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小結
教學反抄思的形式不拘一格,沒有襲規定的格式。目前較為常見的有隨筆式、案例式、日記式三種。隨筆式是最為普遍的一種形式,類似散文,可以敘事、議論、抒情,文體靈活多樣。案例式是先進行教學過程或教學片斷的描述,再分析案例的原因及得到的啟示,是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重要形式。日記式教學反思以日記的格式展開,有具體的日期,按時間段(如一學期或一學年)保存。以筆者的經驗,可以在日記日期後面起一個標題或關鍵詞,為日後回顧總結、查找相關內容提供線索。
Ⅱ 小學教師教學工作總結取得的成績怎麼寫
本學期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較好的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任務,使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所學的基本知識,如:學會比較熟練的計算100以內的加減法,表內乘法,簡單統計,米與厘米,教的初步認識,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等。但是,由於個別學生基礎差,作業完成不認真,學習習慣差,造成了成績較差的現象。為力更好的總結經驗和教訓,推動今後的教學工作,下面我將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兩個方面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
1、 培養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探究知識的能力。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針對這一特點,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安排一定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到教學中的疑難點變得具體形象化。在《統一長度單位》中,學生通過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物體的長,到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再到同一測量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的實踐操作活動中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在《角的初步認識》中,學生通過做活動角,體會到角的大小與角兩邊的長短沒有關系,而又和角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在《表內乘法》中,學生通過用自己製作的乘法口訣卡片對乘法口訣表進行了整理,自我構建了乘法口訣表的排列規律。在《對稱圖形》中,學生通過撕、折、剪等實踐活動進一步認識了對稱圖形的特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既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積極性,又使學生在活動中感悟了新知,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2、聯系生活較數學,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多數都和生活實際相聯系,在教學中,我把教學和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Ⅲ 近五年教育教學工作小結(400字左右)
近五年來,本人曾擔任六年級語文教學、年級組長工作;現擔任三至六年級的數學、健康教學工作。角色在轉變,但對教育事業的一片熱忱沒有變;迎接挑戰,勇攀新高的情懷沒有變。為了學生的主動、全面發展,本人恪盡職守、謙虛謹慎。廣泛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學科基礎知識,采擷他山之石充實自己;深入踐行育人為本、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提高實踐能力;積極反思、總結,撰寫教育博客,提升理論水平。
一、育人為先,以德化人。
通過長期的教育實踐工作中,我深知雖然學科不同,但育人本質卻是完全一致的。品質優秀、好學上進是從事一切學習活動的基礎。
擔任班主任、年級組長、少先隊分隊輔導員工作期間,我以活動為主渠道,讓師愛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用師德感染孩子們的心靈。能力強的孩子,我為他們提供機會、搭建展示的舞台。得意時,以警醒;挫折中,促奮進;困惑時,撥謎團。而處中游的孩子,多了些老師的「暗中保護」與「加餐小灶」;樹立信心、堅定決心。對於那些發展不均衡的孩子,我總是飽含期待,關注最多;耐心地守望遲到的春天。教過的學生時隔多年仍念念不忘小學恩師,這個孩子的故事被我記錄在一篇教育敘事《呦,我的傻兒子》上。該文在陝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組織的論文評選活動中榮獲三等獎。
擔任數學、健康、語文教學工作期間,我結合學科教學特點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學習品質;訓練孩子們常態的觀察、注意、記憶、思維、想像等智力因素。強調孩子們在校、在課堂的一日常規,無論是讀書的姿勢還是作業的規范,點點滴滴嚴格要求;水滴中折射出良好習慣的光芒。
二、篤學樂教,獨樹一幟。
經過多年教學工作的鍛煉與磨礪,我逐漸形成了創新、篤行、樂教的教學風格。課堂氣氛民主,學生興趣濃厚,在區上的監測考試中教學質量良好,獲得學校領導的肯定與贊許。
我的教學語言親切、幽默充滿智慧,以春風化雨的細膩滋潤每個學生的心田。在語文教學中,我重視語言文字的積累與內化,提倡忠實內心的本色寫作。開辟讀書時間、佳作賞析,以身作則,培養了一批批熱愛寫作的文藝少年。
近四年從事數學教學,更不敢怠慢。授課前,認真研讀教材,把握知識的內在結構和外在聯系,類比遷移,由點及線、由線及面,教會方法,為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善於發現問題,利用問題的積極面,對典型題型多角度、多層次的剖析講解,培養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解題思路,體現了新課標對學生思維靈活性和多樣性的要求。在一個個活潑有趣的數學情境中,鼓勵學生交流、分享、傾聽、互助、反思,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體驗,激發興趣,樹立信心,從而體現了數學的價值。
由於數學學科的特點,思維縝密、環環相扣,隨著課程的加深,學困生會增加。針對這部分學生,我不強調、不放棄,不製造緊張氣氛,讓他們和大家有平等自由的學習空間。設計游戲激發興趣、藉助直觀教具分解難度,師生、生生一對一講解。同時聯系家長,為其樹立端正的育兒理念,介紹科學方法,用教師的良好人格影響學生、家長。
時代對數學教師的要求不斷提高,我總是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唯有讀書、演題、每天進步一點,方能讓自己穩穩當當地站在講壇上。在2008年、2009年我兩次代表學校數學組參加蓮湖區教師基本功比賽並入圍復賽。這樣的比賽讓我收獲了豐富的參賽經驗,見識了數學大家胸襟與氣度,更堅定了遠行的信念。
在多學科的教學中,我發現只有教師充分地享受了「教」的過程,學生才能夠快樂地學。教師對於本堂課的知識點的深度詮釋、教師對於已知和未知世界濃厚的興趣、哪怕是對於學生錯誤的關注都深深地包含著一種愛。熱愛知識、熱愛生活、熱愛他人,而這種愛是會傳染的。感染給孩子們就是快樂的學生,從而使我們的工作充滿了詩意和情趣。
三、學習反思,活水源頭。
十二年的教育工作,使職業的使命感深入骨髓。無論何時、身處何處,我總是以教師的心去感悟、以教師的腦去思考。我常常觀察身邊的孩子們的喜怒哀樂,靜聽每一節課花開的聲音;胸中常常盛滿感動,像泉水一樣汩汩湧出。於是,想將這些東西記錄下了。在我的教育博客里,有自己的時評小議(如博文《我們向雷鋒學些什麼》)、有對孩子們最新鮮的觀察(如博文《值周的觀察》)、有課堂教學的尷尬(如博文《小廬的煩惱》)、有讀書札記。寫著寫著,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就水落石出般的暴露出來了。這樣由自發到自覺地讀書、學習狀態最好。讀中外教育名著明理,讀學科教學論文導行,和同行溝通交流認識自己,瀏覽家長網頁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以上是常態的學習,除此之外,我把握每一次校本培訓、外出培訓以及網路培訓的機會;認真傾聽專家前輩的經驗總結,感受大家的風采,記錄精闢獨到的見底。常常被他們思想的火花點燃,同他們的靈魂一同起舞;在返校的路上,不斷對比反思、明確自己需要改進加強的地方。唯有學習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像常青藤一樣綠意盎然,唯有反思才能認識自我、認識差距。所以,我將更加堅定的在此路上漸行漸遠。
Ⅳ 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總結
那麼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呢?我認為:
一、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業務水平,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
一名合格的老師,只有在工作中永無休止地學習,增長知識,改變觀念,才能儲備一桶新鮮的「活水」,服務於學生,澆開每一朵小花。所以,要想提高教學質量,作為老師首先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業務水平。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勤思考,常總結,苦練基本功,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二、注重堂課的教學質量,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
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不斷提高堂課的教學質量。如何提高呢?我認為要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對自己所教學的內容:第一步先要自己明白;第二步要講清楚;第三步要學生聽懂(要簡單,不要講得太繁雜);這樣才能達到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抓好常規,養成良好的學習好習慣,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習質量的保證。習慣是培養出來的,而不是生來就有的,它是在人的學習、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習慣的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好的學習成績正是靠習慣的力量去完成的,而且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只需教師稍加提醒就能堅持住,它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四、積極開展課外活動,能開發學生的智力,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
豐富的課外活動是學生展示自我的重要舞台,也是讓學生把理論運用於實際的一次次實踐。
它不但能展示學生各方面的才能,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能夠得到多方面的體驗,得到多方面的發展,獲得多樣的快樂與收獲,而且也是團結協作的好機會。它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挖掘學生的潛能,也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一次機會。學生在嘗試到了課外活動令人心情愉悅的同時,也增長了知識、技能,樹立了信心,更有助於激發對學習的嚮往和熱情,有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
五、抓好後進生的補差工作,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4.1.將在初中部實施培優補差計劃) 班級中的後進生或多或少都存在,而作為老師,不應該對他們有歧視,更應該利用一些課余的時間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因此,如做好後進生的輔導,做好家校聯系等等,這些看似細碎的事情,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很重要的環節。所以,我認為要提高教學質量,只有將每一個環節都做好了,就像自行車的鏈條一樣,能緊扣住了齒輪上的每一個齒,才能發揮其效應。
總之,提高教學質量每個教師有每個教師的「法寶」,正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凡在教學中能符合教學規律,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都能使課堂效率有所提高。
Ⅳ 如何寫教學自我總結
教材是死的,不能隨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課怎麼上全憑教師的智慧和才幹。盡管備課時要去學習大量的參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聽取名家的指點,吸取同行經驗,但課總還要自己親自去上,這就決定了教案要自己來寫。教師備課也應該經歷一個相似的過程。從課本內容變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紙上,形成書面教案,繼而到課堂實際講授,關鍵在於教師要能 「學百家,樹一宗」。在自己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廣泛地涉獵多種教學參考資料,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華,去其糟粕,對別人的經驗要經過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獨立思考,然後結合個人的教學體會,巧妙構思,精心安排,從而寫出自己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