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历史
① 延安在革命史上的重要性
延安: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因为在抗日战争中中共中央所在地在延安,共产党就是在那里指挥全国抗战的,所以被称为总后方。
一、历史沿革
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夏朝时延安属雍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白狄、晋、魏、秦国所有,秦汉归上郡所辖,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被纳入前秦、后秦、大夏的版图。隋朝始设延安郡,唐宋后为延州或延安府。延安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地,很早就成为陕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
安精神,在延安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
二、自然和人文资源
延安地下地上资源十分丰富。土地面积辽阔,人均达27亩,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设施农业前景广阔。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石油储量7.5亿吨,煤炭71亿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多万吨。森林总面积2769.7万亩,木材蓄积量4520万立方米,林草覆盖率42.9%。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以中华民族圣地黄帝陵、中国革命圣地延安、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驰名中外。市内现有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350多处,珍藏文物3万多件,历史照片近万张,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民间文化积淀深厚,社火、灯会、转九曲等民间文艺活动和信天游、农民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具有浓
郁的黄土风情。
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实施“开放带动、城市带动、产业支撑”的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较快发展。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财政总收入37.29亿元,增长35.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12亿元,增长49.5%;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农业经济 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林果、草畜、棚栽三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7%。截至2003年底,全市水果面积累计达到316.2万亩,总产59.63万吨,产值9.6亿元;其中苹果面积163.2万亩,总产55.41万吨。累计建成日光温室大棚56812棚,年产蔬菜26.97万吨,产值2.49亿元。年末羊子存栏107.59万只,牛存栏15.4万只,生猪存栏50.32万头,畜牧业产值7.57亿元。粮食总产56.84万吨,油料总产1.8万吨。红枣、梨、花椒、核桃、仁用杏等区域性主导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对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川秀美工程 延安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8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4%,建国后到1997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保存面积5694.3平方公里,治理保存率为34.1%。1997年以来,我市积极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全面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治理速度、规模和质量空前提高。到2003年底,全市共实施退耕还林草面积663.46万亩,其中国家已验收兑现463.46万亩。目前全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一些重点治理区域的生态开始恢复。
工业经济 延安工业以石油、卷烟、煤炭等骨干产业为主体,现有规模以上企业97户,主要产品有汽柴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卷烟、变压器、水泥、钢材、电线、电机、白酒、中成药等50多个品种。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91.77亿元,实现税利54.32亿元,其中利润28.43亿元,分别增长25.35%、69%和1.07倍。全年地产原油479.57万吨,加工532.85万吨,生产卷烟18.25万箱,煤炭950万吨。
第三产业 2003年实现增加值34.8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41%。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现有旅行社16家,旅游星级饭店18家,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2万人。2003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8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1亿元。旅游产业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76.0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7.47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3亿元,增长6.91%。
②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历史背景
作者作品自评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我8年前的一首诗作,没想到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第12册语文课本中。回忆这首诗的写作过程,心中再次涌起火辣辣的激情和沉甸甸的思索……。1968年,我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陕西工作。我曾多次到延安参观采访。当时,正是十年动乱时期,延安的面貌变化不大。1974年我到延安采访,那里的人民依然比较贫困,我心里难过极了。归来后,写一首《延安,我为你哭泣》的诗,留在我的日记本上。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延安的面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延安人民丢掉了老牛破车,通了飞机、火车,窑洞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大厦,人民越来越富裕。1991年,我随中央电视台《黄河》创作组再次不定期到延安采访,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南泥湾等地,浮想联翩,遐思漫伸……我看到当年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在大生产运动中开垦出陕北的锦绣江南;我望着延河清澈的流水,这河水曾哺育了无数中华民族最优秀、最有觉悟的先锋战士;我闻着枣园梨花的清香,当年毛主席在这里写下了彪炳史册的革命雄文;我走进杨家岭“鲁艺”的礼堂,毛泽东那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回响在我的再边。追寻当年革命前辈的足迹,我更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培育的延安精神是革命的传家宝,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延安精神不能丢。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在我们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延安精神更要发扬光大,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基于这种认识,我开始构思,创作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 诗写完后,1992年,收入我的诗集《人生之恋》(陕西人民出版社),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评论家马莹伯撰文说:“这首诗以高昂的激情和生动的形象讴歌了延安精神,强调了改革开放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这首诗,1993年荣获全国诗歌“菊花奖”,1994年入选《新时期诗歌精选》。1997年选入5年制语文课本第10册,今后又选入6 年制语文课本第12册。 1992年,我来到深圳,虽然离开了生活工作20多年的黄土地,但延河永远在我心中流淌,融入我的血管,净化我的灵魂。 文章结构: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第一段(第1、2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1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 第2节用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 第二段(第3、4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3节用“高楼大厦”代表现代化。第4节用“航天飞机”代表现代化。 第三段(第5、6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第5节主要从反面说明如果失去延安精神会怎样。第6节主要从正面说明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课文的写作背景: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 写作特点: 1、全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颂表现出来的。如追寻“延河”,实际上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追寻“枣园”,实际上是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2、这首诗的语言精炼,节奏和韵律比较鲜明。全诗压的是ang韵,听起来声韵铿锵。
③ 党中央当初为什么撤离延安搬到了西柏坡,其历史背景是什么
党中央撤离延安搬到西柏坡的原因有:
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兵压境并占领延安,是促使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战略转移的直接原因。
2、1946年10月,国民党军占领张家口后,晋察冀党政军领导机关从张家口退出再次回到阜平、平山,是中共中央向西柏坡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3、1947年3月,中共中央从延安撤出后不久,在陕北枣林沟召开会议,决定中共中央由陕北向华北转移,会后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人率领中央工作委员会,东渡黄河先期到达西柏坡,并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土地法大纲》,为中共中央的到达奠定了基础。
4、平山县天然优越的战略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政治环境是中共中央由延安向西柏坡转移的内因条件。平山及周围县皆为解放区,都已进行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积极报名参军,这一带群众基础好。
平山县地处山西台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文化历史悠久。我国少数民族白狄建立的中山国被魏国灭后,曾经复国迁都于平山(今平山三汲乡)。平山东临获鹿,东北为阜平,南接井陉,北靠灵寿,西北、西南分别与山西五台、盂县接壤,地处要冲,战略位置重要。
从地理条件上说,平山及周围县大多群山纵横,层峦叠嶂,易守难攻。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曾在平山修建避难行宫。从自然条件上说,境内有滹沱河等河流,水利条件较好,河谷土地肥沃,平山被聂荣臻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乌克兰为原苏联的粮仓,可见平山之富庶。
5、靠近平山的阜平是革命老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均设在阜平城南庄,但阜平不如平山富庶。平山靠近阜平,也是中共中央由延安转移到西柏坡的一个原因。
历史背景是:
1947年5月,我军先后取得正太、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的胜利,解放了石家庄,使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中共中央的到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④ 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详细历史
党中央在延安13年(1935年10月——1948年3月)的详细历史如下:
一、中共中央长征到陕北(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到达吴旗镇——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
1、抵达陕北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由鄂豫陕苏区先期长征到达陕北,与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师。1935年10月19日到达吴旗镇,进入了西北根据地。毛主席用湖南一句土语:“不是这块地方,我们下不了地”,来形容西北根据地的重大政治意义。
11月初,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在甘泉县同红十五军团会师。11月20日至24日,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进行了直罗镇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一个师又一个团。
2、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发表在法国出版的《救国报》上,传到国内后,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93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中心瓦窑堡(今子长县城),1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提出中国共产党愿同“一切抗日反蒋的中国人民与武装队伍”联合起来。
瓦窑堡会议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召开的第一个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
3、推动西北抗日大联合的实现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西北大会师,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事件。
在领导红军进行东征和西征,迎接红二、四方面军的同时,党中央大力开展了对张学良、杨虎城的统一战线工作。
二、延安岁月(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
1、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全面抗战的到来
西安事变发生几天后,驻延安的东北军向西安一带集中。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由红军接管延安。中共中央机关随即于1937年1月13日由保安迁到延安。从此,延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照耀中华民族前程的灯塔。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最危急的时刻。
2、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争取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县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七月七日卢沟桥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中国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方针,克服敌后抗战最严重的困难。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治指导中心、抗战大本营和战略总后方。
3、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并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
三、转战陕北(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渡过黄河、前往华北)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军队以延安为目标发起了攻击。1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带领红军乘车东驶,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程。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东渡黄河,前往华北。4月22日,延安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4)延安历史扩展阅读
延安十三年的发展
中央、毛主席在陕北一连13个春秋。延安是总后方、是司令部。由于他们的英明领导,我党我军在各个主要方面,均取得迅速发展。到解放战争开始的1946年7月,有如下大的发展:
一、从陕甘宁一个根据地,发展了18个,成为19个根据地。
二、南方各个根据地的红军,相继陆续到达陕北,他们和西北红军共计也只是四五万人马的武装力量,发展到了120万小米加步枪式的人民军队。
三、共产党员队伍,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危害,把白区党也搞光了。当时地方党员和红军党员,共计4万左右,到七大时,已经发展到121万。
四、解放区的人口,由陕甘宁原有的150万人,发展到1亿人。
五、解放区由原陕甘宁根据地仅有的13万平方公里,发展到100万平方公里。
以上五个数字,可以说明这是我们建党以来,凝聚起最大的基本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光荣最得力的时期。
⑤ 延安的历史
延安市,简称“延”,陕西省地级市,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寝黄帝陵所在地 ,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
秦汉时,延安属上郡(郡治肤施,今榆林市南)。秦昭王时期,秦在延安一带置高奴县,县治在今延安城东尹家沟。这是延安筑城之始,其城垣迄今犹存。
民国二年(1913年),延安属榆林道。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05月,撤销陕北行政公署,成立陕西省延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10月,改称陕西省人民政府延安专员公署。1996年11月0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
(5)延安历史扩展阅读:
历史文化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延安更是中国革命圣地,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风景名胜
延安市境内有历史遗迹5808处,革命纪念地445处,珍藏文物近7万件。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建于唐代的宝塔等12处古建筑,革命旧居140多处。
延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中国第一号古墓葬——轩辕黄帝陵(5A)、宝塔山景区(4A)、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4A)、中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乾坤湾)、延安国家森林公园、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等。
⑥ 延安重大历史事件
延安重大历史事件如下:
1、红军长征到达延安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3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西北革命根据地。
2、瓦窑堡会议
瓦窑堡会议是指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秦邦宪、邓发、何克全、李维汉、张浩(林育英)、杨尚昆、王稼祥、彭德怀、郭洪涛等十余人。
3、抗日军政大学成立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
其前身是“西北抗日红军大学 ”,1937年初改为此名。1940年11月4日抗大总校进驻河北邢台县浆水一带,校部就设在前南峪村。1943年起,校长徐向前,兼任中央处理委员会主任、抗大总学习委员会书记。
4、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 林伯渠任主席。边区辖23个县及神府特区,面积12.9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心,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国家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1950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撤销。
5、延安大学成立
延安大学(Yan’an University)简称“延大”,坐落于革命圣地延安,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陕西省属重点大学、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
6、宜川战役
宜川战役也叫“筑子街战役”, 1948年2月29日 宜川战役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后,以主力五个纵队转入外线作战。解放军从四面向敌军发起猛攻,激战至3月1日,将敌近3万人全部歼灭,毙敌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3月3日,攻克宜川城。使西北野战军由内线反攻转入外线反攻。
参考资料:网络-宜川战役
⑦ 延安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古时由于地理位置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近现代为革命中心:洛川会议,延安整风运动,延安保卫战,大生产运动,瓦窑堡会议等为中国共产党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
⑧ 延安简介!
延安市,简称“延”,陕西省地级市,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寝黄帝陵所在地 ,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省会西安以北371千米。
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东西宽256千米,南北长236千米,总面积37037平方千米,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8)延安历史扩展阅读:
延安地形地貌
延安市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安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北部的白于山海拔1600-1800米,最高点在吴旗县五谷城乡的白于山顶,海拔1809.8米。
最低点在宜川县集义乡猴儿川,海拔388.8米,相对高差1421米。北部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占全区总面积72%;南部以黄土塬沟壑为主,占总面积19%;全区石质山地占总面积9%。
西部子午岭,南北走向,构成洛河与泾河的分水岭,是高出黄土高原的基岩山地之一,海拔1500-1600米,主峰1687米;东部黄龙山,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海拔1500米,主峰(大岭)海拔1788.7米。
中部劳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1400米,主峰(大墩梁)海拔1464米。黄龙山和劳山统称为梁山山脉,形成延安地区地形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