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社會公德教育

社會公德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4:36:40

1. 高職院校在提升學生社會公德教育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

高職院校學生是我國大學生的組成部分之一,擔負著我國社會主義的重大使命。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是整個社會公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高職院校學生往往受到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影響,做出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的事情。因此,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公德教育存在的問題,找出加強社會公德教育的主要途徑迫在眉睫。
一、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公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
高職院校的學生社會公德教育體系中存在著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嚴重脫軌的現象,兩者並未能從根本上實現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作用。學校教育雖然會牽涉到樂於助人、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等傳統美德的培養,注重學生自身素質的提升和思維能力的拓展。然而,由於家庭出身,父母文化水平、處事方式的影響,會產生 「各自獨掃門前雪」的自私意識。這一點在獨生子女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二)高職學生集體意識淡薄、文明觀念缺失
首先表現在缺乏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意識。有些高職學生缺乏團隊合作精神,不主動參加集體組織的各項活動,將自己置身於公眾活動之外。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的事權衡中,容易迷失自我,喪失信心,對社會缺乏基本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其次表現為個人修為和道德修養的缺乏。很多高職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只顧個人利益而將公司的利益置之度外;在公眾場合,大聲喧嘩、隨地吐痰,這些不文明現象正是高職學生集體意識淡薄和文明觀念缺失的真實再現。
(三)網路媒體的發達對高職學生社會公德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
網路信息的飛速發展給我國國民經濟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使得我國道德危機不斷深化。高職學生由於平時課業少,學校管理鬆散,較之大專院校的學生更易陷入網路環境下的道德誤區,碰觸道德的底線。第一,網路的無篩選性使得高職學生接觸到的信息錯綜復雜。這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的理論道德,使得一些學生出現了無信仰、皆信仰的盲從心理。第二,網路的全民化使得學生價值觀出現混亂。在網路的沖擊下,傳統的「公平、誠信、責任、勤儉」等基本社會良知被質疑,致使高職學生出現道德淪喪。第三,網路的娛樂化、信息爆炸化使得高職學生崇尚「娛樂至上」,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會抱著玩玩看的心態,從而出現很多偏激行為和心理疾病。以上種種現象都是高職學生在社會公德教育方面所遭遇的問題,亟待我們探討和解決。
二、加強高職院校社會公德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重視社會公德實踐,加強日常行為訓練
社會公德實踐有助於端正高職學生的思想意識,從而對我國的社會公德教育有更為深刻的體會和認識。首先,學校可以多為學生舉辦各類主題教育活動,例如定期參加「青年志願者」、定期進行義工大掃除等等,從而有效地幫助他們踐行我國社會公德教育,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其次,可以鼓勵學生積極走出校外,參加各種實踐調研、三下鄉等活動,使其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體會到社會公德的真意,從而端正自己的個人行為和學習態度。還有,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也可以將諸如文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融入到教學中去,進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地抵制各種不文明行為和錯誤價值觀,努力踐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觀。
(二)形成家庭 、學校和社會的公德教育合力
在社會公德教育中,家庭

、社會和學校扮演著三位一體的重要角色。首先,家庭是學生最早接受道德啟蒙的場所,也是學生對事物和社會形成初步認識的重要場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其成長起著深遠的作用。因此,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父母就必須從自身做起。其次,社會是學生踐行社會公德的具體環境。一個人的道德水平、人文素養決定了他在社會中地位高低。
(三) 重視網路等新媒體對社會公德教育的作用
學校應該積極利用網路傳媒的優勢,通過校園網站建設等來拓寬宣傳我國傳統優良文化的渠道,進一步健全教師和學生間的交流平台,積極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改變過去呆板的教學方式,更好地開展社會公德教育工作。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公德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學生集體意識淡薄、文明觀念缺失。因此,採用加強日常行為訓練,重視社會

2. 社會公德的教育機制要怎樣完善

道德教育是社會公德養成的基礎。古語說:「德教為先。」德教即是道德教育或道德教化。進行道德教育,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普及公共文明禮儀知識。新聞媒體要開辟專版、專欄和專題節目,集中宣傳公共生活領域文明禮儀知識。

二是要突出公共文明禮儀教育重點。比如,在公共衛生方面,著力培養市民的責任意識,主動營造和愛護身邊清潔優美的生活環境;在公共秩序方面,著力培養市民自覺遵守法規的意識,解決知行不統一的問題;在公共交往方面,著力培養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寬容他人的意識等。

三是構建公共文明禮儀教育體系。完善以市民學校為載體的全民教育網路體系,組織社區居民開展公共文明行為大家談、大家唱、大家寫、大家畫、大家做等活動。發揮農村文明大院的作用,加大對農民進行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

四是圍繞社會主義榮辱觀和公民「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引導公民清楚地認識自己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

五是培養公民道德價值觀需要我們重視道德教育,學校作為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政府對教育目標、內容及實施應當有明確的政策指導,把以公民道德教育為核心的公民教育納入學校正規課程教學,並制訂相應的政策使之得以落實,尤其要重視道德實踐課程建設,如:多組織學生參加義務勞動、志願者服務等活動,通過社會實踐來培育學生公民道德價值觀。

六是培育公民道德價值觀也需要引導人們吸取傳統道德精神。個人的品質、情操是養成其自身良好公民道德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反過來,公民道德的提高肯定可以大大加強或升華個人的基本道德。

我國的一些傳統文化對升化人們的道德精神是一種很好的文化資源,比如我國的儒家、道家等許多道德教誨和道德經驗都能夠成為現代公民道德建設的文化精神資源。

七是要注意教育方法。社會公德教育,強調知行合一和因材施教,這是社會公德建設切實取得成效的保障。僅有一套理論體系完備、邏輯嚴密的社會公德理論是遠遠不夠的。僅在大中小學的課堂上灌輸這套理論,並輔以考試和學分,也是遠遠不夠的。

社會公德教育不能僅以思想理論和知識教育的面目出現,而是必須同時以實踐教育的形式在現實生活的真實場景中展開。

創造出靈活、新穎、有吸引力的社會公德實踐教育模式,讓社會公德意識和理念真正與受教育者的靈魂融為一體,是社會公德教育努力的方向。

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上,還要針對公眾的知識、文化、教育的背景,年齡結構,生活生存境遇,乃至地區差異,做出盡可能詳細、周密的安排和設計,動員社區的力量、集體的力量、輿論的力量,共同搞好社會公德教育,保障社會公德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3. 社會公德心得體會

「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學習心得

為響應縣委縣政府關於在全縣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學習活動的通知,我委組織全體同志集體觀看了縣電視台播放的「走進萊州手文明」系列專題節目。通過這次學習教育活動,讓我感受一次心靈的洗禮,獲得了許多心得體會。

一、加強社會公德教育,樹立良好的公德意識。

社會公德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所共同約定俗成的一種共同的社會准則。它對於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促進一個社會和企業的良性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必須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同時社會的發展又與個人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范仲淹曾經在岳陽樓上把酒臨風留下一名流傳千古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之樂而樂。」大到國家、小到集體,都與個人的發展惺惺相惜,人人確立了良好的社會道德水平,才能使社會整體道德水平提高,從而樹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反過來,我們整體道德水平的提高,又會起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響作用,從而帶動每個人道德水平的發展,增強每個人的積極性和自豪感,反過來又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是加強執規執紀建設的前提。

1.加強學習以明德。學習是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只有不斷加強學習,才能不斷豐富頭腦,增強修養,樹立浩然正氣。因此,每個同志都應該自覺地把學習視為一種政治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思想境界。在學習中,要緊密聯系思想和工作實際,從而用科學理論凈化思想、陶冶情操、純潔靈魂,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為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基礎。要知道「是非明於知書,腐敗止於達理」。

2.樹立「三觀」以立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做人之本,做事之魂。有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堅定理想信念、把握正確的人生方向,才能樹立相應的地位觀和利益觀,只有這樣,工作中才會有團結合作意識、優質服務意識和安全防案意識。因此,我們要堅持以高尚的思想陶冶道德情操,鍛煉道德意志,確立道德信念,進而不斷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確信「奉獻大於索取生命就燦爛,索取大於奉獻生命就暗淡」。

3.牢記宗旨以守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只有人人都樂於幫助他人,我們這個社會才會更加和諧!我們崗位雖然不同,但共建和諧社會、創造美好生活的道德要求卻是相同的。因此,我們必須深懷愛人之心,把人民的需要時刻掛在心上,堅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努力為人民服好務。在服務實踐中,要加深理解「德」的內涵,深刻體會「德」的要求,切實履行「德」的規范,不斷積淀「德」的力量,努力使自己成為有高尚追求的人,有益於社會和事業的人,要堅守「憑才植業、以德立身」。

4.嚴格自律以養德。克己自律是人身修養的一種境界,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時時處處明於自察,大事小事嚴於律己,才能始終保持思想道德的純潔性。因此,每個同志應該自覺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道德自律要求來約束自己。自重,就是要尊重自己的人格,牢記「榮譽重於一切」,。自省,就是要每日「三省吾身」。自警,就是要警鍾長鳴,時時以行規國法告誡自己。自勵,就是要用高尚的精神激勵自己、鞭策自己!

三、新形勢下,家庭美德建設的探索和思考。

1.家庭美德建設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礎工程。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美德建設的水平直接關繫到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水平,家庭的穩定直接關繫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家庭又是社會道德建設的直射點,家庭美德建設又反映出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水平。因此,家庭美德建設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礎工程,只有把基礎工程打牢了,我們才能築牢社會道德建設的大廈。在新的歷史時期里,要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推向前進,把我國建設成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強國,更要呼籲全社會重視抓好社會轉型時期的家庭美德建設,只有把家庭美德建設抓上去了,社會道德建設才能不斷推進。因此,家庭美德建設是全社會各個部門的事,不是哪一家牽頭部門的事,各個部門必須形成共識,真正放在齊抓共管的位置上對待,要建立家庭美德建設組織網路,實行具體分工,責任到人,年終目標考核制度,把家庭美德建設由軟指標變為硬指標,真正落實到位。家庭美德建設只有形成全社會參與的氛圍,家庭美德建設的旋律才能在全社會唱響。

2.家庭美德建設要緊貼中心,突出一個時期抓好一個主題來開展。

實踐證明,家庭美德建設同其他工作一樣,要結合中心,突出主題,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家庭美德建設同社會各項工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能孤立地就家庭美德建設而抓家庭美德建設,這樣一來使家庭美德建設與中心工作形成兩張皮,不能起到促進中心任務的完成。因此,家庭美德建設要結合各個時期的不同任務進行,有聲有色地開展。。

3.家庭美德建設應防止呆板老套,要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開展。

在新的歷史時期里,人們思想開放,見多識廣,喜歡接受新的事物。在家庭美德建設中,也應適應人們的需要和追求,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開展。在充滿現代氣息的今天,家庭美德建設不能靠簡單的說教,講講大道理而已,而要寓事於理,寓教於樂,利用現代工具和手段,廣泛開展家庭美德建設,要充分發揮新聞媒介的作用。同時,要大力宣傳家庭美德建設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組織先進典型做巡迴報告,扶正壓邪,大力弘揚社會正氣,打擊歪風邪氣,使家庭美德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4.家庭美德建設要不斷賦予新的內容,要與時俱進地開展。

我們正處於社會大變革、大發展的新時代,面對瞬息萬變、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家庭美德建設不能一陳不變,要結合時代的發展,不斷給家庭美德建設賦予新的內容。在家庭美德建設中,要突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主題,家庭美德建設只有唱響為人民服務的主旋律,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為人民服務不僅是我們每個黨員、幹部的責任和美德,也是社會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和美德,只有突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宗旨,家庭美德才能成為社會時尚。

道德是維系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條重要准繩。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源遠流長,「國無德不強,企無行不久,人無德不立」,我們要充分發揮道德文化建設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4. 中國人的社會公德

隨著經濟、科學、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人類正欲以嶄新的面貌跨入21世紀。我國人民迎來了改革開放 、鼎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盛時期,衛星上天、南極考察、經濟騰飛、體育中興……然而,在物質文明昌 而盛之的同時,我們又不能不提出一個事關重大的問題——社會公德的培養和教育的問題。

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應當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個客觀標志。自有 人類社會以來,社會公德便伴隨人類走過漫長歷史進程。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在社會公德上也在前進和 完善,從而適應生產發展的要求。社會發展的核心內容和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不斷更新。生產力推動著生產關 系由量變到質變,由此帶動包括道德在內的整個龐大的社會上層建築發生變化,使社會形態不斷地由低級向高 級更迭。然而生產力仍發展與人的發展互為前提。人不僅是生產的主體,而且是政治主體、文化主體、道德主 體。公德作為道德的一種基本類型,有其獨特性。而其特殊之點在於公德具有著恆廣性。任何昌盛發達之邦, 所有文明繁榮之國,無不將社會公德培養教育崇尚遵行放在治世重要位置。列寧曾經指出:社會公德是「數百 年來人們就知道的,數千年來在一切處世格言上反復談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見《列寧選集》第三卷 P247)。物質文明愈發達,道德水準就應愈高,社會公德崇尚就愈盛。小而言之,人與人,人與社會在處 理日常生活關系時,要遵守共同生活准則,這樣才會使人在社會上正常工作生活。早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就 已有了「以父為義,以母為慈,以兄為友,以弟為恭,以子為孝」的較為系統的倫常道德。至於日臻完備的道 德體系,全於孔孟:孔子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之語;孟子有「謹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義」之言;清代思想家顏元曾有「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修,心尚禮則心泰」的話 。外國思想家如古希臘以來的赫拉克里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也有過道德闡述。蘇格拉底曾 有「知識就是美德」的道德箴言。由是觀之,社會公德是人類在長期社會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保證社會正常 秩序的,人們必須共同遵守的最起碼、最簡單的道德准則。它不是一定階級特有的行為規范。它不但有廣泛的 社會性,而且具有國際性。試想自古至今,從中到西,文明禮貌,尊老愛幼,講衛生,睦鄰居,遵守公共秩序 ,愛護公共財物,無不立為金科玉律,被世人共同遵行。社會公德乃道德之核、道德之基、美德之本,滲透於 人類社會的諸層次。「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此道德之根本,才可促進 人的全面發展。才可有人的發展與生產發展的共同輝煌。縱觀我國文明史,昔有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 世,「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美好景觀;橫覷歐亞諸國,今有西方文明,日韓中興,經濟騰飛,文明發達的 美好現實。然則無不以修德養德,恪守公德,遵行公德作為治世基礎、為生產發展的促進和保障。公德的建設 、培養、教化也是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的一個顯著標志。英、德等國不吝惜在社會公德教育上投巨資,使本國公 德建設達到相當高水平。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崇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注意培養國民公德意識。新加坡在 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社會公德教育,並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雙管齊下,以強化國民公德感,達到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資料表明,新加坡等國的做法使得國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道德狀況良好 ,犯罪率下降,社會安定,精神面貌好。新加坡已成為一個富饒、文明、禮貌的國度。還有如瑞典、挪威、奧 地利等國,也被公認為文明國家。
古人有雲: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古代,人尚且能如此,可是何以進入 了20世紀90年代的有著古老文明的中國,卻出現了物質文明日益發達情況下的社會公德「禮崩樂壞」的現 狀呢?

造成我國社會公德不良現狀的原因有諸多方面,其中有歷史的、社會的,還有來自思想的。
1.歷史上盲目地「破舊」,造成了使寶貴的文化遺產慘遭塗炭和摧殘甚至毀滅的厄運。馬克思主義認為 ,一旦生產關系以及上層建築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束縛之時,生產力就會沖破桎梏,帶來變革。在變革中,舊有 的生產關系被打破,隨之而來的就是上層建築的變革,以適應生產關系變革的需要。道德應屬上層建築范疇, 社會公德這一內容具有一定的慣性,在變革中應保存下來為新的生產關系、基礎所用。但是由於歷史上種種原 因,使得應保留的內容和應解除的內容一道統統被拋棄、被砸爛。致使寶貴的、合理的成份,優秀的文化遺產 被破壞。更多的是精神財富被拋卻,如潑洗澡水,連同嬰兒一起潑掉。砸爛「孔家店」,一概否定儒家思想, 使可資師法的精華全部否定。孔子提倡的許多公德觀念原本是合理的,現成的都被撇至一邊,或大加撻伐,帶 來認識上的盲從。

這里有些材料,整理一下對你或許有用
http://www.ilib.cn/Abstract.aspx?A=llyk200112010

5. 什麼是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循的准則,是社會普遍公認的最基本的行為規范。

社會公德是需要社會全體公民共同遵守的。

現在社會上之所以有那麼多的不遵守公德的現象存在,是因為這些年我們教育的缺失,當然我沒有指責教育部門的意思,這個教育是全社會的教育。這包括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公眾輿論導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如果我們的教育這些年不僅僅只圍繞著升學、就業來進行,多一些思想道德層面的教育、辨別是非的教育還會有那麼多損害公德的現象發生嗎?

我贊成「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但是這個口號已經喊了多年,效果有多大呢?看來良好的自我約束還要與法律的約束結合起來,良好的自我約束與敢於同不良習慣做斗爭結合起來,才能使不遵守公德的現象杜絕。
讓你我共同努力,迎來一個文明的明天。

6. 公德教育有哪些內容

社會公德的內容是對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規范和要求。在我國現代社會中,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為:
1.文明禮貌
社會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和諧相處,舉止文明以禮相待。自覺杜絕說臟話、隨便猜疑、欺騙他人等惡習。這是處世做人最起碼的要求。
2.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調整相互關系的最一般的行為規范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團結友愛,相互關心,相互幫助。愛人者人恆愛之,信人者人恆信之。現實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時時快樂、事事順心,難免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人幫助、救濟的時候。這就需要人們之間互相幫助,扶危濟困,樂善好施,以助人為樂。對不法行為,每個公民都應當分清是非,挺身而出,智斗勇斗,見義勇為,都有責任和義務自覺維擴社會治安。
3.愛護公物
愛護公共財物是社會公德極其重要的內容。尤其在公共場合更要注意這一點。要愛護國家及公共財產不受侵犯。
4.保護環境
為了保持社會公共生活的環境整潔、舒適和干凈,保障社會成員的身體健康,每個公民都應當講究公共衛生、保護生活環境,這也是社會公共生活中人們應當遵循的最基本的行為規范。講究公共衛生,造成優美環境,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是社會風尚的一個重要方面,體現出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
5.遵紀守法
法律是對公民行為的必要約束及規范,是對道德的補充。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紀律,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公共生活中人們要能順利地進行社會活動,就必須要有規矩可循,就必須遵循一定的行為規范。每個社會成員既要遵守國家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場所的有關規定。人們只有依照法律、法規及紀律的有關規定行事,才不妨礙他人的正常活動,也保障自己所要從事的某項活動;才不會紿社會和他人造成損失和傷害,保持社會公共生活相對穩定巧和諧,並保證社會的健康發展。遵紀守法反映了人們的共同要求,體現了人們共同的利益。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自覺提高法律意識、增強法紀觀念,自覺用法紀來指導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自覺履行法紀規定的義務,敢於並善於運用法律武器同各種違法亂紀現象作斗爭,並能正確運用法紀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真正做到知紀懂法,遵紀守法。
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作為人類社會生活中最起碼、最簡單的行為准則,是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是適應社會和人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具有特殊且廣泛的社會作用。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1.遵守社會公德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條件。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場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環境、維護現實社會生活的最低准則,是人們現實社會生活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 2.遵守社會公德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會公德發揮著維護現實的穩定、公道、揚善懲惡的功能,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起著強大的輿論監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社會公德的這種作用體現在:一方面肯定、維護和促進一切有利於或有助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礙於或有害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這主要是通過社會公德的規范方式來促進社會和個人棄惡揚善,扶正祛邪,從而指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非強制性地調節和規范著社會生活中人們的言論和行動,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秩序,宥效地為滿足社會與社會成員的需要服務。 3.社會公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會公德對社會道德風尚的影響穩定而深刻、廣泛而持久。社會道德又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從人們實踐社會公德的自覺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狀況。因此,如果社會公德遭到了踐踏和破壞,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就可能會瓦解,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也將被破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社會的精神文明當然包括多方面的內容;但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社會的道德風尚通常是衡量一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整個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發展的一種反映和體現。因為,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總是先從社會風尚中表現出來。總之,在一定意義上說,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公德是社會主義進行的基礎,是現代社會必須高揚的基本道德。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自覺地以社會責任感考慮自己的行動,遵循體現社會群體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規范。

7. 社會公德主要有哪些價值功能

(一)社會公德是推進社會進步的重要環節:雖然社會公德涉及的只是一個社會共同體中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共生活准則,但它是公共關懷和公共精神的基礎,其價值和意義,怎樣高估都不為過。

遵守社會公德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會公德發揮著維護現實的穩定、公道、揚善懲惡的功能,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起著強大的輿論監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

(二)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必要條件: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場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環境、維護現實社會生活的最低准則,是人們現實社會生活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

遵守社會公德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會公德發揮著維護現實的穩定、公道、揚善懲惡的功能,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起著強大的輿論監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

社會公德的這種作用體現在:一方面肯定、維護和促進一切有利於或有助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礙於或有害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這主要是通過社會公德的規范方式來促進社會和個人棄惡揚善,扶正祛邪,從而指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非強制性地調節和規范著社會生活中人們的言論和行動,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秩序,有效地為滿足社會與社會成員的需要服務。

(三)社會公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會公德對社會道德風尚的影響穩定而深刻、廣泛而持久。社會道德又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從人們實踐社會公德的自覺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狀況。因此,如果社會公德遭到了踐踏和破壞,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就可能會瓦解,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也將被破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

社會的精神文明當然包括多方面的內容;但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社會的道德風尚通常是衡量一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整個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發展的一種反映和體現。因為,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總是先從社會風尚中表現出來。

(四)弘揚社會公德是培養社會主義公民的有效途徑:弘揚社會公德是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培養有道德的社會主義公民的有效途徑。

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務必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五)社會公德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

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為此,要積極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廣泛開展社會公德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社會氛圍和人際關系,促進公民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

8. 如何加強社會公德教育

把社會公德教育作為德育的基礎
工程社會公德是指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積累起來的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簡單的、最起碼的公共生活准則。它的使命是保護人們的公共生活,防止影響和威協人們公共生活的現象發生。遵守社會公德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應盡的義務。學校以育人為根本目的就應當把社會公德教育作為德育的基礎工程,常抓不懈。
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要不斷探索和尋求教育的最佳途徑。
採取正面灌輸和自我教育相結合,規范教育與環境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措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正面灌輸和自我教育相結合
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首先必須使青少年學生弄清什麼是社會公德,其內容、性質、范圍如何,然後再弄清為什麼要遵守社會公德,怎樣執行社會公德。只有這樣,才能使青少年知道在遵守社會公德方面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教育上可以採取正面灌輸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做法。
首先大力加強對學生尤其是新生的《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禮儀常規》教育,並制訂了《一日常規》《宿舍文明公約》《班級衛生標准》《衛生區衛生標准》《食堂就餐文明公約》等一系列制度公約,因為這些「守則」「公約」中就包含看社會公德的各個方面,用這些「守則」「公約」來規范學生的行為,其實就是在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其次,通過社會公德系列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社會公德教育,強調遵守社會公德,做文明學生、文明公民的重要意義,提高學生對社會公德的認識。第三,在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把社會公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不僅豐富了政治課的內容,也從理論上向學生指出了遵守社會公德的必要性。
2、規范教育與環境教育相結合
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公德教育光靠正面說教,理論灌輸是不夠的,在學校里,教師的表率作用有著無形的教育功能,學校優美環境的營造也對學生起著無形的規范作用,這就要在規范教育的同時,結合環境教育。
教師不僅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同時也是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在學生的眼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化身,也是眼前現實中的行動榜樣。因此,我們大力加強教職工的師德教育,使全體教職工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素質,在上課、辦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場合,言語文明,行為端正,熱情關懷學生,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從而德高為范,對學生產生很好的示範性和強烈的感召力。
學校通過加大投入,綠化、美化校園,努力創造優美、雅靜、宜人的育人環境,團委會、少先隊通過組織學生建立以班級為單位的「護綠小組」,積極參與學校的綠化活動,培養學生日覺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優美的自然環境教育,不僅陶冶了學生的性情,凈化學生的心靈,起到於無聲處育桃李的教育功能,而且激發學生強烈的保護環境意識。
3、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僅靠學校教育這一主陣地是不夠的,家庭、社會這些校外力量不容忽視,因此,學校在社會公德教育上努力調動社會力量開展教育活動。
一是調動家庭力量,我校以年級為單位,每學年家長學校都要舉辦1-2期的專題學習,通過家長學校促進家長家庭行為優化,以良好的家庭環境影響學生,並通過建立「家庭·學校聯系卡」制度,全面了解學生在家庭里的表現,如孝敬父母、珍惜勞動成果,參加家務勞動等方面的表現,促進學生社會公德的養成。
二是各界參與。我校通過建立「三結合」委員會,邀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同志參與學校管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齊抓共管,共同做好社會公德教育。比如邀請離退休老同志作有關報告,請公檢法系統同志作普法講座,介紹不遵守社會公德的反面教訓,從反面對學生敲響警鍾,等等

9. 簡述對中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意義。

第一、社會公德對中學生在公共環境中的行為有約束作用。如果某人或專某個 集團屬違反了公德所確定的行為規范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等社會力量的譴責,也會受到國家的干預,使之受到必要的懲罰,從而促使人們遵守社會公德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第二,社會公德對中學生的行為有規范作用,社會公德作為中學生的行為規范,確定了中學生在社會公德領域哪些行為是道德的,是可行的,哪些行為是不道德的,是不可行的,從而對中學生的行為起到規范作用。第三、社會公德對中學生的行為有向導作用,社會公德作為中學生的行為規范,確定了中學生的行為軌跡路線,要求中學生按著規范的要求去行為,對符合規范的行為學校和社會予以表彰、獎勵,否則,予以譴責,直至採取措施處理,從而保證規范的實施,為中學生的行為指明了方向。

10. 如何增強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

(一) 進一步優化校園公德環境, 切實強化對大學生的公德教育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重要的制約和影響作用, 良好的公德環境對學生的成長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就學校公德環境的優化來說, 一方面要重視人文環境的培育。首先, 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養, 真正做到言傳身教, 為人師表,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來引導學生、帶動學生。其次, 要加強園文化建設。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健康向上的校園風貌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公德教育的積極性, 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 並以實際行動維護學生形象、維護自身形象, 提高公德修養。第三, 積極發揮輿論在學校公德建設中的導向作用,倡導公德意識, 推崇先進模範, 宣傳優良的社會公德事跡, 譴責不講公德的行為, 鞭撻丑惡現象, 從而在校園內形成人人講公德、唾棄不文明行為的良好公德環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園美化工作, 以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熏陶人, 感染人, 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二) 把社會公德教育納入思想品德課程教學高校要重視社會公德德育教育的課堂教學, 要把社會公德教育作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內容納入思想品德課教學計劃。一方面要教育學生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如待人禮貌、寬厚、誠實、守信、謙遜、恭敬、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尊老愛幼、克己自製等優良傳統。同時要努力用體現社會主義新風尚的道德標准、價值觀念和時代精神來教育學生, 以「愛國守法, 明禮誠信, 團結友善, 勤儉自強, 敬業奉獻」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教育引導學生。在教育方式上, 既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說教。促使他們利用認識到的社會公德規范, 運用到日常生活、學習中去, 有意識地不斷實踐, 使自己的不道德行為受到抑制, 高尚的思想、行為得到強化。
(三) 強化社會實踐環節, 加強社會公德日常行為的訓練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接觸社會、聯系實際、向人民群眾學習, 進一步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培養大學生具有為人民服務和獻身精神的重要環節, 也是最直觀、最生動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學校可組織學生搞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科技咨詢、參與社區服務等活動,並力求使各項活動的開展形成一種制度, 以保證這些活動的正常有序進行。大學生通過參與這些活動, 可以深刻體會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 發現人民群眾偉大, 增強勞動觀念, 在實踐中 認識自己的人生價值, 進而增強他們的道德需要,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高校可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 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師設計的活動情境中去感知體驗, 從而在其中解決心理問題及由此形成的社會公德認知和行為問題, 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態與公德行為習慣; 根據形勢需要, 各高校要成立
心理咨詢機構, 開展心理咨詢工作, 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了解學生心理狀況, 為一些處於不良心態的特別不良道德心態的學生咨詢, 幫其分析導致困境的原因, 使之擺脫矛盾和困擾, 正視自己的情況,找到如何解決不良心態的方法, 及時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 定期開展心理衛生知識講座, 並通過開展學習、交往、情緒等方面的主體心理輔導, 讓學生學會自我保健、自我調節, 保持身心健康發展。
(五) 優化社會大環境, 營造良好的社會公德氛圍人總是處在一定的氛圍之中。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並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觀念, 都要受到環境氛圍的各種影響。營造有利的社會氛圍, 是搞好社會公德建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提高, 也有賴於整個社會的社會公德水準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發揮報紙、電台、電視台等大眾媒體的作用, 以正面宣傳為主, 弘揚正氣, 為社會公德建設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其次, 要在全社會努力營造一個揚善懲惡的社會倫理機制, 利用道德的約束力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氛圍是無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 在人人講道德講禮貌的氛圍中, 久而久之就可以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第三,要大力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在全社會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 以此促進和保障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和發展。

熱點內容
教學用琴 發布:2025-05-12 15:51:55 瀏覽:241
嘉美通教育 發布:2025-05-12 12:47:44 瀏覽:677
生物國家集訓隊 發布:2025-05-12 11:14:08 瀏覽:444
師德教師學習永恆 發布:2025-05-12 10:35:37 瀏覽:846
學生調戲老師 發布:2025-05-12 06:02:30 瀏覽:14
抗癌生物 發布:2025-05-12 05:09:05 瀏覽:656
巨鵬生物 發布:2025-05-12 03:15:27 瀏覽:869
絲足老師 發布:2025-05-12 01:30:24 瀏覽:608
當教師好還是公務員好 發布:2025-05-12 00:53:30 瀏覽:853
考研英語真題下載 發布:2025-05-12 00:24:07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