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雲浮市教育局

雲浮市教育局

發布時間: 2020-11-19 12:55:39

A. 廣東省雲浮市教育局投拆地址是

雲浮市教育局

地址:雲浮市河濱內西路容
電話:0766-8838185

http://www.gdyfe.com/publish/main/level2a.jsp?catalog_id=1040

B. 雲浮市雲城區教育局怎麼

雲浮市雲城區教育局,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雲浮市雲城區教育局更多信息和資訊。

C. 從廣州怎麼去雲浮市教育局

1.廣州南站,搭乘南廣高鐵約1小時到達雲浮東站。
2.轉乘【新城快線】公交車到達雲浮汽車總站。
3.雲浮汽車總站打的或者滴滴到達雲浮市教育局。

D. 雲浮教育局的電話是多少

雲浮市教育局

地址:河濱西路109

E. 雲浮市教育局怎麼樣

雲浮市教育局,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雲浮市教育局更多信息和資訊。

F. 2010雲浮市要普及高中是不是真的!!!!

<<雲浮市城鎮化發展「十一五」規劃>>中講到了。

雲浮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十一五」時期(2006~201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和先導。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廣東省教育現代化建設綱要》、《廣東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雲浮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精神和建設山區經濟強市、和諧雲浮、文化盛市的目標要求,制定我市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
一、「十五」計劃執行情況
(一)主要成績
「十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教育廳的精心指導下,在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全面完成了「十五」計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為制定和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穩步發展。
①義務教育得到鞏固提高。市和各縣(市、區)都把義務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點切實抓緊抓好。目前全市小學入學率99.75%,輟學率0.11%,15周歲完成率99.35%;初中入學率97.49%,輟學率2.82%,畢業率99.99%,17周歲完成率97.23%;「三殘」少年兒童入學率97.77%,外來人口適齡子女全部安排入學就讀。各項指標均得到鞏固和提高,達到或超過上級規定的標准。
②普通高中教育發展有較大推進。各縣(市、區)都按省、市要求,加快普通高中學校建設,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規模。羅定市、雲城區、新興縣都建了或在建重點中學新校區,鬱南縣、雲安縣也擴建高中校舍。全市普通高中教育規模不斷壯大,現有普通高中學校20所,在校生達到37584人,比「九五」末的2000年增加了17611人。
③大中專職業教育有所發展。全市現有大中專職業學校21所,其中普通專科學校1所。電大5所,普通中專2所,教師進修學校5所,成人中專3所,職業中學5所,大中專職業學校在校生20053人,比「九五」末的2000年多了17085人。
④學前教育發展較快。「十五」期間,我們由於 採取放開、搞活的措施,所以我市幼兒園發展較快,全市現有幼兒園155所,比2000年增加了41所,幼兒在園在班人數66393人,基本普及了學前一年教育。
⑤成人教育、自學考試等各類繼續教育不斷發展。
2、「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製得到落實。
「十五」期間,我市堅決貫徹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大力推進「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工作,進一步明確了「以縣為主「管理體制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加大了對基礎教育的統籌力度,實現了教職工工資由縣(市、區)財政定期足額統發,校長、教師的人事由縣統一管理,中小學學雜(書雜)費全部用於學校正常運作,所有鎮(街)都撤銷了教辦,面上小學教學業務由鎮(街)中心小學負責管理,鎮(街)中學、中心小學由縣(市、區)教育局統一管理。
3、「一機兩語」特色教育成績喜人。
近幾年來,我市大力推進「一機兩語」特色教育,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全市「一機兩語」教育達到四個百分之百:全市中心小學以上學校計算機室擁有率和語言實驗室擁有率分別100%,小學四年級以上信息技術課開課率100%,小學一年級起英語開課率100%。推普工作成績顯著,近五年全市普通話測試合格的達2.5萬人。我市的「一機兩語」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接受了國家教育部專家組對我市「一機兩語」教育的專題調研,並受到專家組的一致好評,成為我市教育的一大亮點。
4、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近五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教育,千方百計保證教育投入,全市各級財政教育預算內投入從2000年的2.7億元提高到現在的6.7億元。
「十五」期間,投入1.2億元進行市直學校建設,投入2.2億元完成了249所中小學的布局調整,投入了近億元進行了172所老區山區學校改造,投入3億多元創建了省一級學校5所、市一級學校50所,投入1.5億進行信息技術和其他教學設備設施建設,使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5、素質教育全面推進。
我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中考和高考連年取得好成績,2003年以來,全市高考上專科A線率都在55%以上,我市中學生女子曲棍球隊參加全國和全省的比賽分別榮獲冠軍。
6、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所提高。
近幾年來,我市各級各類學校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積極開展師德教育,積極進行教師業務培訓,積極鼓勵教師文化進修,教師的整體素質有所提高,涌現出一批優秀教師,教師學歷提高較快,全市小學教師、初中教師和高中教師學歷比2000年分別提高了1.1%、5%和16.8%。
(二)存在問題
「十五期間」,我市教育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教育發展仍然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全省教育發展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主要存在四大問題:
1、高中階段教育規模較小。我市高中教育發展緩慢,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升學率比全省平均分數低10個百分點,省內排名十九位。普通高中萬人口在校生數比全省平均數低43人。中等職業教育萬人口在校生數只是全省平均數的1/3左右。
2、大中專職業教育比較滯後。職業教育量少質弱、中職在校生與普高在校生的職普比是24:76,遠遠低於全省平均數;市城區連一所普通高校都沒有;「雙師型」教師比較缺乏。
3、教育投入依然不足。教育歷史欠債較多,學校公用經費明顯不足,基建投入有限。
4、教育綜合水平不高。普遍學校辦學條件還較差,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全市省一級初級中學數量為零。教育科研薄弱,小學教師大專率和初中教師本科率還較低,辦學整體水平還不高。
這些問題,有待在「十一五」期間努力加以解決。
二、「十一五」教育發展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人為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雙高普九」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為重點,以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為根本目的,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快推進我市各級各類教育上規模、上水平和協調發展,為建設山區經濟強市提供強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持。
(二)總體目標
高標准、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快高中階段教育發展,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協調發展,構建與建設和諧雲浮、山區經濟強市相適應的現代教育體系;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十一五」末,我市教育發展水平和教育綜合實力達到全省中等水平。
(三)具體目標(見下表)
2010年雲浮市教育事業發展綜合量化指標
項目 教育發展具體指標
普及
程度

規模 學前三年教育普及率70%
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初中毛入學率100%
外來工適齡子女入學率100%
適齡「三殘」少兒入學率97%
小學年鞏固率100%
初中三年保留率98%左右
初中畢業率100%
全市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80%
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比例大體相當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8%左右
教育
經費

投入 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2007年達4%,2010年力爭達5%
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增長1-2個百分點
城市教育費附加100%用於教育,其中安排用於職業教育不低於30%
中小學學雜費(書雜費)100%用於學校運作
稅改轉移支付資金用於教育的比例40%以上

辦學
條件

水平 新建普通高中5所,中等職業學校5所
市城區和新興縣、鬱南縣分別建設一所特殊教育學校
擴建普通高中18所,中等職業學校5所
市城區新增小學2所,擴建中小學11所
評為市教育強鎮的鎮(街)10個以上
評為省教育強鎮的鎮(街)3個以上
通過省示範性普通高中驗收的高中學校3所以上
基本完成中小學布局調整和農村基礎教育「五項工程」建設
規范化學校達80%以上
安裝計算機室、開設計算機課的中小學達90%以上
連接教育城域網的學校達100%
鎮中心小學以上學校安裝校園網和電子閱覽室達100%
中學、中心小學100%,面上完全小學80%以上安裝語音室
按新課改要求裝配實驗室的學校達100%
小學教師學歷大專率70%以上
初中教師本科率和中職學校教師「雙師型」教師比率分別50%以上。
高中教師研究生率5%以上
運用計算機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學校、教師分別達70%左右



質量

效益 師生犯罪率為零
學生違法率控制在萬分之一以內
高考上本科人數逐年遞增
高考專科A線以上上線率保持在全省前八名內
教育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達到全省中等水平
初中校均規模900人以上
普通高中校均規模3000人以上
中等職業學校校均規模2000人以上
三、主要任務
(一)努力實現「雙高普九」
進一步開放搞活幼兒教育,大力發展城鎮幼兒園。到2010年,每個鎮(街)都舉辦1所以上規范化中心幼兒園,積極推進村級幼兒園建設,努力辦好各縣(市、區)1所公立示範性幼兒園。進一步抓緊抓好中小學布局調整,盡量撤銷教學點和合並「麻雀學校」,大力發展寄宿制小學,大力發展特教學校。認真抓好市城區和縣(市、區)城區學校的新建和擴建,以解決城區學校大班額和校園面積狹窄、學生活動場地不足等問題。切實抓好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改善,注意擴大學校面積,增加功能室場和教學設備,解決圖書閱覽問題,加強學校常規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進免費義務教育,促進農村教育均衡發展,為「雙高普九」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著力解決貧困家庭子女讀書問題和初中學生輟學問題,千方百計完成「雙高普九」的各項普及程度指標,建立健全「雙高普九」的檔案資料,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二)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
堅持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方針,按照「實事求是,分區規劃,分類指導,改革創新」的原則,走「普通高中集中城區或中心鎮辦,中職學校聯合辦,高中和初中分開辦」的路子,突破抓好普通高中的「擴容促優」和職業教育的規模擴大,全面推進高中階段教育,確保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目標和任務如期圓滿完成。
1、全力推進普通高中教育。抓好普通高中新校建設,特別是抓好優質普通高中新校區建設。「十一五」期間,全市要新建5所校均規模3000人以上的普通高中(羅定3所,鬱南1所,雲安1所);擴建18所普通高中(羅定6所,雲城3所,新興3所,鬱南4所,雲安1所,市直1所)。採取多種途徑切實解決高中教師嚴重短缺問題。抓好普通高中的等級學校建設和示範性普通高中建設。
2、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新建5所中等職業學校(市直1所,羅定3所,雲安1所)。擴建中等職業學校5所(市直1所,雲城1所,新興縣1所,羅定市1所,鬱南縣1所)。每個縣都辦好骨幹示範中等職業學校,建設好一個專業技能實訓基地。深化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構建校企合作和校際區域合作平台,實行靈活學制,滿足各類求學者的學習需求。
3、整合和完善33所鎮(街)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使之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服務,為推進我市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4、採取多途徑多形式發展高中階段學校。積極鼓勵發展民辦高中階段教育,積極推廣「名校辦民校」方式。積極爭取政府和各有關部門政策傾斜,建立和健全民辦教育的規章制度。
5、各縣(市、區)認真做好「十一五」期間學校建設用地規劃。把教育發展用地納入當地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中心鎮建設中通盤考慮,留足教育用地,特別是用於發展普通高中和職業教育的用地。市在市城區建設雲浮市職業技術學校(雲浮中專新校區)。同時,「十一五」期間,市在市城區控地1500畝作為我市高等教育用地。
(三)積極促進高等教育發展
努力辦好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創造條件整合我市高等教育資源,以雲浮中專新校區、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和新興中葯學校為基礎,創辦雲浮學院,做大做強我市高等教育,大力促進我市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到2010年,我市高等教育毛入率力爭達到28%,與省同步,向高等教育普及化方向發展。
建立和健全多種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推進網路教育、現代遠程教育和研究生班教育,繼續搞好高等自學考試。
(四)努力創新教育體制
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大縣(市、區)政府對基礎教育的管理許可權。積極建立義務教育全免費後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積極探索多元辦學多元投資體制。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推進合作辦學,逐步建立城市學校後勤服務保障體系。完善高等教育以市統籌為主、條塊結合的新體制。積極探索「黨政統籌領導,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依法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深化考試、招生和就業制度改革。改革普通高中畢業考試——由縣(市、區)進行命題和組織考試。大力推進初中畢業考試的英語口語考試。積極鼓勵有條件的中等學校試行學分制。實行勞動准入制度,完善畢業生需求信息申報制度,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指導機構。開展教育強鎮建設,到2010年,全市有10個以上的鎮通過市教育強鎮評估驗收,力爭有3個以上的鎮被評為省教育強鎮。
(五)大力改善辦學條件
大中專學校要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多渠道籌措經費,大力改善辦學條件。
普通高中要在擴容的基礎上,按新課改要求增加功能室場及其設施設備。
義務教育學校要突出抓好農村中小學基本辦學條件的改善,解決均衡、協調發展問題。
一是大力改造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生活設施,達到「四有」要求,即有符合國家要求的學生宿舍,有符合衛生要求及基本滿足學生用餐的飯堂,有衛生、干凈的廁所及沖涼房。
二是消除大班額問題,實施「五0」班額工程。
三是全面推進農村中小學新裝備工程。開展新一輪的農村中小學教學儀器設施設備建設,抓好常規教學儀器的配備,按規模配置必要的實驗室及其他功能室。
四是努力抓好中小學布局調整,力爭在「十一五」末基本完成我市中小學布局調整任務。
五是積極開展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建設。按省的要求,啟動初中、小學的規范化學校建設,力爭在2007年,規范化學校的比例達65%以上,2010年達80%以上。
(六)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以科學文化教育為基礎,思想道德教育為核心,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全面實施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切實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突出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紀律教育、「雙品」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力爭沒有學生犯罪,把學生違法率和安全事故降到最低限度。大力抓好中小學新課程改革,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活動,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快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期末考試學生成績等級制,強化「一機兩語」、心理教育、體藝等特長教育。
堅持教研促教、科研興校,加強教法研究和學法指導,加強教學手段現代化和新課改的教學裝備建設,強化高考備考和教育科研,形成一批在全省有一定影響的教學改革成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大中專職業教育要抓好重點專業建設,強化招生宣傳,做好畢業生就業推薦工作,優化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農科教的結合,努力提高辦學效益。
(七)進一步推進「一機兩語」特色教育
1、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提高中學、中心小學的計算機課的教學質量。有計劃地對面上完全小學裝配計算機室和開設計算機課程,到2010年,全市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建立教育教學資源庫和科研信息庫,開發各種網路課件和教學軟體。加強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提倡多媒體教學進課堂,推進多樣化的電化教育,2010年前,全市所有中小學都設有電腦室(農村完全小學推行「8+1」計算機室)、多媒體電教室、電子辦公系統,市一級以上學校和規范化學校都爭取建起校園網和電子閱覽室,所有中小學都連接市教育城域網。市教育局增設市信息中心,負責市、縣(市、區)網路中心的管理、教育教學軟體的管理以及校園網、「校校通」的推進與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各縣(市、區)教育局也相應成立機構,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
2、大力強化英語教育。到2010年,80%的完全小學裝配語音室,並努力增加英語課課時,加強英語教師培訓和英語教學研究,努力提高英語課教學質量。
3、大力推廣普通話。認真貫徹落實《語言文字法》,大力推廣普通話和使用規範字,積極推進城市語言文字評估工作和普通話教學科研,深入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做好普通話的課程開發。
(八)切實加強教師幹部隊伍建設
健全教師幹部隊伍的管理體制,優化各級教育行政隊伍建設,推進校長職級制,實行教師全員聘任制度和城鄉教師定期交流制度,強化教師考核制度。加強「兩德」教育,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全面提高教師幹部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努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建立學校高中階段學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按照省的文件要求核定教師編制、配足教師。千方百計提高教師待遇,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有計劃地規劃教師提高學歷層次,形成「學前教育和小學教師以大學專科為主(「十一五」末達70%以上)、普通中學和中等職業學校以本科為主(達60%以上),且碩士研究生佔一定比例(達5%以上)」的新三級制專任教師學歷和學位結構體系。加強名校長和名師工程建設,造就一批名校長、名教師和全國優秀教師。全面推行公開招聘或公開選拔校長,加強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引進和培養,努力解決英語、信息技術、體藝等教師短缺問題。強化教師的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市和各縣(市、區)要辦好教師進修學校,有計劃地輪訓教師。努力提高專任教師的信息技術與整合能力、課件的製作能力以及駕馭新課程的能力。大中專職業學校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增設一些特聘講師、客座教授崗位,提高科研水平,樹立學校形象。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爭取各級黨政更加重視教育
建立教育問責制度,建立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對教育負總責的制度,爭取各級黨政進一步重視教育,關心教育,把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定期召開教育工作會議,定期專題研究教育,定期組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視察教育,解決教育的熱點難點問題。建立領導幹部聯系學校制度,多為教育辦實事。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落實教育行政領導幹部和學校領導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實行政務公開,干凈幹事。完善和改進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加強工會和共青團組織建設。強化學校管理,加強各級教育行政幹部隊伍和學校領導班子思想和業務建設,轉變領導作風,樹立創新精神,增強服務意識,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大投入,建立多元教育投資機制
進一步落實基礎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進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經費多元投入的體制。堅持以政府撥款為主的多渠道經費籌措體制,爭取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的落實,爭取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不斷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2007年達到4%,2010年爭取達到5%);不斷提高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增長1~2個百分點);按已確定的比例安排稅改轉移支付資金給教育,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不低於稅費改革前的水平並有所增加。建立起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的保障機制,按核定的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准落實到位。千方百計籌措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發展所需資金,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充實辦學經費,落實學校稅收優惠政策。支持非義務教育學校開拓金融、信貸、教育服務、科技開發等途徑籌措教育經費。建立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住宿生生活費補助制度,繼續實施技工學校智力扶貧工程。支持建立非義務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各類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2.5%比例提取的經費,專項用於職工的教育和培訓。
同時,加強教育經費的管理使用。嚴禁截留、挪用和錯位使用學雜費(書費)、城市教育費附加、稅改轉移支付用於教育的資金、中小學布局調整專項資金以及上級下撥的其它教育專項資金。
(三)強化督導,完善督政督學和教育評價制度
積極發揮教育督導的督政督學功能,加強對縣、鎮兩級黨政領導幹部教育工作的督導評估考核,市每年對縣級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基礎教育工作實績進行考核,各縣(市、區)也要建立對鎮級黨政領導的教育工作考核辦法和制度。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採取有力措施,做好迎接省每年一次的對基礎教育的檢查督導以及每三年一次的階段性工作評估。建立和完善規范化學校、示範性學校、新課程質量、「雙高普九」、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教育現代化建設等一系列督導評估制度。每年都開展一些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專項督查。逐步建立教育督導、教育評估結果新聞通報制度。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校自評工作。
(四)齊抓共管,營造良好的教育事業發展氛圍
全社會共同努力,營造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的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環境和氛圍。尤其是積極爭取國土、規劃、計劃、建設、公安、司法、財政、物價、審計、稅務、組織、人事、宣傳、勞動、信息、出版、環保等部門關心支持教育,給予優惠政策,協助搞好學校建設,整治學校周邊治安環境,預防青少年犯罪,加大對教育的宣傳,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精神文化產品,加強文化市場和電子游藝場所及噪音管理,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校外教育工作,加強和改善對家庭教育的指導,進一步發揮中小學法制副校長的作用,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全面關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共同促進我市教育事業的發展。
(五)依法治教,大力加強教育法制建設
堅決貫徹執行《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國家教育法律,逐步建立地方教育法規體系,規范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行為,規范學校和社會的辦學行為,開展依法治校示範校創建活動,完善初中防流控流機制,依法治教。加強教育法制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加強執法監察力度,強化考風考紀建設,健全行政和社會監察機制,依法維護教育部門和學校以及廣大師生的合法權益。建立現代化學校教育制度,實行學校法人資格制和一校一章程,落實辦學自主權,形成行使辦學自主權的保障機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使學校面向社會依法辦學。建立健全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堅決查處各種涉及教育的違法事件,加強教育系統法律普及工作,形成「政府依法行政,學校依法辦學,社會依法參與,學生依法受教」的教育法治環境。

G. 雲浮的經濟

預計201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4億元,增長10.3%;人均生產總值增長9.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60.28億元,增長15.7%;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2.85億元,增長15.5%;固定資產投資總額742.43億元,增長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8.5億元,增長12%;
外貿進出口總額18.02億美元,增長14%;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1元,增長10.4%;12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826.3億元、貸款余額533.29億元,分別增長10.9%和13.1%。2014年,我市在省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首次評估考核中,居粵北地區第一位。
全年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37.13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89.55%。新引進合同項目162個,計劃總投資246.2億元。一批項目的建成和儲備,極大地增強了經濟發展後勁。
佛山(雲浮)產業轉移工業園
佛山順德(新興)產業轉移工業園
雲浮雙東環保工業園被批准為「廣東省循環經濟工業園」
雲浮循環經濟工業園 今雲浮市境古為百越地,歷史悠久,民風古樸,是漢族與瑤族、壯族、侗族等多個民族聚居的地方。由於經歷了不同歷史朝代的族群遷徙和交往等的相互影響,形成了多種語言並存於這一地區。據當前的調查統計,雲浮市地方語言大致分為:雲浮白話、客家話、閩南話和(能neng)古話等幾個語種。其中,雲浮白話屬於廣州話語系,雖帶上了當地鄉音,但與廣州話最接近;
客家話屬客家語系,在當地的分布區域是僅次於白話的一種地方語言,而操客家話的人大多數都會操白話;閩南話屬閩南語系,當地又稱福佬話或福建話,操此話的人口多分布於鬱南縣連灘鎮的東、西兩壩,雲安縣富林鎮的寨塘、馬塘兩村和羅定市太平、羅平、船步等鎮的一些村落,人數較少;(能neng)古話為羅定地方民族語言,主要分布在圍底、素龍、太平、羅平、華石和羅鏡、分界、蘋塘、雙東等鎮的部分地區。 民國時期,各縣曾經開辦幼稚園,列入學前教育。新中國成立後,各縣分別在縣城建立縣直機關幼兒園。1952年,每縣都有1所幼兒園。隨後,各縣幼兒園增多。1960年經濟困難時期,幼兒園急劇萎縮。到1962年,各縣幼兒園共有35所,116班,在園幼兒3378人。1965年經濟好轉,幼兒教育始得到恢復和發展。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不少幼兒園被擠占,設備被損壞而停辦。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幼兒園逐步恢復。並把幼兒教育重點放在城鎮及經濟發展較快,教育較好的農村。採取全日制、寄宿制、半日制、季節性、學前班等多種形式,實行教育部門、企,事,業單位、集體單位和私人辦幼兒園的方針。同時,加強師資培訓,委託廣州、江門代培幼兒教師。
1981年各縣成立幼兒工作中心研究小組,協同社會、學校、家庭培訓鄉鎮幼兒教育工作人員。1982年,成立縣、公社、大隊輔導網,使幼兒教育事業得到發展,各縣幼兒園的班數略有增加。下半年,各大隊小學普遍開辦學前班,招收6歲左右的幼兒。1987年後,各縣幼兒教育由教育部門牽頭負責。1990年始,各縣教育局配備幼兒教育專職幹部後,做好對幼兒園的成本核算工作,確定收費標准,規范收費行為,規定在正常服務時間內開展的教育活動不得另行收費。
20世紀90年代後,全部統一使用經教育部門審定發行的教材。內容包括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1992年,各縣有幼兒園共32所,1285班,在園幼兒48978人,園長38人,教職工668人,保健員27人。1995年起,雲浮市各級幼兒園大興體育活動的場地改建、擴建、新建工作,給幼兒提供活動場地,市城區出現較高檔的5個兒童游泳池,推動了幼兒體育活動的開展。農村也新辦一些頗具規模的幼兒園。2000年,雲浮雲浮市有幼兒園122所,1530班,在園幼兒,含學前班,58731人,3~6周歲兒童入園率達52.7%。教職工1189人。 普通小學
清光緒年間,各縣按照清政府要求籌辦學堂。民國期間各縣小學基本普及。
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著重整頓和改造學校,1949年10月,由縣軍管會全面接管小學。1950年,各縣執行省文教廳頒發的有關《公私立中、小學暫行管理辦法,草案,》,加強對當地小學的管理,做好教師團結、教育、改造工作。1952年,各縣小學恢復和發展,在校學生和教師分別比1949年增長97%和20.8%。
1953年,開展「整頓改進小學」工作。各縣小學先後由私辦,包括教會、華僑辦,一律轉為公辦。合校並班,調整布局,辦學經費由國家財政核撥。校長由縣政府任免,教師調配歸縣教育部門。1957年,各縣以農業生產合作社辦民辦小學。1958年,貫徹「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實行「公辦、民辦」並舉。1964年,各縣執行「兩種教育制度」,全日制和半工半讀、半農半讀,,辦起耕讀小學。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小學經常停課「鬧革命」,很多教師被揪斗,教學秩序混亂,教學儀器、圖書、台凳、校舍損失慘重。1972年,各縣開始重視兒童入學、抓教學質量。但剛恢復的教學秩序,又被「四人幫」,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一手製造的「反擊修正主義回潮」沖亂。小學教育質量、學生思想品德水平嚴重下降。
1980年,各縣按中共中央有關文件精神,調整布局,壓縮小學附設初中班。抓好民辦教師轉公辦的工作。1984年,各縣普及初等教育。小學入學率96.2%,鞏固率97.7%,畢業率96.7%,普及率96.8%。1985年,各縣根據中共中央有關文件,改革辦學體制,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實行多渠道集資,改善辦學條件。1986年,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省頒布《廣東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施辦法》後,各縣開始向實現「普九」目標進軍。1986~1987年,各縣實現「一無兩有」,無危房,有課室,有課桌、凳,。改革小學內部管理,實行校長、教師聘任制和崗位責任制。
1995年,雲浮市有小學917所,8615班,30.17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78%,鞏固率99.77%,畢業率99.5%,教工人數1.39萬人,專任教師1.27萬人。
2000年,雲浮市有小學941所,9218班,在校學生31.91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60%,上學年在校學生鞏固率99.63%,畢業率99.02%。教職工1.39萬人,其中專任教師1.25萬人。
成人小學
新中國成立後,各縣辦有成人小學和掃盲班,對校外青壯年進行初等教育和對文盲進行掃盲教育。1949年底至1953年,各縣農村掀起辦冬學熱潮,開展掃除文盲,簡稱「掃盲」,識字運動,開辦冬學、夜校、民校和職工學校。1950年,西江專署發出《關於迅速舉辦工農業余文化補習學校的指示》,新興縣開辦職工業余文化補習學校1所。1955年11月,羅定縣辦高小班有學員408人,翌年初,羅定縣高小班學員1070人。
1954年,各縣成立掃盲工作隊,分赴各區鄉指導工作。1956年,各縣成立掃除文盲協會,區、鄉成立分會,組織青年掃盲隊,培養群眾教師。1958年「大躍進」期間,各縣大辦業余小學,把剛宣布脫盲的學員轉入業余小學學習。1960~1961年,國民經濟暫時困難時期,農民業余文化教育暫時停頓。60年代,各縣基本完成幹部、職工的掃盲教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原已辦起來的農村業余小學、職工學校大部分停辦。1974年起,各縣業余小學由各地的政治文化夜校代替,不分文化程度高低,男女老少都參加,學習內容以政治教育為主。1979年,各地開始辦業余小學點。1979~1982年,各縣先後經省驗收被確認為脫盲縣,其中新興縣被省評為「掃除文盲先進縣」。
1988年,各縣基本普及農村校外青年小學教育。當年達小學畢業以上57.07萬人,佔少青壯年總人數的92%,75個鄉鎮全部達標。是年,各縣還貫徹執行國務院《掃除文盲工作條例》,開展掃盲工作,主要在未達標的村,管理區,開展掃盲工作。
20世紀90年代,各地繼續舉辦業余高小班。同時貫徹實施省《高標准掃除青壯年文盲驗收辦法》,高標准掃除青壯年文盲。
2000年雲浮市有成人初等學校1所23班,畢業1163人,實際招生和在校生858人。是年雲浮市有掃盲班畢業生125人,雲浮市完成掃盲任務。
特殊教育
1986年8月,省教育廳發出《關於發展我省特殊教育的意見》,1991年,各縣執行省教育廳的通知,共開設特教班3個班,在校生26人。其中鬱南縣在都城鎮第一小學附設特教班1班15人。1992年,各縣,市,特殊教育主要是附設弱智兒童輔讀班或在小學隨班就讀。是年,各縣,市,有附設弱智兒童輔讀班6班,招生31人,在校學生82人,有專任教師12人;屬教育部門辦的教師7人,屬集體辦的5人。特殊教育的入學率已達到90%以上。1994年雲浮市按照上級要求,組織「三殘」兒童少年隨班就讀。1995年雲浮市有特殊教育在校生1728人,「三殘」兒童少年入學率67.7%;1999年有特殊教育學校2所,23班,在校生782人,「三殘」兒童少年入學率85.23%。2000年有特殊教育學校2所,11班,在校生797人,「三殘」兒童少年入學率86.19%。 普通中學
市境普通中學教育始於清代。宣統三年,1911年,,羅定創辦羅定公立中學堂和闔縣中學堂。
民國期間,各縣注重發展普通中學教育。到1949年9月,各縣共有中學25所,其中完中5所,136班,學生5711人,教工261人。
1949年10月,各縣中學由軍管會接管。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為適應國家建設需要,教育面向工農、擴大招生人數,增加班數,充實班額,適當發展初中,重點發展高中。到1957年各縣各有一所完全中學。1963年,執行「兩條腿走路」辦學方針,大力推行「兩種教育制度」,普通中學,農業中學都有所發展。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在「讀初中不出大隊,讀高中不出公社」的口號下,各縣中學盲目發展。
1978年後,各縣中學撥亂反正,貫徹1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全面恢復教學秩序,注重結構調整。1984年,各縣普及小學教育。1986年11月10日中共肇慶地委發出《關於實施九年義務教育若干問題的意見》,要求繼續鞏固小學教育成果,採取分期分批的辦法,確保在1995年基本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簡稱「普九」,。1985~1990年,各縣教育局從教育體制、教育結構、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諸方面進行調整、更新、改革。1991~1992年,各縣教育局制定完善在各個時期的中學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教育改革實施細則,開展普九集資活動。發動社會各界人士和港澳同胞、華僑捐資辦學改善辦學條件。
1994年地級雲浮市設立後,市委、市政府重視教育,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1995年10月,羅定市的普九工作一次性通過省的評估驗收。1995年底,鬱南縣實現普及初中階段義務教育的任務。成為國家教委公布的第二批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文盲縣。是年,鬱南縣在校初中學生21949人,17周歲人口初中教育學業完成率達91.15%。各項指標均超過省規定的標准。
是年,雲浮市基本實現普九任務。為打好「改薄」攻堅戰,雲浮市根據實際,實行兩手抓,一手抓「硬體」建設,一手抓「軟體」規范,使「改薄」與「建規」同步進行。2000年,雲浮市中學有113所,2744班,其中初中92所,2420班,高中21所,342班,;在校生151019人,其中初中132046人,高中18973人,。初中入學率97.64%,年鞏固率98.2%,非正常流動率1.8%,畢業率97.95%。雲浮市中學教職工8806人。重要的普通中學有雲浮市鄧發紀念中學、雲浮中學、羅定中學、羅定市廷鍇紀念中學、新興縣第一中學、鬱南縣西江中學、雲安縣雲安中學等。
職業中學
民國21年,1932年,,鬱南、雲浮兩縣聯合創立郁雲聯立喜泉初級農業職業學校。民國24年,郁雲聯立喜泉初級農業職業學校改為省立喜泉農業職業學校。1947年羅定縣創辦縣立農業職業學校。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底,西江專署接收羅定縣立農職學校和省立喜泉農職學校,共有學生16班274人,教職工28人。1950年上半年,羅定縣立農職學校停辦,學生並入羅定師范。1952年喜泉高級農業技術學校遷至鼎湖。1957年秋,鬱南縣農業技術學校創辦,1961年並入高要農校,;1958年「大躍進」,農職中發展。1959~1962年,經濟困難時期,農職中學大收縮。1964年,農職中學恢復。
「文化大革命」初期,農職中學全部停辦。1975~1983年,各縣先後開設職業中學。1984年以後把一部分普通中學改為農職高中,並在部分普通高中開辦職業班,開設電腦、家用電器、財會、農學、蠶桑、畜牧獸醫、林果、水產養殖、土木建築、縫紉等20多個專業。1985年,新興縣農業技術學校有畜醫、種植和養殖3個專業,學生90人,教職工16人。
新興縣農機校開辦以後,到1985年3月止,辦班61期,培訓各種農機技術員4153人次。是年秋,成立羅定羅城職業中學並與羅城鎮初級中學合並,實行兩個牌子一套班子的建制。開辦工商會計、技工班、商技班、英語專業班、機電班和機械班。1986年秋,雲浮腰古中學開設1個職業高中班,招收學生88人。1987年,雲浮縣南鄉職業中學發展到6個班,開設服裝製作,土木工程,家電維修,中文秘書,作物栽培等專業,在校學生259人。
1988年,鬱南四一八中學率先與肇慶技工學校聯辦電工班。1991年10月17日,國務院作出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1993年後,鬱南四一八中學先後與廣州有色金屬學校、廣東科技學校、廣西經貿學校、肇慶財校等聯辦電工、財會、家電、機電技術、電氣自動化、文秘、計算機管理等20多個專業的技術班。1995年6月,羅城鎮中學被批准為省級重點職中,更名為羅定職業高級中學。1996年新興理工學校升格為正局級建制,同年被省教育廳認定為省級重點職業高中。2000年12月,新興理工學校被國家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2000年,雲浮市有農,職,業中學6所, 116班,在校生5065人,畢業生1076人,教工461人,其中專任教師264人。 另外,還有雲浮市技工學校等技校。

H. 我是廣東省雲浮市雲安區的某一高考畢業兩年的學生,現在想去教育局報名參加明年的高考

可以去本戶籍的教育局報名的,如今年沒報名可以到時補報

I. 雲浮羅定市教育局-教師招聘考試報名時間

  1. 雲浮羅定市教育局2016年沒有單獨招聘教師,是在粵東西北鄉鎮事業單位教師崗招聘中招聘教師

  2. 2016年的粵東西北鄉鎮事業單位報名時間是4月27-29日,2017年報名時間預計不會相差太遠

J. 廣東省雲浮市雲安縣石城鎮紅山的教育局在哪裡

鎮的叫教辦,教辦在托洞街
縣區級的才是教育局,教育局在六都鎮

熱點內容
教學用琴 發布:2025-05-12 15:51:55 瀏覽:241
嘉美通教育 發布:2025-05-12 12:47:44 瀏覽:677
生物國家集訓隊 發布:2025-05-12 11:14:08 瀏覽:444
師德教師學習永恆 發布:2025-05-12 10:35:37 瀏覽:846
學生調戲老師 發布:2025-05-12 06:02:30 瀏覽:14
抗癌生物 發布:2025-05-12 05:09:05 瀏覽:656
巨鵬生物 發布:2025-05-12 03:15:27 瀏覽:869
絲足老師 發布:2025-05-12 01:30:24 瀏覽:608
當教師好還是公務員好 發布:2025-05-12 00:53:30 瀏覽:853
考研英語真題下載 發布:2025-05-12 00:24:07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