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
㈠ 怎樣才能做好基礎教育
首先,您要明白,作業到底是做什麼用的。為什麼要給學生布置作業。作業內,不是束縛孩子的工容具,不是說留多點留少點的問題。作業是用來鞏固當天,或者是當前階段所學知識的東西。根據當前所學知識多少,作業有增有減,適當調整。抄詞語,抄課文之類的,有時候完全是不負責任的一種作業形式。要做作業,就要讓所做的作業達到一個好的效果,比如說給學生布置一些有趣的任務,小組完成,之類的,都可以成為作業的一種。我們總是羨慕說國外的學校如何如何,我們的應試教育又如何如何,為什麼不在羨慕嫉妒恨的同時去做一些改變呢。作為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就要對學生負責,這種負責也體現在布置作業的時候,不是為了讓他們寫作業而寫作業。這樣一來,為了考慮布置給學生的作業內容,也會成為您的備課負擔之一,與其在作業的量上面做文章,不如在作業內容上做文章。您覺得呢?對於家長的說辭,老師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他們還能怎麼樣呢。
㈡ 基礎教育指什麼包括高中教育嗎
基礎教育,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目前中國事實上的基礎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狹義講來指九年義務教育,廣義講來還應該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會生活知識教育等。
有人也把高中階段的教育歸入基礎教育范疇,但是目前中國還沒有普及這種類型的教育,所以,在事實上高中階段的教育還不是基礎教育。隨著中國發展水平的提高,預計到2020年,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拓展資料:
基礎教育,就是人們在成長中為了獲取更多學問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識。就如同蓋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樣,要想學好一門語言就要從認字開始。
㈢ 中學教育是基礎教育。
中學(middle
school),分為初級中學與高級中學,屬於中等教育的范疇。初級中學一般是指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學。高級中學是指高中非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學。
這已經不算是基礎教育了!已經出現分支了~
比如說:職業教育也是中學教育中的一部分。(中學教育中,高中教育的下支)
㈣ 基礎教育是中小學教育對嗎
一、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要提高整個教育事業的質量,必須從小學教育做起。二、從人生發展歷程來看,小學階段是最重要的,是長身體、長知識最旺盛的時期。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思維敏捷,對什麼問題都要問個為什麼,他們像海綿吸水那樣,不斷地吸收各種知識。小學生記憶力強,善於背誦,對感興趣的事物,能夠牢記在心。小學生模仿力強,容易做到習久成性,在兒童時代養成的好習慣,可以牢固地保持一輩子;相反,小學階段養成的不良習慣,到中學和大學時糾正起來就很困難。因此,在小學階段,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發展智力,還要在學習上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訓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思想品德上要有嚴格的要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學的基礎打得好,會影響到學生以後的學習和成長,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
㈤ 什麼是基礎教育基礎教育究竟應該打什麼基礎
早在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指出:「基礎教育是向每個人提供的並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識、觀點、社會准則和經驗。它的目的是使每個人都能夠發揮自己的潛力、創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和幸福,並成為一個有益的公民和生產者,對所屬的社會貢獻力量。」
審視我們的基礎教育,我們用很功利的思想指導著我們的教育行為,我們有很多行為忘卻了我們應該進行的是人的教育,是個性差異的孩子的教育,是發展中的孩子的教育。我們僅僅是在為學生升學考試打基礎,把基礎教育簡化成了幾門學科的教育,變成了死背教科書,濫做習題的教育。我們面對活生生的個體生命,給予了冷冰冰的書本知識的灌輸。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於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成功的教育並不在於能夠培養出多少個天才,而在於為社會培養出具有人格健全、品質優良、意志堅強的人。每每看到教師傷害學生的報道。我們總會痛心不已。我們的教育在干什麼?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但我們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卻往往是看不見學生。反思我們自己。我們忙於備課、教學,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教給我們的學生,但沒有真正關心他們的感受,沒有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其實,學生在想什麼這個問題是動態的。這個問題本身很重要,是在提醒我們:理論上的學生是一個概念,而我們所要面對的學生卻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是一個個獨具特點的生命!面對學生,我們是否該反思:我們是否對學生有全面的了解並對學生充分發展他們自己的潛能充滿信心?
㈥ 我國基礎教育的性質和任務是什麼實現教育目的包括哪些方面
普通中小學教育的性質是基礎教育;它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為他們學習做人和進一步接受專業(職業)教育打好基礎,為提高民族素質打好基礎。 普通中小學的教育對象是青少年兒童,他們正處在由社會意識薄弱的未成年者轉化為社會主體的時期。他們必須在這一時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為走向生活作好准備,為將來的發展作好准備,這要求他們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審美情趣,有健康的體,具有自學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有廣泛的適應性和較大的自由度,善於選擇生活,並接受生活的選擇,成為社會生活的新生力量。普通中小 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要促進青少年兒童的這種發展。由於青少年兒童的這種發展是基礎性的、全面性的,同時由於每一個青少年兒童都需要得這種發展,所以,普通中小學教育具有基礎性、全面性和全體性的特點。 普通中小學還承擔著為提高民族素質打基礎的任務。今天的中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普通中小學為學生做人和接受專業(職業)教育打基礎,也是為提高民族素質打基礎。義務教育程度和質量的高低,是民族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普通中小學教育為提高民族素質起著奠基的作用。
德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是引導學生領悟無產階級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組織和指導學生的道德實踐,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品德的教育。它集中地體現了我國教育的社會政治性質,並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定向和動力的作用。
智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和發展他們的智力的教育。它在幫助學生認識自然規律、社會規律,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本領和個性全面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體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是授予學生健身知識、技能,讓他們學會健體,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體質的教育。體力和體質的發展是個性全面發展的生理基礎。人們進行生產勞動、社會活動和其他活動以及幸福地生活都需要強健的體魄。
美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發展他們的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的教育。它在凈化學生心靈,激勵學生熱愛生活和追求美好事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無論使用什麼樣的傳播方式,無論結果如何,只要能從對象那裡實現慾望都是喚醒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學校也必將以一個市場
㈦ 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包括什麼
《教育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教育學基礎知識、教育心理學基礎知識和教育法規三個部分。
教育學基礎知識
考試內容主要有:教育學概論、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與社會的發展、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途徑、學校以及教師與學生。
1.教育學概論包括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教育的起源、發展、本質和基本規律,教育勞動的特點及教育思想的歷史演進。
2.教育與人的發展包括人的發展的理論構建基礎、人的身心發展及其規律、人的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3.教育與社會發展包括現代教育的功能、教育優先發展、教育現代化以及未來社會的發展與教育等。
4.教育目的包括我國和國外的教育目的。
5.教育內容包括我國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內容的科學規范。
6.教育途徑包括教學過程、教學環境、綜合實踐活動等八方面內容。
7.學校包括學校的教育制度。
8.教師與學生包括教師的職業、角色、特點、心理品質、威信、基本素質,教師職業專業化,教師教育,學生和班主任。
教育心理學基礎知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學概論、學習心理、品德心理、教學心理和差異心理的基本知識。
1.心理學概論包括心理學與教育的結合、教育心理學的任務與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學發展簡況。
2.學習心理包括學習概論、學習動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等八方面內容。
3.品德心理包括品德形成的心理學理論、品德形成過程的心理成分、學生品德培養的心理分析、優秀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育、品德不良學生的心理特點與矯正五方面內容。
4.教學心理包括課堂教學概述、課堂教學的人際交往。
5.差異心理包括智力差異、人格差異。
教育法規
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教育法概論包括教育法及教育法的基本涵義、教育法的體系和教育法律的規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㈧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德育、課改、均衡發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確定工作重點1、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 教育部在工作要點中首先提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各個方面。具體措施包括頒布《中小學德育規程》,推動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建設,頒布新修訂的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工作。提高中小學班主任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 此外,教育部還將通過「形勢教育大課堂」等多種形式,推動中小學深入學習和宣傳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為契機,深入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動。組織好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迎接北京奧運會勝利召開。 2、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根據工作要點,教育部要頒布修訂後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啟動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教學指南》和《學業質量評價標准》的研製工作。修改頒布《中學生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啟動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准使用情況的調研工作。 根據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教育部還要完善教材審查機制,更新教材審查委員庫。積極推進教科書循環使用。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強調,要推動建設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建立並完善中小學學業質量分析、反饋、指導系統。積極推行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招生制度,推廣將部分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均衡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辦法。 同時,教育部將繼續擴大普通高中新課程試驗范圍。推動建立高中校本教研製度。研究建立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參與指導普通高中新課程省份的高校招生考試綜合改革。還要積極推動農村地區課程改革工作。 以上這一系列措施,都是為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最終服務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教學體系。 3、 大力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部將繼續把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作為工作重點,推動各地制定和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標准、教師編制標准和教師工資收入標准,實施好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 同時,教育部將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在全部免除學雜費和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必要資助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對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的政策措施。還要加強對城市義務教育免費工作的跟蹤和指導。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透露,在爭取各地統一解決教師地方津補貼的基礎上,教育部將加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推動各種形式的對口支援。 他還表示,在加強大中城市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問題的調研的同時,推動各地以流入地和公辦學校為主做好農民工子女教育工作。 教育部負責人強調,針對當前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教育部將切實加強學校管理,進一步規范辦學行為,努力構建和諧校園。 工作要點還提到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啟動實施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工程,啟動「中國掃盲和能力增強計劃」,引導民辦基礎教育健康發展等。
㈨ 如今法律規定的基礎教育是幾個階段
是基礎教育階段。
中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後更高等的教育機構,上接初中,下啟大學,一般為三年制。中國的高中教育指初中以後高中階段的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中等專業學校等,屬於中等教育的范疇。中國的高中教育為非義務教育,學生就讀須交納學費。
目前我國高中教育日益在不斷完善、改革,採取選修課程+必修課程,活動課程+學科課程,職業教育課程+學術性課程的形式在各地進行實驗和推廣。只是由於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和各界對高考升學率的盲目追求,導致高中教育在不少地區仍存在著單一強調知識教育或單一強調知識的准確度,忽略對學生的全面教育、人格的健全教育、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等,我們的基礎教育改革仍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