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历史
1. 阿拉伯人的历史
伊斯兰教诞生前
阿拉伯语阳性名词为Arabi,阴性名词为Arabiya,复数为Arab。
阿拉伯人是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民族。在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广为传播以前,阿拉伯人系指阿拉伯半岛上以游牧为生的闪米特(Semitic)居民。近代则包括从非洲大西洋海岸的茅利塔尼亚到伊朗西南的沼泽地带操阿拉伯语的诸民族,其范围包括北非马格里布(Maghreb)全部,阿拉伯半岛以及中东等广大地区。
由于有相当大的地区变异,该民族有各种不同的体型与长相,无法以刻板模式画分。阿拉伯半岛上的早期阿拉伯人,主要是在荒漠上放牧绵羊、山羊和骆驼的游牧民族。定居的阿拉伯人则在绿洲上种枣、椰和谷物。绿洲也成为商队们从阿拉伯南部和非洲之角向文明的北方运送香料、象牙和黄金的贸易中心。迄今,沙漠游牧部落与市民及农民之间的区别在阿拉伯世界中仍普遍存在。 那时候的阿拉伯人信仰原始宗教,南方阿拉伯人主要崇拜日月星辰,北方阿拉伯人则将泉水,岩石和植物等物体作为神灵加以崇拜。当时的阿拉伯人仍处于氏族社会的阶段,由于贫瘠的沙漠可以供养的人十分有限,阿拉伯人开始向外迁移,但是当时的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又对阿拉伯人入境进行控制,造成了阿拉伯半岛内部相对的人口过剩,使得半岛内部的阿拉伯人征战不断,血亲复仇盛行。
伊斯兰教兴起
公元6世纪时,拜占庭帝国与波斯帝国频繁交战,使得途径红海的上路几乎中断,从而刺激了麦加古莱什人的贸易活动,极大地动摇了当地的氏族社会制度,私有制产生,麦加开始繁荣起来。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出身贵族哈姆希氏族,可是家庭已经败落。穆罕默德尚在娘腹中时,父亲外出经商染病身亡。穆罕默德的童年在沙漠中长大,5岁返回麦加,6岁时母亲病逝,此后由他的祖父和伯父抚养。穆罕默德的少年靠着为人放牧维持生计,随后跟着伯父前往叙利亚经商,从而使年轻的穆罕默德开阔了眼界,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穆罕默德25岁时,受雇于富孀赫蒂彻,前往叙利亚经商,不久后穆罕默德于赫蒂彻成婚,从此过上了家境殷实的良好生活。
然而穆罕默德并不贪图富贵,经常于禁月(伊斯兰历9月)期间到麦加近郊的山洞静居隐修,沉思苦想,寻求真正的信仰。据说610年的某个夜晚,安拉的启示开始降临。后来穆斯林称这个夜晚为“授权之夜”(古兰经称之为“高贵的夜晚”),从这一天起,伊斯兰教诞生,穆罕默德开始了传播伊斯兰教的生涯。
伊斯兰教成立后,穆罕默德采取秘密传教的方式传教,入教者寥寥无几,且大多数是亲朋好友。大约在612年,穆罕默德公开传教,却遭到古莱西人的反对,伊斯兰教面临夭折的危险。正在这时,穆罕默德邂逅了叶斯里卜的来者,原来是叶斯里卜内部为了有限的资源开始相互厮杀。620年的禁月和621年,分别由6名和12名叶斯里卜人皈依伊斯兰教。621年,穆罕默德和叶斯里卜人在麦加郊外订立誓约:穆罕默德负责调停叶斯里卜部落内部的纠纷并传教,叶斯里卜人对穆罕默德宣誓效忠。622年朝觐时节,75名叶斯里卜皈依者来到麦加,与先知穆罕默德订立新的誓约,全力支持穆罕默德。随后麦加的穆斯林开始迁往叶斯里卜,这些人被称作“迁士”,他们都是早期穆斯林的核心成员。穆罕默德将叶斯里卜的名字改为麦地纳,意为“先知之城”。穆罕默德首先制止了麦地纳的仇杀,随后对麦加的古莱西人展开反击,经过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以及伊斯兰教中的团结,平等的说服力,大批阿拉伯人皈依伊斯兰教。
629年,穆罕默德来到麦加朝觐。632年,穆罕默德率领10万穆斯林来到麦加朝觐,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讲”,阐述了伊斯兰世界的社会准则。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逝世,但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强大帝国已经初步确立。
阿拉伯人
7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中西部,成为团结沙漠游牧部落──贝都因人──和绿洲城镇居民的宗教力量。在一个世纪之内,伊斯兰教广泛传播于大部分阿拉伯语世界,此外,还传入中亚和伊比利半岛。作为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语言的阿拉伯语,因伊斯兰教的快速兴起而广泛通行于中东及北非地区。阿拉伯文化的要素,包括对游牧生活的赞美,便同许多当地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然而今日的阿拉伯人并非全为穆斯林,在世界各地,以阿拉伯语为本族语言的约有5%是基督教徒、德鲁兹教派(Druzes)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和泛灵论者。
经过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战争,穆罕默德及其继承人开始率领阿拉伯骑兵队四周进行征服,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基本打下了阿拉伯世界疆域以及土耳其,西班牙,中亚和意大利,印度,外高加索的一部分。阿拉伯人经历了早期麦地纳哈里发时代,倭马亚王朝以及阿拔斯王朝。另外,在北非和欧洲的西班牙,法国的一部分都有过穆斯林政权的存在,并且十分包容,基督徒,犹太人只要交纳人头税就可以保持自身信仰。
20世纪中,阿拉伯世界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都市化、工业化、非部落化和西方影响等方面的压力而有所改变。近一半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住在都市和城镇,家庭和部落的纽带逐渐被打破,女性和男性一样获得更多的教育和工作机会;且由技术人员、专业人员和官吏组成的新兴中产阶级获得权势。
大部分阿拉伯人继续生活在狭小而孤立的农村中当农民,在那里传统价值和传统行业仍然盛行,包括女性的卑屈和家庭隔离(深闺制)。都市阿拉伯人多半趋向于按职业或国籍而不按部落区分,农民则仍尊重畜牧的流动生活(游牧),并自称他们与沙漠中那些过去和大部落有血缘关系。由于石油工业发展而促成的民族主义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游牧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过著沙漠放牧生活,即传统的阿拉伯文化的典型生活的游牧民只占现代阿拉伯人口的5%。其馀游牧民中,许多人已放弃全部游牧,或乡居务农、饲养家畜,或受雇于石油公司,或是在城镇寻求其他工作。
2. 阿拉伯帝国的历史分为了哪几个阶段
阿拉伯帝国的历复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制穆罕默德和四位正统哈里发统治时期(公元622~公元661年)、倭玛亚王朝(公元661~公元750年)、阿拢斯王朝(公元750~公元1258年)。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轫于倭玛亚时期,但重大的成就出现在阿拢斯王朝。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制度,以及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这些灿烂的学术成就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生活,构成了阿拉伯五百年文化的黄金时代。
3. 阿拉伯史学界是如何划分阿拉伯历史阶段的
阿拉伯史学界把伊斯兰教诞生前的阿拉伯人的历史阶段,即《古兰经》尚未降示给阿版拉伯人的先知穆权罕默德的时代统称“蒙昧时代”。著名的阿拉伯历史学家希提又把“蒙昧时代”划分成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概念则指人祖亚当诞生至穆罕默德“奉命”为先知;狭义的概念则指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100年时间。
4. 古阿拉伯国家的历史
公元前8世纪,阿拉伯半岛南部就出现了早期的阿拉伯国家。 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统一了阿拉伯半岛。随后,阿拉伯统治者逐步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于11世纪初解体,此后历经突厥塞尔柱人(11-12世纪)、蒙古人(13-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14-20世纪初)的统治。 17世纪起,阿拉伯世界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埃及、沙特、伊拉克、阿曼等少数国家获得形式上的独立。二战后,阿拉伯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兴起,阿拉伯国家相继取得民族独立。1988年,巴勒斯坦宣布建国,定都耶路撒冷,成为最后一个建国的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帝国(630年—1258年)是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国,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八世纪初的712年兵取西班牙被认为其鼎盛时期的开端,疆域东起印度;西临大西洋及与法兰西接壤。南至莫桑比克苏丹国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时移至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时又迁至巴格达。八至九世纪为极盛时期,后因民族矛盾和内部分裂等原因,逐渐衰弱。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曾攻陷巴格达。1258年,被蒙古帝国所灭。 四大哈里发时期 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 穆罕默德之后,阿拉伯国家的首脑称为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最初的四大哈里发由穆斯林公社选举产生 。第一任哈里发是先知的岳父艾布·伯克尔,两年后去世,任内平定先知去世后叛乱的各部落,恢复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 634 ~ 644在位 )先后收复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636)、巴勒斯坦(637);同时派4000骑兵攻入埃及,占领了整个中东。从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广大地区,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欧麦尔还在辽阔的领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体制。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率4万阿拉伯铁骑主力军队消灭萨珊王朝数十万大军。西至北非利比亚。在位期间,阿拉伯统治阶级奥斯曼本人由于腐化,重用亲近、贪图享乐,引起穆斯林的不满,被拥护阿里而倒戈的士兵杀死。哈里发阿里(656~661在位)即位,因为倒戈的士兵支持阿里,奥斯曼重用的亲戚穆阿维叶逼迫阿里杀死弑哈里发者,阿里不能杀死自己的支持者,故双方决战,但是在穆阿维叶将要战败的时候,他的手下施诡计使穆阿维叶也获得了哈里发的头衔。阿里后来被哈瓦利吉派的人暗杀。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是帝国的君主。[1] 倭马亚王朝时期 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 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阿拉伯贵族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在东线,征服了布哈拉、撒马尔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区。在西线,攻占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后,于 711年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安达卢西亚。后在入侵法兰克王国的普瓦提埃战役(732)中战败,退回西班牙。至8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中亚河外地区,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封建军事帝国。倭马亚王朝共有14位哈里发。 倭马亚王朝仿效拜占庭帝国的政体,设置了政府机构 ,并继续实行由阿拉伯军事贵族执政的政策。封建土地制度逐渐完备,被称为伊克塔的封建采邑日益增多。阿拉伯语成为帝国的正式语言,政府的一切文件必须用阿拉伯文书写。 8世纪20 年代以后,阿拉伯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内讧不止。一直受歧视、受压迫的非阿拉伯穆斯林纷纷揭竿而起。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750 ~ 754 在位)利用波斯籍释奴阿布·穆斯利姆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于750年推翻了倭马亚家族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 。曼苏尔(754~775在位)时迁都巴格达(762)。中国史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时期 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 阿克萨清真寺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特别是哈伦·拉西德和麦蒙执政时期,降服吐蕃。此时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代 ,750年,阿拉伯人占领坦桑尼亚的桑格几布群岛。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在这时期,帝国仿效波斯旧制,建立起完整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重视兴修水利,使肥沃的新月地带、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等地区的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帝国境内的丰富资源和过境贸易,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亚、非、欧三大洲。巴格达成为著名的世界商业和贸易中心之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伊斯兰教已成为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北非等地大部分居民共同信仰的宗教。 9世纪中叶后,为了巩固边防,阿巴斯帝国先后册封藩王驻守边疆。突厥苏丹逐渐取得权势,阿拔斯王朝进入分封制时期。由于重用突厥将领,阿拉伯帝国中央政府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拥兵割据,独霸一方。如阿拉伯人在北非册封了伊德里斯王朝(789~956)和艾格莱卜王朝(800~908);在摩苏尔封了哈姆丹王朝王朝 苏丹929~1003);册封波斯人藩王萨曼王国伽色尼王朝、布韦希王朝、塞尔柱帝国,以及在埃及、叙利亚和阿尤布王朝1171~1250)。909年,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在北非建立,与建都科尔多瓦的后倭马亚王朝(929~1031),建都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鼎足而三,争夺哈里发的正统地位。以致十世纪在伊斯兰史上有什叶派世纪之称。 8世纪70~80年代的蒙面者起义、816~837年的巴贝克起义和869~883年的辛吉起义,给阿拔斯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到10世纪中叶,王朝实际统治区域仅限于巴格达及其周围地区。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巴格达,哈里发失去了一切世俗权力,只保留了宗教领袖的地位。实际上阿拔斯帝国已名存实亡,西方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的哈里发称为“巴格达教皇国”。1258年,蒙古大将旭烈兀率军攻陷巴格达,杀死哈里发,阿拔斯帝国遂亡。阿拔斯王朝共有37位哈里发。
5. 阿拉伯的历史传统
阿拉伯人的民族来源可以上溯到远古的闪米特部落。阿拉伯民族的血统后来融入了波斯人,突厥人等。根据基督教《圣经》,亚伯拉罕(阿拉伯语发音为易卜拉欣)有两个儿子:
以实玛利:(阿拉伯语发音为易斯玛义)亚伯拉罕和结发妻子撒拉的侍妾夏甲之子。《古兰经》认为他是阿拉伯人的祖先,穆斯林们认为以实玛利是他们属灵上的祖先,但据科学研究表明,阿拉伯人的血统只有一小部分是来自于以实玛利的。
以撒:亚伯拉罕与结发妻子撒拉之子。以撒生育两个儿子──雅各(后改名以色列)和以扫(以扫后来改名以东,以撒和以扫是两个人) 。
中世纪历史分期: 蒙昧时代:伊斯兰教问世之前,610年前的100年到150年 穆罕默德时代:610年~632年,共22年,穆罕默德复兴了伊斯兰教,并且他主张将富人的钱资助给穷人,曾经被放逐,但是他赢得了大多数穷人的支持。 正统哈里发时代:632年~661年,共29年。有四大哈里发(哈里发在阿语中是继承人的意思) 倭玛亚王朝时代:661年~750年,共89年 阿拔斯王朝时代:750年~1258年,共508年,共37位哈里发。 扩张: 欧麦尔时代(634年~644年)攻占伊拉克、沙姆地区和埃及。641年占领埃及。 韦立德(即瓦立德,705年~715年在位)时期,派遣其名将屈底波(古太白)攻占河外地区(中亚),呼罗珊哈查只总督的侄子卡西姆将军于711年攻取印度河流域;北非统帅总督穆萨711年派陀立格将军占领安德鲁斯(西班牙南部),直到1492年,阿拉伯人才被赶出西班牙。732年普瓦提埃战役中阿拉伯人达到了扩张的极限,败给法兰克人,没有继续在欧洲扩张。 宗教信仰及历史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正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半岛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居民主要是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分成许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据一方,彼此之间经常为争夺牧场、水源、土地而发生战争,血亲复仇盛行。连年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停滞,氏族内部阶级分化加剧,部落贵族应运而生,他们占有大量绿洲和草地,拥有许多奴隶和牲畜,而大批游牧民濒于破产。半岛沿红海海岸的希贾兹(汉志)地区,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业要道。坐落在古商道南北交通中心的麦加,因受过境贸易之利发展为繁荣的商业城镇。麦加古莱什部落的商业贵族执掌着多神崇拜的中心克尔白神殿的管理大权,每年从克尔白祭祀庙会的集市贸易中,谋取巨额收入,垄断了麦加的商业贸易。城镇中的商业贵族伙同游牧部落的贵族,通过经营商队、贩卖奴隶、放高利贷等手段,牟取暴利,对城镇贫民和农牧民进行高利贷盘剥,大批中小商人破产,沦为商业贵族的债务人,造成阶级对立加剧,社会经济危机四起。
外来的侵略和传统商道的改变,加剧了半岛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对半岛进行了长期的掠夺战争。525年,埃塞俄比亚人在拜占庭的支持下派兵侵占也门。570年埃塞俄比亚驻也门总督亚布拉哈率兵进犯麦加;途中因遭瘟疫而退兵,但战乱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生活。575年,波斯出兵逐走埃塞俄比亚人,在也门确立了统治。频繁的战争和掠夺,使阿拉伯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灌溉工程被毁,道路淹没,商旅不前,人口锐减,使富庶的也门地区迅速衰落。同时,波斯为了垄断东西方贸易,废止原由也门经半岛西部红海岸到达叙利亚的商路,另辟一条经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路。商路的改变,造成了半岛南部和西部经济的衰退,麦加、麦地那等城镇的过境贸易急剧衰败,商业贵族收入骤减,许多靠商队谋生的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生路断绝,从而加深了社会危机。
伊斯兰教兴起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精灵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其中拉特(即太阳神)、乌扎(即万能神)和默那(即命运神)三大女神尤受崇拜。麦加城中心的克尔白神殿供奉有360多尊各氏族部落神的偶像,向其祭祀、祈祷、献牲。信奉一神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早已传入半岛,在也门地区及一些城镇和农业区流行,其一神观念、经典、传说、礼俗对伊斯兰教有显著影响。因犹太教和基督教不适应阿拉伯社会变革的需要,未能得到广泛传播。在阿拉伯社会变革和一神教观念的影响下,阿拉伯人由多神信仰向一神教信仰过渡,产生了一神倾向的哈尼夫派。他们承认独一神,反对偶像崇拜,相信天命、复活、惩罚和报应,注重个人隐居修炼,过着禁欲的生活。哈尼夫思想成为伊斯兰教思想的先驱和中介。
阿拉伯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外族的不断入侵,促进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社会各阶级都在寻求出路。阿拉伯贵族为维护其统治,企望打破氏族壁垒,夺取新的土地和重新控制商道;广大的下层人民和奴隶要求和平与安宁,渴望摆脱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改善自己的贫困地位。伊斯兰教的兴起,正是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穆罕默德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创建了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领导了阿拉伯的社会变革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伊斯兰教的创传人穆罕默德生于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和伯父抚养。早年失学替人放牧,12岁时跟随伯父及商队,曾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地中海东岸一带经商,并广泛接触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地区的社会状况,了解到半岛原始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的情况,为他后来的传教活动提供了大量社会知识和宗教素材。25岁时他同雇主麦加富孀赫蒂彻结婚,婚后生活富裕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后他受哈尼夫派思想的影响,经常隐居潜修,思索和探求阿拉伯民族摆脱困境的出路。相传,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当他在麦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派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启示”使之“受命为圣”。此后,他宣称接受了真主给予的“使命”,便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起初在麦加是秘密传教,一些至亲密友成为最早的信奉者。612年,穆罕默德转为公开向麦加一般群众传教。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诫人们放弃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们信奉独一无二的安拉;谴责多神信仰给阿拉伯人带来的愚昧和社会道德的堕落,宣讲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的观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归顺安拉,将在末日审判时遭到惩罚,堕入火狱,归顺安拉者将在后世得到奖赏,进入天园。他还提出了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为兄弟,应联合起来,消除血亲复仇,并提出禁止高利贷盘剥,行善施舍赈济贫弱孤寡和善待、释放奴隶等一系列社会改革的主张,受到部分下层群众的拥护,许多人纷纷归信伊斯兰教。由于穆罕默德所传教义从根本上动摇了部落传统多神信仰的地位,触犯了麦加古莱什贵族和富商掌管克尔白的宗教特权和经济利益,同时也触犯了部分下层群众的多神信仰,因而遭到这些人乃至部分下层群众的强烈反对和迫害,使穆罕默德和穆斯林在麦加难以立足。
622年9月,穆罕默德同麦加穆斯林迁徙麦地那,标志着伊斯兰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进行了政治、经济、宗教等一系列改革。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兰教作为统一和团结的思想旗帜,号召穆斯林“顺从安拉和使者”,并派出门下弟子到麦地那各阿拉伯部落传教,当地绝大多数居民很快归信了伊斯兰教。他制定了作为穆斯林和犹太人在处理内部民事和对外关系中共同遵守的《麦地那宪章》,在信仰自由和结盟的基础上同犹太人各部落达成某些协议,实行和平共处。在实现了麦地那的统一后,以伊斯兰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建立了以“乌玛”(意为“民族”、“国家”)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成为麦地那宗教、政治、军事和司法的最高领袖。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及部分著名的圣门弟子组成上层领导集团。在“凡穆斯林皆兄弟”的号召下,将迁士和辅士团结在乌玛的周围。穆罕默德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完成了伊斯兰教义体系及各项制度的创建。他完整地确立了以信奉独一安拉为核心的五大信仰纲领;规定了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天命功课及仪则;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规、民事、刑事、商事、军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确定了以止恶扬善为核心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为巩固麦地那政权,穆罕默德组织了穆斯林武装。在“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号召下,于624—627年间,他领导穆斯林武装同麦加贵族进行了著名的白德尔之战、吴侯德之战和壕沟之战等三大战役,打击了麦加贵族的锐气,从此,穆斯林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觐为由,率军至麦加近郊,麦加贵族被迫妥协,同穆罕默德签订《侯代比亚和约》,决定双方休战10年。穆罕默德利用休战时机,向邻国和半岛上的千些阿拉伯部落派出使节,携带国书,向其国王和部落首领宣传伊斯兰教,以扩大影响,同时派出武装讨伐海巴尔等地聚居的犹太人,以扫除反对势力的侵扰。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逝世后,迁士派(随穆罕默德迁往麦地那的麦加人)和辅士派(在穆罕默德生前入教的麦地那人)在哈里发问题上意见分歧,双方都认为自己这一派的人最有资格担任哈里发。最后经过协商公推艾卜·伯克尔为第一任哈里发。这是伊斯兰教内部分歧的最初反映。
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害,阿里继任哈里发,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但包括当时叙利亚总督伍麦耶族的穆阿维叶在内的一部分人,拒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并以为奥斯曼报仇为由,对阿里兴师问罪。于是,双方发生战争。657年,在隋芬之战中,胜利明显地属于阿里一方,但他接受了对方以《古兰经》裁决的和谈要求,阿里队伍中约有1200人坚决反对,从而脱离了阿里的领导,形成哈瓦利吉派。661年,阿里被一名哈瓦利吉派信士所杀。穆阿维叶自立为哈里发,建立了伍麦耶王朝。但斗争仍在进行,并逐渐形成伊斯兰教的两大派:拥护阿里的一派称什叶派(意为宗派),另一派为逊尼派(意为遵守圣训),最初,这是一种政治派别,后来,发展成为宗教派别。
逊尼派承认四大哈里发都是合法继任者,因此获得历代哈里发国家的扶植而广泛流传,自称正统派。世界上穆斯林多属逊尼派。它在神学思想方面有两个著名的支系,一为经典派,在探讨教义时重经典明文;一为意见派,在注意经典明文的同时,侧重个人见解。该派又因对教法问题的观点不同而出现了许多教法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哈乃斐学派、马立克学派、沙斐仪学派、罕百里学派。
什叶派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才是合法的继任者。称其为伊玛目,并以阿里为第一代伊玛目。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什叶派内部的分歧,而分裂成为栽德派、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各派又分化出许多小派别。什叶派现分布于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和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等地。
哈瓦利吉派主张哈里发由穆斯林公选,平均分配战利品,土地归穆斯林公有等。该派因不断遭到哈里发国家的镇压,几近灭绝。21世纪的阿曼、阿尔及利亚、桑给巴尔等地流行的艾巴德派被认为是该派的一个支派。
伍麦耶王朝末期还出现了一个新的派别──穆尔太齐赖派。因为他们的唯理主义,被认为是脱离了伊斯兰教的正统。该派认为“《古兰经》是受造之物”;“安拉的独一性,只有将神的德性当作力量和智慧才能成立”;人可以依据安拉赋予的能力,辨别善恶,创造自己的行为;“命人行善,止人作恶”是穆斯林的义务。穆尔太齐赖派以其唯理主义观点探索全部宗教问题,其“意志自由”的主张,曾经一度得到阿巴斯王朝哈里发马蒙等人的推行而得到发展。此外,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思想也在伍麦耶时代开始出现。后逐渐形成伊斯兰教的苏非主义派别。
伊斯兰世界近现代出现的各种思潮,近代的伊斯兰世界遭到了殖民主义的侵略、奴役和掠夺;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的斗争,促使伊斯兰教出现了具有不同政治、思想倾向的派别和复兴伊斯兰教的运动。
18世纪出现于阿拉伯半岛内志复古主义的瓦哈比派(即清净派),是近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的先驱。该派主张恢复穆罕默德的“正教”,宣称“回到《古兰经》去”,强调圣训的作用,反对崇拜卧里(圣徒)及其陵墓,坚持严格的“信主独一”,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 19世纪初,瓦哈比派曾一度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后被埃及穆罕默德· 阿里的军队所灭。但瓦哈比派的宗教思想在阿拉伯世界和南亚次大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1902年以后,瓦哈比派又在阿拉伯半岛重建政权。并于1932年正式定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继起的是泛伊斯兰主义运动,为19世纪中叶阿富□ 人哲马鲁丁·阿富哈尼所首创。主张全世界穆斯林在一个共同的哈里发领导下联合起来,摆脱欧洲的统治与控制,建立一个超国家、超民族、超地域的世界伊斯兰大帝国。但这一运动漠视下层群众的利益,有碍民族国家独立的进程,结果为行将灭亡的奥斯曼帝国哈里发所利用而失败。
19世纪末,在西方资本主义影响下,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在伊斯兰教的基础上按照欧洲资本主义的方式来改革伊斯兰社会;力图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伊斯兰教的传统结合起来;用现代的教育制度代替伊斯兰教的寺院经堂教育;用资产阶级共和国代替伊斯兰教的哈里发制度;用资产阶级的世俗法律代替教法中的民事和刑事法规等,使伊斯兰教适应新的社会条件。改良主义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有:埃及的现代主义者穆罕默德·阿布杜。印度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的改良主义者赛义德·艾哈默德□、伊克巴尔、艾密尔·阿里。土耳其的凯末尔所领导的世俗主义宗教改良运动,于1922 年废除苏丹制度,1923年建立起土耳其共和国,1924年最后废除哈里发制度。至此,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泛伊斯兰主义的组织。同时,为恢复伊斯兰教原始教义的原教旨主义派别也有所发展。与此同时,伊斯兰各国人民不断掀起反抗殖民压迫和封建统治的斗争浪潮。如著名的波斯巴布派起义(1848~1852)、印度的民族大起义(1857~1859)和苏丹的马赫迪教派起义(1881~1885)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人民起义,都是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进行的。
自第四代哈里发阿里起,伊斯兰教便开始了逊尼派与什叶派之争。前者重莫罕莫德的原话,后者重视从莫罕莫德的原话和古兰经中的发挥。刚开始是权力之争,什叶派领袖阿里是穆罕默德大女婿。直接的原因是前三任哈里发都不是穆罕默德的亲族,到了阿里后,拥护他的人提议今后的哈里发都应该由穆罕默德的亲族担任。引发了世俗政权的不满。这样的争端集中在世俗政权或是天授神权。在经义上也有区别。主要是什叶派主张以古兰经为主(回归原教旨)。还有一些仪式上的区别。
6.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为穆斯林民族的一整套政治态度、政治感情、政治信仰以及政治价值趋向的伊斯兰政治文化,如果与西方政治文化相比较的话,具有如下特点:
(-)真主主权论。西方民主政治强调主权在民,强调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强调法律体现了全民的意志,等等。在否定上帝权力的同时,却没有否定少数人实际存在的特权。人们看重世俗的权力,政治权力往往被某些个人、党派、集团、阶层所垄断。所谓“分权制衡”,究其实质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权力对权力的制约,并未从政治信仰和政治道德上彻底解决权力腐化问题和权力制约问题。因此,政治腐化也就成了西方社会永恒的困惑。而伊斯兰民主政治确信一切权力来自真主,一切权势全是真主的,人只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参见《古兰经》5:18.35:39)因此,伊斯兰民主政治排除了统治者的特权并且将人民提高到与统治者平等的地位。
(二)政治权力真主委托说。西方政治学说主张权力的合法性完全来源于人民或公民的认同和支持。霍布斯、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虽有所不同,但都主张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契约性的认可和委托。密尔则认为人民通过代议制政府体现了自己的权力,赋予了当权者以合法性。而伊斯兰民主中,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深层基础是真主的意欲、允许和委托,其世俗的合法性则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信托和同意。同时通过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政治协商程序形成公共权力并建立公共管理机构。
(三)对政治权力的制约——信仰、道德、法律、制度四结合。任何政治权力如果不受到适当的制约,就必然会导致滥用权力和政治腐化。西方民主对政治权力的制约是通过世俗的宪法、法律以及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来实现的。这些法律和制度似乎很完备,但西方社会却面临着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人的问题”。从智力上说,人是有限的;从思维上说,人是不完备的;从道德上说,人是缺乏自制力的。由于缺乏政治信仰和政治道德上的深层约束,“分权制衡”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化的措施,不仅不能避免权力膨胀和政治腐化,而且加剧了权力斗争和政治衰败。因为法律、制度再完善,那也是人定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法律总有空子可钻,只要人们缺乏内心信仰和道德自律,最终,使所谓法律制约、制度制约在人的私心和权欲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无可奈何。而伊斯兰民主中对政治权力的制约是通过运用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政治制度一体化的措施来实现和保障的。权力的运用者对真正的主权拥有者——真主,在信仰上的虔诚、在心理上的敬畏,构成了政治信仰和政治道德的核心,成为制约和监督政治权力的深层因素。同时伊斯兰民主协商制度和民主监督程序在制约政治权力方面成为深层机制的外在延伸,用以保证实际政治过程中政治权力运行的顺畅和正当。
(四)直接政治参与说。西方政治文化推崇一种间接式的政治参与模式。西方大多数政治学家都认为民主的直接参与型只适合于小国寡民,对于大国就只能实行间接参与型民主。密尔为这种间接型民主设计了理想的“代议制政府”。根据这种制度,人民所参与的只是投票和选举而已,并不参与实际政府决策。实际政府决策是由人民选举的“民意代表”即政治中间人来完成的。由于人民与他们的“代表”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所以西方社会的政治冷漠现象十分普遍。而伊斯兰政治文化从它产生起就属于典型的参与型政治文化。每个公民都享有各种政治上的自由与权利,承担法定的义务和责任。他们都能够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够按自己的愿望直接地、自由地参与选举国家领导人,能够批评政府决策,等等。
7. 阿拉伯国家的历史
公元前8世纪,阿拉伯半岛南部就出现了早期的阿拉伯国家。
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统一了阿拉伯半岛。随后,阿拉伯统治者逐步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于11世纪初解体,此后历经塞尔柱土克曼人(11-12世纪)、蒙古人(13-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14-20世纪初)的统治。
17世纪起,阿拉伯世界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埃及、沙特、伊拉克、阿曼等少数国家获得形式上的独立。二战后,阿拉伯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兴起,阿拉伯国家相继取得民族独立。1988年,巴勒斯坦宣布建国,定都耶路撒冷,成为倒数第二个建国的阿拉伯国家。
8. 阿拉伯的历史是
源于沙漠游牧民族的阿拉伯人,当他们随着伊斯兰教圣战的胜利而征服了肥沃的中东新月地区、波斯与埃及之后,阿拉伯人不仅是占有了一些地理上的区域,而且是占有了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的发源地。
但无论在艺术、建筑术、哲学、医学、科学、文学、政体等方面,原来的阿拉伯人都没有多少可以教给别人的,他们更多地是跟别人学习。
无论在大马士革、耶路撒冷、亚力山大港还是泰西封、埃德萨等城市里,阿拉伯人被那些建筑家、工艺家、宝石匠和机械制造者的作品所惊呆、所折服,它再一次证实了先知的话:“阿拉伯人胜过外族人的只有虔诚的信仰。”所以阿拉伯文化其实是抢来的文化—伊朗文化。[1]
9. 阿拉伯人的历史
太多了。
阿拉伯人的历史贡献与其它其他民族不同,阿拉伯人的科学成就与伊专斯兰教是属密不可分的。因为在伊斯兰教进入阿拉伯土地之前的漫长岁月中,蒙昧落后的阿拉伯人以及帝国内其他一些后来皈依伊斯兰的民族完全笼罩在古埃及、印度、希腊、罗马与波斯文明的阴影之中。随着阿拉伯人版图与活动范围的扩张,许多民族如波斯人成为信奉由阿拉伯人率先传播的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由于践行伊斯兰所倡导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国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学文化上持宽容与兼收并蓄的态度,从而大大推动了那个时代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阿拉伯”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欧洲人称之为“萨拉森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国家,占这些国家居民的大多数,还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斯坦、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乍得、坦桑尼亚等国。
10. 阿拉伯帝国有什么的历史
阿拉伯帝国简介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国(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们的帝国”)。公元七世纪崛起于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领导下创立了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到八世纪中叶,疆域东起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时移至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时又迁至巴格达。八至九世纪为极盛时期,商人足迹遍及世界广大地区,在继承发展古代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后因民族矛盾和内部分裂等原因,逐渐衰弱。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陷巴格达。1258年,蒙古人入侵,阿拉伯帝国灭亡,被并入蒙古帝国。
【历史】
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封建国家。公元7世纪30年代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领导下统一后,阿拉伯人开始在“圣战”旗帜下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中亚以及西班牙广大领土,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帝国统治者称哈里发,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9世纪中期起衰落,哈里发大权旁落。1258年被蒙古人所灭。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西方史籍称之为萨拉森帝国。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 。到他逝世时(632),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帝国历史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
穆罕默德之后,阿拉伯国家的首脑称为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最初的四大哈里发由穆斯林公社选举产生 。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632~634在位)恢复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 634 ~ 644在位 )先后征服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636)、巴勒斯坦(637)和埃及,占领了从波斯湾到高加索,从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广大地区,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欧麦尔还在辽阔的领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体制。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伊本·阿凡(644~656在位)东灭萨珊王朝(651),西达北非昔兰尼加。在位期间,阿拉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和教派分歧日趋激烈,奥斯曼本人和第四任哈里发阿里(656~661在位)先后被杀。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是帝国的君主。