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
『壹』 怎樣進行閱讀教學
對於老師們都有自己的操作方式,特別是最近又舉行了全國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研討會,很多專家也作了點評,想必一些老師已經對閱讀教學有了一些想法。下面我們就來接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一)閱讀教學的方式 根據前面討論的閱讀教學的目的,閱讀教學的方式應該是兩種,第一種方式把閱讀材料放在每一單元的前面,作為一個單元學習的開始,在閱讀材料中包含了本單元的新詞和新句,如北師大版的「先鋒」教材和外研版「新標准」教材,在單元後面所有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是圍繞故事來開展的,我們可以稱這種方式為「基於閱讀的教學」;第二種方式是把閱讀材料放在一個單元的後面,作為復習鞏固提高的一種素材,或者叫做一種閱讀學習的材料,來給學生提供一個進一步鞏固和補充的機會,幫助學生內化新知識點,培養學生英語閱讀的興趣和初步的閱讀能力。比如人教版的教材。這兩種形式的閱讀教學在實際操作的時候是有些區別的。今天我們可能更多涉及的是第二種方式,將閱讀材料作為一種鞏固提高的素材。 (二)閱讀教學的准備工作 1. 分析教材(閱讀材料) 分析教材是進行閱讀教學的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目的是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率。分析教材的方面有:(1)教材中對閱讀材料的要求是什麼?(2)新詞和新句子有哪些?這些新詞句是否影響學生閱讀理解?(3)通過閱讀材料的學習,比較適於學習或鞏固哪些語言知識,發展學生的哪方面技能等。 下面我們就PEP教材中閱讀板塊進行以下分析。 高年級閱讀板塊(Read and write, Let's read)是在每單元的A、B項的第五或第六個板塊,前面幾個板塊,如:Let's learn、Let's find out、Let's try、Let's talk.等的作用是學習新詞和新語句,練習新詞和新句。如果我們把這些稱作單項練習的話,Read and write板塊就是綜合練習,把在前面幾個板塊中學到的新詞和新語句,放在一個情景里,通過一小篇閱讀文章,再一次呈現給學生,再一次讓學生體會和感知新語言的使用場景,這一板塊起著復習鞏固的作用。這一作用正好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閱讀教學的第二種方式,「把閱讀放在一個單元的後面,作為復習鞏固提高的一種素材,或者叫做一種閱讀學習的材料,來給學生提供一個進一步鞏固和補充的機會,幫助學生內化新知識點,培養學生英語閱讀的興趣和初步的閱讀能力。」也就是說我們在學習這一板塊的時候,是為了讓學生對本單元的新語言知識學得更牢固和扎實。 教材中閱讀板塊的特點是什麼呢?(1)有情景。舉例,在B5U1 part B中,兩人正在談論學校的新老師,在B7U1 part A中,兩人在談論怎樣去公園。(2)絕大部分的語言是學生學習過的。(3)有一些新的語言,這些新的語言是場景對話時所必需要的,這些新語言不太影響學生的理解。 (4)都有相應的練習,幫助學生理解閱讀材料和發展相應的技能。如:B5U1 part B:Describe Jim's new math teacher. B7U1 part A:Answer the questions. 閱讀理解的練習已經設計好了,教師可以利用,也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在重新設計。 2. 分析學生 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基於學生發展,關於學生發展,為了學生發展。「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應該是我們所有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的出發點。 《英語課程標准》中指出: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程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發展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 分析學生的方面有:(1)學生生活經歷與閱讀材料之間的關系。所謂生活經歷主要包括學生自身、家庭、社區等方面的經歷,是學生熟悉的,有親切感的內容,能夠反映他們的思想和感受,誘發他們行動的慾望。如果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熟悉的,有親切感的內容,設計出能夠反映他們思想和感受的課堂活動,將誘發他們參與活動的慾望。比如說新起點教材里有一篇介紹愛迪生的文章,在學習這篇文章前,老師要分析學生對愛迪生知道多少,知道的多少對學生在閱讀文章時的理解有關系。特別是教材當中與文化有關的閱讀材料,更需要分析學生對文化部分掌握多少。再有,農村地區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也不一樣。(2)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智能因素和認知能力等。這個分析說的是不同年級的閱讀教學,因為大孩子和小孩子在心理上的差別很大,所以了解兒童心理特點有助於閱讀活動設計的實效性。(3)學生的語言能力范圍。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學生的語言能力是搞好閱讀教學的重要保證。同一篇閱讀材料在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所處理的方式就不同,比如在課時比較多的學校,處理十分鍾,可能在農村校就要處理半個小時。 (4)預測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時的好的方面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為設計閱讀後的練習做准備。(5)與學生閱讀材料相關的其他學科的學習內容,學生學習了多少,掌握到什麼程度。 教育部在新課程設計中,強調學科之間的整合,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學習英語不僅是為了滿足個人人際交往的需要,也是為了用英語獲取各方面的信息,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科內容的橫向交叉對學生的整體發展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如很多教材里都會有表示方向的閱讀文章,在閱讀這類文章之前就要考慮,學生學過東西南北的概念嗎? 還以PEP教材為例(高年級Read and write, Let's read),進行學生分析:(1)學生已經學習過了閱讀材料里的大部分語言,在文章的理解方面應該問題不大,也就是說不需要老師的幫助也可以把文章讀懂。(2)文章中有些延伸的內容學生可能認識/不認識(具體列出來是哪些,是否影響學生理解文章大意)。(3)學生的哪些學習技能還有欠缺,是單詞不熟練還是句型不熟練。 3. 制定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生,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雖然我們前面討論了閱讀教學的目的,但是由於各地區的條件不同,在閱讀教學目標的設定上還是有所區別的。比如發達地區的學生,素質較好,課時又多,開展閱讀教學的目的就不單單是為了鞏固提高。條件相對比較不好的地區,學生需要利用閱讀材料鞏固新知識。老師們一定要根據自己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把閱讀教學的目的弄清楚,這樣才能談到。 我們先來看教材中給出的教學建議: B4U1 part ARead and write1. 請學生觀察Read and write部分的情景圖,預先空出來需要書寫的四會單詞,讓學生獨立思考,填充對話。2. 強化練習拼讀單詞picture,可以小組競賽的形式進行。3. 練習書寫句型「Is this a ... ?」時可從陳述句「This is ....」中衍生問句。先請學生排列一組單詞成為新句子,然後改正新句中的錯誤,如:打頭單詞的第一個字母需要大寫;第二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不需要大寫;句末句號改為問號等。用這種形式可以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當中突破難點。4. 讓學生聽錄音並跟讀,教師還可設計一些簡單問句檢查學生對於對話的理解程度。5. 游戲。學生A從書包里拿出一件文具放在身後,問同桌:What's this? 同桌回答:Is this a ... ? 如果答對,學生A給同桌敬個禮。 B5U1 Part B Read and write1. 教師先讓學生仔細看本部分掛圖,請學生描述圖中女教師,敘述錯誤也沒關系,鼓勵學生盡量多說。2. 學生閱讀對話,提出不理解的單詞和句子,教師解答或請其他學生嘗試解答。3. 看掛圖、聽錄音帶跟讀對話,注意理解和體會,然後完成句子填空。4. 教師指導書寫,讓學生在練習本上仿寫句子,可進行「看誰寫得好」的競賽活動。(通過這種方式發展學生「寫」的能力) B8U3 part ALet's read (說明:在做這個活動以前,教參建議先學習story time)1. 教師說:「Zoom had a busy weekend. Wu Yifan had a busy weekend, too. Please read the passage and find out.」學生默讀或朗讀課文,獨立完成短文後的填空練習。2. 挑戰記憶活動教師板書Wu Yifan's weekend,然後提問:「What did Wu Yifan do last weekend?」學生合上課本,仍記憶回答問題。教師板書相應的動詞短語,請學生分小組把短語按出現的先後順序排列。3. 師生一起根據板書的提示描述Wu Yifan's weekend。(復述練習,發展學生口語表達能力)4. 教師放課文錄音,學生看書跟讀兩遍後齊讀。5.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復述Wu Yifan's weekend。(強化復述練習,面對全體學生。) PEP教材培訓包對B8U3 part A部分的建議:1. 說一說Wu Yifan的周末(本單元part A 部分閱讀材料),引出張鵬的周末。2. 學生閱讀短文。3. 讀後做相應的練習。(1)回答問題。(原則是要用到文中的句子,這種方式是通過閱讀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說明:閱讀課中回答問題的練習,都要盡量遵循這一原則。)How did Zhang Peng go to Mike's home? What did Zhang Peng do at Mike's home? What did Mike and Zhang Peng do in the park?What happened? Who helped Mike get the kite ? How did he get the kite? (2)完成書上的練習Wu Yifan's weekend。(3)找出動詞的過去式,然後與原形連線(老師事先准備好練習紙)。(語法練習) present past is, am saw walk flew study was fly studied see swam swim walked(4)以小組為單位練習復述。 (三)閱讀教學的基本過程 從以上的教學建議我們可以看出來,閱讀的基本環節是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那麼,每個環節的作用是什麼,我們又是採用什麼樣的方法更好地達成我們的教學目標呢? 1. Pre-reading(閱讀前) 在pre-reading部分一個最重要的目的是背景上的介紹,它讓學生進入這個故事的發生的背景。另外做一些准備活動,像warming up,包括知識的准備和文化背景的准備。pre-reading部分是以准備為主,實際上就是為後面學習做些准備活動。一般沒有必要呈現所有的生詞,只呈現那些對閱讀理解形成重大障礙的生詞。因為學生會在課文的語境中判斷出生詞的含義(根據語境判斷課文中生詞的含義是閱讀策略)。 Pre-reading的活動設計應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問答、討論、小測驗、游戲等,復習相關的詞彙和語言結構,或從標題和圖片入手,猜測故事的主題,使學生適度了解文章內容等。以B8U2 Part B Read and write為例,可以設計一個發指令做動作的練習,復習turn left, turn right, go straight; 如果想滲透閱讀中的句子,也可以發指令:Walk east / north / south / west for two steps。 Pre-reading在活動設計的時候,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高年級學生的活動最好是有思維能力的,有挑戰性的。 2. While-reading(閱讀中) While-reading是學生自己閱讀的環節。這一環節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關鍵信息,去獲得關鍵信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邊讀邊完成一些任務,比如一邊讀一邊填寫表格、完成圖形或者摘錄信息等。這個時候重要的是訓練閱讀技能,當然也可以強化語言知識,比如一邊閱讀一邊在文章中找出某些類型的或者某些主題的詞彙,做成一組詞。有的老師會把語法也作為這個時候的一項內容,比方說一邊讀一邊把文章中的重點的某些句型找出來等。PEP教材中每篇閱讀材料後面都會有相應的練習,學生可以在閱讀的同時完成這些練習。如果老師認為還不夠,可以再出相應的練習。 以下方式供參考:1. 把相關圖片和文章的各個部分配對;2. 把打亂順序的詞語句子和段落正確排序;3. 完成不完整的句子和完型練習;4. 通過完成清單、製表格等方式重新組織所讀內容;5. 完成能反映閱讀內容的活動:繪圖、配對、識別、選擇、分類等。 這一環節注意的是,要給學生留有充分閱讀的時間,要讓學生有眼看、腦想的時間和過程。老師盡量少提問題或講解,可以在學生閱讀後再做這些事情。 3. Post-reading(閱讀後) Post-reading是讀後理解性的檢測環節。以往的Post–reading活動僅限於知識層面的,如做一些閱讀理解題等。前面我們談到,閱讀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載體,還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載體,特別是在小學階段。按照現代教學理念來講,可以通過閱讀活動來發展學生的其他英語學習技能,這些讀後回答可以是一些小的任務。 比如:1. 在圖片和詞語提示下復述故事,主要是為了鞏固和提高特別是在語言表達方面的能力。2. 讀後聯系所讀的故事讓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做一些討論和思考。3. 畫卡通,設計書簽,介紹該故事給其他人。4. 組合式講故事——分小組的故事接龍。5. 表演短劇或者木偶戲。6. 講述類似的個人經歷。
一、要讓學生喜歡「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喜歡閱讀,認為閱讀是一種樂趣,有一種想讀的沖動,這才是成功的閱讀教學所產生的效應。一般說來,要讓一堂閱讀教學課堂成功進行,首先教師在教學導語的設置上是很講究的,導入的方式很多,但如何在課文教學的開始因地制宜、清楚恰當地導入,同時又能吸引學生步入課文學習是很重要的,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開篇導入時,一位教師採用的是直接導入「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安徒生寫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另一位教師是這樣導入的「大年三十,要過年了,同學們心情怎麼樣?你們在年三十都做些什麼?(當然很高興了,可以得到父母親人給的壓歲錢,可以吃許多鮮美的食物,可以玩得很開心…….)丹麥作家安徒生筆下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做些什麼呢?她跟你們一樣過得開心幸福嗎?(學生產生猜想)就讓我們帶著疑惑進入課文學習吧!」這兩則導入,後面一則更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教師的導語不單單只是課文開篇的導語,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個知識的引導都離不開教師有效的導語。其次,閱讀教學中要倡導學生多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很重要的,通過多讀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的速度和閱讀的質量,讀的方式很多,可以默讀、小組讀、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開火車讀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學生對文本多讀的重要性。再次,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加強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協調和發展,閱讀是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讀,不可盲目,如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前,可以閱讀一些關於作者信息、同類文章等的相關資料書籍,豐富知識面,擴大閱讀視野,以便在學習課文時增加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最後,掌握良好的閱讀的方法,在閱讀時不要只偏重知識能力的學習,更要注重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培養,一篇文章既要讓學生從中學到基礎的文本知識,又要從中領悟到學習的方法,同時提升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與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二、要讓學生學會「讀」,培養自主閱讀能力。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學生提出一些好奇、新穎的問題,有時這些問題老師都無從回答,當問及這些問題的來由時,往往聽到的回答是從某某書上看到的,某某雜志上知道的之類。這些都是課外閱讀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閱讀量的明顯差異導致了他們之間的知識面的參差不齊的主要原因之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要善於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閱讀教學中,在調動學生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質疑,帶著問題深入理解分析,交流反饋,匯報總結。我在教學《聰明的使者》一文時,一學生讀後質疑到:陸東贊怎麼會這么聰明?我引導學生小組交流,大家紛紛發言,認為陸東贊善於觀察,認真細心,知識面廣……等等,的確,我們不能只在乎學習的結果,更要注重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閱讀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三、要讓學生學會「讀」,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閱讀本身是對生活的積累,教材只是一種「案例」。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初讀感知、再讀加深理解、多讀深化對內容的學習及延伸的方式去學習。閱讀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是建立在學生、教師與文本的基礎上的,如在教學《烏鴉喝水》一文時,當談到烏鴉喝到水的好法時,有學生說烏鴉可以推倒瓶子喝到水,有學生說可以用吸管喝到水,還有的說打砸破瓶子上半部分等,雖然有的想法在烏鴉本身無法做到,但學生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烏鴉想用自己的法去喝到水也未嘗不可。曾有一位老師在上《狐狸和烏鴉》時,有學生就反饋到:這烏鴉是怎麼變笨了,原來會想到用石子填滿瓶子喝到水,現在連嘴裡的肉被狐狸騙掉了都不知道,我不喜歡烏鴉了,我倒喜歡聰明的狐狸。面對學生無奇不有的思維,教師不能妄加否決,要站在學生思維發展的高度去合理評價學生,鼓勵學生創新、創造性思維。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中要大力倡導生本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產生知識的融合與提升以及情感的碰撞,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叄』 什麼是閱讀教學《
加深理解的體驗,教師則起引導。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跟爸爸到公園里去。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具有自主性。如學生理解韓愈《早春》詩中「草色遙看近卻無」一句。這是什麼呢,有的學生是通過相似的生活經歷來理解的。」還有一些學生表示不理解,圖像也變得模糊不清了,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活動?」顯然,充分地去讀書,專注地去讀,原來是稀稀拉拉的細草芽兒,然而人們在解讀課文的言語時,在自己的腦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語與本然生活之間對應關系的過程,其收獲就越多,離遠看圖像很清楚。受到情感熏陶,靠近看卻是一堆有濃有淡的麻點,就能領會課文的內容,使他們主動地去讀,怎麼會『草色遙看近卻無』呢,並獲得直覺經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點撥的作用,閱讀的過程是閱讀主體通過特定的心智活動?閱讀教學不是先生講學生聽。要善於營造一個有利於閱讀主體情緒化的「場」,其效果就越好。
從實質上說。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享受審美樂趣。我以為『草色遙看近卻無』就是寫的這么一種感受:「應該是離得越近看得越清楚。由於本然狀態下的生活只能以直覺的形式存貯於人們的記憶之中,興致勃勃地去讀。課文中包含的生活底蘊是豐富多彩的?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走近一看,這就決定了閱讀的過程是文本的言語形式與主體的直覺經驗之間進行相似選擇。我想『草色遙看近卻無』的道理跟這是一樣的,無意間看到枯黃的草皮上有淡淡的綠色:「過去報紙上印的照片。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越高:「去年初春,無需把這些生活底蘊都找到。」有的是通過類比推理來理解的。讀書的形式最好是個人誦讀或默讀,獲得思想啟迪,可淡淡的綠色不見了。閱讀主體只需找到其中的一種生活底蘊。
教師要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相似激活的過程,這些學生還沒有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找到與之相匹配的直覺經驗、獨立性?
什麼是閱讀教學什麼是閱讀教學、相似匹配
『肆』 什麼是閱讀教學閱讀與閱讀教學有什麼區別
閱讀與閱讀教學的區別
1、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2、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活動,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具有自主性、獨立性、教師則起引導、點撥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3、閱讀是允許任何書類報紙類閱讀品味,而閱讀教學則是要學生集體對某書章節作閱讀,以熟悉內容,達到教學目的。
4、閱讀教學是從閱讀方法上進行指導,從考試的角度看,閱讀也是有技巧的,掌握得當即可事半功倍。
5、閱讀是以興趣培養為主的一種養成教育,沒有明確的目標;閱讀教學則是帶有明確知識目標的教學。
6、閱讀的組織形式多樣,過程豐富且富有生動的情景表演或圖畫描繪;閱讀教學則多是通過單一的讀來完成目標的,過程較為單一枯燥。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法的組成部分,研究閱讀教學的目的、任務、原理和方法;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識字的重要途徑,作文的基礎。
(4)閱讀教學擴展閱讀:
閱讀教學一般要處理好以下三個關系
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的關系,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要統一在閱讀教學過程之中。
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關系;知識是智力和能力的基礎,在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過程中,又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教學的縱向聯系與橫向聯系。如低年級、中年級與高年級之間的聯系,讀、聽、說、寫之間的聯系,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聯系。
閱讀之益處,古人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見,古人對閱讀的情有獨鍾。其實,對於任何人而言,閱讀最大的好處在於:它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
讀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和《果殼中的宇宙》,暢游在粒子、生命和星體的處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澤,猶如攀登高山一樣,瞬間眼前呈現出彷彿九疊畫屏般的開闊視野。
於是,便像李白在詩中所寫到的「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
『伍』 怎樣有效進行閱讀教學
一、培養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增加學生閱讀數量和提高閱讀質量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那麼如何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提高閱讀的興趣?針對平時學生產生的問題,結合在教學中的實踐經驗和思考,我總結出以下幾點方法:
1、不管什麼時候都要以滿腔的熱情面對學生。
作為一名教師,在任何場合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尤其在學生面前,因為小學生的模仿能力相當強,稍不注意,學生就會養成一些壞習慣。所以,教師要時時處處為學生做出表率,樹立榜樣。是啊!其實在你關注學生的同時,學生也時時刻刻注意著你。記得又一次,我因為感冒精神不好,課沒備到位,上課也沒激情,所以那堂課上死氣沉沉的,一堂課下來感覺自己好失敗,心情極郁悶。我想:如果每堂課都這樣,學生還會有閱讀的興趣嗎?所以,有人說老師的情緒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喜怒哀樂,這是千真萬確的。無論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以滿腔的熱情面對學生,用特有的魅力去感染學生,用高尚的情操去陶冶學生,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2、把課內課外閱讀結合起來,布置具體的閱讀任務。
有人說:「有了理想才有動力。」是啊!如果做什麼事都渾渾噩噩,像一隻無頭的蒼蠅到處亂撞,那麼又何來動力呢?
這個班我是從一年級帶上來的,現在已帶了五年多。一年級開家長會時,我首先向各位家長闡述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要求家長每天至少給孩子講半個小時故事,在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的同時,逐步引導孩子每天閱讀的習慣;二年級後要每位家長為孩子買了一本《唐詩三百首》,要求家長繼續培養孩子們閱讀故事的同時,再有計劃地讓孩子們背誦唐詩;三、四年級在班上創立圖書角,引進春苗書屋大量書籍,布置一些易懂的國內外名著要求孩子們必讀;五、六年級鼓勵孩子們廣泛閱讀國內外名著、名家作品,再要求誦讀一些有名的文言文、做一些文言文訓練……通過這一系列的訓練,我班大部分孩子都養成了閱讀習慣,有幾個孩子對閱讀甚至達到了酷愛:一次,中午放學回家,路上堵車了,我班鄒聖宇同學竟在車上大哭起來,問其原因,說:中午回家沒時間看《三國演義》了。此後,這位孩子不管在哪裡,總會帶著課外讀物。這些愛上閱讀的孩子課堂上總是能侃侃而談,語文也越學越輕松。
3、制訂有效的獎勵機制。
人人都有自我表現的慾望,小學生更愛表現自己,他們都想在班裡甚至學校里小有名氣,因為那可以當作炫耀的資本。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制訂有效的獎勵機制,去激發他們的讀書興趣。當然獎勵機制的制訂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所以在制訂時要權衡利弊,既能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又不能讓學生為了得到獎勵而肆無忌憚,不顧一切。
二、教給孩子們閱讀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教師在教學中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如何獲取知識的方法。對此教師應該深入鑽研教材,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及時總結教學經驗,根據不同教材的特點,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口、手、耳、眼全方位地參與,培養他們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1、圈畫批註,指點學法
課前預習中,要求學生找出文章中不懂地方,再將感受深刻的語句畫下來,寫出感受等,這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有效方法。那麼,該怎樣引導學生進行勾點圈畫和批註呢?這里以六年一期的《江山如此多嬌》的教學為例,隨教學反思而指點學法。
(1)、通讀課文時圈畫批註,掃清閱讀障礙。教學時,採取典型引路,老師示範,學生學習方法。如《江山如此多嬌》這一課,在「乍暖還寒」、「嶄露雄姿」、「豁然開朗」等生字詞上圈畫,點出「傳世之作」等重點詞,隨時查閱工具書,在空白處給生字詞注拼音,批註詞以及分段理由,並寫出段意。在批註時,要著眼於解詞方法及分段方法的學習。如解釋詞語時,可以相機指點因詞而異的六種解詞方法:查字典注釋法,詞素解詞法,近義比較法,演示法,聯繫上下文及生活實際解詞法等,使學生掌握的學法變一為眾。
(2)、精讀課文時,圈畫批註,理解課文內容。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時,要根據單元重點和課文特點,著重引導學生圈畫批註表明思想的關鍵句子。隨著教學的進行,指導找出中心句、中心詞。如教學《江山如此多嬌》一文中,引導學生在圈畫中心句「大型國畫《江山如此多嬌》凝聚了這么多人的心血,自然成了珍貴的傳世之作」的同時,圈畫「凝聚」、「傳世之作」等詞,便於讀出語感,並在旁批註「珍貴無價」。通過分析具體的語句,使學生對《江山如此多嬌》這幅國畫有更深的了解。
(3)、品讀課文時圈畫批註,領悟語言規律。這一階段主要引導學生圈畫批註重點詞句。在領悟語言規律時,要告訴學生對有些句子,只知道講什麼還遠遠不夠,還應從它有怎樣的深刻含義的角度去深入理解,反復推敲: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對表達思想起什麼作用?如品味「兩位畫家開始構思草圖,一次、兩次、三次,總覺得不夠理想」時,引導學生從「一次、兩次、三次」體會兩位畫家構思的艱難,反映了畫家一絲不苟、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
2、抓住特點,遷移學法。
課堂教學是學法指導的主戰場,不能只滿足於學會圈畫批註等基本方法,老師應根據每堂課的教學內容,確定學法的指導目標,做到講授知識與學法融為一體,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學法。如我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著重講讀「擦燃第一根火柴」所出現的幻覺。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學法指導:(1)了解「是什麼」,從整體上看,小女孩在幻覺中看到了什麼?(2)探究「為什麼」,找出描寫大火爐精美的詞句,想想作者為什麼要把幻覺中的東西描寫得如此美麗?(3)聯系中心思想,小女孩渴望些什麼?它與中心思想有什麼關系?然後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其它段落。這是段與段之間的學法遷移。也可在同類課文之間進行篇與篇之間的學法遷移。例如,學習《詠柳》,我在指導學生了解詞義的基礎上理解詩意時,歸納出方法:(1)寫的是什麼景?(2)景中之物是什麼?(3)這些景物有怎樣的特點?(4)詩人寫物的目的是什麼?學生掌握了上述學習方法後,就可在學習相關類似的古詩中,按照詩中的畫面、景物的組合來想像理解詩意及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掌握規律,學以致用。
閱讀實踐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本途徑。閱讀教學應抓住特點,指導學生掌握閱讀規律,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教師應善於駕馭教材,引導學生從內容和語言上反復推敲,深入探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心靈上的交流。
三、把閱讀教學與寫作相結合。
葉聖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由此可見:閱讀是為了寫作,寫作離不開閱讀,課文講解可以說是直接為寫作服務的。在課文教學中滲透寫作教學,使兩者有機結合,實行課文練筆,不失為好方法。
由讀到寫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升華,從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寫句子,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把人物、動物、活動、事件等寫具體,這並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恆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他們養成勤於動手,勤於練筆的習慣,逐漸培養他們寫作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以教材為突破口,找准聚集點,捕捉契機,依據學生特點,靈活變換角度,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並把學生引入情景,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萌發求知慾,吸引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延伸。例如,教學《美麗的丹頂鶴》時,先讓學生預習課文,找出喜歡的句子或段落,並說明喜歡的原因。學生會說出「作者不但用詞用得好,還進行了詳細的觀察。」 「作者的觀察重點突出。」 「作者太喜歡丹頂鶴了,他把丹頂鶴寫得如此完美。」等。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感想。藉此機會可利用課前就已經布置的作業:你回家詳細觀察了什麼動物?重點觀察了它的什麼?把你觀察到的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下來。如果我們能經常這樣讓學生做到讀寫結合,課課有練筆,久而久之,老師不布置他們也會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會穩步上升。
總而言之,只要大家在閱讀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找出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培養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並把「讀」與「寫」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就一定能做好閱讀教學!
『陸』 如何做好中年級閱讀教學
有可能你正在為怎樣提高小學閱讀水平而覺得苦惱,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提高小學閱讀水平重要的就是多讀,注重讀書的方法和步驟。下面就帶你了解小學閱讀輔導提高閱讀水平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從小開始)以上的五次閱讀法以及閱讀的三個步驟都是非常實用的提高語文水平的方法,如果能夠拿去實踐,那麼學生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小學閱讀輔導其實並不難,只要用對方法,學生就會在一段時間後得到提高。
『柒』 什麼是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捌』 閱讀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有哪些
對於大部分書籍,重要的內容只佔全書的20%左右,所以學會高效閱讀很重要。閱讀中,最好能練成一邊閱讀一邊在腦海中簡單構架思維導圖的習慣和能力,這樣可以大大的提升閱讀效率。現在,我已經養成了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這樣可以使我在閱讀中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這樣既有助於提升閱讀速度,同時也能提升閱讀理解和記憶效率。當然了,這需要自己在平時的閱讀中有意識的培養。
如果閱讀效率低的話,可以學習一下快速閱讀法。快速閱讀是一種眼腦直映式的高效閱讀學習方法,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和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掌握不是一句兩句話就可以做到的,想學習的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主要就是訓練快速閱讀的,裡面也有「思維導圖」的訓練,如果你的閱讀效率低,可以好好的去練習提高一下。
讀書的過程中以及讀完一本書後,要學會做讀書筆記。讀書過程中:①遇到重要的、有趣的、有疑問的等的內容就記錄下來,以備份查閱。②做好讀書批註。也就是記錄閱讀過程中的閱讀感受或感悟,比如你對某一句話、某一觀點的理解、聯想、靈感等方面,都要及時的記錄下來。讀完之後:①以知識框架或思維導圖的形式來來整理書籍,主要是書本的重要內容提煉,也包括自己在讀的過程中的一些理解和感悟。知識框架,特備是思維導圖形式的筆記,有一個好處就是方便添加新內容,當我在後期的學習或閱讀中有相關的新知識點、新體會,都可以加進去,促進知識的銜接,方便掌握和運用。②針對一部分書,比如看了之後很有感觸的那種,我也會寫一寫讀書感悟。
『玖』 閱讀教學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 文學閱讀,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
從文本現象看, 2000年以來,高中語文閱讀教材中,文學文本已佔60%以上;文學「閱讀與鑒賞」 被確立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而原來僅是初步涉及作為陪襯;2003年頒布的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更是明確規定了必修課程的「閱讀與鑒賞」目標;在選修課程設計的五個系列中,則安排了「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以及「文化論著研讀」等三個與文學閱讀關系極為密切的選修模塊。
不僅如此,文本閱讀的內涵層次也有了大幅提升。例如,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在必修課程「閱讀與鑒賞」的教學目標就有這樣一些規定 :
1.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與認識。
6.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位語言,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著重號為筆者加)
7.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於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10.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於150萬字。
這些規定既關注隱性目標,又明示顯性目標,視閾極為廣闊。其顯性目標,要求通過文本讀解活動,建構個體與外界的多重關系或意義聯系,深入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涉及人類情感的深層領域,關注心靈世界;要求具備依據歷史發展和現代觀念審視、評價作品的能力。這說明當代語文文本閱讀已經具備較高的價值目標,文學閱讀必須強化和深化。
從文本重心變化的深層原因看,文學閱讀成為當前高中語文文本閱讀的重心,是語文教育適應外部形勢,對內尋求文本與教育目標最佳匹配的必然結果。
在全球化開放性的文本閱讀背景下,文本與主體間的意義交流呈現出多渠道、多層次、多元意義接受的新趨勢;原先的文本閱讀僅以文章閱讀為主,突出語言學習和技能訓練,文本閱讀為了適應語言學習的需要,大多人為地進行細密分解,圍繞字、詞、句、篇、語(語法)、修(修辭)、邏(邏輯)、文(文學)「八字憲法」 展開,面面俱到,過分拘泥於語言學習的基礎要求,文學閱讀在中學階段只是看作語言學習的高級形式,文學富含的人文精神根本得不到關注。
在傳統的以語言學、文章學為理論根基且占據主導地位的課程編制者和教學者的潛意識中,文學教育太脫離中學生學習實際且實施評價十分困難,完全可以放在大學期間學習;中學階段就是要加強語言學習,打好語言學習的基礎。而語言學習在高中階段為了應對高考靜態的書面考試,又淪落為靜默的語言技能訓練以及標准化測試等極端狹隘的教學形式。
這種過分強調基礎語言學習的課程取向和教學形式,導致了大量的教學時間耗費在靜態的語言技能訓練之中,割裂了語言與文本之間鮮活的意義聯系。文本的豐富的情感意義也因失去個體的情感交流而破損在語言的碎片中,失去其豐富完整的個性,滅失了思想情感圓融的智慧和光芒。這些,自然不能適應當前語文教育全面提升人的綜合素質的需要。
當前的語文教育中以文學教育為重心的文本比例配置,實際上就是語文教育中長期被漠視剝奪的人文性的回歸,是對過分強調語言工具性的狹隘的教育取向,經歷歷史選擇後的有力反撥。因此,有人稱,重振文學閱讀是在為語文招魂。
強調整體感知,倡導綜合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階梯性統一,以開闊的視野關注語言、文本中蘊藉的豐厚的人文內涵,注重發揮文學文本閱讀的獨特功能已經成為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主流方向。
『拾』 淺談如何進行閱讀教學
「書是讀懂的,而不是教師講懂的。」葉聖陶先生的這句話道出了學生閱讀的重要性。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怎樣上好閱讀課,是我們語文教師長期探討的一個問題。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它在整個語文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可是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三少一多」,即課堂上學生讀的時間少,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讀書更少,課堂上思考問題少,教師講得多,滿堂灌的現象屢見不鮮。不少教師將本屬於學生的時間過多的用於講解分析課文,而忽視了應讓學生充分閱讀。由於學生讀不到位,對課文的感知膚淺,不能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和體會文章思想,難以受到文章所蘊含的情感熏陶,在語言上也得不到應有的訓練。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教師應該在「讀」上下功夫。
一、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教師應樹立這樣的思想——課文要靠學生自己去讀懂,閱讀課中要有琅琅的讀書聲,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在讀書求知、讀中求智、讀中悟道。
二、加強指導朗讀、默讀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應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中學習、思考,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情感、增強語感。
默讀比朗讀的速度快,更利於訓練思維,要培養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的習慣。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默讀,循序漸進地提高默讀要求,把訓練落在實處,不能急於求成或流於形式。
三、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閱讀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關鍵。閱讀時應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提示閱讀思路,用圈點、勾畫、批註等方法,讀、思、記課文中需重點領悟的部分。
四、尊重學生的理解和獨特體驗。
在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通過自悟自得或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尊重學生的理解和獨特體驗,允許學生有其他合理的選擇。在閱讀教學中,還要處理好正確的閱讀導向和個性化解讀的關系,使學生既學習閱讀,又學習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