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溪县历史
㈠ 资溪县第一中学的介绍
资溪县第一中学是全国重点中学之一,创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有着70多年的历史。
㈡ 资溪旅游攻略
第一天 到达资溪晚上接人住酒店。 第二天 早餐后 乘车前往资溪县大觉山旅游风景区, 攀登海拔1000多米高度的莲花山,登高观赏旅游风景区的自然风光。到有 1600多年历史的集佛.道.儒三教合一宗教朝拜胜地-大觉岩寺进香朝拜,品尝素斋。中午 参加惊险刺激,浪漫惬意的大峡谷漂流,游览资溪县城 ,品尝当地小吃,购买土特产。 第三天早餐后前往马头山旅游风景区(建设中),感受原始森林,自然生态的美景,帮你实现人类回归自然走进远古家园的梦想。下午乘车前往狮子山,拜访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后裔古村群,宋代理学开宗李觏故里,参观宋朝商业古街,明代高云塔,具有东方古典爱情经典之称的清代贞洁牌坊。感受美丽山城的古韵文化。
㈢ 资溪县乌石镇的历史
乌石镇成功培育南方红豆杉幼苗位于资溪县西南部,东连福建省光泽县,南为株溪林场,东南靠黎川县,西界南城县,北临鹤城镇、石峡,西北为石峡采育林场。镇政府设在横山村,距县城25公里,乌石镇总面积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70公顷,山林地11200公顷,森林覆盖率80%,辖10个村委会、114个村小组,2928户,12234人(非农业人口2292人)劳动力5660个,有1个少数民族――新月畲族村,53户,203人,耕地面积313亩,其中水田234亩。 镇内东西高山耸立,西部大旭山为最高峰,海拔1107米。中部横梨树岭将乌石镇分为南北两部分,横山一带为谷盆地,南部有桐溪汇入旰江,北面陈坊水注入增坊河后汇入泸溪河,年平均气温16.9℃,年降水量为2000毫米,无霜期280天。 乌石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了特色农业:主要有苗木、鳗鱼、竹荪、西瓜等。其中:苗木1000亩,鳗鱼300亩,竹荪60亩,西瓜300亩。尤其苗木已有绿化苗、风景苗、用材苗等二十多个品种。乌石镇面积:127k㎡人口:14500人邮编:335306代码:361028104 辖乌石居委会,横山、陈坊、草坪、新月畲族、长源、茂林、于家边、乌石、关刀山、桐埠等10个村委会。镇政府驻横山。
㈣ 江西资溪特产有哪些
江西抚州资溪拥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里是面包之乡,各种口味的面包都大量的生产,还有令人惊艳不已的漂流胜地,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江西资溪特产名单一览。
1、资溪板栗
资溪县种植的板栗味美个大,每一个都是精品,而且也是种植板栗历史非常悠久的传统强县,整个地区拥有一万多亩的栽培面积,也是当地农民非常重要的收入经济来源。
近年来新增加了二万多的种植面积,板栗的产量也全面提升,通过科学管理和栽培技术,使得板栗的收成增加了3倍多,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板栗种植基地,农民都开始看重引进优质的改良及技术,使得板栗的品种呈现多样化发展,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和品尝不同的口味。
2、法水罗非鱼
资溪县境内有一处极佳的天然温泉地,温泉出来之后成为小溪,环绕着其中一个村庄,成为了天然的护城河结构,小溪水质清澈,其中蕴含了诸多鱼类和水产,其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鱼,被称为法水罗非鱼。
3、资溪白茶
资溪白茶,产自江西省资溪县,原产于浙江省安吉县。该茶是茶类中的珍品,因其满叶披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资溪白茶外观色泽为绿色,冲泡后形似凤羽,在参赛的73家茶叶生产单位角逐中质冠群雄而荣获金奖,并获江西省首届农博会“畅销产品奖”,为江西佳茗又添新秀。
2008年初在江西省首届茶博会上荣获金奖,同年3月,江西省农业经作部门领导对资溪白茶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资溪白茶是全省最好的绿茶。
2009年,资溪白茶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对资溪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进行审查。
4、面包
资溪县被誉为面包之乡,这里的面包种类繁多,各种口味和精致的加工手艺,使得这里的面包远销外地。
㈤ 谁知1979年出生,2000年参加工作拟任江西省资溪县委副书记、县长,彭映梅的工作历史
副省长侄女
㈥ 资溪为什么是面包之乡
因为这里走出的数万“面包大军”在全国各地开有5万多家面包店。
足迹还涉足俄罗斯、法国、越南、缅甸等国,每年为资溪带来40多亿元产值。
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处群山之中的资溪县地少人多,寻求致富道路是资溪人的共同愿望。1987年在退武回乡老兵张协旺和洪涛的带领下,人们纷纷开始学习面包制作及经营面包店。
资溪的历史沿革:
资溪建县于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时名泸溪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避湖南省泸溪县同名,奉命改为资溪县。
资溪是中国面包之乡,资溪面包7000多家面包店遍布全国,还分布在俄罗斯,越南,香港等地。资溪县拥有江西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华南虎野化放归基地等国家级名片。
资溪县地处江西省东部,位于东经116°46′-117°17′,北纬27°28′-27°55′。东邻福建省光泽县,南交黎川县,西与南城县交界,西北接金溪县,东北界贵溪市,有“江西东大门”之称。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资溪
㈦ 资溪县的历史名人
李觏 字泰伯,北宋思想家、哲学家资溪是李觏的故里。
李山甫 字明叟,北宋中期人,生卒年不详,家在今高阜镇港口村叶源。
饶廷直 字朝弼,北宋末年人,生卒年不详,家在今欧溪乡境内。
李 淛 字宗海,宋末元初人,生卒年不详,家在今高田乡境内。
石文器 字伯重,又字玉完,明末清初人,生卒年不详,家在今嵩市镇境内。
傅 彤 字仪翰,又字丹峰,清朝中叶人,生卒年不详,家住今泸阳乡朱崖村。
傅光明,男,1953年10月2日出生,福建省畜牧协会理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全国优秀企业家。
㈧ 资溪县为什么会叫资溪它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资溪原名泸溪县,明万历六年(1578年)从南城县析置,隶属建昌府,直至1912年废府及直隶州后直属省。1913年全国统一改变同名县名,故易名为“资溪县”至今。
㈨ 抚州的任务历史。
抚州位于赣东,地处华东地区,辖1区10县,东邻福建省建宁县、泰宁县、光泽县、邵武市,南接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宁都县,西连吉安市永丰县、新干县和宜春市的丰城市,北毗鹰潭市的贵溪市、余干县和南昌市进贤县。南北长约222千米,东西宽约169千米,总面积18816.92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11.27%。人口400万,通用赣语,自古就有“襟领江湖,控带闽粤”之称。抚州先后涌现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一代散文名家曾巩,词坛巨匠晏殊、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儒,以及舒同、游国恩、饶毓泰、盛中国等一大批现代文化名人。抚州是江西省唯一同时享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海峡西区国家发展战略、振兴原中央苏区战略等三大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政策的设区市。抚州是著名的宜业、宜居、宜游“三宜城市”。城市环境优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人均公园绿化面积达到16.6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到43.4%,环境综合评价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一,森林覆盖率高达64.5%,境内的资溪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5.9%,被誉为“天然大氧吧”。建制沿革编辑秦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分天下为36郡,抚州属九江郡。
西汉高祖四年(前204),境区属淮南王领地。西汉高祖六年(前202),分淮南王国部分属地置豫章郡,辖18县,以豫章南境地为第11县,定名南城县,此为抚州市境区建县之始。东汉永元八年(96),置临汝县。南城、临汝两县均属扬州豫章郡。
吴晋南朝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分豫章郡之临汝、南城两县地置临川郡,此为抚州境区建郡之始。临川郡隶扬州,以临汝为上县,南城次之。同年,又析南城县东南部分置东兴、永城、南丰3县,析临汝西南部分置西平、新建、西城、宜黄、安浦5县。至此,临川郡辖临汝、南城、西平、新建、西城、宜黄、安浦、南丰、永城、东兴10县。郡治临汝。
西晋元康元年(291),临川郡属江州,辖区不变。齐建元元年(479),临川郡治由临汝迁南城。普通三年(522),分临川郡之地建巴山郡,另置巴山县。临川、巴山郡同属江州。临川郡辖临汝、南城、西丰、宜黄、安浦、南丰、永城、定川8县,治南城,同年迁治临汝。巴山郡辖新建、西宁、巴山、大丰、新安、兴平、丰城7县,治公溪古城。梁太平二年(557),临川、巴山郡属高州。
隋唐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总管杨武通奉使安抚,废临川、巴山两郡置抚州(取安抚之意),抚州之名始于此。将西丰、定川两县并入临汝县,改称临川县;将南丰、永城两县并入南城县;废大丰、新安、巴山、新建、兴平、丰城、西宁7县,置崇仁县,宜黄、安浦两县亦并入崇仁县。十二年,以铅山县及光泽县置邵武县。抚州辖临川、南城、崇仁、邵武4县,治临川。大业三年(607)。改抚州为临川郡。
唐武德五年(622),改临川郡为抚州,隶洪州总管府。又以南城县之一部分另置永城、东兴两县;以崇仁县之一部分另置宜黄县;以邵武县之一部分另置将乐县。抚州辖临川、南城、崇仁、邵武、永城、东兴、宜黄、将乐8县。七年,改洪州总管府为都督府,抚州属之。将永城、东兴两县重新并入南城县,又以将乐县重新并入邵武县划归建州。八年,将宜黄县并入崇仁县,抚州仅辖临川、南城、崇仁3县。贞观元年(627),抚州属江南道。景云二年(711),析南城县之一部分另置南丰县。先天二年(718),南丰县重新并入南城县。开元八年(720),重置南丰县。抚州辖临川、崇仁、南城、南丰4县,治临川。二十一年,抚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改抚州为临川郡。乾元元年(758),临川郡复为抚州。元和六年(811),升抚州为上州。咸通六年(865),升江南西道为镇南军,抚州属之。后周显德五年(958),以临川县上幕镇、归政乡设金溪场。
宋元
北宋初年,抚州为南唐辖地。开宝元年(968),置宜黄场。二年,以南城置建武军,隶江南西道,治南城。三年,改宜黄场为宜黄县,属抚州。八年,南唐亡,改抚州为军州,抚州、建武军归宋,属江南西路。太平兴国元年(976),抚州、建武军改属江南路。四年,改建武军为建昌军。淳化二年(991),南丰县改属建昌军。五年,金溪场改金溪县。抚州军辖临川、崇仁、宜黄、金溪4县,治临川。建昌军辖南城、南丰2县,治南城。南宋绍兴元年(1131),抚州、建昌军改属江南东路。四年,复属江南西路。八年,置新城、广昌县。十九年,置乐安县。抚州军辖临川、崇仁、宜黄、金溪、乐安5县,治临川。建昌军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4县,治南城。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改抚州军为抚州路,次年又改建昌军为建昌路。抚州、建昌路同属江西行中书省。十九年,南丰县升为南丰州,又名嘉禾州,直属江西行中书省。抚州路辖县、治所不变。建昌路仅辖南城、新城、广昌3县,治所不变。
明清
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改抚州路为抚州府,改建昌路为肇昌府。九月,又改肇昌府为建昌府。明洪武三年(1370),南丰州复改南丰县。明洪武九年(1376),废行中书省,抚州、建昌两府同属江西布政使司湖东道。抚州府辖临川、崇仁、宜黄、金溪、乐安5县,治临川。建昌府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4县,治南城。正德七年(1512),置东乡县,隶属抚州府。万历六年(1578),置泸溪县,隶属建昌府。
清顺治二年(1645),抚州、建昌两府均属江西省湖东道。雍正九年(1731),抚州、建昌两府改隶江西省南抚建道,辖县、治所不变。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废府及直隶州,原抚州、建昌两府所辖11县均直属江西省。民国3年(1914),全国统一改变同名县名,新城县易名为黎川县,泸溪县易名为资溪县。20年(1931)夏,南城、黎川、南丰、宜黄、乐安5县属第七区,广昌等4县属第六区,金溪、资溪等4县属第八区,临川、崇仁、东乡县仍直隶于省。同年12月,各县仍直隶省。21年(1932)夏,江西省以下划为13个行政区,临川、金溪、资溪、东乡与贵溪、余江等6县属第七行政区,南城、黎川、南丰、崇仁、乐安、宜黄6县属第八行政区,广昌县属第十二行政区。24年(1935),江西省缩为8个行政区。临川、南城、黎川、南丰、崇仁、乐安、宜黄、金溪、资溪、东乡、光泽11县属第七行政区,治南城。广昌属第八行政区。
1929~1934年,域内土地革命逐步深入,苏区地域日益扩大。从1929年4月开始,宜黄、乐安、南丰、南城、广昌、黎川、资溪、崇仁、东乡等县及苏区新置的南广、贵南、东方、赤水、金南、建东、黎南、广赤等县都先后建立了县革命委员会筹委会、县革命委员会、县苏维埃临时政府或县苏维埃政府、三县苏维埃联合政府。1933年5月,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在黎川县湖坊成立,随后建立的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管辖黎川、资溪、南丰、南城、金溪、贵南、金南、东方、建东、黎南等县苏区。由于国民党军“围剿”,苏区政权存在的时间或长或短。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作战略转移,除资溪县部分地域的苏区武装仍坚持游击斗争外,抚州市境域各级苏维埃政府都先后停止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5月,东乡、金溪、资溪、临川、崇仁、宜黄、南城、黎川等县先后解放。临川、东乡、金溪、资溪县属赣东北行政区贵溪分区。接着划出临川县的羊城、东外两镇另置临川市,亦属贵溪分区。1949年7月1日,以临川市和临川、崇仁、宜黄、南城、黎川县正式组建抚州分区,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于临川市羊城镇。1949年8月,南丰县解放,属抚州分区。金溪、资溪改属抚州分区。1949年9月,广昌、乐安县相继解放,属抚州分区,广昌县属宁都分区。1950年4月,临川市并入临川县,改置城关区。1950年9月,改抚州分区为抚州区。1951年6月,临川县城关区改为抚州市,属临川县辖市。7月抚州区改称抚州专区。1952年12月,广昌划为抚州专区。1953年,抚州市改为抚州镇,仍隶属临川县。1954年,抚州镇升为县级镇,隶属抚州专区。同年,广昌县划归赣南行政区管辖。“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夺取了抚州专员公署一切权力。1968年2月,正式成立抚州专区革命委员会,驻临川县抚州镇。进贤县划入抚州专区。1968年6月,东乡县划归抚州专区。1969年10月,抚州镇改为抚州市。1973年2
光照“临川之笔”(17张)月,抚州专区改为抚州地区。
1979年5月,撤销抚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抚州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广昌县划归抚州地区。9月,进贤县划入南昌市。1987年8月,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撤销临川县与抚州市,设立临川市(县级),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建制直至1995年1月才正式实施。2000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抚州地区和县级临川市,设立地级抚州市和临川区,市人民政府驻临川区。抚州市辖原抚州地区的南城、黎川、南丰、崇仁、乐安、宜黄、金溪、资溪、东乡、广昌和新设立的临川区。10月20日,抚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开始对外办公,地址仍在原抚州地区行政公署内。2007年年初,位于赣东大道延伸段市行政中心竣工,2007年2月1日,抚州市举行市行政中心落成典礼,市人民政府搬迁至此办公。旅游编辑自然景观
市内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南城麻姑山,麻姑山自古属天下名山,素负洞天福地盛名;有比泰山还高200多米的南丰军峰山,山上古木参天,怪石奇峰,龙潭飞瀑,并有九公里的原始石阶曲折上山;有号称“百岛洞”特大型水库—洪门水库,百里库区碧波荡漾,山重水复;有湖光山色、风景优美的南丰潭湖水库;有风景壮观的抚河源头风光;有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其中资溪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原始森林和奇珍动物,宜黄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内已多批外籍专家来此考察。还有临川温泉、资溪法水温泉,广昌和南丰还推出莲乡、桔乡观光项目。
大觉山自然风景区——亚洲第一漂是武夷山脉中段一处原生态的“人间净土”,位于资溪县城东约7公里,总面积204平方公里。景区内峻石峭壁、奇花异木、洞窟飞瀑,充满了神奇与奥秘。主要景点有:峡谷飞舟漂流,全长3.6公里、落差188米的漂流河道,途经一峪、三弯、六潭、九瀑等急流险滩。[13]
人文景观
抚州素有“才子之乡”美誉,自古名人辈出,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市内有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文化艺术中心、汤显祖纪念馆、汤显祖墓、曾巩读书岩、曾巩纪念馆、谭纶墓、陆象山墓、乐史墓、吴澄墓,舒同书画博物馆,还有数条以抚州名人命名的街道。历代到抚州为官或周游的文人墨客如颜真卿、王羲之、白居易、陆游、谢灵运等,为市内留下了大量诗词、文赋、字画、雕塑、摩岩石刻及许多美好的历史传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抚州有六个县为全红区,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在抚州活动过,至今遗存的革命遗址有:第四次反“围剿”东、黄陂战役旧址、第五次反“围剿”高虎脑战场旧址、康都会议及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旧居。人文景观是具有抚州特色的旅游资源。
流坑——千古第一村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坐落在乐安县西南部山区盆地。被称作中国封建社会“活化石”的这个超级大村,建于五代南唐,全村由横七竖一的棋盘街和密如蛛网的巷道组成,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内有村墙,门楼守望,俨若一座城池,经千余年治乱盛衰而董氏家族凝聚不散。今存楼坊、祠堂、殿宇、戏院、书院、民宅等309栋明清古建及迷宫式建筑群组,砖雕、砖刻、石雕、石刻、彩画、墨绘等装饰随处可见,尤其明代民居“怀德堂”照壁上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镶雕,堪称国粹。历代名人题字、题匾多达四百余件,以朱熹题写“状元楼”和聂豹、刘绎、曾国藩、左宗棠等名人真迹为贵。
大觉岩寺坐落在千米莲花峰的一个天然岩洞内,由东晋大觉禅师创建,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朝觐圣地;太空步廊,全部用特制透明玻璃和钢索铺成,距地80余米高,可漫步其上体验临高险境。
宋朝古镇建有一河三街六巷,衙门、商店、茶楼、集市、客栈等,彰显古代大觉山镇的民风古韵;大觉者头身像,在大觉峰顶高矗108米,象征“大地之子”。
文物古迹
抚州市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全市属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200余处。古建筑群有乐安流坑村,黎川、南城的船形屋,广昌驿前古建筑群,宜黄棠阴古建筑群,金溪浒湾书铺街等,其中乐安流坑村被誉为“千古一村”,参观考察人员络绎不绝;古桥有临川的文昌桥,南城的万年桥、太平桥,宜黄的占公桥、永兴桥、附东桥,崇仁的黄洲桥,其中文昌桥建于南宋嘉泰年中(公元1202-1203年),万年桥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古塔临川有万魁塔,宜黄有三元塔、迎恩塔,南城有聚星塔,南丰有宝岩塔,崇仁有相山石塔、汤溪石塔、资溪有高云塔、实心石塔,东乡有永镇塔。此外,还有磨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商代文化遗址、白浒古瓷窑遗址、白舍古瓷窑遗址、岳口益王墓葬区、洪门益王墓葬区、祝徽旧居、抚州会馆等。
㈩ 资溪县有多少万人起源怎样
资溪县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东部,介于北纬27°28′~27°55′、东经116°46′~117°17′之间,东邻福建省光泽县、南交本省黎川县、西毗南城县、西北接金溪县、东北界贵溪市,总面积1251.03平方公里,现辖高田、石峡2乡,鹤城、乌石、高阜、嵩市、马头山5镇和高阜、马头山、石峡、陈坊、株溪5个国有林场,70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10.9万人,绝大多数为汉族,少数民族有畲、侗、布衣、壮、苗、藏、回、蒙古、满族等,人口密度87人/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小的县。县城驻地鹤城镇,建成区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人。资溪方言属赣方言抚广片。
资溪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秦朝时属秦,三国时属吴境。晋朝以后归属多变,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始置县治,时名泸溪县,民国3年(1914年)更名为资溪县。民国时期疆域历经多次变化,直至民国36年(1947年)疆域成现今规模。1933年2月,资溪成立了中共资溪中心县委和各级苏维埃政权,归中央苏区管辖。1949年5月8日,资溪解放,始属赣东北行政公署贵溪区督察专署,同年8月改属抚州专员公署。
资溪地处武夷山脉西麓,属山区,地形复杂,大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全县最高峰鹤东峰海拔1364米。全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3.1%,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6.5%。境内无大江大河,但小河山涧遍布,县中部一条隆起地带将全县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河流以泸溪为主,属信江水系,;西部河流以欧溪为主,属抚河水系。
资溪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9℃,年平均降水量1929.9毫米,年平均日照1595.7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83 %,年平均无霜期270天,年平均雾日88天。
资溪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森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1%,拥有保护面积近30万亩的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和面积5.1万亩的清凉山森林公园,境内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27万个单位/cm3,并有融宗教、文化、探险、休闲于一体的大觉山风景区和以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中国虎野化放归基地正在建设中。嵩市镇法水温泉,一冷一热两宗泉眼同出于一巨石下,相隔仅一尺,温泉热身烫手,冷泉冰凉彻骨,令人称奇。用该泉所养的“罗非鱼”鲜美无比,被誉为“贡鱼”。
资溪历史名人有北宋思想家李觏(1009~1059)、北宋进士李山甫、南宋进士饶廷直、南宋进士李氵制、明末进士石文器、清朝进士傅彤等。古建筑有始建于明天启四年的高云古塔、始建于明天启元年的接龙古桥、北宋思想家李觏后裔所建的李氏家庙等。古雕刻有清朝道光四年的石狮、清朝道光十五年的祈雨石碑、清朝嘉庆二十一年所凿石匾和为旌表清太学生曾步周之妻贞节牌坊等。主要风景名胜有大觉山风景区、马头山自然保护区、清凉山森林公园和清凉山庄、狮子山风景区和狮子山度假村、方家山瀑布群景区、法水温泉和乌石镇新月畲族文化民俗村等。名优特产有香菇、闽笋、石衣、罗非鱼、鳗鱼、白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