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
是用來描述對孩子未來在個人和社會生存有幫助的的教學。
品格教育的共同目標是在協助年青人能成為道德成熟、負責任、合群、自律的成人。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成為社會中負責任一員。
關於兒童品格教育,認識品格不是借口頭來教授的,而是藉行為來傳遞的。 學習、工作、生活都是做好的體驗塑造環境。 能體驗多少,就可以認知多少。 能認知多少,就可以內化多少。 能內化多少,就可以行為多少。
實現方式:通過書籍和其他媒體講故事。用好故事為榜樣來啟發孩子和年輕人。它教他們關於誠實, 正直和如何幫助社會;品格教育論壇,主要致力於品格教育交流的網上平台。
(1)品格教育擴展閱讀:
在經歷一陣素質教育的提倡之後,品格教育也逐漸被更多的機構和人們所重視。如何對品格下定義,作出解釋,以及在學習生活中對日常行為模式給予一種品格塑造的意識,這也正成為更多家庭教育養孩子時所急切關注的。
因為更多的人們知道,行為的表像只是內在品格的體現,一個內在品格的塑造需要在生活中有生長的環境,從孩子起就在家庭與校園以及社會中構建起一個安全自由的成長的空間,愛的空間。
2013年在北京有一家品格親子俱樂部專注於兒童品格教育,在幼教機構,社會福利團體,生活社區中致力於此項目事業的推廣和實踐。
❷ 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中國社會主義時期實施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
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人民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提高人民的歷史主動性,推動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的不斷改善。它既從現實經濟政治關系的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又著眼於人民道德境界的不斷升華。
它不僅注重清除一切舊道德的消極殘余和影響,積極配合和保證政治、法律、知識、審美等方面的教育,而且更注重於培養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選擇能力。
(2)品格教育擴展閱讀:
從類型劃分的角度說,德育即培養學生在私人生活、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中的道德意識,以及合乎私德、國民公德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識及行為習慣;公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識及符合國民公德和社會公德的行為習慣;職業道德教育即培養學生職業生活的道德意識及合乎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從層次劃分的角度說,德育即對學生進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則、道德規則的教育,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德育包含理想、原則、規則層次的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即運用道德倡議形式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道德原則教育即運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議形式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道德規則教育即運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從德育任務的角度說,德育包括發展學生的道德認識、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等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
當代學校德育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斷力即運用一定的道德標准對一定的事件或行為進行對與錯、當與不當的判斷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銳地感知、理解和體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❸ 什麼是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養成教育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及包括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養成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的,養成教育,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產物,它往往起源於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養成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成功的人格,人格養成專家葉長強先生,因興趣使然結識眾多海內外文化大家、儒釋道等百家要人、社會精英人士及名人騷客。浸淫於浩若煙波的中華文化中,總結出人格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補了國內外人文教育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