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发布时间: 2020-11-22 04:49:51

① 跪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目录和字目录(每课中的小标题。)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百家争鸣 二 汉代儒学 三 宋命理学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 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二 新文化运动 三 马克斯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二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② 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email protected]稍后发送。望采纳。

③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1)同:①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君主专制。②都顺应了历史向统一发展的趋势,代表地主阶级的意志,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异:①韩非子的思想有较强的改革意识;董仲舒的思想则有守成固本的特点。
②韩非子主张法治;董仲舒提倡“仁政”,以德治民。③韩非子主张严刑镇压人民的反抗;董仲舒则主张“大一统”,宣称皇帝代表天统治人民,借此欺骗人民。
(2)①韩非子的思想集中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主张,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的统一,后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朝治国的主导思想。②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西汉统治者加强集权统治的需要,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后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①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产生了地主阶级。人们渴望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实现国家的统一,以发展封建经济。其中不仅需要巩固对奴隶制度的胜利、严刑镇压人民的反抗,也需要建立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韩非子的思想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上述要求。②汉朝建立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恢复了社会经济,此后,激进的法家思想和无为的道家思想都已经不适应巩固封建制度的需要。董仲舒正是适应西汉统治者建立集权统治、巩固封建制度的需要,提出了他的理论——新儒学思想。

④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课件 所有课程

一般是精练,历史一般在淘宝上买,50一套

⑤ 求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目录。 要完整的

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 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探究活动课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 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战国末期的韩非将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二、儒学的兴起
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隋唐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太长了,我发给你吧~!

⑦ 请问你有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的思维导图吗

你好!
要构建一个思维导图,需对一本书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与观察。与其找他人要,不如自己花一点时间好好构建一个,既了解了全书,又巩固了知识。
伸手拿来的,终究是他人的知识,自己琢磨的,永远都是自己的。

⑧ 人教版的历史必修三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
1)出现原因: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根本原因)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
③阶级关系:“士“阶级的活跃和受任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2)含义(表现):
①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②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3)影响(地位/意义):
①: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②:“百家争鸣”是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及其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
2.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主张、著作)
时代 著作 重要思想主张
孔子 春秋“至圣” ①整理六经;②根据孔子的言论由其弟子整理成《六经》; “仁者爱人”(核心);为政以德,即以德治民(民本思想);
有教无类;编撰文化典籍(《六经》)
孟子 战国“亚圣” 《孟子》 仁政;省刑罚、薄赋敛;民贵君轻;性善论;先义后利
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集大成者 《荀子》 施政主张:“仁政”、“王道”;“君民”舟水关系;性恶论;
“人定胜天”
3.评价
I.孔子:⑴“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对现今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有借鉴作用;
⑵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⑶“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II.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对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4.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著作、重要思想主张)
时代 著作 重要思想主张
老子 春秋楚国 《道德经》 ①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②“无为而治”;③辩证法思想;

庄子 战国宋国 《庄子》 ①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②放弃差别观念;

5.法家和墨家思想(时期、著作、重要思想主张)
时代 著作 重要思想主张
墨子 战国鲁国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韩非 战国韩国 《韩非子》 “以法治国”,建立专制主义国家
6.韩非子的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有为”的背景(原因、条件)
①原因:⑴社会潜伏着危机;
⑵诸侯国实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
⑶匈奴为患;
⑷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②条件:“无为而治”使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们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理论条件(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内容、提出目的和评价
一主要内容:“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二提出目的: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三评价:①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为汉武帝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加强中央集权;
②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发展了儒学,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创造了条件;
④实质上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4.汉代儒学是怎样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主要措施/过程)
一原因:①: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和和改造,由董仲舒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③: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二措施:①思想方面: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政治方面: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小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教育方面:在中央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人都学儒家经典。
第3课 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提出背景(原因/条件)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②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③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大师汉语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④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⑤:他们冲破了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北宋“二程”的主张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即“人论者,天理也”;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3)南宋朱熹的主张
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②:“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对程朱理学的评价(影响/地位)
影响:①:积极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调制、励志图强,强调人的
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消极作用: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地位: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③: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的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心”即是“理”;
②: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的主张(背景、观点)
背景: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致良知”,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回复良知的本性;
③:“知行合一”:说明知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陆王心学的地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的传播。
4.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积极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调制、励志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消极作用: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 挑战权威、正统思想的李贽(背景、主张、评价)
一背景: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专制统治腐朽,农民起义冲击;
②经济: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③思想:道学家为了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纲常礼教腐朽,西学东化);
④个人:李贽正直清廉,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
二主张: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的正统地位,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②: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三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明末清初的三大进步思想家(P18最后一段-总评价)
1)黄宗羲的反专制思想(内容、评价)
一内容: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二评价: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的爱国主张和经世致用思想(内容、评价)
一内容:“经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
二评价: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内容、评价)
一内容:①:世界是物质的;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④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二影响: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①:反传统、反权威;②反封建专制;③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热点内容
软件工程师英语 发布:2025-07-22 01:45:58 浏览:620
你的班主任老师 发布:2025-07-22 01:04:08 浏览:429
教师资格证科目考试时间 发布:2025-07-22 00:34:56 浏览:366
山东正高级教师 发布:2025-07-21 22:53:01 浏览:575
哪里卖小鸡 发布:2025-07-21 12:58:31 浏览:722
日本教师美女 发布:2025-07-21 12:00:49 浏览:961
语文添加符号 发布:2025-07-21 09:48:00 浏览:15
班主任德育故事演讲稿 发布:2025-07-21 08:55:41 浏览:467
师德专题报告 发布:2025-07-21 08:38:32 浏览:274
师德师风专业发展总结 发布:2025-07-21 06:32:21 浏览: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