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主要有
第一,汉武帝实施了一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
汉武帝刚刚登上皇帝宝座时,由他的祖母窦太后掌握大权。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汉武帝开始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首先打击了外戚丞相田,然后加强了他身边收转文书的尚书、中书的地位,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自此,中书和尚书成了中央发号施令的机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藩国问题,他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还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封给其他几个儿子,并且互不统属。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后来就无法与中央对抗了。这是汉武帝的聪明之举。
汉武帝还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并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新制度。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命令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并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给皇帝建议国事,意见合乎治国要求的,就根据上书人的特长授给官职。
第二,汉武帝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来管理人民的,上天给了他统治人民的权力,绝对不能违反。这种说法正好迎合了汉武帝的心意,汉武帝便采取这种思想来做统治思想和维护封建制度的工具。在举行测试的时候,汉武帝对其他各派学说的人一概不取,独取儒生。于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学说,士人都变成了儒生。
第三,汉武帝出兵抗击匈奴,使西汉王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国家更加统一,为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作战,最后取得了抗击匈奴的全面胜利,充分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汉武帝还用大量移民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发展生产。
第四,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公元前138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联合大月氏共同防御并打击匈奴势力。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随后,中亚、西域各国以朝贡为名,经常到长安访问和贸易。中国和西域各国之间的人员和贸易往来,从西汉开始,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延续了1000多年。
第五,汉武帝开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越族以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和汉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汉武帝使越族三个部落归属汉室后,把他们迁移到长江、淮河、南海等地,与汉族人民长期共居,彼此逐渐融合,形成了自秦始皇以来没有完成的“大统一”局面。汉武帝在开拓西南地区的过程中,把铁制生产工具和较高的汉族文化传到这些地区,或多或少地破除了这些地区的闭塞性,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六、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汉武帝在位时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还在秦朝开成的郑国渠旁边开了6条辅渠,灌溉高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发数万士兵堵住了黄河决口。经过这次治理,黄河下游大约有80年没有闹过大水灾。
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屯围、屯垦等发展农业的重大措施。他还大力推行代田法和新农具,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刘邦主要成就:反抗暴政,推翻秦朝 楚汉之争取得胜利,建立汉朝,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所以还是汉武帝的功绩大。
B. 汉武帝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越简洁越好,急!
实现大一统
政治上抄:为袭加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候国,一次削去当时半数的候国。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C. 秦始皇汉武帝的历史功绩有哪些急用
秦始皇的功绩主要有:
1: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主要表现在他统一六国上面。战国末年,从诸侯割据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已日益明显。当时,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和宦官缪毐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平定缪毐的叛乱,免除吕不韦的相职,令其徙处蜀郡;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2: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延续到清朝末期。(1)他为炫耀自己统一天下的功德,确立至高无上的权威,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2)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3)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4)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对,不容许错乱和篡改。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堕毁旧东方各国的城郭,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3:他在经济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这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局势。 (1)在经济上,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2)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废止战国时代的各国货币,统一全国币制。(3)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为秦朝的专制主义统治制造神学根据。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4)始皇三十四年,又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4: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疆域统一、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阴山以北;(2)为防其进一步侵扰,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3)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4)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仅迁至咸阳者即达十二万户。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十二个金人,陈列在宫殿之前。
当然,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都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来看。秦始皇在历史上最受批评的就是他的暴政。(1)秦始皇的暴政其中一部分是出于国家统一和安定的需要。比如修建长城,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但是长城在保护长城以南农业文明发展方面发挥了几千年的积极作用。又如你杀害儒生,是思想专制的表现,但同时也统一了全国思想。(2)对秦始皇出于个人享乐目的的暴政,我们要完全否定。典型的是宫殿、陵墓等的修建。(3)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更不能用无产阶级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上的人物。这两点都是要在回答人物评价题时,需要避免的。
汉武帝:
1、统治期间接受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并采用法术、刑名,以加强统治。
2、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以削弱割据势力,设置十三部刺史,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在经济上。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桑弘羊建议,把冶铁、煮盐、铸钱收归官营,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宫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并且大型水利工程,重视农业生产。
4、曾派张骞两次至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经济文化交流。
5、又派唐蒙至夜郎,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并用卫青、霍去病为将,进击匈奴贵族,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6、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州学县学,普及教育。
D. 列举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武帝是位富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人。他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又处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改革与发展时代。汉武帝本人也是个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所以那个时期有许多创设。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后来四年一个年号。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后世科举之制始此。
6、汉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自秦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为加强对地方官吏和豪强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19、元鼎二年(前115)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从此国家垄断了铸造钱币的权力,对后世影响重大。
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21、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石单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2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2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24、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25、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
除上述二十五项创设之外,还可列出其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若干个第一来,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E.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汉武帝有什么功绩
将儒家文化推到了历史上的新高度。直到今日中华民族深受其影响,中央集权,开疆拓土,平定匈奴叛乱。西汉武帝时期国力最强盛,老百姓安居乐业。
F. 汉武帝的生平和历史功绩
参考网址http://www.akjunshi.com/n/20160601/233195.html,很全的
G. 秦始皇汉武帝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 ,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 -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 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
H. 汉武帝最大的功绩
上面的回答都太书生意气了,根本不懂历史也不懂国家战略。个人认为汉武帝的最大功绩是击败匈奴开疆拓土, 其他功绩在此面前不值一提。要知道在武帝之前汉朝只是经济第一大国,匈奴才是军事第一大国,不要说文帝景帝时汗匈战争从未胜过,就算是汉朝开国皇帝,马上天子刘邦都差点被匈奴俘虏。 其实就连强悍的秦人也被匈奴打得毫无办法,甚至当时有人预言说“灭秦者胡”。可见匈奴对中原王朝到底有多大威胁,不要忘了当时的长安都在匈奴骑兵的打击范围之内,汉朝随时可能被匈奴“斩首”。 而汉武帝改变了这个局面,可以说彻底解决了匈奴问题。往少了说至少保证了汉朝300年的和平,往多了说保证了汉族的几千年文明。从那之后到契丹崛起之前,少数民族再也无力与中原王朝抗衡(西晋是内讧,不是因为外患)楼上说的那些功绩只是造福了一代或者几代人,而消灭匈奴开疆拓土确实保证了子孙万代的生存空间,根本没有可比性。如果你还无法理解,那我给你做个比喻吧, 收复河套相当于收复台湾,收服白羊王娄烦王相当于收服日本东南亚,然后通过不断的战争将美国赶出了太平洋,赶回来了西海岸,这还不算完,还派出航母战斗群在美国本土与美军决战(漠北之战),以沉重的代价重创美军主力,打死了美国总统。虽然只能算惨胜,但从此美军在太平洋再无基地(漠南无王廷)。你说说经济增长几个百分点比起这个来,还值得一提么?
I.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政治上:削藩平乱,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政治大一统
思想上: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军事上:北击匈奴,解除北部边患
疆域上:使西域归属西汉版图。加强对南方的经营,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
J. 汉武帝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越简洁越好
实现大一统
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候国,一次削去当时半数的候国.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远征匈奴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