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肚的历史
Ⅰ 老北京爆肚起源
爆肚是北京的特色传统小吃,就算你没吃过,也一定听过他的大名。
历史悠久的老北京爆肚,早在清代乾隆时期就有记载。而最为鼎盛的时候要数清末及民国初期,尤以光绪年间爆肚冯最为出名。
Ⅱ 爆肚冯的历史发展
清光绪年间“爆肚冯”由山东陵县人冯立山创业于北京后门桥经营爆肚。清光绪末年由第二代传人冯金河(1888年生)继续经营爆肚。在经营中潜心钻研、精心制作,使爆肚味道浓厚,深受宫内画匠、太监以及旗人的偏爱。后经宫内当差的太监推荐,爆肚冯成了清宫御膳房专用肚子的特供点,及至清帝逊位,清宫的专供也渐渐取消了。为了维持生意,冯金河便迁至前门外廊房二条与爆肉马、烫而饺马等五家组成了一个小吃店。被当时各界誉为小六国饭店的美称。
1937年事变后成为北京著名的门框胡同小吃摊群中的重要美食。第三代传人冯广聚自幼跟着父亲学习继承传统制作方法,而且对原料的精选细微上下功夫,尤其在佐料的配制上细心钻研、大胆创新,使其爆肚的色、香、味俱佳。曾受到各界顾客的好评。
1935年在门框胡同北段路东开设了爆肚冯饭馆,因1937年事变的影响关闭,从而在门框胡同南段与豆腐脑白、年糕杨、厨子杨、爆肚杨、豌豆黄宛、年糕王、复顺斋酱牛肉老店、奶酪魏等形成了门框胡同小吃街。康家的老豆腐、包子杨的包子、祥瑞号的褡裢火烧、德兴斋的烧羊肉以及羊头马的羊头肉,皆为门框胡同的名吃,并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品尝,如文人墨客的鲁迅、巴金、丁玲等;影视界的韩兰根、陈燕燕、白杨等;戏曲界的金少山、裘盛戎、荀慧生、尚小云、李万春、谭富英等皆是门框胡同常客。从1937年—1957年是门框胡同最风光的时代,由于合作化合营与合营运动的来临,爆肚冯与爆肚杨合进门框胡同的同羲馆饭馆,其它摊合进大栅栏西口的国营茶馆,因此便结束了门框胡同小吃的命运。合营时冯广聚之妻刘凤文进入同羲馆,做为资方代表继续负责爆肚、涮肉这一摊工作一直干到八五年退休。由于合营后的同羲馆由这些合营过来的传人继续负责各种小吃的制作,继续赢得电影界、梨园界、曲艺界、文人墨客的偏爱。成为他们品尝真正北京风味小吃的重要场所。
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好,爆肚冯的第三代传人冯广聚携子冯秋生、冯伏生、冯云亭于1985年,在前外廊房二条24号又恢复了爆肚冯老字号。1986年厂甸市场开业,宣武工商局找了爆肚冯,以及年糕钱、茶汤李、羊头李等几家比较有特色的字号参加了厂甸市场的经营,恢复了老厂甸市场的风格。开张后深受北京人的欢迎,使老北京的小吃又与群众见面了。在此期间国家领导人以及市领导也给予很大鼓励。溥杰老先生曾到爆肚冯品尝了几次,并给予很高评价。当时的北京副市长孙浮凌亲自为开业剪彩。
1992年西四小吃胡同开业,爆肚冯与门框胡同豆腐脑白、奶酪魏同时参加了西四小吃胡同经营,深受京城百姓的欢迎,并得到台湾的《中国时报》、《香港丝路画报》、以及北京各家报纸的宣扬,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也对这三家老字号进行了采访报道。1993年第三代传人冯广聚亲自在新打都饭店为国家领导人李岚清、邹家华及市领导爆过爆肚。1995年3月西四小吃胡同要扩大和重新装修,因款项不到位,就搁置起来,从此北京第一家以北京小吃为特色的小吃胡同就此歇业。爆肚冯于 1995 年在国家商标局注册。1996 年,由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为爆肚冯拍了上、中、下三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的纪实片。于 1997 年的春节初二、初三、初四放录,使北京人看到爆肚冯的家史、经营及传继的全过程。北京电视台国际部为爆肚冯拍了阿拉伯国家机关的阿语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给爆肚冯录了音,并用阿语向阿拉伯国家播放。爆肚冯受北京市个体、私企协会的委托,挖掘北京老字号小吃。在 1999 年春,爆肚冯把合营后失散了的门框胡同羊头马的第七代传人马国启、马国羲兄弟俩以及户部街老月盛斋的第六代传人马国琦找到,让他们恢复了祖业。
1999年9月18日--1999年9月21日两次被请到钓鱼台国宾馆与羊头马、老月盛斋、豆腐脑白为庆祝五十年大庆及国宾馆馆庆为国家领导人现场制作。国家副总理钱其琛,中央各大部部长、副部长、各国驻中国大使,都前去品尝地道的北京小吃。爆肚冯的“爆肚仁三品”于2000年4月26日被国家国内贸易局评为中国名菜点。在北京晚报4月28日正式登载公布。1998年--1999年爆肚冯申请并建立了北京市爆肚冯餐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11月,北京申奥成功清真烹饪技术大赛,爆肚冯获得金奖,并且获得个人金牌。
Ⅲ 北京小吃的历史与详细介绍
北京小吃的提法少说也有上百年历史了。但由於北京独特的历史背景、政治地位和经济版基础,使得京菜早已跃出权了地方菜的局限,而集全国名菜之精华,而且更适合各方人士的口味。
各式的京味餐馆源流不一,因久居於京自成一绝而成为京菜的组成部分。如砂锅居的白肉菜系本是满洲风味,全聚德烤鸭来自山东,东来顺、鸿宾楼、烤肉季等则为自成体系的回族风味。此外,京菜的“重要成员”——官府菜,以谭家菜和厉家菜为主,则是一些颇讲究饮食的南方汉族官僚或满洲贵族由府邸家厨的手艺发展而来。京菜最上层的宫廷菜,则是经历代御厨不断完善的产物,它揉和满汉,品种繁多,极为精致鲜美。历经百年的发展,现在“北京烤鸭、宫廷菜、谭家菜、烤肉、涮羊肉”被并称为北京五大传统名菜
Ⅳ 为什么老北京爆肚这么火
爆肚,是天津和北京的著名风味小吃,在很多美食街都有卖,而且生意火爆,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记载,门框胡同有家“爆肚冯”,不折不扣的百年老字号,如今第三代、第四代冯氏传人已将“爆肚冯”发扬光大,吃的人也络绎不绝,渐渐已成为北京的一张饮食名片,为特色小吃作出了贡献,尤其是立秋之后,人们就管这个叫做“吃秋”,因而,后来流行了这么一句谚语:“要吃秋,有爆肚”这么多年,几乎已经形成了习惯,老北京人都喜欢吃这一口。
吃爆肚应该吃的就是个脆劲儿,嚼在嘴里咯吱咯吱的,但不费牙才最好。而且肚爆出来应该有股清香,闻着跟臭豆腐似的肯定不新鲜。吃爆肚只能口感上舒服,如果论盘道,从做到吃,能全部讲明白的,肯定没几个人。
Ⅳ 老北京小吃的起源。。。
北京小吃特点很独特,与其它地区小吃最大的不同在于,除了来自民间以外,另有部分取自民间,后又被皇家选中,作为宫廷小吃,然后,又从宫廷散落到民间, 这个过程很独特。
下面从几个方面说说:
一、北京地方小吃有明显的民族特性
北京有长达3000多年的都城历史,长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称赞北京是13世纪“最富庶的都市”,“城内人户繁多……皆有华屋巨室……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不息”。还说:“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北京,特别是元明清成为都城之后,各族人民纷纷聚集于此,他们带来了自己民族的风味食品。特别是元朝、清朝的蒙古族和满族,人主中原后,他们将民族风味食品也带人北京。元帝国是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忽必烈,出身游牧民族,长于骑射,作战行动迅速,金戈铁马的军旅中,不宜精烹细作。士兵将头盔倒过来盛水置于火上,放人现宰的羊肉涮后简单加佐料食用,十分快速方便,终于演变为风靡京城的涮羊肉。还带来以乳酪为原料制作成的奶茶、以油面奶皮为茶的面茶。《燕京民间食货资料》中记载,嘉庆癸酉年(1813),硕亭撰写的竹枝词有:“奶茶有铺独京华,乳酪如冰浸齿牙。名唤喀拉颜色黑,一文钱买一杯茶。”原注:“奶茶铺所卖惟乳酪可食,其余以奶为茶,曰奶茶,以油面奶皮为茶,曰面茶。熬茶曰喀拉茶,喀拉为蒙古语也。”还有一种用汤煮糙米为饭的茶叫孩儿茶,“其法始自蒙古,而士人仿为之”。明永乐年间,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祖籍在长江两岸的御林军退役后定居北京,还有随着迁都进京的农民、商人,带来了南方稻米种植技艺和制作年糕的烹调方法,北京也就有了以米为原料的小吃制品。后来为回族所借鉴,移植于清真回民小吃,成为特有清真食品。清兵入关,特别是定都北京之后,满族小吃也随之进京,典型品种如萨其马,其制作要经切、码两工序,“切”满语为萨其非,“码”为码拉木壁,因此取其头两个词音萨其马。有人说北京小吃是北京历史画册中的一幅画图,色彩纷呈,如今北京流传下来的小吃,正如北京作家肖复兴所说:“大多是旗人之滥觞”,认为北京小吃主要起源清朝宫廷御膳。据考证,焦圈、豌豆黄、肉末烧饼、小窝头等,确实是从清宫御膳房流入民间的。
说到北京小吃不能不提到清真回民小吃。据居住在北京牛街、对清真饮食文化颇有研究的马静女士称,唐永徽二年(651),以第一个阿拉伯使者到唐都长安会见唐高宗为标记,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大批商人到中国做生意,经营珠宝药材,还带来饮食调料中的香料,如豆蔻、胡椒、茴香、肉桂等,促进饮食调味品的丰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烹饪以味为核心的内涵。北京的伊斯兰信徒随着元代成吉思汗大举西征的结果,数十万阿拉伯人、波斯人被迫东迁,在中国入户,北京牛街就是其落户地点之一。伊斯兰清真食品也随之传到北京,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收编了大量的回民食品,就是证明。回族同胞勤劳智慧,充满创造力。在形成自己民族饮食文化的同时,善于吸收兄弟民族烹饪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有别于其它民族的清真饮食文化,小吃就是其中的瑰宝。清朝廷实行对回民的歧视政策,形成牛街回民贫穷和缺少文化的落后现象,为了糊口,也形成了回族“两把刀、八根绳”的职业特点。但为了生计,手艺越来越精巧,经营也越来越精明,出现标新立异、争奇斗艳的优特小吃品种。由于世代相传,也出现了以品种名在前姓氏在后的北京小吃特有现象,如“羊头马”、“豆汁张”、“爆肚石”、“切糕杨”等。回民小吃极大地丰富了北京小吃,并形成了北京风味小吃以回民小吃为主的格局。当然北京小吃中也有其它民族小吃的精品。如汉族小吃中的炒肝、卤煮小肠、猪油年糕等,也很有特色。还有些小吃品种与北京成为科举会考地点有关,例如汤羊肉,是咸丰年间进京会考的一位绍兴客,因不弟孝廉,就以家传秘方泡制的汤羊肉,在前门外深沟南口外路北开设珍珠斋,供应汤羊肉。类似汤羊肉进京的汉族食品,还有王致和臭豆腐。这种北京特有现象是其它城市没有的。改革开放以来,八方风味聚京华已成为趋势。例如傣族的风情饮食,藏族的高原风味食品,西域新疆的烤全羊、烤羊肉串、手抓肉,朝鲜族古老的烧烤食品,都已出现在北京的街头小巷,成为北京风味小吃的组成部分。北京小吃各族风味食品荟萃,与其说是烹饪本身的发展,需要社会交流的频繁活动来促成,不如说出现在北京街头的各民族风味食品,是各民族向心力的团结的表现,56个民族情系北京,是北京民族小吃发展的内在原因。
二、北京地方小吃有明显的地方习俗文化性
北京历史悠久,老北京人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老北京人的习俗风情文化,几乎都能与小吃品种发生联系,从而为北京小吃文化注入了浓厚的地方性色彩。中国从过年到守岁,各种传统节日甚多,北京也不例外。过什么节吃什么食品,都有讲究,并提到“礼”的高度来认识。如大年初一要吃“扁食”,就是水饺。立春要用热水烫面加香油烙成双合饼,吃时两片平铺,放入饼菜,卷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饼菜很有讲究,要用碧绿的刚出尖的羊角葱和甜面酱,加熟肉切成的丝卷入饼;或者吃“炒和菜”,用豆芽菜、干粉丝或炒或拌,更有用菠菜和韭菜、金针菜、木耳等炒和的菜。碧绿的青菜,意欲留住大好春光,寓寄吉祥,故吃春饼称“咬春”。正月吃年糕,以讨得“年年高”的吉祥如意,明代刘若愚的《明宫史》中也说:“二月初二,各家采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薰虫’。三月十八东岳庙进香之日,吃烧笋鸡,吃凉糕,糯米面蒸,加糖、碎芝麻,即糍巴也。”明代史玄的《旧京遗事》中记载:“京朝官端午赐食粽,重阳赐食糕。”同治三年(1864),甲子伴花斋所刻《都门杂咏》载王嘉诚咏月饼和花糕词曰:“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京城。”“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还有书记载说:“腊月初八前,捶红枣破皮泡汤,至初八加粳米、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为‘腊八粥’。”上述资料提供了北京什么节日吃什么小吃的情景,应了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有关饮食“不时不食”的论述。这种“不时不食”的习俗甚至在一天中也有表现,据张江载先生的《燕京民间食货史料》中记载:“每晨各大街小巷所叫卖之杏仁茶、豆腐浆、茶汤、切糕、豆腐脑,下午所叫卖之豆渣儿糕、蒸云豆、豆汁粥、老豆腐,夜间叫卖之硬面饽饽、茶鸡子、炒豆腐之类,其制法新奇,亦惟此土所独有耳。”其实“惟此土所独有”的品种还有不少,例如涮羊肉锅,也是此种。光绪十八年(1892),曾在北京居住过的浙江桐乡人严辰缁写的《忆京都词》中,就将涮羊肉与南方进行对比:“忆京都冬窗不透风,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不似此间风满屋,热炭又嫌樱火毒。”他在这里把亲朋团聚在密封小屋内吃火锅的情趣写了出来。涮羊肉火锅发展到现在,其原料品种已不限羊肉,也不限于只有冬天才吃了。火锅也有很大改进,在涮的基础上,增加了集涮烤于一体的喷泉火锅,并风靡京城,说明烹饪炊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向前发展,推动了小吃烹饪文化的进步。涮火锅受青睐,也成为北京地方的一大特色。
北京居住的不同民族,在祭祀活动和婚丧嫁娶过程中,吃食习俗也不相同。如蒙族祭祖供品,要用牛油炒黄米,用桦木浅碗盛储,叫“拉拉儿”;满族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还要用黄米面和江米粉分别做成黄、白“顶针饽饽”;回族婚丧接待要吃用面炸出的油香,婚用油香是甜的,个儿要小一点,丧用油香个儿大,是加盐油炸的。总之北京小吃以民情习俗应运而生,体现了它特有的地方性。
北京小吃的地方性还表现在食用形式上,如入秋以后,讲补秋膘,要吃涮羊肉、炙子烤牛肉。老北京人吃烤牛肉在铁炙子下架松柴,自烤自吃,吃时一只脚立地,一只脚蹬在长凳上,表现出特有的豪爽和剽悍。《都门杂咏》记载:“严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围一遭。火炙最宜牛嗜嫩,雪天争得醉烧刀。”(“烧刀”为酒名。)据金受申先生称,大酒缸以前卖碗酒,用的是黑皮子马蹄碗,颇有诗意古味。《故都食物百咏》中,把吃烤肉的情景写得十分生动:“浓烟熏得涕潸潸,柴火光中照醉颜。盘满生膻凭一炙,如斯嗜尚近夷蛮。”真可谓形容尽致,语无虚设了。
北京小吃的叫卖文化也与北京小吃文化一样,富有北京地方性。做小吃买卖的人,为赶快把自己制作的小吃卖出去,不少品种都一边制作一边吆喝,韵腔很美。如深夜出售硬面饽饽的沿街叫卖,透过冬夜的寒风,送到居民院内。有人形容它的叫卖声是:“饽饽沿街运巧腔,余音嘹亮透灯窗,居然硬面传清夜,惊破鸳鸯梦一双。”北京街头小巷,卖包子的小吃摊店甚多,他们一边揭着笼盖,一边吆喝着:“刚出锅——热的吃——”透过热气腾腾的烟雾,把刚出锅的信息传入过路人的耳中,吸引顾客购买,也有人把此情景写入诗中:“包儿种类最繁多,新屉声声现出锅。荤素甜咸别回汉,尝来几个味如何?”北京小吃的叫卖声运腔自如,韵调优美,勾起很多人儿时的回忆和对故土特有的思念,激发人们对北京的热爱,但因时代的不同、销售方式的改变,叫卖吆喝声已成为稀有的历史了。
三、北京小吃的独到技艺性
北京小吃的民族性、地方性的特色还表现在制作小吃的技艺性,如北京小吃的芝麻烧饼是大众化食品,香脆可口,多少年来深得群众喜爱。它的制作要求很高,例如面与麻酱的比例要合适,麻酱多了发苦,少了不香;面坯擀制的厚度及根据不同季节酵面发到什么程度都有讲究。符合要求的烧饼外表整齐,色泽黄爽,口感香脆,切开后内中要有二十几层,才算合格。因此无技艺和经验是做不好的,烧饼制作技艺是长期积累经验的过程,也是烹饪文化沉积的过程。再如北京的白水羊头,选料十分讲究,当年出售羊头肉的“羊头马”,每天仅出售20个。他亲自到屠宰场选出必须是白毛的羊头,羊龄要求严格,在一岁半左右。回来后,里外洗涤,要把羊舌抻出来,用刷子刷过,根据老嫩程度下锅。椒盐配制要用丁香、花椒、大盐等精制,炒黄后,碾成细末,装入不易受潮跑味的用牛角制成的容器内。出售时,用一把大弯片刀削羊头肉,每片肉都要带皮。出售羊头肉时,围观者甚众,竞看他用片刀片肉和操作的技艺。羊头肉口味极佳,赢得百姓和文化名人的赞赏。《燕京小食品杂咏》中记载:“十月燕京冷朔风,羊头上市味无穷。盐花洒得如雪飞,薄薄切成与纸同。”这要求极高的技艺,据小吃行家,北京翔达饮食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连生(原南来顺经理)讲,此技艺目前已无人能继承,是很可惜的。无独有偶,北京汉民中的猪头肉是经煮后熏烤而成的小吃,但在北京不称猪头肉,而称熏鱼。其切片技艺也十分高超,有诗为证:“猪头不叫叫熏鱼,巧手切来片如纸。夹得火烧堪大嚼,夕阳红柜走街衢。”因卖此小吃的制作人每天夕阳时,身负红柜,嘴喊熏鱼,走街串巷,故有“夕阳红柜走街衢”之说。《故都食物百咏》中有一首写馅饼的诗:“居处长安未足忧,平民食物尽堪求。至今煤市街前过,犹有当年馅饼周。”说的是制作馅饼出名的前门外煤市街上开设的同聚馆,掌柜周小亭,因馅饼出色,被人尊称为“馅饼周”。原来“馅饼周”的馅饼的投料要求极严格,要用鲜牛肉的鲜嫩部分,和纯葱白切末,肉要用刀剁成茸,制作的面和得稀,抓在手里往下溜。用这样稀的面团包出直径在2寸、高1寸许的圆形馅饼,上铛煎出,呈金黄色。薄皮大馅的馅饼,皮不破,馅不漏,咬一口,汁鲜肉香,外皮焦酥,确实不可多得,故成为一绝,享誉北京。汉族中也有不少精品,清代杨静亭在《都门杂咏》中,曾写过致美斋的馄饨、福兴居的鸡面、小有余芳的蟹肉烧麦,称赞说:“包得馄饨味胜常,……咽后方知滋味长。”鸡面是“面白如银细若丝,煮来鸡汁味偏滋”;写烧麦是“玉盘擎出堆如雪,皮薄还应蟹透红”。把这几个品种的味形都写得令人垂涎了。若无高超烹饪制作技艺是不可能的。这种制作技艺体现了中国烹饪的色、香、味、形、滋(质地)、养(养生)和以味为核心的特色。它不单是个人制作技艺的表现,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饮食烹饪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北京小吃以它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和雅俗共赏的特点,成了人们联系感情的纽带和桥梁,充分地反映了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有世界性这一真理。
Ⅵ 爆肚儿的历史沿革
创自清光绪年间的百年老店“金生隆”人称爆肚冯,素以爆肚脆嫩,作料爽口为人称道。水爆各色羊肚为老店一绝。“水爆”为烹饪中的爆法之一,爆肚又是水爆牛羊肚的总称。其中爆牛肚有四种:肚仁、厚头、百叶、百叶尖;爆羊肚有九种:肚仁、散丹、肚领、蘑菇头、肚丝、肚板、食信、蘑菇、葫芦。
据目前爆肚冯第三代传人冯国明介绍,由于当时“在旗”的许多“贝勒爷”都曾在爆肚冯处吃过爆肚。各位的口味不一样,喜好爆的“部位”也不尽相同,所以逐渐形成了十三种不同品种的爆肚。
爆肚的功夫除了原料新鲜外,全在一个“爆”字上。水要量大、滚开,火力要极旺。材料入汤,三几秒钟便熟。像肚散丹5秒钟、肚板7秒钟,肚葫芦、肚领、肚蘑菇8秒钟……如果爆过了火就会老硬。
Ⅶ 老北京爆肚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那么火爆
爆肚的肚其实就是牛羊的胃,因为牛羊属于反刍动物,有四个胃,所以用作爆肚时,不同部位也就有不同的名字。其中属肚仁为上上品,要几个肚才能出一盘。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爆肚满”等最为出名。所以北京卖爆肚的才会那么火。爆的时间要不长不短,火候必须要不过不欠,不然会导致爆肚过生或过熟,甚至还让人嚼不烂,如果这样,肯定是要砸了自己的招牌了。
其实老北京爆肚能火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口感,爆肚口感脆爽,蘸上麻酱放进嘴里,口腔里不仅会有麻酱的咸香,还有爆肚脆嫩的口感,也常被人们当作下酒菜,所以老北京爆肚才会这么火。作为京城有名的小吃,也有着京城小吃的特色——讲究。好的厨师也会根据食材,选择不同爆的时间,过老、过嫩都会让食客不满意。这也是老北京小吃的讲究。
老北京爆肚已经不再是一道美食,而是老北京味道的一种代表,这种京味的代表我认为还有卤煮,豆汁,春饼,麻酱等。爆肚中虽然爆的是各种动物的胃,不过在北京这个地方,大部分还是爆的牛百叶,牛百叶比较经典,在全国各地受众都比较多。
Ⅷ 北京爆肚冯老字号有哪些历史
清光绪年间,山东陵县人冯立山在北京后门桥经营爆肚,因味道鲜美而出名,故称"爆肚冯"。
清光绪末年由第二代传人冯立山之侄冯金河(1888年生)继续经营爆肚。他在经营中潜心钻研、精心制作,使爆肚味道更加鲜美,清宫御膳房专用肚子全部由他来供应,一直到清帝退位。
后来,冯金河将"爆肚冯"地址迁至北京前门外廊房二条与当时爆肉马、烫面饺马以及馄饨、老豆腐、炸豆腐等五家组成了一个小吃店,大家合一,生意兴隆,故有小六国饭店之美称。
1937年,爆肚冯成为北京著名的门框胡同小吃摊群中的重要美食。第三代传人冯广聚除采用传统制作方法外,还十分注重原料的精选和佐料的配制,并大胆创新,使其爆肚的色、香、味俱佳,吸引了各界名人士前来品尝,如鲁迅、巴金、丁玲、韩兰根、陈燕燕、白杨、金少山、裘盛戎、荀慧生、尚小云、李万春、谭富英等皆是门框胡同的常客,这种繁荣的景象直到1957合作化与公私合营时才结束。
Ⅸ 爆肚是什么为什么老北京爆肚这么火
在北京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要吃秋,有爆肚” 其实就是说的只要秋冬季到来,一定要吃爆肚,预示着在寒冷的秋冬天,吃上一碗热乎乎的爆肚,那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慢慢的流传开来,很多人都知道了,吃的人就越来越多。
爆肚是老北京非常有名气的一款美食,可以当主食,也可以当小吃,不管是高档的大饭店,还是街头小巷的小摊贩,到处可见它的身影,制作简单,美味过瘾,受众人群非常广。
Ⅹ 都听说过老北京爆肚,爆肚为何这么火
都听说过老北京爆肚,爆肚为何这么火?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北京做爆肚的店面许多,比较出知名度的有爆肚冯、爆肚满、金生隆,爆肚冯早已传到第四代,消费者源源不断,有的是熟客,有的是为了更好地知名度而成,吃爆肚就应当吃个脆劲头,通道嘎嘎响响,可是又不耗牙,这类才算是较好的爆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