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教育
A. 名詞解釋:可持續發展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委員會在其於2003年4月舉行的第166次會議上批准了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議案,並以行動支持將十年議案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一個兩年期的行動計劃結合在一起。
本文提供了一個綱要,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與聯合國和其它合作者的協商制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國際實施方案草案。
第1部分詳細描述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特點,並闡明了它與其它主要國際教育計劃和重要任務之間的關系。這強調了可持續發展和教育以及一些關鍵問題之間的相互作用,如貧困緩解、性別平等、健康促進、社會和經濟賴以發展的自然資源保存和保護,農村改革、人權、和平、國際理解、文化和語言多樣性以及ICT的應用。
第2部分描述了為DESD制定一個國際實施方案草案的合作方式。這確定了在地方、國家、地區和全球范圍內的一系列合作者,他們的合作對於確保十年教育活動的成功實施以及這些活動對全球的教育政策、教育計劃和教育工作起到最大影響是十分必要的。它還列出了可以促進合作者對十年教育的參與、主人翁意識和投人的一系列策略。重點放在鼓勵本地的積極性,並確保國家、地區和全球層面的結構能夠為本地積極性的培養指引方向。
第3部分用一份活動提案來總結全文,該提案的目的是促使國際社會在2003年7月至2005年12月的時間內為DESD做好准備。這些是從兩個方面進行組織,(i)交流與支持,(ii)為十年教育培養動力、合作關系與支持。
B. 可持續發展教育的ESD雙十六字方針
主體探究——建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主體探究精神與能力。
綜合滲透——以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為核心內容,將相關或所有學科內容綜合起來,滲透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的可持續發展思想與能力。
合作活動——將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及全班討論與其他探究性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形式。
創新發展——通過更新後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科學創新精神與能力,並促進他們的多方面發展。 l 按課堂教學實驗原則與操作方法要求設計教案;
l 按課堂教學實驗原則與操作方法要求實施教案;
l 同行評析上課質量;
l 按課堂教學實驗原則做公開課或研究課;
l 專家與同行再評析上課質量;
l 做示範課並形成體現課堂教學實驗原則要求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主體探究——建構學生在環境、人口健康及可持續發展多方面專題教育活動中的活動主體地位,努力培養學生在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主體探究精神與能力。
關注社會——師生共同關注環保、人口健康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及其他重要問題,並主動以EPD思想作指導提出解決相關問題的建議。
合作體驗——指導學生開展學生—學生、教師—學生、家長—學生、社會—學生之間的合作,在共同參與有關部門解決環境、人口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實踐與體驗中提高相關的認識水平與能力水平。
創新發展——通過環境教育與人口健康教育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多方面科學創新精神與能力,並促使他們的多方面發展。 l 按EPD教育指導思想與基本理念指導學生自主選擇活動主題;
l 按教育活動實驗原則與操作方法要求指導學生自主設計活動方案;
l 通過教師或專家指導幫助學生了解、掌握相關活動所需專業知識與技能;
l 組織學生開展同EPD教育項目相關的環境或人口調查或考察;
l 指導學生自主召開與EPD教育項目相關的調查或考察報告交流會或答辯會;
l 根據調查或考察結果指導學生自主編寫有關保護環境、關注社會的建議。
C. 簡述可持續性發展教育的特點與要求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包括生活的各個方面的終生教育,它要求 個人回、機構和社會把明天看答作是屬於我們所有人, 否則不屬於任何人。
「可持續發展教育」要求改變教育方法,包括 課程設置和內容、教學法和考試。學習的空間包 括非正規教育場所、社區的組織和地方民間團體、 工作場所、正規教育、技術和職業培訓、教師培 訓、高等教育督導機構、政策制定機構等等。
D. 什麼是可持續發展教育請詳細些.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指在青少年教育中發展可持續城市化,可持續循環的教育。建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主體探究精神與能力。
教育對人類的作用功不可滅且一枝獨秀。 聯合國大會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這十年的時間中實施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要求世界各國政府在這十年中將可持續發展教育融人他們國家各個相關層次的教育戰略和行動計劃中。
曾在西方國家出現的"大城市病",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水資源危機等"病灶"正影響著國家的健康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可持續城市化已經成為中國未來需要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
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理論也指出,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通過環境教育與人口健康教育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多方面科學創新精神與能力,並促使他們的多方面發展。
(4)可持續發展教育擴展閱讀
可持續發展教育中的重要主題:
1、消除貧困
2、兩性平等
3、健康促進
4、環境保持與保護
5、農村改革
6、人權
7、不同文化間的理解與和平
8、可持續生產與消費
9、文化多樣性
10、信息與通訊技術(ICTs)
以此指導學生開展學生—學生、教師—學生、家長—學生、社會—學生之間的合作,在共同參與有關部門解決環境、人口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實踐與體驗中提高相關的認識水平與能力水平。
E. 什麼叫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教育
教育可持續發展是指教育堅持以人為中心,遵循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正確處理教育自身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構建和諧的發展運行機制,使教育始終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生機和活力,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
F. 什麼是教育可持續發展
教育可持續發展是指教育堅持以人為中心,遵循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正確內處理教育自身發展與容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構建和諧的發展運行機制,使教育始終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生機和活力,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
G. 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綱領
導言:聯合國關於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2005—2014的決議
聯合國大會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這十年的時間中實施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要求世界各國政府在這十年中將可持續發展教育融人他們國家各個相關層次的教育戰略和行動計劃中。
作為十年議案的領導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被要求為聯合國和其它相關國際組織、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其它為十年議案制定國際實施方案草案的相關人員提供咨詢,它將時刻牢記可持續發展教育和目前重要的國際教育任務間的關系,特別是聯合國掃盲十年(UNLD)世界教育論壇中所採納的達喀爾行動綱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委員會在其於2003年4月舉行的第166次會議上批准了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議案,並以行動支持將十年議案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一個兩年期的行動計劃結合在一起。
本文提供了一個綱要,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與聯合國和其它合作者的協商制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國際實施方案草案。
第1部分詳細描述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特點,並闡明了它與其它主要國際教育計劃和重要任務之間的關系。這強調了可持續發展和教育以及一些關鍵問題之間的相互作用,如貧困緩解、性別平等、健康促進、社會和經濟賴以發展的自然資源保存和保護,農村改革、人權、和平、國際理解、文化和語言多樣性以及ICT的應用。
第2部分描述了為DESD制定一個國際實施方案草案的合作方式。這確定了在地方、國家、地區和全球范圍內的一系列合作者,他們的合作對於確保十年教育活動的成功實施以及這些活動對全球的教育政策、教育計劃和教育工作起到最大影響是十分必要的。它還列出了可以促進合作者對十年教育的參與、主人翁意識和投人的一系列策略。重點放在鼓勵本地的積極性,並確保國家、地區和全球層面的結構能夠為本地積極性的培養指引方向。
第3部分用一份活動提案來總結全文,該提案的目的是促使國際社會在2003年7月至2005年12月的時間內為DESD做好准備。這些是從兩個方面進行組織,(i)交流與支持,(ii)為十年教育培養動力、合作關系與支持。
H. 如何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
不管實現什麼類型的可持續發展,它的前提都是全面協調,那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教育方面的全面,就是指的對學生發展要全面,不能只拘泥於某一個方面,按照現在說的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些領域的教育都應該涵蓋於基礎教育當中去,在全面的基礎之上呢,還要協調,也不能一股腦地把所有方面一味地加入其中,要結合學生的特點,長處以及不足,因材施教,這個是需要不斷「更新」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做到了這一點,才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