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的历史
1. 蒲城县的由来
周封贾国,秦置重泉县。王莽更名调泉县。东汉复设重泉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析置南白水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蒲城县,以地处蒲池,故名。唐开元四年(716年)置奉先县。宋开皇四年(917年)复名蒲城县至今,1949年3月解放蒲城境内文物荟萃,城外桥、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为墓,彼此烘托,尤以桥陵石刻最为精美,气势雄伟,为唐十八陵之冠,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南寺唐塔,北寺宋塔,遥相呼应,明清考院、六龙壁、勿幕图书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王鼎纪念馆、将相故里牌坊保护完好。县博物馆内,历史文物琳琅满目,《大唐故金仙长公主志石之铭》、《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大唐代国长公主碑》、《高力士碑》、《义门王氏先茔碑》、《苏孝慈墓志》、《蒲城王氏祠堂碑》等闻名遐迩,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蒲城历史上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党怀英、王鼎、井勿幕、李仪祉、杨虎城等先贤志士均出生于此。 能源矿产储量大,易开采,品味高。蒲城县处于国务院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的山西能源基地范围。煤储量丰富,发展能源电力工业条件优越。石灰石、大理石、铝土矿、粘土矿、白云岩、硫铁矿、芒硝等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蒲城县地貌单元界限分明,地域差异明显,宜农、宜林、农副土特产品十分丰富。在“八五”期间已建立了小麦、棉花、玉米、油菜、苹果、酥梨、牛、羊、鸡等十大农牧业商品基地。素有“陕西粮仓”之称,苹果、酥梨、金丝蜜枣等农特产品享誉海内外,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潜力很大。
2. 蒲城历史名人
1、杨虎城
杨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民国陕军将领。刀客出身。24岁自赋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自护国起义以来,百战不屈,历经二虎守长安,雪夜奇袭唐生智,在潼关截断西北军后路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终至17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陕西省主席。
势力遍布于陕甘两省绝大部分地区。后因与中央的矛盾,暗中联络红军,联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抓捕蒋介石而被囚十二年 。
1949年9月6日,因武装兵变主谋而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被杀,终年五十六岁。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王鼎
王鼎(1768—1842年),字定九,号省厓、槐荫山人,陕西蒲城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序幕时期政治家、著称于世的爱国名相,有清朝陕西名臣之一。
嘉庆元年(1796年)成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道光五年,服阕,以一品衔署户部侍郎,授军机大臣。追赠太保,谥文恪,入祀贤良祠。
3、李仪祉
李仪祉(1882-1938),陕西省蒲城县人,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
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多所院校。
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并亲自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我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对我国水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陕西人民受益尤大。
4、井勿幕
井勿幕(1888年2月12日一1918年11月21日),原名井泉,字文渊,后通用井勿幕,笔名侠魔,陕西省蒲城县大什字巷人,祖居地蒲城县广阳镇井家塬村(今属铜川市印台区)。
陕西辛亥革命的先驱和杰出领导人之一,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幼时聪敏好学、志向远大。1903年12月留学日本,入东京大成中学学习日语和普通学科。
是陕西早期的留日学生。1905年加入同盟会,而后奉孙中山之命回陕发展组织,任陕西支部长。1906年再赴日本,与赵世钰等在东京成立同盟会陕西分会。
1918年在陕西兴平县被奸人设谋杀害,时年31岁。陕西军民为怀念井的不朽功勋,曾将井在西安居住过的四府街更名为井上将街,并在街南端城墙上凿开一门,名勿幕门(即今小南门)。
1919年6月12日被广州孙中山护法大元帅府特赠陆军中将衔。1945年11月19日被国民政府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
5、刘宗宽
刘宗宽(1905—1992),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青年时期立志为正义事业贡献一生。因受五四运动影响,他抱定一颗爱国心参加杨虎城部队,被保送到黄埔军校深造。
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肆掠华北,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杨虎城派17路军去抗日前线,途中被蒋的亲信胡宗南篡权,改派刘宗宽去陆军暂编15师当师长,驻防黄河边。
1943年,刘宗宽秘密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积极投入地下民主革命运动,为解放西南提供重要情报,刘伯承评价他:“为解放西南立了第一功!”
3. 浦城被命名为什么之乡
浦城因为盛产桂花名品丹桂而被称为中国丹桂之乡
福建浦城丹桂系中国桂花优良品种之一,当地俗称红木樨,属木樨科木樨属(Osmanthus)丹桂品种群(AurantiacusGroup),主要品种为大叶丹桂。其可考历史可追溯到2500年以上,源远流长植物名称:丹桂
科名:木犀科
属名:木犀属
高度范围:12(M)
形态特征:花桔红色或橙黄色,香味弱
生长习性:弱阳性,喜温暖湿润气候
4. 浦城县的名人
浦城于东汉建安初年(196年)置县,历史上出过8个宰相、20个尚书、侍郎21人、4个状元、172个进士。
见载于“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者29人。历代名人之佼佼者:宋有《文苑英华》的主要编纂者、文学家杨徽之,文学家、“西昆体”诗派倡导者、《册府元龟》总纂杨亿,宋代福建人第一个任宰相的章得象,“王安石变法”实际主持人章惇,王安石变法的重要谋士章悦,政治家吴充 、吴育兄弟,徐应龙、徐荣叟、徐清叟父子,军事家章楶,军事理论家、中国第一个武博士何去非,艺术家章友直,理学家詹体仁,理学家、政治家真德秀;元有诗歌四大家之一的杨载;明有外交家潘赐;清有闽派古琴代表祝桐君,清代福建人第一个任尚书的祖之望。民国期间,浦城籍将军级人物有4人,厅局级6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度量衡局局长、化学家、度量衡专家吴承洛。
练山甫,字补之,宋浦城人,万姓统谱记载,年十五能挽强弓,补国孜后补武学,因论弓箭法,忤神宗,罢归。后登第调泾源路总管,司教阅官,以功累官武德大夫。
练性敏 ,又名练绘,字质夫,宋浦城,人少同杨时游程颐之门,颐甚器之。宋徽宗三年(1103)进士,浮沉州县,恬然安之,惟以扶翼名教为己任,官至奉议郎。
练达 ,字大享,新凎人,明朝,练子宁之侄,由福建浦城教谕,升任嘉定知县,是时,因练子宁在靖难灭族诛连,与妻投浏河而死。
5. 南平市浦城县简介
汉闽越王余善临柘溪(今南浦溪)之滨筑城曰浦城,建安元年(196)置汉兴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永安三年(260)改吴兴县,属建安郡。隋并入建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改名唐兴县;武后天授二年(691)改武宁县;神龙元年(705)复名唐兴县;天宝元年(742)定名浦城。历属永安军、建宁军、建宁路、建宁府、建安道。1932年9月方志敏率红十军攻克浦城,建立县苏维埃政府。1949年5月13日解放,历属建瓯专区、建阳专区、南平专区、建阳地区、南平地区、南平市。
6. 浦城丹桂的浦城丹桂历史:
文献中记载浦城种植丹桂历史已有2500多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1.历史文献对浦城丹桂的记载—春秋战国
文献中最早提到桂花是在旧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距今2487年。
春秋战国时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在《九歌》中诗句:“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公元前334-前223年,浦城隶属于楚国,岁有进贡,楚人屈原正处这个时期。
2历史文献对浦城丹桂的记载—汉朝
又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百株。大多枯死,桂花
幸活”。
据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卷114)记载:武帝破南越时,东越王馀善驻浦城,建有行宫和浦城、临江城、汉阳城3个军
城堡,趁机反汉。元鼎六年,武帝派四路兵马讨伐。次年,馀善兵败被灭。于是天子“诏军吏皆将其民徙江淮间,东越地遂虚。”
武帝此时正大建扶荔宫,有可能令越人移植去北方缺少的桂花树。以上这些关于桂花的产地、种植、利用等方面最早的文字记载,涉及地域都与浦城有关。 历史文献对浦城丹桂的记载—南北朝 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江淹被贬为吴兴(浦城旧名)令,在任3年酷爱县内山水,留下诗赋10余篇。其中多首吟及桂花。
江淹在骚《杂词·悦曲池》中韵道:“桐之叶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桂之枝兮刺天”赞赏桂枝向上,与上句对应,可想像
到浦城桂树之盛。桂花树冠直径在3米以内时,桂枝都笔直向上,这是大叶丹桂的特点。 历史文献对浦城丹桂的记载—宋朝 宋朝嘉祐二年(1057年),浦城人章衡状元及第,官直集贤院。他回乡捐修祖祠资福寺,作《题资福寺》诗云:“文昌耿耿星常现,桂籍巍巍世不空”。
章衡中状元时,宋仁宗皇帝(赵祯)作《赐状元章衡诗二首》,其中诗句:“灵鳌振处千山动,丹桂开时万里香”。“丹桂开时万里香”中的“丹桂”就可能也是实指,是皇帝已闻章衡家乡是丹桂之乡所作的感慨。 历史文献对浦城丹桂的记载—清朝 明清时期的浦城,丹桂的种植已相当普遍几乎达到遍山漫野的地步。清浦城人孙振豪(字汝西)为官归里,筑庐郊外,亲家郑天
锦诗庆贺。诗中云:“小筑精庐附郭宜,阶下桂兰森竞秀”,可见房前种桂之多。
清嘉庆《新修浦城县志》称:“上有丹桂甚巨,数百年物也。”遮天蔽日,中秋花开,满城香飘,邑人视之为桂神。
2007年1月11日,中国经济林协会正式命名浦城县为“中国丹桂之乡”。浦城丹桂栽培历史悠久,文字记载约有2000年。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的园林城市,纷纷前来该县订购丹桂树(苗),上海世博园和北京奥运场馆建设都移栽了浦城丹桂树。
·在浦城临江镇水东村杨柳尖自然村一村民家的房前大空坪上,生长一棵古丹桂,当地人称九头丹桂王。树高15.6米,冠幅18米,覆盖面积230平方米。此树基部0.5米处分生主干9枝,9枝主干在1.5米处又各分别生长出2个分枝,形成庞大树冠。九头丹桂王的树龄已被专家测定为1100年以上,以“唐桂”被列入《中国桂花集成》(2005年9月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7. 历史(浦城县每个乡镇村)怎么样形成
建安元年(196)汉闽越王余善临柘溪之滨筑城曰浦城 属会稽郡
永安三年(260)改吴兴县 属建安郡
隋代 并县 并入建安县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成县 改名唐兴县
武后天授二年(691)改县名 改武宁县
神龙元年(705)改县名 复名唐兴县
天宝元年(742)改县名 定名浦城
历属永安军、建宁军、建宁路
历属建宁府、建安道
1932年 方志敏率红十军攻克浦城 建立浦城县苏维埃政府
1949年5月13日 解放
历属建瓯专区、建阳专区、南平专区
历属建阳地区、南平地区、南平市
浦城位于福建省最北端、闽浙赣三省交界处,西北接江西省广丰县,东邻浙江省江山、龙泉二市和遂昌县。地理坐标为北纬27°32′-28°19′,东经118°11′-118°50′。总面积3374.7平方千米。人口41万人(2006年)。除石陂镇通行闽北方言浦城话,其余通行吴方言。浦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古闽越文化发源地。评为2005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猫耳弄山商代古窑群遗址,为中国早期陶器制造历史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浦城于东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置县,至今已有1811年,历史上出过8个宰相、20个尚书、4个状元、172个进士。县境内山水秀丽,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主要以浮盖山、匡山、九石渡等为著。历史名人江淹、陆游、朱熹、徐霞客、林则徐等曾在浦城工作和生活,谱写了大量广为流传的佳作。 、三省七县结合部。浦城是福建的“北大门”,自古为中原入闽第一关,分别与浙江省的江山市、龙泉市、遂昌县和江西省的广丰县接壤,与本省的建阳市、武夷山市、松溪县毗邻。全县辖19个乡镇(街道)、296个村(居),现有人口40.79万人。三、 浦城县“八山半水分半田”。全县区域面积3383平方公里,为福建省第三大县,其中山地面积437.4万亩,耕地面积55.47万亩,河流水域面积15万亩,是全国、全省最早的商品粮基地县。林业用地面积40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1%,林木蓄积量981万立方米,是中国南方林业重点县。四是山延两脉、水注三江。县境西北为武夷山脉的延伸,东北则为仙霞山脉的延伸。浦城属三江源头之一,境内溪水分别流入闽江、长江和钱塘江。205国道纵贯南北近百公里,省道花崇线横贯东西,小浦线、古二线连接东北、西北,建设中的浦南高速公路是京台高速入闽第一站,是海西区连接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四、除石陂镇、水北街镇等少数乡镇通行闽北方言,其余大部分地区通行吴方言浦城话。 浦城的丹桂 浦城被誉为中国丹桂之乡,福建浦城丹桂系中国桂花优良品种之一,当地俗称红木樨,属木樨科木樨属(Osmanthus)丹桂品种群(Aurantiacus Gro up),主要品种为大叶丹桂。其可考历史可追溯到2500年以上,源远流长。
秦属闽中郡。汉始元年间设冶县。东汉建武年间改冶县为侯官。东汉建安年间置汉兴县。三国永安年间改吴兴。隋开皇年间吴兴并入建安县。唐武德年间置唐兴县。天授年间改名武宁。神龙年间复名唐兴,天宝年间定名浦城。汉闽越王余善临柘溪(今南浦溪)之滨筑城曰浦城,建安元年(196)置汉兴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永安三年(260)改吴兴县,属建安郡。隋并入建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改名唐兴县;武后天授二年(691)改武宁县;神龙元年(705)复名唐兴县;天宝元年(742)定名浦城。历属永安军、建宁军、建宁路、建宁府、建安道。1932年9月方志敏率红十军攻克浦城,建立县苏维埃政府。1949年5月13日解放,历属建瓯专区、建阳专区、南平专区、建阳地区、南平地区、南平市。
2000年,浦城县辖10个镇、8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21272人,其中: 南浦镇 54929 富岭镇 24772 石跋镇 26628 临江镇 14634 仙阳镇 26668 水北街镇 16613 永兴镇 17281 忠信镇 21178 莲塘镇 25475 九牧镇 10176 万安乡 9928 古楼乡 9653 山下乡 8249 枫溪乡 5075濠村乡 6597 管厝乡 13656 盘亭乡 11261 官路乡 8896人、水南虚拟乡 9603人
2003年,浦城县辖10个镇、8个乡:南浦镇、富岭镇、石陂镇、临江镇、仙阳镇、水北街镇、永兴镇、忠信镇、莲塘镇、九牧镇、万安乡、古楼乡、山下乡、枫溪乡、濠村乡、管厝乡、盘亭乡、官路乡。
2005年10月1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浦城县南浦镇和“水南乡”建制及析出莲塘镇部分区域整合设立南浦、河滨街道办事处的批复》(闽政文[2005]476号):(1)同意撤销浦城县南浦镇、“水南乡”建制,析出莲塘镇部分区域,整合设立南浦、河滨街道办事处。(2)南浦街道办事处辖仙楼、光明、幸福、梦笔、兴业5个社区居委会和解放、跃进、民主、和平、里塘5个村委会。南浦街道办事处驻千里马路。(3)河滨街道办事处辖爱民、胜利、建设、水南、莲花5个社区居委会和北山排、宝山、李梅3个村委会。河滨街道办事处驻水南路96号。
县人民政府驻南浦街道。全县辖2个街道、9个镇、8个乡:南浦街道、河滨街道、富岭镇、石陂镇、临江镇、仙阳镇、水北街镇、永兴镇、忠信镇、莲塘镇、九牧镇、万安乡、古楼乡、山下乡、枫溪乡、濠村乡、管厝乡、盘亭乡、官路乡。
南浦街道 2005年设立。辖仙楼、光明、幸福、梦笔、兴业5个社区居委会和解放、跃进、民主、和平、里塘5个村委会。办事处驻千里马路。
河滨街道 2005年设立。辖爱民、胜利、建设、水南、莲花5个社区居委会和北山排、宝山、李梅3个村委会。办事处驻水南路96号。
富岭镇 辖28个村委会:上桥村、圳边村、前洋村、高坊村、双同村、大水口村、山路村、里源村、长滩村、富官村、靖坑村、~1莲塘坂村、双坑村、员盘村、店亭村、余塘村、双田村、富岭村、东元村、小密村、瑞安村、殿下村、大庄村、合际村、马家庄村、岩下村、浮流村、泽潭村。
石陂镇 辖23个村委会:石陂村、申明村、黄墩村、段尾村、龙根村、赤岭村、布墩村、后塘村、徐墩村、北林村、碓下村、案山下村、梅坑村、旧馆村、歧山前村、葛墩村、南岸村、小串村、渡头村、梨岭村、象口村、佘墩村、村溪村。
临江镇 辖16个村委会:水东村、水西村、新街村、石壁村、上际村、七墩村、山后村、余元村、寨下村、井栏村、源尾村、铁炉村、锦城村、樟山村、高坑村、瓦铺村。
仙阳镇 辖23个村委会:仙阳村、仙南村、管九村、下洋村、坑沿村、太平村、樟溪村、殿基村、三源村、巽源村、练村村、渔梁村、小碧村、早田村、巽岭村、阳墩村、甫下村、柏山村、百丈村、永建村、高洋村、上洋村、山际村。
水北街镇 辖24个村委会:双墩村、黄碧村、上坊村、中坊村、下坊村、裴墩村、陈源村、茅洲村、新桥村、罗源村、洙溪村、岩鼻村、东路村、际岭村、水北村、蓬尾村、上山桥村、翁村村、桥亭村、石埠村、水尾村、曹村村、朱墩村、浮桥村。
永兴镇 辖20个村委会:前墩村、岩岭村、银场村、虹垂村、冠山村、大元村、永平村、炉铺村、永兴村、庵后村、下墩村、竹山村、连源村、珠山村、沿州村、龙下村、后洋村、廉溪村、凹头村、肖家村。
忠信镇 辖23个村委会:忠信村、桃园村、外洋村、上同村、排栅村、金樟村、村桥村、源里村、虎头山村、溪源村、渔沧村、海溪村、际洋村、金凤村、寺前村、半源村、游丰村、下庄村、雁塘村、高溪村、寨门村、坑尾村、毛洋村。
莲塘镇 原辖22个村委会:莲塘村、吕处坞村、山桥村、马西村、横源村、洪山村、溪洲村、官桥村、桐源村、西岩村、余乐村、东山村、前源村、罗墩村、吴东村、九秋村、悦乐村、下沙村、东源村、颜处村、西段村、东门村。 2005年析出莲塘镇部分区域划归城区。
九牧镇 辖11个村委会:九牧村、蒋坑村、渭潭村、中垄村、中墩村、吴墩村、杉坊村、富源村、黄毕村、洋墩村、黎处村。
万安乡 辖10个村委会:富湖村、竹源村、大游村、吴山村、村头村、后洋村、万安村、连墩村、浦潭村、王元村。
古楼乡 辖12个村委会:前排村、上云村、叶山村、石村村、中潭村、古楼村、里山村、坑口村、大路村、大洋村、洋溪村、岗里村。
山下乡 辖9个村委会:山下村、小溪村、王柏村、源头村、水门村、铁场村、铁坑村、凹后村、青山村。
枫溪乡 辖7个村委会:枫溪村、黄坛村、福禄村、杜畲村、岱后村、池家村、胡推村。 濠村乡 辖7个村委会:濠村村、仑下村、溪口村、毛乾村、樟源村、北坑村、后濠村。
管厝乡 辖19个村委会:高源村、口窑村、官田村、溪南村、水坪村、流源村、岩步村、里林村、上村村、管厝村、登俊村、党溪村、河源村、叶坞村、榆双村、庆元村、流村村、楮林村、珠墩村。
盘亭乡 辖14个村委会:盘江村、下洋坑村、北山村、南山村、柳墩村、庙湾村、深坑村、棠岭村、肖军村、均溪村、刘田村、秀里村、上黄处村、东峰村。
官路乡 辖10个村委会:官路村、河村村、李处村、花园村、高门村、东坑村、王村村、毛处村、东洋村、姚宅村。
附:原 南浦镇 辖5个居委会、5个村委会:爱民居委会、光明居委会、胜利居委会、幸福居委会、建设居委会、解放村、跃进村、民主村、和平村、里塘村。
附:原 ★水南乡 辖5个村委会:水南村、下水南村、北山排村、宝山村、李梅村。
8. 蒲城有什么历史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 [编辑本段]地理概况蒲城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东临大荔县、澄城县;西接富平县;北依白水县、铜川市。东西长52.8千米,南北宽47千米。总面积1654平方千米/1584平方千米。总人口75万人,县城人口42万(2004年)。
邮政编码:715500。行政区划代码:610526。电话区号:0913。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蒲城县辖14个镇、10个乡:城关镇、罕井镇、孙镇、兴镇、党睦镇、高阳镇、永丰镇、荆姚镇、苏坊镇、龙阳镇、东陈镇、坡头镇、洛滨镇、陈庄镇、翔村乡、三合乡、贾曲乡、东阳乡、原任乡、龙池乡、椿林乡、平路庙乡、上王乡、大孔乡。共有7个居委会、359个行政村。 [编辑本段]县情简介蒲城县北部丘陵,中部高塬,南部平川,耕地168万亩,东临大荔、澄城;距韩城市司马迁祠126公里;西接富平,距古都西安市110 公里;北依白水、铜川,距中华人文如祖轩辕黄帝陵100公里,南接渭南,距闻名中外的西岳华山120公里。
辖区14镇10乡,373个行政村,全县76万人,人口密度431人/平方公里。
地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2度,无霜期180—220天,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
科技力量雄厚,高中级技术人员1870名,辖区两所中等专业学校,6所高中,772所中小学校,在校学生15.7万人。38个医疗卫生单位,卫生单位技术人员1336人。是全国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之一。
蒲城地方工业以煤炭、建材、纺织、机电、化工以及农付产品加工为主,主要有水泥、煤炭、塑料、变压器、奶粉、脱脂药棉等。牛肉、果脯、金丝蜜枣、保健品、氧化锌、三氧化钼、钼铁、红丹粉等产品出口供货值逐年大幅度上升。传统的烟火艺术名扬中外,为中华一绝,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蒲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棉、油、烟、果、梨、牛、羊、鸡”十大商品基地初具规模,为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县,以苹果、酥梨为主的果品面积已达47.8万亩,总产量在5亿公斤以上。苹果、酥梨以其品味纯正、肉质细嫩、香甜可口而享誉海内外。已建成苹果、酥梨绿色食品基地10万亩,“秦川牛”驰名中外。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周封贾国,秦置重泉县。王莽更名调泉县。东汉复设重泉县。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析置南白水县。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置蒲城县,以地处蒲池,故名。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置奉先县。宋开皇四年(公元917年)复名蒲城县至今,1949年3月解放。
蒲城境内文物荟萃,城外桥、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为墓,彼此烘托,尤以桥陵石刻最为精美,气势雄伟,为唐十八陵之冠,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南寺唐塔,北寺宋塔,遥相呼应,明清考院、六龙壁、勿幕图书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王鼎纪念馆、将相故里牌坊保护完好。县博物馆内,历史文物琳琅满目,《大唐故金仙长公主志石之铭》、《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大唐代国长公主碑》、《高力士碑》、《义门王氏先茔碑》、《苏孝慈墓志》、《蒲城王氏祠堂碑》等闻名遐迩,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蒲城历史上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党怀英、王鼎、井勿幕、李仪祉、杨虎城等先贤志士均出生于此。
能源矿产储量大,易开采,品味高。蒲城县处于国务院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的山西能源基地范围。煤储量丰富,发展能源电力工业条件优越。石灰石、大理石、铝土矿、粘土矿、白云岩、硫铁矿、芒硝等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煤炭:煤田占有面积52.9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037亿吨。煤质属中灰至高灰、高硫、低磷的集煤及瘦煤。水文地质结构简单,可选性中等,易于开采。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北的诸山中,总储量为450亿吨,其中水泥石灰岩主要分布在岳王山、尧山和孙镇中尧地区。硫铁矿和芒硝:该县化工资源丰富发展化学工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硫铁矿分布在蔡邓三眼桥地区,总储量约113-150万吨,芒硝产于该县南部泊滩地区,总面积170平方公里。大理石和白云岩矿:储量分别为300、500万吨,500-1000万吨逐级开发。陶瓷粘土:主要分布在蔡邓三眼桥地区,地质储量289.5万吨,发展陶资工业具有一定基础。蒲城县地貌单元界限分明,地域差异明显,宜农、宜林、农副土特产品十分丰富。在“八五”期间已建立了小麦、棉花、玉米、油菜、苹果、酥梨、牛、羊、鸡等十大农牧业商品基地。素有“陕西粮仓”之称,苹果、酥梨、金丝蜜枣等农特产品享誉海内外,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潜力很大。
9. 关于浦城历史文物和人文古迹的小论文
祝徐氏,浦城人,生活在乾隆中后期至嘉庆年间,她因独立捐修浦城城墙而名垂青史。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六月,浦城发生特大洪灾。县志记载“淹毙人口数千”,据清朝大臣祖之望记述:“此次洪灾,人丁遭漂没者也以万计”。导致惨剧的原因是洪水冲毁了城关东、南、西三面城墙。
大灾过后,官民欲修城墙未果。京官祖之望(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曾任山东巡抚、广东巡抚、河道总督,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回到浦城,目睹这一状况感到很焦急,召集乡绅捐款修复城墙。与祖之望有戚谊之交的祝徐氏,将丈夫祝乾封所留遗产剩一部分给三个儿子购置田产外,捐出伍万多两白银,独自承担了修复城墙的全部费用。祝徐氏三个儿子分头负责,历时三载,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这项工程。建成后的城墙高2.4丈,顶宽1.8丈,绵延十多里,屹立在南浦溪畔。
祝徐氏的义举不仅受到当地人的交口称赞,闽浙总督汪志伊撰文表彰,此事更惊动了朝廷,嘉庆帝曾题“深明大义”御匾。
人类从远古洪荒走来,对自然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古人喜欢逐水而居,房屋盖在低洼处,等房屋、人口聚集到一定规模,部分房屋被冲毁后,补救的办法只有修城墙。浦城城墙始筑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嘉庆拾伍年(1810年)重修。解放后,随着天文、地理知识的普及,以城区几座桥梁为参照物,城区路面大幅度提高,城墙的防水功能渐失,城墙也遭到毁灭性破坏。遗憾的是,十多里的城墙现只剩“登瀛门”和“龙潭门”两处遗迹。
给你店资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