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德育案例
『壹』 对德育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在道德方面的教育,中国可是十分的重视,而且自古代开始一直传承至今,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国在介绍古代人的文章里面,都比较注重的描写他们的品格。
『贰』 如何利用历史课进行德育教育
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历史资料当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内容,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启迪
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鉴于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真
研读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当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找准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
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青少年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青少年的各方面素质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
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值得不断探究和完善
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当中有了一些切身的体会.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就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许多学生和家长更加注重学习成绩,对思想品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现在的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中更是娇生惯养.多方
面的原因使得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情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肯吃苦,不尊敬师长,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没有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对
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对青少年的德育教学方面还比较薄弱.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应该放到重要的日程上来.历史教师应该以历史教学为突破口,运用
好历史教材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从中受到感化,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继承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形成正确的
荣辱观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现状
在高考的压力之下,许多教师、家长和学生所看重的仍然是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是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考试成绩,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样不仅使历史教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1、在历史教学中,仍然是注重学生的历史成绩,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的作用.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
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分数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具有主要地位.一切教学为了高考服务.只要学生成绩好其它
方面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机械记忆,以取得好成绩.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德育教育被忽
视,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有着制约作用.
2、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仍然是成绩.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差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优秀的品质,学生得不到正确的评价,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和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教学观点是相违背的.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之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教师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挖掘德育教学内容.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既有中国史,也有外国史;就有古代史,也有现代史.历史学习包括丰
富的内容,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挖掘出对学生品质有教育意义的材料,结合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古代史时,教师可以让学
生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德治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形成民族荣辱感.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一些历史小故
事、介绍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2、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
意采用多种教育形式,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影片,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教师
还要利用好图书、网络等资源,让学生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教师还要利用好当地的相关历史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实
地进行参观,从切身的感受中得到熏陶,磨炼意志.
3、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现代教学中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采用多元
化的评价机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的以成绩进行评价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学
习能力、思想品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同时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历史基础之上都有所进步,都能够得到肯定和鼓舞.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应该是综合教育.在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德育教育也不容忽视.高中历史教师要发挥出学科教学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
『叁』 怎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历史科学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下面我就这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是历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是渗透德育的关键。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二是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现代化教学设备在城乡各中学普遍使用,要求每位历史教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基础、能够以交互方式处理、传输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媒体技术。由于其具有声、像、图、文结合的特点,所以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对历史教学产生重大影响。我认为多媒体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有效落实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比如我在教学《钢铁长城》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用多媒体播放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阅兵的片断,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本课内容的学习。在教学“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的发展”时,我又依次播放了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军六十周年庆典片断和有关导弹部队发展的课件。通过“再现”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再配以解说,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到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即“钢铁长城”的形成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体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是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读史使人明智”,但前提是我们要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做客观的评价,而这种评价经常使用比较法,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着道德评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评价,一是要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对历史人物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二是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和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如邓世昌;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如叶志超。对爱国者和卖国贼的对比评价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
『肆』 如何进行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历史教学以其在道德教育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古至今一直都被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版要手段。中华文明中权成熟的伦理观念和思想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德育素材。新课标"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历史教学以其在道德教育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古至今一直都被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华文明中成熟的伦理观念和思想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德育素材。
『伍』 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琼海市华侨中学 陈冲【摘要】: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长期以来,德才相对,谓之德才兼备;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爱学校、在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关键词】 德育渗透 小组学习 教学模型 直观教学 素质教育主张学校教学工作不仅要抓好智育,更重视德育。作为基础教育必修课的中学历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那么如何做到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一、渗透德育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素质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由于教材内容的不同,则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也就不同,而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以及教师的情感等因素来实现的。1、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提倡小组学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起讨论问题,分工合作,让学生在共处中学习做人与做事。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在共同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尊重他人,是实实在在的德育。2、教材内容的感染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的教材,如教材中对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志愿军的这种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当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3、直观教学的渗透直观教学是一种最直接、生动,最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祖国的大好河山、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宏伟磅礴的三大战役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形象、生动、直观地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此基础上可顺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我们可利用模型展现我们祖国的发明创造,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再如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时,我们可利用一些影视作品或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所以使用直观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最壮观的场面、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4、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讲授历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信号的功能,个人的真挚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其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从而乐于接受这种意见和教育。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青少年的理性方面不够成熟,习惯用形象、外在感受来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真挚的情感来讲授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和教师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历史描述的主要是人类的活动,这就必须赋予历史以人类的情感。“感人者,莫先乎情”,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来讲述历史,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而且对我们实现德育目标也有重要作用。如在讲南京大屠杀时,如果教师能充满感情地讲述这段历史,就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相反,干瘪的说教既不能让学生认同,更不能使学生将德育内容转化为个人的思想行为。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就失败了。三、课外活动中的德育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仅依靠课内有限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课外开展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1、出演历史短剧教师利用课本上设计的活动课,知道学生出演历史短剧。学生通过出演历史短剧,可以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可以丰富课余生活。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出演历史短剧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七年级课本上设计的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通过这个短剧,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2、课外参观德育基地在教师的组织和带领下,让学生参观一些具有深远意义的德育基地。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参加博物馆,或到革命老区。在我们琼海,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了解当年革命先辈的英雄壮举,教师顺势补充讲解史实,增强参观走访的教育效果,使他们在“听故事”的同时,再一次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期填补课堂教学的不足。3、开展演讲比赛活动为了进一步地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教学之余,让学生搜集自己最崇拜、最感兴趣的英雄人物、战争场面等方面的素材,进行演讲比赛。师生共同评价,达成共识,从而给学生创建一个相互学习,互相鼓励的良好的德育氛围。4、组织观看相关影片历史教学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就是有很多涉及教学内容的相关影片。比如讲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建党伟业》等,还有很多叙述战争的影片。我认为如果要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观看相关影片,远比去做一些练习或单靠教师的讲解更有用。比如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时,要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我们可组织学生观看《金陵十三钗》。在影片中,学生可以强烈的感受到日军当时在中国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可以感受到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人用自己的生命去换来的;可以了解到,在灾难面前,人们不分国界,互助互爱。利用影片渗透德育,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对学生人身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帮助。5、开展历史教具小制作的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描绘和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特别是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具的制作活动,必然对所制作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和意义等作深入地了解,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切忌就史讲史,或把历史课当作故事会,或把自己扮演成说书人的角色,而应体会到历史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源动力。通过我们的工作,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无私奉献、造福人类、品德高尚、出类拔萃的人,但我们可以努力使他们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爱国家、爱亲人、诚实守信、与人为善、恪守社会公德的人;帮助他们正确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参考文献】1.王辉 《试论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2.肖铭 《立足“遭遇”的德育课程》3.何春芳《以学生为主体推进德育课程化》4.王华 《德育课程需要精耕细作》
『陆』 如何在历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学生应通过高中历史课的学习,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学会尊重他人,并且要具有一定的高尚品德和情感。由此可见,历史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德育的功能。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操作中,我们知道历史课是以发现历史美、欣赏历史美和创造未来美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来说,也就必须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一、结合历史资源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新课程充分发掘了历史上那些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
1.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教育。历史名人事迹,比如: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在司马迁狱中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有志者应该敢于面对千难万险,坚忍不拔,奋发向上,才能成就大业。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入时代的血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过硬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2.文明礼貌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学习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高尚情操。同样勤学好问、开拓进取等都能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信手拈来的历史典故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操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历史书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未来的命运”。因而可以说,历史学科在普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责任。在所有的品德培养之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为重要和必先考虑的部分。对于历史学科任课教师来讲,首先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如,在近现代史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从古代史中所提到的我国古代重大发明创造成果为出发点,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引导学生的思路,在温习古代史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然后转入《鸦片战争》的课程教学中,使学生的思路从对于古代强盛的崇敬突然转向对于近代被侵略的耻辱与困惑,进而使学生愿意并强烈要求了解近现代史上中国遭受凌辱和瓜分的过程以及原因。在进入20世纪之后的历史课程内容讲习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时代背景,从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种种危难入手,对各个政治派别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解、甄别和分析,认识到共产主义者对中国解放和民族振兴的巨大贡献,从而对当前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个初步的认同。
三、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进行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的渗透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对于高中历史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的渗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建立起更加健全的个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事件的总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比如在学习秦始皇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意识到秦始皇改革工作中的积极意义,及其为人们带来的灾难。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某些行为的时候,多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思想道德素质是主要的素质,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既符合历史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好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处事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柒』 德育故事中有什么故事
您可以观看中华德育故事1-10部,有260集,故事内容都是根据真实历史人物改编。内容感人至深,大人孩子可以一起看。挺好的!
这是目录:
第一部
1、江革负母 黄香温凊 陆绩怀桔 孝绪得参
2、郑均悟兄 伯鱼十往 许武教弟 敬女代嫁
3、冯谖焚券 李秀忠烈 赵柔一言 魏征妩媚
4、孙晷温恭 尹陈童训 楼护养吕 元振济窆
5、汉宾惠人 査道博施 进之救友 妙聪井负
6、彦谦官贫 李勉葬金 刘宽多恕 弘景异操
7、张李丐养 菊花无怨 吴孙劝夫
第二部
1、郯子鹿乳 考叔舍肉 缇萦上书 孟宗哭竹
2、孔融让梨 王览争鸩 彦霄析箸 邹媖引过
3、滂母无憾 王旦荐贤 冬梅践言 文灿拒间
4、越姬信心 张劭待式 赵抃告天 庭式心许
5、德言对经 李后严明 王珪循礼 朱显焚券
6、魏谭请食 巨伯请代 公义变俗 世恩夜待
7、阎敞还钱 隐之饮泉 罗伦还钏 李纲辞职
第三部
1、鼎臣祝寿1-4集
2、穆姜仁爱1-5集
3、穆姜仁爱6-9集
4、长孙规谏1-4集
5、长孙规谏5-8集
6、留台拾金1-2集 李习求贫1-2集
第四部
1、大舜1-4集
2、大舜5-8集
3、大舜9-12集
4、苏武牧羊1-4集
5、安世不妄1-4集
6、子阿委珠1-4集
第五部
1、《老莱斑衣》 《韩郑鞠叔》 《岳飞报国》 《程妻守鞋》
2、《宋桓罪己》 《平阳义师》 《包拯贡砚》 《勾践尝胆》
3、《泰伯采药》 《邓曼抚民》 《太任斋庄》 《杨震四知》
4、《子仪见酋》 《楚媛不违》 《霸妻清节》 《卢革避试》
5、《朱晖许堪》 《伯禽趋跪》 《潘郭诗诫》 《许阮愧允》
6、《曹彬激诚》 《季札挂剑》 《修母荻训》 《管宁善化》
第六部
1、《仲由负米》 《秀姑友恭》 《樊姬进贤》 《宿瘤采桑》
2、《关公秉烛》 《许衡心主》 《班昭女诫》1-2
3、《曾参养志》 《郑濂碎梨》 《真卿劲节》《朱熹闲居》
4、《木兰从军》1-2 《陈昉百犬》《彭陈辞姻》
5、《李绩焚须》 《吴谢笞贺》 《孔明洁身》《纯仁无愧》
6、《孔子尽礼》1-2 《仲淹义田》1-2义篇
7、《天祥衣带》1-4
第七部
1、《董奉治病》1-4
2、《文本乞恩》1-4
3、《蒋女保弟》1-4
4、《柳卢睦族》1-4
5、《蓝姐捕盗》1-4
6、《子干垦田》1-4
7、《李密陈情》1-4
第八部
1.《文王问安》 《芒孟慈母》 《女婧谏槐》 《义母践诺》
2.《镇周赠帛》 《兰根归美》 《陶妻泣富》 《御妻求去》
3.《兰姐善谏》 《穗女抚弟》 《御己农谏》 《蒙正三对》
4.《缺妻敬馌》 《臧氏义保》 《吴王洁己》 《范乔哭砚》
5.《少娣化嫂》 《发母数子》 《卫姬信行》 《敏元奋剑》
6.《朱寿诉冤》 《孟尝还珠》 《元方举知》 《羊祜推诚》
第九部
1. 《太姒嗣徽》 《统姊助粟》 《仁杰直奏》 《蘧瑗敬上》
2. 《冷叶义方》 《思永拾钏》 《吉翂拒举》 《一儒扃奁》
3. 《妙善保印》 《孟光举桉》 《廉范狱卒》 《邓后克己》
4. 《房崔愧心》 《樊哙鸿门》 《杨刘责子》 《洪蔡安贫》
5. 《刘宠钱清》 《苟刘保城》 《彦光易俗》 《程骧散财》
6. 《施氏奴事》 《郑钱谢姐》 《红玉桴鼓》 《孔奂单船》
第十部
1. 《曹女却赙》 《普明葬兄》 《郭伋亭候》 《敬叔施散》 《破缸救友》
2. 《田真叹荆》 《于义决讼》 《许坦杖虎》 《姜肱大被》 《仁谦斥藏》
3. 《胡宿葬僧》 《孔顗辞米》 《颜回辩志》 1——2
4. 《甄宇瘦羊》 《邦耀却竹》 《丙吉护储》1——2
5. 《高后减政》 《子罕却玉》 《相如称疾》1——2
6. 《甄彬赎苎》 《原宪辞粟》 《元定衾影》 《桑虞愧盗》 《王烈遗布》
『捌』 谁知道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教育 中学生
德育,通常意义上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德教育,它是学校教育核心。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对过去的总结,古往今来,历史长河中总是折射出德育的光芒。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已早就形成的共识,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今天我们对此更应重点突出强调,因为目前中学生的文明道德素养状况实在令人担忧,现在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和社会公共意识,比较注重个人享乐,经常攀比吃穿,怕吃苦,做事心浮气躁,缺乏意志力,目前在校园内甚至出现了拉帮结伙相互争斗的团伙和利用金钱买作业,买答案,考试作弊的现象。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对独身子女的娇惯和纵容,学校对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的过分重视,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丑恶现象。(比如: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个人利益是追求的唯一目标,某些干部贪污腐化,一些社会产品假冒伪劣的泛滥等)。对学生的影响,这些造成了学生的迷惑和思想的混乱。历史书籍是人类创造一切文明的载体,它浩发烟海,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宗教战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通过历史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涵养学生德行,从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培养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在教育学生做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坚持把培养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注意从古今中各方面撷取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逐渐懂得做人的道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做好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值得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进行良好的品位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人物,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就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秀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用这些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具有良好品德的文明人,比如:历史教材中所介绍的墨子主张“节俭”,典型事例,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勤劳俭朴的良好品德的极好素材。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的善行,罗盛教为抢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就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使这些优良品德在青少年一代的身上发扬光大。
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支柱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形成、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动力。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屡经艰难困苦中不断壮大,成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历史本身就是德育的源泉,历史知识本身就是充满爱国主义的内容,正如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说:“史学本学问之最博大而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首先要教育学生了解祖国。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具体生动的史实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既要了解中华民族在古代取得辉煌成就,也要了解在近代所遭受的种种屈辱,既要知道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具大成就和现在的国际地位,也要了解我们国家在前进中所面临的困难。只有让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祖国,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其次要教育学生树立爱国的责任感。中华民族的无数脊梁,无一不是“以天下为己任”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人,从战国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南宋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明末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有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和爱国遗训,都将唤起和激发青年一代爱国责任感,使他们自觉以民族昌盛为己任,再次,教育学生具有开拓进取的实干精神,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爱国主义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是一种优良传统,更是一种执着的行动。近年以来,林则徐的“师表”,康有为的“上书”孙中山的“斗争”和毛泽东的探索,这些富有开拓精神的行为折射出深深的爱国之情。历史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进行崇高远大理想的教育
在历史学科中,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遗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别的任何学科无法取代的。中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又是确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要通过历史人物生动感人的言行加强对学生进行崇高远大理想和优秀思想品德的教育。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他和妻子待奉吴王三年,回国后,每天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打败吴国;西汉时期的司马迁虽然身受腐刑,仍旧没有动摇创作《史记》的决心,历时十四载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唐朝时期的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失败了,但他仍旧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日本时,双目失明,且66岁高龄,最终取得成功,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之所以能名扬千古,流芳百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遇到再大的困难也知志不渝,心中拥有崇高理想。
四、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传统美德的养成在于使中学生的言行举止合乎“礼”做一个文明的现代公民,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是在近几十年,中国人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失礼”的报道不绝于耳,在中学生群体当中,言语粗鲁,顶撞父母,不尊敬师长的现象屡见不鲜,很难想象一代人按这种情形成长下去,能够与未来强大的中国的主人翁身份相符。
在历史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列举历史名人的成长故事,言行举止,名言警句,感人故事等等,去教育感化青少年,陶冶青少年的性情,锻炼青少年的意识,培养青少年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明事非,辩好坏,善与恶,讲文明,讲道理,树诚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知法守法,礼貌,是个人素质最直接外在形式,也是交往最前沿。因此是否文明礼貌,决不只是个人私事,也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它表明一个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影响到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真正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要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才能创造和谐社会。
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要深挖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创设教学环境,努力做到历史教学中有机实现德育渗透,以达到历史教学的德育教学目的。
[2]《中国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岳麓书社).
[3]《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岳麓书社).
[4]《思想政治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5]冉启科.《简明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