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数学游戏论文

数学游戏论文

发布时间: 2021-07-29 06:26:23

❶ 以《游戏中的数学》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500左右

如果说,地球的引力是惊人的,那么,趣味游戏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尤其在小学数学中,恰当的游戏好比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更多的喜爱数学的同学们,自觉地投入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之中。
在新编小学数学第一册里,对数学游戏特别重视,从教材的第一课开始,几乎每课都可以看到“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等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求学。
由于游戏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我在教学常常设计一些适当的游戏环节。有的老师认为,给学生做游戏,是浪费时间,瞎胡闹,有时间还不如多做些习题呢。因此,他们常把教材中的游戏改成练习题。我认为,适当的游戏,不但不是浪费时间,而且是能最突出教学效果的。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范畴,把不同的知识融入到不同的游戏中。有的游戏在课堂中做不了,就用下课时间来做,在学校里做不了的就在家里做。孩子们在参与游戏的同时,不仅学到知识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空间。
在“比较”一课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把相同的方糖放入杯子中,哪杯水最甜?如果就凭学生有现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样的问题是有一定困难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哪杯水就最甜,有的干脆就胡猜一通。这时,我就开始游戏,按照要求,在四个同样的玻璃杯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放入相同的方糖。等糖溶解后,请同学们品尝,然后说出
结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水最少的那杯水是最甜的。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正确结论,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学生今后树立的正确世界观奠定基础。
在“比较”一课练习中,还有一道例题:比较青椒和土豆谁重,谁轻。当看到摆在讲台上的青椒和土豆,同学们争论得出的结果有两个,一些同学认为青椒重,土豆轻。因为青椒比土豆个大;一些同学认为土豆重,青椒轻,因为土豆是实心的青椒是空心的。谁都说自己的结果对,谁也不肯认输。就在同学们争执不下的时候,我拿出一个天平,请同学把青椒和土豆放在天平上称一称,结果马上出来了:青椒轻,土豆重。答案错的同学不服气,于是,我又拿出一个青椒和一个土豆,请同学们称称看,还是青椒轻,土豆重。最后,我拿出一个青椒和一个土豆,称完结果却是:青椒重,土豆轻。这是为什么呢?我解释道:光看外表是无法区别到底哪个重,哪个轻。只有把它们放在秤上称一称,马上就会知道。在这里,又渗透了德育教育,对待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注意它们的实质内容。一些深奥的人生哲理在数学游戏中渗透给学生,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目的。在复习课“新年联欢会”中,有一个根据图中小朋友的“投沙包”游戏,解答下面几道问题的内容。如果单是解决这几道问题,学生就会感到淡而无味。如果在游戏中,这几道题便会迎刃而解。在游戏过程中,同学们都争先恐后,谁都不甘示弱。小组里的啦啦队也为自己的队友呐喊、加油。每个同学在投完两个沙包后,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得分,连平时计算最慢的同学也能计算出自己的得分,平时的“马大哈”这回也认真起来。在游戏中,我不时地穿插几道问题,同学们不知不觉地解决了,而且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直到下课,同学们仍沉浸在“投沙包”的情景中,有的同学甚至说:“老师,别下课了,让我们多玩一会儿吧!”由此可见,游戏的魅力是巨大的,是不可阻挡的。在这种竞争中,使学生养成了竞争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挑战困难的良好品德。在游戏中,学生往往为了寻求某种解题方法,辩论得面红耳赤。为了多走“一站”,课后到处请教,看书,查资料,有时连家长也不得不前去“助兴”,可以说是“全家总动员。”
曾经有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女生对我说:“老师我特别喜欢上数学课。”孩子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让我感动不已。这些七八岁的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数学游戏使孩子们有时忘了下课,有时忘了回家,有的舍弃了动画片看起了数学书,有的让家长买来数学习题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游戏还加强了学生的组织和纪律观念,于无形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通过实践,足以证明,恰当的游戏,不但能够优化课堂数学过程,提高成效,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求知,有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在这改革时代增强竞争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建立学习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能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做好学习的“主人”。

❷ 跪求游戏中的数学500字小论文

游戏中的数学——算24点的技巧

“巧算24点”是一种数学游戏,游戏方式简单易学,能健脑益智,是一项极为有益的活动.

“巧算24点”的游戏内容如下:一副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张,(如果初练也可只用1~10这40张牌)任意抽取4张牌(称牌组),用加、减、乘、除(可加括号)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每张牌必须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如抽出的牌是3、8、8、9,那么算式为(9—8)×8×3或3×8+(9—8)或(9—8÷8)×3等.

“算24点”作为一种扑克牌智力游戏,还应注意计算中的技巧问题.计算时,我们不可能把牌面上的4个数的不同组合形式——去试,更不能瞎碰乱凑.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便于学习掌握的方法:

1.利用3×8=24、4×6=24求解.

把牌面上的四个数想办法凑成3和8、4和6,再相乘求解.如3、3、6、10可组成(10—6÷3)×3=24等.又如2、3、3、7可组成(7+3—2)×3=24等.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利用率最大、命中率最高的一种方法.

2.利用0、11的运算特性求解.

如3、4、4、8可组成3×8+4—4=24等.又如4、5、J、K可组成11×(5—4)+13=24等.

3.在有解的牌组中,用得最为广泛的是以下六种解法:(我们用a、b、c、d表示牌面上的四个数)

①(a—b)×(c+d)

如(10—4)×(2+2)=24等.

②(a+b)÷c×d

如(10+2)÷2×4=24等.

③(a-b÷c)×d

如(3—2÷2)×12=24等.

④(a+b-c)×d

如(9+5—2)×2=24等.

⑤a×b+c—d

如11×3+l—10=24等.

⑥(a-b)×c+d

如(4—l)×6+6=24等.

游戏时,同学们不妨按照上述方法试一试.

需要说明的是:经计算机准确计算,一副牌(52张)中,任意抽取4张可有1820种不同组合,其中有458个牌组算不出24点,如A、A、A、5.

不难看出,“巧算24点”能极大限度地调动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我们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很有帮助.

怎么样写以游戏中的数学为题的小论文

这就要求你对游戏的编程有所了解。编程全用的是数学问题,所以,数学无处不在。好好想一下怎么写吧。祝你成功!

❹ 数学小论文《玩“24”点游戏的技巧》

算24点的技巧

“巧算24点”是一种数学游戏,游戏方式简单易学,能健脑益智,是一项极为有益的活动.

“巧算24点”的游戏内容如下:一副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张,(如果初练也可只用1~10这40张牌)任意抽取4张牌(称牌组),用加、减、乘、除(可加括号)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每张牌必须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如抽出的牌是3、8、8、9,那么算式为(9—8)×8×3或3×8+(9—8)或(9—8÷8)×3等.

“算24点”作为一种扑克牌智力游戏,还应注意计算中的技巧问题.计算时,我们不可能把牌面上的4个数的不同组合形式——去试,更不能瞎碰乱凑.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便于学习掌握的方法:

1.利用3×8=24、4×6=24求解.

把牌面上的四个数想办法凑成3和8、4和6,再相乘求解.如3、3、6、10可组成(10—6÷3)×3=24等.又如2、3、3、7可组成(7+3—2)×3=24等.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利用率最大、命中率最高的一种方法.

2.利用0、11的运算特性求解.

如3、4、4、8可组成3×8+4—4=24等.又如4、5、J、K可组成11×(5—4)+13=24等.

3.在有解的牌组中,用得最为广泛的是以下六种解法:(我们用a、b、c、d表示牌面上的四个数)

①(a—b)×(c+d)

如(10—4)×(2+2)=24等.

②(a+b)÷c×d

如(10+2)÷2×4=24等.

③(a-b÷c)×d

如(3—2÷2)×12=24等.

④(a+b-c)×d

如(9+5—2)×2=24等.

⑤a×b+c—d

如11×3+l—10=24等.

⑥(a-b)×c+d

如(4—l)×6+6=24等.

游戏时,同学们不妨按照上述方法试一试.

需要说明的是:经计算机准确计算,一副牌(52张)中,任意抽取4张可有1820种不同组合,其中有458个牌组算不出24点,如A、A、A、5.

不难看出,“巧算24点”能极大限度地调动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我们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很有帮助.

❺ 请以游戏中的数学为题写一篇小论文(500字左右)

如果说,地球的引力是惊人的,那么,趣味游戏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尤其在小学数学中,恰当的游戏好比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更多的喜爱数学的同学们,自觉地投入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之中。 在新编小学数学第一册里,对数学游戏特别重视,从教材的第一课开始,几乎每课都可以看到“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等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求学。 由于游戏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我在教学常常设计一些适当的游戏环节。有的老师认为,给学生做游戏,是浪费时间,瞎胡闹,有时间还不如多做些习题呢。因此,他们常把教材中的游戏改成练习题。我认为,适当的游戏,不但不是浪费时间,而且是能最突出教学效果的。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范畴,把不同的知识融入到不同的游戏中。有的游戏在课堂中做不了,就用下课时间来做,在学校里做不了的就在家里做。孩子们在参与游戏的同时,不仅学到知识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空间。 在“比较”一课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把相同的方糖放入杯子中,哪杯水最甜?如果就凭学生有现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样的问题是有一定困难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哪杯水就最甜,有的干脆就胡猜一通。这时,我就开始游戏,按照要求,在四个同样的玻璃杯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放入相同的方糖。等糖溶解后,请同学们品尝,然后说出 结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水最少的那杯水是最甜的。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正确结论,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学生今后树立的正确世界观奠定基础。 在“比较”一课练习中,还有一道例题:比较青椒和土豆谁重,谁轻。当看到摆在讲台上的青椒和土豆,同学们争论得出的结果有两个,一些同学认为青椒重,土豆轻。因为青椒比土豆个大;一些同学认为土豆重,青椒轻,因为土豆是实心的青椒是空心的。谁都说自己的结果对,谁也不肯认输。就在同学们争执不下的时候,我拿出一个天平,请同学把青椒和土豆放在天平上称一称,结果马上出来了:青椒轻,土豆重。答案错的同学不服气,于是,我又拿出一个青椒和一个土豆,请同学们称称看,还是青椒轻,土豆重。最后,我拿出一个青椒和一个土豆,称完结果却是:青椒重,土豆轻。这是为什么呢?我解释道:光看外表是无法区别到底哪个重,哪个轻。只有把它们放在秤上称一称,马上就会知道。在这里,又渗透了德育教育,对待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注意它们的实质内容。一些深奥的人生哲理在数学游戏中渗透给学生,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目的。在复习课“新年联欢会”中,有一个根据图中小朋友的“投沙包”游戏,解答下面几道问题的内容。如果单是解决这几道问题,学生就会感到淡而无味。如果在游戏中,这几道题便会迎刃而解。在游戏过程中,同学们都争先恐后,谁都不甘示弱。小组里的啦啦队也为自己的队友呐喊、加油。每个同学在投完两个沙包后,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得分,连平时计算最慢的同学也能计算出自己的得分,平时的“马大哈”这回也认真起来。在游戏中,我不时地穿插几道问题,同学们不知不觉地解决了,而且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直到下课,同学们仍沉浸在“投沙包”的情景中,有的同学甚至说:“老师,别下课了,让我们多玩一会儿吧!”由此可见,游戏的魅力是巨大的,是不可阻挡的。在这种竞争中,使学生养成了竞争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挑战困难的良好品德。在游戏中,学生往往为了寻求某种解题方法,辩论得面红耳赤。为了多走“一站”,课后到处请教,看书,查资料,有时连家长也不得不前去“助兴”,可以说是“全家总动员。” 曾经有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女生对我说:“老师我特别喜欢上数学课。”孩子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让我感动不已。这些七八岁的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数学游戏使孩子们有时忘了下课,有时忘了回家,有的舍弃了动画片看起了数学书,有的让家长买来数学习题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游戏还加强了学生的组织和纪律观念,于无形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通过实践,足以证明,恰当的游戏,不但能够优化课堂数学过程,提高成效,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求知,有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在这改革时代增强竞争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建立学习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能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做好学习的“主人”。

❻ 请以游戏中的数学为题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谢谢!!

三四岁的孩子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数字的理解能力,如果你再给他一点推动,结果当然会更好。我们并不盼望所有的孩子都成为数学天才,只不过让他们多一个爱好而已。

你喜欢给孩子讲故事,教他背唐诗,放音乐给他听吗?这当然很好,它们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可是你想过交给他一些数学知识吗?和孩子一起做有关数学的游戏,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数学的信心,同时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让孩子学习其他的技能一样,学数学的第一要则是“快乐”。不要让孩子觉得厌烦,不要强迫他,否则,你只能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

这里就有10个办法,帮助你的孩子高高兴兴的和数学交朋友。

1. 说歌谣

儿歌是让孩子接近数字的最容易和自然的方法。搜罗一些带有数字的,往返重复的儿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唱。你需要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带孩子做这样的游戏:开车在路上的时候,爬长长的楼梯的时候,洗澡的时候,你忙着做家务而孩子在一边觉得无聊的时候,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至于唱什么就不用我教了吧,像“你拍一,我拍一”,还有“1、2、3、4、5,上山打老虎”这类的歌谣你一定不陌生。

还有,如果孩子已经学了一点点基本的英文,那么也可以乘机教他唱“One little, two little,three little Indians”

歌谣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教会孩子们倒数。这可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技能,能够潜移默化地给孩子减法的概念。你完全可以把歌谣里的“1、2、3、4、5”倒过来念,还可以自己再编点儿新词。

2. 节奏的意义

那些经典的歌谣之所以代代流传,是因为它们朗朗上口。节奏、韵律和重复是记忆的好帮手,尤其是能给孩子们创造非常良好的记忆背景。所以在给孩子选择歌谣的时候,节奏是最先要考虑的。当然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自己编一些可爱的歌谣。

3. 1和2有什么不同?

小孩子通常会比较快就跟着你的提示随口数出一串的:1、2、3、4……,但他们往往并不明白这些数字的意义,也就是说,他们自己意识不到“5”确实是代表着有5个东西。

要想帮助你的孩子了解数字与具体存在的事物间的联系,在教孩子数数的时候你应该让他看到确实存在的东西。当你整理家中要丢弃的啤酒罐的时候,当你从洗衣机里往外取衣服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在沙滩找贝壳的时候……你都可以抓住机会和孩子一起数数。你还可以带他数车站排队等车的人,停车场里的车,你放在桌上的筷子和碗等等。

4. 身体数学

三四岁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发生兴趣,你也就因此有了一种可以随时利用的“数学教具”。教孩子数自己的眼睛,告诉他一只眼睛加一只眼睛等于两只眼睛。那么你有几只耳朵呢?几只手,几只小脚呢?

手指是最方便的,可以清楚地演示加减法。比如说2+2:每只手竖起两个手指,然后把它们加起来。你的两只手加上孩子的两只手等于四只手。那么五个手指加五个手指呢?(注意:不要太频繁地变化你的“教具”以免让孩子觉得困惑。)如果孩子喜欢这种游戏,那么就继续下去,如果他不感兴趣,也千万不要强迫他。你的目的只不过是给孩子一些数字的概念罢了。

5. 数字在哪里

鼓励你的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数字——信封上的地址,驾照上的数字,你在银行取的等候的号码,让孩子尝试在日历上划出自己的生日。这样做不仅能强化孩子对数字的概念,同时也在告诉他们,数字是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通的部分。

6. 积木的力量

数学的概念并不仅仅只包括数字,它还意味着形状、面积、体积和比较。在这方面,最简单的木头积木有最神奇的效果。你可以这样向孩子提问:哪一块积木只有这块的一半大?这种形状的积木有多少快啊?要组成这样大的面积需要多少块积木呢?

7. 分分类

数学还要求具有分类和归类的能力。想要让孩子得到这方面的锻炼,你可以鼓励他为自己熟悉的物品分类:把蜡笔按颜色分,硬币按大小分,衣服按种类和颜色分……

8. 测量高手

教给孩子如何使用直尺,然后就让他成为你们家的测量师。饭桌有几个尺子高?床脚呢?窗台呢?布娃娃呢?陪孩子聊天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对不同长度的东西做比较。比如一根面条和一把直尺哪个长?家里谁的鞋最大?

你或许也有习惯让孩子背靠着墙给他量身高。那么你也可以把他的身高在墙上做个标记,然后让孩子自己用直尺量一量。“你有几把尺子高啊?”这会是小孩子最乐意回答的问题。如果孩子对尺子上的刻度感兴趣,你还可以教给他我们如何用“厘米”和“毫米”来做更加精确的测量。

9. 厨房里的数学课

在厨房里忙碌的时候,你也可以与孩子进行轻松的“数学谈话”。哪只碗大?哪只碗小?哪个锅装的馒头最多?做一盘菜用了几个鸡蛋?在这样的谈话中你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要求孩子必须做出正确的回答,只要他有些与数学有关的概念就可以了。

10. 经典教材

就像前面已经提过的,诸如积木这样的“老玩具”就足可以给孩子上一堂生动的数学课。要想锻炼孩子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专家们会为你推荐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在1到20之间想好一个数字让你的孩子来猜,给他10次机会,并且你可以提供“大了”,“小了”这样的提示。

说给父母听

记住,你的孩子越放松,他就越容易掌握那些与数学有关的概念。这里有一些建议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在加强技能的同时也对自己更加自信。

* 警惕你自己的态度:

即使你上学的时候数学总是不及格,或者是到现在也常常对着办公室里的电脑不知所措,但这也不影响你帮助自己的孩子在数学上取得进步。千万不要把你自己的焦虑和恐惧传递给孩子。开开心心地陪他玩数字游戏,或许你也能从中找到乐趣。

* 为孩子选择拼图、积木和搭建玩具

这些玩具都是锻炼孩子空间感觉的最佳选择,而且还能够清楚地向孩子展示一件物品的运作方式。

* 足够的时间,足够的陪伴和足够的练习

记住这一切都要是在孩子感兴趣的情况下进行的,千万不要让孩子感到厌烦或者被强迫。教给孩子带数字的歌谣,让他给家里的杯子按大小排顺序,让他计算全家人一次吃了几个苹果……生活其实就是个可爱的大课堂。

* 女孩也能学好

似乎人们总习惯于认为女孩不如男孩数学学得好,其实未必。虽然男孩和女孩在思维方式上确实存在着差异,但并不说明女孩就一定学不好数学。所以不管你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请给他们同样的接触数学的机会。

❼ 数学小论文 500字左右

那是星期六的一天下午,我嚷着要吃西瓜,妈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和奶奶就去买西瓜.
走进菜市场,我一眼就瞅住了一个西瓜堆儿.这里的西瓜是红瓤的,又大又圆,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奶奶说:“给我挑个熟的!”那个小贩在西瓜上敲了敲,说:“包熟!”于是放在电子秤上说:“一斤十块半,3.6斤,17元8角.”奶奶说:“什么?17元8角,这么贵?不买了不买了!”小贩急了,说:“别,别,别,你去其它地方买就不贵吗?我这儿可是全市最便宜的了,我这儿一斤十块半,人家一斤半十五块五了!”奶奶数学本来就不好,被小贩这么一说便糊涂了,我当时也在想:一斤十块半,也就是1斤10.5元,单价是:10.5÷1=10.5元,而一斤半十五块五,也就是1.5斤15.5元,它的单价是:15.5÷1.5,我没细算,想想可能应该比10.5多,但是却犯了个致命的错误.
算错就会犯错,我向奶奶使了个眼色,示意让她买,于是奶奶说:“价格能少一点吗?”“不能、不能,本能就比人家便宜,再少,我就亏大了,干脆别卖了.”看着小贩的“真诚”的态度,奶奶于是付了钱,拎着装好西瓜的袋子就走了.
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给妈妈.妈妈听了之后又问了一遍价钱.我说:“小贩说他这儿一斤十块半,别人那一斤半十五块五.”妈妈哭笑不得,问:“你怎么知道别人那儿贵呢?你再好好的算算”.“因为这儿是10.5÷1=10.5,而别人那儿是15.5÷1.5,反正他这儿便宜”我理直气壮.妈妈说:“你呀,太马虎了,15.5÷1.5=10.333……,谁便宜呀!”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学好数学十分重要,另外还要记住:“不要利用数学骗人,也不能不懂数学而被人骗!

热点内容
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发布:2025-08-06 04:37:28 浏览:380
如何申请发明专利 发布:2025-08-06 01:19:17 浏览:370
司法教育 发布:2025-08-06 00:13:59 浏览:921
拼音jqx教学视频 发布:2025-08-05 23:45:44 浏览:97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 发布:2025-08-05 22:30:17 浏览:579
全国语文能力竞赛 发布:2025-08-05 22:08:58 浏览:58
一什么年 发布:2025-08-05 19:33:49 浏览:843
母娘家庭教师无修 发布:2025-08-05 19:19:22 浏览:440
v是什么 发布:2025-08-05 19:13:20 浏览:331
渭南教育 发布:2025-08-05 15:55:51 浏览: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