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常用逻辑用语
❶ 常用逻辑用语在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简易逻辑是人教版老教材高一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版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权和充要条件。
简易逻辑要求学生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了解含有“或”,“且”,“非”复合命题的构成,能判断一些简单命题及复合命题的真假。
四种命题要求学生理解四种命题和关系,掌握反证法。
充要条件要求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概念,能判断充要条
件。
那么这节内容在高考中考得最多的就是“充要条件”的知识,以选择题方式呈现,以低档题居多,选项常为A充要条件、B充分不必要条件、C必要不充分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四个,而通常答案会在BC当中。
❷ 数学选择题,常用逻辑用语
1,B 2,A 3,B 4,B 5,B
❸ 高一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求高手解答
首先可以明确告诉你:若p为真,则非p必为假;若p为假,则非p必为真;
这是“非”这个逻辑词的定义。
至于你举的例子,从表面上看它涉及了另一个逻辑词:若……则……。
那么根据【若a则b】的定义:
a真b假时,结果为假;其他情形时结果为真;
可知其否命题的定义就是:
a真b假时,结果为真;其他情形时结果为假;
换言之就是说:该命题等价于
【a且非b】
即:【非p】=【x>y且x²≯y²】
但显然,这也是个假命题。问题出在哪儿呢?
任意复合命题都是基于原子命题定义的。而这里所谓的原子命题就是【x>y】和【x²>y²】。但是,它们根本就不是命题,因为它们本身无法判断真假。
所以,命题p:若x>y,则x²>y²,它也不是什么复合命题。这里的若……则……不能当作逻辑词来分析。p本身就是一个原子命题。它的否命题就是:
非p:并非(若x>y则x²>y²);(加括号是为了方便你断句理解)
换种自然点的说法:
x大于y时,x²未必大于y²;
这样看来,似乎数学方法并没有帮到我们多少,这完全是按照日常用语中的逻辑规律进行分析的。其实,你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另一种逻辑:【谓词逻辑】;而【且、或、非、如果……那么……】这些逻辑词都属于【命题逻辑】,也即是你现在所学的“初等逻辑”。你现在还没法对这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等你学了谓词逻辑,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
❹ 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符号有哪些
1、几何符号
⊥ ∥ ∠ ⌒ ⊙ ≡ ≌ △
2、代数符号
∝ ∧ ∨ ~ ∫ ≠ ≤ ≥ ≈ ∞ ∶
3、运算符号
如加号(+),减号(-),乘号(×或·),除号(÷或/),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根号(√),对数(log,lg,ln),比(:),微分(dx),积分(∫),曲线积分(∮)等.
4、集合符号
∪ ∩ ∈
5、特殊符号
∑ π(圆周率)
6、推理符号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⑩
Γ Δ Θ Λ Ξ Ο Π Σ Φ Χ Ω
α β γ δ ε ζ η θ ι κ λ μ ν
ξ ο π ρ σ τ υ φ χ ψ ω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指数0123:o123
7、数量符号
如:i,2+i,a,x,自然对数底e,圆周率π.
8、关系符号
如“=”是等号,“≈”是近似符号,“≠”是不等号,“>”是大于符号,“<”是小于符号,“≥”是大于或等于符号(也可写作“≮”),“≤”是小于或等于符号(也可写作“≯”),.“→ ”表示变量变化的趋势,“∽”是相似符号,“≌”是全等号,“∥”是平行符号,“⊥”是垂直符号,“∝”是成正比符号,(没有成反比符号,但可以用成正比符号配倒数当作成反比)“∈”是属于符号,“?”是“包含”符号等.
9、结合符号
如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横线“—”
10、性质符号
如正号“+”,负号“-”,绝对值符号“| |”正负号“±”
11、省略符号
如三角形(△),直角三角形(Rt△),正弦(sin),余弦(cos),x的函数(f(x)),极限(lim),角(∠),
∵因为,(一个脚站着的,站不住)
∴所以,(两个脚站着的,能站住) 总和(∑),连乘(∏),从n个元素中每次取出r个元素所有不同的组合数(C(r)(n) ),幂(A,Ac,Aq,x^n)等.
❺ 常用逻辑用语问题
一、知识点解读
1.命题:初中给命题下的定义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而高中教科书中的定义是: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说法不同,实质是一样的.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在于能不能判断其真假,也就是判断其是否成立,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就不能叫命题.
2.全称量词:
①.全称量词的定义:在语句中含有短语“对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短语“所有”在陈述中表示数量,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全称量词用符号“ ”表示
常用的全称量词有“所有”“任意”“一切”“每一个”“任给”“凡是”等等.
②.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全称命题的符号记法:
一般地,设 是某集合 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或都不具有的性质,那么全称命题就是形如“对 中的所有 , ”的命题,用符号简记为: .
3.存在量词:
①.存在量词的定义:在语句中,短语“有一个”或“有些”或“至少有一个”在陈述中也表示数量.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存在量词通常用符号“ ”表示.常见的存在量词有“有一个”、“有些”、“至少有一个”、“存在一个”“对某个”、“有的”等.
②.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性命题.存在性命题的符号记法:
一般地,设 是某集合 的有些元素 具有或不具有的某种性质,那么存在性命题就是形如“存在集合 中的元素 , ”的命题,用符号记为:
4.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做复合命题.
①逻辑中的“或”、“且”、“非”与日常用语中的“或”、“且”、“非”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要结合真值表加以理解.另外,结合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来理解联结词,它们的定义分别用“或”、“且”、“非”等联结词.
②对于复合命题的理解要注意“由简单命题与…”,其中我们只注意“联结词”,而不注意“命题”.如x>2或x<-2就不是复合命题,因为它不是命题,因此,不要认为凡是含有联结词的语句就是复合命题.
③对于三个真值表可做如下理解
ⅰ)“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与p的真假相反;
ⅱ)“p且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时为真时为真,其他情况时为假;
ⅲ)“p或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时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况时为真.真值表是我们判断真假命题的直接依据.
5.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
互逆命题、互否命题与互为逆否命题都是说两个命题的关系,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时,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6.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有如下三条关系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例如,原命题“若a=0,则ab=0”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若ab=0,则a=0”是假命题.
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例如,原命题“若a=0,则ab=0”是真命题,它的否命题“若a≠0,则ab≠0”是假命题.
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例如,原命题“若a=0,则ab=0”为真命题,它的逆否命题是“若ab≠0,则a≠0”是真命题.
7.充要条件
(1)对充要条件的理解
对于命题“若p则q”,即p是条件,q为结论.
①如果由p q,则p是q的充分条件
②如果由q p,则p是q的必要条件
③如果p q,则p是q的充要条件,q也是p的充要条件
(2)充要条件的判断.
①直接用充要条件定义判断
②借助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间接判断,如所给命题的条件不易判断,我们可以转化为判断它的逆否命题的条件,因为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等价的,即同真或同假.反证法就是一种间接法.
二、方法、技巧、规律小结
(1)命题的概念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学习时应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它的含义.可以判断真假是命题的特征.
(2)一个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但不能同时既真又假,也不能模棱两可,无法判断其真假.
(3)全称命题,存在性命题就是含有全称量词,存在性量词的命题,学会自然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化.
(4)同一个全称命题,存在性命题,由于自然语言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5)在解决有关充要条件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特殊情况;当有关命题的真假直接判断比较困难时也可考虑其逆否命题;含有逻辑连结词的命题的否定形式,逻辑连结词也要跟随着改变.
三、高考考点解读
考点1 考查充要条件的判断
例1(2006年山东高考题)设 ,则 是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解析: 化简得 : .
,化简得 : 或 或 .
作数轴易得 但 推不出 ,故选A.
评注:“若,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高考常设置选择题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进行考查.对于充分和必要的理解,还可通过下面的实例来体会:小明从家去上学有以下几种方式:①骑自行车;②坐公交车;③步行,现在问骑自行车是小明从家去学校的什么条件?显然骑自行这个条件是去学校充分的但不必要的条件.
考点2 考查复合命题真假判断
例3(2004年福建高考题)命题p:若 、 ∈R,则 是 的充要条件. 命题q:函数 的定义域是(—∞, ∪[ ,+∞ 则()
(A)“p或q”为假 (B)“p且q”为真 (C)p真q假 (D)p假q真
解析:由三角形不等式 知: 是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即p为假命题;由 可得 或 ,即 为真命题.故选D.
评注:对复合命题真假的判断可利用真值表进行.真值表可简要地描述为:“非 ”命题的真假与 命题的真假相反;当命题 、 中一个为真时则“ 或 ”真命题;当命题 、 中一个为假时,则“ 且 ”为假命题.
考点3 考查命题的四种形式
例4(2001年全国新课程试题)在空间中:①若四点不共面,则这四点中任何三点都不共线;②若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则这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以上两个命题中逆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解析:①的逆命题为:若四点中任何三点都不共线,则这四点不共面.显然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不共线但共面,故其其正确;②的逆命题为:若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则这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由异面直线定义知,异面直线没有公共点,故②的逆命题为是真命题.
评注:当直接判断命题真假比较困难时,可转而考虑其逆否命题.
❻ 常用逻辑用语4
❼ 常用逻辑用语有哪些
①p或q(p∨q)
一般地,用逻辑关联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的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
真假规定: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
例如:10可以被2或5整除
这个例题是p∨q的形式
命题p为:10可以被2整除;
命题q为:10可以被5整除
命题p跟q均为真命题,所以p∨q为真
②p且q(p∧q)
一般地,用逻辑关联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的命题,记作:p∧q,读作:p且q
真假规定:当p,q都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只要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
例题: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这个例题是p∧q的形式
命题p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命题q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命题p,q均为真的,所以p∧q为真
③非p(¬p)
一般地,对于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的命题,记作:¬p,读作:非p
真假规定:命题p与¬p的真假是相反的,即命题p为真,则¬p为假;命题p为假,则¬p为真。
对于命题p的否定(¬p),只需否定命题的结论,不否定命题的条件
例题:0.5是整数
命题p为:0.5是整数
命题¬p为:0.5不是整数
命题p为假,则命题¬p一定为真。
另外针对有“或”“且”命题的否定形式如下:
p∨q的否定为:¬p∧¬q
p∧q的否定为:¬p∨¬q
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读作“非p”或“p的否定”。命题p和¬p是完全对立的,有且只有一个成立。
简单复合命题的真值表:
命题定义:
用语言、符号或者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称为命题。
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称为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称为假命题。
命题的形式:若p,则q。
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结论,记做:p⇒q。
逻辑联结词: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
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