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地锅历史

地锅历史

发布时间: 2022-01-05 18:28:26

㈠ 铁锅的发展和铁锅的文化

做饭炒菜的铁锅基本分为三种:一种是铸铁的,一种是熟铁的,还有一种是不锈钢的。市场上还有一种是用厚铁皮压制的,因属于糊弄人的东西,故不在我讲的范围之内。

铸铁锅应该是正宗做饭炒菜的铁锅,比较厚,比较重。这种铁锅受热均匀,不糊锅,应该是所有锅当中最适合炒中国菜的锅了。

说起这种铸铁锅那可是历史悠久了,大概从春秋战国出现了铁器之后,首先进入生活用品的东西就应该是这种铸铁锅了,中国人已经使用了两千多年了。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最喜欢吃用这种铁锅炒的菜了,拿武则天的话说,就是“肴味适于口”。当时皇宫里最贵重的铸铁器皿只有两个,一个是摆放在院子中间防火用的大铁缸,一个是御膳房里做饭炒菜用的大铁锅。文化大革命以后开始吃大锅饭,食堂使用的就是铸铁锅,大个的铸铁锅直径能达到两米左右,炒菜用的铲子是木把大铁锹。

熟铁锅是制铁工艺进步的产物,大量生产应该是清末以后的事情了,清代皇宫御膳房为皇帝做饭用的锅就是这种锅和上面说的铸铁锅。国内饭店餐馆使用的铁锅就属于这种熟铁锅,现在加拿大唐人街越南人店铺里卖的真正铁锅就是这种熟铁锅,这种熟铁锅都是手工打制的,这种熟铁锅相对于铸铁锅薄很多,也轻很多,缺点是比铸铁锅容易糊锅。

上面说的这两种铁锅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生锈,通常都是越使越黑,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在制铁工艺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又发明了不锈钢铁锅,也就是我说的第三种铁锅。

不锈钢铁锅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铁锅生锈的问题,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不锈钢铁锅遇热不均匀,糊锅现象无法解决,尽管现在的不锈钢铁锅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所改进,但这个缺点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不过不锈钢铁锅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不生锈不沾锅,显得干净好看。

在铁锅缺点无法解决的情况下,美国杜邦发明了不沾锅,不沾锅解决了很多铁锅的缺点,但它自身的缺点又出来了,那就是致癌。说句老实话,杜邦不沾锅是为美国人发明的,而不是为中国人这种大火大油炒菜而发明的。尽管不沾锅不怕高温,不怕油炸,但在现实中,不沾锅的所谓不怕都是有条件的,而这些条件又恰恰是我们中国人在炒菜过程中无法克服的。

用中国人炒菜的方法,不沾锅就没有不掉漆的,结果是使用到一定程度的不沾锅的锅底就变色了,所谓的不沾锅也开始沾了,掉下的漆在高温与热油作用下,出现了可怕的化学分解,于是致癌物质出现了。

当然了,对于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中国人来说,死都不怕还怕得癌嘛?!所以使用杜邦产的不沾锅的中国人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甚至连不是杜邦产的不沾锅都敢用,图的就是个便宜。

呵呵,结果怎么样呢?那只好让上锈的铁锅去见鬼去吧!

㈡ 什么叫地锅

地锅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农村传统小吃。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描绘烹饪和享用这种美食的场景。经过千年的演变与创新,地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味。其色光润红亮,其香浓郁滑爽,其味厚至淳,其形纯正自然,其器洗练古朴,其汉浑然天成,实为中国文化美食的民间代表。

现代地锅源于微山湖畔,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流传至今。过去都在自家小院里用石头垒灶,放上大铁锅,搁了菜,贴上锅贴,围炉而坐,席地而吃,因此称为地锅。现今的地锅已经上了台面,都是在桌上,好像新疆的手抓羊肉其实也没多少人会用手抓一样。

(2)地锅历史扩展阅读:

地锅是铁锅底焖上浓汁淋漓的菜头,锅边上再贴上香香的锅贴。不同的地锅就是菜底不一样。 比如仔鸡地锅,红色的小辣椒干和剁成小块的仔鸡翻炒,待仔鸡入味后,焖煮出浓浓的汁来,烫烫的铁锅壁贴着长条的锅贴,等吃完仔鸡,就把锅贴推下锅,沾着香辣的浓汁享用。

地锅菜饼采用各种杂面,多种野菜等材料,经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地锅菜品以小公鸡和鲜鱼及新鲜青菜等为主要原料,营养丰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锅

㈢ 锅的发展史

最早的火锅:鼎
大约一万年前,我国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就是他们做为锅使用。把以肉类为主的食物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将食物煮熟。成为一锅烩,当时叫做“羹”,这是最早的火锅。 但那时侯没有现在所谓的盐,调味料,更没有沾酱,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体积庞大的鼎,不能移动,只能固定在一地方,不方便随时享用。于是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品也改良制作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 铜与铁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砂锅,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而从前的鼎则延伸为权力的象征了。

鸳鸯锅始祖
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一样渐进式的发展。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材料的发现引进,在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比较健康),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铜鼎”成了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

器皿历史
从元、明、清到现今,火锅器皿上的变化并不大。新容器锅采用耐高温透明玻璃,煮的时候可见食物的翻腾,吃的时候较也不会有漏网之鱼外。铜锅、铁锅、砂锅等锅具,在制作上亦更为精致。现在最普遍的也最广泛的锅为“不锈钢锅”,也就是俗称的“白铁锅”。

燃料,调料历史
燃料使用可谓多种多样,从柴火到木炭,从电炉、酒精到瓦斯、电磁炉。木炭的使用历史最久,最有风味,也最污染空气。电磁炉最干净也最方便,但风味较差。瓦斯最好控制火候的大小,方便、好用,不过却也较危险。 相对于燃料上的多变化,在调味沾料的演变却趋于保守、保密。汕头沙头酱以独门配方为傲,其他豆腐乳、豆瓣酱也都是以老牌子为号召。另外,一些基本搭配的沾料还有酱油、葱、蒜、蛋、醋、麻油、辣椒等等,样式不少,如何同中求异,都依仗各家的独门调配。

火锅类别
一般而言,火锅基本上只有三大类别,第一种汤为淡味,而以涮生片为主,沾料占重要角色,涮羊肉及广式打边炉最具代表,第二种是锅内的料已熟,如砂锅鱼头、羊肉炉等,炉火只是做为保温作用,并用来烫青菜。第三种是锅内的料全都熟透了,连青菜也无需再穿烫,炉火完全是用来保温的,和大锅菜无二样,如佛跳墙、复兴锅等大锅菜的方式。冬季是火锅最火的季节,约三五好友或一家团聚,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少吃些肉,多备些蔬菜、鱼类,但是沾料不要调的太咸, 盐多了对心脏不好。建议大家在少吃肉的同时最好,每次将菜的种类减少,以免,食物营养成分相克,抑制营养成分的吸收,并有利于我们的胃。胃好,身体才健康,才能品更多美味

㈣ 铸铁锅的历史,起源,及典故都可以

若没有中国在西元前513(春秋时代)年对於熔炉技术的突破性发明,之後的欧洲是没有办法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铸铁锅具的。这是因为过去青铜时代的所制造的锅、釜等烹调用具是用温度较低的方式冶炼出来的,而青铜时代的熔炉也因为冶炼的温度较低,无法用於炼铁。直到中国发明了能够制造出更高温度的熔炉,才让冶炼铸铁的技术得以实现。不过,虽然这项技术在西元前500年的中国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但却一直到西元1100年左右才在欧洲开始使用,也因为铁器的广泛使用而进一步的影响了人类之後的文明发展与烹饪习惯。在中世纪的欧洲,铸铁制造的锅具、用品等,常常被认为是非常神秘且非常有价值的物品,甚至还常常被立在遗嘱中传给後世子孙,地位之高可与房产相比。

到了十四世纪时的欧洲铸铁锅具,多半皆为底部有三支支脚的釜型大锅,亦或是上方附有吊勾的锅具。锅具下方的支脚是用来将锅具撑高以便在底部烧炭或木材加热,可以用於户外或家中的炉灶上,同样的,吊勾的用途也是将铸铁锅具吊起,好在家中的炉灶上面加热烹调食物。这个时期的铸铁锅具制作起来十分费工、费时,所以造价都十分的昂贵,又因为这时期的铸造技术尚未纯熟,所以制作出来的铸铁锅具皆十分笨重且锅壁很厚,这是为了防止不纯熟的工艺而造成锅具的破裂及碎裂。

一直到三百年後的十七世纪,随著家用炉的普及让铸铁锅具可以直接在家用炉上加热使用。也因为需求量变大再加上此时铸铁锅具的锻造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许多更轻、锅壁更薄的铸铁锅具才因而问世。另外,也由於铸造技术的长足进步,让大量制造铸铁锅具变成了可能,因而造就了家用铸铁锅具的逐渐普及。也因为这样,连历史上知名的经济学家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都曾在他的名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到,一个国家的真实财富不是来自於它所拥有的黄金数量,而是在於它所生产的锅具总量,足见当时欧洲铸铁锅具的普及程度。而美国国父华盛顿的母亲更是铸铁锅具的死忠爱用者,爱用到她甚至将铸铁锅具立在她的遗嘱之中希望传承下去,足见其难以抵挡的原始魅力。此外,美国著名的拓荒者路易斯与克拉克(Lewis and Clark)就曾指出他们身上所携带的铸铁荷兰锅,是他们旅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具之一。

到了十八世纪之後,随著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准的提升,铸铁锅具也变得十分的普及且广为大众所喜爱,许多制作铸铁锅具的大厂应运而生而喧腾一时。在此时,内外以珐琅处理过的铸铁锅具也被发展出来,而在一般民众之间极受欢迎。不过到了19世纪,不锈钢锅、铝锅、以及涂有铁弗龙的不沾锅具推出之後,在市场上受到了极大的回响,因为这些锅具有著铸铁锅具永远无法达到的优点-轻。也因为这样,铸铁锅具在市场上面的普及率逐渐降低,也不若它在十八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荣光。

不过,随然铸铁锅具在市场上的影响力逐年降低,但近年来随著铁弗龙致癌的新闻的广泛流传,以及全球民众健康意识的抬头,造成大家回过头去重新认识并拥抱铸铁锅这种有著原始风貌、重、但却健康的传统锅具。

㈤ 铁锅的发展史

先是有铁矿石,然后提炼,再做成铁锅。

㈥ 地锅属于什么菜系,怎么操作的

应该是江苏菜系…… 现代地锅源于微山湖畔,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流传至今。过去都在自家小院里用石头垒灶,放上大铁锅,搁了菜,贴上锅贴,围炉而坐,席地而吃。因此称为地锅。现在的地锅已经上了台面都是在桌上,好像新疆的手抓羊肉其实也没多少人会用手抓一样。 地锅的做法是铁锅底焖上浓汁淋漓的菜头,锅边上再贴上香香的锅贴。不同的地锅就是菜底不一样。 比如仔鸡地锅,味道果真香浓到几乎成仙的地步。红色的小辣椒干和剁成小块的仔鸡翻炒,待仔鸡入味后,焖煮出浓浓的汁来,烫烫的铁锅壁贴着长条的锅贴(有粗粮和细粮两种),等吃完仔鸡,就把锅贴推下锅,沾着香辣的浓汁享用。 地锅菜饼采用各种杂面,多种野菜等材料,经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地锅菜品以沂蒙山小公鸡和微山湖鲜鱼及新鲜青菜等为主要原料,营养丰富。 地锅菜 地锅鲶鱼 主料:鲶鱼600克。配料:青红尖椒片、小葱、香菜沫、辣椒、甜面酱、糖。 调料:盐、味精、老抽、味精、料酒、蚝油、 制作:一定要用生铁锅,两端带把,锅底要深。 1.鱼杀好,顶刀切片,开水中加醋35克鱼片飞水后待用。 2.用豆油加葱、姜、蒜爆锅,加辣椒、甜面酱、糖、味精、老抽、料酒、蚝油,翻炒几下,加开水或高汤没过鱼以上量稍微多些为好。 3.如可能400克面粉,1/2开水烫熟,凉透加另外1/2面粉揉好、作成6-8个1 cm厚的小面饼,沾鱼汤贴在锅沿上慢火收汁,10分钟后加盐、味精、少放点醋调好味,加香油、撒上小葱段、香菜末、青红尖椒片,连锅一起上席,下边垫个盘子。 地锅三鲜 原料:三黄鸡400克 蹄膀400克 鳝鱼300克 面粉300克 玉米粉80克 鸡蛋2个 姜片15克 蒜仔25克 香菜段15克 八角、花椒、精盐、料酒、老抽、美极鲜酱油、鲜辣味粉、鸡精、味精、高汤各适量 精炼油250克 制法: 1.蹄膀治净斩成骨牌块,焯水后加姜片、料酒炖至九成熟,捞出待用;三黄鸡治净斩成块,鳝鱼斩成段,分别飞一水待用。 2.面粉、玉米粉纳盆,磕入鸡蛋,加少许精盐、味精,接着掺入适量清水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随后把面团下成25克重的剂子(约16个),团成团,用清水略浸泡,制成薄饼,贴在锅边上,用小火慢慢烘烤。 3.另锅放油烧热,爆香姜片、蒜仔、八角、花椒,倒入鸡块和鳝段,烹入料酒,煸炒至水分将干时,添入高汤,倒入蹄膀块,加盖焖至汤汁浓稠、鸡块熟时,调入精盐、味精、鸡精、鲜辣味粉、美极鲜酱油,稍后再下少许老抽调色并起锅盛入面饼锅中,稍便撒入香菜段,随配酒精炉(或小土炉)上桌即成。 地锅鱼羊 原料:鳜鱼800克,生羊肉1块1000克,油菜100克,高汤1200克,绍酒20克,姜块50克,葱结50克,精盐15克,味精10克。 制法: 1、鳜鱼治净,剔去龙骨胸刺,洗净,用开水略烫,去表皮粘液。 2、羊肉洗净,切成2大块,去骨加葱、姜煮至8成熟。油菜取心,烫至断生。 3、将鳜鱼平铺在两块羊肉之间,放入砂锅内,加入高汤、葱结、姜块、绍酒,用地锅炖至酥烂,拣去葱姜,加入精盐、味精,摆入菜心再烧沸即可。 特点:鱼羊合鲜,汤汁醇厚。 地锅鸡 地锅鸡 原料:鸡、茄子、面粉、调料 茄子切块并用盐稍腌并挤水。就是把鸡剁小块后打个鸡蛋并加少许面粉搅拌均匀,直到鸡块都被面粉裹住。茄子切块并用盐稍腌并挤水。锅里油烧热后炸点葱姜和花椒辣椒,然后把鸡块到锅里煸炒,直到炒成金黄色。这时把茄子加入并加适量的盐、酱油和水。然后面粉加水和好,和面一定要注意不要硬,若是喜欢吃软一点的饼就不要反复揉,喜欢紧拽一点的就多揉几下,等锅里开了,就可以把锅贴贴在菜周围,记得饼的下部分要在菜水了。好了。锅盖上摆个放了冷水的碗,先大火烧一会,在小火焖一会,等碗里的水热了,就可以了。 这么做的鸡很嫩,又保住了鸡特有的香味。

满意请采纳

㈦ 宋朝才出现铁锅吗,之前的古人用什么做饭

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做什么东西都会用铁锅,但是根据我国历史的记载,铁锅是从宋代才开始,有的在宋代之前我国是没有铁锅的,虽然铁锅在我们现在应用的很普遍,使用的很方便,但是在宋代之前没有铁锅,人们是怎么样做菜做饭,维持自己的生活的呢?其实在宋代之前没有铁锅的时候,我国是根本就没有炒菜这种形式的,所以他们的主要方式就是蒸和煮或者是烤之类的饮食方式是没有炒菜都存在的。

有了铁锅以后炒菜才在我国发明,其实炒菜自从有了铁锅以后也是非常发达的,我们现在的很多人都喜欢吃炒菜,而且居家都会拿铁锅炒菜,我觉得也是对铁锅的一种传承,虽然在没有铁锅之前人们吃东西都不方便,但是有了铁锅以后,我们的生活确实变得丰富了许多,饮食也变得越来越好。

㈧ 铁锅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古人是如何利用它来做饭的

铁锅是中国人的一个很实用的发明,有了铁锅,人们可以很方便的进行烹饪烧煮食物,铁锅最早是出现在汉代的,汉代的时候铁锅还是一种很奢侈的用品,因为当时的铁的冶炼十分落后还不能达到十分先进的地步。当时的铁锅烧制还是生铁的烧制,所以从耐用性和实用性上来说还不是特别的给力。天空中经常有陨石落下,陨石中会带有纯的铁,纯的铁在当时的冶炼技术下是根本达不到的,所以这种宝贵的铁一般都用来做兵器,被称为削铁如泥的宝剑。人们用铁锅来做饭也只是有钱有权的人在平常来烧烧米饭之类的。

我们现在广泛使用铁锅的现象就是从古代延续下来的。铁锅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比较方便,这是现在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但是也有很多科学家发明了更强的新型瓷砖,是铁锅性能的再一次提升,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饮食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㈨ 请教:中国历史上什么时期出现铁锅

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我国炼铁技术进步、产铁量大增才出现了根本的扭转。北宋时期铁的年产量最高时候已经高达800万斤,这个产量看起来多,换算成现在的单位也不过就是4000吨铁(我国现在的钢铁年产量都是亿吨级的)。

但是在古代,全国年产4000吨铁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数字了,按照当时铁锅的制造重量来计算,这一年下来北宋的铁产量,如果全拿去制造铁锅可以制造100多万口,有了这样一个入门级的产铁量,才能在满足武器铠甲、钱币佛像等用途之外,为民间千万级的人口的锅灶服务。

也正是因为铁锅在宋代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中华炒菜法在宋代的推广。


(9)地锅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铁器的历史

西周末年是中国的早期铁器时代。这是中国开始大规模冶炼铁器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生活中的时代。初期制作的铁器多为削、刀等一些小工具。1976年,湖南省长沙杨家山65号墓(相当春秋晚期)中甚至还出土了一把锻制的中碳钢剑,长38.4厘米。经鉴定:它含碳达0.5%左右,并经过高温退火处理,金相组织比较均匀。

战国中期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逐渐替代传统的铜工具而取得支配地位,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炼铁技术也不断提高,铁器遍布七国,并传播到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冶金业在中国的出现虽然晚于西亚和欧洲,但它的发展却比它们迅猛,并在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走在世界冶金技术的前列。

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类型有农具、手工具、兵器及杂器,而以农具和手工具为大宗。与铭刻文字有关的手工具有:锛、凿、锥、锤、刮刀、削、钩、针、锯、斧。《管子·海王篇》称:工匠必有斧、锛、凿、锯、锤,是当时手工艺的真实写照。

正如《论语·卫灵公》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铁工具远比铜工具锋利,它在铭刻文字中的运用,如同毛笔在书写文字中的运用一样,必然引发一场技术革命和艺术革命,这在石刻文字和古玺文字上尤其突出。

热点内容
车丽丽老师 发布:2025-05-22 10:43:07 浏览:988
茅台酒厂的历史 发布:2025-05-22 10:11:40 浏览:99
师德培训工作总结 发布:2025-05-22 07:07:53 浏览:718
数学书的照片 发布:2025-05-22 06:43:53 浏览:834
我严厉的老师 发布:2025-05-22 04:40:42 浏览:31
玉林老师招聘 发布:2025-05-22 04:32:54 浏览:407
班主任带班策略 发布:2025-05-22 04:17:56 浏览:796
眼睛英语怎么读 发布:2025-05-22 02:50:22 浏览:154
模仿班主任老师 发布:2025-05-22 02:04:16 浏览:654
教育叙事高中 发布:2025-05-21 23:39:42 浏览: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