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教學法
A. 嘗試教學法的明晰具體的課堂操作
嘗試教學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建立了適應各種不同教學需要的教學模式體系,包括基本模式、靈活模式與整合模式三類。根據嘗試教學理論的實質和「先試後導、先練後講」的基本特徵,在教學實踐中邱學華逐步形成了一套基本操作模式,其教學程序分七步: 這一步是給學生「再射一箭」的機會。
在第一次練習中,有的學生可能會做錯,有的學生雖然做對了但沒有弄懂道理。經過學生討論和教師講解之後,得到了反饋矯正,進行第二次嘗試練習,再一次進行信息反饋。這一步對學困生特別有利。第二次嘗試題應與第一次不同,或稍有變化或採用題組形式,之後教師可以進行補充講解。
以上七步是一個有機整體,反映了學生完整的嘗試過程,也是一個有序可控的教學系統。中間五步是主題,第一步是准備階段,第七步是引伸階段。由於實際教學情況的復雜多變,生搬硬套一種模式是不科學的,邱學華在實踐的基礎上又提出可以從基本模式中派生出許多變式,稱為靈活模式,如調換式,即把基本式中的某幾步調換一下;增添式,即在基本式上再增添一步或幾步,如在出示嘗試題以後可以增添一步學生討論;結合式,即當學生比較熟悉和適應嘗試教學以後,基本式七步就不必分得過於清楚,而是可以有機結合地進行;超前式,即由於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可以將基本式的前幾步提前到課前作為預習進行。
嘗試教學模式可以同其他教學模式整合,因而產生了第三類整合模式。邱學華認為,提倡一種教學法,並不排斥另一種教學法,它們之間不應該是對立的,而應該是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相互融合的。
當然,任何一種教學理論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運用嘗試教學理論中在具體的教學操作模式上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運用嘗試教學操作模式,學生要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因而它在小學低年級應用范圍較小;對於初步概念的引入課,一般也不適合於應用該操作模式;實踐性較強的教材也不完全適於應用該操作模式。此外,嘗試教學還存在理論基礎有待加強、在小學數學以外的學科運用模式還存在各種困難、理論實驗不夠科學、一些具體做法需要進一步思考等問題。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醞釀思考,到80年代正式啟動教學實驗,邱學華對「嘗試教學」進行了長達四十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從「學生能夠在嘗試中學習」到「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觀點的提出,嘗試教學從無到有,從實驗到理論,在中小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B. 怎樣應用八字教學法
八字教學法的核心是把教學的重點由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造就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宗旨。
八字教學法的程序
八字教學法的程序為」」讀讀——議議——練練——講講」」。
(1)讀讀是基礎。上課時讓學生仔細閱讀教材,目的在培養自學能力。閱讀時,教師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
(2)議議是關鍵。通過各種形式的議,培養思維能力,激發自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3)練練是手段。達到鞏固知識和應用知識、培養技能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4)講講貫穿於始終。讀、議、練中都有講,有的放矢地講,畫龍點睛地講,精講。
配套改革
(1)為了貫徹教育方針,進行系統的配套改革,從學制、課程設置、教材、教學方法,以及課時安排都邁出了新的步伐。
(2)在課程課時上分大課和小課,時間上也不盡相同。邏輯思維比較強的學科加數、理、化、語等學科稱為大課,每節課為55分鍾;形象思維比較強的學科,或一般陶冶性情的學科如史、地、音、體等學科稱為小課,每節課上30分鍾。
12.嘗試教學法應用方法
嘗試教學法又稱五步教學法。所謂嘗試教學法,是給學生創造一定條件或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學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法。
五步(1)出示嘗試題。
(2)自學課文。
(3)嘗試練習。
(4)學習討論。
(5)教師講解。
十個程序
(1)基礎訓練。
基礎訓練是打基礎的一環。它以舊引新,為新知識做好鋪墊,促進知識遷移,起到承前啟後、搭橋引路的作用。這一環節以5分鍾左右為宜。
(2)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宜三言兩語,從基礎訓練的小結引入新課,揭示新課題。
(3)出示嘗試題。
出示嘗試題的關鍵是精心設計好嘗試題,其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求知探索的慾望,為自學形成氣氛。
(4)自學教材。
自學教材是關鍵一環,教師要啟發引導,讓學生掌握概念,弄清定理、規律,發現疑難。這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關鍵環節。
(5)嘗試練習。
在不超過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加大數量,增加難度,增多類型,讓學生跳起來摘果子。
(6)學生討論。
在教師領導下,通過討論活躍思維,培養一題多解、舉一反三的能力。
(7)教師講解。
講的起點應高些,選擇性應大些,針對性要強些,重點、難點要突出些,還應靈活些。即根據不同的水平,因材施教。
(8)鞏固練習。
(9)課堂作業。
(10)課堂小結。
C. 如何運用嘗試教學法開展教學
< 課前精心備課,選擇合適的教學過程。一堂課成功與否,與課前准備工作的好與壞有內直接關系。教師應做好容充分准備。如查閱各類信息資料、儲備豐富的相關知識,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准備合適的教學手段和用具,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增強應變能力,積累處理學生生成問題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等。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教師主動參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設計,創造性地整合、加工、運用教材,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教學學生學習、發展情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D. 都有什麼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方法
(一)閱讀法(朗讀、默讀、背誦)
(二)講授法(講述、講解、講評、講演、復述、講讀、講練、說書法);
(三)對話法(問答、談話、討論、辯論)
(四)實踐法(觀察、調查、訪談、參觀、實驗、考察、考證、游戲、交往、旅遊、實習、見習、練習、作業等)
(五)電教法(照相機、幻燈機、投影機、錄音機、廣播、電視、電影、錄相機、語音實驗實、電腦、網路、多媒體)
(六)研究法(問題—解決式;課題—探究式;實驗—論證式)
(七)自學法(自學—輔導式)(盧仲衡、魏書生)
(八)其他教育教學的方法舉隅:
1、語感教學法 (洪鎮濤、王尚文)
2、思路教學法
3、情感教學法 (於漪)
4、案例教學法 (根舍因、克拉夫基)
5、點撥教學法 (蔡澄清)
6、情境教學法 (李吉林)
7、導讀教學法 (錢夢龍)
8、目標教學法(布盧姆)
9、反饋教學法(劉顯國)
10、問題教學法(杜威、馬赫穆多夫)
11、欣賞教學法
12、活動教學法 (杜威)
13、點面教學法
14、愉快教學法 (上海一師附小等)
15、成功教學法 (上海閘北八中)
16、整體教學法 (查有梁)
17、合作教學法 (美國的斯萊文、前蘇聯阿莫納什維利)
18、啟發式教學法 (《學記》、柏嘗試教學法拉圖)(邱學華)
19、設計教學法 (克伯屈)
20、發現教學法 (布魯納)
21、創新教學法 (奧斯本、吉爾福特、陶行知)
22、差異教學法 (華國棟)
22. 單元教學法
23. 比較教學法
24. 程序教學法(普萊西、斯金納)
25. 直觀教學法
26. 圖示教學法 (王松泉)
27. 暗示教學法 (洛扎諾夫)
28. 競賽教學法(羅樹根)
29. 大語文教學法(張孝純)
30. 非指導性教學法(羅傑斯)
31. 掌握學習教學法(布盧姆)
32. 道爾頓制教學法(柏克赫司特)
33. 有意義學習教學法(奧蘇貝爾)
34.遷移教學法 (馬芯蘭)
35.嘗試教學法 (邱學華)
36.學導式教學法 (胥長辰)
引文來源 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 Qzone日誌
評論這張 轉發至微博 轉發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閱讀(2417)| 評論(1)| 引用 (0) |舉報
怎樣鑒賞散文 美國中小學教學技巧
歷史上的今天
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方法有哪些?2010-11-14 14:35:51 在嘗試中學習 在嘗試中成功——邱學華嘗試教學流派研究2010-09-24 16:28:16 引用 嘗試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2010-11-21 20:03:44 引用 普通教師也能創立自己的教學法2010-06-22 08:40:40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2011-01-27 21:33:04
最近讀者
登錄後,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跡。 qh-cz-nf wtq.567 心語 梁老師 靜修 bo820@12 yiqi08 dfexxiao
評論
點擊登錄|昵稱:
取消 驗證碼:換一張
11-05 16:32xingfuasd
方格變為梯形格,練字方法大突破。田字格,只能起到確定筆畫位置的參考線作用,梯形格不但具備參考線功能,而且輕松解決大小、舒展、左收右放字形特徵,寫字時只需考慮字體端正、布白勻稱兩點要求,同時各類字形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為漢字的書寫帶來了極大方便,因此大大降低了習字難度。關於字體端正、布白勻稱的解決,中國書法家協會新疆兵團會員趙汝飛結合書法、美術、幾何、物理等知識,建立了漢字結構的「平衡原理」理論,所有漢字結構現象得到了明確的解釋,揭示了漢字結構的根本原理。使用《梯形格習字法》經過一個月的嚴格訓練就能把漢字書寫的規范漂亮。
E. 嘗試教學法的課堂教學結構有哪幾個環節
(一) 傳統結構存在的問題
目前一些教師上新授課的結構,大都採用蘇聯五十年代凱洛夫《教育學》的五個環節:1.組織教學;2.檢查復習;3.新授;4.鞏固練習;5.布置家庭作業。這個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學習知識的一般規律,但已不適應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要求,課堂教學效率不高。
這種傳統結構,是為傳統教學方法而設計的。
如果採用以學生為主體的,以"先練後講"為特徵的嘗試教學法,這種結構就不適應了。
(二) 新結構的設計與實踐
在嘗試教學法的試驗過程中發現,先進的教學方法同陳舊的課堂結構產生了矛盾,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實施嘗試教學法也發生困難。在試驗嘗試教學法的同時,對課堂結構進行了改革。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六段式"課堂結構。一堂數學新授課大體包括六個階段,以下把每個階段的作用、要求和時間,逐一加以分析。
1.基本訓練(5分鍾左右)
包括口算基本訓練、應用題基本訓練、公式進率基本訓練等。小學數學基本能力的培養要靠天天練,這樣做,把基本能力的訓練落實到每一堂課之中。同時,上課一開始就進行基本訓練,使學生立即投入緊張的練習中,能安定學生情緒,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基本訓練題的設計要注意為新課服務。
2.導入新課(2分鍾左右)
從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揭示新課題。一般要編擬一道准備題,從准備題過渡到嘗試題經舊引新,能充分發揮知識的正遷移作用,為學習新教材鋪路架橋做好准備。同時,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確這堂課學的是什麼,要求是什麼。這一步時間不長,但很重要。只要花一、二分鍾,開門見山,立即轉入新課。
3.進行新課(15分鍾左右)
這是新授課的主要部分,可以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來進行新課,如教師講解、學生自學、演示實驗等。由於時間只有15分鍾左右,必須突出重點,集中全力解決關鍵問題,切不可東拉西扯,拖泥帶水。另外,一堂課的教學內容不能太多,寧可少些,但要學得好些。
4.試探練習(第二次嘗試練習,6分鍾左右)
一般採用幾個學生板演,全班學生同時練的方式進行,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特別要了解差生的情況。這一步是一次集中反饋,通過板演評講,教師可以重點補充講解,解決中差生學習新知識存在的問題。這一步可以說是"進行新課"的延續,又為下一步學生課堂獨立作業掃除障礙。
5.課堂作業(10分鍾左右)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新知識,提高練習效率,應該使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安靜地在課堂里完成作業,這是一堂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布置作業不要一刀切,要面向中差生,可為優秀生另外准備"超產題"。學生練習時,教師要注意巡迴輔導,特別對差生,要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這種"課內補課"的效果特好。
6.課堂小結(2分鍾左右)
學生做完課堂作業並不是課的結束,因為學生通過親自練習,發現了困難,需要得到解決。同時還有一個迫切的心情,自己做的作業,到底哪幾題對了,哪幾題錯了。所以,應該安排這一步,做好一堂課的結束工作,這樣一堂課的安排就善始善終了。
這段時間里,首先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教師再重點歸納小結。由於學生經過了十分鍾左右時間集中練習,再聽教師歸納小結,體會就更深了,這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然後可以當堂公布正確的答案,使學生當堂就知道,哪幾題對了,哪幾題錯了,便於課後立即訂正錯誤。如有必要,再布置適量的家庭作業,也可以預告明天學習的內容。
從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嘗試教學法的五步基本教學程序,並不是一堂課的全過程。而是"進行新課"這一階段中的五個步驟,一堂完整的課,"進行新課"的前後還有其他階段。
經過試驗證明,實行這種課堂結構教學效果較好。主要表現在:
(1)突出新課教學的重點。新授課主要是進行新課教學,新的結構六個階段全部圍繞新課教學展開,能夠保證較好地完成新教材的教學任務。
(2)增加練習時間。新的結構幾乎安排一堂課的二分之一的時間進行練習,從基本練習到鞏固練習,再到課堂練習,要求逐步提高,層次清楚。這樣能保證學生當堂練習,當堂消化鞏固,當堂解決問題,不留尾巴到下一堂課去。
(3)改變了"滿堂灌"、"注入式"的舊教學方法。新的結構,增加了練習時間,"進行新課"時間只能控制在15分鍾左右,促使教師改變"滿堂灌"、"注入式"的做法。
(三)新結構的理論依據
1.系統理論的應用
課堂教學可以看作一個教學系統,課堂結構中的每一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必須認真考慮,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才能有效地發揮這個教學系統的整體效果。
嘗試教學法的五步基本程序和六段式課堂結構,組成了新授?quot;五步六段式"為特徵的課堂教學系統,在這個教學系統里以"解決嘗試題"為核心。
2.反饋理論的應用
新的結構充分應用了反饋的原理,安排了兩次集中反饋:
第一次集中反饋--第二次嘗試練習。
進行新課結束,通過嘗試練習,使學生及時傳出對新知識理解程度的信息,如發現問題,教師能及時進行補充講解,起到調節作用。
第二次集中反饋--課堂作業。
通過課堂練習,一堂課的教學效果能夠及時反映出來,如果再發現缺陷,當堂就能補救。
3.最佳時間理論的應用
一堂課40分鍾,哪一段時間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學習效果較好,就是一堂課的最佳時間。
一般來說,上課後的第6分鍾到20分鍾之間,這段15分鍾左右的時間是一堂課的最佳時間。因為開始幾分鍾,學生剛從課間活動轉入課堂學習,情緒還沒有安定下來;第6分鍾開始,學生情緒已經穩定。又經過課間休息,這時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第20分鍾以後,學生開始疲勞了,注意力也容易分散.
當然,一堂課的主要教學任務如果安排在最佳時間,教學效果就好。傳統結構把"檢查復習"放在最佳時間里,是搞昨天的舊知識,可是轉入"新授"時,學生已經疲勞了,新課的教學效果就差。新的結構把"進行新課"放在最佳時間里,學生精力充沛,注意力也集中,就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F. 嘗試教學法和發現教學法有什麼區別
嘗試教學是通過已有經驗去做,從而發現知識,形成能力。有可能是正確的,也有可能是行不通的;而發現教學是通過做來逐步積累,得出正確的結論。
G. 嘗試教學法的教師講解過程是怎樣的
教師不是先知先覺者,也不是知識的源泉,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不能僅僅把教師定位在「知識的佔有者」、「文化知識的傳遞者」上,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僅是專業知識,也包括教學藝術和手段。「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界定和「一桶水」的比喻已不符合今天的現實。
H. 什麼是嘗試教學法作用是什麼
嘗試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特徵是「先試後導、先練後講」。嘗試教學理論的學科理論依據,主要包括哲學基礎、教學論基礎和心理學基礎等三個方面。從哲學角度看,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要求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
嘗試教學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建立了適應各種不同教學需要的教學模式體系,包括基本模式、靈活模式與整合模式三類。根據嘗試教學理論的實質和「先試後導、先練後講」的基本特徵,在教學實踐中邱學華逐步形成了一套基本操作模式,其教學程序分七步:
第一步是准備練習
這一步是學生嘗試活動的准備階段。對解決嘗試問題所需的基礎知識先進行准備練習,然後採用「以舊引新」的辦法,從准備題引導出嘗試題,發揮舊知識的遷移作用,為學生解決嘗試題鋪路架橋。
第二步是出示嘗試題
這一步是提出問題,為學生的嘗試活動提出任務,讓學生進入問題情境之中。嘗試題出示後,必須激發學生嘗試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可以先讓學生思考並相互討論解決方案。
第三步是自學課本
這一步是為學生在嘗試活動中自己解決問題提供信息。出示嘗試題後,學生產生了好奇心,同時產生解決問題的願望。這時引導學生自學課本就成為學生切身的需要。自學課本之前,教師有時可提一些思考問題作指導,自學課本時,學生遇到困難可以提問。同桌學生也可互相商量。通過自學課本,大部分學生對解答嘗試題有了辦法,時機已經成熟就轉入下一步。
第四步是嘗試練習
嘗試練習根據學科特點有多種形式。教師要巡視,以便及時掌握學生嘗試練習的反饋信息,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學生嘗試中遇到困難,可以繼續閱讀課本,同學之間也可互相幫助。
第五步是學生討論
嘗試練習中會出現不同答案,學生會產生疑問,這時引導學生討論,不同看法可以爭論,學生在此過程中開始嘗試講道理,之後學生需要知道自己的嘗試結果是否正確,教師講解也已成為學生的迫切需要。
第六步是教師講解
這一步是為了確保學生系統掌握知識。有些學生會做嘗試題,但可能是按照例題依樣畫葫蘆,並沒有真正懂得道理,因此需要教師的講解。講解不是什麼都要從頭講起,教師只要針對學生感到困難的地方和教材的關鍵之處重點講解即可。
第七步是再次嘗試
這一步是給學生「再射一箭」的機會。
在第一次練習中,有的學生可能會做錯,有的學生雖然做對了但沒有弄懂道理。經過學生討論和教師講解之後,得到了反饋矯正,進行第二次嘗試練習,再一次進行信息反饋。這一步對學困生特別有利。第二次嘗試題應與第一次不同,或稍有變化或採用題組形式,之後教師可以進行補充講解。
以上七步是一個有機整體,反映了學生完整的嘗試過程,也是一個有序可控的教學系統。中間五步是主題,第一步是准備階段,第七步是引伸階段。由於實際教學情況的復雜多變,生搬硬套一種模式是不科學的,邱學華在實踐的基礎上又提出可以從基本模式中派生出許多變式,稱為靈活模式,如調換式,即把基本式中的某幾步調換一下;增添式,即在基本式上再增添一步或幾步,如在出示嘗試題以後可以增添一步學生討論;結合式,即當學生比較熟悉和適應嘗試教學以後,基本式七步就不必分得過於清楚,而是可以有機結合地進行;超前式,即由於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可以將基本式的前幾步提前到課前作為預習進行。
I. 嘗試教學法的用嘗試改變注入式教學
嘗試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一開始就要求學生進行嘗試練習,把學生推到主動的地位;嘗試練習中遇到困難,學生便會主動地自學課本或尋求教師的幫助,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1951年,在農村小學當代課教師的邱學華發現,教師先講、學生聽懂後才練習的教學方式會使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且教學效果不理想。但由於缺乏經驗和教育科學知識,這一問題在當時無法解決。
1956年,邱學華考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深造,畢業後留校做助教,一邊教書一邊到附小搞教學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先做題,然後教師再講,這便是嘗試教學的雛形。「文革」結束後,邱學華回到家鄉常州,在常州師范學校辦起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班,培訓骨幹教師,決定進行系統的教學實驗,試圖證明「學生能夠在嘗試中學習」這一大膽的設想。小規模的實驗取得了成功,他最初的設想得到了證實。 20世紀90年代之後,邱學華又開始思考,為什麼嘗試教學法在中小學各科都呈現積極的效果反應,這是否符合了某種教育規律?實踐充分證明,「學生能在嘗試中學習」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因此,邱學華萌發了把嘗試教學法升華為嘗試教學理論的設想,提出了「嘗試教學理論研究」的研究課題,使嘗試教學研究又邁入了一個新階段。2000年10月,邱學華完整地提出了「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的新觀點,形成了嘗試教學理論的核心。2000年全國第十屆嘗試教學法研討會之後,邱學華又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從學習論的角度研究「嘗試學習理論」。嘗試學習是學生主動探索的一種學習方式,同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一致,把嘗試學習的研究同新課程改革結合起來,使邱學華的研究工作又有了一個新的天地。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醞釀思考,到80年代正式啟動教學實驗,邱學華對「嘗試教學」進行了長達四十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從「學生能夠在嘗試中學習」到「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觀點的提出,嘗試教學從無到有,從實驗到理論,在中小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J. 嘗試教授法的一般步驟有哪些
嘗試教授法的一般步驟,有這樣幾個意識引起興趣兒,然後是點名提醒,嗯,再是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完成,一般來說有4個步驟就可以了,當然這4個步驟不是固定的,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模式來進行修改或者是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