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语文能力题

语文能力题

发布时间: 2021-08-02 10:27:43

①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解答语文阅读分析题的效益

王 水 萍

随着“大语文”观念的渐行渐盛和中高考语文阅读分析题目量的不断加大,如何提高学生解答阅读分析题的效益,已经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实践课题。本人以为,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也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反复阅读选文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四、区别题型作答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

1、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阅读分析题的内容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内容,有时对课内知识也多有勾连考查。因此对课内掌握的知识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知识的选择难度。

2、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吃力不讨好。

3、基本概念题。要做到抓住语段的主要内容来答题,不能捡芝麻,丢西瓜,更不能一页障目,不见森林。

4、综合分析题。对于这类题,则要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扣住命题内容解答,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答非所问。这类题往往是最能见学生语文能力高下的题,答题应努力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30字;句子要通顺,语言表达没有漏洞,符合逻辑推理;要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不能信马由缰,胡乱扯谈。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不仅要求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多作知识迁移训练;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同时掌握答题技巧、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资料:http://wshp.ntzx.cn/jxyj.htm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一提到如何提高阅读水平,人们自然想到的答案是:多读。这当然没错,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读也要讲求质量。盲目无绪地乱读未必就能提高阅读水平。不少学生感到委屈,自己读了不少文章,学了不少所谓技巧,可阅读水平老提不高。

另一方面,不少教师也对如何上好阅读课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在阅读课上应当讲些什么。如果仅仅是把文章翻译过来,那就成了翻译课。如一味讲技巧,一则阅读本身并无太多技巧可循,二则易把学生引向投机取巧的歧途。

阅读到底该如何学习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我们的母语学习谈起。我们在小学就把常用的汉字基本学完了,可我们初、高中还得学习语文。那我们在中学语文课上学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恐怕还一时不好回答。但至少敢肯定,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了。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母语水平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

学习母语如此,学习英语也是如此。我们在掌握基本语言后,必须学会脱离语言本身,我们首先要理解文章整体而非个别词句。文章的体裁、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文章是人写出来的,那就必定有一定逻辑。词句都不过是表象,而把握作者的意图才是解题之关键。四六级考试都在向能力测试转变,我们也必须摈弃单纯强调应试技巧的老路。要想快速扎实提高阅读能力,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很多书上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唯一可做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我们应当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但,对完答案后,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阅读文章。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我们必须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如果自己写同样题目或题材的文章,会采取何种文章布局?如我们自己设想的布局与作者不同,那么具体不同之处在何处?这篇文章与以前读过的同体裁文章相比,有何特点?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训练不就成了精读课了吗?如果时间允许,二次阅读成了精读,又有何不可?讲求速度的范读是应试而用,要想真正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还非精读不可。文章的是永远读不完的,如果想着去读200篇各种模拟阅读题,倒不如踏踏实实读50篇历年真题。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对自己写文章布局谋篇也不无好处。

二.自己学写长句,克服长难句障碍

几乎每一篇阅读,总有一两句长难句。有许多同学这样分析那样分析,可就分析不出什么名堂。听力好的同学不一定发音好,可发音好的同学一定听力好。同样,能写出长难句的人当然不会怕什么长难句。

同学们应当做的是找一本好的语法书,认认真真学习句子结构那部分。英语的句子主干往往并不复杂,只是其粘着修饰成分过多。我们一开始应当学会如何写出简单的基本句型,然后再通过附加各种从句、插入语、非谓语形式,来逐步扩充句子结构。

分析长难句与扩充句子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必须一步步“砍”去插入语、各种从句、非谓语形式,来获得句子主干。所以只要“欲简之必先扩之”,我们与其寻求各种长难句分析法,不如先学会自己写长句。

三.文章归类阅读,考前复习有奇效

阅读文章成千上万,如何从有限中把握规律才是关键。阅读文章总是按照每套试题四篇文章分布,于是众多学子也就按部就班。可是如果我们把自己读过的所有文章按照主题分类,比如分为校园类、医学类、家庭类、环境类等等,到了考前,再按类别复习这些文章,我们不仅能系统掌握某一类别文章常用的词汇,也能把握该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出题规律。

最好的方法是,我们一开始就制定分类标准,每做完一篇文章就在其标题后或首句前注明文章的类别,这样到了考前,归纳起来就容易多了。

以上是就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些浅见陋识,权当诸君笑资谈助。惟信:考试多变化,惟能者胜出。(编辑:石金瑞)

(伍凌 重庆新东方国内部词汇与阅读主讲教师)

参考资料:http://www.51ielts.com/disp.asp?num=27623&news_class=0106
参考资料:http://www.51ielts.com/disp.asp?num=27623&news_class=0106

② 一道考语文能力的数学



要在底不变的前提下才是对的

③ 问道语文能力题..()思想

开初 开导 开禁 开山 开辟 开通 开阔 开脱
你挑一个

④ 语文能力提高题

语文教学应注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doc

......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河南省实验小学校 张琳鸿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 ...

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创新能力.doc

......革语文教学 提高创新能力杨思海新课改下的教学是全面创新的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 ...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综合能力提高测试

......一、(每小题3分,共24分)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畏葸 xǐ 吮吸shǔn 醴酪lǐ 笨坯pīB. 剽掠piāo 逡巡qūn ...

详见:http://hi..com/noweiweik5/blog/item/ab384cc761c6842cb700c862.html

⑤ 语文思维能力题

游园不值作者是(叶绍翁 ) 春居的作者是(高顶 )
空中挂袋子————(无依无靠)
成语:七( )八( ) 七( )八( ) 七( )八( ) 七( )八( )
千( )万( )千( )万( )千( )万( )千( )万( )
七病八倒 形容体弱多病。
七病八痛 泛指各种各样的病痛。
七步八叉 相传曹植七步成诗,温庭筠凡八叉手而赋成八韵,后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七长八短 形容高矮、长短不齐。也指不幸的事。
七穿八洞 形容破旧不堪。
七穿八烂 形容破烂不堪。
七疮八孔 窟窿多。比喻经济上负债累累。
七搭八扯 形容说话漫无边际,没有中心。纠缠;乱搭腔。同“七搭八搭”。
七搭八搭 形容说话漫无边际,没有中心。纠缠;乱搭腔。
七大八小 ①大小不一。②零落的样子。③妻妾众多。
七担八挪 指一再耽搁拖延。
七颠八倒 形容十分凌乱。
七断八续 ①形容散乱,不相照应。②断接之处甚多。形容十分破烂。
七高八低 形容道路不平坦。
七拱八翘 形容关系不和谐或心情不舒畅。
七横八竖 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七慌八乱 形容非常慌张混乱。
七脚八手 形容动作忙乱,许多人一齐动手。亦作“七足八手”。
七开八得 形容反反复复,十分周备。
七口八嘴 形容人多口杂。同“七嘴八舌”。
七拉八扯 ①指漫无边际地闲谈。②指乱拉来一大堆人。
七捞八攘 到处捞摸扰攘。形容思绪纷乱不宁。
七老八倒 形容年老体衰。
七老八十 形容年纪很大。
七棱八瓣 比喻四分五裂。
七了八当 形容十分妥帖。
七零八落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七零八碎 ①形容残破不堪。②零星琐碎。③指零星的物品。
七满八平 形容没有空馀的地方。
七男八婿 形容子、婿众多。同“七子八婿”。
七扭八歪 形容不端正。
七拼八凑 指把零碎的东西拼凑起来。引申为胡乱凑合。
七破八补 形容衣物非常破旧。
七七八八 ①犹言差不多。②犹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样。
七青八黄 指钱财。
七上八落 形容心神不定或慌乱不安。
七上八下 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七舌八嘴 形容人多口杂。同“七嘴八舌”。
七生七死 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同“七死七生”。
七十二行 泛指各行各业。
七事八事 形容事情多而杂乱。
七手八脚 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七首八脚 形容慌张乱闯。
七死八活 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形容受尽痛苦。
七死七生 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亦作“七生七死”。
七损八伤 形容损伤惨重。
七损八益 指女子月事宜以时下,男子精气宜于充盈。中医述人生长发育过程,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故七指女,八指男。
七推八阻 比喻有意为难。
七歪八扭 形容歪斜不正。
七弯八拐 多处弯曲,不断转变方向。也形容做事不直截了当。同“七湾八拐”。
七湾八拐 ①多处弯曲,不断转变方向。②形容做事不直截了当。亦作“七弯八拐”。
七湾八扭 多处弯曲,不断转变方向。也形容做事不直截了当。同“七湾八拐”。
七窝八代 詈词。指全部眷属家族。
七郤八手 亦作“七足八手”。形容动作忙乱,许多人一齐动手。
七言八语 形容人多语杂。
七张八嘴 形容人多语杂。同“七嘴八张”。
七折八扣 比喻折扣很大,减掉了很多。
七支八搭 ①随意瞎扯。②指不团结。
七子八婿 形容子、婿众多。
七纵八横 形容奔放自如。
七足八手 形容慌张乱闯。同“七脚八手”。
七嘴八舌 形容人多口杂。
七嘴八张 形容人多语杂。千变万化
形容变化极多。
千变万状
变化繁多,呈现出各种情状。
千仓万箱
形容因年成好,储存的粮食非常多。
千差万别
形容各类多,差别大。
千刀万剐
剐:割肉离骨。一刀一刀将罪犯身上的肉割下处死。形容罪恶重大,死也不能抵罪。
千叮万嘱
再三再四地嘱咐。表示对嘱咐的事情极重视。
千端万绪
形容事情杂,头绪多。
千恩万谢
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
千呼万唤
形容再三催促。
千回万转
形容经过很多曲折或反复考虑。
千军万马
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千门万户
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千千万万
形容为数极多。
千秋万代
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千秋万岁
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千山万壑
壑:山沟。山峦连绵,高低重迭。
千山万水
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千丝万缕
千条丝,万条线。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千头万绪
绪:丝头。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
千辛万苦
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
千岩万壑
形容山峦连绵,高低重迭。
千言万语
形容说得话很多。
千真万确
形容情况非常确实。
万古千秋
形容延续的时间极久。
万壑千岩
形容峰峦、山谷极多。
万缕千丝
千条丝,万条线。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万水千山
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万紫千红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千万买邻
指好邻居的难得可贵。

⑥ 语文能力题

(6).太阳俯视了一天大地
(4)感到有些疲倦了
(2).它挥起金鞭
(3).唤醒神龙
(1).驾着宝车.
(5).会海边的别墅休息去了
拟人 太阳下山了 我喜欢这首诗。因为每天都能见到的场景,而作者却用诗情画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的美景。“金鞭”写出了太阳的颜色,文字看似简单,但却有着神奇的魔力,让我们遨游其间

⑦ 找一些能提高语文成绩的题目

春天的梦 苏叔阳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
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
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
让树枝看见了新绿,
让街道看见了浓阴。
哦,在这落雪的早晨,
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
听见了蜜蜂的歌唱…
春天是可爱的吗?特别是在这里,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吹干你生命的汁液。
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
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而没有了色彩,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僵硬的躯体,唤醒沉睡在灵魂里的种种追求。春天赋予人类以希望。
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后的那个严冬。我在长城以外的一个荒凉的村庄,经受"脱胎换骨"的革命教育,我记得那带着冰碴的红高粱面糊糊,记得那缩肩拱背的农民木然的眼睛,记得那阳坡下避风的土洞。在那儿,眼光木然的农民,用一小堆枯叶为我燃起野火,烤暖我的脚,烤暖我的心,送给我一个烤熟的土豆。在那儿,我曾经蜷缩着睡去,梦见了春天;淙淙的水,摇曳的花。梦见妻子温柔的手臂,小儿子的笑脸--他那时刚刚出生不久。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践踏灵魂的岁月。
又是一个春天。祖国的大地被泪水飘起,人们哭诉一个巨人的长睡,仿佛他带走了所有的人内心里对春天可怜的梦幻。然而,春天毕竟来了,虽然迟了,虽然挟着风沙,虽然难免还残留着严冬的寒气。可她毕竟是春天。
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我愿春风把梦吹撒到一切人的心头。
我们不能苛求春天,因为春天是冬天的产儿。她有母体的印痕,但她不同于母亲。她娇嫩、柔弱,可她有长长的未来,她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希望的种子。严冬所诞生的并不是严冬。因此,人类才向她呼唤,才把她赞颂。
晶莹的雪花,正在为春天铺下襁褓,阵阵的鞭炮正在为春天催生。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又将在春天里编织新的梦幻。
啊,祖国的春天呐,家乡的春天呐!就算你短促到只有一瞬,为了这一瞬里所凝集、所包容的未来的一切,我也愿意献出我的生命。
春天快来吧!
1981年2月3日春节前夕 北京
对这篇散文,命题者一共设置了四个题目。
1.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6分)
2.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6分)
3.“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4.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6分)
要正确解答这四个题,首先要读懂这篇散文。
读懂这篇散文,需要弄清“春天”在文中的“所指”,“梦”所表达的情感倾向。
根据“阐释的循环”的第一个环节——“综合文本各部分语言文字(含标题、注解文字)获得该文本的中心意思”。根据文本解读规律“叙事、写景性文本中抒情、议论性语句是理解文本的关键句”,可知以下这些语言文字是我们在第一个环节应该把握的:
(1)“啊,多像梦的使者。”(“使者”带给人希望,雪花会带给人什么希望?春天就要到来了。——笔者注,下同。)
(2)“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我对“春天”喜爱至极,追寻不已,不然怎么会去梦它呢?)
(3)“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什么样的“春天的梦”有这么大力量?)
(4)“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点明“春天”在这里指的是北京解放、新中国成立。)
(5)“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后的那个严冬……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践踏灵魂的岁月。”(1949年的“二十年后”是1969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践踏灵魂的岁月”也正是指的“文革”时期。)
(6)“又是一个春天。……巨人……。然而,春天毕竟来了,虽然迟了,虽然挟着风沙,虽然难免还残留着严冬的寒气。可她毕竟是春天。”(“巨人”是中国的代名词,“又是一个春天”指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
(7)“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我愿春风把梦吹撒到一切人的心头。”(这里的春天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春风把梦吹撒到一切人的心头”就是心与心的交流。)
(8)“我们不能苛求春天,因为春天是冬天的产儿”(新中国也有不足,改革开放过程中也还存在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会有不如意。)
(9)“啊,祖国的春天呐,家乡的春天呐!就算你短促到只有一瞬,为了这一瞬里所凝集、所包容的未来的一切,我也愿意献出我的生命。”(作者写到这里,直接点明了春天的隐喻——“祖国的春天呐,家乡的春天呐”,并表明自己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态度,可见热爱之深——当然会做“梦”的了。)
这需要养成一个习惯,在读书时首先把这些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句子画出来。然后,综合这些句子,即可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本文不是写一般意义上的春天,而是指带有社会历史意义的春天;作者之所以盼望春天到来,是因为祖国一度陷入了严冬,家乡人民曾经一度饱受苦难。作者因此渴望自然界的春天,更渴望祖国迎来希望,渴望人间充满真情。
现在,就可以进入“阐释的循环”第二个环节,“反观”具体题目,锁定答题区间,组织答案。
第一个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题目问“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可知答题区间在开头部分:一、雪花以“闪亮”、“轻柔晶莹”给人带来“温馨的梦”,就像春天的“使者”;能够忍耐寒冬,才能给迎来春天的希望,因为严冬的雪花才能带来春天,人们在严冬中更渴盼春天。
最后形成的答案便可以是“①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的渴慕。②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答对一处给3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个题:考查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是“黎明”至“三十多年前”中对家乡的描述部分。在筛选关键词时,仍然要紧扣作者的表达意图(中心意思)。最后形成的答案是“作者感受到家乡的春天是短促的,寒冷的,风沙漫天的,充满生机的,充满色彩的,给人带来希望的”。("短促""寒冷""风沙漫天""充满生机""充满色彩""带来希望",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五点即给6分)
第三个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我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里文中语句的含义,自然得在中心意思的统帅下来理解。“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即指北京的解放,“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的意思是“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即使命题人不特意指出“结合上下文”,也是需要把这句话放在整个“语义背景”中来理解的。最后的答案是:“故都(北京)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答对“故都(北京)的解放”,给2分;答对“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给2分。意思对即可)
第四题:考查鉴赏能力。这个题的解答离开了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就无从落笔。(当然也涉及写作技巧的问题,另文再叙)最后形成的答案是:“作者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两层意思: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她给人以温暖和希望;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像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梦,她更能给人以温暖和希望。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巧妙而有效地凸现了本文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呼唤真情的主旨。(从自然和人类社会两个层面分析出“春天”与“梦”的关系,给4分;分析出"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的效果,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通过对以上考题的解答过程的展示,我们可以更加坚信一个基本认识:无论是平时的阅读,还是高考阅读题的解答,都必须牢固树立“阐释的循环”这一“首位意识”。
“阐释的循环”,不是对文本解读过程的机械划分,而是对文本解读的规律性把握。文本解读过程的实质是读者与作者、与文本双向对话的过程。(答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另文再叙。)在对话中,首先要从对方的片言只语(局部)中明白对方的意图(整体),然后再回过头来理解一些具体的文字(局部)。西方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狄尔泰明确指出:“在这种局部和整体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种恶性循环。阐释者在这一循环中,通过把握整体和局部之间相互指明性质的交互作用来达到对文本的正确解说。”

⑧ 语文阅读题的归纳能力

阅读题目是所有考试中水平最低的一种题目,
因为出题的老师很可能就没读懂文章,然后炮制出一些题目,制定标准答案,
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误尽苍生!
怎样才能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呢?
首先要大量阅读。积淀是阅读的基础,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有的同学很注意语文课本的阅读,尤其是很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这固然是好的,但只着眼于个别“范例”的咀嚼显然是不够的。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所谓“功夫在课内,提高在课外”。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自己完全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通过阅读思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肤浅的认识深刻化。通过联想和想像,使文字传达的信息形象化、个性化,从而对作品的内容得以确切的理解。我们不仅要领会文章其要旨,探究其精华,而且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切身体验其精神实质,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这才算是真正地读懂了。阅读时最好能把书中的精彩片断摘录下来,把自己的体会感受写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做出客观的评价。这样的阅读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也能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对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大有裨益。
第三要掌握阅读的规律。对于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我们都要搞清楚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写,这是阅读的一般规律。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这是特殊规律。比如记叙文,要抓住记叙要素、叙事线索和语言的生动性;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要抓住论点、论据、论证和语言的严密性;小说要抓住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情节发展;诗歌要抓住意象和凝练的语言;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要抓住意境和情感等等。
第四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根据阅读的需要,适当地选择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朱自清在讲到散文欣赏时曾说:“缓缓的细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美文只有精读才能品尝出其中的醇浓的汁味。略读一般适用于内容比较简单的文章,这种阅读方法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最大限度地获得信息量。别人总结过的种种阅读方法,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一下:提纲法、标记法、摘句法、标题法、结构法、提问法、游览法、串读法、跳读法、逆读法、背诵法等等。应考对策: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主要考查阅读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重视文章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情感和态度、表达和修辞(不仅仅指修辞格的运用),要特别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要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还要关注各学科之间的整合等等。
要合理地安排阅读步骤。一般要经过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循环往复。拿过答卷,不要急于看问题,第一步,要通读全文,疏理信息,整体感知文章的形式和内容。这一步要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文体特征和主要内容,有能力的考生会同时把握文章结构。第二步,要认真揣摩要回答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探究。要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筛选信息,进行周密的分析、综合、鉴别、联想和想像,得出结论。要特别留意文章的交代和暗示,答案在文中的,自然容易;有的则需要用自己的语言精心概括。第三步,应从整体上将文章的内容再疏理一遍,反馈信息,察补缺漏,完善答案。
阅读试题中的开放题旨在考查创新思维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考生要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探究性和体验性阅读。创新思维是指在阅读中不迷信成见,敢于提出疑问,能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做出客观的评价。重要的是通过分析产生有个性的创见。

⑨ 小学语文能力测试题(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四项中拼音标注有错误的一项是()

A.匕首bǐ 卑鄙 bǐ 剥玉米bāo 擦黑板cā

B.咱俩liǎ 成绩jì 足迹jì 当天dàng

C.出殡bìn 蓓蕾lěi 杜甫fǔ 车辆liàng

D.泡沫pào 陌生mò 宁肯níng 哺育bǔ

2.下面四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红军的主力度过了天险大渡河。

B.道路在艰险,也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

C.他毫不迟疑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D.晨雾弥漫,仿拂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沙。

3.下面四项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老师同他谈过话后,他说:他有决心把学习搞好。

B.晚上爸爸问我今天一天做了什么事?我吞吞吐吐说不出来。

C.我最爱读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

D.那里开着许多鲜花,火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娇艳的海棠花。

4.根据意思写出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A.不顾个人安危,奋勇直前——奋不顾身

B.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废寝忘食

C.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势如破竹

D.连声称赞个没完——赞不绝口

5.“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

A.陈琳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6.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A.拼音认读能力B.识字写字能力C.汉字认读能力D.汉字书写能力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9分)

7.名句填空(4分)

⑴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⑵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两岸猿声啼不住,。

8.普通话是以___________为标准音,以___________为基础方言,以___________为语法规范的共同语言。

9.语文是最重要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简答题(16分)

10下面两个句子各是用什么方法修饰的?这样修饰后各有什么好的表达效果?

(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茉莉花开,香飘万里。

11.简要分析骆驼祥子的悲剧原因。

12.请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简单说说你对于语文课程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问题的认识。

四.鉴赏题(28分)

1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父 爱

深秋的月光斜照在小床卜,孩子正睡得香甜。一旁,阿久伯凝视着她红嘟嘟的睡脸,良久,两颗泪水静静地滑了下来。

和以往—样,他下班回家。孩子也放学了。晚饭后,孩子照例要求听他讲故事。

“爸爸,讲你的‘拇指’故事嘛!”孩子撒娇地抬起晶亮的眼,极可爱的模样。

他最是不能拒绝这种惹人怜惜的撒娇口吻,尽管他已将这个故事说了不下数十遍,但孩子爱听嘛,在她的心目中,它正可证明她爸爸的英雄形象。

“那是小琪琪还在妈妈肚里的时候……一天晚上,小偷进入我们的家……爸爸为了保护妈妈,和小偷打起来……小偷走了,但是爸爸右手的大拇指被小偷拿着的小刀削去一片肉。”他随着孩子的目光也瞧了瞧右手大拇指。

“痛不痛痛?”孩子照例问,关切地。

“不痛不痛,爸爸保护妈妈和小琪琪是应该的。”

孩子得到她心中满意的回答,再次高兴地笑了。

但是,只有他心里明白,他不过是一个最平凡的爸爸。那拇指伤痕,只是他—个爱心的表露罢了,那算不了什么的。他结婚得很迟,而可怜的小琪琪,一生下来就成了没妈的孩子。两年前的一个夜晚:就是孩子刚满六岁的那晚她发高烧,口里吐着白沫。他本该在她嘴里放只汤匙防她啮咬,但又怕伤了她稚搬的舌头,于是,他仅迟疑了一会,决然地将洗净的右指放入孩子的嘴。那夜过后,小琪琪的烧退了,但也咬掉了他指端的肉块。

小床上,月光下的孩子正唾得香甜。

他擦干了泪水,嘴角隐约地浮起了笑意。

偶然,睡梦中的孩子翻了翻身。

他也就轻轻地为她盖上了滑下去的被子。

1.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说说这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品质特点起了什么作用。(6分,每小题3分)

(1)他仅迟疑了一会,决然地将洗净的右指放入孩子的嘴。

(2)他也就轻轻地为她盖上了滑下去的被子。

2.文章开头说:“深秋的月光斜照在小床上,孩子正睡得香甜。”临近结尾又说:“小床上,月光下的孩子正睡得香甜。”这两句话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4分)

14.试分析《蜗牛和黄鹂鸟》的童趣特征。(8分)

蜗牛和黄鹂鸟

作词:陈弘文

啊门 啊前一棵葡萄树

啊嫩 啊嫩绿地刚发芽

蜗牛背着那重重地壳呀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啊树 啊上两只黄鹂鸟

啊嘻 啊嘻哈哈在笑他

葡萄成熟还早地很呀

现在上来要干什么

啊黄啊黄鹂鸟不要笑

等我爬上他就成熟了15.试分析安徒生《海的女儿》的开篇艺术。(10分)

海的女儿

安徒生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联起来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下面。

不过人们千万不要以为那儿只是一片铺满了白砂的海底。不是的,那儿生长着最奇异的树木和植物。它们的枝干和叶子是那么柔软,只要水轻微地流动一下,它们就摇动起来,好像它们是活着的东西。所有的大小鱼儿在这些枝子中间游来游去,像是天空的飞鸟。海里最深的地方是海王宫殿所在的处所。它的墙是用珊瑚砌成的,它那些尖顶的高窗子是用最亮的琥珀做成的;不过屋顶上却铺着黑色的蚌壳,它们随着水的流动可以自动地开合。这是怪好看的,国为每一颗蚌壳里面含有亮晶晶的珍珠。随便哪一颗珍珠都可以成为皇后帽子上最主要的装饰品。

住在那底下的海王已经做了好多年的鳏夫,但是他有老母亲为他管理家务。她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可是对于自己高贵的出身总是感到不可一世,因此她的尾巴上老戴着一打的牡蛎——其余的显贵只能每人戴上半打。除此以外,她是值得大大的称赞的,特别是因为她非常爱那些小小的海公主——她的一些孙女。她们是六个美丽的孩子,而她们之中,那个顶小的要算是最美丽的了。她的皮肤又光又嫩,像玫瑰的花瓣,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湖水。不过,跟其他的公主一样,她没有腿:她身体的下部是一条鱼尾。

……

五、案例分析题(10分)

16.针对下面两位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围绕“古诗教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案例一:有教师上柳宗元的《江雪》这篇课文,将整首诗翻译了一遍:“很多很多山上没有鸟飞了,千万条道路上见不到人影。只有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披蓑衣的老头;尽管天下着大雪,江水冷冷,但他还是一个人在钓着鱼。”然后问学生“懂了吗”。

案例二:有位教师这样给学生讲解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董大是唐玄宗时候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叫董庭兰。他要离开朋友们到别的地方去了,诗人高适写了这首诗送他。曛,是傍晚和昏黑的意思。太阳下山了,天空布满黄云,北风吹着,大雁飞着,白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庭兰啊,别发愁,别担心在前面的旅途上找不到自己的朋友。你的琴弹得这样好,你的名气这样大,天底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六、技能应用题(19分)

17.下面是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拼音教学“b,p,m,f”一课的课文内容(此前一课为韵母“i,u,ü”),如果你来设计课堂教学,你打算为这堂课设计一则怎样的课堂导入语?(5分)

18.下面这篇文章是一个四年级学生所写的日记,请仔细阅读这篇习作,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今天是个阳光灿烂的一天,这一天即将迎来的是期末考试和春节。

昨我们考了科学和英语,今天考语文和数学,其实,只要不紧张正常发挥就一定能考好的,你别说我不还真觉得这张试卷和平常做得卷试差不多,也不是很难。还有,自己要给自己加油,也要自信,如果,你没了自信,就会考不好,如果你有自信,就会考好。如果,你仔细的话一定会发现这两个字“检查”。今天考试,我就用到了这两个字,我细心的检查发现了许多写错的地方,比如:每年迅期,山洪爆发,溪水猛张。叫我们从这句话里找出三个错别字,改过来,把正确的写在三个空格里,我写了“讯”“暴”和“涨”,可我在检查时发现了,不是通讯的讯,于是我就改成了三点水的讯——汛。

⑴写一篇短文,对这篇习作进行比较全面的评析。(10分)

⑵为这篇习作拟写一则简短的作文评语。(4分)

⑩ 初一语文能力测试题答案

我去,没图没真相,我怎么知道你要哪个省的,我只会做题

热点内容
软件工程师英语 发布:2025-07-22 01:45:58 浏览:620
你的班主任老师 发布:2025-07-22 01:04:08 浏览:429
教师资格证科目考试时间 发布:2025-07-22 00:34:56 浏览:366
山东正高级教师 发布:2025-07-21 22:53:01 浏览:575
哪里卖小鸡 发布:2025-07-21 12:58:31 浏览:722
日本教师美女 发布:2025-07-21 12:00:49 浏览:961
语文添加符号 发布:2025-07-21 09:48:00 浏览:15
班主任德育故事演讲稿 发布:2025-07-21 08:55:41 浏览:467
师德专题报告 发布:2025-07-21 08:38:32 浏览:274
师德师风专业发展总结 发布:2025-07-21 06:32:21 浏览: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