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教學
計算是小學數學知識中很關鍵的部分。看上去是計算題拿起來就可以開始計算了,實際上在正式計算出准確答案之前要對答案的位數、與式中其它數的關系、得數的大小、范圍進行估計。我們稱之為估算。估算對計算是否正確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估算的答案與准確的答案之間有距離,但距離不大。如果發現計算結果與估算的結果距離很大時,顯然是在計算中出了錯誤,所以估算也起到了驗算的作用,是粗略的驗算。而每個題目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進行估算。估算是有依據的,根據運算的性質、數字的大小對答案進行估算。
B. 寫一寫在估算的教學中涉及到哪些"估算方法
估算教學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落實估算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應實實在在的開展,從教育思想上重視起來,從教學行為上研究起來.基於此,我通過學習、探索、實踐,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
1.貼近生活,感受估算價值.
學生估算習慣的培養與估算能力的提高與教師關系十分密切.教師在教學中要強化估算意識並結合教學內容作好估算示範.而教師的估算意識又著重體現在對各冊教材中估算題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的傳授上,估算示範則應穿插到教學過程中去.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相關教學內容,有步驟地將估算與解決生活中的有關問題聯系起來,逐步滲透,讓學生不斷加深認識.例如,二年級(上冊)、(下冊)和三年級(上冊)中,隨著計量單位的出現,估算訓練即可開始.在學過米、厘米、克和千克後,可讓學生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寬度或厚度;可讓學生估一估1千克雞蛋大約有多少個,嘗試估算日常生活中有關物品質量,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所學單位的概念.同時,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並通過兩者的結合來估測填寫恰當的單位:黑板長4(),課本寬18(),一條大青魚重2(),一輛卡車載重2(),加深孩子們對生活經驗的認識,並以已有的經驗為參照來判斷.教師應盡量結合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尋找契機組織學生觀察、分析,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感受估算的樂趣,並切身體驗用估算解決問題的實用性和便捷性,凸顯估算應用的價值.
C. 淺談如何進行小學估算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估算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們的重視,在倡導「有用的數學」這一大的教學環境下,估算更是備受青睞。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讓小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估算方法,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數感及數學應用意識都有積極的意義。那麼如何培養三年級學生的估算能力?下面結合三年級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一、優化數學策略,強化估算意識。
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前提要培養學生有估算意識。要想加強學生的估算意識,首先要在具體的情境中改變學生對估算的態度,正確認識估算的價值。
我們現用的三年級教材里,為了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增加了很多讓學生用估算解決的具體情境,如購物付錢、購買公園門票、租車等,但還遠遠不夠。在目前情況下,學生在估算方面的體驗不多,他們往往不知道什麼時候、在什麼場合什麼情況下需要估算。因此,遇到問題時一般都想到准確計算。所以教師要多創設一些需要用估算來解決的具體情境,讓學生不斷地感受用估算來解決具體問題的體驗,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自己班的實際情況,自己創設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的具體情境,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激活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感受估算與生活的關系,體驗估算對解決問題的作用與意義。
二、強化估算訓練,培養估算習慣。
估算作為《課課程標准》所確定的要加強的領域,作為一種計算方法,作為學生應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每個人隨時都有可能要用上估計數量、進行估算。因此,很有必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倡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在計算時,隨時運用估算的方法,進行估算。以確定解決問題的大致范圍,用來估計計算的結果。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估算習慣,就要在每一課時中適時地運用估算,使之成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一部分。
養成良好估算習慣,一要培養學生有估算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打開知識之門的第一把金鑰匙。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教師加以引導,學生的熱情就尤如火山噴發之勢空前高漲。在三年級數學上冊,有《克、千克、噸的認識》、《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四個單元都要用估算來輔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滲透。所以在教學中,經常滲透估算思想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學會估算。我在教面積時,先出示准備題:在下列( )里填平方分米或平方米
1、數學課本封面大約6( )
2、教室的地面大約60( )
3、教室黑板的面積大約6( )
有的學生填出了數學課本大約 6平方米,6平方米有多大,讓學生估測後,全班同學鬨堂大笑,頓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任務了例題教學。
養成良好估算習慣,二要結合計算經常運用:運用估算去檢驗解決問題是否合理、計算是否正確是經常要採用的方法。應用一:學生練習時出現的,小明的身高是2米40厘米;四年級一班人數為48.5人;一列火車的速度是每小時10千米等等。這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去估計和判斷,這樣的結果是脫離生活實際的,思維方式或計算過程已經出現了錯誤,需要重新檢驗解題的方法或運算過程。應用二:運用計算知識的規律進行結果的估算。在下列式題計算後,你能迅速估計結果是否正確嗎?56-28=84錯誤,(將減法看作加法進行計算了)356+249=505錯誤,(356+200就等於556結果肯定錯誤)。要求學生在平時還要善於發現和掌握一些規律,並能運用這些規律審視計算結果。應用三:運用估算確定商的位數;直接說出下列計算的商是幾位數,288÷4、 234÷6、118÷6。應用四:估計下列計算的商是否正確,756÷3=25、321÷3=17,通過估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知識規律,並要求學生對計算結果迅速做出估算,以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
當然,估算習慣的培養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期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多提供給學生估算的機會。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實現估算在數學能力培養中的價值。
三、挖掘估算素材,掌握估算策略。
當學生具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識、形成了一定的估算習慣基礎上,就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估算策略。掌握估算策略要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相結合,要體現於每一課時之中。掌握估算策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計算速度;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檢查計算結果算得對不對。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基礎。
1、讓學生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
雖然估算的方法靈活多樣,答案也並非唯一,但估算也並非是無章可循,估算的基礎是用四捨五入求近似數。第一是數據的簡化,簡化的目的是使數據計算變得較為容易。第二對所得出的結果進行調整,由
D. 現在小學三年級估算是怎樣教學的
現在小學三年級,估算想要教學的話,這個很困難吧,尤其是帶孩子的智力開發方面,要多下功夫的
E. 小學數學中如何進行估算教學
估算內容設置及其呈現形式,有較大的改進空間。 (三)調查表明,小學數學教師普遍具有一定的估算意識,但對於估算教學不能很好地把握 教師對估算及估算的價值有了一定的認識,但認識還不足;教師沒有很好地掌握估算技能;教師對估算教學的認識不足;教師對估算的標准把握不了。為了更好地改進小學估算教學,本文提出三個建議: 一是進一步明確《標准》對於估算教學的要求,增加適量的可借鑒的案例; 二是增加數學教科書中估算方法的內容; 三是加強數學教師對估算教學的理解和認識,開展深入的估算教學對策研究。
F. 怎樣加強估算的教學
《課程標准》指出:「要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注重方法多樣化」。估算教學是我們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我認為我們在進行估算教學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估算教學重在「培養意識」。
學生估算能力的提高不是靠一兩節課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長期錘煉、不斷完善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抓住一切可以培養學生估算意識的契機進行訓練。例如,教學中我們教師可以培養學生運用估算檢驗計算結果的良好習慣,多問一問學生計算結果是否符合估算范圍,是否符合生活實際。這種利用估算進行驗算的好習慣,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幫助學生將估算逐漸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2、估算教學重在「引領方法」。
估算的過程不僅僅是「估計結果」的過程,還應該是一個「習得方法,形成策略」的過程。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的依據,一是要簡便,即很快計算出大概的結果;二是要盡可能接近實際結果,但估算結果並不唯一。也就是說,估算過程中即使是同一個問題,由於學生採用的估算方法不同,估算結果也就不同,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結合具體問題情境靈活估算,明白什麼時候要把數往大里估合理,什麼時候往小里估合理,什麼時候不能採用估算,讓學生逐漸學會嘗試、判斷、調整、比較、反思,從而不斷積累估算經驗,不斷提高估算能力。
G. 怎樣正確把握估算教學
估算是數學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計算策略的一種。《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對數量及時間和空間等有整體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認識。課標對不同學段的估算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能估計運算的結果,並對估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釋;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
在教學估算時,首先培養學生估算興趣。上課時老師問:「同學們想不想知道我們學校多少名學生?」「想!」「你們想用什麼方法知道呢?」「算一算不就知道了。」學生不以為然。教師告訴學生每個班級的人數,學生一看6個班級人數相加,都撅起了嘴,我趁勢告訴學生:「我有一個簡便的方法,能快速的知道答案。」我用估算算出結果,告訴學生大約有多少人。「你們想不想學習這種方法?」「想!」學生躍躍欲試,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其次,讓學生掌握估算技巧。教學中教師可以就知識的特點去多角度的挖掘估算的內容和技巧,靈活的掌握「四捨五入」求近似數的方法,例如在計算過程中,像125×79這一題,學生單純用「四捨五入」法把算式寫成130× 80去計算,或寫成100×80,125×80去計算,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適時引導從中擇優而用,如果在現實問題情境中,選擇125×80最合適,而在一般的算式估算中,選擇100×80估算最簡便。由此可看出,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教材與生活實際掌握一些估算方法,從而能夠根據實際問題選擇和使用合適的估算技巧,同時利用估算也能檢驗自己的計算是否正確。第三,引導學生在練習中總結估算經驗。估算能力並不是一時就能培養起來的,引導學生進行估算,需要我們經常運用估算,檢驗計算是否准確,熟能生巧,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能掌握估算原理
H. 如何在教學中新課標對估算教學的要求
如何在教學中新課標對估算教學的要求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對數量及時間和空間等有整體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認識。」課標對不同學段的估算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能估計運算的結果,並對估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釋;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
巧妙運用「變」,提高估算技能
1變「可有可無」為「無處不在」。
長久以來,估算在小學數學的教材中一直作為選學內容,且由於這部分內容在編排時,呈現的形式比較單一,沒能體現出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的完整意圖,充當著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所以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原來教材中沒有要求估算的地方也要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估算,活化教材,讓學生感到估算無處不在。在數與代數領域,估算要滲透到計算的每一個環節中。如教師引導學生在系統計算前進行估算,可分析解出的得數 取值大概在什麼范圍內。如在計算2613÷13時,學生容易漏掉商中間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2600÷13=200,所以2613除以13的商肯定比200多。計算中進行估算,對於四則混合運算式題,在計算的過程中,既要觀察運算的順序是否正確,還要對每一步單獨運算的結果進行估算,看是否符合計算的有關規律。計算後進行估算,就是對照分析解出的得數是否在估算的取值范圍內或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從而判斷出在計算過程中有沒有錯誤。
2.變「不願估算」為「喜歡估算」。
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情景,使學生逐步體驗估算的可行性。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復雜的計算都可以由計算機和計數器代替完成,有很多生活事件不可能也不必要去進行精確計算。教師一般都要求學生對計算進行驗算,這是完全必要的。但有些教師無論什麼問題一律要求學生用筆算按逆運算的關系或再算一次嚴格驗算。這樣不但加重學生的負擔,而且使學生變得死板。其實,有些錯誤用估算很容易發現,不要每一題都用筆算去檢查錯誤。在教學中通過估算的這些作用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讓學生對估算由被動變為主動。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由此,教師應注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數學估算應該有原則可循,它必然是採用口算形式,在允許的范圍內,越簡單越好。但它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需要教師對「估算」教學的重視,更需要教師長期有效科學地培養。估算意識的培養,應該從點點滴滴做起,使學生逐步地養成一種習慣, 形成這種良好的習慣以後,他會自覺地進行估算。 鼓勵方法多樣化,重視交流、解釋過程,讓學生進行合理估算。 由於學生對於相關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及思維方式、水平不同, 在估算中方法會多種多樣。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估算方法多樣化,應讓 學生充分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演算法,使學生體會到解決 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進學生進行比較和優化。 估算結果是多樣的,要關注估算結果是否合情合理。讓學交流估算方 法尤其重要,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決問題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因此 不同的情境會選擇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師教學中要強化估算意識並結合教學內容作好估算示範。
I. 根號怎麼估算的過程教學
這個你只需要正常計算應該都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而且是非常簡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