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肇兴语文

肇兴语文

发布时间: 2021-07-26 10:24:25

㈠ 兴字怎么组词

“兴[xìng]”字组词:高兴、兴奋、兴高采烈、兴致、扫兴、助兴、败兴、雅兴。

“兴[xīng]”字组词:百废待兴、兴办、兴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兴叹、夙兴夜寐、兴旺、兴隆、复兴、兴许。

㈡ 台湾重要的文学思想文学流派

台湾文学长期因为政治、地缘因素,常被中国中心主义者视为边陲文学或中国文学的支流,在发展上即受到相当大的压抑。尤其在外来统治者的广义殖民下,纷杂书写系统使台湾文学呈现无法连贯的窘境。不过相对的,从南岛语系原住民的口传文学、中国古文(台湾传统文学)、白话文、日文、台语文引发的复杂情况及断层也丰富了台湾文学的面相。

正因语言带来的意识型态、省籍矛盾、殖民文化等冲突,台湾文学在基础定义上就十分困难。不过参酌台湾人定义后,台湾文学就广义而言应为「出生或客居台湾所发表的所有文字作品」,而狭义上则应指「描写台湾乡土人物、再现台湾典型环境、运用台湾方言的作品、表现台湾人的生活与思想」的文学作品。[1]

台湾文学历经日治时期新文学、反共文学与西化现代主义文学的发轫萃炼过程后,1970年代之后的怀乡、乡土、政治、女性文学于2000年代仍以崭新型态呈现,且占台湾文学一定重要性。除此之外,畅销的励志文学、新兴的网路文学和同志文学也在这波多元化的并存发展中,竞相在新媒介介面或写作技巧上,重整台湾的新世纪文学图像。而也就是如此,台湾文学虽在影像媒体夹击中面临着严峻挑战,依旧试图以更创新的面貌继续蓬勃再生。

台湾传统文学
就广义而言,以诗词古文为主的台湾传统文学源远流长,从明郑一直都有其延续发展。明郑时期沈光文的文集、郑经的《东壁楼集》甚为有名,东吟诗社创立开台湾诗社之先河。清初郁永河的《裨海纪游》[2]、黄叔璥《台海使槎录》被叶石涛称为台湾传统散文的双璧。清代本土文人诸罗的王克捷[3]、澎湖的蔡廷兰[4]、彰化的陈肇兴[5]、淡水的黄敬[6]、曹敬[7]、新竹的郑用锡、林占梅甚有盛名。宦游人士刘家谋的《海音诗》、《观海集》[8]颇能反应社会实况。唐景崧任职于台南及台北时,带动地方文风,有功于诗歌传播。

日治时期连雅堂的《台湾诗荟》月刊[9]保存古典文献有其劳绩。台湾中部的栎社、南部的南社、北部的瀛社是日治时期台湾370多个诗社中最有代表性的诗社。而赖和、周定山[10]、陈虚谷[11]、王敏川、林荆南[12]等是新旧文学兼擅的文人。《诗报》则是日治时期发行最悠久的文学刊物,[13]其他如《风月报》[14](《南方》)、《台湾文艺丛志》[15]、《崇圣道德报》[16]、《南瀛佛教会报》[17]亦收集相当分量的传统文学作品。林献堂着作以1927年台湾文化协会分裂时至欧美游历时所留下的《环球游记》[18]最为脍炙人口。林献堂留有自1927年至1954年的《灌园日记》,为台湾历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文献之一。张丽俊[19]的《水竹居主人日记》可充实栎社研究的文献,亦可见日治时期地方基层文人的文学、经济、社会等不同文化面向。《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新闻》、《台湾民报》、《昭和新报》、《三六九小报》、《南瀛新报》等报刊均刊载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学。台湾传统文学的诗社源远流长,活动甚为热络,日治时期即有三百七十多个诗社,其中台北的瀛社、台中的栎社、台南的南社最富盛名。
日治时期新文学
文学是时代的反映,在历史的变化过程中,文学的变化亦有其复杂的过程,自此定论下,台湾文学自是无可避免的与其本身历史息息相关。[20]然而被认定相当年轻的台湾文学,脱离中国大陆、真正成为独立个体发展,一般来说是从日治时期的台湾新文学肇始。同时也无法否认的,此种脱离中国古文的新文学运动,却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
白话文运动
1919年,在东京的台湾留学生改组原先的「启发会」成立「新民会」,并创办《台湾青年》杂志,因而展开了这一阶段各项政治运动、社会运动的序幕。而伴随此过程而来的也有《南音》、《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等文学刊物的相继发行。这些摆脱古诗的近代文学,为台湾白话文运动的肇始者,也被学者认为与中国的五四运动或白话文运动息息相关。新旧不同的文学观念及台湾特殊的文学、语言环境,促成为期甚久的台湾日治时期新旧文学论战。不过也因为牵涉到中国,台湾白话文运动兴起不久,即遭台湾总督府废止或箝制(但1937年6月1日之后,日报的汉文废止后,仍出现5份汉文刊物,可见台湾总督府仅废止日报的汉文栏,杂志的汉文并未全面废止)。

文学论战
1930年代,类似白话文运动的台湾文学再造,并没有因为台湾总督府刻意压制而马上消失。1930年代初期,影响台湾文学、语言、族群意识的台湾乡土话文论战正式展开。

1930年,台籍的日本居民黄石辉于东京挑起了「乡土文学论争」。他在异乡力倡台湾文学应该是描写台湾事物的文学、可以感动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学、以及用台湾话描写事物的文学。1931年,位居台北的郭秋生站出来呼应黄石辉,并更进一步挑起台湾话文论战倡言作家应当使用台湾话文来从事文学创作,此呼应并获得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的全力支持。之后,台湾文学应该使用台湾话或中国话,描写的内容是否以台湾为主要素材,成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相关人士激烈争论的焦点。然而由于随后战争体制的出现,以及日式教育文化的渗透,这些论争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终于在总督府全面皇民化政策下,纷纷败退。[
后续与影响
1934年-1936年,张深切与赖明弘等人集结了台湾许多作家组成「台湾文艺联盟」,且在同年11月创办《台湾文艺》杂志。后来,杨逵和叶陶另起炉灶,成立「台湾新文学社」,创办《台湾新文学》杂志。虽然表面标榜为文艺运动,实则是具有政治性的文学结社。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台湾总督府随即设立国民精神总动员本部,并实施皇民化运动,开始禁用汉文,《台湾新文学》因而废刊。台湾作家只能依附在日本作家为主的团体,如1939年成立的「台湾诗人协会」,或1940年扩大改组的「台湾文艺家协会」。[22]

在文化而言,台湾文学主要探讨台湾人的内心心灵以及台湾文化的本质,表面看似平淡,其实这是政治运动、社会运动所带来的冲击和反省,台湾文学界和艺术界人士开始思考台湾文化的问题,以及尝试创立属于台湾的文化。

战后戒严
二战后,台湾从日治时期迈入中华民国时期。在短暂的蜜月期之后,台湾文学与政治环境相同,陷入低迷的气压。这些低迷气压除了来自国民政府语言政策束缚:如国语之推行及政治事件:如二二八事件等等。加上吕赫若、张文环、杨逵及王白渊等知名作家遭到程度不一的政治迫害后,半数作家因此不再写作;台湾文学作品锐减。而就在此情况下,战后戒严初期;1960年代之前狭义台湾文学呈现停滞状态,而盛行的尽是与台湾本土不相关的反共文学与外省籍作家的怀乡文学。

1960年代-1980年代,在政府仍主导的反共文学与怀旧小说夹击下,现代主义文学随着韩战结束,美援带来的经济和美式生活方式的移入下,脱颖而出。这些包含意识流小说、现代诗、荒谬文学除了对八股化的反共文学表示不满外,也对残存于传统文化中的怀旧抱着反抗改革的意识与反省。而这些反省在之后的1960年代末期与1970年代,产生了白先勇、七等生、陈映真的新变种之现代主义文学。而这些对于台湾都市、农村经济、社会危机、价值观念等都有进一步的反映和研究的新现代文学也促成了如:王祯和、锺理和、锺肇政、李乔、黄春明的人的乡土写实文学。而这两种文学潮流,都被视为台湾战后的「文化创新运动」

怀乡与三三文学
由中国大陆故乡记忆总成的怀乡文学,其主力也是由国民政府所支持的外省族群作家。夹其母语优势,此类文学相较反共文学更容易被台湾人所接受。而这些由「台湾人的眼睛」去看待外省第一代集体记忆的作品;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对封建的批判与人性的描绘,也多少影响台湾社会价值观。而台湾之怀乡文学,在广义上通常更涵盖如李敖、尼洛等外省族群所表现的各种不同文学作品、在台东南亚华侨所呈现的马华文学及1970年代之后所谓的三三文学。

组成成员平均年龄相当低的三三集刊团体,其名称可做以下解释:前面的三指的是三民主义,后面的三则代表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真神。三三集刊成员如:朱天文、朱天心、马叔礼、谢材俊、丁亚民、仙枝深受胡兰成与张爱玲的影响,除了文学性极强也有着正统中国与热爱红学的信仰。除此之外,该集团据信也与保钓运动、李敖的全盘西化论及之后温瑞安成立的神州诗社,有着某种抗衡与合作。虽运作的时间不久,「三三」式文学行动主义希望将国家文化以及政治意识型态等争议,包纳在一个「情」、「爱」的理想,至今仍为不少人所称道,也为1980年代初期外省人的主流想法。不过,自1987年本省人政治势力抬头后,骤然从强势团体变成弱势团体的外省人族群,渐次放弃该意识型态,而怀念起「只知相信,不知怀疑的那个幸福时代」[23]。与台湾本土化日渐对立的此种转变也影响2000年后的泛蓝抗争,媒体态度,甚至台湾政坛的生态板块。

虽然拥护中国文学与正统思想的三三文学在随后的政治风潮中,因无法顾及现实而消失,但是其总根源之怀乡文学却在中文仍于台湾占有优势下,仍于台湾相当具有一定市场。这期间,诸如席慕容的新诗、朱天文的散文或小说等等,都在1980年代之后,甚至新世纪后,依旧领有风骚。

现代主义与乡土写实
1960年代台湾随着韩战结束与美援带来的影响,社会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猛烈冲击。不仅在相对稳定政经方面有着小部份开放,文学也盛行着存在主义与超现实主义。而最后表征于现代主义的这些文学作品,也在同时间产生。而种类包含意识流小说、现代诗、与荒谬式的台湾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人物有如:讲究文字技巧的白先勇(小说:《孽子》)、超越外在社会现实,努力探索台湾人内在世界的七等生(小说:《我爱黑眼珠》)、崇尚西方价值,摒弃东方伦理的王文兴(小说:《家变》)、西化且简洁文字的子敏(散文:《小太阳》)及呈现超现实主义俐落文字的商禽(新诗:《梦,或者黎明》)

1970年代之后,战后出现首波描绘台湾真实生活面貌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对于台湾都市、农村经济、社会危机、价值观念等都有进一步的反映和研究。这些同时讲究西方文字技巧及汉文文字的铺陈格式,却全然书写台湾本土的文学作品,通常统称为乡土写实文学。而如:王祯和、锺理和、锺肇政、李乔、黄春明等人的作品,跨越了汉文与母语间的障碍,并在1970年代-1980年代被台湾政府刻意忽略下,终还是因为贴近台湾本土而崭露头角,而之后,不管是延续本有的汉文书写格式,或尔后的新型态的台语文书写,即使在20世纪后,仍成为台湾文坛的显学。

政治文学
与其他地方相同的,台湾政治文学也起因于重大政治事件,与政治风气的弛与禁。其中,重大政治事件为1970年代末期,持续发展的美丽岛事件以及紧接发生的林义雄灭门血案。而台湾白色恐怖情形稍微缓和直至1986年解严,则是风气影响政治文学发展的另一个关键。

以黄凡(《赖索》)、林双不、张大春(将军碑)等人为代表的80年代政治文学,实际描绘了台湾政治从冷漠到热腾发烧的过程。并使用文字描绘两层次间的,诸如族群,年代,国家认同或身分认知矛盾。另一方面,也间接说明台湾在迈向真正民主化,机械化后的失落与边缘人心态。

台湾政治文学的最顶峰应属龙应台的野火集,以卓越文笔及接近无政府主义的理念,带动台湾自力救济的新潮流,不过在另一方面,却引发了台湾社会脱序的起端。随后,这些脱序现象,也成为1990年代、甚至2000年代之后,政治文学常常描绘的场景。
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兴起于1980年代,是主题明显偏向女性的文学倾向。在现实上,战后的女性读者一直是台湾相当重要的文学支持者,不论是纯文学或通俗文学如出租之翻译言情小说、琼瑶小说、本土言情小说,女性都有一定比例支持者,以广义来说,亦为女性文学的延伸。不过严格讲起来,真正出现了表达台湾女性意识的文学潮流,出现于解严前后的台湾文学文坛。

以萧飒、萧丽红、廖辉英、李昂等人为代表的台湾女性文学虽然叙述层面广泛,但归纳下,在本质上有两大主题。第一,就是强烈表达女性意识。在此主题下,虽然明白阐述出文学特质,但是另一方面未涉及此意识的男女配角成为扁平角色,文学意向模糊。另外第二主题,则是男女两性关系的本质。在此主题下,台湾女性文学除了对于传袭至中国的台湾旧有伦理或家庭制度对女性的不公平表达批判与不满,却矛盾的出现一份理解与同情。因此,在某程度上,女性文学也间接传达台湾在传统与现代中间,无法解脱的束缚。

事实上,女性文学跨越新世纪前后仍有不同样式的发展,原本受文坛重视的女性文学作家继续创作,而如苏伟贞、朱天文、平路、朱少麟、张曼娟等新旧作家,也重新用女性观点式的文学来省思台湾。

多元化文学
1990年代之后,台湾文学呈现多元化并存状态。除了稍早期政治文学、女性文学,甚至乡土文学、怀旧文学以新型态继续活跃外,也出现了网路文学与励志文学为主的通俗文学走向。随着台湾本土化的省思与脚步正常化,以母语做为文学要素的原住民文学、口传文学、台语文学等也相继受到重视。而其中,又以台语文学最具指标性。另外,随着台湾社会对同性恋态度的开放,以LGBT为书写主体的同志文学亦占有一席之地。

2000年代之后的台湾文学呈现的不仅是文化论述,而是在于使用不同文学型及透过特殊技巧形式来展现作者想要呈现的文化议题。在这精雕细琢,层层展开,让内容与技巧形式互相呼应的创作空间。这种企图甚至也出现于网路文学或绘图或网路新诗的年轻书写状态。这种包容性与内涵,是其他时代、其他地区(包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或书写领域里无法想像也常常无法体会的写作方式。而这种在不断反省、不断注意多元及弱势文化声音的台湾文学,为现今台湾文学的特点。

网路与励志文学
1990年代,俗称「超文本文学」(hypertext literature)或「非平面印刷」的网路文学于台湾开始兴盛普及。不久之后,以网路为媒介,或以网路人口为收受者的文学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流。一般来说,网路虽然对现有文学具有颠覆性作用,从根本上动摇了现有文学的写作和传播方式的基础,但是在文学观念没改变情况下,造就了新一代的文学领域,拓展了个体性,自主性的台湾新文学。更甚至以相当快速的方式,将台湾文学以另外一种型态传送到华人地区。而台湾网路文学代表性人物如蔡智恒以痞子蔡的笔名写下(《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藤井树(《我们不结婚好吗?》、九把刀、鲸向海(新诗)不但将网路文学铅字化,并且在某程度上改变了台湾的文学生态。

在另一方面,以阅读轻薄短小、重视传播、创新文体为特征的励志文学或新型态通俗文学,迅速于台湾流传。诸如几米(绘本)、吴淡如、侯文咏、刘墉、吴若权为代表性作家。虽然这些文学作品常因为过于普罗化,遭到部分文学评论者的严词批评,不过不可否认,多少反映台湾现况的这类型文学作品,仍可视为台湾文学之主要支流。另外,纯文学范畴的都市文学作家,如骆以军、郝誉翔、陈雪、阿盛、袁哲生、林耀德、舞鹤等,在写作上也多少受此通俗文学的轻薄或创新理念之影响。

台语文学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二二八事件的爆发,紧接着又是「白色恐怖」时期,再加上国民党反共政策的高压统治,关怀台湾本土的文学顿时倍受压抑,没有生存的空间。1970年代以降,由于一连串的国际事件的冲击,台湾本土意识逐渐抬头,乡土文学跃登历史舞台,影响深远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也随之爆发,台语文学遂在这种环境里萌芽而逐渐成长。

战后最早主张用母语写诗的是林宗源,接着向阳也于1976年开始以台语写诗。进入1980年代初期则有宋泽莱、林央敏、黄劲连、陈明仁、胡民祥等人的加入。1987年解严,随着政治符咒解除,社会内部隐藏的文化动能开始爆发,台语文学作品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文类也由初期的诗开始往小说、散文、戏剧开拓,文学技巧也更见提升,主题也更趋多元。1980年代后期之后陆续有更多作家投入台语文创作的行列,比如说陈雷、李勤岸、庄柏林、路寒袖、方耀干等。

1990年以前台语用字仍属尝试期,用字极不统一,有人创造新字,也有语文专家考证本字,再加上原有的传统用字、华文用字,可谓百花齐放。

进入1990年代以后,由于台语文作家互相观摩学习的结果,用字渐趋统一,奇怪的新创字、古字逐渐销声匿迹。新的台语文字,一方面有所传承,也有所创新,但总不离「通俗性」、「语源可靠性」、「音义系统性」三大原则。其次是汉字和拼音不再自成系统,而有合流现象,即所谓「有音无字」的词素用拼音字表示,尝试以拼音字做为文字的一部分,台语文学的用字,逐渐朝向统一的道路迈进[24]。而这种文学发展,也在20世纪后,随者本土化进度而有所延伸或蔓延

㈢ 对努尔哈赤评价

蛮夷之首,坏我华夏文化,弃我华夏服饰,杀我华夏子民,人人得以诛之,我华夏民族只汉以来称之为汉,我们大汉子民,何以屈服于外国呼?

㈣ 中国什么地方最好玩

1、中国最美的地方——乌镇

地理位置:地处浙江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

必去理由:这个小家碧玉般静谧的江南小镇,没有周庄的名气,只有宁静、安详和让人感动的沧桑。白墙、青瓦、木隔扇、石板路、乌篷船、木雕、水阁、茶馆、深弄水巷,会把你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烟雨江南……

2、人间天堂——丽江古城

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县境内。

必去理由:城内有“迎旭日而得大气”的木府、“万龙之盛”的万古楼、“潭水澄清,明洁如玉,游鱼细石”的黑龙潭……丽江的古朴自然、幽雅宁静使人流连忘返,加上东巴文化的神秘,更给它平添了几分原始的诱惑。

3、现代桃花源——水墨婺源

地理位置: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处于黄山、庐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区域。

必去理由:倒映水中的错落的村屋、河畔的垂柳,伴随着傍晚时分袅袅上升的炊烟,犹如一幅刚描绘好的水墨画。傍晚时分,行走在烟雨中,看袅袅的炊烟从白墙黑瓦中升起,仿如进入了一个桃源仙境、画里乡村……

4、风雨边城——凤凰古城

地理位置:位于湖南西部沱江之畔。

必去理由: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湾沱水绕城过,一条红红石板街,一排小巧吊脚楼,一道风雨古城墙,一座沧桑老城堡,一个奇绝奇梁洞,一座雄伟古石桥,一群闻名世界的人……一切,都美到极致,因此,才有了沈从文一曲《边城》,将他魂梦牵系的故土描绘得如诗如画、如梦如歌、荡气回肠。

5、黔阳出水甲五溪,而五溪入沅,在黔阳地者有三焉,梦幻湘西--黔阳古城

地理位置:位于湖南省洪江市黔城,距怀化40多公里。

黔阳古城,位于今洪江市,古名龙标,黔阳县。其中太平宫是当年的十大会馆之一,门口上方的雕花非常精美,据说在文*革期间被毁了,现己经成为平板。其中宝庆,衡阳会馆,毁坏严重,黔阳古城是迄今保存最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单城内文*革被毁文物,有数百件计,文庙,县衙,文庙对面有宋代大木佛,亦被毁,所有古城花楼之处皆用石灰遮盖,城内布满文*革宣言,四座城楼只得其一西正门,十华里城基,只余三五华里,这座古代五溪之地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古城,被毁之严重堪称文革被破坏最重的古城之一。

必去理由:破坏严重,看最后的古城遗址,最没有人工打造痕迹的古城!

6、人间天上,天上人间——九寨沟

地理位置: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距成都400多公里。

必去理由:这片未被污染过的土地,以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景色赢得了“人间天上,天上人间”的美誉。春天时,它冰雪消融、春水泛涨、山花烂漫;夏日里,它掩映在苍翠欲滴的浓阴之中,五色的海子、银帘般的瀑布抒发四季中最为恣意的激情;秋日,它配合明净的水和湛蓝而碧净的天空,演绎着七彩梦幻组合;冬日的九寨沟,淡淡的飞雪,纷纷扬扬地飞舞,使人忘却了世间纷争……

7、保存最完整的古县城——平遥

地理位置: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缘。

必去理由: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是由完整的城墙、街道、店铺、寺庙、民居等组成的一组庞大古建筑群,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木制结构的镇国寺、彩塑艺术精湛的双林寺与斑驳沧桑的古城墙并称为平遥三宝。现在许多古装戏在平遥拍摄外景时,连布景都不用。

8、东方艺术之都——敦煌

地理位置: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东邻酒泉。

必去理由:敦煌新城是一个旅游名城,被称为“东方艺术之都”,千佛灵岩、危峰东峙、月泉晓彻、两关遗址、绣壤春耕、古城晚眺、沙岭晴鸣、党水北流并称敦煌八景。行走在大漠孤烟之间,你仿佛听到了远古的驼铃声和那些隐隐回荡在耳边的厮杀声……

9、西部第一村——新疆布尔津白哈巴村

地理位置:阿尔泰山山脉的山谷平地上,与哈萨克斯坦的大山遥遥相望。

必去理由:随意点缀在村中木屋栏栅旁的白桦树,或金黄或翠绿,与木屋、炊烟、挑水的村妇、牧羊的孩童一起,营造着家园的温馨;豁达豪放的西部风情,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都释放着一种生命独有的暖意……
10、中国第一侗寨——贵州黎平肇兴古镇

地理位置:肇兴亦名肇洞,为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人民政府驻地,距黎平县城南72公里,座落在群山环抱的山间坝子之中。

必去理由: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肇兴侗寨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占地18万平方米,居民800余户,4000多人,号称“黎平第一侗寨”。

㈤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怎么样

我打算走个这个学校的专,学语文教育,这个学校好吗?录取的机会高吗?毕业以后好找工作吗?是国家承认的公办学校吗? 补充: 我是吉林的考生 满意答案 竹4级2009-06-26看你学什么专业了。小教和中教是比较好的,别的专业选其他学校吧 追问: 语文教育呢?怎么样啊? 回答: 学语文还比较好的,我有同学在那毕业现在都考博了,很好的。现在在哈工大教中文的。 其他回答(3)百合山谷8级2009-06-25他的校址在哈市的阿城区,稍微有点偏!!superme1级2009-06-25我就是那毕业的,千万别来,原来是中师,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因为学校资质差,混不下去了去年才升的级改名叫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你最好选择别的学校。这的老是有的还是中师毕业的呢,更别提博士生硕士生了。

㈥ 草原上的河有哪些特点

1、奋发进取、自强不息是草原文化昂扬激越的主旋律。
蒙古草原地处亚洲北部腹心地带,气候干旱,春季多风,冬季漫长、严寒,气候条件要比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严峻得多。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草原民族,形成了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特征和文化传统。在草原民族历史演替的过程中,往往形成弱小的、落后的民族历经艰难、发展壮大、追赶先进文明的进程。
例如,拓跋鲜卑原来居住于大鲜卑山,即呼伦贝尔的大兴安岭地区,现今鄂伦春自治旗的嗄仙洞即为著名的“鲜卑石室”,即拓跋鲜卑的祖庙所在之地。到推寅担任首领时,决议走出山林,向南迁徙。历经艰难险阻,先迁居于大泽即呼伦湖地区。呼伦贝尔草原水草丰美,较之大兴安岭的自然环境显然改善了许多。于是部众繁衍,牲畜蕃息。为了争取更为广阔、优越的发展空间,到邻担任首领时,决议再次南迁,因邻年迈体衰,传位于其子诘訜,率部众启行。史称,拓跋鲜卑的南迁历经九难八阻,经数代人不懈追求,迁徙到阴山河套一带。到力微担任首领时,诸部来归,实力大增,东进土默川,建立代国,定都盛乐。此后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成为塞北的强大政权。后来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洛阳,统一中国北方,为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再如,原为东胡苗裔的蒙古族,祖先也是居住在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后迁徙到鄂嫩河上游、肯特山一带。成吉思汗崛起之时,蒙古民族积贫积弱,世代受到金朝的压迫欺凌,也受到周边强大草原部落的侵凌。成吉思汗审时度势,内聚人心,外击强敌,不断吸取先进民族(即使是敌人)的优秀文化,使蒙古民族迅速地壮大强盛起来。40余年时间使弱小、贫困、落后的蒙古族成为纵横欧亚大陆、屡败强敌的强大力量,并且为中华民族的第三次历史性统一拉开了帷幕,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扫除了障碍。
值得重视的是,草原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包容性。草原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兼收并蓄,体现出多元化的文化发展特点,这与中原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排他性文化大不相同。有元一代的统治阶层中,不仅有蒙古人,也有来自西域、中亚乃至欧洲的色目人,来自雪域高原的藏族人,原为毡帐出身的曾为对手的契丹族、女真族人,中原的汉族人等。在宗教方面也是传统的萨满教、佛教(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平共处。草原民族的崛起、强大,往往是在中原王朝腐朽、衰落的同时形成的。当中原文化在日薄西山、物欲横流、道义沦丧的末世氛围中沉沦、挣扎之际,新兴的草原文化则挟大漠雄风,以凌厉磅礴的气势,摧枯拉朽,激发中原文化中的奋斗昂扬的正气,从而开一代风气之新。
2、质朴天然、本性纯真是草原文化的特点。
草原文化天然去雕饰,没有中原文化的繁文缛节、粉饰雕琢、清规戒律的礼法约束,因而能够更真实贴切地反映人们的本质特性。其歌,或昂扬激越,或豪迈粗犷,或热烈奔放,或如泣如诉,情感流淌,自然质朴;其舞,或盘旋腾越,或舒展轻柔,或矫健刚劲,或婀娜多姿,抒情达意,美在天成。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原因,古代的草原民族大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留传下来的文字记载大都是依靠中原文化的转述,实属凤毛鳞角,而且其间误传的也不少。即使如此,从硕果仅存的若干诗歌中,也可领略草原文化的独特风采。
例如,汉武帝北伐匈奴,迫使匈奴退回漠北,当时匈奴人作歌云:“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悲怆凄切之情,溢于言表。再如,北魏初期敕勒人畜牧于大青山、黑河、黄河之间,史称敕勒川(今土默川地区),安居乐业,人口大增,牛羊遍野,呈一时之盛。敕勒人性格豪放,擅长歌舞。公元五世纪中期,“五部高车(敕勒)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敕勒人纵情歌唱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大气雄浑,粗犷劲健,以凝炼朴素的语言,质朴真切的情感,描绘了敕勒川一带的苍莽辽阔的草原,水草丰美,牛羊遍布,是千古传唱的我国古代草原诗篇的代表作,对初唐、盛唐昂扬豪迈的诗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在中华大地脍炙人口,也流传国外,甚至编入日本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
而中原文化每到王朝后期,骄奢淫逸、奢靡颓废之风大盛,例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至于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溢美荒唐的文字,汗牛充栋,铺天盖地,不仅浪费笔墨,而且只能产生荼毒心灵的危害。
3、草原文化具有丰富广博的内涵。
关于草原文化的内涵,存在一种浮浅的、片面的看法,似乎只是喝酒吃肉、唱歌跳舞、骑马摔跤,这是很有害的。固然,草原文化包含饮食、宴乐、衣、食、住、行等,而且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例如,汉字中的“鲜”字为“鱼”与“羊”的组合,“美”字乃是“羊大”为“美”;赵武灵王以短衣窄袖的“胡服”取代宽袍大袖的汉装,以轻骑捷利、硬弓长枪的“骑射”取代滞重僵化的兵车,对中华文化均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但是,草原文化的内涵要宽广得多、深厚得多。林胡、楼烦的“胡服骑射”,曾为华夏师表;东胡、匈奴都曾创造过灿烂的文明;从嗄仙洞中走出来的拓跋鲜卑,雅好凿岩开窟,礼佛弘法,大同云岗、洛阳龙门、敦煌莫高窟等,均肇兴于北魏,使石窟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朵奇葩;契丹、突厥等草原民族,都曾叱咤风云,在中华历史上浓墨重彩地留下了自己威武雄壮的活动轨迹。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面对烽烟四起、战乱不已、无法无天、惟以暴力是求的草原社会,成吉思汗从登汗位之日起,即颁行《大札撒》,约束部众,引导蒙古民族从野蛮社会跨入法制社会。这是使一个弱小民族迅速成为强大民族的先决条件。在世界法制史上,作为草原民族法典代表作的《大札撒》是一座里程碑,它与中原农耕民族的法典代表作《大秦律》、欧洲的《罗马十二铜表法》、古代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一样,都代表了人类法制建设划时代的历史跨越。
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民族没有文字,处于蒙昧状态。成吉思汗取得征伐乃蛮部的胜利之后,即命俘获的原乃蛮部掌印官、维吾尔人塔塔统阿依照回鹘文字母与蒙占语的发音,创制了蒙古文字——回鹘蒙文。从此,军国大事皆可书于“白纸青册”。成吉思汗并命令子侄与贵戚、重臣子弟学习文字,成为蒙古民族第一代有文化的人。其后蒙文虽然历经演变,但是现在的蒙文仍然是以回鹘蒙文为本,甚至后金创制满文,也是以回鹘蒙文为参照的。成吉思汗使蒙古民族从没有文字的蒙昧时代跨入有文字的文明时代,为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蒙古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成吉思汗一生虽无著述,但是他的言论经辑录为《成吉思汗箴言》,这是荟萃草原文化精华的智慧结晶,与孔子的《论语》同为闪烁着哲人智慧光芒的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其间包含着政治、军事、经济、道德、伦理等十分丰富的内容。正是因为以法制、文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做为基础,成吉思汗才能使分散的、一盘散沙的草原民族团结起来,结为一体,在共同的法制约束、道德理念下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向心力,从而迅速强大起来,连克强敌,成就一世伟业。国际上将成吉思汗评为10名人类的“千年伟人”的第一名,其道理恰在于此。

㈦ 关于康熙帝和努尔哈赤的一些问题

中文名称: 康熙
又名: 爱新觉罗·玄烨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清代
民族: 满族
生卒年: 1654—1722
相关事件: 尼布楚条约
相关人物: 努尔哈赤 吴三桂 皇太极
生平简介
康熙(1654年-1722年),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二代皇帝。在位时间是(1661-1722)。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于景仁宫,为表世祖顺治帝第三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即位,时年八岁,由索尼、苏克萨哈、遇必隆、鳌拜四大臣共辅政,年号康熙。

康熙六年(1667年)亲政。八年,年仅十六岁的康熙暗结内大臣索额图等人智捕鳌拜,夺回大权。亲政后,宣历水停圈地,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又奖励垦荒,益蜀免粮,任用靳辅,陈潢治理黄河,规定“额外添丁,永不加赋”;设立南书房掌标票拟圣旨,加强皇权;又平定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之了尚之信,靖南王耿继茂之子耿精忠长达八的三藩之乱,派兵攻入台湾;平事实上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又巡行东北,两面三刀次发起东准克萨反击战,沉重打击沙俄势力,派索额图、佟国纲赴尼布楚与沙俄谈判侵略边境问题,得前确定黑龙江流域的广大领土“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弃之于俄罗斯”的原则,签定《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使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发展。他一生苦研儒学,表倡程永理学、开博学鸿儒科,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同时,屡兴文字狱,残酷镇压反清思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死于畅春园,葬于清东陵之景陵。享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庙号清圣祖。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在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康熙皇帝在清朝十二帝(包括入关前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清太宗皇太极)中子女最多,子35人、女20人,共计55人。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康熙帝还一位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

康熙(1654年-1722年),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二代皇帝。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于景仁宫,为清世祖顺治帝第三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即位,时年八岁,由索尼、苏克萨哈、遇必隆、鳌拜四大臣共同辅政,年号康熙。

康熙六年(1667年)亲政。八年,年仅十六岁的康熙暗结内大臣索额图等人智捕鳌拜,夺回大权。亲政后,宣历水停圈地,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又奖励垦荒,益蜀免粮,任用靳辅,陈潢治理黄河,规定“额外添丁,永不加赋”;设立南书房掌标票拟圣旨,加强皇权;又平定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继茂之子耿精忠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派兵攻入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又巡行东北,发起对雅克萨的反击战,沉重打击沙俄势力,派索额图、佟国纲赴尼布楚与沙俄谈判边境问题,确定黑龙江流域的广大领土“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弃之于俄罗斯”的原则,签定《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使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发展。他一生苦研儒学,提倡程朱理学、开博学鸿词科,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同时,屡兴文字狱,残酷镇压反清思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死于畅春园,葬于清东陵之景陵。享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庙号清圣祖。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在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康熙皇帝在清朝十二帝(包括入关前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清太宗皇太极)中子女最多,子35人、女20人,共计55人。和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康熙帝还算一位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

努尔哈赤即清太祖。后金汗(1616~1626年在位)。八旗兵创建者和统帅,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满族,爱新觉罗氏。生于建州左卫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赫图阿拉老城)女真贵族家庭。先辈从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始受明朝册封,官至右都督,祖父觉昌安任建州左卫都指挥,父塔克世继任指挥。
努尔哈赤10岁丧母,十五六岁时寄居外祖父、建州首领王杲家。后常到抚顺、清河(今本溪北清河城)等地经商,广交朋友,学会蒙、汉语言文字,喜看《三国演义》及《水浒传》,从中学习韬略兵法,渐知辽东山川形胜与道里险夷。十八九岁时隶明总兵李成梁部,屡立战功,受器重。明万历十一年(1583),在父、祖于古勒山城(在 今新宾境)被明军误杀后,袭父职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他将家仇归罪于图伦城城主尼堪外兰,以“遗甲十三副”起兵,组织近百人队伍,攻破图伦城。次年,率兵攻翁科洛城时受箭伤。十三年二月,击败界凡、萨尔浒、栋佳、巴尔达四城联军。四月,率步骑80人,设伏浑河边,击败界凡等五城联兵800 人。十四年七月,攻鹅尔浑城(今抚顺东),受伤多处仍奋战获胜,向明官索杀尼堪外兰。十五年,筑佛阿拉城(今新宾县城),颁教令,立法制,称王,又称女真国淑勒贝勒。政治上,恩威并用,“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至十六年统一建州苏克素护河、浑河、完颜、董鄂、哲陈等五部。完颜部费英东、董鄂部何和礼、雅尔古都部扈尔汉三首领归附,均成为后金开国勋臣。十七年,整编军队,分为环刀军、铁锤军、串赤军和能射军。斩女真部落头目克五十,以功被明封为建州左卫都督佥事。从十八年起,多次率众进北京朝贡。十九年,吞并长白山鸭绿江部。二十一年六月,击败叶赫、哈达、乌拉、辉发等四部联军的进攻。九月,在古勒山之战中,自率万人迎战叶赫、哈达等九部联军3万之众,并力一战,阵斩叶赫贝勒布斋等4000人,俘乌拉贝勒满泰之弟布占泰,瓦解了九部联盟。乘胜攻灭朱舍里部和讷殷部。
二十三年,与蒙古科尔沁、喀尔喀部通好。以看边效力有功,被明廷封散阶正二品龙虎将军。次年,同朝鲜(今朝鲜、韩国)通使。自称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所统各部首领由32名增至53名。送布占泰回乌拉部为贝勒,先后与之五次联姻、七次盟誓。以征抚并用之策,开始吞并图们江、乌苏里江流域之东海女真。二十九年,灭哈达部。实施第二次整军,编300人为一牛录(佐领),始以黄、白、红、蓝四正色旗为各军标志。三十四年,受喀尔喀等五部尊为“昆都仑汗”(意 为恭敬汗)。三十五年三月,派弟舒尔哈齐、子褚英和代善等率兵赴东海瓦尔喀部护迎新归附部众,与乌拉兵万余激战于乌碣岩(今图们江右岸),斩3000余人。九月,灭辉发部。三十六年,与明辽东将领相约共守边界,暗中则谋划进兵辽东。四十年,针对乌拉部难以一举攻灭,提出“伐大木”渐折之策,率兵克其六城即休战。次年乘乌拉部渐衰,出师攻灭。四十三年,更定八旗制,在四正色之外又增加四镶色。置分散女真人于旗下,出则备战, 入则务农。用“水练”(跳涧)、“火练”(越坑)等法严格练兵。凡出征,令“死兵”在前冲杀,“锐兵”随后跟进,战后赏功罚罪。四十四年正月,称覆育列国英明汗,立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定都赫图阿拉。后金天命二年(1617),遣兵收取散居未服之东海女真部落。三年三月,以建马厩为掩护,修造器械攻具。四月,颁训练兵法,提出 “用兵则以不劳己,不顿兵,智巧谋略为贵”(《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的智胜思想。发布指斥明军“害我祖、父”、“逞兵越界”等“七大恨”檄文,向明朝宣战。旋率大军突袭明辽东重镇抚顺,诱胁守将李永芳出降;班师途中全歼明总兵张承胤部近万人。七月,克清河堡(今抚顺东南),杀守将邹储贤以下万余人,使明廷震骇。四年正月,率军克叶赫部20余寨。三月初,在萨尔浒之战中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夏允彝《幸存录·东彝大略》)之策,亲率八旗军迎战明军约11万,号称24万,先后大破明军西路杜松部、北路马林部、东路刘�部,迫使援明之朝鲜军投降,歼灭明军约6万人。六月,破开原,杀明总兵马林等。
七月,取铁岭,斩明游击喻成名、史凤鸣。于铁岭城外大破喀尔喀兵万余,俘贝勒宰赛及其子,旋释,并与之盟誓共同抗明。八月,攻叶赫部,俘杀贝勒金台石、布扬古,叶赫部亡。至此,统一海西女真四部。六年三月,在沈辽之战中,诱明总兵贺世贤出沈阳城予以全歼,破城后杀明总兵尤世功以下7万余人。旋在浑河两岸大败明援沈之川、浙兵,杀总兵陈策、童仲揆等。乘胜在辽阳城外大败侯世禄等五总兵,以里应外合克城,迫明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数日间,辽东70余城堡皆降。四月,迁都辽阳。七年正月,乘明辽东经抚不和,率军西取广宁(今北镇)及周围台堡40余座,致明廷逮巡抚王化贞、杀经略熊廷弼。四月,宣称北京应由女真人和汉人轮换居住,始有入关之图。九年,派兵往东海瓦尔喀部。十年,迁都沈阳。颁按丁编庄令,变生产者为农奴,激起辽民不满、逃亡和反抗。十一年正月,率军约6万,号称13万,西渡辽河攻明,在宁远之战中被明将袁崇焕凭坚城用大炮击败,忿恨退还沈阳。八月十一(1626年 9月30日)疽发病卒(一说在宁远受炮伤卒),终年68岁。努尔哈赤戎马生涯40余年,创建一支能征善战的八旗兵,培养一批统军有方的将领。常躬亲率军征战,指授方略,强调以智取胜,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克众的著名战例。其军事思想对后来兵家有较大影响。

㈧ 找蒙古族特色的诗或短文

草 原

作者:乌力吉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裁出你美丽的裙裾。
养育生命的摇篮,
创造出数不清的人间奇迹。

历史珍藏得好,
方显出这动人的风姿。
太阳总是那么红,
那么大,
又那久圆。
万紫千红的鲜花,
吐出缕缕清凉的香风。

坦荡博大,
是父亲的胸怀,
温柔蕴藉,
像母爱醇厚绵长。
牛羊走过的地方,
便有乳汁般的小河在低吟浅唱。
蓝天和绿海,
是所有生命的源。

拉 水

作者:乌力吉

彩云间,
百灵啼啭。

蓝天下,
花草如毯。

牧场风和日丽,
天边挂着清泉。

羊肠小道伸向远方,
车轱辘慢悠悠地转。

清泉淙淙,
弹响独弦的琴。

她挽起衣袖,
俯首凝望自己。

水里有片蓝天,
蓝天飘着彩巾。

弯腰掬起甘泉,
撒落珍珠一串。

她笑了,
山丹花红得好甜。

这两首我觉得不错.

㈨ 写离别作文开头和结尾

贵州全境的旅游一定有景点吗? 贵州省国内自然风景奇迹般美丽,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是迷人的天然公园。 同时人文古迹、民族风情和独特景点很多。

1、贵州安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AAAAA级)

排名理由:看山看水,人们特别喜欢看动态的水景。 黄果树瀑布是世界上最美的瀑布。 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地方。 徐霞客游记后会出名。 历代名人去游玩推送,成为了有名的旅游胜地。 黄果树风景区以黄果树瀑布为中心,有天星桥、陡坡塘、水滴滩瀑布、郎宫、霸陵河峡谷三国古道和、郎宫景区、以石寨为首的黄果树布依族十大村寨等几个大景点。 黄果树景区是国家第一个5A级,国家重点名胜区,很有名,地方很开心。 票可能有点贵。

门票参考价: 180元

旅游胜地地址: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黄果树镇

8、贵州肇兴侗寨景区(AAAA级)

排名理由:有必要去贵州玩,体验那里的少数民族风情。 肇兴奢侈寨是黎平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也是佤族民俗文化中心,鼓楼和歌舞萧氏称,有“佤族第一寨”的美称,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六个乡村古镇”之一。 肇兴顿寨四面环山,寨子建在山盆地,两条小河合为一条小河穿过寨。 寨中家是干栏式悬挂楼,鳞次栉比,不对。 鼓楼五座、花桥五座、舞台五座共建。 其中智寨鼓楼最美。

票参加价格:免费

景点地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68公里。

9、贵州紫云格凸河穿洞景区(AAAA级)

排行榜理由:紫云格凸河穿孔是喀斯特奇观,壮观! 这里有绝对世界最高的古河道遗迹穿洞、盲谷,世界无双的大洞洞绝景燕宫殿,巨大而深,气势恢宏的世界第二大洞窟厅室苗厅,国内最深的岩溶竖井通天洞,燕宫数万鹰燕早晚竞争,天星洞百位苗族祖先吊棺埋葬, 这里也是国家级风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地,主要有黄家湾、大穿孔、大河、小穿孔四大景点,是极其神秘的游玩好地方。

门票参考价: 190元

旅游地址: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

10、贵州遵义海龙囤军事古堡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排名理由:去贵州玩,当然也要看这里最有特色的史迹。 海龙屯又称龙岩屯,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土司文化的重要遗产,是世界遗产名录,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屯上海拔1354米,屯下海拔974米,相对台阶3400米左右。 屯前后建有九关,屯前建有六关,屯后建有三关,九关之间各有保护墙,随山势十余里,不可翻气象。 屯顶平广,建有机关和练习场等建筑,规模宏大、壮观。

门票参考价: 80元

景区地址:贵州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双龙村民组内的龙岩山

㈩ 努尔哈赤是为报父仇顺便灭掉大明么

努尔哈赤作为大清帝国的奠基人,在中华文明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由他奠基的大清帝国,到康乾盛世时,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众多、幅员最辽阔、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的大帝国。努尔哈赤在世68年(1559~1626年),从25岁(1583年)起兵,到生命结束,政治军事生涯44年。根据正史野史记载,究其功勋,盘点其功绩,举其大端,大致可归为十件:
(一)统一女真各部
金亡之后,女真各部,纷争不已,强凌弱,众暴寡,元、明300年来,未能实现统一。努尔哈赤兴起,采用“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策略,经过30多年的征抚,实现了女真各部的大统一。今天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民族在争斗厮杀,其原因之一,是没有一位杰出的民族领袖,能将本民族各种利益集团协调统一起来。可见,努尔哈赤促成女真——满洲的民族大统一,确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二)统一东北地区
明中期以后皇权衰落,已不能对东北广大地区实行有效管辖。努尔哈赤及其子皇太极经过艰苦努力,统一了东北:“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wò)难河源,远迩(ěr)诸国,在在臣服。”就是说,东起鄂霍次克海,西北到贝加尔湖,西至青海,南濒日本海,北跨外兴安岭的地域,实际辖境大约有500万平方公里,和明朝实际控制面积大致相等。东北地区的重新统一,结束了长期蹂躏掳掠、相互杀伐,生灵涂炭的悲惨局面。而且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
(三)制定满文
金灭亡后,通晓女真文的人越来越少,到明朝中期已逐渐失传。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洲没有文字。努尔哈赤兴起后,建州与朝鲜、明朝的来往公文,由一个名叫龚正陆的汉人用汉文书写;在向女真人发布军令、政令时,则用蒙古文,一般女真人既看不懂,又听不懂。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命巴克什额尔德尼和扎尔固齐噶盖,用蒙古字母拼写满语,创制满文,这就是无圈点满文(老满文),皇太极时改进成为有圈点满文(新满文)。满文是拼音文字,有6个元音字母、22个辅音字母和10个特定字母。满语文成为清朝官方语言和文字。当时,东北亚满—通古斯语族的各民族,除满洲外都没有文字。满文记录下东北亚地区文化人类学的珍贵资料,并成为满汉、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后来耶稣会士通过满文将“四书”、“五经”翻译到西方。所以,努尔哈赤主持创制满文,是满族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是中华文化史和东北亚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
(四)创建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的狩猎组织形式,创建八旗制度。女真人狩猎时各出一支箭,每十人中立一个总领,总领称牛录额真(牛录,大箭的意思;额真,首领的意思),后来这个相当于狩猎小组组长的牛录额真成为一级官名,牛录成为最基层的组织。屯垦田地,征丁披甲,纳赋服役,都以牛录为计算单位,努尔哈赤便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组、发展、扩大和定型,创立八旗制度。规定:每300人设一牛录额真,五个牛录设一甲喇(là)额真,五个甲喇设一固山额真。固山是满洲户口和军事编制的最大单位,每个固山有特定颜色 的旗帜,所以汉语译固山为“旗”。原有黄、白、红、蓝四旗,后又增添四旗,在原来旗帜的周围镶边,黄、白、蓝三色旗镶红边,红色旗镶白边。这样,共有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帜,称为“八旗”,即满洲八旗。后来又逐渐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统称八旗,而实际是二十四旗。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八旗制度以八旗为纽带,将全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和宗族联结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生气蓬勃的社会机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的一个创造,是清朝的一个核心社会制度,也是清朝定鼎燕京、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稳定政权的一个关键。
(五)促进满族形成
建州女真的统一,女真各部的统一,东北地区的统一,诸族的融合,各部的联姻,八旗的创建,满文的创制,使得新的满族共同体出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满族是以建州女真为核心,以海西女真为主体,吸收部分汉人、蒙古人、达斡尔人、锡伯人、朝鲜人等组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为反映这个满族共同体形成的事实,皇太极于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诏谕曰:“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从此,满洲族的名称正式出现。满洲族初为东北边隅小部,继而形成民族共同体,以至发展到当今千万人的大民族。满洲族肇兴的领袖,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六)建立后金政权
创大业者,必立根本。如果一个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不能创建一个政权,他就不能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王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作为一个僻处边境一隅的满洲族首领,以赫图阿拉为中心,参照蒙古政权、特别是中原汉族政权的范式,登上汗位,建立后金。从此有了巩固的根据地,以支持其统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尔后,他克沈阳、占辽阳,夺广宁、据义州。都城先迁辽阳,继迁沈阳。其子皇太极,于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改元崇德,国号大清。自天命元年(1616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共历296年。努尔哈赤“经始大业,造创帝基”,是大清帝国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七)丰富军事经验
努尔哈赤戎马生涯长达44年,史称他“用兵如神”,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他缔造和指挥的八旗军,在17世纪前半叶,不仅是中国一支最富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且是世界上一支最强大的骑兵。努尔哈赤统帅这支军队,先后取得古勒山之役、乌碣岩之役、哈达之役、辉发之役、乌拉之役、抚清之役、萨尔浒之役、叶赫之役、开铁之役、沈辽之役、广宁之役和觉华岛之役12次大捷。其中古勒山之战、萨尔浒之战、沈辽之战、广宁之战和觉华岛之战,为其精彩之笔。他在军事谋略上,在指挥艺术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围城攻坚、里应外合、铁骑驰突、速战速决,体现了高超的智慧。他在萨尔浒之战中,采取“恁(nèn)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兵略,成为中国军事史上集中兵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他在军队组织、军队训练、军事指挥、军事艺术等方面的作为,都可圈可点。特别是他在作战指挥艺术上,对许多军事原则,如重视侦察、临机善断努尔哈赤御用剑、诱敌深入、据险设伏、巧用疑兵、驱骑驰突、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一鼓作气、速战速决、用计行间、里应外合等,都能熟练运用并予以发挥,丰富了中华古代军事思想的宝库。
(八)制定抚蒙政策
自秦、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央王朝的北部边患。为此,秦始皇削平诸侯后连接六国长城而为万里长城。至明代,京师两次遭北骑困扰,明英宗甚至成了瓦剌(là)兵的俘虏。徐达与戚继光为固边防,也大修长城。努尔哈赤兴起后,对蒙古采取了既不同于中原汉族皇帝、也不同于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他用编旗、联姻、会盟、封赏、围猎、赈济、朝觐(jìn)、重教等政策,加强对蒙古上层人物及部民的联系与辖治。后漠南蒙古编入八旗,成为其军政的重要支柱;喀尔喀蒙古实行旗盟制;厄鲁特蒙古实行外扎萨克制。其联姻不同于汉、唐的公主下嫁、和亲,而是互相婚娶,真正成为儿女亲家。这是历朝中央政权(元朝除外)对蒙古治策的重大创革。中国2000年古代社会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难题,至清朝才算得以解决。后康熙帝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清朝对蒙古的抚民固边政策,其经始者就是努尔哈赤。
(九)推进社会改革
努尔哈赤在44年的政治生涯中,不断地推进社会改革。在政权机制方面,他逐步建立起以汗为首,以五大臣、八大贝勒为核心的领导群体,并通过固山、甲喇、牛录三级组织,将后金社会的军民统制起来。尔后,创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并肩同坐,共议大政,断理诉讼,举废国汗,即实行贵族共和制。但此制度在努尔哈赤死后未能实施。在经济机制方面,他先后下令实行牛录屯田、计丁授田和按丁编庄制度,将牛录屯田转化为八旗旗地,奴隶制田庄转化为封建制田庄。随着八旗军民迁居辽河流域,女真由牧猎经济转化为农耕经济。在社会文化方面,初步实现了由牧猎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转变。
(十)决策迁都沈阳
此前,辽设五京,没有沈阳;金设五京,也没有沈阳。元朝东北行政中心在辽阳;明朝辽东军政中心,先在广宁,后在辽阳。天命十年即天启五年(1625年),努尔哈赤决定迁都沈阳,但遭到贝勒诸臣反对。理由是:近来正在修建东京辽阳,宫室已经建好了,老百姓的住所还没有最后完工。本来年景就不好,迁都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努尔哈赤力主迁都沈阳,说:“沈阳形胜之地,西征明,由都尔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可由清河路以进;且于浑河、苏克苏浒河之上流,伐木顺流下,以之治宫室、为薪,不可胜用也;时而出猎,山近兽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朕筹此熟矣,汝等宁不计及耶!”努尔哈赤综合考量了历史与地理、社会与自然、政治与军事、民族与物产、形胜与交通等因素,而做出迁都沈阳的重大决策。从此,沈阳第一次成为都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促进了辽河地域的经济开发。

热点内容
化学计量数怎么求 发布:2025-08-23 08:59:33 浏览:596
蹬墙步教学 发布:2025-08-23 08:32:07 浏览:312
数学中i是什么 发布:2025-08-23 08:25:30 浏览:335
简单的语文手抄报 发布:2025-08-23 05:28:56 浏览:998
伦理片学生与老师 发布:2025-08-22 22:57:17 浏览:961
大学英语教材下载 发布:2025-08-22 19:34:59 浏览:885
生物炼铜 发布:2025-08-22 19:14:46 浏览:996
金子塔教育 发布:2025-08-22 18:54:11 浏览:909
驻马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平台 发布:2025-08-22 18:32:34 浏览:771
清远聚石化学 发布:2025-08-22 18:27:41 浏览: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