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花盪教學設計
❶ 八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第1,2,5單元課文學習重點!!急急急!!
我想應該期中考是考背影的 或者是阿長與《山海經》
具體重點么 「教案學案」上應該有
❷ 人教版八年紀上《就英法聯軍遠征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備課資料
潘板中學 沈建國
〔單元簡說〕
回顧人類歷史,觀察時事風雲,血與火的戰爭始終伴隨著和平的呼聲而不斷爆發。戰爭與和平,永遠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二大永恆的主題。作為中學生,閱讀戰爭題材的作品,感受戰爭,思考戰爭,了解歷史,明白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有利於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本單元五篇課文,以戰爭為主題組元,內容上兼有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兩個方面,文體上以敘事性作品為主。文中既有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的英雄群像,有「老頭子」那樣的孤膽英雄,又有南斯拉夫母親那樣感人肺腑的形象;有百萬大軍橫渡千里長江的壯闊畫面,有白洋淀老英雄痛打鬼子的動人場景,又有老婦人在槍林彈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壯場面。情景各異,又驚心動魂,一定能激起同學們的閱讀興趣。教學本單元,要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受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驚心動魂的情景,最終得出自己的心得和評價。
單元教學的幾個問題
1.要熟悉相關的歷史知識,適當介紹歷史背景。課文所寫的戰爭,遠的已經相隔一個多世紀,近的也相隔半個多世紀了,備課時需要進一步熟悉相關的歷史知識,熟悉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知識,關於抗日戰爭的知識,關於解放戰爭的知識,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可以翻翻歷史書籍,至少查查《辭海》的有關條目,弄清課文所牽涉的歷史背景。
2.要結合記敘要素的知識,指導學生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也就是把握記敘要素。通過反復訓練,養成閱讀習慣,每讀敘事性作品,就留心六個要素,可以提高閱讀效率。敘事性作品最吸引人的是動人的情節,時間、地點、人名等等則易於忽視,以致印象模糊。懂得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乃要素所在,提起注意,才能達到全面把握的目的。
3.要深入探究人物的思想性格。要指導學生養成閱讀中思考的習慣,不斷地問一個為什麼,以加深理解。要由人物的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出發,由表及裡地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思考這類問題,可以深入發掘作品的意蘊。例如,南斯拉夫老婦人對蘇聯紅軍戰士深深一鞠躬,想一想這是為什麼,為此深入理解老婦人的思想感情。
4.要運用假設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假設一種差的表述,與課文好的表述一比,就容易體會到原句遣詞造句的好處了。一篇課文舉幾個例子,與學生一起咀嚼咀嚼,品味品味,可以培養語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對於各具特色的語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是教學重點之一。本單元每一課都注意設計「語言題」,根據各課特點,設計揣摩的方法。)
1、 新 聞 兩 則
〔課文說明〕《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大家熟悉的傳統課文。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21日下午五時,西路軍、東路軍又同時發起渡江作戰,至22日22時,或全部渡過,或三分之二渡過,或大部渡過,整個戰役取得基本勝利,毛澤東匯總各路戰況,報道全線捷報,氣勢磅礴。新聞主體部分是並列的三個層次,宜用列表方法整體把握內容。根據這則新聞的特點,可以著重探究本文語言表達是怎樣做到准確、簡潔的,還可以探究並列的幾個方面是怎樣彼此關聯的。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聞作品,內容不局限於南陽解放,而由南陽解放說開去,敘述一年多來中原戰局的巨大變化,中原我軍的巨大勝利。導語概述解放南陽之後,說三國,道後漢,用史料說明南陽重要的戰略地位。接著回顧一年來,蔣介石由「極重視南陽」到被迫放棄南陽的經過,說明蔣軍全局敗壞的形勢。再從敵方轉向我方,概述戰略反攻以來取得的一系列偉大勝利;再次回過頭來說南陽逃敵的命運。根據這則新聞的特點,要注意劃分層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後內容的聯系。
第一課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學設計舉例〕:
一、學生自讀課文。讀書時,畫出生字詞(或自己查字典解決)。(學生課前還通過網路等查閱有關渡江背景,在班上交流)
二、感知體驗課文
(一)、當當播音員:如果你來當戰況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應怎樣讀這則新聞?
教師指導:全文朗讀的基調:慷慨激昂、豪情萬丈;像「沖破」、「橫渡」等詞語重讀,讀出勝利的喜悅……
(二)、當當軍事家:如果你來當軍事家向觀眾介紹渡江戰役的戰況,那麼你將如何介紹?(學生自讀、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要介紹渡江的背景;20日、21、22日戰況分析(可對照書上的示意圖,要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渡江戰役的大致過程。)
教師出示一張較大些的渡江戰役示意圖(照教材繪制即可),請各小組復述較好的一位同學指圖復述,其他同學靜聽。然後,指出其復述的不確之處。
三、生成-探究性學習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1.文中哪兩句話概括了同學們剛才復述的內容?(第1句、第2句)
2.有沒有哪一句能夠概括全文主要內容?(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3、這則新聞起始,括弧里的內容表明這則新聞報道的單位、時間。這些內容去掉與保留有沒有不同?
4、「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其中,「不含」有什麼作用?去掉它,行不行?(「不含」在這個表明地點的句子里,准確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因為九江尚未解放,體現了本文語言的准確性)
教師結合課文指導有關新聞知識:標題、導語、主體;特點:真實性、及時性(略)
四、聽毛澤東詩《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朗讀或歌曲的錄音。條件不具備的,由教師朗讀,力圖感染學生,加深對本文內容的理解。
五、布置作業
1、課後練習二、三。口頭完成。
2、熟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本文的情感和語言的精練。
第二課時: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學生仿照第一課時學習過程自主學習
學生生成問題指導(可參見《讀寫導航》):
1、試用「‖」線,給《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劃分層次,並列出層次提綱。
2、新聞報道的事件必須具有時效性,要迅速及時地報道新近發生的國內外事件。《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為什麼要概述一年多來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和南線人民解放軍的戰績?
3、兩則新聞中,人民解放軍節節勝利的情形,我們可以用很多成語來形容,請寫出五個。
4、想想兩則新聞中,國民黨反動派為什麼會節節敗退,而人民解放軍則戰無不勝?
〔課後延伸〕
1、創造條件,觀看《渡江偵察記》、《開國大典》之類的愛國主義教育影片,運用學到的新聞知識,寫一則學校(班級)組織觀看愛國主義影片,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聞報道。
2、關心國際國內時事(中東局勢的發展,巴以和平進程等),到班內說一說你關注的新聞和你的評論。
2、蘆花盪
〔課文說明〕
《蘆花盪》是以白洋淀地區軍民抗日斗爭為題材的小說。隊伍駐扎在葦塘,里外交通全靠「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他毫不懼怕敵人的嚴密監視,乃至過於自信。一次,送兩個十幾歲的女孩進葦塘,被鬼子發現,其中一個孩子掛了花,他發恨要討還血債,赤手空拳,引誘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幾個鬼子進入他的圈套,用鋒利的鉤子把鬼子鉤住,用竹篙痛砸鬼子。無論是日常斗爭,還是這場「英雄行為」,都頗有點傳奇色彩。小說在飄逸精巧的敘事中蘊含著一股謳歌抗日軍民的激情。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愛與憎,智與勇,對他的「過於自信自尊」,要作實事求是的分析。根據這篇小說敘事、寫景、抒情的特點,可以探究小說的傳奇色彩是怎樣造成的,還可以探究景物描寫起了什麼柞用。(本文在文學界有詩意小說之美稱)
〔教學設計舉例〕:
一、導入:可觀看《鐵道游擊隊》或《小兵張嘎》等片斷,……
二、整體感知
(一)走進蘆花盪
1、聽配樂朗讀,初步感受蘆花盪,將感受用「這是一片 的蘆花盪」說出來。
2、將《蘆花盪》中寫景的句子找出來,並想像蘆花盪的景色美。
(二)感受人和事(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
1、美麗的蘆花盪里生活著哪些人?發生了哪些事?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請自由細讀文章,將自已對人、事、情的感受說出來。(如人物: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英雄老頭;一對可愛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如:事件:一次驚心動魄的護送;一場酣暢淋漓的復仇戰斗;如情感:一份深沉的愛國情;一份屈辱的亡國痛。)
2、 用「老頭的英雄性格表現在 」說話,重點探究人物的性格內涵。
用「護送的驚心動魄表現在 」,「復仇的酣暢淋漓表現在 」說話,重點探究事件的過程與意義。(開放性答案,教師評點、激勵)
3、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讀,品味老頭子和小女孩的對話,體會老頭子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
(三)、感知詩意小說的語言和意境美
有的賞析文章說,孫犁《荷花澱》、《蘆花盪》等作品中的景物描寫處處與戰爭環境和人物心境相諧,不僅能渲染故事氣氛,也給作品增添一種戰斗的詩情畫意,構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你同意這樣的評價嗎?請你在文中舉一例說明。
三、強化體驗:
小說中老頭子這個人物形象鮮明,富有傳奇色彩,請你以「XX的老頭子」(如自尊、自信的老頭子,機智、勇敢的老頭子等)創造性地把故事情節說給大家聽。
四、拓展創新:
《荷花澱》和《蘆花盪》是姊妹篇,是孫犁「詩體小說」的代表作,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自主學習《荷花澱》
3、蠟 燭
〔課文說明〕
《蠟燭》是前蘇聯作家酉蒙諾夫的作品。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寓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南斯拉麥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惟一珍愛的結婚的花燭點在烈士墳頭,「這一點火焰」「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永垂不朽」。「二戰」分為兩大陣營,法西斯陣營和反法西斯陣營,法西斯陣營把人類拖入深重的苦難,反法西斯陣營的各國軍民在埋葬法西斯強盜的戰斗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在法西斯強盜的鐵蹄下飽受苦難,她視蘇聯紅軍為親人,她的恨與愛是那樣深沉。作品刻畫這位母親沒有語言描寫,只有動作描寫,顯得深沉含蓄。透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可以感受人物的心靈,感受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對紅軍烈士的至情至愛。作品突出「蠟燭」這個細節,賦予作品一種亮色。抒情詩般的結尾,深情贊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根據課文特點,要著力探究這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心理活動,根據她的一舉一動感知她的內心世界。
〔教學設計舉例〕
一、整體感知課文,了解情節
二、生成探究性學習
1、找出課文中對哪些內容反復進行不厭其煩的描寫?
(交流:文章不斷對炮火、老婦人的黑色圍巾、老婦人的動作、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等內容進行了反復的交代與描寫。)
2、分別找出並品讀對這些反復描寫交代的句子。
(1)對炮火的11次描寫
(2)對蠟燭的6次描寫
(3)對老婦人圍巾的4次交代
(4)對老婦人「爬」、「跪」動作的3次具體描寫
3、合作品析
1、對炮火多達11次的描寫,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的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出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2、在這樣一個特殊環境、特殊氛圍里,反復描寫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見燭光象徵意義)
3、「黑色的大圍巾」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和愛。
4、三次寫「爬」具體寫出了老婦人的年老體衰,三次寫「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又更生動地表達了這種愛的深沉。
三、朗讀體會:清晰響亮地、富有激情地把文章念出來,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產生共鳴。請你有表情地朗讀全文,然後談談你最欣賞的地方。(有條件的話,提倡在理解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進行配音朗讀。)
四、拓展創新
在我們熟悉的影視片,如《地雷戰》、《平原游擊隊》等,其中有許多感人的,支持正義戰爭,具有革命大無畏精神的老婦人(老奶奶)形象,請你回憶看過的影視片或閱讀有關文學作品,寫下幾位這樣的老奶奶形象,並作點評價。
4、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課文說明〕
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憤怒譴責了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的強盜行徑,深切同情中國遭受的空前劫難。布特勒上尉徵求雨果對遠征中國的意見,本想得到雨果的贊譽,而雨果把話題集中在圓明園上,從圓明園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奇跡說起,譴責焚掠圓明園的強盜行為。雨果的立場、觀點,表現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雨果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的創造者,不僅同情中國人民,而且敬重中國人民。他身為法蘭西人,卻沒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他把政府與人民區別開來,把上尉徵求意見的機會變成向強盜政府提出抗議的機會。雨果用了很大篇幅盛贊圓明園,讓我們想見其原貌。雨果贊揚中華民族是「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這對於我們民族的復興也是一個鼓舞。根據課文特點,一要探求雨果的思想,二要學習這封信的寫法。
〔教學設計舉例〕
〔初讀課文〕
一、比較鑒賞
本文「贊美」和「譴責」兩部分相對獨立,情感鮮明,我們可以分塊比較賞析,在對比中強化感受,然後進行深層的反思:
1、自讀1-4節,找出雨果評價圓明園的句子並對自已感受最深的句子進行賞析
2、自讀5-10節,找出雨果諷刺侵略者的句子並對自已感受最深的句子賞析
二、合作探究
作者對圓明園的評價和對侵略者的嘲諷表明了怎樣的不同的情感和性格特徵?
(贊美圓明園,表現了雨果對東方藝術、亞洲文明的尊重,對中華民族的尊重。對侵略者的嘲諷,表現出雨果不顧個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義感和骨氣。)
三、強化體驗
1、圓明園如果能象故宮、秦始皇陵等一樣,作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被保存完好,那該多好啊!可是她在100多年前被英法聯軍焚毀了!對此你有怎樣的感想?
中國當年被掠奪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失去那麼偉大的圓明園,我們後人無比痛心,那麼對於身邊的遺產我們該如何去保護呢?
3、對於過去屈辱的歷史你是怎麼看的?
四、拓展創新
2、在課文的練習中,你給雨果寫了信,現在,請你結合港澳回歸,北京成功申奧等大事,也給布特勒寫一封信。
5、親愛的爸爸媽媽
〔課文說明〕
《親愛的爸爸媽媽》的中心意思是「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庫耶伐次這個小城,德國納粹匪徒殺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個孩子。47年來,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這段沉重的歷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這里舉行悼念活動,控訴納粹的暴行。「親愛的爸爸媽媽」就是孩子們最後一聲呼喚,孩子們本來有金色的童年,「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將在陽光下奔跑」,而法西斯強盜為了滅種,竟把他們斬盡殺絕。作者記述自己參加悼念活動的所見所聞所感,著重通過再現被殘殺者的生命活動,反襯出法西斯強盜的滅絕人性。根據課文特點,要著重探究一些意味深長的句子的含義,探究作者怎樣根據表達中心意思的需要來選擇材料。
〔教學設計舉例〕
一、導入:
1、我們向爸爸媽媽深情呼喊時的回應的是親切的呵護,而課文中300個孩子的呼喊卻回應的是法西斯滅絕人性的槍聲……
2、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的背景資料
二、整體感知
范讀課文或聽錄音,思考下列問題(可參見《導航》):
1、齊讀課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詩,感受孩子們的可愛與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
2、課文正文四個部分記述了紀念活動的哪四個片斷,請你用簡潔的語言分別給各部分加個小標題。
3、課文再現了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主要是為了告訴人們一個什麼心聲,請你找出課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正文前引用了薩特的話:「那就是我帶走的沉重的記憶。但這是個美麗的記憶。」結合課文內容,說說為什麼說記憶是「沉重」的,但又是美麗的?
2、六十幾位作家聚在一起討論,發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記下了三四個的的發言,為什麼特別記下西德作家與日本人的發言?
3、你覺得文章這標題好不好,為什麼?你能再給文章擬個好題目嗎?
四、拓展創新
1、關注歷史,請你查一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的資料;關注時事,請你留意日本軍國主義不顧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對,一再參拜靖國神社、一再創造機會要出兵海灣的舉動。然後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看法。
2、在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中出演還珠格格的趙微,一定是同學們最喜歡的影視名星之一,可你知道一年前,她曾因穿著了一件用日本太陽旗做的服裝拍照,結果引起了社會強烈的譴責,你知道這個事件嗎?這個事件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震動呢?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一、活動目的
1、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同學們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2、通過活動開闊同學們的文化視野,增加有關戰爭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積累。
3、培養資料信息搜集處理能力,鍛煉圍繞某一事件進行評說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針對某一問題闡明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
4、在系列活動中,同學們可以提高興趣,增強在各個情境中的體驗,並使相互之間增進友誼,感受合作交流的快樂。
二、活動步驟
1、體驗老師課前創設的情境,激發興趣。
2、從老師處了解活動的目的及要求。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定活動專題。
3、同學們按自選專題分成若干小組,開展合作、交流。
4、以小組為單位,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課外時間,或收集有關古今中外戰爭的文字或音像資料;或展開考察、訪問、觀賞等活動。
5、成果展示(老師根據所掌握的同學們課前准備的反饋信息安排)
附:參考展示方式
(1)呤唱會(歌詠革命戰爭歌曲或朗頌古今表現戰爭主題的詩歌)
(2)故事會(講自己收集的戰爭故事,包括成語故事、英烈故事等)
(3)演講會(用演講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戰爭的理解)
(4)辯論會(正方:戰爭可以促進科技發展,產生豐富的戰爭文化;反方:戰爭阻礙社會進步,傷害人民身心)
(5)圖片、實物展示會(展示自己考察、走訪過程中收集到的實物或收集、拍攝的圖片)
(6)模擬「記者招待會」(就某一專題調研,接受其它同學的提問)
(可以有其它更豐富的專題形式)
6、專題小組內推薦若干代表,代表本小組在全班交流。
(組內和全班交流時,可根據各組專題內容,選取不同的展示方式)
7、自評、互評,評出本次活動中的「一級戰斗英模」,「二級戰斗英模」等等,最後由老師講評。
8、預期效果:
⑴同學們能全部動起來:具有較強的興趣,積極開展合作、交流,在互動中達到「活動目標」。
⑵課堂展示活動中,會說的說,會唱的唱,會演的演,同學們表現出高度的參與熱情,體驗深刻,對戰爭有了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