同學來回答。
生:生物有小貓、小狗、小豬、蟑螂,樹木等等。非生物有汽車、石頭、書包、桌子,椅子等等。
師:你為什麼會把這些這樣分呢?說出這樣分的目的。這是因為生物與非生物存在著差別。
思考:嬰兒會生長嗎?汽車會生長嗎?
貓吃東西嗎?鵝卵石吃東西嗎?
討論:除了書上P33列舉的三個差別,還有其他的嗎?
小組學生討論,並把結論填寫在P32的表中。
【生物的基本標准】:
有嚴整的結構 由細胞組成
能進行新陳代謝 要營養,要排泄
會生長 能生長、長大
應激性 對刺激有反應
生殖和發育 能繁殖後代
遺傳變異的特性 後代種類一樣,但總有差異
能適應環境,影響環境 會變化,進化
而非生物不具備以上特點。在自然界中的生物我們又常常把它分為動物和植物。
動物與植物——生物(動物、植物和微生物)
(1)列舉生活中常見的生物
動物 | 植物 兩界說:動物、植物
| 三界說:動物、植物、原生生物
| 五界說:動物、植物、原生生物、原核生物、真菌
(2)動物與植物的區別
1 獲得營養的方式
植物:有綠葉,能進行光合作用,自己製造營養物質
動物:通過吃食物來獲得營養,自己不會製造營養物質
(2)運動的快慢
植物:不能快速運動
動物:能自由快速運動
(3)討論其他動植物的區別:(生活的地方,植物)
動物 | 植物
|
總結分類的理由,填寫好P33的表格。
教後反思:
學生對於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掌握的比較好,但是植物和動物的區別就有點困難,比如營養方式、生物體的形態結構上的區別,另外還有些學生認為植物不具備生物的一些特徵:如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生物會運動。
第二節 常見的動物
教材分析:
在學習了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以及動物和植物的區別之後,本節著重依據一定特徵把動物進行了分類,要求學生理解「分類必須依據一定的特徵逐級進行」。教師要引導學生到周圍環境中去觀察動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學習興趣,同時要幫助學生初步培養起一定的生物進化論的思想,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本節只要求學生初步認識動物的形態特徵和相關的代表動物名稱,不要求學生掌握動物的生理習性和生理結構。再通過介紹我國豐富的動物資源及其利用,引導學生認識豐富多彩的動物世界,建立分類的理念,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讓學生養成愛護動物的美德。
教學目標:
1 理解「分類必須依據一定的特徵逐級進行」這一分類策略。
2 說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分類標准及相關的代表動物的名稱。
3 說出五大類脊椎動物的分類標准及相關的代表動物的名稱。
4、能夠利用動物的特徵進行一般的分類,建立分類的理念。
5、通過對動物的認識,讓學生感受生物的多樣性,培養學生保護動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分類必須依據一定的特徵逐級進行」這一分類策略。
教學難點:逐級分類
教學方法:探究式、游戲活動、討論、歸納法。
教學准備: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
在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把整個自然界進行了分類,分成了生物和非生物,生物又可分為植物、動物等。那麼分類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讓我們先來看看生活中的例子:
無論是逛超市還是逛商場,我們總能很快的找到自己想要買的東西。除了指示的標志外,對於商品的分類也是非常重要的,請嘗試對以下商品進行分類,並說明分類的名稱以及分類的理由。
SONY攝象機 飄柔洗發水 雅戈爾西服 舒膚佳香皂 長虹彩電 羅蒙襯衫LG冰箱 鱷魚體恤 奧妙洗衣粉
學生思考個別補充回答完成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要進行分類?根據什麼進行分類呢?
生:交通工具,人,我們課桌裡面的東西……等等,似乎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分類,便於人類生活。
師:那既然分類在我的生活中應用這么廣泛,我們分類的意義是什麼呢?
生:讓我們的生活變的更有條理,更容易認識、發現、研究事物等等。
師:平時工作、生活中常用到分類,有助於我們理順事物,提高工作效率;科學研究的分類,更有助於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
同樣在生物界裡面,在動物界裡面,面對五彩繽紛的動物世界,我們也都要進行分類,這樣我們才能更容易,更好的認識動物世界。但在分類之前,我們先得進行仔細的觀察和研究,了解動物具有什麼特徵,它們相互之間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再根據這些特徵進行分類。
出示:幾種動物的圖片
師:比如,以上的動物根據水生還是陸生,可將它們分為水生動物和陸生動物;根據有沒有羽毛,可將它們分為有羽毛的動物和沒有羽毛的動物。除以上兩種特徵外,我們還可以用其他的特徵將它們進行分類。
讓學生觀察以上四幅圖片中的動物,寫出幾種分類方法。
(小組討論,看哪一組寫出最多種的分類方法)
(學生可能答:有沒有足、有沒有毛皮、有沒有翅、有沒有鱗片、有沒有心臟、會不會飛、是不是用肺呼吸等)
師:你在給動物分類時,做了哪些工作?運用了哪些科學的方法?
生:觀察、分析、比較。
師:從上面新的分類中可知,對動物也有多種分類方法。通過對不同動物的解剖,可以發現有的動物體內有脊椎骨(如狗),有的動物體內沒有脊椎骨(如昆蟲),根據體內有無脊椎骨,我們可以將所有的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自然科學的研究中就是將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大家對動物有這么多的分類方法,為什麼科學研究用這種分類方法?可見,科學的分類是要抓住事物的最根本的特徵。這樣才能使研究更具科學性,使研究更方便。
師:你們在吃魚的時候有沒有仔細觀察過魚的骨骼?
請你仔細觀察圖2-10中4類動物的骨骼,他們有什麼明顯的相同特點嗎?
(分組討論,再由學生匯報、補充)
師:像魚、蛙、鳥、兔等動物,他們的身體背部都有一條脊柱,它有許多脊椎骨組成,稱為脊椎動物。你們吃過蝦、烏賊等,也見過昆蟲、蚯蚓等,它們的身體上有沒有脊椎骨?
生:沒有。
師:我們把身體上沒有脊椎骨的動物稱為無脊椎動物。
讓學生說出哪些動物屬於脊椎動物,哪些動物屬於無脊椎動物。
(分組討論並寫出,再由學生匯報、補充)
脊椎動物
師:今天的課中我們接著為脊椎動物進行分類。我知道你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喜愛的動物是嗎?其中有脊椎動物嗎?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游戲。
由一個學生將自己喜歡的脊椎動物(較熟悉)的名字寫在紙上,交與一個當公證人的同學手中,然後由其他同學就動物的特徵向他提十個問題,他只能回答「是」或「不是」,提問中不能涉及動物的名稱,提問結束後讓同學猜出他所喜歡的動物的名稱。如提問的同學大致猜出了動物的種類,則提問的同學獲勝。
師:從游戲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脊椎動物有相同的形態、生理特徵,根據這些特徵的不同,我們把脊椎動物又分為 「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五大類。
(課堂小結)這堂課我們了解了分類的意義,知道科學的研究需要科學的方法,自然界中我們要研究的事物很多,為了便於研究,我們就先將它們進行分類。科學研究的分類,有助於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
課後反思:
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出發,從生活中的分類的例子引入,讓學生明白分類的重要意
義。分類可以根據不同的特徵進行,不同的分類標准下可以得出不同的分類結果。
第二課時: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分類的意義,知道動物界根據體內有無脊椎骨,我們可以將所有的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脊椎動物又根據它們具有不同的形態、生理特徵,我們把脊椎動物又分為 「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五大類。
魚類:
出示:幾種魚的圖片(第二課時)
師:在觀看了以上幾種魚後,讓同學們說說看魚有什麼共同的特徵?魚的鰓和鰭有什麼功能?
(學生討論,回答)
師:魚類大約出現在4.5億年前,目前世界上大約有魚類2.4萬種,它們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身體表面有鱗片,適合水生生活。大家都熟悉哪些魚?
生:鯽魚、金魚,帶魚。
師:淡水中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鯽魚和海水中的黃魚、帶魚、鯊魚都是我們多熟悉的魚類。其中「鱅魚、鰱魚、草魚、青魚」有四大家魚的美稱。
兩棲類:
出示:青蛙一生的圖片
師:觀察圖片,討論青蛙生活在哪裡?青蛙的一生在發生怎麼樣的變化?
(學生討論並回答)
師:青蛙的幼體和魚有些相似,生活在水裡,有尾無四肢,用鰓呼吸。它的成體生活在陸地上或水中,尾退化,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兼用濕潤的皮膚呼吸。象青蛙這樣的動物就稱為兩棲類動物。兩棲類動物大約出現在3.5億年前,現存的種類比較少,你知道有哪些動物是兩棲類的嗎?
出示:兩棲類動物的圖片
師:大鯢:又稱娃娃魚,生活在深山清澈的溪流中,終生具有扁平的尾。蠑螈也終生具有扁平的尾。
牛蛙:肌肉發達,肉質鮮嫩,可食用。
樹蛙(雨蛙):個體一般較小,多數為綠色,在我國分布很廣。它的四肢末端有吸盤,可用來攀援樹枝,下雨時喜歡鳴叫。
疣螈: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頭部扁平,吻端平切。除唇緣、指、趾及尾外,全身布滿瘰粒與疣粒;頭側棱脊顯著,背中線棱脊明顯。體側自肩部向後至尾基部各有一列整齊的瘰粒。前後肢幾乎等長,指扁平,末端鈍圓。體色除尾部腹緣及四指為橘紅色外,其餘皆為黑色。生活於海拔650-2500米山區溪流的塘邊,多在夜間捕食。平時生活在陸地上,夏季繁殖期進入水池中。
蟾蜍:俗稱癩蛤蟆,是一種極有葯用價值的經濟動物。
爬行類:
師:大家知道哪些動物屬於爬行類?
出示:爬行類動物的圖片
師:地球上真正的爬行動物大約出現在3億年前。它們一般貼地爬行,用肺呼吸,體表覆蓋著鱗片或甲。如蛇、鱷魚、龜、變色龍、蜥蜴、鱉等。
閱讀:毒蛇和無毒蛇
鳥類:
師:大家熟悉什麼鳥?(學生列舉);
出示:鳥的圖片
師:最早的鳥大約出現在1.5億年前,他們的身體表面都有羽毛,前肢變成翅,體溫恆定,能飛翔。
師:你們知道鳥類身體上有哪些特點利於他們的飛翔生活嗎?
(學生討論並匯報)
師:(小結)1、體表被羽毛,前肢特化為翼,胸肌發達。2、身體流線型,可以減少飛行時的的空氣阻力。3、長骨中空,減輕飛行負擔。4、雙重呼吸,邊飛行、邊排泄,牙齒退化,卵巢、輸卵管右側退化。
哺乳類:
師:哺乳動物是目前動物世界中分布最廣、功能最完善的動物。最早的哺乳動物大約出現在2億年前。圖2-17中動物是不是哺乳動物?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學生討論得出哺乳動物的特點:全身被毛,體溫恆定,胎生,哺乳)
出示五種動物的圖片,讓學生判斷它們分別屬於哪種類型;(出示各類動物中各種動物的圖片)分類後讓學生分組討論,分別寫出各類動物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特徵。
(學生講述各類動物的特徵)
教師總結:
類別 動物名稱 歸類理由
哺乳類 貓 體外有毛,胎生,哺乳
學生完成下列列表:
第三節 常見的植物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生物與非生物》這章的第三節,學生在上完《常見的動物》後,已經初步具備生物分類的思想。教科書在對學生熟悉的花、果實進行描述後,引出了種子這一重要概念。後面的內容又以種子有否被果皮包被為標准,引出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概念。就學生普遍性的認知而言,他們對花是最熟悉、最喜歡的,以此為「前概念」,一方面確實遵循了植物的繁殖規律,另一方面為學生學習種子植物打下了重要的基礎。在「果實」的教學中,教材就「果實」向學生的生活經驗提問,也是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果實」。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果皮」和「種皮」的區別,以防止學生錯誤的生活經驗干擾。教材羅列了一些常見的並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目的在於讓學生對這類植物有一個概括性的分類。
教學目標:
1、說出種子植物和沒有種子植物的主要區別。
2、說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區別。
3、說出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4、學會植物分類的基本方法。
重難點:
重點:1、種子植物: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的區別。
2、沒有種子的植物:藻類、苔蘚、蕨類等三類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一定程度的分類,明確種子植物與沒有種子植物的根本性區別。
3、植物分類的方法。
難點:
1、果皮與種皮的區別。
2、沒有種子的植物的孢子和種子的區別。孢子是植物產生的一種進行生殖或具有休眠作用的單細胞。
教學方法:觀察、討論
教學安排:2課時
教學准備:課件、實物(蘋果、豌豆、紅松的球果、胎生狗脊、葫蘆蘚、海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復習引入:
師: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動物並對他們進行了分類,你還記得我們對動物是如何分類的呢?
無脊椎動物
動物
脊椎動物:哺乳類、兩棲類、爬行類、魚類、鳥類
過渡:在生機勃勃的自然界中,除了活蹦亂跳的動物以外,還生活著其他一些生物。引出課題:常見的植物
以日本櫻花為例介紹植物特徵,從六大器官入手呈現櫻花的根、莖、葉,介紹其開花、結果的過程,出示櫻花結構的解剖圖。
展示:幾種熟悉的蔬菜和水果。
師:它們分別屬於植物的哪一部分?
生:(討論回答)
師:蔥、青菜——葉;姜、洋蔥、藕、荸薺、馬鈴薯——莖;胡蘿卜、番薯——根 、 蘋果、草莓、黃瓜——果實;豌豆、大豆、松子——種子;花菜——花。
師:思考你平時所吃的蔬菜和水果中哪些是果實?
學生自由發言…………
師:(課件)蘋果被切成兩半,我們會發現裡面是什麼?
生:有種子。
師:通常情況下,我們把這些繁殖過程中出現種子的植物,成為種子植物。種子植物通常需要動物(昆蟲)、風力、水力等自然外力來幫助傳播花粉,進行有性生殖,出現種子來繁衍後代。比如說蒲公英、蘋果、黃瓜、西瓜、鬱金香、青菜、蘿卜、水稻、板栗等等都是種子植物。我們在吃蘋果的時候,經常可以發現裡面有種子,這一顆顆的就是種子,這是種子的皮就叫種皮,包在種子外面的一層是果皮,果皮是由子房壁發育而來的。下面請同學們來比較一下蘋果、豌豆和紅松的種子,你發現它們有什麼不同?(出示蘋果、豌豆、紅松的球果)
生:蘋果和豌豆的種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而紅松的種子外面沒有果皮包被。
師:很好。蘋果的種子剛才我們介紹了,豌豆的果實,可以剝掉的是果皮,裡面的一顆顆是種子。而紅松的種子是沒有被果皮包被的,其實一顆松子就是它的種子,它只有種子沒有果實。這樣我們就按照種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把種子植物分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沒有真正的果實,只有種子,這種植物分布很廣,其中大多數種類植株高大,根系發達,抗寒能力強。它們也有根、莖、葉和種子,但沒有真正的花和果實、。黑松、水杉、銀杏、蘇鐵、側柏等都是常見的裸子植物(出示這些植物的圖片)。請同學看這副圖,這是一株銀杏,你知道這些掛下來的是什麼嗎?
生:果實……種子……?
師:我們要判斷它是被子植物還是裸子植物?
生:裸子植物。
師:是裸子植物。所以這些是銀杏的種子,俗稱白果,並不是果實,銀杏是沒有真正的果實的。被子植物是植物界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植物。它們有根、莖、葉,還有花、果實、種子。像樟樹、白蘭花、梔子花、向日葵等都是常見的被子植物。你還知道哪些被子植物,它們與我們的生活有關?
生:穿的……吃的……住的……
師:對。現在我們知道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有種子,請同學們再思考一下運用前面學過的知識,如何測定植物種子的質量和體積?
生:可用天平和盛了水的量筒進行測量(種子放進量筒前後「水」的體積差,除於種子數,就是種子的平均體積)。
師:很棒!選取足夠數量的種子,這樣測出的平均體積更接近於真實種子的體積。那麼,接下來讓同學們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種子呢?
教後反思
4 課堂上生動的畫面、熟悉的情景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在本節課中讓學生結合第一章的內容來測量種子的質量和體積,使知識融會貫通。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活躍了課堂氣氛。
5 在下課前給學生留問題思考,引入下一節課。
第二課時:
引入:
在自然界中,還有一大類植物是沒有種子的,如: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藻類植物、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形態特點及生殖。
師:這些植物進行無性生殖,到一定的時期自身產生能繁殖後代的孢子。下面我們來看看孢子是怎麼樣的。(出示實物:腎蕨)讓學生看看、摸摸。這些植物也有根、莖、葉。到了夏天,葉子的背面會長出許多孢子囊,裡面有很多具有繁殖作用的孢子。這些植物一般生長在樹木、河流或湖泊邊的陰濕環境中,它們不開花,也沒有種子,這類植物稱作蕨類植物。你認為這些植物的孢子與前面的中指植物的種子有何區別?
生:種子植物的花需要經過傳粉、受精後才能形成種子,而孢子是沒有種子的植物到一定時候自身就能生成的。
師:也就是說種子植物需要經過有性生殖形成種子,而沒有種子的植物自身能產生具有繁殖能力的孢子,即無性生殖。下面我們看到的是另一類沒有種子的植物:苔蘚植物。它們也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結構比蕨類植物更簡單,它們沒有根,有小的莖、葉,也沒有種子,用孢子進行繁殖。比如說:地錢、葫蘆蘚(出示葫蘆蘚的圖片)。還有一類植物也是通過孢子生殖的,我們非常熟悉的紫菜和海帶,它們屬於藻類植物。池塘里的水綿也是藻類植物,它們非常小,需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這些植物的結構更簡單(出示海帶)。請同學觀察這些藻類,它們有根、莖、葉或花、果實、種子嗎?
生:沒有。
師:無論是大型的藻類植物還是小型的,都是沒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它們繁殖後代也是通過孢子的。前面我們學習了種子植物有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沒有種子的植物有蕨類、苔蘚、藻類植物。請同學們從生活環境、生殖、根、莖、葉等四個方面比較這五種植物。(出示表格)
生:填表格
師:通過比較,你對植物的進化有什麼認識?
生:植物界的進化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可分為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師:我們按照給動物分類的方法,根據植物的一些特徵對植物進行分類。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50頁,完成這張分類表。
練習:請用你已學會的分類方法對下列15種生物進行分類:
虎、梨、馬尾松、螺、蕨、烏龜、葫蘆蘚、蛔蟲、海帶、鰱魚、鷹、青蛙、蚊、蚯蚓、
海蜇
指導學生閱讀:P51林耐與生物分類;人類與白菜分別在動物和植物分類等級上所處的位置。
教後反思:
首先讓學生能夠明白種子植物和沒有種子植物的根本區別,並引導學生注意蕨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藻類植物的區別,這是教學的重點。對植物學生要求能進行逐級分類,讓學生理解分類的標准不同,分類的結果就不同。
第四節 細胞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細胞是在學習了常見的動植物之後提出的,使學生從宏觀認識轉向微觀認識。細胞作為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其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學習本節內容的意義就在於引導學生從細胞這個微觀角度去認識生物的結構和功能。所以本節教材以人類認識細胞的歷程為主線呈現,主要內容有細胞的發現、細胞的結構、細胞學說、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
教學目標:
1 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
2 知道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 說出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區別。
4 了解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
5、學習使用顯微鏡;學會製作簡單裝片;繪制細胞結構簡圖。
教學重點:
細胞的結構、動植物細胞的區別、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顯微鏡的操作。
教學難點:
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對染色體會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的理解。
教學方法: 討論式、探究式、講授式。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准備: 顯微鏡、透明塑料尺、各種細胞裝片、洋蔥根尖細胞分裂裝片、
橡皮泥,課件。
以1000得到以毫米為單位的身高數據。算一算,要有多少條阿
4. 特崗面試:哺乳動物說課稿
特崗教師面試臨近,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特崗教師面試之《哺乳動物》說課稿,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哦~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1章第7節的內容,課程標准對本節課的要求是:概述哺乳類動物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本節是這一章內容的最後一節,同時哺乳動物相比於前幾節介紹的腔腸動物、線形動物、鳥等生物,哺乳動物屬於更為高級的一類,所以在學習哺乳動物時,學生可以對前面知識進行回憶和比較,加深理解。另外學好本節內容可以為學習動物的運動和行為做好鋪墊。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較多的哺乳動物,包括人也是哺乳動物,對於哺乳動物有了比較廣泛的認識,但是還未上升到理性的層面上,還未形成科學的、系統的知識結構。教師需引導他們學會歸納和總結科學知識。此外,八年級的學生性格活潑開朗,有較強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會使教學活動更加富有趣味性,鼓勵他們多動手,多參與,積極探索,使教學活動更好的進行下去。
(過渡:參照新課程標准,教材內容和實際學情,我確定了下列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辯證地認識以及能舉例說明哺乳動物和人類生活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哺乳動物圖片,回憶常見的哺乳動物特徵,提高觀察和探索認知的能力,通過組內討論提高對知識的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交流與合作的觀念和哺乳動物與人類生活的辯證思維。
(過渡:參照新課標的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了如下的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概述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認識哺乳動物和人類生活的關系。
【難點】
認識哺乳動物和人類生活的關系。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消化重難點,我將採用圖片展示法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採用組內討論法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和總結。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具體講述我的說課重點——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共分為四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家裡有養小狗和小貓嗎?你們平時有觀察過他們嗎?他們有沒有相似的地方?他們跟我們人類有什麼異同點嗎?
從生活中常見的哺乳動物為切入點,這樣設計是因為學生在生活中對小貓、小狗很熟悉,容易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新課講授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我將本環節分為2部分。
第一部分: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1)多種多樣的哺乳動物
在正式學習教材之前,讓學生舉例說出自己所認識的哺乳動物,說出它們有哪些形態結構特徵,小組內討論。接著教師展示一些哺乳動物的圖片,學生進行觀察。
通過學生自己的舉例和圖片的展示可以加強學生對哺乳動物的直觀感受,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相互啟發,能得到更好的思維發展和提高團隊協作能力。
(2)小組討論
通過對圖片和生活中常見哺乳動物的觀察,在教師的引導下,分小組討論總結出哺乳動物具有哪些共同性特徵,抽兩個小組同學上台敘述。
這一環節,學生自己進行討論、總結,親自上台講述,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同時,可以對比其他學生和自己的總結點的不同,拓展思維寬度,取長補短。
(3)進行總結
教師需對學生討論的結果作出鼓勵性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並酌情進行補充。
通過師生問答的方法,提出問題:1.剛才大家舉例了很多哺乳動物,比如馬、獅子、貓、狗,那麼他們體表都是怎麼樣的呢?2.他們的生殖方式是怎樣的?比如跟我們上一節所學的鳥的生殖方式有什麼不同?3.大家有觀察過他們的牙齒嗎?有沒有什麼特徵?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逐步掌握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最後回歸教材,給出結論。【板書】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採用師生問答的方式,教師可以循循誘導,但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於學生,學生可以進行自主的思考和探索,逐步得出正確結論,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第二部分:哺乳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提問:哺乳動物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那他們對我們有什麼作用嗎?抽取學生進行回答,接著展示一些哺乳動物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圖片(如警犬、導盲犬的圖片、軍馬的圖片、鼠疫的圖片等)。
教師進行補充和歸納出哺乳動物對人類的益處和害處。【板書】哺乳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通過學生的回答,可鍛煉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也可體現出他們在生活中的觀察能力。接著進行圖片的展示,學生通過實例,對哺乳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更加明確,記憶也更加深刻。
(三)鞏固提高
接下來,用PPT展示相關習題,讓學生獨立完成題目後,老師講解答案,學以致用,鞏固新知識。
(四)小結作業
將哺乳動物的特徵繪製成表格,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七、說板書設計
5. 兔和貓相比,它們的身體特點和生活習性有哪些不同和相同
一、說教材。
《課兔和貓》在繼續研究兔的基礎上,找出兔和貓的共同特點,形成對哺乳動物的認識,本課研究兔,主要是收集更多的哺乳動物的相同點,進而抽象出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徵。因而,研究兔只是本課的教學活動之一,重點是對哺乳動物類的認識。本課教材分以下幾個部分。1、觀察兔的身體特點和生活習性;2、比較貓合兔,認識它們的身體特點和生活習性有哪些不同和相同的地方;3、通過比較找出貓和兔的相同點後,指出:「像貓和兔這樣的動物屬於哺乳動物。」4、認識更多的哺乳動物。5、比較哺乳動物與鳥類的不同。
二、說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徵: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長毛,胎生,吃奶長大。能認識多種常見的哺乳動物。
2、過程與方法:能用比較的方法,找出貓和兔的相同點,歸納出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徵。
3、情感與價值觀:熱愛小動物,樂於去研究它們的生活習性。
教學重點:認識哺乳動物的特徵。
教學難點:能用比較的方法,找出貓和兔的相同點,歸納出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徵。
三、說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採用的利用課件組織學生觀察、比較,然後說出結果。
四、說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出示課件,引導復習貓的特點及生活習性;觀察兔的身體特點,引導學生說出兔的身體特點及生活習性;比較貓和兔的異同,揭示哺乳動物的概念;引導學生說出哺乳動物的特徵;然後讓學生說出更多的哺乳動物,在學生說出一些哺乳動物後,教師用圖片出示從網上收集的一些哺乳動物的照片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如:鴨嘴獸、鯨、蝙蝠、刺蝟、河馬等,最後組織學生比較哺乳動物和鳥類的不同;
6. 如何躺著給寶寶喂母乳喂養教學
一、能讓嬰兒躺著吃奶嗎
其實據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嬰兒躺著吃奶是不利於其健康的,這主要是因為嬰兒剛出生,它的胃形狀和我們大人的胃形狀不同,如果是躺著吃奶的話,很容易讓寶寶在吃奶的時候吃到空氣,導致吐奶的情況出現。因此,為了寶寶的健康,就算累也要堅持,姿勢對寶寶吃奶的情緒有很大影響哦!
一般來說,我們提倡的餵奶姿勢是將寶寶抱在手裡,讓寶寶稍稍仰著身子,面朝媽媽側著身喝奶,這樣的姿勢既不會嗆到寶寶,同時也讓寶寶感覺舒服、不會曲著身子。不過,這樣的姿勢時間一長,媽媽的手臂和腰背就容易感覺酸軟。
很多媽媽都認為讓寶寶躺著喝奶是較為省心和省力的餵奶方式。當寶寶哭鬧著要喝奶的時候,就把他抱到床上,放到乳房旁邊兩人相對躺著。這種餵奶姿勢讓寶寶和媽媽都處在較為放鬆、隨意的環境,寶寶很容易就睡著。要是寶寶睡著了,媽媽可以馬上給寶寶放好枕頭蓋好被子,而不用再把寶寶從手臂上轉移到床上,實在是偷懶、省心的好方法!
不過,躺著喝奶可非長久之計!如果媽媽實在身體不適,短期內讓寶寶躺著喝奶還是可以的,但如果長期這樣「偷懶」,讓寶寶養成這樣的喂養姿勢,說不定寶寶以後吃輔食,或者喝配方奶的時候也要求這樣的姿勢就麻煩了。在媽媽身體情況允許的情況下,還是盡量不要讓寶寶躺著喝奶哦。
了解了嬰兒躺著吃奶好嗎這個問題之後,寶媽是不是又學會了一招呢,如果說寶媽真的在很累的情況下,也可以讓寶寶躺著喝奶,只不過需要注意不要讓寶寶完全的平躺著吃奶,最好的方法是在它的頸部用手托一下,這樣是防止吸入空氣的最好方法。
二、產婦可以躺著餵奶嗎
1、危害牙齒健康:寶寶躺在媽媽懷里喝奶時,門牙基本上全部浸泡在奶水裡。若是寶寶一不留神睡著了,那麼在口腔中的奶水滯留過久就會侵蝕牙齒。長此以往,被奶水腐蝕的牙齒極易脫鈣,使寶寶產生蛀牙,甚至發展成髓炎、牙周膿腫等並發症,進而影響恆牙的發育和身體的健康。
2、面部變丑失調:形成"地包天",變丑。不少家長採用躺著餵奶的姿勢,躺著喝奶這一喂養姿勢有其特殊性,如果長期進行這一姿勢,下頜過度前伸,那麼有可能造成"地包天""兜齒兒"等發育異常,鼻根處癟癟的,下巴略突,使面中凹陷,會影響到你家寶寶面部的"整體布局"哦,爸媽可要留意哦。
3、誘發耳道疾病:耳咽喉搭建起鼻咽管和中耳的橋梁。嬰幼兒的耳咽管較為嬌弱,不僅長度短,而且會自發在吞咽奶水時打開。當家長躺著餵奶時,事實上加大了孩子中耳壓力,很可能會致使其產生積水,誘發感染,影響聽力的發育。
三、躺著餵奶的正確方法
1、摟抱式:這種方法也稱為搖籃式,這是最簡單易學的姿勢,也是採用最多的姿勢。
媽媽可以坐在椅子上,或者半躺在床上,背後靠一個松軟的靠墊,手肘下和懷中都墊一個可以作為支撐的墊子或者枕頭,可以墊高腿部屈起膝蓋,這樣會感覺更輕松,有助於媽媽放鬆全身的肌肉,保持心情的愉悅。把寶寶摟進懷中,將寶寶的小腦袋放在你的手肘中,手臂環繞著寶寶,托好寶寶的小屁股,讓寶寶整個身子都依靠在媽媽的懷里,高度和媽媽的乳房平齊。
2、交叉搖籃法:這個姿勢其實和摟抱式差不多,只是托著寶寶的手臂是跟摟抱式的反過來。如果寶寶是頭右躺在媽媽的懷中,就用左手托著寶寶的屁股,反之亦然。手臂支撐著寶寶的背部,手掌托著寶寶的腦袋,這樣的姿勢比較適合早產兒,方便媽媽控制寶寶小腦袋。
3、足球抱法:如果媽媽乳房較大或者乳頭內陷、扁平時適合這種抱法。將寶寶放在媽媽身體一側,媽媽用同側前臂支撐寶寶的頭,手要扶住寶寶的頸部和頭部,另一隻手托著乳房。這樣容易觀察寶寶是否已經叼牢乳頭,以便形成有效哺乳。
4、側卧抱法:這是對媽媽來說比較輕松的抱法,這種抱法適合剛經歷過剖腹產手術的媽媽,可以避免寶寶壓迫傷口。媽媽在床上側卧,與寶寶面對面。然後將自己的頭枕在臂彎上,使寶寶的嘴和自己的乳頭保持水平方向。用另一隻胳膊的前臂支撐住寶寶的後背,手托著寶寶頭部。這種方法可以讓媽媽在寶寶吃奶的時候得到休息,有利於媽媽產後恢復。
7. 什麼動物是吃人奶長大的
最佳答案:蝙蝠,袋鼠,鯨。是哺乳動物,哺乳動物都是吃奶長大的 而龜和鳥類,都是下蛋,然後孵化,有成鳥餵食長大的 海龜和貓頭鷹企鵝自然在龜
8. 媽媽如何躺卧哺乳 餵奶教學 寶寶 吃奶
寶媽可以側躺在床上 ,把寶寶也側身躺著面對你,然後再餵奶,餵奶時把寶寶扶好就行了。我就是一直這樣餵奶的,晚上也沒那麼累。祝寶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