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历史演进

历史演进

发布时间: 2020-11-19 12:20:22

❶ 闽剧的历史演进

明末清初 ,闽中长乐、福清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农民业余组班演唱的民间小戏,因在地坪上围着草索演出,人们称之为“地下坪”、“牵草索”。这种演出活动,后来与外来戏班艺人结合,并以江西弋阳腔融合当地民歌俗曲形成的“江湖调”作为主要唱腔曲调,人称“江湖班”。当时演出的剧目有大戏36,小戏72,大都来自弋、昆诸戏。在闽东北福安、宁德一带,当时也出现了一种以“江湖”和飏歌为主要唱腔曲调的“平讲班”(“平讲”,意即用方言演唱)。所演剧目多移植“江湖戏”,或据民间故事编演,如《双金花》、《赠白扇》、《红裙记》等。后来,原用“正音”(官话)演唱的“江湖班”,也改用平讲(方言)演唱,渐与“平讲班”合流,同时又吸收了“唠唠班”(指当地人认为唠叨难懂的昆腔、徽戏等外来戏班)的部分唱腔,形成了以“平讲”为主,与“江湖”、“唠唠”三者合一的班社。
在福州还流行着一种“儒林戏”,起自明万历年间,以外来声腔结合俗曲俚歌所创的“逗腔”为主要唱调。清光绪年间已有13家“儒林班”,盛行一时,剧目大多出自文人手笔,如《紫玉钗》、《墦间祭》等。辛亥革命后,“儒林班”逐渐与“平讲班” 、“唠唠班”三者合一,形成了“闽班”,即今之闽剧。
民国初年,满族达官贵人纷纷离闽,他们往日所带徽班,因失去支持而迅速衰落。在福州的徽班艺人开始流散民间。他们大部分转入“前三合响”班,或当演员,或当师傅,或当乐工。如徽班“三庆班”的来宝、凤宝、老宝、起宝、怪宝、国宝等艺人与“三连福班”的周成章等分别加入儒林三合响班与平讲三合响班。随着大批徽班艺人渗入闽班,带进了徽剧的腔(俗称唠唠腔)以及徽剧的剧目与表演技艺,所以此时的“三合响”,称“后三合响”。从此,在福州正式形成以儒林戏的逗腔为主,综合平讲戏的洋歌、江湖戏的江湖调与民间小调及徽调等多种声腔的闽剧,民间俗称“福州戏”。随后,在报刊上便出现“闽剧”名称。
“闽剧”一词最早出现在民国12年(1923年),闽班“三赛乐”赴上海演出时,观众有在口头上称“闽班”为“闽剧”。翌年(民国13年)7月,商务印书馆在出版的《考证注释紫玉钗》剧本中,有“其曲文乐谱,在闽剧中,均居最上乘”的记载。民国26年(1937年),在福州成立“福建省闽剧改良会”,并于同年6月10日,创办该会刊物《闽剧月刊》。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闽剧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福州城里有名的戏班就有“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善传奇”、“赛天然”、“庆天然”等,群众称为“三乐一奇两头羊”(福州话“然”与“羊”同音);另外,还有“赛月宫”、“群芳”、“天仙”等女班。这些班社规模大、剧目多、行头新,均有一批名艺人作台柱。如旧赛乐班的武生陈春轩,花旦黄荫务、陈杏芬,三花林赶三等;赛天然班的花旦马秋藩(官)、小生李铭玉、三花林务夏等;新赛乐班的花旦曾元藩(官)、林贞官,武三花吴普官等;三赛乐班的花旦傅依侬、林芝芳,小生林芝卿、谢依桃等;善传奇班的花旦郑奕奏,小生关长胜等;新国风班的名旦薛(良藩)、马(秋官)等。其中“郑(奕奏)、曾(元官)、薛(良藩)、马(秋官)”被称为闽剧早期“四大名旦”。郑奕奏在这一时期先后主演了《新茶花》、《孤儿血》、《黛玉葬花》、《紫玉钗》、《孟姜女》、《秦香莲》、《百蝶香柴扇》、《钗头凤》、《杜十娘》、《梁山伯与祝英台》、《救国救民》、《邱丽玉》、《箱尸案》、《凤阳花鼓》、《万花莲船》、《浪子魂》等大小100多个剧目,成功地塑造了林黛玉、秦香莲、霍小玉、孟姜女、杜十娘、林英姐、祝英台等数十个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遭遇的悲剧女性形象。他在继承闽剧传统“逗腔”唱法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唱腔风格,总结出“素、净、休”与“快、紧、收”六字舞台表演艺术经验,形成“郑派艺术”,被誉为“福建梅兰芳”。民国26年(1937年)7月,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来闽,慕名观看郑奕奏演出《秦香莲》后,感动不已,题诗七绝二首以赠。此外,郑奕奏的表演艺术还得到周恩来总理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高度赞赏。
这一时期,闽剧戏班还前往台湾和海外演出。民国11年(1922年),旧赛乐班首开赴台演出先声。接着每隔一二年便有一个新戏班前往巡回公演,有的时间长达一年之久。其地点主要在台北、台中、基隆、高雄、嘉义、彰化、新竹、斗南、云林等地。演出剧目主要有《岳飞》、《夜光杯》、《紫玉钗》、《孟姜女》、《万花莲船》、《邱丽玉》、《阎瑞生》等。著名武生陈春轩曾四次赴台演出,被誉为“活赵云”,台胞曾先后赠给他8枚金质奖牌和两面锦旗。
民国16年(1927年)6月,群芳女班赴新加坡演出,揭开闽剧出国演出的新页。该班演员全系20来岁的女青年,扮相俊美,唱腔甜润,加上演出剧目《灵芝草》、《燕梦兰》、《金指甲》等多以女性为题材,因而很受海外观众欢迎。一些女演员被挽留客居当地,把闽剧艺术的种子传到异国他邦。同年8月,上天仙班到新加坡演出。民国17年(1928年)1月,“新赛乐”到马来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演出,时间长达3年之久,民国20年(1931年)才回国。演出剧目有《五子哭墓》、《安安送米》、《齐妇含冤》、《陈靖姑》、《铁公鸡》、《铁笼山》、《古城会》、《四杰村》、《三岔口》、《九江口》等本戏和连台戏。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国30年(1941年)和33年(1944年),福州两度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交通断绝,经济破产,戏班解体,艺人星散,著名艺人郑奕奏流落闽北山区,闽剧艺术因而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剧获得新生。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前,闽剧出现新的繁荣时期。1952年,闽剧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演出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钗头凤》,荣获演出二等奖,李铭玉、郭西珠分获演员一、二等奖。1954年9月,闽剧代表队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会演,演出《炼印》、《荔枝换绛桃》、《渔船花烛》等剧目,其中《炼印》获创作一等奖、优秀演出奖,林赶山、林务夏、李铭玉、郭西珠等获演员一等奖,该剧于1955年被拍成电影。1959年,郑奕奏应印度尼西亚福清“玉融公会”侨胞的邀请,赴雅加达、万隆、泗水等地为华侨子弟传授闽剧传统剧目《紫玉钗》、《孟姜女》、《梅玉配》、《钗头凤》、《凤阳花鼓》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闽剧受到严重摧残,剧团被解散,艺人下放劳动,艺术资料及服装道具遭焚毁。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闽剧才开始逐渐恢复。
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提出“振兴闽剧”的口号,新创作的剧目不断涌现,诸如《洪武鞭侯》、《草人护笋记》、《曲判记》、《蔡夫人》、《陶小兰》、《林则徐充军》、《魂断燕山》、《天鹅宴》、《丹青魂》、《拜石记》、《御前侍医》等一大批佳作在历届戏曲会演与活动中获奖。其中《天鹅宴》与《丹青魂》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天鹅宴》的主要演员林友泉获“文华表演奖”。并先后于1991年冬与1992年秋晋京演出,被认为是“艺坛千秋一典型”的盛事。同时,第三代的中青年优秀演员茁壮成长,在历届戏曲会演与中青年演员比赛中,均有获奖。其中有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胡奇明;有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李少华;有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林瑛;有被评为“福州十大杰出青年”的张建斌;有获全国第十届梅花奖的陈乃春等。
从1984年至1991年,福州闽剧院一团、福清县闽剧团、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福州闽剧院红旗闽剧团先后出访新加坡、日本和香港地区,演出《炼印》、《林则徐充军》、《珍珠塔》、《蔡夫人》、《曲判记》、《门槛刀痕》、《渔女状元》、《魂断燕山》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与新编古装戏。自1989年起,福州市每年都举办民间职业剧团展演。1992年5月举办“闽剧三小”(刘小琴、李小白、董小狐)从艺60周年庆贺会。同时,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艺术研究所联合为郑奕奏举办从艺80周年庆贺会。
1993年,闽剧《红罗衫》和《孙权与张昭》在参加首届海峡两岸(闽台)戏剧节暨福建省第19届戏剧会演中获剧目、导演、音乐、舞美等奖项。1994年5月至6月,福州闽剧院一团应台北华榕音乐有限公司的邀请,赴台北、台中、台南、基隆、马祖等地演出《三搜幻化庵》、《碧玉簪》、《珍珠塔》等。这是闽剧时隔45年后首次赴台,是大陆第一个艺术团体获准在马祖岛演出。1995年10月至11月,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应台湾省福州十邑同乡会的邀请,赴台演出《梅玉配》、《曲判记》、《陈若霖斩皇子》等。在返省途经香港时,应香港福州十邑同乡会邀请,由青年演员作折子戏专场演出。
1996年2月至10月,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与福州闽剧院一团、红旗闽剧团分别赴马来西亚与法国演出。12月,在福建省第20届戏剧会演上,平潭县闽剧团演出的《凤凰蛋》获剧目、导演、舞美等奖项。1997年1月,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赴京演出《贬官记》,5月,获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与“文华表演奖”;并于9月份获中宣部第二届表彰的“五个一工程奖”。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福建省闽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❷ 数据仓库的演进历史是怎样的

数据仓库的演进分为三代,

❸ 管理会计历史演进分为哪几个阶段

(一)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初到50年代)
(二)追求效益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三)管理会计反思时代(20世纪80年代)
(四)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20世纪90年代)

❹ 简述中国品牌的历史演进

20大产业迁移路径全景系列之—:2019年中国手机行业迁移路径及发展趋势分析

全球手机产业迁移路径分析

从手机产业迁移路径角度看,全球格局下,手机产业迁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中国已经成为手机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阶段为中国向印度、越南等地区转移。从中国国内看,手机产业转移表现出三大特征:部分地区手机整机制造产业基本出清,部分地区逐渐崛起;广东地区始终保持在龙头地位;手机产业陆续向内陆转移,重庆地区表现最为突出。

阶段一:全球手机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

从全球手机行业的发展历程看,手机市场的阶段性变化受到几个因素影响,一是通讯网络的代际发展,从1G到4G、5G,直接导致了手机市场在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之间切换;二是手机产品的变化发展,这种发展有大哥大到功能机、功能机到智能机的颠覆式变革,也有像素、屏幕优化等升级式发展。因此,手机行业在不同时期,市场增长点也不同,从最初的功能驱动型市场发展到性能驱动型市场,并进一步要发展到智能型市场。

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手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❺ 存在的概念内涵的历史演进

1.存在(实在)是一个哲学概念,按照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定义,是具有难以改变,但能够改变的特性。而相对于存在的不存在(虚无)则是具有难以控制,但能够控制的特性。而两者的界别存在于(无限线)的正反面上。但此界别中的正反面本不存在,故分辨的方向只在乎于其外延对该物的影响。
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无法被感知的事物(包括被神感知),无法证明其存在,贝克莱的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与时间》的作者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既是最明了的概念,可也是最晦涩的概念。现实中大多数人自认为“存在”这一概念是自明的,也是最清楚的,故无需发问“何为存在”更无需去研究何为“存在”,可哲学的终极任务本来就是要解释:“何为存在”,作为思考者,如果你把“存在”这个最晦涩的概念误认为是简单、明了、无需解释的,那么你注定就犯了大错了。
2.存在狭义上是相对于思维而与物质同义的哲学范畴;广义上是相对于无而与有同义的范畴(见有无),是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和。在哲学史上,存在范畴为各派哲学家广泛使用,其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认为神是最真实的存在。近代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德国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把存在作为绝对观念的一个最简单的规定。现代西方存在主义者把存在解释为个人的主观存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尽管世界的存在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在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时必须摈弃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一含混的提法,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存在与思维、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就是所有天下一切你能想到的任何东西,放在一块来看,惟一的一个共同点。它是普通的但又是事物最基本的,它是使得万物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万物存在者,万物所依赖者。
3.宗教之天主教会观点:
存在的本意是“在”,“出现”(拉丁文:existere) ;事物可以存在于自然界中(物质存在:material existence),也可以临在心灵上(理想存在 ideal existence)。存在指出这个事实,它所肯定的是在实现中的实有。从这角度看,存在的反面首先是非存有(non being)或虚无(nothing),其次才是可能(possible)。“可能”与虚无的分别在于“可能”可以被心灵概念化,从而变成存有,虚无却不能。然而,假若“可能”并没有在事实上变成存有,它就没有真正的存在。由此可见存在与本质的关系:存在就是本质的实现,是本质在实在界中真实的出现,因为在实现之前,本质原是一个可能性而已。因此可以说:当本质从可能性的层面进入实现的时候,它便真正地存在了。

❻ 公民社会的历史演进

公民社会是个历史范畴。两千多年来,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公民社会概念共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 公民社会的古典含义跨越了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7、18世纪的漫长历史时期。

“公民社会”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指的是“城邦国家”或“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之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公元前1世纪时,古罗马政治理论家西塞罗将其转译为拉丁文,“不仅指单个国家,而且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在保留“政治社会”含义的同时,更多的带有“文明社会”的含义。此后,一直到近代之前,包括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基督教神学家在内的西方思想家,都是在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17—18世纪期间,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要求,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以反对封建王权的君权神授思想。他们认为,人类最初是生活在无政府的自然状态之中的,但这种自然社会由于缺乏和平、安全、人身保障等等,要通过权利让渡并订立社会契约的方式过渡到公民社会。于是,“公民社会”获得了与自然状态相对应的含义,与“政治国家”是同义语,指的是人们生活在政府之下的一种法治的、和平的政治秩序。
从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到洛克、卢梭等的古典公民社会概念,与政治社会、政治国家相同一,这反映出了西方文明一直到17世纪的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状况,即国家与社会并未分离或者并未完全分离,整个社会表现为高度政治化的一元结构。这一状况在中世纪达到顶峰--“中世纪的精神可以表述如下:市民社会的等级和政治意义上的等级是同一的,因为市民社会就是政治社会,因为市民社会的有机原则就是国家的原则。”“市民等级和政治等级的同一就是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同一的表现。” 当代公民社会论者一般都把公民社会组织看作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是公民社会的基础和主体。当代一些主张三分法的学者甚至在二者之间划等号,把公民社会等同于或狭义化为公民社会组织,将公民社会组织的数量作为判断公民社会成熟程度的测量工具。一般认为,公民社会组织,指的是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它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共同体,不是建立在血缘或地缘联系的基础上,也不是带有强迫性的组织,并且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或信仰而自愿结成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它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非政府性,即这些组织是以民间的形式出现的,它不代表政府或国家的立场,而是相对独立于党政权力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与政府没有关系甚至与政府相对抗,恰恰相反,它并不排除国家的进入或干预,而需要国家为它的活动提供一种秩序,同时也需要国家对它的不足进行救济。
(2)非营利性,即它们不把获取利润当作自己的主要目的,而通常把谋取公共利益和提供公共服务当作其首要目标。 社会运动或新社会运动是当代西方左翼公民社会理论家所强调的一个重要要素。所谓“新社会运动”,是相对于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所领导的工人运动而言的,以捍卫私域和私人公共领域自主发展的合法权利不受经济系统和国家的侵犯为目标的单一主题的抗议运动,如女权运动、生态运动、民权运动等。它以居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社会中间阶层为主体。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新社会运动蓬勃发展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作为内核的价值观。上述这些结构性要素是公民社会的外显的方面,除了它们以外,公民社会还包含一个与它们互为表里的一系列价值原则所构成的精神内核。这些基本社会价值或原则包括:
(1)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公民社会的理论基石。它强调人的尊严、人的基本权利以及人性尊严和基本权利的平等性,认为国家和公民社会都应以保护和增进公民权利和利益为旨归。
(2)多元主义。公民社会强调个人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组织的多元化,提倡宽容、妥协、互惠与合作精神。
(3)公开性和开放性。公共领域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公开性和开放性,这是公众参与公共活动的重要前提,因此当代公民社会论者都十分强调和坚持公共生活领域的公开性和开放性。
(4)参与性。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公民社会强调和倡导公民个人或公民社会组织,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5)法治原则。公民社会论者反对国家对公民社会内部事务的随意干涉,强调要从法律上划定国家权力和国家行动的边界,确保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使公民社会成为一个真正自主的领域。
以这些基本价值为内核,形成了以契约精神为基础,以公民精神或公民性为集中体现的,包括志愿精神、人本精神、法治精神、自治精神的公民文化。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构成公民社会的文化特征。

❼ 城市历史演进中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城市绿色眼眼镜中不能发生什么的变化它的功能肯定就是更适合人的生活和居住吗

❽ 谈谈你对中华民族精神历史演进的认识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当前,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引导人们走出认识误区,实现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

❾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教学思想的孕育
教学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教学经验的总结、近代教学思想的形成与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诸阶段。
古代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孕育了最初的教学思想,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那个时期百家争鸣,智者云集,人类思想处于胚胎阶段。中国先秦涌现出一大批教育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他们阐发了诸多教育、教学主张。
此外,我国汉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经学教学思想,以刘安为代表的黄老学派教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嵇康为代表的玄学教学思想,唐代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教学思想,宋明时期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教学思想和以叶适、陈亮为代表的功利教学思想等,标志着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繁荣。
在西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阐述了各自的教学思想,出现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等。古罗马昆体良系统地总结了罗马教学成就和自己的从教经验,写出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专著《雄辩术原理》(又译为《论演说家的教育》)。
(二)近代:系统教学思想的形成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教学理论逐渐从古代哲学中分离出来,走上了自身发展的轨道,并形成独立的体系。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它们对后世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现代:多样化教学理论的发展
杜威,美国教育家,1916年出版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在批判赫尔巴特的“外烁说”与卢梭、裴斯泰洛齐的“预成说”各有偏颇的基础上,认为儿童发展是在先天本能与冲动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不断增加经验意义的过程,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连续发展,“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提出了基于经验的教学理论。在他看来,“经验”(Experience)即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作用于环境与环境作用于人两方面的联合。杜威强调知与行的统一,认为“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认识本身就是行动”,倡导“从经验中学”、“做中学”。他还认为,经验中包括思维,没有某种思维的因素便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力倡“反省思维”,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五步教学阶段:问题感觉、问题界定、提出假设、逻辑推理、行动检验。1896年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组织商业、烹饪、缝纫、纺织、木工等活动,促进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杜威总结了古希腊、古罗马以来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多见解,奠定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对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20世纪以来,教学论研究大致呈现两大发展路径:一是哲学的研究取向以认识论和伦理学为理论基础,主要探讨教学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手段方法、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如德国、苏联、日本、中国。二是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把教学理论作为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理论,探讨教学的程序、策略与技术,如英国、美国等。“二战”后,由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世界教育改革热潮,催生了众多新的教学理论与流派,如前苏联赞科夫的“小学教学新体系”、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教学”理论,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沙勒和舍费尔的“交往教学”理论,等等,教学论发展呈现多样化态势。

❿ 儿童文学的历史演进

远古时期的儿童文学,是不识字的说书人对儿童所述说的故事,通常都没有任何书面纪录可供后世参考[1]。最早有以文字型式流传是在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自此之后儿童文学开始在写作型式的文学作品中出现,诸如公元100至200年间阿普列乌斯(Apuleius)所著《金驴记》(The Golden Ass)出现的爱神与美女(Cupid and Psyche)或是公元200至300年间印度的邦查唐塔拉(Panchatantra),许多证据显示许多之后童话故事集里的故事都是根据民间故事重新编写而成的。除了这些合集之外,中国的道家哲学家,像是列子与庄子,也都将一些童话故事与寓言以他们的表现方式出现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而日本童话故事桃太郎日本古代的农村,祖父母在晚上向儿孙比手画脚说故事,口耳相传,一代传过一代
而在较广泛的定义中,《伊索寓言》(公元前六世纪)是西方世界第一本著名的童话集。
而首先尝试不仅仅是保存童话故事中的角色个性也同时保留故事风格的,是德国的格林兄弟。但讽刺的是,虽然格林童话第一版(1812年及1815年)是民俗研究学者的宝库,但为了保证销售量及受欢迎的程度,格林兄弟在后来出版的版本中也开始改写书中的故事。格林童话集的转变不只将内容偏离原有的民间故事,也影响了原有的民间故事的面貌。除此之外,格林兄弟也没有收录一些德国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其理由是他们认为这些也曾在查尔斯·佩罗的故事集出现过的故事是法国故事而非德国故事。独立创作童话故事并使之独立成为成熟的儿童文学的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安徒生的童话是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1880年卡洛·科洛迪在意大利出版的作品木偶奇遇记,被认为是早期儿童文学经典之一,曾拍成电影逾二十次。出版于1876年马克·吐温所著作的《汤姆历险记》成为为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品。
1900年至1920年出版的美国的一系列童话故事《绿野仙踪》影响日后世界儿童文学至深。1908年出版的骑鹅历险记 瑞典著名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写的一部著名的长篇童话小说,它也成了一部世界名著。 1937年出版的小说《哈比人历险记》,是J.R.R托尔金原本为儿子所写的一部童话,但托尔金此书在儿童文学界未有名气。之后1943年出版圣·埃克苏佩里所著之法国童话作品《小王子》,被译成百多种语言,也被拍成电影、改编成话剧演出。在1950年代由著名的英国作家克利夫·史戴普·路易斯所著《纳尼亚传奇》,成为英美儿童文学经典之一。

热点内容
师德师风演讲稿标题 发布:2025-05-11 11:22:34 浏览:520
小小的船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2025-05-11 11:06:30 浏览:240
老师的眼作文 发布:2025-05-11 10:38:52 浏览:803
扩大英语 发布:2025-05-11 09:48:26 浏览:473
在线教育美国 发布:2025-05-11 08:07:13 浏览:899
教育培训广告设计 发布:2025-05-11 08:07:13 浏览:894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发布:2025-05-11 06:32:22 浏览:221
占有女老师 发布:2025-05-11 06:11:24 浏览:979
小学师德自查材料 发布:2025-05-11 05:04:18 浏览:634
教师女仆 发布:2025-05-11 04:24:51 浏览: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