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范大學教學管理系統
①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有幾個專業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有3個專業。
分別是:漢語言文學(師範本專科)、對外漢語(屬師範本科)、漢語言文學(非師範本科)。
西華師大文學院前身是伍非百先生創辦於1943年的「西山書院」,其後經歷了川北文學院、川北大學文學院、四川師范學院(1952-1956)中文系、南充師范專科學校中文科、南充師范學院中文系、四川師范學院(1989-2003)中文系、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等發展階段。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是學校歷史悠久,積淀厚重,具有古典風韻與現代視野相結合的和良好社會美譽度的學院。
文學院擁有結構合理、力量雄厚的教學與管理團隊。
現有在編在崗教職工109人,其中正教授18人、副教授29人、博士碩士學位教師8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人、四川省天府學者計劃首批特聘教授2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四川省教學名師2人。
② 西華師范大學教務系統密碼改了之後為什麼登不進去了
刷新幾次試試
③ 西華師范大學教學管理系統怎麼進
你好
本校工作人員與學生
才可以登錄進去
謝謝採納
④ 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研究生專業介紹
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前身是組建於1952年的四川師范學院的「教育學科教研室」, 1960年成立「教育系」,2007年 由原教育科學學院與教育技術學院合並,更名為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50多年來,學院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層次日益豐富,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已經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基礎、以研究生教育為龍頭的辦學格局。學院現有4個碩士點(或獨立研究方向),包括「教育學原理」、「教育經濟與管理」、「教學論」、「教育管理」。
其中,「教育經濟與管理」碩士點的領銜導師是馮文全教授,「教育學原理」碩士點的領銜導師是杜學元教授,「課程與教學論」專業「教學論」方向的負責導師是冷澤兵副教授。
1998年,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獲得「教育學原理」碩士學位授權點,1999年正式招生,至今已經培養取得碩士學位的研究生40餘名。目前,「教育學原理」專業設有5個研究方向:德育論,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教育社會學,女性教育研究,學前教育研究。現有在校生79人,碩士點領銜導師為杜學元教授。
2001年,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在西南地區率先獲得「教育經濟與管理」碩士學位授權點,2002年正式招生,已經培養取得碩士學位的研究生20餘名。目前,「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設有4個研究方向:市場經濟與教育改革,市場經濟與高教改革,市場經濟與職教改革,教育人力資源管理。現有在校生69人,碩士點領銜導師為馮文全教授。
2002年學院獲得「課程與教學論」專業「教學論」研究方向的招生資格,已經培養出取得碩士學位的研究生近10名。現有在校生26人,負責導師為冷澤兵副教授。
2004年,學院獲准招收「教育管理」專業方向的教育碩士。此外,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還具有接受「以畢業研究生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的資格。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已經形成了一支學緣相當多元、結構日趨合理、學歷不斷提高的導師隊伍。學院現有導師14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員7人,副教授7人;博士2人(含獨立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5人。近5年來,學院導師隊伍已在國家級和省部級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CSSCI來源期刊40餘篇;出版專著近20部,其中獨立或署名第一作者10餘部;主持有1項國家社科基金西部地區項目,主持有6項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還有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 「十一五」規劃課題3項,以及四川省科技廳、教育廳立項課題多項。
教育經濟與管理
教育學原理
課程與教學論
教育技術學
教育碩士(教育管理)
教育碩士(現代教育技術)
高師碩士專業
⑤ 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教學成果
在教學上,學院充分依託西華師大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優勢,努力拓寬專業口徑,加強學科基礎教學,同時強化學生實踐,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取得較為豐富的教學成果。新聞畢業生就業率居全校前列。
努力培養和造就厚基礎、高素質、實用型的新聞傳播和播音主持人才是學院人才培養的宗旨。長期以來,學院特別強調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依託學校學科門類齊全、人文積淀深厚的優勢,多方面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著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努力錘煉、提升學生專業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學院現有省級精品課程2門,校級精品課程3門,校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校級特色專業1個。學院學生在包括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社、四川電視台等省內外媒體進行專業實習,受到了良好的專業訓練,學生的專業素質、綜合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在舉辦的國家級和省級大賽中,我院學生屢獲嘉獎。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8年已走上工作崗位新聞專業學生中有186人榮獲過國家級、省級和校級以上各種專業比賽或社會活動評比的210個獎項,出版著作5部。其中1994級王熙為獲中國「樂凱」杯一九九七年全國攝影大賽三等獎、新聞攝影作品獲國家級省級新聞獎項20餘次,新聞攝影作品被美聯社、路透社等世界級通訊社轉載;1994級范華明後來成為中央電視台軍事頻道特約記者。《軍歌嘹亮》獲全軍系統優秀電視軍事節目二等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後兩小時,武警某部200名突擊隊員向汶川開進。作為突擊隊一員,范華明用鏡頭記錄下一個個驚心動魄的場景,第一時間報送中央軍委,胡錦濤主席和中央軍委常委給予高度評價,范華明因此榮立二等功。1995級林小明獲中國「樂凱」杯九八年全國攝影大賽三等獎;1996級吳雨珊,後來成為《21世紀經濟報道》高級記者,2005年和2006年,兩次被評為「中國金融新聞年度人物」。1996級王興川,後來成為四川廣電集團新聞中心《四川新聞》記者,曾獲第25屆四川廣播電視省級政府獎專題類一等獎;2001級李蓉獲中國大學生2002年全國攝影大賽三等獎;2001級李蓉、2002級胡英、楊楹(獨立編導拍攝的)《老兵、老柴》獲四川省(2004年)首屆大學生DV大賽優秀獎;羅志強、黎崢、李陽旭同學的紀錄片《走過人生節點的小兵》獲中國電視藝術協會、中國視協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主辦的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獎首屆「自然記錄杯」DV紀錄片大賽短片一等獎;2003級秦堯、袁露(獨立編導拍攝的)《揮動翅膀的女孩》獲第六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2005年)(紀錄片組)入圍資格;石松林的紀實攝影作品《送戰友》獲四川省第四屆大學生藝術節攝影類一等獎、中國首屆大學生藝術節攝影比賽三等獎。2003級徐湘東,後來成為攀枝花晚報記者,通訊《一個白血病患兒母親的感恩童話》獲2007年度趙超構新聞獎全國一等獎。
學院既注重新聞傳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又注重學生的語言文學基礎及社會科學素養的構築,適應媒介發展的需要,始終堅持個性化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原則。
⑥ 西華師范大學教學管理系統,現在手機怎麼查不到成績了
前幾天我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原因是由於手機網路問題和學校的工作本身就存在很多不足。解決這個的方法是:多次登錄,然後回到你的UC主頁,重新用的你書簽打開教學管理系統,再次登錄。如果還是不行的話,就反復嘗試。不過,這個是很麻煩的,建議還是用電腦查吧,方便快捷!
⑦ 西華師范大學的教育學和教育學類有什麼區別
一個包含另一個
教育學類是本科階段大一的專業,包括教育學和學前教育,我本身是教育學類,到了大二分專業,選的教育學。學前針對的是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而教育學則比較寬泛,具體學習科目是教育學及其分支科目,還兼學部分心理學
⑧ 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在職教職工44名,其中歷史學與旅遊學專任課教師40人,政治思想教育兼任課教師2人,辦公室、資料室工作人員2人。其中35 歲以下教師19人,佔43% 。36至50 歲教師17人,佔39%。50歲以上教師8人,佔18%。教授11 人,副教授15人,講師13人。博士和在讀博士14 人,碩士22 人,即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教師共36 人,占教師總數72.5% 。校外學歷佔49% ,校內學歷佔51% 。現任教師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和學緣結構趨於合理,基本形成了一支師資隊伍結構全面優化的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
省級教學團隊:中國古代史教學團隊
一、中國古代史教研室
1.教授:
蔡東洲(碩士) 文廷海(博士後) 金生楊(博士)
2.副教授:
蔣曉春(博士) 趙炳清(在讀博士) 王紅梅(博士) 王雪梅(在站博士後) 胡寧(在讀博士)
3.講師:
黎春林(碩士) 熊梅(碩士)
鄧歡(碩士)
二、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
1.教授:
康大壽 潘家德
2.副教授:
張祏元 朱華(在站博士後) 苟德儀(博士)
3.講師:
李茹(碩士) 劉揚 (碩士)
黃涓(碩士)
三、世界史教研室
1.教授:
楊洪貴(博士)
2.副教授:
張維(碩士) 塗榮娟 付有強 (博士)
3.講師:
張喜慶(碩士) 蘭江(在讀博士)
朱兵(在讀博士)
四、師范技能教研室
1.副教授:
劉立新(碩士) 周仕德(在讀博士)
2.講師:
左平(碩士) 陳倩(碩士)
五、政工及辦公室
1.黨總支書記:李敏(副教授、碩士)
2.團總支書記:王偉偉(講師、碩士)
3.團總支副書記:祝秦(講師、碩士)
4.辦公室主任:鮮紀勇
5.資料室: 王紅梅
六、業務關聯教師
1.教授:
王安平(博士) 李健(碩士) 楊和平 (碩士) 李純蛟 陳國勇 吳佩林(在站博士後)
2.講師:
李先波 (碩士) 高思超(碩士)
學術隊伍:
龍顯昭蔡東洲
李純蛟 文廷海
金生楊 蔣曉春
趙炳清 吳佩林
苟德儀 胡寧
黎春林 熊梅
建設目標與建設內容:
建設目標
按照「面向需求、突出重點、形成特色、增強優勢」的原則,經過四年的重點學科建設,形成創新能力較強、科研水平較高的學術團隊,形成特色鮮明和研究實力雄厚的歷史文獻學、專門史學科群,建成四川省歷史學研究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力爭使本學科的部分研究方向達到西部地區一流水平。培育所在研究的領域處於省內領先水平、在省內有較大學術影響、能獨立主持或承擔國家級項目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
建設內容
1、學術隊伍
通過四年重點學科的建設,本學科將建成一支高學歷、高職稱、高水平以及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專任教師40人,教授16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達到50%,培育省級和校級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5名。
2、人才培養
建設期間,堅持研究生招生數量擴大與研究生培養質量提高相結合的原則,使本學科及相關學科在校研究生達到160人,同時進一步完善研究生培養機制,不斷加強研究生教學質量建設,修訂、完善研究生培養計劃,規范教學管理,注重採取具體措施,加強教學管理、教學研究或教學創新,積極引導研究生撰寫學術論文,參與教師科研課題,切實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3、科學研究
通過四年重點學科的建設,使本學科的科學研究取得更大的成績,力爭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20項左右,其中國家級項目爭取獲得1—2項;各類科研經費累計30萬左右;發表各類論文20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60餘篇;出版專著、教材10部左右;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8項左右。
4、學術交流
學科組內部積極開展合作與交流,保證學科內部各研究方向的系統性、協調性和有效性。通過參加或舉辦高層次的學術活動,加強國內同行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保持研究內容的先進性和互補性。通過聘請國內著名學者作為本學科的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提高該校歷史文獻學與專門史學科的教學和研究水平,加快本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進程。
主要措施 :
1.加強學術梯隊建設,進一步提高學術隊伍的綜合素質
為了適應省級重點學科建設的需要,必須大力加強學術梯隊建設,建設一支學歷、年齡、職稱和專業更為合理,治學嚴謹,創新務實的學術隊伍。具體措施有:
第一,鼓勵、支持現有教師攻讀博士學位,計劃每年支持3名教師攻讀博士學位;選送優秀的青年教師以進修或出國訪問的形式進一步深造,使他們盡快成為學術骨幹。
第二,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計劃每年引進該學科的優秀博士生1人、教授1人,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第三,聘任國內外知名學者作為本學科兼職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職導師,每年邀請2-4名國內外專家來校講學和指導學科建設。
2.發揚團隊精神,開展群體科研
發揚團隊精神, 集思廣益,找准突破口,選准課題,分別以不同的團隊形式,申請級別高、經費多的省級、國家級科研項目,共同攻關,產出有標志性的科研成果,凸現地方特色研究。為了達到這一科研目標,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鼓勵該校教師在重點學科建設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計劃每年投入重點學科建設經費6萬元,資助重點學科建設梯隊成員科研項目的申請和完成、學術專著的出版、高質量學術論文的發表。
3.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
建設期間,本學科將繼續堅持「請進來,走出去」原則,加強與國內同行的交流,優勢互補,繼續擴大與省內外大學的交流,學習先進的辦學經驗,提升教學和科研水平。舉辦一定數量的全國性學術會議和省級學術會議;邀請國內知名學者來該校作學術報告或講學;繼續做好每年的馬列主義宣傳周學術活動;支持教師參加學術研討會,從而擴大本學科對外影響。
4.加強教學科研基礎條件建設
本學科點現有的圖書資料和教學設備為本學科教師的教學科研以及研究生查閱資料、撰寫學術論文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但與國內一流的學科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建設期間,計劃集中購買一批新型教學設備和相關圖書資料,建立供本學科師生參觀考察學習的社會實踐基地等等,從而推動學科建設與發展。
5.科學規劃、合理安排經費開支
加強對本學科建設的領導和投入,用好用足省教育廳和學校投入的經費,除省教育廳每年撥款7萬元外,學校配套投入資金7萬元用於本學科建設,建立專項經費帳目,嚴格執行專款專用;本學科所需設備的采購優先執行,經費開支實行項目負責人制,從各個方面保證建設經費發揮最大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介紹:
本學科點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中國思想文化文獻整理與研究、四川歷史檔案文獻整理與研究、巴蜀歷史文化研究。
1.中國思想文化文獻整理與研究
主要代表為龍顯昭、金生楊、文廷海、李純蛟。主要形成巴蜀思想文化史和三國文化研究兩個主要方向。
本方向依託中國歷史文化研究所和三國文化研究所,傳承伍非白、李耀仙、趙呂甫、龍顯昭等先賢長期積累、建設的研究成果,延續他們奠定的研究特色和優勢,側重於三國歷史文化、佛道思想文化、儒家經學思想的研究,並在此三個方面皆取得了學界注目的成就,尤其是在三國歷史文化研究上陣容強大,成果斐然,使該校成為學界公認的三國文化研究基地。
本研究方向先後出版有《先秦儒學研究》《梅堂述儒》《巴蜀道教碑文集成》《巴蜀佛教碑文集成》《三國文化歷史走向》《三國志研究》《三國倫理研究》《關羽崇拜研究》《清代春秋穀梁學研究》《科舉制度下的應試教育》等學術專著,在《中國史研究》《文學遺產》《孔子研究》《宗教學研究》《史學月刊》《日本學刊》《文獻》《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等報刊雜志發表發表了《孔子論禮的思想》《從經學角度考察孟、荀思想的不同取向》《漢代儒學復興論》《漢代易學與漢政盛衰》《陳壽思想芻論》《<三國志>稱謂考》《<三國志>書法略論》《<三國志>的歷史地位》《論明清「關羽現象」的歷史演變》《歷代四川文昌廟與文昌信仰研究》《學術與政治互動:漢代春秋穀梁學的命運演替》《多路並進,超越前代:清代春秋穀梁學研究》等學術論文100餘篇,部分成果為人大復印資料、《新華文摘》、《中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史學年鑒》、《國學通覽》、《中國史研究動態》全文轉載或論點摘編。
2.四川歷史檔案文獻整理與研究
主要代表為王安平、蔡東洲、吳佩林、朱華、苟德儀、左平等。主要研究清代南部縣衙檔案和川北行署檔案兩個主要方向。
四川現存清代檔案豐富,自貢鹽業博物館的《鹽業檔案》、廣安市檔案館的《商會檔案》、四川省檔案館的《巴縣檔案》、南充市檔案館的《南部縣衙檔案》最為完備,是再現清代社會的珍貴文獻資料,其中《南部縣衙檔案》為順治十三年(1656)至宣統三年(1911)南部縣衙履行職責、執法行政的官方文書,分吏、戶、禮、兵、刑、工、鹽七房,共計8萬多件,內容涉及行政、農業、手工業、水利、教育、司法、宗教、民俗、醫學、氣象、軍事、外交等許多方面,是清朝縣級政權的行政管理活動的全方位記錄,對於歷史研究、文獻研究、檔案研究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清史專家據之以為,「《清朝南部縣衙檔案》填補了清代縣衙檔案斷檔、脫檔的空白,極具文獻價值和開發價值,它比《清代巴縣檔案》提前了整整一百年,是目前國內所存清朝檔案中最完整、最系統、時間跨度最長的縣級地方政權檔案」。有人甚至稱其為「21世紀的敦煌寶藏」, 現已正式列入第二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現存放於四川省南充市檔案館內。該校文史專家充分利用地利優勢,率先進入這一文獻寶庫,並以之作為本學科點的穩定持久方向。四年來,與南充市檔案局合作完成了「清史工程」的委託項目《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的摘要著錄》,獲准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整理與研究」,啟動了《清代南部縣衙檔案選集》(第01集)的編輯整理工作,在《文獻》《歷史檔案》《史學月刊》《檔案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了首批6篇專題論文《清代南部縣衙檔案及其價值》 《<清代南部縣衙檔案>中的差票考釋》《論清代川省鄉約職能的多元化》《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所載「蟲月」等名稱考釋》《<清代南部縣衙檔案>著錄中的幾個問題》《從南部縣衙檔案看清代的縣丞》。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整理與研究已初步成為本學科點最富特色和優勢的研究方向。
3.巴蜀歷史文化研究
主要代表為康大壽、蔣曉春、趙炳清。形成閬中歷史文化名城和歷代治蜀思想研究兩個方向。
巴蜀地域的獨特性造就了巴蜀文化的獨特性,加上與周邊各方文化系統的互動影響,巴蜀古跡眾多、文獻豐富、名家輩出,有著取之不竭的研究資源和研究價值。本方向依託西部區域文化研究中心,長期致力於巴蜀地方史、巴蜀家族史、巴蜀文學史、巴蜀災害史、巴蜀區域考古等方面的研究。現在集中力量從事閬中古城研究和胡耀邦主政川北研究。
⑨ 西華師范大學612教育學考研歷年分數
考生進入西華師范大學復試的初試成績基本分數要求(以下簡稱「復試線」)按《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考生進入復試的初試成績基本分數要求》(A類考生)分數要求。
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考生進入復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學術學位類)
⑩ 誰知道西華師范大學教務處電話啊我網上查的打不通啊
0817-2568029好像是那個
劉燚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