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地理志
A.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西晋:公元280年,全国人口有1616万人。据《晋书.地理志上》北宋:公元1110年
(1)经济:农业发展,生产技术提高,耕地面积扩大;市坊破界,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繁荣;政治:分裂走向统一集权加强,赋税制度改革;民族融合,文化: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 (2)变化:家庭职能、观念变化:生产职能转向非生产职能,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原因:经济:工业革命推动;政治:代议制度确立发展;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3)趋势:90年代后乡村人口规模出现了减少,城镇人口增长势头强劲(城镇人口比重增加或城镇总人口增加)。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影响;经济发展;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等;国家政策的调整等。 (4)问题: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环境质量下降;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拉大;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高犯罪率等。解决: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实施计划生育,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立卫星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提高人口素质等,注意环保。 |
B. 宋史地理志中州后面又标注郡,如怀州 河内郡,这是什么意思
州郡制指东汉末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
州和郡,均为古代行政区。州基本沿袭九州之分,郡始于秦,完善于汉,数量变化较大。
C. 宋史必读书目
1、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本书于1951年初版,以后三次增订。作者认为:王安石关于变法改制的全部构想,可以说都是合乎时势之发展趋向,应乎民众解除患苦的迫切需求的。本书的目的之一是要反驳自南宋以来所形成的对王安石的传统成见,恢复王安石的本来面目,使一个政治改革家的本来风度和丰采,再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一本关于王安石的个人传记,更是反映北宋熙丰改革史事的实录。
本书作者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临邑人,生前为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2、邓广铭《岳飞传》(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本书是 在1944年的《岳飞》和1955年的《岳飞传》基础上,再次修改而成的。本书勾画出了岳飞生活的时代轮廓,描绘了岳飞一生所建立的事功,他的形象和丰采,思想和情操,并对这一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做出公允的评价。该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位英雄人物的传记,是一部两宋之际的政治史、军事史,是一部两宋之际的宋金战争史。
3、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社1998年
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史”丛书之一种,利用大量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考察了辽、宋、西夏、金时期社会生的方方面面,内容涵盖饮食、服饰、居室、交通、妇女、婚姻、生育、丧葬、社会交谊、宗教信仰、鬼神崇拜、巫卜、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称谓、排行、避讳、押字、刺字纹身、休假、语言文字、家族、节日等,是目前本领域最为重要的专著。
本书作者朱瑞熙,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张邦炜,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复生、蔡崇榜,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曾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4、白钢全书主编、朱瑞熙分卷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本书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除介绍宋代各项制度外,着重在阐述其运行机制和特点;同时,首次论述宋代的中央决策体制,探讨中央决策机构和决策的依据,信息传递渠道,决策和政策贯彻执行的程序、方式,决策的特点与效应等。这是目前最为全面地阐述宋代国家制度史的著作。
5、漆侠《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年
本书依据丰富的史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宋代农业生产、土地关系、手工业发展、国家专利制度、商业和城市经济、对外贸易、货币及经济思想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和论述,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本书作者漆侠(1923-2002),山东巨野人,生前为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河北大学历史系教授。
D. <<汉书 地理志>>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的价值谢谢
《汉书·地理志》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开头引录《禹贡》全文和《周礼·职方氏》的九州部分,中间以西汉的行政建置为纲,将山川、物产、古迹等各项地理资料分条附记于其中,末尾辑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并记载了一些海外交通的情况。
这一结构充分地反映了班固对于“地理”的理解。他在《汉书·叙传下》中称:“自昔黄、唐,经略万国,燮定东西,疆理南北;三代损益,降及秦、汉,革刬五等,制立郡县,略表山川,彰其剖判,述《地理志》第八”。就是说,他观念中的“地理”虽然也包括了山川形势,但更关心的是对它的“疆理”、“剖判”,亦即行政建置。因而他对《禹贡》给予充分的尊重,在《汉书·地理志》开头将其全文照录,并不是象我们今天这样意识到《禹贡》对于地理学所具有的意义,而只是将其当作行政制度之一种,恰好在传说中它曾实行于夏禹时代。同理,他将传为周代行政制度的《职方氏》九州也一并照录,而不辨析其来历及真实与否。正因为如此,当历史行进到秦汉时代,五等之封已经革刬,传说中的九州也已成为过去,此时的“剖判”是通过郡县。班固顺应时变,在正文中将“地理”的纲领由《禹贡》、《职方氏》的九州一变而至于汉代的郡国,这不能不说具有开创之功。这份功劳本应该属于太史公司马迁的。
对“地理”的这种理解也很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重实用、重功利,而轻视学理上的探讨。《汉书·李寻传》载传主之言云:“仰视天文,俯察地理,观日月消息,侯星辰行伍,揆山川变动,参人民谣俗,以制法度,考祸福”。很明显,当时人将地理当作一种应用之学。无论自然要素(山川变动)还是人文状况(人民谣俗),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经世济民(法度、祸福)。班固在叙述完西汉的行政建置和相应的地理资料之后,还将当时“犹未宣究”的刘向《域分》和朱赣《风俗》辑而论之,不能不说有其深意存焉。
这一观念再渗透到地理学中,那便是形成一种很强烈的思维定势,即轻自然而重人文。《汉书·地理志》而后,历代正史修撰《地理志》形成一个传统,但内容不过照着《汉书·地理志》亦步亦趋,有些简单的甚至只有光秃秃的政区纲目,其它内容如山川、物产、古迹、水利等一概没有。沈约在《宋书·州郡志》序中称:“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文中直接将“地理”当作“政区”的同义语,这可以说是古代对于“地理”一词最为极端的理解。
也正因为如此,地理学在我国传统中一直被当作历史学的附庸。一方面,以地理为标的的著作往往成为历史著作中的专篇,如国史或地方志中的《地理志》。另一方面,这样的地理之学往往带有历史地理的性质。即便体例不受《地理志》影响,内容也往往不免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如《水经注》,它以水道为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地理学著作,但从内容看,它又是一部十足的历史著作。——当然,它同时还是一部文学名著。
E.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代历史地理名著
【正史地理志和疆域志】
1.《史记大宛列》(卷123)、《史记货殖列传》(卷129)
2.《汉书地理志》(卷28)、《汉书沟洫志》(卷29)
3.《后汉书郡国志》(卷19~23)
4.《晋书地理志》(卷14~15)
5.《宋书州郡志》(卷35~38)
6.《南齐书州郡志》(卷14~15)
7.《魏书地形志》(卷106)
8.《隋书地理志》(卷29~31)
9.《旧唐书地理志》(卷38~41)
10.《新唐书地理志》(卷37~43)
11.《旧五代史郡县志》(卷150)
12.《新五代史职方考》(卷60)
13.《宋史地理志》(卷85~90)、《宋史河渠志》(卷91~97)
14.《辽史地理志》(卷37~41)
15.《金史地理志》(卷24~26)、《金史河渠志》(卷27)
16.《元史地理志》(卷58~63)、《金史河渠志》(卷64~66)
17.《明史地理志》(卷40~46)
18.《新元史地理志》(卷46~51)、《新元史河渠志》(卷52~54)
19.《清史稿地理志》(卷54~81)、《清史稿河渠志》(卷126~129)
20.《通典州郡典》(卷171~184)
21.《通志地里略》
22.《文献通考舆地考》(卷315~323)
【总志】
23.《禹贡》 《十三经注疏本》
24.《山海经》 郭璞注 毕沅校
25.《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
26.《穆天子传》
27.《括地志》 唐•李泰等
28.《元和郡县图志》 唐•李吉甫、贺次君
29.《元丰九域志》 宋•王存
30.《读史方舆纪要》 清•顾祖禹
31.《大唐西域记》 唐•玄奘撰
32.《徐霞客游记》 明•徐弘祖
33.《禹贡锥指》 清•胡渭
34.《广阳杂记》 清•刘献廷
35.《广志绎》 明•王士性
【城市类】
36.《三辅黄图》 清•孙星衍,清•庄逵吉校定
37.《洛阳伽蓝记》 北魏•杨炫之
38.《东京梦华录》 宋•孟元老
39.《梦粱录》 南宋•吴自牧
40.《雍录》 宋•程大昌
41.《武林旧事》 南宋•周密
42.《日下旧闻考》 清•于敏中
43.《析津府志辑佚》 元•熊梦祥
44.《唐两京城坊考》 清•徐松
45.《北平录》 明•失名
46.《故宫遗录》 明•萧洵
47.《宛署杂记》 明•沈榜
48.《旧京遗事》 明•史玄
49.《旧京琐记》 清•夏仁虎
50.《藤阴杂记》 清•戴璐
51.《燕京岁时纪》 清•富察敦崇
52.《天咫偶闻》 清•震钧
53.《宋平江城坊考》 王謇撰
【方志】
54.《蛮书》 唐•樊绰
55.《吴地记》 唐•陆广微
56.《华阳国志》 晋•常璩
57.《酌中志》 明•刘若愚
58.《龙沙纪略》 清•方式济
59.《吴越春秋》 汉•赵晔
60.《寒山寺志》 叶昌炽
61.《龙江船厂志》 明•李昭祥
62.《吴郡志》 宋•范成大
63.《吴趋访古录》 清•姚承绪
64.《扬州图经》 清•焦循,江藩
65.《至顺镇江志》 元•俞希鲁
66.《百城烟水》 清•徐崧,张大纯纂辑
67.《泰州旧事摭拾》 俞扬辑注
68.《吴门表隐》 清•顾震涛
69.《越绝书》 东汉•袁康,东汉•吴平辑录
【域外】
70.《佛国记》 晋•法显
71.《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唐•义净原
72.《释迦方志》 唐•道宣
73.《瀛涯胜览》 冯承钧
74.《西游录》 元•耶律楚材
75.《异域志》 元•周致中
76.《岛夷志略》 元•汪大渊
77.《真腊风土记》 元•周达观
78.《长春真人西游记》
79.《西洋番国志》 明•巩珍
80.《西洋朝贡典录》 明•黄省曾
81.《东西洋考》 明•张燮
82.《殊域周咨录》 明•严从简
83.《海国图志》 清•魏源
84.《清朝柔远记》 清•王之春
85.《海录》 清•谢清高
86.《两种海道针经》 向达
87.《职方外纪》 (意)艾儒略
88.《安南志略》 (越)黎崱
89.《漂海录》 (韩)崔溥
90.《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日)慧立彦悰
F. 宋朝史书
宋史 全 南宋北宋
http://guoxue..com/page/cbcecab7/index.html
宋史偶识3卷(明秀水项梦原) 明刊本
宋史记250卷(明王维俭) 北京图书馆藏抄本
宋史记凡例(明王维俭) 同治1年溪山书屋刊本
宋史稿170卷(清陈黄中) 未见传本
宋史札记(清李慈铭)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935-949页
宋史地理志考异1卷(近人聂崇岐)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6册据稿本
宋史艺文志补1卷(清卢文弨) 群书拾补本 八史经籍志本 金陵丛刻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丛书集成第11册
宋史艺文志(清朱文藻) 清吟阁书目有抄本16册
宋史艺文志宋史新编艺文志歧异表(上海书报合作社编) 中国历代艺文志本
宋史宰相表2卷(清赵晓荣) 见江苏采辑书目
宋大臣年表2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据稿本
宋中兴三公年表1卷(宋失名) 藕香零拾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藕香零拾刻永乐大典本
宋史方镇年表1卷(近人吴廷燮) 景杜堂铅印本
北宋经抚年表2卷(近人吴廷燮) 景杜堂铅印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据稿本分5卷
南宋制抚年表2卷(近人吴廷燮) 景杜堂铅印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宋史孝宗纪补脱1卷(清卢文弨) 群书拾补本 脱文已见百衲本宋史
宋史李重进列传传注1卷( ) 黄氏逸书考附刊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12册第269-273页
宋史忠义传王禀补传(近人王国维) 学术丛编二集本 观堂集林卷22 二十四史订补第12册第261-269页
广仓学社丛书本
宋人世系考2卷(清劳格) 读书杂识卷9-10
宋史翼40卷(清陆心源) 潜园丛书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479-934页
宋史外国传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950-963页
宋史夏国传集注14卷系表1卷(近人罗福苌撰今人罗福颐补) 1937年石印本
西夏艺文志1卷(近人王仁俊) 西夏文缀附刊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西夏志略 二十四史订补第12册第273-375页
西夏纪(戴锡章) 二十四史订补第12册第375-697页
西夏书事42卷(清吴广成) 二十四史订补第12-13册民国印
G. 宋史南昌地理志的记载
南昌为西汉之名,取“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之意,南昌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扼赣江、鄱阳湖要冲,居豫章平原腹地,东引吴越,西控荆楚,北接中原,南极粤闽,通江达海,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其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
H. 二十四史中含地理志的史书
1《汉书·地理志》班固
郡国户口以元始二年(2)为准,郡国疆域以元延、绥和年间(前12~前7年)为断,系两个不同年代的混
合物。
2《续汉书·郡国志》司马彪
永和五年(140),见河南尹下户口说明。
3《晋书·地理志》房玄龄
太康三年(282)。
4《宋书·州郡志》沈约
大明八年(464)。
5《南齐书·州郡志》萧子显
永明(483~493)末年。
6《魏书·地形志》魏收武定年间(543~550)。
7《隋书·地理志》颜师古
大业五年(609)。
8《旧唐书·地理志》刘
两个:贞观十三年(639)、天宝十一年(752)。
9《新唐书·地理志》欧阳修
以天宝元年(742)为标准年,最晚的沿革叙至天年间。
10《旧五代史·郡县志》薛居正(无)
该志上承唐代,只述五代地理沿革有变化之处,不全。
11《新五代史·职方考》欧阳修(无)
该志上承唐代,全面叙述五代268州的地理沿革,表格齐备。
12《宋史·地理志》脱脱
崇宁元年(1102)。
13《辽史·地理志》脱脱
上、中、西、南、东五京道系重熙十三年(1044)以后的制度,府州县建置最晚的叙至清宁七年(1061)。
14《金史·地理志》脱脱
作为纲目的十九路为大定年间(1161~1189)制度,而州却是泰和八年(1208)制度,泰和八年以后的用小字注明。
15《元史·地理志》宋濂
后至元三年(1337)。
16《明史·地理志》张廷玉
I. 我想研究一下宋史,请推荐一些有关宋朝的史书,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市民生活等等的都行
宋史偶识3卷(明秀水项梦原) 明刊本 宋史记250卷(明王维俭) 北京图书馆藏抄本 宋史记凡例(明王维俭) 同治1年溪山书屋刊本 宋史稿170卷(清陈黄中) 未见传本 宋史札记(清李慈铭)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935-949页 宋史地理志考异1卷(近人聂崇岐)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6册据稿本 宋史艺文志补1卷(清卢文弨) 群书拾补本 八史经籍志本 金陵丛刻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丛书集成第11册 宋史艺文志(清朱文藻) 清吟阁书目有抄本16册 宋史艺文志宋史新编艺文志歧异表(上海书报合作社编) 中国历代艺文志本 宋史宰相表2卷(清赵晓荣) 见江苏采辑书目 宋大臣年表2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据稿本 宋中兴三公年表1卷(宋失名) 藕香零拾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藕香零拾刻永乐大典本 宋史方镇年表1卷(近人吴廷燮) 景杜堂铅印本 北宋经抚年表2卷(近人吴廷燮) 景杜堂铅印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据稿本分5卷 南宋制抚年表2卷(近人吴廷燮) 景杜堂铅印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宋史孝宗纪补脱1卷(清卢文弨) 群书拾补本 脱文已见百衲本宋史 宋史李重进列传传注1卷( ) 黄氏逸书考附刊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12册第269-273页 宋史忠义传王禀补传(近人王国维) 学术丛编二集本 观堂集林卷22 二十四史订补第12册第261-269页 广仓学社丛书本 宋人世系考2卷(清劳格) 读书杂识卷9-10 宋史翼40卷(清陆心源) 潜园丛书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479-934页 宋史外国传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950-963页 宋史夏国传集注14卷系表1卷(近人罗福苌撰今人罗福颐补) 1937年石印本 西夏艺文志1卷(近人王仁俊) 西夏文缀附刊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西夏志略 二十四史订补第12册第273-375页 西夏纪(戴锡章) 二十四史订补第12册第375-697页 西夏书事42卷(清吴广成) 二十四史订补第12-13册民国印
J. 写宋史的好书有哪些
主要有下列几种: 公元1346年(元至正六年)杭州路刻印的至正本; 公元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的成化本(朱英在广州按元刻本的抄本刻印,后来的版本大都以此为底本): 明嘉靖南京国子监本(南监本): 明万历北京国子监本(北监本);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殿本); 清光绪元年浙江书局本(局本); 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百衲本(1958年缩印本个别卷帙有抽换)。由于百衲本是用至正本和明成化本配补影印而成,又同殿本作了对校,修补和改正了某些错字,是一个较好的版本。 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宋史》标点校勘本,是以百衲本为工作本,同时吸收叶渭清《元椠宋史校记》和张元济《宋史校勘记》稿本的成果,参校了殿本和局本,是目前较好的版本。但中华书局校点本中亦有不少错误,故百衲本仍不可废。 编辑本段其他考订著作 宋史偶识3卷(明秀水项梦原) 明刊本 宋史记250卷(明王维俭) 北京图书馆藏抄本 宋史记凡例(明王维俭) 同治1年溪山书屋刊本 宋史稿170卷(清陈黄中) 未见传本 宋史札记(清李慈铭)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935-949页 宋史地理志考异1卷(近人聂崇岐)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6册据稿本 宋史艺文志补1卷(清卢文弨) 群书拾补本 八史经籍志本 金陵丛刻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丛书集成第11册 宋史艺文志(清朱文藻) 清吟阁书目有抄本16册 宋史艺文志宋史新编艺文志歧异表(上海书报合作社编) 中国历代艺文志本 宋史宰相表2卷(清赵晓荣) 见江苏采辑书目 宋大臣年表2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据稿本 宋中兴三公年表1卷(宋失名) 藕香零拾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藕香零拾刻永乐大典本 宋史方镇年表1卷(近人吴廷燮) 景杜堂铅印本 北宋经抚年表2卷(近人吴廷燮) 景杜堂铅印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据稿本分5卷 南宋制抚年表2卷(近人吴廷燮) 景杜堂铅印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宋史孝宗纪补脱1卷(清卢文弨) 群书拾补本 脱文已见百衲本宋史 宋史李重进列传传注1卷( ) 黄氏逸书考附刊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12册第269-273页 宋史忠义传王禀补传(近人王国维) 学术丛编二集本 观堂集林卷22 二十四史订补第12册第261-269页 广仓学社丛书本 宋人世系考2卷(清劳格) 读书杂识卷9-10 宋史翼40卷(清陆心源) 潜园丛书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479-934页 宋史外国传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950-963页 宋史夏国传集注14卷系表1卷(近人罗福苌撰今人罗福颐补) 1937年石印本 西夏艺文志1卷(近人王仁俊) 西夏文缀附刊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西夏志略 二十四史订补第12册第273-375页 西夏纪(戴锡章) 二十四史订补第12册第375-697页 西夏书事42卷(清吴广成) 二十四史订补第12-13册民国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