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历史
1. 汉朝有怎样的历史
汉(前202~220)是继秦朝而出现的统一王朝,包括西汉和东汉(也称前汉和后汉),分别建都于长安和洛(雒)阳。在两汉之际,还有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各种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而有所增益,但在施政方面则以秦朝速亡为鉴,力求在稳定中求发展。
2. 关于汉朝历史
一、政治杰出人哪个不是野心家?
二、其人首鼠两端,一面向皇帝投诚,一面顾及窦家老太太,其中事情委实复杂,难以明说,其最终的死亡,应该说是刘彻对他的放弃和不信任造成的。
三、皆有其人。然,东方朔过多夸大,其能力也过多夸大。主父偃前期形象几乎全部是虚拟,后半期的事情真真假假,总之,编剧拎着一本史书胡编故事。至于张固这个假名,这人更惨了点,本来他的事情在电视剧属于稍微靠谱点的,但是广电总局审查通不过,只好把历史上的张汤换成张固,以示此乃故事剧情,非历史。
四、关于李凌其人,现在过多的思维都局限于司马迁的观点。但是就史书而言,他非被俘虏,而是投降。当然,似八年抗战期间,华北、东北多少小军阀们投靠日本时候,都宣称迫不得已,党军没有支持,更有汪精卫说欲图将来。这些事情,看多了,也就清楚了,总之都难说,但就于所知来说,不敢轻易苟同于司马迁所言。不过也有这么一句话“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下世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我们看不到的结局,不一定就是事实的真相。但是你如果一厢情愿认为李凌是为了兵士免死而投降,那你还怀疑汪精卫的一片爱国之心否?{据史而言,不曾有那些投降兵士如何安乐之语。甚至,根本没有记载那些投降兵卒。}
五、归汗有其事。乃匈奴先内乱征伐,而后有霍去病之壮举。史记的匈奴列传有言“其秋, 单于怒浑邪王休屠王居西方, 数为汉所破, 亡数万人, 欲召诛之。浑邪王与休屠王恐、谋降汉, 汉遣骠骑将军往迎之, 浑邪王杀休屠王, 并将其众降汉。”千百年来, 史学界一直把这里的“其秋”, 看作是元狩二年秋季, 似乎也已成了定论。近年来编写社会主义新方志。”但,这里记载的其秋,有人认为是二年秋,也有人认为是三年秋。难定论。这倒不是什么使臣不使臣的文臣谋略故事。。。。
再多说点,这只匈奴便是内迁的南匈奴有很大关系。乃至于匈奴刘渊灭西晋,却又导致匈奴解体,都与这只早期归降的匈奴王有关系,若是对匈奴史感兴趣,可追查下去,绝对令人大吃一惊。
另: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至于“完全参照历史书”那是不可能的,这两部电视剧,我看的时候,处处都是bug,有时候想笑却又无奈,通过电视剧了解历史,往往远离真实的历史。若是真有兴趣,可到大学时期或者假期里读点书。另别把二十五史当标准答案,其中错误甚多,当然这些都是深度研究时候的事了,初期时刻,信信二十五史也未尝不可。
注:现流通乃至印刷出来的二十五史都是清代某人收藏版本,因某人的在清朝观点乃至其思维主流,是以对二十五史需抱着一定态度。
3. 汉朝多少年历史
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十二月-公元8年十一月)、东汉(25年-220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又称后汉,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汉朝历史简介西汉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更名的。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汉族和周边各少数族都是汉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故又称后汉。东汉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共有十二帝,历经196年。东汉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 同时佛教也在这段期间传入中国。东汉一代,豪强地主势国扩张,门阀世族形成。这一时期,匈奴、羌族开始内迁,鲜卑族人据蒙古草原,都对后世的民族交流和融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汉朝是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在秦朝疆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疆拓土,其疆域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
西汉汉平帝时期(公元元年),全国人口达6000万左右。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建立,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明帝永平年间,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华夏族在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
汉朝存在了多少年?
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西汉为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4. 汉朝历史介绍
汉朝(前202年-8年,25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定都长安。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
汉武帝即位后开辟丝路、攘夷拓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后,仍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 ;
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 ,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公元2年,西汉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4)汉朝的历史扩展阅读:
汉朝重大历史事件:
1、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又称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
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2、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
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
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汉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骞出使西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黄巾起义
5. 汉朝历史
公元前206年刘邦封为汉中王。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西汉王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达到极盛,史称“汉武盛世”,昭宣时期再次复兴,史称“昭宣中兴”。公元8年,王莽篡夺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结束。不久之后发生了绿林和赤眉大规模农民起义,公元23年新朝灭亡。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后期发生了戚宦之争,朝政黑暗,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各地军阀割据称雄。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汉朝是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在秦朝疆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疆拓土,其疆域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
西汉汉平帝时期(公元元年),全国人口达6000万左右。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建立,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明帝永平年间,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华夏族在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
6. 汉代历史
西汉与东汉
西汉与东汉,究竟应当在历史上视为两个不同的帝国,或者看作一个整体的朝代,
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两汉在公元前及公元后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
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
中国的人口,据称经过王莽后有大量的损耗,可是后来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也渐
渐恢复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的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
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
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
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交趾反叛,有马援平定。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这
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89年的北
征,出塞三千里,各部降者20万人,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于北单于“不知所
终”。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班超筹划“兵可不费中国
而粮食自足”。他由中土率领出塞的不过志愿军千多人,后来接济他的也不过兵士八百
人,他竟能“以夷制夷”。攻莎车时发兵25000。公元94年更合西域八国兵7万
人讨焉耆。
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是青海草原地区的羌
人。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有时汉人也欺凌他们,引
起双方的仇杀,战事经常发生,每次双方的死伤各逾数千。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
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即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
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这种部队,只有他能指挥,旁人无法管驭。
可是事虽如此,在当时人看来,纵算西汉都长安,承土运,所以一切都以黄色为尚
,东汉都洛阳,交火运,所以巾旗衣饰概以红色为主,实际上只有一个朝代。光武帝刘
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
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因为对光武讲,元帝仍属父辈,成帝则为兄弟,哀帝已属侄辈
,平帝更算是侄孙,都不在太庙奉祀之内。光武更因吕后不遵高祖遗嘱,引起诸吕之患
,虽然事隔两百年,仍将她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因之他自己
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于是刘秀在历史
上称为“中兴之主”。
最近几十年来从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这些资料也给
以上的问题,赋予部分的解答。出土的文物,包括衣食住行的各项资料,如无实物,即
有模型图解。因之小至文具印章,大至仑厕炉灶,更大至于楼台榭阁,都可以一目了然
。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
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
为有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这些碑画,内向对棺椁,好
像专供死者欣赏,其中有的引用历史故事,例如荆轲刺秦王,汉武汾上得宝鼎,有的则
镌刻车马宫室,庭院厨厩,农田作业,市廛买卖,甚至方伎杂耍。其广泛真切可以给研
究历史的人一开眼界。
从这些资料看来,再加历史的证明,我们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很
长足的进步。在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中外学
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政府既竭力培植小自耕农,而冶铁公卖,则西
汉全国统筹,东汉各地作主,也使标准农具普遍的及于一般农户。而且地方官员经常兴
水利,论穑稼,有如《汉书》及《后汉书》循吏传之所叙。从这些方面看来,中国的初
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
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若非如此,则其人口与版图,就
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但是这问题仍可倒转来看:要是两汉确是一脉相传,何以两个时期的历史学会有这
样大的差异?今日我们展读西汉的历史,不期而然的会感觉到内中有很多令人兴奋,令
人竦惧,令人嗟叹,令人惊讶的地方。这种特点,很难在东汉史里看到。即使现今《剑
桥中国史》的主编人Denis Twitchett 也曾经对我说找不出一部读来令人觉得满意的后
汉史。这原因又在什么地方?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即是文景之治,武帝之用董仲舒的思
想管制,霍光的专权,宣帝的称杂霸,都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所以能勾动读者的好奇
心。东汉的君主,就没有这种创作的机会。其中主要的原因则是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
,立法不能展开。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
理化。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同时官僚机构的组
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
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朝中的权力斗争,
却仍以道德名义作张本,其中女后,外戚,宦官,朋党搅作一堆,公事与私事混淆。今
日之读史者,除了觉得资料重复,纠缠罗索之外,也很难分析其后面问题的真面目,更
难判断谁是谁非。
严格讲来,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能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之“中兴
”,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并用各种建筑及仪礼使君权神秘化和美术化,
与章帝刘坦之重申儒家宗旨,以加强施政时道德力量的支持。
而其实也只有“中兴”是创举。承认“中兴”,则西汉与东汉是为一元。
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
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纪西汉的《汉书》提
供刑法志,食货志和沟洫志等材料,纪东汉的《后汉书》则全部付诸阙如,而代以很多
列女,蛇孽,法冠,赤绶的叙述。这和作史者的眼光手法不无关系(《后汉书》也和《
汉书》一样,并非出于一人手笔),而当中仍有一个关键,则是从长期的历史眼光看来
,后汉因袭前代过甚,只能继续充实一个原始型以小自耕农作基干的大帝国,不能替中
国找开新局面。
其实东汉、西汉都是后人的史称。
西汉,汗高祖刘邦建国,这样西汉就建立了,但是又被犬戎这个少数民族所灭,然后汉朝的后裔,汉光武帝,刘秀,又在中国南方建立的汉王朝,史称东汉。东汉王朝势力已经大不如西汉,跟本没有能力实现统一,然后就有很多的军事割据势力的出现,这些军事割据不断征战不断出现局部的统一,东汉王朝也慢满的推出了历史的舞台,最后也就只剩下了三个军事割据了,我想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吧!
汉朝(前202年 -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短暂的自立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份,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朝代史中。
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之后的唐朝合称为“强汉盛唐”。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称呼自己为“汉人”,而中华民族中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为“汉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历史
西汉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于西元前202年正式称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虽然西元前202年刘邦才称帝,但因史学界计算西汉年数时,为了与秦朝灭亡时间相接,则从西元前206年刘邦称“汉王”算起,并以十月为汉高祖元年的首月。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并一一处死,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动乱,国力较弱,而刘邦在攻打匈奴时,曾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事件,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和平。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但是在此期间,实际是吕后当国。吕后以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沿用刘邦的黄老政治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酿成“诸吕之乱”。
吕后死后,诸吕之乱被铲除,众臣迎立汉文帝刘启。他和儿子汉景帝即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虽然景帝年间(前154年)发生了此时期唯一的动乱—“七国之乱”,但是仅经历数月即为周亚夫所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影响。在与匈奴和南越保持和平的同时,同时也在积蓄国力,透过马复力等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称羡的时期。
景帝死后,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此,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时起成为了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这期间,汉朝先后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天才将领,终于击败匈奴单于,使得“漠南无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服朝鲜,使中国成为东亚霸主。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翁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而达到了离间西域和匈奴,进而控制西域的目的。但是,汉朝经历多年战争,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汉朝国力衰弱,前朝积蓄被挥霍殆尽。为此,汉武帝晚年曾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希望不再穷兵黩武,也使汉朝不至于败亡。为抢救经济,武帝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稳定物价,与民争利,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7. 汉朝的发展历程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阳。其间曾有王莽短暂自立的新朝(9年-23年)与西汉更始帝时期(23年-25年)。
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许多人将汉朝和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其疆域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内蒙古包头、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达568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韩邪单于至10年的乌珠留若鞮单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前1年,全国人口达7000万之多,占当时世界人口百分之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到现在,“汉人”仍为多数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第一个年号。汉初根据五德终始说,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篡政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8. 介绍一下中国汉朝的历史
简介:
汉朝(前202—8年,25—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29位皇帝,享国405年。汉代因尚火德而被称为炎汉,又因皇室姓刘故称刘汉。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在楚汉之争获胜建立西汉,汉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汉文帝、汉景帝相继休养生息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被称为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之治 。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开创了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中后期发生了戚宦之争和党锢之祸,于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后,刘备建立蜀汉延续汉室,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公元2年,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正式成立,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两汉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国号:
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十二月-公元8年十一月)、东汉(25年六月-220年十一月)。汉高帝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自称中汉,又称后汉;汉昭烈帝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自称季汉,又称西蜀;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9. 汉朝的历史有多少年
四百零七年;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在公元220年被曹丕控制,被迫禅让于曹丕,东汉灭亡。
(9)汉朝的历史扩展阅读:
一、汉朝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二、刘协
刘协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
刘协后来逃出长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曹魏青龙二年(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
10. 汉朝的历史简述
强盛的封建帝国--汉朝 建都长安的西汉帝国 秦朝末年,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更加残酷,老百姓怨声载道,于是爆发了由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失败以后,继起领导农民战争的是项羽和刘邦。公元前 206年,刘邦的军队攻陷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秦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了将近4年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gai1)下被刘邦的军队包围,项羽见大势已去,便拔剑自杀。项羽一死,刘邦得了天下,就正式称帝,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后建立的朝代。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许多奴隶也恢复了自由,农业经济因而在汉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铁制的农具在汉代大量使用。汉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推广牛耕的时期。从中国多个地区所发现的汉代人工凿井,可以证明当时的农民已经普遍地利用地下水灌溉农田。此外,在同一块农耕地上每年轮番种植不同农作物的“代田法”也开始出现。 1:开沟作垄(long3) 将农作物的种子散播在沟中 2:逐次培壅(yong1) 作物长出幼苗后,进行施肥,使苗茁壮成长,能耐风旱。 3:土地轮番使用 西汉建立时,北方的匈奴不断地侵扰中国,掠夺中国人民的财物,汉高祖刘邦曾经亲自率领军队讨伐,但因财力与物力不足,无法在军事上完全阻止匈奴的侵扰。到了汉武帝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大为增强。汉武帝于是起用卫青、霍去病两员大将,对匈奴发动多次自卫反击战,终于瓦解了匈奴的军事力量,消除了北方的边患。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要求进一步实现思想统一,接纳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大一统和尊君的理论,屏弃百家,独尊儒术,在太学中设置五经博士,宣讲儒家的经典《诗》、《书》、《易》、《礼》、《春秋》。从此,儒家思想便被确定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鼓吹“君权神授”,认为“天子”代表上天治理天下,是万民的主宰,因此应该拥有一切的权力。他也鼓吹“天人感应”,认为人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上天的监视,因此应该顺从天意,如果违背天意,就会受到警告,遭受水旱天灾或地震之类的磨难。不过,人也可以用行为感动上天,以消灾解难。 定都洛阳的东汉帝国 西汉武帝以后,统治阶级逐渐腐败,到了汉平帝时,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和妻族)王莽掌握了西汉王朝的大权。到了公元8年,王莽索性篡(cuan4)位(夺取政权),建立“新朝”。王莽夺位后,曾设法推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可惜改革不得其法,反而加深了社会矛盾,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后推翻了王莽政权。公元25年,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的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定都洛阳。洛阳在长安的东面,因此,历史上称刘秀建立的王朝为东汉,以别于刘邦建立的西汉,刘秀便是汉光武帝。汉光武帝成功地推行了一些社会改革,复兴汉朝,历史上称这段时间为“光武中兴”。 东汉在科学上取得了夺目的成绩。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减低了造纸成本。在天文学上,著名的科学家张衡论证了天地都是圆的,日月星辰都在不断地转动的道理;他也基本上论证了月食的原理,指出月亮不会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照,当日光被地影遮住时,就会产生月食现象。 张衡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利用地震波来测定地震的方向。地动仪于公元132年发明,并在公元138年准确地预测到离洛阳一千里以外地区的地震。地动仪的制成,比欧洲制成相类似的地震仪要早一千七百多年。 东汉也是医学发达的时代。中医的重要医学论著《伤寒杂病论》成书于这一时期,作者是汉末名医张仲景。东汉末年好多人死于伤寒症,张仲景一面继承前代的医学成果,一面搜集民间药方,并结合个人丰富的临床经验,写下了《伤寒杂病论》,有系统地整理了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时期的杰出医生还有华佗。他擅长内科、妇科、小儿科和针灸,尤精于外科。他配制了“麻沸散”,让病人服后麻醉,再开刀动手术,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全身麻醉法进行外科手术的医生。华佗的医术,反映了汉代医学的高超水平。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灾荒连年,广大的农民无衣无食。河北人张角见民不聊生,便号召农民起义推翻东汉政权。起义军头裹黄色头巾,称为“黄巾军”。汉朝与起义军断断续续战斗了几十年,最后虽然平定了“黄巾之乱,但国力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以致东汉政权奄奄一息。中央政权的脆弱导致天下四分五裂,群雄并起,互相征讨。到了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为“三国时代”。 公元220年,魏国曹丕(pi1)代汉称帝,东汉灭亡。汉朝前后经历了426年。参考资料: http://www.daming.net/oldbbs/forumtopicread.asp?id=300&ntime=2005-11-22+9%3A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