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浮游生物的作用

浮游生物的作用

发布时间: 2020-11-21 09:04:39

A. 馥安缇紫球藻微雕霜中的浮游生物提取物有什么作用

1、氧化应激、肌肤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加速肌减少症的形成;浮游生物提取物可抑制炎症细胞信号强度,抑制肌减少症炎症,强化面部肌肉。

2、皮肤重构,增加皮肤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结构会随着炎症、氧化应激、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减少而退化;浮游生物提取物通过增加角质细胞的基因表达和防止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的降解,来恢复皮肤的自然结构。
3、浮游生物提取物能促使脂肪消耗,减少脂质堆积,紧实面部肌肤。

B. 浮游生物在海洋食物网中有什么意义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产者,是食物链的基础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海洋中的生命活动提供了能量。其生长繁殖除主要受到自身生物学特性影响外,还受到周围环境因素如海流、扰动、温度、盐度、营养盐和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生态类群,种类组成繁殖、数量大、分布广,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浮游动物通过捕食作用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同时作为鱼类等高层营养者的饵料,其数量变化可以直接影响鱼类等的资源量,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浮游动物既是初级生产的消费者,也是次级生产者,在浮游植物和游泳动物食物链之间扮演重要角色,在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C. 淡水生物的生态效应是怎样的

淡水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其主要生态作用是: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种矿质养分和有机物,保持水体一定的清洁度,增加水体的溶氧量,对水质理化特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同时形成水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渔业生产上所讲的培养水质或肥水,实质上是指繁殖浮游生物。浮游生物生产力的大小,预示着池塘鱼类产量的高低。浮游植物是鲢、鳙和罗非鱼等鱼类的主要饵料,浮游动物是幼鱼的饵料。

多种鱼类共同对水体环境发生影响。草食性鱼类的粪便可以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鲢、鳙提供饵料。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取食浮游生物和细菌,使水质变清,有利于草食性鱼类的生活。鲤、鲫、罗非鱼等摄食有机碎屑,也可保护水质。各种水生生物之间以及水生生物与环境之间连接成一个合理的、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既具有较好的生产性能,又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

湖泊中,水生植物常占重要地位,大量植物有机残体沉积湖底,积极参与湖盆的填平作用,据分析,云南省天然湖泊底泥中有机质含量,洱海为2.69%、滇池为6.34%、草海最高可达27%,为湖泊的沼泽化和泥炭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其次,水生植物具有过滤泥沙、减缓水流的作用,促使湖水透明度增大。在氧化塘中利用水生植物(如凤眼莲)处理污水,也是水生生物净化、改造水域环境的实例之一。

D. 为什么说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浮游生物主要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回生产者,(海水表答面阳光充足)生产者的巨大作用就不用说了。而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消费者(一级消费者)。同时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消费者食物主要来源

E. 浮游动物的生态作用

几乎所有水体中都有种类繁多的生物生存。这些水生生物在水体中占有各自的栖息生境,具有一定的生态习性。根据它们的生态特点可划分为几个大生态类群: 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漂浮生物、着生生物。浮游生物一般个体都很小,多数种类必须借助显微镜或解剖镜才能看清楚其身体构造。这些生物隶属于不同的门类,因此浮游生物这个名词主要指的是生态学上的意义。本书主要研究浮游生物中的浮游动物 (周晓燕,2005) 。

浮游生物 (plankton) 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浮游动物在淡水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1) 浮游动物在水生生物食物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浮游动物是位于食物链前端的消费者,有的以浮游植物为食物,有的以细菌、碎屑为食物,而它们本身又是其他水生生物的食物,特别是许多经济鱼类的饵料来源。因此,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较高等水生生物的分布和丰度。同时,利用浮游动物的分布以及季节或年度变化,掌握浮游动物的数量及其变化特征,可为科学发展渔业养殖提供依据。

(2) 浮游动物在水质改善上起着 “水质净化器”的作用。浮游动物还通过排泄和分泌作用,在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循环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浮游动物对许多物质,特别是外来的污染物质的敏感性以及积累、转移作用,也使它们在研究物质对生态系统的生态毒理影响和生态系统的演替、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浮游动物在物质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能量、物质循环起调控作用的关键功能群。它们通过摄食及其垂直移动能够有效地将上层的初级生产量主动泵入其他水层,成为真光层颗粒有机物的沉降输出过程中的 “生物泵”。

(3) 浮游动物对于水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指示作用。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迫使浮游动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响应。一方面,浮游动物与水体质量关系密切,其中不少种类对水环境变化比较敏感; 另一方面,浮游动物特殊的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适应于相应的水文因子,也就是说,它们的种属和数量变化总是与一定的水文状况相联系。因此,可以根据浮游动物的种属和丰度来评价水环境质量和水文条件。

F. 石油是由什么变成的 绿色生物 光合作用生物 浮游生物

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
在古老的地质年代里,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条件下逐渐分解变化.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它们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积岩层里,承受高压和地热的烘烤,经过漫长的转化,最后形成了石油这种液态的碳氢化合物.

G. 浮游生物对生态圈有什么作用

浮游生物对生态圈有什么作用
浮游生物种多、量大,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成员,其研究对渔业生产和海洋科学基础理论都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经济鱼类的饵料基础,某些种(如桡足类的哲水蚤) 的数量分布可提示鱼类(如鲱形鱼类)索饵洄游的路线,有助于寻找渔场、确定渔期。有的种类本身就是渔业资源,如海蜇、毛虾和磷虾,以及用桡足类和糠虾等加工制作成的虾酱,均可供食用。许多浮游植物(如骨条藻、褐指藻、扁藻、金藻和螺旋藻等)和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卤虫等)可以人工大量培养,作为水产动物育苗的饵料。有些浮游生物对环境的污染物具有净化和富集的能力。
一些狭温、狭盐性浮游生物,可作为不同海流的指示种。磷虾类、管水母类等浮游动物在较深水层大量密集,会形成深海散射层,阻碍或干扰声波在水中的传播,使声呐失效。发光浮游生物(如夜光虫等)的大面积密集,可引起海水发光,俗称“海火”,影响海军作战,浮游硅藻、钙板金藻、放射虫、有孔虫和翼足类等遗骸的沉积物可作为地层划分和海底石油资源勘探的辅助标志,有助于了解海洋地质史和古海洋环境等。
一些浮游植物,特别是甲藻和蓝藻,当海域富营养化时会发生过度繁殖,使局部水域变色,形成赤潮,对鱼、虾、贝类及其他经济海产动物危害很大。对浮游生物的研究,以下一些方面有待深入: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理生化机制。②浮游生物生态系统的现场观察实验(包括提高生产力方法,浮游生物在氮、磷、碳循环中的作用及能量的流动)。③赤潮浮游生物分泌毒素的生理机制和生化组成,以及预测和防治赤潮的方法。④浮游生物对污染物质的吸收、富集、解毒、净化的生理生化过程。⑤浮游生物的大量培养(工厂化)。⑥利用浮游生物作为捕捞经济鱼类及勘探海底石油资源的标志。⑦浮游蓝藻的固氮作用。

H. 浮游动物在生态环境中作用

生物链中必不可缺!清道夫

I. 淡水生物的作用是怎么样的

淡水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其主要生态作用是: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种矿质养分和有机物,保持水体一定的清洁度,增加水体的溶氧量,对水质理化特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同时形成水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渔业生产上所讲的培养水质或肥水,实质上是指繁殖浮游生物。浮游生物生产力的大小,预示着池塘鱼类产量的高低。浮游植物是鲢、鳙和罗非鱼等鱼类的主要饵料,浮游动物是幼鱼的饵料。

多种鱼类共同对水体环境发生影响。草食性鱼类的粪便可以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鲢、鳙提供饵料。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取食浮游生物和细菌,使水质变清,有利于草食性鱼类的生活。鲤、鲫、罗非鱼等摄食有机碎屑,也可保护水质。各种水生生物之间以及水生生物与环境之间连接成一个合理的、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既具有较好的生产性能,又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

湖泊中,水生植物常占重要地位,大量植物有机残体沉积湖底,积极参与湖盆的填平作用,据分析,云南省天然湖泊底泥中有机质含量,洱海为2.69%,滇池为6.34%,草海最高可达27%,为湖泊的沼泽化和泥炭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其次,水生植物具有过滤泥沙、减缓水流的作用,促使湖水透明度增大。在氧化塘中利用水生植物(如凤眼莲)处理污水,也是水生生物净化、改造水域环境的实例之一。

知识点

自养生物

作为生态学用词也称独立营养生物,它的对应词为异养生物。其原义是指仅以无机化合物为营养进行生活、繁殖的生物,在这种古典概念中,并没有把获得能量的基质氧化和为了碳素同化而进行营养物质的还原这两大代谢系统加以区别。而今天这个概念已分为根据作为能源而被氧化的营养物质及其氧化形式来分类(化学合成生物、光合作用生物、无机氧化生物、有机氧化生物),以及根据对碳源的营养素材的摄取方式及其在还原同化作用中所必需的有机代谢物质的合成方式来进行分类。而且只限定于后者的意义而被广泛地应用。

J. 浮游动物对鱼类和水环境有什么作用与影响,如何调节

(1)浮游植物对水产养殖动物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调节方法

浮游植物种类很多,主要有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等。浮游植物是滤食性鱼的天然饵料。作为天然饵料,一般隐藻、甲藻、硅藻的营养价值比较高,其次是绿藻、裸藻、金藻、黄藻等,而蓝藻较差,但蓝藻中少数种类如螺旋鱼腥藻和拟鱼腥藻的蛋白质含量高,鱼类也易于消化。

然而浮游植物中有些种类对鱼类具有毒害作用,易引发鱼病。如大多数蓝藻水华及湖靛、小三毛金藻占优势的水质具有毒性,较轻时影响鱼类生长,严重时引起鱼类中毒死亡;卵甲藻可引起鱼类卵甲藻病(打粉病);绿藻优势所形成的水在强烈阳光下,光合作用强,形成水体氧过饱和,可引起孵化鱼卵、苗和下塘不久的幼苗患气泡病大量死亡;丝状绿藻优势时不但鱼类难以利用,使水质变瘦,还影响鱼类苗种活动,降低成活率。

浮游植物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它们是水体的原初生产者,不但为鱼类直接和间接提供天然活饵料,而且还是水体溶氧的主要制造者(占溶氧来源的80%~90%)。但有些种类,如上所述蓝藻和小三毛金藻占优势时,使水质具有毒性,并制约其他藻类生长、繁殖,同时产氧力差;裸藻占优势时,自身大量死亡后形成一层黄锈色膜,覆盖水面遮光、隔气造成缺氧等。

浮游植物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的优势种群。一般春秋两季适合隐藻、硅藻、金藻、黄藻生长,以隐藻和硅藻优势(水华)为多,水呈茶褐色或绿褐色,鱼类生长快;而夏季适合蓝藻、绿藻和裸藻生长,它们往往各自形成优势,水呈蓝绿色或深绿色,鱼类生长减慢。

浮游植物不但有季节性变化,而且还受光照、风力和水的运动影响而有水平、垂直和昼夜变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一般主要发生于水体上层,而以透明度一半的水区生产力最高。

调节浮游植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合理施肥、投饵(间接肥效),其次是加、冲、换水和辅助适当的药物(生石灰、硫酸铜等)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单独使用化肥,易于培植绿藻;使用硫酸铜杀灭蓝绿藻,应防止此后数天内泛塘;使用生石灰时,应注意水体pH的高低与变化。总之,通过人工调节,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的直观程度。这种最好或较好的水质生物学指标应是浮游植物量为20~100毫克/升;隐藻等鞭毛藻类较多,蓝藻较少;藻类种群处于增长期,细胞未老化;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悬浮物不多。

(2)浮游动物对水产养殖动物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调节办法

浮游动物由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组成。浮游动物同浮游植物一样都是鱼类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饵料,其中鳙鱼终生都滤食浮游动物。轮虫类和原生动物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鱼类的鱼苗天然开口活饵料。实验表明,保障鲢鱼苗良好生长的轮虫最低生物量为3毫克/升,最适量为20~30毫克/升,鲤鱼苗最适量为50~100毫克/升。枝角类和桡足类大型浮游动物还是青鱼、草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摄食性鱼类小规格鱼种(2~5厘米)喜食的天然活饵料。然而,浮游动物中,有部分种类寄生在鱼体和鳃上引起鱼病,如车轮虫病、斜管虫病、鳃隐鞭虫病、复口吸虫病、中华鱼蚤病、锚头蚤病等。如果浮游动物形成绝对优势,大量吃食浮游植物,会使水质变瘦,并大量消耗水中溶氧,造成鱼类浮头或严重浮头,甚至泛塘。它们与鱼类苗、种争氧气、争饵料,使鱼类苗、种生长慢、成活率低。如果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随水流混入孵化器内,还会危害鱼类卵、苗,降低孵化率。

由于浮游动物适温多在18~28℃,往往春末夏初数量明显增长,易于形成优势,其次是秋季数量较多;而夏季高温,不适合浮游动物生长、繁殖,生物量相对较少。

根据浮游动物对水产养殖动物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消长规律,进行人工利用与调节。如春季适时通过施用有机肥培殖原生动物和轮虫,4~5天后形成轮虫高峰,鱼苗适时下塘培育;7~10天后枝角类和桡足类大量出现,夏花鱼种适时下塘,进行鱼种培育等。鱼类孵化用水须排除大型浮游动物,可用60~65目乙纶胶丝布窗拦截过滤。

热点内容
安工大老师 发布:2025-07-11 02:47:26 浏览:525
微生物学第三版 发布:2025-07-11 00:14:22 浏览:107
初中数学卷子 发布:2025-07-11 00:11:28 浏览:807
2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 发布:2025-07-10 23:36:23 浏览:93
活性炭化学式 发布:2025-07-10 16:30:45 浏览:437
怎么双眼皮 发布:2025-07-10 14:11:37 浏览:591
教师师德演讲稿集锦 发布:2025-07-10 13:52:59 浏览:701
英语培训翻译 发布:2025-07-10 10:05:31 浏览:823
2014暑期实践 发布:2025-07-10 09:19:41 浏览:982
老师批改作业的图片 发布:2025-07-10 07:56:40 浏览: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