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的语文全解
A. 小学教材全解五年级语文的人教课标版下
出版社: 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5版 (2011年8月1日) 丛书名: 金星教育全解丛书 平装: 334页 读者对象: 7-10岁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41986802 条形码: 9787541986802 商品尺寸: 21.1 x 14.7 x 1.5 cm 商品重量: 885 g 品牌: 二十一世纪金星 ASIN: B006FEFISY 1 草原
2 丝绸之路
3 白杨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5 古诗词三首
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7 祖父的园子
8 童年的发现
9 儿童诗两首
我想
童年的水墨画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10 杨氏之子
11 晏子使楚
12 半截蜡烛
13 打电话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14 再见了,亲人
15 金色的鱼钩
16 桥
17 梦想的力量
口浯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18 将相和
19 草船借箭
20 景阳冈
21 猴王出世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2 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临死前的严监生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23 刷子李
24 金钱的魔力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
B. 小学教材全解五年级下册语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刚好他的父亲不在家,于是就叫孩子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回答:“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词句与题目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甚:很。诣:拜见。未闻:没有听说过。示:给……看。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乃:就;于是。曰:说 (3)对题目的理解杨氏之子杨氏:姓杨的之:助词,相当于“的”子:儿子把它连接起来. 整个意思是: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C. 五年级下册语文全解九十页内容
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孙悟空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细细品味。本组的几篇课文,正是从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中节选或根据名著改编的。让我们马上启程,开始中国名著之旅吧!
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读读名著中于课文相关的部分。
D.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全解内容
五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一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语文园地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 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传家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偶 成》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 骚》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语文园地三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 (回文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数字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叠字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顶针联)
语文园地四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艰苦卓绝 百折不挠
千里迢迢 肝胆相照 风雨无阻 坚贞不屈 赤胆忠心 全心全意
鞠躬尽瘁 扶危济困 赴汤蹈火 冲锋陷阵
语文园地五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语文园地七
文质彬彬 仪表堂堂 虎背熊腰 身强力壮 神采奕奕
满面春风
垂头丧气 目瞪口呆 健步如飞 活蹦乱跳 大摇大摆 点头哈腰
低声细语 巧舌如簧 娓娓动听
语重心长
语文园地八
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德国)歌德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印度)泰戈尔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焦,也不要烦恼,阴郁的日子要心平气和,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 ——(俄国)普希金
望采纳!!
E. 五年级下册全套书全解语文火炬
去新华书店或者外图就有啦
F. 五年级下册语文全解第191页全部内容
一语双关。“我”把自己的这种遭遇与世界上有重大发明、发现的人回受到的驱逐和迫害联系起答来。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知为奇了。话里不乏愤概的成分。望采纳!行么?
G. 五年级下册语文全解第十课全发
语文教材有很多种。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湘教、长春、语文A、语文S、西师大等等太多了。
你不说清楚具体是哪本教材,让别人怎么回答?
其实最好直接把题目发上来。
H. 五年级下册语文全解第二课全文
丝绸之路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有什么其它不会的可继续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