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遗传与变异ppt
❶ 求,沈萍微生物学和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的PDF或者PPT或者视频,谢谢谢谢谢谢!
陈阅增普通生物来学
《陈阅增普源通生物学》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陈阅增先生主编的(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的修订版。本版的编写仍然遵循了陈先生编写第1版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按生物界的结构层次从低到高安排内容,同时根据近年来生物学科的发展趋势,对整体框架作了较大调整,全书36章中有33章重写,另有3章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全书共分7篇36章,涉及细胞与生物大分子,动物的形态与功能,植物的形态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的进化,生态学与动物行为等内容。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8位资深教授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较好的深度、广度和学术价值,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可作为生命科学各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❷ 高中生物遗传题
根据夫妇父母正常却生出患病子女,可判定为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为隐性);内丈夫的妹妹患病,容而丈夫的父亲正常,说明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女病父子病)。所以夫妇的父母为Aa,两人为Aa的概率均为2/3,AA的概率为1/3。则患病的孩子的概率为2/3*2/3*1/4*=1/9。儿子的概率为1/9*1/2=1/18
❸ 病毒课件
普 通 病 毒 学
曾 勇
Email:[email protected]
Cell phone:15053532606
教学参考书
《基础病毒学》莽克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普通病毒学》谢天恩、胡志红,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兽医微生物学》陆承平,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第四版
《病毒学实验技术》傅继华,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分子病毒学》吴柏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病毒学概览》姜莉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How Pathogenic Viruses Work》
《Basic Virology》Edward K. Wagner & Martinez J. Hewlett,Blackwell Publishing,2004,Second edition
《Principles of Virology》Flint S J, et al. 2004,ASM PRESS.Second edition
《Principles of Molecular Virology》Cann A J.ELSEVIER ACADEMIC PRESS.Fourth edition.2005
课件下载:
烟台大学
网络教学平台
用户名:2009zengyong
密码:123
主要章节
第一章:导论-病毒学概述
第二章: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第三章: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四章:病毒的侵染与复制
第五章: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第六章:病毒与寄主的相互作用
第七章:病毒基因工程
第八章:几种重要病毒的简介
第九章:病毒与肿瘤
第十章:病毒学技术
第十一章:病毒病的防治
国家规定强免(强制免疫)的疫苗是必须打的,即强制免疫的,也是免费的,小孩日后入托、入学甚至出国都要凭打过的接种证办理的。以下是规定强免的疫苗(2006年3月1日执行):
出生时:乙肝疫苗(第一次)、卡介苗 1月龄:乙肝疫苗(第二次)
2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一次)
3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二次)、百白破(第一次)
4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三次)、百白破(第二次)
5月龄:百白破(第三次) 6月龄:乙肝疫苗(第三次)、A群流脑疫苗(第一次)
8月龄:麻疹疫苗(第一次)、乙脑疫苗(非活第一、二次)、(减活第一次)
9月龄:A群流脑疫苗(第二次)
18月龄:百白破(第四次)、麻疹疫苗(第二次)
2岁:乙脑疫苗(非活第三次)、(减活第二次) 3岁:A群流脑疫苗(第三次)
4岁:脊髓灰质炎疫苗(第四次) 6岁:乙脑疫苗(非活第四次)、(减活第三次)、A群流脑疫苗(第四次)、精白破(第一次)
16岁:精白破(第二次)
还有一些疫苗不属于强免范围,如麻腮风、风疹、腮腺炎、肺炎、水痘等,都要收费的,可自愿选择打或不打。记住一点,凡是收费的疫苗都需要家长签名认可,方可接种。
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但是在疫苗的接种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可能会发生极少数接种疫苗人出现不良反应,在学术上叫做疫苗的相关病例。对于疫苗相关病例,国家将给予一定的补偿。
由于中国使用的脊灰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加上受种者个体差异等,儿童服用后有可能发生疫苗相关麻痹病例,但发生率极低,每 250万至1000万孩子接种后,可能有1人出现接种后的麻痹甚至下身瘫痪等副反应,这种副反应主要发生在首次接种的儿童中。
1994年,我国报告了最后1例本土脊髓灰质炎病例,以后再无病例发生。
2008年,卫生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鉴定及善后处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承诺对因接种脊灰疫苗后出现相关小儿麻痹副反应的儿童,由地方和卫生部门相助,开展医疗鉴定、赔偿。
同年,北京市卫生局等相关部门印发《北京市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补偿办法(试行)》,其中提出,当事人应在出现症状满2年后的1年内,向北京市医学会提出伤残等级鉴定申请,补偿费用实行一次性结算,由市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最高可达24万元。
第一章 导论——病毒学概述
第一节 病毒学知识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 病毒和病毒学
第三节 病毒的起源
本章重点
1、了解病毒学发展历程中的主要事件。
2、病毒的基本特点。
3、几种亚病毒的定义。
4、病毒性病原确定的标准。
5、病毒的起源。
第一节 病毒学知识的起源及发展
一、病毒学发展的动力
1、防治病毒性疾病
2、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重要模式生物
二、病毒学发展的历史
1、经验时期
公元前1400年,古埃及象形文字就描述了一位司祭人员的病状是典型的脊髓灰质炎。
公元前1000年,中国已有天花发生,到公元1000年,宋真宗时代已有吸入病痂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办法,1796年英国人Edward Jenner提出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196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对对接触天花患者的人进行计划免疫;1977年10月索马里最后一位患者治愈,宣布全世界消灭了天花病。
天花的种痘预防
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并且为此举行了庆祝仪式。 现在美国和俄罗斯的两个实验室(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中心、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维克托实验室)还暂时保存有天花病毒。
家蚕“高节”、“脚肿”
郁金香碎色花病
2、病毒的发现时期
烟草花叶病
1886年麦尔(Mayer)证明其有传染性,但认为是细菌。
1892年伊万诺夫斯基(Ivanovski)证明通过细菌滤器的汁液仍有致病性,但认为是细菌毒素。
1898年贝杰林克(Beijerinck)
荷兰著名科学家(麦尔的助手)
a.能通过细菌滤器
b.仅能在感染的细胞内繁殖,在体外非生命的物质中不能生长
c.“有感染性的、活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virus
第一个动物病毒的病例——牛口蹄疫(1898)
德国细菌学家勒夫勒(Loeffler)和费罗施(Frosh)发现引起牛口蹄疫的病原也可以通过细菌滤器,从而再次证明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的重大发现。证明高度稀释的滤液可以再现疾病,否定了毒素说。
第一个有关噬菌体的报道——葡萄球菌噬菌体
phage 来自希腊文,意指”吃”。
认为病毒是一种与细菌类似的病原体,不同仅在于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体积很小,能通过细菌滤器,被称为“超显微的滤过性病毒”。
3、病毒本质的研究时期
早期的工作证实病毒的活性与蛋白有关。
1935年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得到了TMV的蛋白晶体,晶体溶解后保持致病性。
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核酸可分为RNA和DNA两种,核酸是感染、致病、复制的主体。
20世纪30年代的后期,电子显微镜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病毒学的发展,证明病毒颗粒的内部是核酸,外面包裹着蛋白质。
Electron micrographs of highly purified preparations of some viruses. (a) Adenovirus. (b) Rotavirus. (c) Influenza virus (courtesy of George Leser). (d)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e) Tobacco mosaic virus. (f) Alfalfa mosaic virus. (g) T4 bacteriophage. (h) M13 bacteriophage.
4、病毒学发展中的主要成就
法国科学家雅各布(Jacob F)、利沃夫(Lwoff A M)、莫诺(Monod J L)因提出“操纵子”概念,预言了mRNA的存在,导致mRNA的证实,从而使遗传密码的实验研究得以开始,因而使分子遗传学的整个体系得以建立,其意义十分深远。发现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机制获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德尔布吕克(Delbruck M)(德国)、赫尔希(Hershey A)(美国)、卢里亚(Luria S)(意大利)因提出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与噬菌体的基因重组现象,证明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获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巴尔的摩(Baltimore D)(美国)、杜尔贝科(Dulbecco R)(意大利)、特明(Temin H M)(美国)巴尔的摩和特明发现了逆转录酶,证明遗传信息不仅由DNA到RNA,也可由RNA到DNA;杜尔贝科发现了肿瘤病毒和细胞遗传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倡导了向细胞内注入已知功能的单个病毒基因而不注入完整病毒的技术。获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毕晓普(美国)J. Michael Bishop
普鲁西纳(美国)(S.B.Prusiner)
1997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发现感染性蛋白子(prion)
美国:12/21
法国:5/21
德国:2/21
意大利:2/21
女科学家:1/21
第二节 病毒和病毒学
二、病毒的特点
①结构简单,不具细胞结构,仅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②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没有新陈代谢机能,利用宿主细胞的酶、能量合成系统、核糖体、细胞因子、大分子以及病毒自身组分进行自身繁殖。
③在宿主细胞内,子代病毒粒子由新合成的结构组分进行装配而增殖。
④纯化的病毒可被结晶。
⑤感染周期中组装的子代病毒粒子在它们感染另外的宿主细胞时将病毒基因转染给新的宿主细胞。
⑥对一般抗生素和作用于微生物代谢途径的药物均不敏感。
⑦绝大多数病毒在不同程度上对干扰素敏感。
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从而诱发潜伏性感染。
病毒的定义:
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三、病毒学
病毒学作为一独立的学科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它是一门在充分了解病毒的一般形态和结构特征基础上,研究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探寻病毒基因组复制、基因表达及其调控机制,从而揭示病毒感染、致病的分子本质,为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制以及病毒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其依据的科学。
研究病毒学的主要目的
a.预防疾病
b.利用病毒
c.作为模式生物,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复制、突变等
d.认识生命的起源
四、病毒类型
根据寄主的不同
植物病毒
动物病毒
噬菌体
根据核酸的不同
单链DNA病毒
双链DNA病毒
DNA与RNA反转录病毒
双链RNA病毒
负链单链RNA病毒
正链单链RNA病毒
根据病毒组成成分与复制方式的不同
(真)病毒euvirus:至少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两类物质
标准病毒与缺损病毒
病毒在增殖过程中,由于病毒基因组因某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转录过程的错误而发生的突变,以致有装配不全的病毒颗粒产生,成为缺损病毒(defective virus particle),又称干扰缺损颗粒( 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s DI) (DI颗粒),必须依赖于其同源的完全病毒才能复制。许多病毒都有标准病毒与缺损病毒的两重性,如脊髓灰质炎病毒。
假病毒与真病毒
假型病毒(pseudotype virus):一种病毒的核酸被以另一种病毒编码的外壳。
假病毒或假病毒颗粒(pesudovirion):由细胞的DNA片段被病毒的外壳包被形成。
杂种病毒与纯种病毒
杂种病毒:一种病毒颗粒中含有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
卫星病毒(satellite virus)和卫星核酸:它们缺少独立复制的能力,需要辅助病毒(helper virus)才能复制,或由辅助病毒提供外壳蛋白来包被核酸。其核酸序列大部分与辅助病毒不同,仅末端小段为同源。其中核酸编码自己外壳蛋白的称为卫星病毒,否则称为卫星核酸(ssDNA,ssRNA,dsRNA)。
类病毒 Viroid :它是最小的(240-375bp)单链、环状RNA;有独力侵染、自主复制能力,无需辅助病毒;没有外壳蛋白;其核酸不编码任何蛋白。目前仅知类病毒侵染植物。
朊病毒或朊粒prion:是一种不含有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颗粒,能通过分子自身的构想变化,并传到其他分子引起同样的变化而致病。
五、病毒性病害的确立
科赫法则(病毒不能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
1937年Rivers法则:
a.必须发现某种特异病毒以一定程度的规律与某种疾病有联系,并从患病寄主中分离病毒。
b.在实验寄主或寄主细胞中培养。
c.证明培养物的滤过性。
d.在原始寄主或有关的种内产生类似病害。
e.能重新分离出同一种病毒。
1973年Evans提出免疫学证据
a.病毒必须存在于病人的组织、血液,并在该处反复出现。
b.能在实验室中很好地经动物或组织传代。
c.在患病前期有规律地缺乏病毒特异抗体。
d.在疾病期间抗体有规律地出现。
1.暂时的病毒特异IgM抗体
2.持续的IgG抗体
3.局部抗体IgA——在原发增殖部位
e.抗体的产生伴随在相应组织中存在病毒。
f.无类似有关的其他病毒或抗体。
g.能用特异性疫苗预防。
六、病毒生命形式的两重性
病毒存在的两重性
细胞内(核酸分子形式)
细胞外(不显示复制活性,保持感染活性,病毒体或病毒颗粒形式)
病毒的结晶性与非结晶性
结晶是很多无机化合物存在的一种形式
七、病毒研究的发展趋势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2000年底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计划修订到2008年。
病毒功能基因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朊病毒的研究
DNA疫苗的研究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致病机制
第三节 病毒的起源
病毒的起源有三类学说:1)退化性起源学说
退化性起源学说认为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的退化形式。这种细胞内寄生的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微生物对某种不能穿过细胞膜的代谢发生了严重依赖。退化性起源学说可以把病毒的起源解释为两个阶段:首先,寄生物在细胞内产生独立复制的DNA质粒,然后,编码寄生物亚细胞结构单位的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病毒的衣壳蛋白。随着进化的发生,新获得的可在细胞间转移的特性被进一步选择下来。
2)病毒起源于宿主细胞中的RNA和(或)DNA成分的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病毒是正常的细胞组分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自主复制的能力独立进化而来的。该学说能解释所有病毒的起源:
DNA病毒起源于质粒或转移因子;
反转录病毒起源于反转座子;
RNA病毒起源于自主复制的mRNA。
3)病毒起源于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原始大分子的学说
病毒起源于自主复制的RNA分子。核糖核酸多聚体具有自主复制的信息和能力。由于发现RNA分子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使得RNA为生命和病毒的起源的学说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小而简单的RNA分子具有至少下列三种化学功能:
① 核糖核酸酶的活性;
② 能自我拼接去掉内部的核酸序列;
③ 有实验表明,以RNA作引物可以合成依赖于模板的多聚胞嘧啶核酸。
RNA分子可以进行复制和进化相关的三个基本反应。
这些观察都有利于RNA是现今生物的进化起源的学说。首先是RNA的形成和复制,然后演变出RNA-蛋白介导的一系列反应,第三步产生了DNA。DNA由于比RNA稳定而最终成为遗传信息。RNA的反应性有利于它作为催化物而不利于它成为遗传物质。
有些分子被包装在细胞和组织中,形成宿主细胞,另一些分子则自我复制或寄生在宿主细胞中,进化成为病毒。这一理论认为病毒与宿主是共进化的。现今的类病毒和卫星RNA,仍保留有部分的RNA催化性能,因而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生命形式出现以前的RNA世界的化石。
研究病毒的进化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序列同源性、基因组排列顺序、基因组的基因组成等方面构建病毒的进化树。研究基因组成的演化对揭示基因的起源及病毒与宿主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DNA病毒和RNA病毒相比相对稳定。一方面,DNA复制时,其酶具有校正功能;另一方面,DNA病毒容易在宿主体内形成持续性或慢性感染,它们可以在宿主体内存在多年而后爆发,其间可能几乎不发生变异,因此,这类病毒的变异速率可能表现得比裂解型病毒慢一些。一般来讲,DNA病毒不会像RNA病毒那样引起人类世界范围的流行性疾病。
RNA病毒引起的疾病流行和变异成为研究RNA病毒进化,特别是进化时间的良好素材。
相关病毒学研究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
习题
1.列举5例病毒学发展史上的突出成就
2.列举5本有影响的病毒学杂志
3.病毒的特点
4.病毒基因组的特点
5.病毒性病原确立的标准
❹ 初中生物和地理总复习的课件
苏教版初二生物上册复习资料
初二上册 复习资料
第十四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生物的无性生殖
1、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出芽生殖、营养生殖
(1)出芽生殖——由母体在一定部位生出芽体的生殖方式,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常见的出芽生殖生物:酵母菌、水螅
(2)营养生殖——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茎、叶)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常见的营养生殖方式:嫁接、扦插、压条
营养生殖的优点:保持植物亲本的优良性状,加快生殖速度
3、无性生殖的应用
(1) 嫁接——把一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到另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还分为芽接和枝接。
接上去的芽或枝条叫做接穗。保留根系,被接的植物叫做砧木。芽接是用芽做接穗,枝接是用枝做接穗。
提高嫁接植物的成活率: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嫁接后能否成活,决定于接穗和砧木间的愈合情况,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亲缘关系越近,成活率越大。
嫁接的优点:通过嫁接可以改良植物的品质,保存亲代的优良性状。
(2)植物组织培养——将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无菌的条件下,培养在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使它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组织培养的优点:增殖率高,成活率高。能全年生产,防止病毒侵害
二、植物的有性生殖
1、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生殖过程:
传粉——雄蕊花药中的花粉通过不同的途径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传粉又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受精——植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2)受精的过程:(识图P9页,图14-7)
(3)有性生殖意义:后代具有亲本的遗传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子房 子房壁 果皮 果实
胚珠 珠被 种皮 种子
受精卵 胚
受精极核 胚乳
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识图P10页,图14-8)
三、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1)家蚕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家蚕的发育过程: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3)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4)其他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蜜蜂、蝇、蚊、蚂蚁等昆虫。
2、蝗虫的生殖与发育
(1)蝗虫的发育过程:卵→幼虫→成虫,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2)不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
(3)其他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蟋蟀、蝼蛄、螳螂等
3、消灭害虫的最佳时节:幼虫期,此时害虫食量大,行动缓慢,活动范围小,抵抗能力差,容易被消灭
四、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青蛙:脊椎动物,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卵生,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蝌蚪 成蛙
呼吸器官 腮 皮肤、肺
尾 有 无
生活环境 水中 浅水及湿润
的陆地上
(1)蛙的生殖过程:求偶→抱对→雌蛙排卵、雄蛙排精→受精卵
(2)蛙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属变态发育过程
(3)比较蝌蚪与成蛙的不同处(右图)
2、两栖动物主要特征——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稳定。
(1)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等方面有显著不同的发育过程叫做变态发育。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两栖动物的受精作用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在水中,生殖、发育过程离不开水,因而它们的生活范围有到一定的限制。要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
(3)其他两栖动物:蟾蜍、蝾螈、大鲵
五、鸟的生殖和发育
1、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
(2)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
(3)受精卵在雌鸟体内开始发育,鸟卵产出后,由于外界温度降低胚胎停止发育。
(4)鸡卵的结构:①卵壳:上面有气孔,能进行气体交换,保护内部结构.②卵壳膜:保护卵、卵黄。③卵白: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供胚胎发育需要。④卵黄: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⑤胚盘:受精卵的胚盘将来可发育成雏鸡。⑥卵黄膜:保护卵黄。⑦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⑧卵带:固定卵黄。
2、早成鸟与晚成鸟:
(1)早成鸟:鸡、鸭、鹅、大雁
(2)晚成鸟:家鸽、燕子、麻雀
第十五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遗传——亲代生物生殖与其相似的子代的现象。遗传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识图P29页,图15-2)
(1)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位于DNA上。
(2)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23对染色体就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
3、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一般成对出现。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会引起变异。
4、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脱氧核糖核酸)组成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构成双螺旋结构。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
二、人的性状和遗传
1、性状——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包括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等
(1)遗传性状——可以遗传的形态特征(外貌)和生理特征(血型)
(2)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家兔毛的黑色与白色、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等)
2、基因控制性状
(1)基因——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基因型——指与生物体被研究的性状有关的基因组成。(例如,DD,Dd,dd)
(3)表现型——可以观察到的个体性状,是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类型。
(4) 判定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5)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6) 基因的表达:①一对显性基因(DD)——表现型为显性性状
②一对隐性基因(dd)——表现型为隐性性状
③一个显性基因一个隐性基因(Dd)——表现型为显性形状
(7)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其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一定相同。
(8)杂交——两个遗传性(或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交配。
三、人的性别遗传
1、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
(1)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
形成的精子有二种: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
(2)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
形成的卵子有一种: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
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识图P37页,图15-10)
四、遗传病和优生优育
1、遗传病——由遗传物质发成改变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能够遗传给后代。
2、常见的遗传病:色盲、先天智力障碍、血友病、先天性聋哑、白化病等
3、近亲结婚后代易患遗传病:基因来自共同祖先,夫妻两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
(1)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人:父方(23对染色体) 母方(23对染色体)
精子(23条染色体) 卵子(23条染色体)
受精卵(23对染色体)
染色体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女。若父母双方原来携带的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基因型为一个显性基因一个隐性基因,父母双方都不表达。如果两个隐性在受精卵中组合,后代就患遗传病。
(2)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婚配生育,其后代出现遗传病
如: Aa × Aa
(正常) (正常)
A a A a
后代: AA Aa Aa aa
(正常) (正常) (正常) (患病)
4、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等近亲关系的人结婚
5、优生优育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
五、生物的变异
1、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出现的不同性状。(有性生殖)变异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1)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性状变异(可遗传给后代)
(2)不遗传的变异:因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性状变异,(不可遗传给后代)
2、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
(1)基因重组:杂交产生的后代,由于基因重组可能出现新的基因型,并可遗传给其后代。
(2)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3)基因突变:基因结构的改变。发生于生殖细胞中的突变可以遗传给后代。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1)人工选择培育:如选择培育高产奶牛。(2)杂交:如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3)诱导基因突变:如培育太空椒。(4)诱导染色体变异:如培育无籽西瓜。
第十六章 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1、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飞行、游泳、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滑翔等
2、动物运动的重要性:(1)动物通过运动适应环境,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2)动物通过运动能迅速迁移到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殖场所,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3、动物的运动器官:多细胞动物依靠特有的运动器官进行运动。单细胞动物也有运动结构。
(1)鱼——鳍;昆虫——翅;爬行动物——四肢;草履虫——纤毛;变形虫——伪足
(2)蚂蚁运动时,一般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4、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骨、骨连接、骨骼肌
人和脊椎动物全身的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骨骼是动物体形的基础,为肌肉提供附着点。
骨连接是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结构。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5、产生运动:在神经的支配下,肌肉收缩或舒张,牵拉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运动。
6、曲肘运动:肱二头肌收缩,同时肱三头肌等要舒张
伸肘运动:肱二头肌舒张,同时肱三头肌等要收缩
7、人和肌肉收缩和舒张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8、运动能量的来源:食物→消化→吸收→细胞→呼吸→热能+ATP
ATP释放,能量转化为:动能(运动)、光能(萤火虫发光)、电能(电鱼放电)
第十七章 动物的行为
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社群行为
觅食行为——通过独特的方式取得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
防御行为——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十分重要
生殖行为——使子代数量增加,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迁徙行为——随季节变化而变更栖息场所。
社群行为——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是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群体内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
2、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
后天性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能大大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
3、动物行为的产生是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4、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控制。
5、动物的行为也和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有关。
6、动物越高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第十八章 疾病与免疫
1、传染病——由病原体(病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的特点:(1)传染性、(2)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3)有病原体(4)有免疫性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主要:空气传播、水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未患过麻疹的人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4、常见的传染病:
按照转播途径的不同可划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根据致病的病原体进行分类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
5、爱滋病的三个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6、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7、传染病在发病前就有传染性。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针对不同的传染病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对传染病病人尽可能作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8、心血管疾病——由心脏和血管病变引起的疾病。
9、冠状动脉的功能:给心脏肌肉细胞运送氧气和养料,同时运走代谢废物
10、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导致心脏的肌肉缺血。主要症状是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11、心绞痛:心脏的肌肉暂时性缺血,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
12、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被凝血堵塞,血液不能流通,心肌梗死
13、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
14、癌症——人体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15、在城市中,排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肺癌;在农村中,排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胃癌;在青少年和儿童中排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白血病。
16、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17、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外科疗法(手术切除肿瘤)、化学疗法(使用抗癌药物)、放射疗法(射线)
18、人体的三道防线:(1)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巨嗜细胞和白细胞等) (3)免疫器官(脾、扁桃体和淋巴结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19、抗原——能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并与相应抗体结合的物质。(病毒、异型红细胞、异体组织)
20、抗体——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的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21、免疫——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依靠这种功能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维持内部环境稳定。22、免疫的分类: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1)特异性免疫——人在出生后,受到病原体的作用,通过与病原体做斗争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力。
(2)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只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吞噬细胞、溶菌酶、人体三道屏障 自动免疫 被动免疫
自然的 人工的 自然的 人工的
患传染病或隐性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 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 通过胎盘、哺乳传给婴儿 注射抗毒素、抗菌血清等
23、计划免疫——有计划进行的预防接种。
24、四苗免疫——卡介苗(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疫苗(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百白破三联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疫苗(麻疹)
25、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第十九章 珍爱生命
1、毒品——鸦片、吗啡、海洛因、冰毒、大麻、可卡因(前三种都由罂粟提炼得到)
2、安全用药:分清处方药(R)与非处方药(OTC)。在医生指导下,才能长期服用非处方药。
3、人工呼吸:①把被救者放在空气新鲜、温度适宜的场所②使被救者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使病人仰卧,头后仰③用手捏住被救者的鼻孔,进行吹气。每分钟15~20次④观察反应。
4、心脏复苏术:①使病人仰卧,头后仰,腰带放松②按人工呼吸的具体步骤准备好。③挤压心脏④每做一次人工呼吸需要4~5次心脏挤压,反复做⑤观察反应
5、健康新概念: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道德健康
6、影响健康的因素:①生物遗传因素 ②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
③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④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7、吸毒成瘾原因:(简答)人脑中可分泌类吗啡肽等物质,用于调节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毒品进入人体后,外来的吗啡肽抑制人体类吗啡肽的正常分泌,最终导致人体类吗啡肽停止分泌。一旦毒品停止供应,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出现混乱,必须要及时补充吗啡肽才能缓解。因此,吸毒会成瘾。
一些医用药物,如杜冷丁等,如果滥用也会出现成瘾症状,原因和吸毒成瘾是一样的。
8、酗酒对健康的危害:(论述)酒精对人体多个器官的伤害,酒精引发基因突变
9、吸烟的危害:(论述)对吸烟者身体的危害,被动吸烟受害,引发基因突变,引发火灾,浪费
10、毒品的危害:(论述)对人体有极强的破坏力,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11、分析讨论:某社区的吴某,他明明知道自己居住的楼群中有几个吸毒者,却视而不见。他说:“这不关我的事,我管他干嘛!”但过了一段时间,他痛苦地发现,自己上中学的儿子成了毒品的俘虏。而且儿子的身体从以前的“体健如牛”逐渐变成“骨瘦如柴。”(摘自“新华网”)
(1)别人吸毒,真的不关我们的事吗?为什么?
(2)如果发现有人吸毒、贩毒,你怎么办?
(3)我们在交友、选择活动场所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成为吸毒、贩毒者的目标?
(4)在短短的两年中,他儿子的身体为什么从“体健如牛”到“骨瘦如柴”?
(5)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毒品?
❺ 说课稿的实例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说课稿
扶余县增盛镇职业中学蔡志娟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叫蔡志娟来自扶余县增盛镇职业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1.教材分析。
遗传和变异是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内因。生物的遗传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的,生物的性状是遗传物质在发育中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应从比较亲子代的各种特征开始,然后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基因水平。由于观察内容的分量并不重,重在对问题的讨论,要求教师应安排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讨论。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1)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2)基因控制性状。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举例说出一些学生常见现象。例如: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耗子出生就会打洞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哪一生物现象呢?
[点评:以学生熟悉的现象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张照片。这是我们班上一位同学和她母亲的照片,请同学们找找看,她的什么地方长得像妈妈?什么地方不像妈妈?
学生: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正如同学们看到的那样,这位同学有些地方像妈妈,有些地方不像。生物学上把这种亲子间的相似性称为遗传,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展示课件)
遗传: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实现的
[点评:以班上学生和她妈妈的照片引起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
二、观察,交流理解什么是性状
教师: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脸型、嘴巴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
(板书,第一节 _____________生物的性状)(将“基因控制”四个字的位置先空出来不写)
教师:那生物的性状还有哪些呢?
学生:观察性状调查表,回答问题。
教师:(老师出示调查表,是与学生一样的调查表贴在黑板上)通过你的调查表,看看你都是在哪些性状上像爸爸或妈妈?我们简单地来统计一下,只要你像任何一个性状的就可以举手。眼皮像爸爸或妈妈的举手,耳垂像的举手…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举手。
教师:(老师把统计的人数写在黑板上的表格中)从这些数据中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孩子像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遗传是普遍的。我们身边其它生物还有没有遗传现象呢?
学生:有,比如说狗的后代还是狗,我们吃的桃籽种下去结的还是桃。鸡生的蛋经过孵化还是鸡。
教师:说得很好,生物都具有遗传的特性。亲子代之间相似主要就是性状上相似,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生物的一些性状。(展示图片资料)
学生:观察图片,比较不同的性状。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很多生物的性状,那谁能给性状下个定义呢?到底什么叫性状?
(板书,生物的性状)
1、讨论:
(1)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知自身所有性状?
(2)试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适当做补充。
学生: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都是生物的性状。
(板书: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
2、讨论:生物的所有性状都能遗传吗?
不是所有性状都能遗传,如双眼皮的父母有可能会生出单眼皮的子女。
(出示影星范冰冰和她妈妈的照片)请同学们找找范冰冰和她的妈妈长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两人的差异。如脸型、眼皮、嘴巴等。
教师:像这样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被称为相对性状。再展示图片资料,理解什么是相对性状。(板书:相对性状)
展示:几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相对性状。
学生:做练习。
三、共同揭开转基因鼠的奥秘
教师:同学们对性状和相对性状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请大家思考:为什么父母的许多性状会在我们身上出现?我们知道,精子和卵细胞都没有携带任何性状,那么父母究竟把什么东西传给了后代,才使子女象父母呢?
学生: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教师:教师可以先不评价学生的猜想,引导大家看投影片“转基因鼠的实验过程” 教师做一定的讲述。然后小组合作研讨书中的讨论题。教师在学生研讨中巡视指导,在学生交流中及时点拨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释疑。并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做出恰当的评价。
交流讨论的结果
教师:这个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
学生:鼠的个体大小
教师:后代中只有转基因鼠的个体变大了,说明了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说明了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说明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教师:很好。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学生:是基因。
(板书:基因控制性状 并把第一节的题目中空出来的“基因控制”四个字补充完整。)
[点评:通过对转基因鼠事例的讨论、观察和理解,明确了性状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四、拓展与延伸
教师: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已有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等。
展示:各种转基因物品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教师: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你吃过哪些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转基因会引起哪些争议,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性状、相对性状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知识, 既然我们知道了生物在传种接代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那么你还想了解基因是怎么传下去的吗?是通过什么传下去的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一、生物的性状
二、相对性状
1 形态结构
2 生理特征
3 行为方式
三、基因控制性状
❻ 基因在生物遗传变异中如何发挥作用的
基因分离定律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后父方与母方的的配子结合,从而产生新的基因。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形成新的基因。
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因而产生了基因的重组。等于又产生了新的基因。
新基因产生了,生物也就遗传变异。
纯手写,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