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历史
莫俦,状元,北宋吏部尚书、右丞相。
周叙,进士,明朝工部尚书、辽东巡抚。
孙道仁,福建都督,民国上将。
汪啸风,海南省委书记。
黄炳秀,湖南省委书记。
⑵ 慈利有那些名人
吴贤钧 男,1928年4月生,湖南省慈利县人,土家族。副研究员。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湖南《爱晚诗社》秘书长。大学文化,在教学中创编了《新国际音标速成教学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图书馆工作中为读者排忧解难,给廖世杰老师翻译了学术价值很高的西德博士论文《铝-硅合金树枝状晶形态学研究》万余字,他借此大胆创新,经过反复试验,成果超前,后来他申请并出席了第25届国际冶金学家年会,还担任大会执行主蒿,被吸收为国际冶金学会会员,故此译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突出。在图书馆第一线工作中,取得了《对流通学理论和实践的探讨》的研究成果,首先提出了流通学这一新学科,此论文被选入《湖南省图书馆学会1986年年会论文集》,并获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学术研讨会优秀科研成果教级一等奖(山东)、《论图书馆的历史性转变》获湖南省图书馆学会优秀成果奖,《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学术性》等十余篇和英译汉《共公图书馆的未来》、《哈佛大学图书馆近一个世纪管理机构的变革》等文被省以上书刊收入。新诗《路灯》获92中外文学艺术作品大展文学类优秀作品二等奖(海南),散文《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获"时代与美"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湖南);《赔菜篮》获首届"雪莲杯"小小说全国征文大赛新人奖(四川);传统诗《喜庆香港回归》参赛"兴华特奖"获第二名;(湖北)《抗洪精神颂》获"百花杯"全国精短文艺作品大赛优秀作品奖(鲁)。已被收入《中外名人辞典》(北京)。
⑶ 慈利县的著名人物
1、莫俦
莫俦,湖南澧州慈利县人,字寿朋。其父莫卞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的进士,生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卒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状元。
莫俦是位才华横溢的人,除书画技艺精湛之外,还著有《真一居士集》、《内外制》、《四六集》等传世。
2、张兑
张兑,原名张文悦,张家界市慈利县五雷山麓张家塌人。张兑少时,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元元统元年(1333)贡礼部,至正元年(1341)参加殿试中进士。
元顺帝嘉其才,见其齿缺,赐名曰兑,授官荼陵州同知,后调德州牧,擢升丹徒尹。张兑在任时,公正廉洁,治绩斐然,被征召为翰林国史编修,后迁升为辰州路总管。
元末,弃官还乡,隐居大维山(今五雷山),修金殿、观音堂,重修火宫殿等,有《张公兑记》。
明洪武四年(1371),张兑又被起用为朝廷编修讲读官,食禄终身。兑学问渊博,尤以诗见长,有《溪堂集》行世,卒后葬七都南山坪方巾山祖茔。
3、孙开华
孙开华(1840-1893)湖南慈利人。咸丰中从军,镇压太平军、捻军。转战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广东诸省间,赐号“擢勇巴图鲁”;累官至提督。
光绪初,历任福建漳州镇总兵,署陆路提督。募勇成捷胜军,治厦门、台北防务,曾用兵后山地区。
中法战争时,驻守台湾沪尾,大败法国侵略军,歼敌二千余。封世职,帮办台湾军务。光绪十九年卒。
4、周叙
周叙,又名周天叙(1481—1560),字子厚,1481年出生于慈利县九溪卫,1504年中弘治甲子科举人。
1511年登正德辛未科进士,曾任大理寺丞、大理寺卿、四川按察副使、山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辽东巡抚、户部、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诰封为资政大夫。
5、唐仁
唐仁,字少微(?-1559),明朝九溪卫庠生(秀才),明朝抗倭爱国将领,在浙江“王江泾”大败倭寇,史称“王江泾之战”为东南战功第一;在保卫杭州城时英勇殉国,被朝廷诰封为“镇国大将军”,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慈利县
⑷ 慈利县的历史沿革
慈利县历史悠久,建置已达2200多年。境域春秋末,周楚平王之孙白胜筑城于零水之畔,即白公城。公元前221年,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辖区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更名零阳县,属陵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慈利县,属崇州,县名取“土俗淳慈,产物得利”之义。
元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为慈姑州,旋改为慈利州。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慈利州为县,慈利县治汉至隋初设白公城,明万历末年迁至永泰街,即今城关镇。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湖南省裁撤武陵道,将大庸、桑植、慈利县划规辰沅道。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裁撤“道”的建制,仅存省、县两级,所以,大庸、慈利、桑植三县均属省直辖市。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11月24日,贺龙、任弼时、萧克、关向应等,领导红军二、六军团解放大庸县,建立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红军长征,湖南省建湘西绥靖处,管辖慈利、大庸、桑植、临澧、石门、澧县等6个县,专员办事处,设在慈利县。
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938年至1949年),湖南全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大庸与桑植属第八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在永顺。慈利县属第四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在常德。
公元1949年至1988年,慈利县属常德专区管辖。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大庸地级市,辖慈利、桑植两县和永定、武陵源两区。
2015年9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推进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出台。根据《方案》,慈利县成为湖南国土资源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县(市)。
⑸ 请教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的历史沿革大神们帮帮忙
慈利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澧水中游,东北与石门县毗连,东南与桃源县接壤,西北与桑植县相邻,西南与永定区连接,是一个“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全县总面积3480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7%,其中山地面积340万亩,耕地面积57.12万亩;辖31个乡镇(包括7个土家族乡),675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67.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5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40.91万人,占总人口的61%。 史籍记载,慈利素有“银澧金慈”之称——这喻示慈利物华元宝,富饶美丽。慈利建置已有2200余年,面积3480平方公里,人口68万。慈利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是风景名胜张家界的重要一翼。 就在这片沃土上,育出了爱国将领孙开化、中华英豪杜心武、无产阶级革命家袁任远、著名核物理学家陈能宽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就在这片沃土上,生长着银杏、珙桐等427种珍贵树木,种植名贵药材40万亩,被誉为“中国杜仲之乡”;由中科院命名的“慈利金香柚”甜美醇香,饮誉海外;还集聚了云豹、大鲵等472种野生动物,珍藏着27种矿产,尤其是大理石,工业储量达3亿立方米,虎皮黄、云黄玉等品种全国稀罕,故慈利又有“大理石之乡”的美誉。 就在这片沃土上,慈利儿女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励精图治,使“银澧金慈”更添风采。现已初步建成粮、棉、油、烟、果、差、药等十大商品基地,并初步建成电力、冶金、轻纺、食品、化工、建材等工业体系。慈利交通大为改善,枝柳铁路东西贯通,张家界机场近在咫尺,省道县道四通八达,常(常德)张(张家界)高速公路已经动工,她将给慈利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水能资源丰富,已建成131处小水电站,装机6万千瓦,是“全国农村电气化达标县”。与美国AES公司合作兴建的城关电站、装机30万千瓦的江垭电站均已竣工发电,收到良好效益。邮政通信发展迅速,程控电话、移动电话遍布城乡,互联网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慈利县有“南武当”之称的道教旅游胜地——五雷山,江垭电站兴建后形成的溇江风光以及跨流域的赵家垭水库风光,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投资环境宽松,有20多家外资企业在慈利安家。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社会事业同步发展,是全国的教育和体育先进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均被评为全国二甲医院,中医院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城乡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人民安居乐业。可以豪迈地说,慈利已成为湘西北地区开放发展的前沿。 历史沿革 慈利县建置已达2200多年。境域春秋末,周楚平王之孙白胜筑城于零水之畔,即白公城。公元前221年,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更名零阳县,属陵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慈利县。取“土俗淳慈,产物得利”之义。沿用至今! 慈利县历史悠久,建置已达2200多年。境域春秋末,周楚平王之孙白胜筑城于零水之畔,即白公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辖区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更名零阳县,属陵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慈利县。属崇州。县名取“土俗淳慈,产物得利”之义。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慈姑州,旋改为慈利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慈利州为县,沿袭至今。县治汉至隋初设白公城,后几经迁徙,明万历未年迁至永泰街,即今城关镇。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农历丙辰年)湖南省栽撤武陵道,将大庸、桑植、慈利县划规辰沅道。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农历壬戌年)裁撤“道”的建制,仅存省、县两级,所以,大庸、慈利、桑植三县均属省直辖市。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农历甲戌年)11月24日,贺龙、任弼时、萧克、关向应等,领导红军二、六军团解放大庸县,建立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农历乙亥年)红军长征,湖南省建湘西绥靖处,管辖慈利、大庸、桑植、临澧、石门、澧县等6个县,专员办事处,设在慈利县。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938年至1949年,农历戊寅年至已丑年),湖南全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大庸与桑植属第八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在永顺。慈利县属第四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在常德。 公元1949年至1988年(农历已丑年至已巳年),慈利县属常德专区管辖,1988年至1990年(农历已巳年至辛未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大庸地级市,辖慈利、桑植两县和永定、武陵源两区。
⑹ 慈利古代属于哪国
慈利县历史悠久,建置已达2200多年。境域春秋末,周楚平王之孙白胜筑城于零水之畔,即白公城。公元前
221年,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辖区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更名零阳县,属陵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慈利县,属崇州,县名取“土俗淳慈,产物得利”之义。
元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为慈姑州,旋改为慈利州。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慈利州为县,慈利县治汉至隋初设白公城,明万历末年迁至永泰街,即今城关镇。
⑺ 慈利站的历史沿革
慈利站建于1978年。
2004年12月28 日开工进行改造扩建,总体规划占地面积为37800平方米,其中广场占地面积为11800平方米。
2010年,对2站台进行了改建,新建地道一座。
⑻ 湖南慈利县象市镇有多少年的历史
慈利县历史悠久,建置已达2200多年。境域春秋末,周楚平王之孙白胜筑城于零水之畔,即白公城。公元前221年,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辖区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更名零阳县,属陵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慈利县,属崇州,县名取“土俗淳慈,产物得利”之义。
元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为慈姑州,旋改为慈利州。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慈利州为县,慈利县治汉至隋初设白公城,明万历末年迁至永泰街,即今城关镇。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湖南省裁撤武陵道,将大庸、桑植、慈利县划规辰沅道。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裁撤“道”的建制,仅存省、县两级,所以,大庸、慈利、桑植三县均属省直辖市。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11月24日,贺龙、任弼时、萧克、关向应等,领导红军二、六军团解放大庸县,建立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红军长征,湖南省建湘西绥靖处,管辖慈利、大庸、桑植、临澧、石门、澧县等6个县,专员办事处,设在慈利县。
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938年至1949年),湖南全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大庸与桑植属第八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在永顺。慈利县属第四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在常德。
公元1949年至1988年,慈利县属常德专区管辖。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大庸地级市,辖慈利、桑植两县和永定、武陵源两区。
2015年9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推进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出台。根据《方案》,慈利县成为湖南国土资源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县(市)。
⑼ 中国张家界慈利古代打仗历史
1943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继鄂西会战后,日军出动10余万人向常德地区发起了大规模攻击。
常德据沅江下游,是洞庭湖西部一大城市。东临洞庭湖,西依武陵山,南抵雪峰山,北为太阳、太浮两山。过沅江为德山,有湘黔公路通长沙,四周河川密布。是闻名远近的“鱼米之乡”。 常德一旦沦陷,不仅长沙侧翼将被威胁,重庆大后方唯一的补给线被掐断,而且将使重庆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兵锋之下。更重要的是,常德的得失还关乎着西南战场乃至整个东南亚战场的胜负,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慈利处在武陵山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和石门互为倚角,一道构成常德西北方向的屏障,石门失守后,慈利开始遭受日军侵犯。在这片土地上,中国军队展开了为期12昼夜的惨烈阻击战。
二、双方参战部队及人数
1、中国军队
74军(辖51师、57师、58师) 军长:王耀武
其中,57师驻守常德城区,慈利方面主要是58师和51师两个师担任阻击任务。
58师(辖172团、173团、174团)师长:张灵甫,兵力8174人;51师(辖151团、152团、153团)师长:周志道,兵力8400人,中国军队参战兵力共为16574人。
2、日本侵略军
日本入侵慈利的部队为第13师团全部和第34师团佐佐木支队。13师团(师团长为赤鹿理)辖65联队(伊藤部队)、104联队(海福部队)、116联队(大坪部队),兵力编制为23137人;佐佐木支队兵力编制为6220人。日军兵力总数为29357人。
值得说明的是,51师右翼阵地还要在桃源县与日军第3师团和116师团交战,所以,慈利战场国军要对付两倍于己的日军。
战役经过
第一阶段:敌兵压境
1、日军进犯路线
第一路是以日军13师团步兵第65联队基干为左纵队前卫,于13日8点从刻木寺出发,向毛家山方向南进,18点进入石门桐子溪附近渫水河畔。14日早晨65联队渡过渫水,进入慈利杨家溪,于15日晚渡过澧水,进入猫儿峪。在猫儿峪、赤松山一带受到国军58师172团第三营的阻击,18日晚8点进入慈利县城。
第二路是以第13师团步兵第104联队(海福部队)作为右纵队,于13日早晨从杜家冈出发,越过山岳地带,经万仞洞、螺系坝;再经三合山、永盛桥、大沙溪,于17日晚进入茶林河的对岸,当天夜间渡过澧水,在保安桥与65联队会合。于18日晚8点进入慈利县城。
第三路是以第13师团步兵第116联队(大坪部队)为右侧纵队,于13日,从新门寺附近出发,经杜家冈,于万仞洞南方渡过渫水;然后经分水岭、三合山西麓,东岳观附近,向慈利急进。日军战史资枓记载,这路日军因弄错了行军路线,于20日到达岩泊渡,经朝阳、金坪进入龙潭河。
第四路是协同13师团作战的佐佐木支队,于17日从新关附近出发,经过永盛桥,东岳观,由于在垭门关遭受到58师172团第一营的阻击,至19日正午,渡过澧水进入慈利。
2、基本过程
11月2日,13师团从湖北渡过松滋河,11日到达石门杜家岗、新门寺附近。佐佐木支队从公安县进入湖南,当天来到13师团西北部的新堰。此时在石门驻守的73军正面临灭顶之灾。佐佐木支队配合日军又一个精锐师团第3师团,将73军团团围住。
战斗一打响,这支在南县“厂窖惨案”中遭受重创、还没恢复元气的部队很快就溃不成军。暂五师师长彭士量在指挥作战中阵亡。军长汪之斌在给第六战区电话汇报称:“有副军长一人、师长三人、副师长三人战死或下落不明,四个师,仅存兵力约四千,重火器装备均已丢失,基本失去战斗能力。”
11月14日,从石门溃逃出来的73军在慈利杨家溪附近又遭到13师团的致命一击。
这一天,杨家溪旁的澧水河被鲜血染红了。许多见证当年惨状的老人,至今还都不忍回顾那段血腥往事。
退回慈利时73军已不足13个连队。
14日晚,蒋介石在给军令部的电话强调:74军今后作战要领,“以一部确保常德,主力在慈利附近地区,与敌决战”。
第74军,是国民党中央军中的精锐。其军装备补给与素质始终高出一筹。这个军在实战上也不含糊,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的硬仗。1940年,74军进行整编,配备最新装备,直属军事委员会。日军对这支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敬畏,并以“三五部队”称之(指所辖的第51师,第57师,第58师,皆以5开头)。
根据军令部指示,军长王耀武下令:“除第57师坚守常德,主力即控制慈利东南白鹤山、鸡公岩、燕子桥之间山区。保持机动,争取外翼侧击敌人”。
据73军老兵介绍,74军还担负接应他们的任务。
51师和58师接到命令,立即行动。11月15日,58师在师长张灵甫率领下到达慈利二都岗、燕子桥、黄连洞,并派出搜索队向石门方向搜索侦察。
58师所辖主力三个团作战部署是:172团,于15日下午赶赴慈利城南落马坡集结。占领祖师殿、垭门关各要点,向猫儿峪、东岳观附近派出警戒部队。174团,于15日下午到达黄连洞,派出警戒部队对石门方向警戒。173团,16日上午10时,赶往慈利城南燕子桥附近集结,在岩泊渡、柳林铺附近侦察渡河点、征集渡河材料。
直属骑兵连,经上五通、慈利、垭门关,15日下午,到达通津铺担任师左侧警戒。当天58师前线指挥所设在简家坪。
51师(辖151、152、153三团)紧随58师,在慈利、桃源交界区设立了防线。师指挥部在王家棚。
11月16日,日军第13师团在突破国军石门第73军防线后兵分四路向慈利进发。
16日上午9时,58师的搜索警戒部队与日军65联队的先头部队第一大队在猫儿峪狭路相逢,双方接火,打响了慈利阻击战的第一枪。这支国军小股部队与敌人周旋到中午,奉命撤退,防守赤松山扁担垭阵地。
17日拂晓,约1000余日军从东岳观南家村向垭门关进犯。防守垭门关的是172团一营,他们早已占据有利地势,在垭井附近的陈家大凸和史家大凸构筑了工事,做好了战斗准备。
当天下午14时,在通津铺担任警戒任务的骑兵连也遭遇了敌兵,双方旋即发生了激战。
随着敌我双方在猫儿峪、垭门关、通津铺先后交火,慈利阻击战全面打响。
第二阶段:攻守拉锯
从17日开始,至24日,日军先后在赤松山、垭门关、羊角山和七姑山遭到了国军顽强阻击。其间,国军先后组织了三次漂亮的伏击。一次是18日上午,51师和58师各一部在亮垭(广福桥老棚村境内)将日军派往增援赤松山的第三师团68联队包围,歼敌约200余人。第二次是将突袭国军羊角山左翼阵地的一股约300人的敌军全歼在廖家村附近的澧水河。第三次是日军攻击到七姑山下,国军乘敌人立足未稳,两个营从七姑山和零阳山分别杀出,歼敌上千。敌65联队长伊藤伊彦也在这次战斗中被击中右腿,差点丧命。这个阶段,国军一直占据地形上的优势,但是,日军利用飞机、大炮,还多次使用毒气,给国军造成了重大伤亡。羊角山一役,国军伤亡达900余人。七姑山之战,日军出动13师团65联队、104联队、佐佐木支队第四大队和第3师团一部约一万五千人,全线发动了攻击,阵地几次易手。国军51师151团二营营长张先勇壮烈殉国,153团第三营营长周德民率众冲杀,光荣负伤。
第三阶段:全面反攻
慈利阻击战,74军外围51、58师一面阻击,一面诱敌深入,目的是想把敌人引向慈利的西南方,减轻常德方面压力。敌我双方拉锯到龙潭河以后,战场形势发生变化,两个师才全面开始反攻。
11月21日,116联队一部大约2000日军绕过国军防线,到达龙潭河,企图偷袭58师指挥部。师直属部队一面抵挡,一面掩护师部往高桥方向撤退。七姑山正在鏖战,龙潭河却响起了枪声。同时,日军104联队绕道进入二坊坪,多支小股部队渗透进景龙桥。日军飞机在上空盘旋、轰炸。一时间,这片三角区域陷入了一场混战。
23日下午3时,51师奉命转移,除一部留置七姑山,就近归58师张灵甫指挥外,主力占领新铺、高桥。
25日,常德外围阵地相继丢失,城区被日军团团围住,国军第六、第九战区同时紧急调度,派兵救援常德。而敌军13师团在慈利进展不力,引起了军部的不满。11月20日,攻击到桃源盘龙桥附近116师团黑濑联队接到命令:第十三师团在慈利方面没有取得进展,黑濑部队由军直辖,向黄石方面转进,以攻击第13师团正面敌人背后。这支敌军先后在盘龙桥——漆家河,漆家河——陬市,陬市——漆家河——黄石(龙潭河),黄石--常德之间来回奔忙,于24日才到达常德西北参加攻城。
为了尽快消灭龙潭河这支日军,解救常德,张灵甫决定开始大反攻。他让刚到白果庙驻防的174团迅速收缩防线,经云朝山、告子峪、高桥,从西面发起攻击。每团各挑出200名勇士组织奋勇队,穿插到敌后,发动突袭;步兵指挥官李嵩赶到枫球坪指挥作战。并派出一个营和一个骑兵连,加上无线电部队组成突袭队,向常德方向驰援。
25日13时,总攻正式发起。174团从西面,172团从北面,173团、51师152团一部从东面同时发起攻击,日军三面受敌,顾此失彼,慌忙还击。双方激战一下午,日军13师团116联队第一中队长川崎芳雄在混战中被打死。
直至深夜,奋勇队还在四处出击,枪声此起彼伏,日军得不到片刻休息,激战中,龙潭河一些山头被炮弹削平,房屋被炸毁,土地被烧焦。
26日一早,龙潭河集镇上冒出了滚滚浓烟,日军抵挡不住强势进攻,向南撤往黄石。逃跑前,四处纵火。古老的龙潭河镇霎时被烈火吞没。
当天上午10时,龙潭河被我收复。
作为兄弟部队,在58师派部队救援常德的同时,51师也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向常德前进。他们穿过日军层层包围,赶到了盘龙桥。12月2日晚,51师救援部队前锋冒险泅渡沅江,进城和守城部队取得过联系。然而,12月3日,常德城已经陷落。
慈利阻击战,历时12昼夜。先后经历大小战役十余次,收复龙潭河以后,51师、58师全线开始反攻,把敌人赶出黄石、漆家河。在慈利经过修整后的73军也参与攻击,在热水坑、螳螂岗附近歼敌上千,终于雪了杨家溪之耻。
据74军伤亡统计,慈利抗战将士共伤亡3990人,其中阵亡1914人。日方资料显示,常德会战中,13师团和佐佐木支队共伤亡6661人,其中阵亡3472人。
日军入侵慈利,给慈利人民带了深重的灾难。据《湖南抗战损失统计》表明:慈利仅县城烧毁房屋达962栋,人员伤亡1123,直接损失达1160亿元。杨柳铺乡盛极一时的商埠--谢家铺、鞭子铺被付之一炬,仅在少数老年人的记忆里留下两个地理名词;东岳观老街被烧掉三分之二,慈利县城面目全非,变成一片瓦砾;景龙桥街道17栋木屋被焚毁;龙潭河古镇一夜之间消失在熊熊烈火里。
四、慈利阻击战对于整个常德会战的意义
常德会战结束两个月后,蒋介石在第四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说:第74军除57师担任常德城防外,其他两师共计只有6个团,在常德周边对抗敌人13师团与其他一个师团共计不下6个联队。经过月余的苦斗,始终与敌周旋到底,并且处处立于主动地位,向敌人实行攻击,这实在是我们革命军抗击史上最辉煌的战绩……
张灵甫在常德战役外围作战表现突出,获颁云麾勋章一枚,他是因常德战役有幸授勋的少数将领之一,被蒋介石誉为“模范军人”。
⑽ 慈利县中医院的历史沿革
该院始建于1956年,四十多年来,一直奉行“中西结合办院、突出中医特色”的办院宗旨,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化脓灸治疗哮喘、消障灵治疗白内障等中医特色医疗技术的优势,从一所诊所规模的医院逐步成长为一家县级综合性医院,并于1994年10月经国家卫生部评审通过,获得“全国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的荣誉称号。
建院四十余年来,经过几代中医人的艰苦奋斗,该院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地进步和发展,不断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为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