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马历史
1885年,英国吞并缅甸以后,侵略矛头指向了云南。英国以中缅边界问题为借口,不断派遣武装人员、传教士潜入阿佤山区,查看地形,绘制地图,进行各种阴谋活动,甚至煽动佤族人民脱离祖国。1887年,设镇边直隶厅,辖孟连、西盟、澜沧和沧源等地。民国时期,沧源、耿马置设治局,镇康、双江、澜沧(包括孟连和西盟)均改为县。 阿佤山区是一个十分富庶的地方,英国早已垂涎班洪、班老一带丰富的银、铝矿。1934年1月,英国公然武装侵占矿区,制造了有名的“班洪事件”。班洪、班老部落首领邀集周围十多个部落,剽牛立盟,组织武装,誓将英国侵略者赶出国门之外。景谷、澜沧、缅宁(今临翔区)、双江、耿马等地的汉族、傣族、拉祜族、彝族等各族人民组成1 400多人的“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前来支援,打得侵略者狼狈不堪。但是国民党政府屈服于英帝国主义的压力,强迫遣散义勇军,压制佤族人民的反抗斗争。1936年,以班洪为首的佤族17个部落王发出了《告祖国同胞书》,严正声明阿佤山“自昔远祖,世受中国抚绥,固守边疆……我佧佤山数十万户宁血流成河,断不作英帝国之奴隶,即剩一枪一弩一银一妇一孺,头颅可碎,此心不渝……愿断头颅,不愿为英帝国牛马,此志此情坚持到底”。佤族人民大义凛然的呼声,得到举国舆论的响应,终于挫败了英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
『贰』 请问:佤族的历史源流经历了怎样的迁徙历程
佤族是居于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据1990年统计佤族人口为35.19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腾冲、昌宁、景东、普洱等县。其主要居住区位于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江山脉南段的舒展地带。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山”,古称“葫芦国”(清朝《文献通考·四裔考》)。西盟县和沧源县为佤族自治县,孟连、双江、耿马为佤族与其他民族联合组成的自治县。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大致可分为佤、勒佤和布饶三个方言。新中国建立前,部分佤族地区使用以拉丁字母拼音的佤文,但其字母不完善;1957年用拉丁字母设计了一套完整的佤文字母方案,现正在推广使用。
佤族自称和各支系有联系,主要有“佤”、“乌”、“勒佤”、“艾佤”、“阿卧”、“拉佤”、“佤奴姆”、“佤崩”、“阿佤莱”、“佤固德”、“阿佤”、“腊”、“究腊”、“贡腊”、“布饶”、“巴敖”、“布牢”等23种称谓。这些称谓,有些虽源于本民族自称,但往往附加上些贬义性词语,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大多数佤族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统称为佤族。
佤族支系,根据本民族自称、历史传说、氏族谱系,以及服饰文化等诸因素,可分为六至七个支系,它们是勒佤、布饶、佤、腊、佤崩、佤固德、恩人和宋人等。勒佤:居住在西盟县及阿佤山腹地;布饶人:其分布广泛,主要居于澜沧、双江、耿马、普洱等县,这部分人保留“濮(蒲)”人的称谓,可能属古代“濮”人的直接后裔;佤:居住在永德、镇康一带;腊人:班老、班洪、龙夸、曼相一带佤族自称为腊或“究腊”;佤崩:又称“阿佤莱”,他们原住在萨尔温江以西,100多年前迁居西盟山,其祖先居住在“孟卯浩发”(大理保山)时期与德昂族同属一个支系;佤固德:翁嘎科佤族自称为“佤族德”,其祖先居住在缅甸、泰国时,与桑倒人同属一个支系;恩人和宋人:又自称为“贡恩”与“贡宋”,据说在景栋时,他们与澜沧芒堆的布饶(魏氏与田氏)同属一个支系,后来被掸族打败了,分路出逃,他们的两个祖先达恩与达宋留在景栋山区,故至今自称为恩人和宋人。
阿佤山区的山脉走向自北向南逐渐低缓,境内主要的大山有照房山、回汗山、四排山、窝坎山、芒告山等,诸山构成了澜沧江和萨尔温江的分水岭。这里山谷纵横交错,构成数十条大小河流,其中流入澜沧江的较大河流有:勐董河、拉勐河、小黑江、黑河、南览河和南垒河;流入萨尔温江的河流有:南汀河、芒库河、南滚河、南玛河、库杏河、南康河、南锡河和南卡江。
阿佤山属亚热带地区,地势复杂,海拔高低差别大,最高海拔2900米以上,最低为700米左右,因而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最高气温达40℃,最低到0℃,常年雨量为1500-3000毫米,其中80-95%的雨量降于5月下旬至10月底,这期间,人们称之为雨季,其他月份为旱季。土壤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亚高山灌丛草甸土、紫色土、水稻土等49个土类,12个亚类,28个土属,44个土种。
佤族居住地区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野生亚洲象、孟加拉虎、金钱豹、长臂猿、灰叶猴、蜂猴、羚羊、蟒蛇、眼镜蛇、巨蜥、孔雀、犀鸟、翡胸鹦鹉、白鹇、太阳鸟等上百种鸟兽。植物资源有70多科,150多属,300多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20多种,淀粉植物15种,油料植物20多种,树脂植物7种,粮食作物有237种籼稻和粳稻,以及上百种玉米和14种麦类,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油菜、生姜、辣椒、棉花、烟草等等和各种蔬菜,经济林木有茶叶、紫胶树、橡胶、油桐和水果等等。药材、香料植物有胡椒、砂仁、草果等上百种。阿佤山区地下矿藏也极为丰富,这里的银矿在明末清初就已开采,其中著名的茂隆银矿,是石屏汉人吴尚贤从内地带来一批汉族民众与当地佤族联合开采的,在当时不仅促进国家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加强了佤族人民与内地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叁』 临沧市历史名人
人名人物生平胡瑛临沧市云县茂兰大丙边人,清光绪末年毕业于云南优级师范学堂俸光顺临沧市,云县大寨忙蚌村人,傣族,肄业于西南联大和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鲁光荣鲁光荣是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永德班卡街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承头集资,聘请剑川赵文政等工匠建班卡文笔塔、青龙桥。蒋世芳蒋丗芳是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施甸姚关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应永德绅士张文清之聘于勐板文曲教私塾。西袜里西袜里是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耿马人,傣族,木邦宣慰司女。她从小习艺练武,武艺超群,崇祯五年(1632)夫亡,庶子罕闷摆尚幼。罕华基罕华基是耿马人,傣族,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耿马宣抚司21世土司官,精通傣文、汉文。俸秀斋俸秀斋是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城人,傣族,1915年保山省立中学毕业,加人云南陆军教导大队,后调临安县第二混成部队任少尉候差等职。刀自昌刀自昌是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双江勐库人,傣族。1929年,在勐库设立私塾,从事教育,是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双江县第一个少数民族小学教师。何奇珍何奇珍是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双江大吉寨人,拉祜族。小学毕业后于1935年任基督教传教士,后在户东、大吉任小学教师。黄子云黄子云是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凤翔镇人,清光绪年间人省武备学堂,后转完全科两级师范,毕业后参加辛亥云南光复起义。
『肆』 佤族的历史事件
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为开发和建设阿佤山区,繁荣西南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反抗列强入侵,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斗争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英帝国主义势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区,进行刺探情报、勘测地形、密探矿藏等侵略活动,均遭到佤、傣、汉等当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英国的一支“探险队”在500名英军的保护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执兵器”,奋起反抗,吓得英军头目“面如土色,从人亦怕”,狼狈逃窜。
1898年(清光绪二十五年),中英双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连等地滇缅边界时,针对英国侵略者意欲占领我方领土的图谋,佤、傣、汉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进行了坚决抵制。
沧源县的班洪、班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银、铅等矿藏。垂涎已久的英国从1927年起,便开始密探矿藏、盗运矿渣。1933年,更肆无忌惮地抢修公路,准备占领这一地区,夺取矿藏。在遭到抵制与反抗后,1934年初,竟出动大批军队武装占领矿区。英军的野蛮侵略行径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愤怒。当年2月,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请周围10余部落,于班洪集会,剽牛盟誓,“宁血流成河,断不作英帝之奴隶”。会后立即组织起3支武装,开始反英斗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双江、澜沧、耿马等地的佤、傣、汉等族人民也组织了1000多人的义勇军,赶赴班洪地区参战,全国人民也以各种形式予以支援,给英军以沉重打击。
后来,由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退让与妥协,使这场以佤族人民为主的、轰轰烈烈的抗英斗争受到抑制。但这场斗争充分显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激发当地、甚至全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班洪的“班洪抗英遗址碑”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伍』 缅北民族与中国历史
在中国史书中关于缅甸最早的记载,我们叫它骠国,这是在魏晋时期,记载有骠国进贡,所以唐代宫廷音乐中有一部是骠国乐。但是在缅甸自己的编年史里,在此之前它还有很多王朝,问题是这些历史都是后来追记的,那么,这段历史到底怎么回事就不是很清楚。实际上早期的缅甸王朝,它的影响力主要还是集中在中部地区,对北部山区的影响相对有限。
缅北地区涉及中缅关系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是,东汉时期设立了永昌郡。永昌郡的设立对中国、缅甸和印度的交通及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很大,它是西南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地。
永昌郡具体在哪儿?学界尚有争论。谭其骧先生主持的历史地图集把它定在保山金鸡村,是根据传说所定。方国瑜先生把它定在施甸,我觉得在位置上可能还是有点偏。近年考古普查说现在保山城汉营有蜀汉前后的遗址,这个遗址规模不大,发掘程度不高,但我认为可能就是永昌郡。
在东汉时期,历史记载说在永昌做官可以“富及十世”,因为当地产玛瑙,还有各种各样的民族;根据上报的人口数字,永昌郡是全国第二大郡。
永昌郡人口为什么这么多?前人的研究都认为,是因为此地与其他地方的统计口径不同,南中(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几个郡中最繁华的地方是滇池周围,即当时的益州郡,而益州郡统计的人口数量不足永昌郡人口数量的10%,益州郡统计的可能是汉族人口,永昌郡的人口数字则包括了投附民族的人口。按照方国瑜先生的看法,现在缅北的很多地方是永昌郡管辖的,不过,这一说法现在还不是定论。
东方早报:中缅之间,在缅北地区更为确实的冲突关系发生在何时?
杨煜达:比较确定的,对这一带进行管理的是南诏和大理。
8世纪中叶南诏建立,8世纪后期它突破了吐蕃对它的束缚,到和唐王朝结成同盟关系之后,也就是在国王异牟寻的时代,南诏有一个大扩张。《蛮书》有南诏远征骠国的记载,说它向南打到了海边。我认为这个时候南诏至少对这一带有相对间接的控制,骠国,对南诏维持着某种朝贡关系。甚至不光是缅甸这一块,包括泰国中南部一些小的王朝实际上也对南诏大理维持着某种朝贡关系。
到了南宋时,忽必烈为征服南宋,迂回而行先打垮大理,在这里设置了云南行省。之后蒙元帝国和缅甸王朝发生了冲突,导致中原王朝对缅甸的第一次大规模征服,这次征服使缅族建立的第一个王朝——蒲甘王朝被摧毁,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在这之后,元朝在缅北地区,包括中缅边境地区就建立若干个掸族和傣族的土司政权。
其后,明王朝完整地继承了元朝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明初在这些地方设立了九个宣慰司,包括了泰国北部到缅甸中部、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这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是麓川政权的兴起,麓川的核心地区就在现在的瑞丽,这个政权的兴起导致了明王朝对它的三次大规模征伐,战争大多发生在现在的中缅边境地区。
关于这次战争的原因,中国的史书讲是因为麓川向内地扩张,缅甸史书则同时记录了麓川政权向缅甸一侧掸族土司地区的扩张。大规模的征伐肢解了麓川政权,其政治后果就是缅北和云南边境地区的傣族形成了若干个互不隶属,相互之间有联系又有争斗的土司政权,这就导致在这样一个过渡地带一种分割的状况,成为若干个大的政治势力之间的一种过渡区域。
麓川政权实力很强大,明王朝将它肢解,分割成若干土司之后,它还几次入侵缅甸的腹心地区。到16世纪中期,缅甸兴起一支势力,产生了两位非常伟大的君主莽瑞体和莽应龙,他们统一了缅甸中部,建立了缅甸的东吁王朝。
莽瑞体和莽应龙是两位君主在中文里的名字,相应地,他们这支势力在中国被称为东吁宣慰司。这里就涉及一个政治制度史的问题,明朝设立这些宣慰司起什么作用?明朝对于这些宣慰司的管理和内地的土司相比有无异同?
东吁王朝建立之后第一步要征服的是南部孟族的残余势力,就是南部沿海地区;在这之后就要处理北部的掸族土司。
我有一个比喻,缅甸的中部就是它的黄河流域,缅甸南部就是它的长江流域,统一了这两个地区转过来就一定要打“蒙古高原”——掸邦就是蒙古高原。因为一旦掸邦强大,从掸邦居高临下冲入缅甸腹心地区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从缅甸王朝的角度来讲,掸邦高原是势在必争的。
明朝和缅甸对这一地区的争夺持续了半个世纪,一直在战争,但大部分时候中国军队并没有出境,而是当地的土司在和缅甸打仗,只是当战争打到了今天的德宏州、保山市一带,明王朝才发动了一个大规模的反击,将它们打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在争夺的过程中,缅北就基本形成一个稳定的局面,也形成了中缅之间大体稳定的国境线——比现在的国境线靠外一点,但不是太多。
边境稳定下来之后形成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包括木邦、八莫、孟养这些土司,它们承认自己是明王朝的宣慰司,但实际控制它们的是缅甸;在中国境内的一些土司对缅甸有某种臣属关系,但实际控制它们的是中国。就是说,中缅边境既有泾渭分明的一面,也有政治模糊的一面,这就是我书中介绍的“花马礼”形成的背景,也是明末清初中缅边疆北部地区的历史背景。
清朝“稀里糊涂”卷入了缅甸内战
当时清朝把骚扰西双版纳一带的人叫做“莽匪”,把骚扰孟定一带的人叫做“木匪”,清廷知道“木匪”就是缅甸王朝;至于“莽匪”是哪一部分人,与木疏夷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没有搞清楚,清廷从上到下都不知道“莽匪”和“木匪”都是缅甸王朝。真正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是在乾隆三十二年,这时战争已经打了几年了。
东方早报:清初,中缅关系在这一地区是怎样的情形?
杨煜达:清初吴三桂追击永历皇帝,率兵进入缅甸,缅甸把永历皇帝交出来之后,两个国家就没有正常的政治往来,但是经济交流非常频繁,远远超过以前。
我们知道西南丝绸之路开通得很早,但是这条路上物流量实际上是不大的,因为交通条件十分困难,只有价值特别高的珠宝、丝绸等类商品才得以在这条道上流通。到了清初,这种贸易完全变化了,有大量云南内地汉人到木邦等掸邦高原地区种棉花,又有客商将棉花带回云南。因为云南本地不产棉花,棉花就变成中缅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贸易产品,贸易量非常大。而内地大量的丝制品、铜铁金属和各种日用百货也大量进入缅甸,可以说,双方的经济往来直接影响到了滇缅双方人民的日常生活。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雍正时期有记载说,缅甸王朝误听谣言以为清王朝要收回木邦,于是就闭关不让云南内地人过去种棉花,然后云南的棉花价格飞涨,老百姓就缺少衣料可买。可见,双方的交流已经远远超过过去以奢侈品为主的贸易。
另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是,从明代开始,大批内地人来到这个地方开矿,主要是银矿,当时比较著名的大矿有茂隆银厂、波竜银厂,后来英国人也在波竜银厂大规模开采,这里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含银铅锌矿。
我曾经对这里的银产量做过估计,欧洲专门做冶金史的专家讨论认为这个估计偏保守,依据他们的判断这里的银产量更大。这样的白银产量对中国的白银流通影响很大。所以,缅北地区的经济对西南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都是有影响的。
东方早报:那么,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边疆态势是如何被打破的?
杨煜达:十八世纪中期,按照缅甸的说法,东吁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很腐败,任用非人,导致了缅甸的内乱。缅甸内乱首先就表达为民族战争,表达为孟族对它的反抗,并且也是孟族人最后攻占了缅甸的都城阿瓦。
在阿瓦被攻占之前,缅甸国王派了一个使团,由在茂隆银厂开矿的矿主吴尚贤陪同到北京向清廷皇帝进贡,表示臣服,但是这个使团还没有回到缅甸,阿瓦就被攻破了。此时清王朝态度很有意思,虽然说缅甸王朝已经前来投奔,但是清王朝采取完全的中立政策,包括缅甸的一个王子和王妃逃到边境——就是现在的瑞丽,要入境避难,北京表示不同意,这些人从此就没有下落了。
后来大规模战争的发生,缅甸军队几次进入内地。起初双方发生冲突的原因是缅甸一方要求中国归还入境的难民,这要求不过分,但前提条件是这些难民愿意回去,难民中有些人是反缅的,他就不愿回去。
东方早报:清廷为什么选择完全中立的态度?
杨煜达:缅甸内战是从乾隆初年开始,缅甸使团入京朝贡是在乾隆十五、十六年,缅甸王子要求避难的时间是乾隆二十年前后。
当时清朝整个战略的中心是对付准噶尔,一方面是无暇顾及,第二个方面就是它对整个西南的战略态势是防御性的。即使是北方的压力减小,它也不愿意在这个地方轻易开启战端。尽管后来清朝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处理这个问题,但是战争前期,它是不愿意这样做的。
而且,战争前期是缅甸王朝和不服从它的傣族土司在打仗。这里面的情况很复杂,缅甸会在土司政权中扶植亲近自己的势力做代理人,代理人和土司之间也会打仗;这些土司又会联合起来和缅甸王朝打仗,这就形成反复的战乱。乾隆二十七年以前,这些战乱基本没有波及中国边境,所以中国对这一地区也没有做出直接的反应。
另外,这与地方官员、封疆大吏的性格也有关系。当时云南的官员,包括总督爱必达、吴达善、刘藻这些人都不喜好边功,他们开边患的积极性不高。我在书中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参加缅甸内战的桂家宫里雁,一个是积极防边的矿民集团的首领,总督吴达善把这两个人都处斩了,可以看出他不愿意惹事的心态。
东方早报:既然如此,中国最终是如何参与到这场战争中的?
杨煜达:中国是稀里糊涂被卷进战争的。
关于这场战争有两份重要档案,一个是《莽匪节略》,一个是《木匪节略》。当时清朝把骚扰西双版纳一带的人叫做“莽匪”,把骚扰孟定一带的人叫做“木匪”,清廷知道“木匪”就是缅甸王朝(注:缅甸贡榜王朝起家的地方叫木疏村,故称为“木疏夷”);至于“莽匪”是哪一部分人,与木疏夷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没有搞清楚,清廷从上到下都不知道“莽匪”和“木匪”都是缅甸王朝。真正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是在乾隆三十二年,这时战争已经打了几年了。
花马礼矛盾和土司归属是战争直接原因
冲突结束以后,清方虽然规定缅甸十年一贡,但是,双方使节来往频繁,特别是以云南地方督抚名义和缅甸的交涉也比较多,这样双方的经济联系也就更加密切了。同时,清王朝和缅甸建立的宗主-藩属的关系,在19世纪后期对中英之间的边界谈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东方早报:中缅之间进行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杨煜达:从当地关系来看,要分两个层次来讲。
一是王朝之间的关系。王朝之间实际上有清楚的势力范围,但是当时有一个矛盾就是“花马礼”(花,即花银,马,即马匹,也就是每年给缅甸送一定数量的以银和马匹为代表的礼物)的问题。
前述中缅之间有泾渭分明的一面,也有政治模糊的一面,一个表现就是中国的几个边境土司因为常受缅甸的侵扰,而不得不向缅甸缴纳贡税,即“花马礼”。
对土司来说,这是花钱买平安。对此,清政府是知道的,但并不干涉。在清政府看来,虽然我不能禁止这些土司向缅甸缴纳“花马礼”,但是我对土司的重大事务有决定权,你缅甸不能干涉。
然而,缅甸却有不同的认识。缅甸的国家领土观念发育较清朝落后,它还是传统朝贡、属邦观念,把向其进贡“花马礼”的土司看作是它的属邦,认为对其有一定的权力。
清代前期进贡“花马礼”的土司主要有两个:孟连、车里(今西双版纳)。问题是“花马礼”是缅甸东吁王朝强盛时期向北征服的产物,在东吁王朝覆灭后,这些土司已经停止进贡“花马礼”。
缅甸新王朝要恢复“花马礼”,有的土司愿意给,有的土司不愿意给。其中孟连土司给了,但车里土司没有给,于是导致了缅甸对车里的入侵,当然缅甸入侵车里也还涉及别的原因。
但是后来缅甸要求征兵孟连,攻打车里,孟连拒绝,于是也起来反抗。从孟连的角度来说,可以花钱交“花马礼”,但是帮缅甸出兵打车里,就是形同叛逆,所以他理所当然拒绝,那么,就被缅军蹂躏。另外两个被缅军侵扰的土司是耿马和孟定,但这两个土司实际在清前期并不存在“花马礼”,因此当然拒绝了。
冲突一开始,云南总督吴达善不愿调绿营兵,仅调取文山的沙练和边境的厂练(银厂中的矿民自卫武装)去防堵;而当刘藻接任总督的时候,沙练、厂练已经不能抵御缅军,这才调绿营兵防御,战争于是全面升级。
东方早报:王朝之外的另一个层次是土司?
杨煜达:对,还有一个是土司层面。中缅之间一部分土司归缅甸,一部分土司归中国,但是土司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交织的,因为它们都是同等地位相互交往的,没有这么清楚的王朝认同,这些土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交游圈。这个交游圈可以以欧洲中世纪的贵族来理解,比如中世纪的德国,德国由很多诸侯邦国组成,它们之间互相联姻、打仗。
西南傣族-掸族土司之间也是这样。土司可以娶很多夫人,但是只有掌印夫人有地位,这是傣族政治制度中很特别的一点。掌印夫人的权威特别高,子以母贵,只有掌印夫人生的儿子,才有优先的继承权。掌印夫人一定要找门第高贵的,为了显示门第高贵就会陪嫁很多东西,包括土地。所以,缅北的一些土地会在土司之间倒来倒去,也搞不清楚土地的具体流转,果敢地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至于王朝对土司的管理,乾隆年间这场战争结束之前,王朝主要管土司的继承(保证土司的合法性以防止土司内部的动乱)、土司对王朝应尽的义务,包括进贡和出兵等等。至于基层事务,王朝并不直接管。土司之间的往来,王朝也不完全知道,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内地的两个土司把土地作为嫁妆陪嫁来陪嫁去没有关系,但边境土司之间的这种交往就有问题了。也就是说,至少在清代前期,王朝对边境上的这些土司的控制是不够的。
东方早报:经过这场战争之后,中缅关系有怎样的变化?
杨煜达:战争结束,在乾隆中期以后,王朝越来越强调对土司下层土目的控制,把这些土目也变成土司,由王朝直接任命。这一方面可以分割土司的权力,另一方面可以对土司下层控制得更为具体,以前大的土司有一个府的面积,小的也有一个县的面积,后来就是要将其控制到一个乡的级别,通过这样逐步分割土司的权力,加强王朝对边疆的控制。
就中缅关系来说,经过20余年的冲突,清王朝和缅甸重新建立了宗主藩属关系。当然,这种友好关系是在按中国大一统观念建立的宗主藩属关系下实现的,即使在缅甸看来,它并不认为是清王朝藩属,但是中缅之间和平友好的关系一直维持下来,直到英军占领缅甸,对其进行殖民统治。
经过这场冲突,实际上双方建立了正常的对话机制。冲突结束以后,清方虽然规定缅甸十年一贡,但是,双方使节来往频繁,特别是以云南地方督抚名义和缅甸的交涉也比较多。这样双方的经济联系也就更加密切了。
同时,清王朝和缅甸建立的这种宗主-藩属的关系,在19世纪后期对中英之间的边界谈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陆』 云南临沧市耿马县地理和经济情况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处临沧地区西南部。跨东经98°48′~99°54′,北纬23°20′~24°02′之间。东与临沧、双江两县接壤,南与沧源县毗邻,北与镇康、永德县隔南汀河相望,西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47.35公里。县城耿马镇居县境中部,东北距云南省会昆明最大横距11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6公里,总面积3720.3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约占92.4%,坝区约占7.6%。
县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全境自东北向西南渐呈梯级递降。东北山峰高耸陡峭,中部宽阔起伏,西部略显狭窄,坝子多为丘陵坝。最高点位于东部与双江县交界的大雪山,海拔3323米;最低处是南汀河与清水河汇合地,海拔450米。县城海拔1125米。
境内山峰较多,参差巅连,粉笔组成大雪山和大青山,均为怒山支脉老别山系的余脉。因东北高西南低的特殊地势,山水多呈东北至西南走向。
县内有大小河流57条,分属怒江水系和澜沧江水系。
县内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耿马县城年平均气温为18.8℃;最冷月平均气温11.6℃;最热月平均气温23.3℃。
县内有金、银、铜、铁等矿藏资源,县内有动物60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孟加拉虎、金钱豹、懒猴、猕猴等,鸟类有340多种。
概况
耿马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邻缅甸。
县人民政府驻耿马镇。邮编:677500。代码:530926。区号:0883。拼音:Gengma Daizu Wazu Zixian。
行政区划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辖4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耿马镇、勐永镇、勐撒镇、孟定镇、大兴乡、芒洪拉祜族布朗族乡、四排山乡、贺派乡、勐简乡;勐撒农场、孟定农场。
历史沿革
“耿马”的“耿”系傣语,意为“地方”、“地域”。“马”为汉语。即“有马的地方”或“跟着马找到的地方”。明设耿马安抚司,1952年设耿马县。1985年改为自治县。
2000年,耿马县辖4个镇、7个乡:耿马镇、孟定镇、勐永镇、勐撒镇、河外乡、大兴乡、芒洪拉祜族布朗族乡、四排山乡、福荣拉祜族僳僳族乡、勐简乡、贺派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322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耿马镇 54976 勐永镇 28556 勐撒镇 34646 孟定镇 99413 大兴乡 10745 芒洪乡 8367 四排山乡 13877 贺派乡 16278 勐简乡 13179 福荣乡 13344 河外乡 19839。
2001年,全县辖4个镇、5个乡、2个民族乡:耿马镇、孟定镇、勐永镇、勐撒镇、河外乡、大兴乡、贺派乡、四排山乡、勐简乡、芒洪拉祜族布朗族乡、福荣拉祜族僳僳族乡。
2005年,耿马县撤销福荣拉祜族僳僳族乡和河外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孟定镇,孟定镇政府驻地不变。
『柒』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历史名人
西袜里,女,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耿马人,傣族,木邦宣慰司女。从小习艺练武,崇祯五年(1632)夫亡,庶子罕闷摆尚幼。清顺治十二年(1655),缅甸洞吾王朝派兵进犯耿马,西袜里女扮男装率土司府亲兵和土练迎敌,首战告捷。以后的战斗中,一阵大风吹起战袍,露出脚环(妇女装饰),敌见反之士气大振,四面夹攻,西袜里兵败阵亡。后人为纪念她的民族气节,于勐永立祠堂供奉。
罕华基,耿马人,傣族,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耿马宣抚司21世土司官,精通傣文、汉文。拥护辛亥革命,支持护国运动,蔡锷都督亲笔撰赠“急公好义”匾额。执政19年,自己宣布告老退位,在抚幼摄政同时,致力于傣文化的发掘整理,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和民间故事移植翻译为傣文叙事长诗。今在耿马地区民间诵念的《桃园三结义》、《石猴》、《唐王李世民》、《姜太公钓鱼》等就是傣文译本中的一部分。
『捌』 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沧源古时俗称佧佤山区或阿佤山区,部份地区称“葫芦王地”。
1937年设沧源设治局。因在澜沧江支流之源而得名。
西汉属古哀牢国地。东汉属永昌郡哀牢县。
三国蜀汉属益州哀牢县。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永昌郡。北朝州至隋属濮部。
唐南诏国属永昌节度望部。
宋大理国属永昌府。元朝时南部及东北部属木连路军民总管府,西部及中部属孟定路军民总管府。明初属孟连长官司,万历十三年(1585年)属耿马土司,上隶孟定府。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镇边直隶厅,上隶顺宁府。
民国初年在勐角董土司地设沧源行政委员会,归迤南道管辖。
1934年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同年设置沧源设治局。
1949年4月,佤族武装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推翻国民党设治局,成立了沧源县临时人民政府,归普洱专区辖。
1951年成立县人民政府,驻地在现岩帅镇。
1952年,划归缅宁(临沧)专区辖,同年12月县政府机关迁驻勐董。
1958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沧源佧佤族自治县”;1963年9月定名为“沧源佤族自治县”,于1964年2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
『玖』 历史中临沧大地震
强震复强震——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
时间:1988年11月6日21时03分、11月6日21时16分
地点:云南澜沧(北纬22.9度,东经100.1度)耿马(北纬23度23分,东经99度36分)
灾情:澜沧江震级7.6级,耿马震级为7.2级;死亡743人,经济损失25.11亿元
摘自360图书馆,谢谢。
『拾』 佤族的民族历史
关于族源,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据西盟地区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思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山上,被视为“圣地”。沧源地区解释“司岗”是“葫芦”,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虽各地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出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 <BR>据史载,佤族先民在周秦时期是"百濮"族群的一支。汉代文献把云南境内的礼社江、元江称为“濮水”,是因为它流“濮人”居住的地区而得名。汉晋时期云南境内的濮人,主要分布在礼社江、元江流域及以西的澜沧江流域一带。到了唐代,澜沧江以西的濮人中分化出了称为“望”的一支和称为“扑子”的一支。称为“望”的一支,指的是现今佤族的先民。文献记载上都说他们很“勇悍矫捷”,是南诏军队的主要成员,作战时充当“前驱”。在元、明时期,文献多称“古剌”或“哈剌”,清代称“嘎剌”、“哈瓦”。从元、明、清的文献记载看来,佤族“居山岭”、“有寨落”、“亦耕种”但“不用耕牛惟妇人用钁锄之”,“除耕种杂粮外,捕猎为食”,由于耕地不固地,因此“迁徙无常”。这些记载,反映了明清时期佤族社会已从狩猎采集过渡到以不稳定的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阶段,也就是以氏族为基础的公社形式。 <BR>清代中叶后,各地区佤族的社会发展,随着各地区历史发展的变化,又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BR>长期以来,佤族人民同国内外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如1796年(清嘉庆元年),佤族与毗邻的兄弟民族一道,为反对土司“连年苛税逼甚”,在勐勐土司地区首举义旗,并一度占领其辖地。这次起义断断续续坚持十年多,给清王朝和傣族反动土司以沉重打击。辛亥革命后,佤族人民反对云南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此起彼伏,终于在1940年后,摆脱当地反动土司的封建统治。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开始侵入阿佤山地区。佤族人民坚决反对中英签订的《中缅未定界条款》,以永和部落为首,联合其他部落,严惩枪杀佤族群众的侵略者和叛国败类,挫败了帝国主义分子妄图使佤族人民脱离祖国的阴谋。1934年,英帝国主义以武力威胁和金钱利诱,进入班洪、班志地区,妄图掠夺阿佤山丰富的银铝矿。因此爆发震惊国内外的“班洪”事件。佤族人民“宁肯战死,决不投降”,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并联合十多个部落的民族武装会集于班洪,剽牛盟誓,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抗日战争时,佤族人民高举抗日旗帜,组织了游击军,粉碎日军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