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科特性
第二节 素质观与语文教育
第二章 语文学习的心理学基础内
第一节容 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
笫二节 当代心理学学习观
第三节 语文学习的类型
第三章 语文学习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认知因素
第二节 情感和社会因素
第三节 外部因素
第四章 心理差异与语文学习
第一节 群体心理差异
第二节 个体心理差异
第三节 学习方式的改变
第五章 识字心理
第一节 识字心理概述
第二节 儿童识字的心理机制
第三节 识字教法的心理基础
第六章 听话、说话心理
第一节 听话、说话心理概述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七章 阅读心理
第一节 阅读心理结构
第二节 阅读心理过程
第三节 语感的心理分析
第八章 写作心理
第一节 写作的认知模型
第二节 写作心理转换理论
第三节 写作心理和教学实验
第九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语文教师心理
第二节 语文教学风格
第十章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第二节 目标和内容设计
第三节 教学模式和方法选择
第十一章 语文学习评价
第一节 学习评价概述
第二节 学习评价实施方法
第三节 语文学习分项评价
参考文献
Ⅱ 语文教育专业主要学什么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版代文权学作品、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概论、西方文论、新闻写作、中学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法实践、逻辑学、书法、语言学概论、教育心理学、美学、文艺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应用文写作、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影视文学等。
Ⅲ 语文教育心理学的作者简介
董蓓菲,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语文教材审查组、“小班化教育”研究专家组成员。新加坡教育部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指导委员会顾问。1991年起多次赴新加坡、文莱、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讲学。1996年赴德国研修母语教育和GAJ专题。出版专著有《小学语文测验原理及实施方法》(获中国教育学会20周年著作评选二等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所属丛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多篇论文在海外专业刊物发表。
Ⅳ 语文教育专升本 教育心理学和大学语文哪个好考点
语文教育专升本是大学语文好考点,大学语文不是很难考,毕竟有一定基础,心理学专业性比较强,基础不好的比较难考。
Ⅳ 语文教学设计与教育心理学有怎样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教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传统的教案设计存在着许多弊端。新课改实施后,对于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案设计应充分体现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教学更科学有效。本文分析了课程改革阅读理念对于阅读教案设计的要求,提出了目前阅读课教案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干漪教师的经典教案《春》为例,从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阅读的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五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把语文阅读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案设计中,从而帮助更多的教师把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运用于教案设计中。
Ⅵ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活动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探讨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的心专理规律的科学。迄属今为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仅有一百年的历史,还是一门很年轻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6)语文教育心理学扩展阅读:
教育心理学的领域是记忆研究、认知过程和个体差异(通过认知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理论和策略。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揭示学习规律并运用规律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学生的学习既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学习者自身内部心理因素的制约,还受到诸如家庭,学校,教材,教师的教学等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是这些因素对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Ⅶ 安幼2014年语文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教育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
A、最新的内容;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C、事例或案例;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
A、4遍 B、6遍 C、8遍 D、9遍 1 2、被认为教育心理学奠基人的心理学家是( ) A、冯特; B、华生; C、桑代克; D、赫尔巴特 13、发现式教学方法的最大缺点是( )
A、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 B、导致学生机械学习; C、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D、太耗费时间 15、课堂里学生间的竞争的一个不利方面是( ) A、不利于提高个人的抱负水平; B、不利激发学生个人的努力; C、不利课堂气氛活跃; D、导致紧张和焦虑 16、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 )
A、5±2个组块; B、7±2个组块; C、6±2个组块; D、9±2个组块
17、奥苏贝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18、“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19、在奥苏伯尔学习分类中,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恰当的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这种学习为(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意义学习
20、为了打击社会不良现象,政府常用“杀一儆百”的做法,其理论依据可能是( )。 A、替代惩罚;B、操作条件反射;C、人的悟性;D、经典条件反射
二、填空题
1、阿特金森创建了动机的 理论,认为趋向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 以及 三者乘积的函数。
2、马斯洛提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并将前四种需要称为 需要,后 三种需要称为 需要。
3、迈克卡等人根据学习策略所涵盖的内容,把学习策略分为 策略
Ⅷ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言语区分
1、语言与言语的区分
所谓语言,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所谓言语,是指人们对那套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及其所形成的结果,包括听说读写的活动和成果。
二者关系
首先,语言离不开言语,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作,都必须从言语中汲取新的要素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其次,言语也离不开语言。任何个体只有借助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借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
2、语言知识与言语知识
所谓语言知识,主要是指静态的客观的语言结构和要素等内容。所谓言语知识,主要是指人对语言的运用规律,它研究的是人与语言的现实关系,即人通过语言实现思想感情的交流的过程。
二者比较
语言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是纯粹客观的,相对静止的关于语言这一符号系统的知识。言语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它解决个体与语言世界的关系,或者说,言语知识是关于言语活动的知识。言语知识呈现为动态的,积淀的过程,有较强的个体心理因素。
语文教学心理学图
三、语言能力与言语能力 语言能力即语言获得,包括语音获得,语义(词汇)获得,语法获得,这是一个通过模仿和实践,掌握语言规范的过程。言语能力是指个体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其构成要素包括言语主体,言语客体和言语环境。
二者比较
语言能力主要是处理语言内部关系的能力,言语能力就是处理言语主体,言语客体和言语环境的能力。言语能力的复杂程度高于语言能力,言语能力的形成必须以语言能力的获得为前提条件。
区分两种知识,两种能力的意义
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指向,主要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知识及其运用,在学习中的表征指标主要是识字、解词、造句,这一任务主要由小学语文教育来完成。从这一意义上看,小学的语文课实际上就是最基础的“语言课”。言语知识和言语能力的指向,主要是言语活动,信息交流,表情达意,在学习中的表征指标主要是准确,流畅,得体,个性化,这一任务主要由中学语文教育来完成,因此中学的语文课可以说主要是“言语课”。
Ⅸ 我是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想考教师资格证,需要考教育心理学吗
小学教师资格证可以教授幼儿课程,但是幼儿教师不能教小学课程。至于你是学语文专业想考教师资格证,还是学要考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你可以联系华语杏坛的老师,地址:海淀区科原大厦A-一三零九室
Ⅹ 高中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学试题.
在写作教学中适当运用心理学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我是一个语文教师,一直以来认为语文教育是最接近学生心灵的学科,所以,也就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也因此关注语文教学科学的心理科学。最近阅读了《学科教育心理学》中语文学科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如果说自己以前也似乎曾经遵循过一些教学规律的话,除了道听途说之外,更多的是自己不自觉地以心度心、以意揣意,不曾专门从心理学角度、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更有效教学。
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所教学科的知识,(2)学科课程材料和结构的知识,(3)一般教学论的知识,(4)教本门学科所需要的特殊概念和特殊方式的知识,(5)本学科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知识,(6)学生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及学习环境的知识,(7)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特殊规律的知识。现在读了这部书之后,感觉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差得很远,充分感受到在每个学科教学领域中如何引进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且能用它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实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重要的工作。也觉得从学习中大有收获,下面结合课本内容和自己在写作方面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心得体会。
一、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们不怕写作,甚至爱上写作。
这需要老师首先热爱写作,一个不爱读书,不爱写作,兴趣不再舞文弄墨之上的老师,不可能教出好学生。有了自己的创作体验,甚至是创作快感,老师才能把这种快乐传达给学生,跟学生一起享受写作的乐趣,也不会生硬地写评语,单纯地把写作课当成教学任务来完成。
其次,老师要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在指导作文时,让学生大量地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人们,是指发现其中闪光的恭喜,一方面感染、洁净学生们的心灵,一方面在观察中思考感悟生长自己的人生经验,其实写作就是体验的抒发,是感悟的流淌。
二、作文教学要培养出有情感,懂情感的孩子,让孩子们带上感情去写作。
首先,《语文教学心理学》中指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能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一定的情感,能激发起一定的意志行动。”因此,让情感进入作文教学是我们教学中不懈追求的极高的教与学的境界。老师们除了善于借助激情的语言、优美的动作、可亲的举止,即以教师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之外,还通过幻灯、录像、光盘等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来诱导学生,调动起学生内心相应的感情。在情感互动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情感和认识,让情感变成持久的学习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主动需求,实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