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
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内容
1,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⑴高,有仙则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⑶。斯是陋室⑷,
惟吾德馨⑸。苔痕上⑹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⑺,往来无白丁⑻。 可以调素琴⑼,阅金经⑽。无丝竹⑾之⑿乱耳⒀,无案牍 ⒁之劳形⒂。南阳⒃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⒄。孔子云:“何陋之有⒅?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神仙(居住)就能声名远扬。水不在于多深,有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纵情谈笑的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没有文化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这里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编辑本段作品注解、词语注释题目:选自《全唐文》卷608。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⑴ 在:在于,动词。 ⑵ 名:出名,名词作动词。 ⑶ 灵:显得有灵气,名词作动词。 ⑷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此,这。是:表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 ⑸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 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上:动词,长到,蔓到。 ⑺ 鸿儒: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有学问的人。 ⑻ 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⑼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弹奏。素琴:素雅的古琴。 ⑽金经:指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金经
⑾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⑿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⒀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⒁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⒂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⒃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⒅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2.(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有的版本为盛)爱牡丹。予(yú)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濂溪清赏
水里陆地上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喜爱牡丹。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艳,它中间贯通,外部笔直而不弯曲,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在远处观赏它,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它呀。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喜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能有谁呢?喜爱牡丹的,当然有很多人了!
编辑本段句子翻译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⒉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⒊自李唐来,世人甚(盛)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⒋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我只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⒌中通外直,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
⒍不蔓不枝,
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⒎香远益清,
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幽,
⒏亭亭净植,
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但不可以贴近玩弄它啊。
⒑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者;
⒒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⒓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此句为判断句,从“者也”看出,其中真正的关键是判断动词——“是”)
⒔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在此作语气助词)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⒕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⒖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
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这句描写莲花的高洁、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描写莲花正直
②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短文两篇题目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是第三题,先凑活着吧
③ 初二上语文短文两篇注释
陋室铭的:(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这里用为动词,著名、闻名。
(3)灵:灵异,有灵气。
(4)斯:这。是:判断动词。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5)惟:只。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德馨:这里指品德高尚。馨,香气。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
(7)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8)白丁:本指科举时代没有功名的人,这里与“鸿儒”对举,泛指不学无术的平庸小人。通俗讲为没有学问的人。
(9)调(tiáo)素琴:调,原指调弄,这里指弹奏。弹奏闲雅的古琴。素:不加装饰的。
(10)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一说《金刚经》
(11)丝竹: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2)乱耳:扰乱耳朵。
(13)案牍(dú):公文,文告。
(14)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劳累。
(15)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杨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17)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④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短文两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⑤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的中心思想
《陋室铭》本文通过检验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和分析证明“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爱莲说》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原文加翻译 最好是有注释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选我!!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172452457.html
⑦ 八年级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
作者背景: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翻译: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
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洒入门户,于是高兴地起床外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色?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是缺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⑧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 《短文两篇》 原文
《陋室铭》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甚(有的版本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