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数学
⑴ 季羡林写的10篇文章
我们认为有必要为真正的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来一次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清理与正名。我们倡扬在冷峻、客观、平静的历史叙述中,去追求人性化评判的最大值;反对“混合主义”、“新左派”和“后现代”的治史态度,反对庸俗的技术主义。在文学史的分期上既不硬套政治文件的结论,也不忽视政治变迁对文学的制约;应尽量在历史的叙述中穿插对同时期世界先进文学的概括性叙写,以求获取更广阔的视阈和更有效的发言权;对一系列的关键词重新清理和厘定。我们将大陆文学、台湾文学、港澳文学统一纳入评述视野,从文化、语言、民族等角度综合考察这一历史时段的文学现象。
"八年艰苦卓越的抗战,迎来的中国人对外敌侵略最后的胜利."这样的宣传在中国教科书,新闻,报纸上泛滥成灾.
如果看到这样的宣传,那就说明日本当年对中国的侵略就应该是八年,中国人也只打了八年的抗日战争.可真实的历史是自于吗?不是.
六十多年前或者更加远一点的时间里伟大的抗日战争,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世界人民都难以忘记,它是近代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的里程碑。
如果要记录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的抗战历史,那应该从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算起.
什么是侵略?那就是赤裸裸的把军队强行驻扎在别国领土上,把自己意愿强加在他国人民头上的行为.如果按八年抗战计算,.难道日本人是1937年7月7日才把军队驻扎在中国领土上,才开始侵略中国吗?答案肯定不是.
自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到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东北,“一二八”事变...中国人就已经真实的进入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不是宣传的什么1937年7月7日才开始抗战;
如果说东北抗日联军,相信很多人一下就想到杨靖宇,赵尚志..等等民族英雄.可他们是什么时候就带领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呢.1931年;,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所展开的浴血奋战,无疑是极为艰苦、极为惨烈、也极为悲壮的一幕。难道可以说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战行为不是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的行为.难道他们不是中国人.如果是,那抗战的历史就不应该是现在宣传的八年,也不是十年.........................
历史是真实的,没有人可以伪造历史.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年限的错误那就必须重新修改重新记录.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1945年8月15日那个历史岁月只能是中国人坚持数十年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日子.
抗日战争,它将永远是一种警钟.记录真实的历史,教育后人是我们的责任,也是让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牢记那些曾经的屈辱历史。抗击日本侵略我中华民族,也不是现在记录那样简单的八年抗战.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号召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2000年1月7日
季羡林 《成功》
⑵ 钱钟书和季羡林谁厉害
说相声的是马季,不是季羡林。我个人也喜欢钱钟书多一点,因为对季不是很了解。
⑶ "苗苗对季羡林说: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这句话怎么改成转述句
苗苗对季羡林说,她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⑷ 季羡林说的三贯通中的每个字的意思,求解答!必采纳!
中西贯通:
中:中国文化 西:西方文化
古今贯通:
古:古代知识 今:现代知识
文理贯通:
文指语文、历史、英文、政治等各类科目
理指数学、地理、科学、生物、化学等科目
(4)季羡林数学扩展阅读:
季羡林先生所获荣誉:
1986年 论文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1989年“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7年 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9年 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专著二等奖
1998年 《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1999年 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2000年 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
2000年 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
2002年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2006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 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0年 获第六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⑸ 季羡林说:"你们年轻一代,数学要好,语文也要好."改成第三方转述句
季羡林说,我们年轻一代,数学要好,语文也要好.
⑹ 季羡林的故事
在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因病去世后,需要4万元丧葬费用,季羡林要求儿子季承出2万,但一个要求出,一个不愿意出,导致了父子交恶。那时的季羡林便扬言要与儿子断绝关系。因为季承自小很少得到季羡林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
到了1995年,季羡林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并最终决裂,13年不曾相见。13年后,双方终于冰释前嫌。2002年,季羡林住进301医院前,季承想见季羡林很方便。在2002年后,季承再想见季羡林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2008年11月7日,73岁的季承,到北京301医院看望98岁的父亲季羡林老先生。13年无法见面的一对白发父子,久别重逢, 喜极而泣。
(6)季羡林数学扩展阅读:
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字希逋,又字齐奘。季羡林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先生并称为“南饶北季”。
季羡林先生早年曾留学国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其精通于吐火罗文,这种语言是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而季先生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他的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季羡林
⑺ 季羡林的小故事
季老小时候很顽皮,打架很厉害,而且上课还偷看书。“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桌底下偷看各种书。他什么书都偷看。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此外,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小时穷得吃不饱饭,给一个亲戚割牛草,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现在仍极为节俭,害怕浪费,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也看不出来。”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后来他在北大听到一个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拓展资料: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⑻ 传闻季羡林考清华时数学只有4分,那他怎么被北大清华同时录取的呢难道和钱锺书一样是破格录取的
是的,因为他在国语方面的特殊才能
⑼ 季羡林先生0.0.0的故事 习题
季羡林轶事
小时生活贫苦
季羡林出生于一个穷乡僻壤,他的祖父是个农民,家里穷困潦倒。季羡林的母亲姓赵,俗称季赵氏。季羡林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季羡林四五岁时,由父亲作主,跟一位姓马的先生认了一些字,算是这位国学泰斗的启蒙师。
平生最爱收藏
季羡林先生有意识的收藏开始于1949年之后,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国初期。当时的季羡林属于高收入阶层,月工资300多元,此外还有担任各种职务的津贴和不少的稿费。季羡林先生将自己的收藏下限定在了齐白石,其余的都不及相顾。他的收藏数量庞大,包括苏东坡的《御书颂》等。“文革”时期,季羡林先生的收藏被抄没,“文革”以后,由于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同学、多年好友胡乔木的关心过问,基本完好无损地归还给他。
老来喜欢养猫
季羡林老年之后喜欢养猫,第一只猫叫虎子,晚上经常睡在季羡林的被子上,而且喜欢和另外一只名叫猫咪的猫争宠。白天,两只猫会跟随季羡林出去散步,这样的情景甚至曾经成为燕园中一道著名的风景线。后来,季羡林又养了四只纯种的、从家乡带来的波斯猫,“它们活泼、顽皮,经常挤入我的怀中,爬上我的脖子”。其中一只尊号“毛毛四世”的小猫,在爬上季羡林脖子的时候,正巧被一位摄影家在不到半秒钟的时间内抢拍了一个镜头。照片赫然登在《人民日报》上,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而“毛毛四世”也成为蜚声猫坛的一只世界名猫。
帮新生看行李
这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20年前,一位刚刚考取北大的学子到北大报到。由于行李很多,便将其托付给一位手提塑料网兜路过的老者,自己去办入学手续。等办完手续之后已时过正午,他这才想起扔在路边托人照看的行李,回头去找,发现烈日下那位光头老者仍呆立路旁,手捧书本,悉心照看行李。次日开学典礼,只见昨天帮他看管行李的那位慈祥老者,竟也端坐主席台上。找人一问,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高考数学4分
季羡林的学生钱文忠回忆,季老小时候很顽皮,打架很厉害,而且上课还偷看书。“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桌底下偷看各种书。他什么书都偷看。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此外,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