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历史
『壹』 无锡历史
有好几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无锡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和繁衍。商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偕弟仲雍,为让王位南奔,断发纹身,做了当地土著居民的首领,筑城建都于梅里平墟(今锡山市梅村一带),史称"勾吴"。周灭商后,封仲雍后代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新王莽时期(公元前9-23年),改无锡县为有锡县。东汉光武年间(公元25-57年)复称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县为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属常州。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立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锡山、宜兴3县(市)。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 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 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鸟”。
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 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 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 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 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历史之变革: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 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蹈辅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 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 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 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时期,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军事上也十分强大。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 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无锡已有冶铁、铸铜、制陶、髹漆等手 工业门类,农业生产已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商业贸 易开始形成。唐、宋时期,无锡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的轮荒耕作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 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 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无锡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
明清时期,无锡依凭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锡西北的芙蓉湖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整治,形成大批良 田。农业上由于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春豆夏麦,秋收禾稻,中年之岁,亩得三石”,成为全国“米仓一区”。随着手工业的兴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 锡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码头。米市:早在元代,无锡已是邻近县上交漕粮的集中地。明代,由于兴修水利和水稻育秧移栽技术的推广,无锡粮食产量稳 定,无锡之米与苏杭之帛、淮扬之盐、浮梁之瓷、温州之漆相提并称。至清代前期,无锡稻米集散不仅经营规模、交易数量居江苏各县之冠,而且成为漕粮的主要采 办地和“产者输之,购者集之”的粮食余缺调剂市场。至雍正、乾隆年间,无锡米市已初具规模,“米豆之业甲于省会”,“皖豫米商纷纷麇来,浙东籴贩,麇不联 樯”。
布码头:随着无锡米市的形成与发展,北方地区,特别是苏北淮扬、高宝湖等产棉区的棉花由购米船队运至无锡,无锡乡间棉纺织业十分兴盛。所以,无锡尽管不种 棉花,但四乡农村几乎家家有纺机,户户织棉布。明弘治年间,无锡北门外莲蓉桥南,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坐贾收之,拥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 不下数十百万”。明末清初,布码头一度衰落。至清代中叶,无锡家庭棉织业再度兴起,全县织布木机有4~5万台,年产土布300万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 6.7%。各地布商云集无锡,从北栅口至北塘,形成绵延数里的布市。乾隆年间,无锡每年经销的土布达700~1000万匹。无锡有“布码头”之称,与汉口 的“船码头”、镇江的“钱码头”,并称为长江“三码头”。
近代无锡:近代,无锡经济的辐射力逐渐增强,成为江南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无锡米市在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年)太平天国战事中被毁。战 事以后逐渐恢复。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清政府把浙江各州府的漕粮转到上海、无锡采办,又指定江苏各县的漕粮在无锡集中转运。无锡米市得到进一步发 展。至清末,无锡年办漕米130万石。同时,由于无锡米市粳、籼、糯品种齐全,数量充足,储运方便,上海、浙江等地粮商都到无锡采购,江苏产棉区大多也到 无锡购米。无锡成为南供民食、北输漕米的大米市。年交易量达600~750万石。无锡布码头继续兴盛,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清末,无锡制丝业迅速发展。光 绪四年(1878年),无锡生丝产量达13.8万斤,占苏、常、镇三府生丝总产量的38.83%,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产丝县。与此同时,蚕丝贸易十分活跃, “一年也有数十万斤之巨”。光绪六年(1880年),无锡输出生丝近10万公斤,价值48万海关两。其中四成出口海外,六成销往周边地区。无锡成为甲于东 南的丝茧市场。
甲午战争后,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国家积贫积弱,主张“实业救国”。戊戌变法后,清政府也不得不放松对民间兴办实业的限制,实行某些提倡工商业的措施。无锡的 近代工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和国内其他城市的工业开始时大多是官办(包括“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不同,无锡的工业一开始便是民族资本兴 办的。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业勤纱厂,成为无锡近代工业企业的滥觞。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朱仲甫合伙创办保兴面粉厂,匡仲谋创 办亨吉利布厂。1904年,周舜卿开办裕昌丝厂。以棉纺织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为三大支柱的近代工业如雨后春笋在无锡兴起。自1895年至1913年, 无锡共建工厂19个,平均每年1个。从1914年至1933年20年间,共建工厂182个,平均每年9个。至1937年日军侵占无锡前夕,无锡已拥有工厂 315个,产业工人6.3万人,年总产值7726万元。缫丝厂和缫丝车数量,分别占全省的94%和95%,居全国城市首位。纱锭 24万多枚,布机 3500多台,分别占全省的38%和92%。面粉工业无论是工厂数还是生产能力,均居全省第一位。工业产品的产量,棉纱占全国0.8%,面粉占12%,蚕 丝占40%。
据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统计,无锡在全国6个主要工业城市中,产业工人数占第二位,工业产值仅次于上海、广州,居第三位,资 本总额居第五位。由于贷款业务兴旺,放大于存,资金缺口很大,经常向外地同行拆借调剂,因而无锡成为江浙一带著名的“放款码头”。无锡尽管是国内民族工业 发展最快和民族工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城市,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民族工业的发展始终充满艰险和曲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严重经 济危机,给无锡民族工业以沉重的打击。所幸无锡一批实业家励精图治,改进企业管理,加强技术改造,才使企业转危为安。1937年底日军侵占无锡后,无锡的 经济更遭受空前的浩劫。
日军在无锡杀害1.4万余人,烧毁厂房2.8万多间,商店店堂5.4万多间,居民住房和其他房屋近8万间,抢走粮食545万余石,财产损失20730万元 以上。民族工业遭受致命的摧残,许多工厂变为一片废墟,“繁华之区变成瓦砾之丘”。无锡经济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经济有所复苏,棉纺 织业、交通运输业恢复较快。但这种景象没有维持多久。由于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内战,无锡经济陷入困境,民族工商业经营困难,人民生活日益困苦。
1949 年4月23日,无锡解放,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年,无锡市国民收入为0.71亿元,社会总产值2.08亿元。解放初,无锡市人民政府采取措施, 整顿和恢复发展经济。在城市,将敌逆资产和官僚资本收归国有,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同时组建发展合作经济,对私营工业积极扶持。在农村,发动群 众,开展土地改革。经过1950~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无锡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1953~1957年,无锡市在制订、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1月,全市批准公私合营的工商企业共2182户,其中工业 819户,商业697户,交通运输业368户,手工造船业298户。5371户个体手工业者与原来的116个社组成199个合作社。至年底,在农村建立高 级社147个。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8年,无锡市开展“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此期间,发展了一批新的工业门类,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工业项目,社队工业(后改乡镇工业)也应运而生。但由于在所有制上急于过渡,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造 成人力、财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和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1960~1962年,全市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1年起,无锡贯彻执行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过调整,无锡市经济形势逐年好转。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的生产秩序受到破坏和干扰,生产下降,商业网点大 批撤并,集市贸易关闭。1969年后,生产才逐步回升。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无锡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8 年后,无锡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经济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着重调整农业、轻 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1980年,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首先在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社、大队建立为农服 务的经济实体。粮食种植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全面推广无锡县堰桥乡乡镇工业“一包三改”(实行以经理、厂长为主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 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的经验。全市农村形成以乡镇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在城市,自1984年起,无锡进入工业化初期,开始以 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为重点,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同时,对计划、财税、金融、价格、物资、劳动工资、外贸等体制进行初步改革,培育和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市场,陆续建立物贸中心、钢材、化工轻工原料、木材建 材等生产资料市场。商业、供销、粮食部门也建立一批贸易中心。集市贸易兴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向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引进竞争机制,深化企业内 部改革的深层发展。还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改拨款制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和课题承包责任制;放宽对科研人员的政策。进行教育结构改造,将职业大学改建为江南 大学,扩建教育学院和无锡广播电视大学,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成人高校坚持走联合协作道路,扩大办学功能。
1993 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378元,在江苏省率先达到小康标准。1993年后,无锡经济呈加速发展态势。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机械化水平、科学种养 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等都有较大提高,耕地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农业双层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向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迅速发展。在土地面 积逐年减少、人口逐年增长的情况下,粮油和主要副食品的产量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工业在调整结构、提高水平、扩大规模、增强后劲方面取得新的成绩。企业改 革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转换机制深化,国有企业加快了进入市场的进程。全市组织一批重点建设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形成了一批集团化 企业。乡镇工业通过上规模、上水平得到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显著增加,经济素质明显提高。顺利实施国家部署的财 税、金融、外贸、投资等体制改革。市场体系进一步发育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显示出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了步伐。整个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明显提高。
个私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段、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无锡机场 通过初步改造,开通了5条国内航线。县乡公路在基本实现村村沟通的基础上,道路等级迅速提高。全境初步形成了内外畅通的交通网络。市内以路桥建设为重点, 加快了城市布局调整和老城改造步伐,新建、扩建了一批干道、桥梁,新建了火车站广场。
市区建成区面积逐渐扩大。一批新型城镇正在兴起。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较快发展。以治理太湖为主导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抗洪防 灾能力明显增强。各类教育协调统筹发展。全面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的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普及, 成人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步伐。教育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每年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高速增 长。创作、上演了一批突出主旋律、具有地方特色的好作品、好剧目。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接近100%。体育、卫生、环境保护、计划生育、老龄工作都取得 了可喜成绩。
1981年,无锡市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经济开始向城乡一体化方 向发展。1984年列为全国13个较大的市和10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1985年,无锡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城市。改革开放给无 锡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无锡已建成以纺织、电子、机械、化工、医药为主,门类比较齐全,配套协作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沿海地区具有较大规模、较高 水平的现代工业城市,并跨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投资环境40优的行列。
『贰』 无锡的历史有多长
无锡作为历史古城整整已有3500多年了。
商末(前十二世纪)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偕弟仲雍,三让天下,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梅村镇),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开创了吴国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翦驻守无锡县。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县城位于今崇安区(原无锡县城西门内侧),属会稽郡,自此至今2000多年之间无锡城扩建多次,但未有迁动。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为无锡侯国;征和四年(前89年)复为县,属吴郡。王莽9年改名为有锡县,
梅里古都 至德名邦——无锡梅村
东汉光武25年复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宋代属于常州,隶属于两浙路,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常州、两浙西路。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 年)复为无锡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6日),秦毓鎏在无锡起义,成立锡金军政分府于原金匮县府,辖原无锡、金匮两县;秦毓鎏被推为总理,继称总司令。
1912年1月20日,锡金军政分府实行军民分治,成立无锡县民政署。5月,锡金军政分府奉命撤销,无锡县民政署成为无锡县最高行政机关,直属苏常道。11月,无锡县民政署改为无锡县知事公署。
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34年12月-1937年11月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一度改为第二区)区政府、专员公署驻地,下辖无锡县、吴县(苏州)、武进县(常州)、江阴县、常熟县、昆山县、宝山县、吴江县、太仓县、嘉定县共10个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
1940年9月,成立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下辖吴县(苏州)渭黄等多个自卫会。
1941年2月,县、区自卫会撤销正式成立无锡县政府,下辖无锡全境以及江阴、
骑行太湖(36张)
常州、苏州的部分地区,无锡县政府隶属于江南第二行政区;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多个抗日民主政权。
1949年4月23日22时左右,人民解放军29军第87师先头部队经梨花庄占领无锡火车站。23时,87师260团在未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从光复门入城,无锡宣告解放。无锡解放后析出无锡县城和附近郊地置无锡市(后武进县马迹山地区划入),其余乡村地区仍属无锡县,市、县同城分治(后成立锡山市后治所迁往东亭镇)。
1949年4月26日,奉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命令,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简称“苏南行署”)在无锡宣告成立,并确定无锡市为行署驻地、行署直属市。
1951年10月27日,经苏南行署批准,无锡市建立8个区,各区成立人民政府,区名按一至八顺序排列。其中第一至第五区为城区,第六至第八区为郊区,原郊区办事处撤销。
1952年7月,第六、七、八3个区合并为第六区。
1953年1月1日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下设第一至第八共8个区。
1955年7月12日,第一至第五区分别改名为崇安、工运、南长、西新、北塘区,原第六区设立郊区。
1958年6月16日,5个城区合并为3个城区。由此无锡市基本形成了四区格局,即崇安、南长、北塘3个城区和1个郊区(滨湖区);工运区所辖地区分别并人崇安区和南长区。西新区所辖地区分别并人北塘区和南长区。1960年设立太湖区。1963年太湖区更名为郊区。1968年崇安区更名为崇武区,1978年复名崇安区。
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1958年8月25日,
古运河畔
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苏州地区的江阴县、无锡县和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归无锡市代管。市区辖崇安、南长、北塘、郊区4个市辖区。无锡市共辖3县4区。
1987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1988年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无锡市共辖2市1县和5区。
1994年调整市区行政区划:将无锡县坊前镇所辖的金桥、群星、同心、春丰、春潮五个村,新安镇所辖的西宅、过家桥、宅基、金华、旭明、高浪度、东裕七个村,梅村镇所辖的荆协、荆同、香一、齐心、高田、北张、联心7个村划出合并设立金梅乡,金梅乡和无锡县的硕放镇、胡埭镇划归无锡市郊区管辖。
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华夏第一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
太湖广场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锡山市,设立无锡市锡山区和惠山区。锡山区辖原县级锡山市的东亭、东北塘、八士、张泾、东湖塘、港下、羊尖、安镇、查桥、厚桥、荡口、甘露、鸿声、后宅14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东亭镇;惠山区辖原县级锡山市的洛社、玉祁、前洲、西漳、堰桥、长安、石塘湾、钱桥、藕塘、杨市、阳山、陆区12个镇。区人民政府驻堰桥镇。撤销马山区,将原马山区的行政区划和原县级锡山市的坊前、梅村、新安、华庄、东绛、雪浪、南泉、硕放、胡埭9个镇并入无锡市郊区;将无锡市郊区更名为滨湖区。区人民政府驻河埒镇。无锡市共辖2县(市)6区。
『叁』 无锡历史上曾用名
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
无锡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
无锡 (6张)
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
公元前11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现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今无锡有泰伯殿堂。[2] 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武王灭纣,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今惠山区阳山又名安阳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翦驻守无锡县[3]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
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为有锡县[3]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置无锡县。三国时,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
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常州府)。[4]
六朝时期,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提高,商业贸易开始形成。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5]
唐代无锡属江南道的江南东道。无锡农业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5]
宋代无锡属于两浙路常州,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两浙西路常州。[6]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7] 。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明清时期,无锡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码头。至清代中叶,无
无锡
锡家庭棉织业年产土布300万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6.7%。[5]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宣统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匮县属,辖原无锡、金匮两县;同年5月,撤销锡金军政分府。
民国元年(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民国23~26年(1934~1937年),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权。[6] 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
太湖绝佳处
县,市、县同城,无锡市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
『肆』 无锡的历史沿革
无锡是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
前11世纪末,公亶父长子泰伯为让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今无锡有泰伯殿堂。
商末,周灭商,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今惠山区阳山又名安阳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国灭亡吴国,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国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秦始皇派王翦驻守无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王莽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有锡县。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无锡县。三国时,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今常州)。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今常州)。
唐代,无锡属江南道之江南东道。宋代,无锡属于两浙路常州。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两浙西路常州。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
宣统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匮县署,辖原无锡、金匮两县;同年5月,撤销锡金军政分府。
民国元年(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民国二十三至二十六年(1934—1937年),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权。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县,市、县同城,无锡市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
1958年8月25日,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原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江阴县与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为无锡市管辖。
1987年起,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市(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1988年,曾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
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1995年3月,无锡市市区和无锡县行政区划进行部分调整,组建无锡新区。
2000年12月,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和惠山区;撤销马山区,将马山区的行政区域和锡山市的部分镇(9个)并入无锡市郊区,并将郊区更名为滨湖区。
2015年10月,撤销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合并设立梁溪区;设立无锡市新吴区,将无锡市锡山区的鸿山街道和滨湖区的江溪、旺庄、硕放、梅村、新安街道划归新吴区管辖。
(4)无锡历史扩展阅读:
无锡市位于北纬31°07′—32°02′,东经119°33′—120°38′,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江苏省的东南部。
东邻苏州,距上海128千米;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距南京183千米;北临长江,与泰州市所辖靖江市隔江相望。
无锡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国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吴文化的发展开创了江南古文明,当时由吴泰伯所开创的基业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
吴国历经了740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比不了的。吴地区域文化简称为吴文化,通常来说为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随着考古的发展、历史遗迹的发掘以及古文物的研究,无锡的古文化甚至还可以推到更远古的年代,而不只是现在所说的吴国。
无锡最著名的神话无疑就是“阿福阿喜”。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欢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温顺驯服的猛兽,朝着人们甜甜地微笑。
一副孩子气,一脸福相,确实惹人可爱。提起大阿福,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带荒草丛生,古木参天,经常有野兽出没,危害人类。
人们谈兽色变。但是,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里,不知何时开始,住来了两个人形巨兽,名叫"沙孩儿",它们力大无比,山中各种猛兽长虫。
只要见到它们微微一笑,就会俯首贴耳地投入它们的怀抱,任其吞食。自从出现了"沙孩儿"之后,附近的百姓从此都安居乐业了。有一年冬天来临,上山伐木的农民纷纷下山。
雄的"沙孩儿"出于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树下玩耍。这时,这棵大树突然倒下,把它压死了。雌"沙孩儿"寻踪到此,见此惨状,伤心不已。为了殉情,也就一头撞死在这棵树下。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它们,便根据它们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取名为"大阿福"。从此,这一对大阿福就作为镇山驱兽、避灾辟邪的吉祥物流传于民间。
在此之外,在传说中,赶走从锡山中跑出的危害四方的大锡人 ,运天河水洒为太湖,丁山蜀山紫砂泥的由来等也和阿福阿喜有关。
『伍』 无锡的历史文化是什么
3000年以前,两名位于中国北方周朝太子泰伯和仲雍为让位于季历,东奔至此,定居于无锡,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镇(尽管有些历史记载说实在今天的苏州)。
二人帮助并带领当地人民种田、开发水利,不久后这里便繁荣了起来。泰伯去世之后,因其无子,周朝君主便将他的后代册封为“吴王”,史称“勾吴”。
在春秋时期,吴国成为了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孙子的一些后代如今仍然住在无锡李子公园附近的孙巷。然而,不久后吴国被越国(今天浙江和福建一带)所灭,后楚灭越,吴国在战国时期又归属于楚国。
“吴”区域内的文化、经济中心在嬴政在位期间转移到了苏州,嬴政也是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随后无锡则划分给了苏州。在汉朝时期,武帝设无锡为郡。
无锡的农业和丝绸工业非常发达,尤其是在修造了大运河之后。 20世纪初期,无锡已经成为了中国纺织业的中心城市,以及全国四大粮食产地之一。
在1900年至1940年间,无锡被看作是中国最重要的城市。 1949年以后,无锡的重要性也在逐渐增长,建立了很多纺织产业以及轻、重工业。这座城市也被视为江苏省第三大重要的城市,仅仅排在省会南京和苏州之后,随后便被称作是“江苏第二”(南京市“江苏第一”)。
(5)无锡历史扩展阅读
1、传统文化
无锡是中国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吴文化的发展开创了江南古文明,当时由吴泰伯所开创的基业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
吴国历经了740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比不了的。 吴地区域文化简称为吴文化,通常来说为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2、传统戏剧
锡剧又叫做“无锡滩簧”,一直广泛流行于苏南地区,解放以后,从原有的太湖地区渐渐流传到长江三角洲等地。锡剧的黄金时代为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一举成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是江苏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民国时期,锡剧被称“新戏”,抗战时期又叫“文戏”,建国前后称“常锡剧”,直到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统称为“锡剧”。
锡剧发展为古装戏为主后,主要吸取京剧的表演程式和艺术手段。其以簧调为主要曲调,后又创造了一些新腔以及增加了板式变化,尤其是大陆调从单一曲调成为变化丰富的腔类,除此之外还吸收了江南的大量传统的民间音乐。
3、传统工艺
江苏无锡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紫砂陶以其特殊的材质原料,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以及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而享誉海内外。
在无锡宜兴特有一种澄泥陶,其颜色绛紫,由其所制成的产品都叫做“紫砂器”,或简称为“紫砂”。这里所出产的紫砂在明、清时代开始就已经具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多种多样,完全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而成,这种成型的工艺在世界上可谓独树一帜。
『陆』 无锡有那些名胜古迹
一、寄畅园
寄畅园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建筑,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横街。园内的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
二、钱钟书故居
钱钟书故居位于无锡市健康路新街巷30号、32号,系钱家祖遗产业——钱绳武堂。钱锺书故居是一组典型的近代江南民宅,它的主体建筑为平房两进,每进面阔七间,东有备弄,中有天井。整体建筑典雅别致、结构紧凑、特色明显。陈设古朴素净,简朴中蕴含着书香门第的文化气息。
三、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四、惠山古镇
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距市中心仅2.5公里,京杭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无锡史前文化距今已4000余年,有锡山先民施墩遗址。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
五、崇安寺景区
崇安寺景区位于无锡老城区核心,四周商贸繁华,自古以来就是无锡文化、商业、娱乐的中心地段,景区由原华夏第一园——公花园和无锡首席MALL型态街区——崇安寺步行街区两部分组成。
『柒』 无锡历史故事有哪些
无锡建制沿革
无锡建制沿革: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无锡、宜兴、江阴(代管)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无锡历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无锡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无锡历史悠久,据仙蠡墩遗址、许巷遗址等出土文物证明,早在夏朝以前,无锡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劳动。 在新渎庙墩、 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高城墩、祁头山、骆驼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无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禀父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偕弟仲雍,南来梅里(今无锡县梅村)定居,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受到当地百姓拥戴,被奉立为君主,筑起城廓,建立荆蛮小国,自号勾吴,筑吴城。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 从泰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泰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留下了伯渎港、阖闾城,以及东汉时期的泰伯庙、泰伯墓等许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迹。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无锡设置县的时间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称无锡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地区。1953 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行政区划2001年,无锡市辖7个区,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92个镇,31个街道。
『捌』 镇江与无锡哪个历史更久
论历史肯定镇江更久,无锡是长江冲击平原,包括太湖都是后来才有的。镇江市一开始就存在的,原来镇江就是长江出海口
『玖』 古代春秋时期,无锡到底是越地还是吴地
浩瀚的太湖流域孕育着美丽而又富庶的江南地区,人杰地灵,她是我国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从查山、崧泽等地遗址下层出土文物证明距今五千九百年前江南地区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经过远古原始社会、原始部落、蚩炎黄、三皇五帝、跨越夏商之交,这块以无锡为中心的江南腹地早已闪烁出“鱼米之乡”这颗东方明珠的光彩。
漫长的历史进程淡薄了人们的感觉。五千多年前创立世界古代文明的东方大国曾先后由三个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大部落所组成。乐部苏浙皖鲁及沿海一带由当时是国最大的部落首领青帝蚩尤统率,他以强大的阵容击败炎帝族共工,直近黄帝族,气吞山河、威震华夏。一度主宰着中国的历史!北方内蒙黄河中游由羌人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率领;西部黄河流域上游蒙古高原一带的狄人由黄帝轩辕氏率领。战略军事家黄帝以少胜多,发明指南车,又联合炎帝,在十分危急困难的情况下出奇制胜,消灭了蚩尤,再击败盟友炎帝,又西伐白帝,建立了统一的中华民族。正统观念的史学家历来只会歌颂黄帝,而贬低部落所创立的古代源於“混沌时代”,是夷蛮、羌、狄三族共同组成的。更确切地说中华民族应是蚩炎黄三族组成,这才真正是中华文明的起点,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太湖流域却是“地广人稀”、“刀耕火耨”的荒凉之地,曾自居中原福地,歪称太湖江南为“荆蛮之地”,称当地百姓为“南蛮”,带有民族岐视的色彩,这是历史局限性的缘故。
太湖流域长江三角州“良渚文化遣址群”中出土的五千年前一位军事首领墓中有48把石钅戊、琮、壁、镯、玉钅戊、钩、玉礼器等珍品,有力证明华东地乃泱泱大区、灿灿古文明区。
古代周族领袖亶父世称周太王即古公亶父生於殷朝第23代商代国君武丁40年左右(约B.C.1284年),至殷朝第25代国君祖甲5年(B.C.1253年)遂建都陕西岐山周原,并生有泰伯、促雍、季历三子。长子婚后无子女,三弟有子昌,聪明伶俐即周文王。亶父暗示王位传季,日后传孙昌。长子孝父让贤,冬去春来,泰伯和二弟带领一支人马迅速南下,渡河过江,直抵太湖北部经无锡坊前直达梅里,安营扎寨,建城立国。时值殷朝第27代国君庚丁8年(约B.C.1212年左右)。泰伯在江南第一古镇--梅里造墙建城,定为国都,号称句吴,这是三千二百多年前江南地区最早城墙。他把西北文化带来江南,并入乡随俗,把古代绘画艺术用在人体皮肤的美化上来,带头实行对百姓的理发制度,把披头散发的长发剪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短发,促进人们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即历史上著名的“断发纹身”。
次年闻父病重,上慧(即惠)山采约,收集治父病的药方,与弟北上控父治病后返梅里。尔后建立城邑、开发江南、变渔狩之地为稻田,扩大耕地面积,深受百姓爱戴。年后,至殷朝第27代国君庚丁10年(约B.C.1210年左右),古公亶父病亡,兄弟返岐奔丧,把王位继承权让位于三弟季历,并速离岐带孝返锡,为创建的句吴古国不辛劳,呕心沥血,是创建古代吴文化的先驱。
孔子曾评论泰伯,有“志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的至德圣人尊称。
泰伯先让贤后开辟江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融合全国东、西文化,奠定了江南古文明的基础,他不仅仅是吴国的创始人,更重要的,泰伯是一位杰出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和群众领袖,他不坐享其成,而是历尽艰辛,去创建、去开发、去为百姓服务;他不因循守旧继承父业王位,而是去拓新,造就新天地。当弟季历为殷朝第29代商王太丁杀害后(B.C.1193年),泰伯再次让位于侄昌(周文王),时已年迈,不久病故。无锡人民为永远怀念这位开国国君,厚葬于鸿山(皇山)。泰伯生于约殷朝商王祖甲5年(约B.C.1253年左右),病故于殷朝第30代国君帝乙4年(约B.C.1187年左右),享年66岁,无子,死后传位于大弟仲雍。从此,这位伟人就长眠在无锡梅里(今梅村)鸿山之麓,泰伯墓作为千年古迹供后人瞻仰。
作者: 苏南三市 2006-4-9 17:50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吴文化与无锡历史初探
根据历史记载:无锡作为历史古都整整已有三千二百年了。纪念泰伯名胜古迹有城里大娄巷内的的泰伯祠堂(解放后被毁)、锡山泰伯殿、梅村泰伯庙及鸿山泰伯墓道。在泰伯殿堂上高悬“至德无上”四个大字,他的功绩真可谓:“志异征诛,三让二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扌不万古江南”。孔子曾称赞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卒后传子周武王,于殷趄第31代国君纣辛32年(B.C.1123年),武王灭纣,并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现今锡山市阳山,又名安阳山。
三千二百多年来,从泰伯建吴,定都无锡,历经沧桑,传至第十九世孙寿梦(B.C.585-B.C.561年)国力强盛,称霸江南,在位25年。寿梦第4个季扎受封于延陵。孔子曾书题季子墓:“呜呼,有延陵君子之墓。”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文字最短的墓碑记。
无锡一作为先前早期古都早被某些历史学家遗忘,而苏州却是吴国迁都后仅40年的都成,并在此亡国(B.C.473年)。近来国内名人雅士纷纷聚首姑苏,庆祝苏州建城2500年。事实上,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来研究无锡经济的发展和她的历史,我认为更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向国内外友人宣告:无锡是吴文化的源头,无锡作为吴国古都已有3208年之久,远远超过苏州2500年之历史,早700多年。整个吴国历史长达742年,足足有7个半世纪,是古代中国历史最长的一个诸候国家。
在七个世纪内,无锡一直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是吴王国的首都,天时地利人和,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有句吴国创始人吴泰伯,仲雍,有世界级的大军事家吴孔子(孙武),著有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13篇。《孙子兵法》不仅威震华夏,而且远至今日的美国军事家也孙子兵法理论所折服。吴王夫差在苏州因享乐而亡国,孙武隐迹无锡梅园小桃园处,至今留有孙巷这条街道和孙氏后裔。有对城市建设有功的吴国国王寿梦(B.C.585-B.C.561年),在位25年,在锡城建造皇宫殿宇,现今的东大街、大市桥、大娄巷、观前街和崇安寺一带,并建造战车兵器,训练军队,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代英雄。有壮士专诸,他是烧鱼闻名国内,是著名的烹任专家,素有“厨师鼻祖”之称。他臂力惊人,被公子光收买,制造出“鱼腹藏剑”的历史悲剧。他当场刺死吴王,公子光按其遗嘱:“一定要安葬在吴王宫宫殿处”,即厚葬于无锡城中大娄巷(解放后专诸纪念塔被毁)。当时在清理刺客现场时,杀气冲天的宫殿,数队兵士的残杀,哭声叫声乱成一片,破碎的碗碟,甩得满地,最后一大堆垃圾被倾倒入邻近的河塘中(注:原大市桥附近河道纵横,昔日中山路是条河流。在三凤桥下三皇街旁皆是河),世代沧桑,几经变迁,不料,在现今锡城改造中,竟会在东大街地段建高楼挖地基时发现一枚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短剑,这是在吴五宫附近被挖掘出来的,春秋青铜剑,有可能是“专诸刺僚剑”。如果说被郭沫若捧为国宝的“越王勾践破吴剑”,是千年匠人万心那样的名贵,那末比“越王剑”还要早半世纪的“吴王剑”的发现就更具有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它是吴王阖闾派专诸刺王僚剑,不仅具有工艺品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建议市博物馆应把此剑重点保护起来供世人观赏。文化专家和考古专家们更应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深入现场、深入工地去发现更多的古代文明,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并恢复古迹景点。 春秋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战国开始,吴越再战,马山一仗,吴国大败,夫差亡国(B.C.473-B.C.472年)。泰伯开创的吴国基业整个历史竟长达740余年之久。
范蠡和西施也隐迹太湖,范蠡并改名为陶朱公,制陶经商,泛舟蠡湖,并著名有世界上最早的《养鱼经》,至今仍为亚太地区养鱼专家所称赞。 公元前335年楚威王灭越后,无锡由楚国宰相春申君黄歇经营,发展农业,在锡山开采锡矿,制造锡具,建造黄城(又名吴墟),常饮马于慧(即惠)山,后人纪念亿,定名为黄公涧,解放后立石坊刻字“春申涧”。锡矿开采至秦始皇年代(B.C.221年)已近枯竭。并于西汉高祖五年(B.C.202年)正式由国家立案建县,定名为无锡县。至王莽时期改为有锡县,隋朝复改为无锡县。清朝雍正年间,以今中山路(原为南北走向一条河)为界,河西定为无锡县,衙门在今邮政大厅与邮电大厅当中,解放初期,苏南行署在此办公,门前二石狮子搬到今锡惠公园门口;河西因有金匮山(今大楼巷野园里),故定名为金匮县,1911年合并成为锡金军政府,现城中公园原为锡金公园,金匮县正堂衙门即现在的崇安区区政府所在地。
作者: 苏南三市 2006-4-9 17:51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吴文化与无锡历史初探
无锡县城墙的变迁:纪元前3208年,泰伯来锡后先在梅里建城规模较小,这是江南最古老的城邑。公子光夺取王位后在今胡埭乡建立第一个阖闾城,在县西25公里处,然后再建第二个阖闾城(姑苏城)(B.C.514年),但这以前若干年吴王僚早已在无锡建造城墙,并大兴土木建造吴王宫,宫殿建筑群(在今市中心中阳附近大娄巷)。秦始皇下江南,先到无锡,由县令陪同,游览太湖风光,足迹到达马山,故又马迹山。
经春秋战国的动乱时期,无锡县城多次毁建,刘邦建立汉王朝(B.C.206年),复建无锡县城,规模尚小,城围2里19步,城墙高2丈1尺。城东鸿山南麓是以“举案齐眉”著称的东汉高士梁鸿、孟光夫妇的隐居地。 梁朝时,无锡城墙扩建,周长达四里37步(注:旧制一步等于五尺),子城周长1百30步。至宋朝时,力筑子城,扩大到170步,有正四城门,原东门称为熙春门。
明代倭寇侵锡,城墙毁掉数十米,在光复门处血流成河,县令王其勤奋力抗倭,后把护城河上的桥改为吉祥桥,延用至今。王其勤的饮马槽(石制)现存在城中公园同庚厅左侧河旁,是一难得的抗战文物。学前街西面有西水关,是江南地区数一数二的水城门,可惜已拆。
欲使春秋传万古,须知日月照千江。
昔日无锡也算著名的水城,并不亚于威尼斯。大小河流及桥梁不下数百,光锡城内就有河流20多条,各种木石桥50余座。从无锡县衙门正堂前楼(已拆),有东西二大街,东去是市中心大市桥,复修于隋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是隋炀帝下江南时修建的。中市桥是宋代建筑遗存,然尚有许多的桥是无法考法了。
解放后,无锡城门有东门、南门、西门、老北门(1945年改为胜利门)和光复门。时无锡城墙周长11.2里,于1950年4月开始至1951年3月拆除,建成环城路(解放路)。
吴文化是开创江南古文明的源头,吴泰伯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吴国具有740年的历史,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所不可比拟的。
对真理的追求要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泰伯浩气存千古,肝胆留人间。世上有“江南文化始泰伯,吴歌如海源金匮”(无锡)之说。泰伯南下,把周朝的诗歌和无锡地区的土(山)歌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吴歌,促使古老的所谓“荆蛮文化”和北方文化结合而发展成为吴文化,无锡是发祥之地,创出了无数的光辉灿烂的无锡山歌、田歌、村歌、渔歌、圩歌、船歌、情歌......等,这都是泰伯及其后人的丰功伟绩。
有史记载可知,无锡是具有3200多年历史的古都城,随着考古的进展、历史遗迹的发掘及古文物的研究,可以断言无锡的古文化还可以推到更远古的年代,而不只泰伯作吴。让我们为发掘和继承古文化为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吧,为无锡建成三千二百周年而庆祝吧!
『拾』 无锡的历史有哪些
无锡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我所知道的无锡最值得一提的应该是荣氏家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